陈吉宁清华演讲

2024-05-04

陈吉宁清华演讲(精选6篇)

篇1:陈吉宁清华演讲

行大学之道 成君子之风

——清华校长陈吉宁的开学第一课

新学年开始了。成长,伴着希望奋力向前。

新学年的第一课,总是从开学典礼上校长的谆谆教导开始—传递校训的深意,表达殷殷的期待。文化的力量,价值的传承,让这堂课饱含温度。

“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大学生活即将拉开帷幕。你们一定很好奇,大学阶段同以往的教育有何不同,清华会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他还认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在清华,你们将接受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洞悉自然、人生和社会,为成就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当你们离开清华以后,伴随你们的将是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还有历久弥新的清华精神。

一百年前,1914年的11月5日,梁启超先生来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发表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两卦的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解如何成为“真君子”。此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成了清华的校训。今天,在这里,我也想谈谈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清华人。

做清华人,首先要养成独立的人格。独立人格,是做人的核心品性,它来自于独立的思考、大胆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同学们,你们都是以高分考进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们所熟知的知识和认知都是对的。从现在起,你们要学会质疑,要善于质疑,要勇于挑战。敢于质疑和挑战,就迈出了“不唯书、不唯上、不从众”的第一步。人文学院王步高教授一次课上讲到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一名学生提出“河南话里没有入声韵”,岳飞是河南人,《满江红》是押入声韵的,所以这首《满江红》值得怀疑。王老师虽然不同意这名同学的观点,但高度肯定了他的质疑精神。在大学里什么是“好学生“?好学生不再是像过去那样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而是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人的心智走向成熟、走向独立的过程。当你们今后进入了社会,在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指责,不被理解、不被欣赏的时候,你只有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始终坚持心中的理想追求,充满信心地去迎接挑战,始终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做清华人,就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坦率地讲,你们以往的高分,大多来自应试教育环境中对于特定问题所寻找的标准答案,而大学需要的是自己主动去寻找问题。文小刚教授对我说,清华学生找老师往往是因为学习、生活上遇到了困难,而不是因为有了好的想法或者有意思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主动才能发现问题,消极被动只能让生命慢慢耗尽。王小勤教授也跟我说,中美两国学生最大的区别就是主动性和激情,他见过的最好的学生都是会主动提问的学生。这种主动性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人生的态度上。只有充满激情地去探索、去思考,积极主动地投入和行动,你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才会更加精彩。在清华,按部就班、三点一线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热情、专注,主动地去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自己去发现一些活跃的思想、领域和团体。

做清华人,还要学会包容和欣赏。对于你们而言,有了高分,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情感,学会与人沟通。独立并不难,从众更易,既善独立又能合作,才是最难的。前些天,我参加苏世民学者项目的夏令营,西门子基础设施与城市业务首席执行官博乐仁(Roland Busch)先生谈到,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一个团队却有可能做到完美。我参观过校友创办的很多公司,他们说创业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技术,不是资金,而是创建一个和衷共济的团队。所以,你们要在集体中深刻理解团队的重要性,学会与同学们相互了解和理解,包容彼此的不同,学会欣赏多样性。同学们,现在你们对清华园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总想在一步一景中感悟她的宁静与美好。当一切渐渐归于平静,你们难免会发现有很多不满意,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你们已是清华园的主人。希望你们不要习惯于从这些问题旁边溜走,不要放之任之,而是要敢于提出问题;不仅要敢于提出问题,还要学会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方案;不仅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更要敢于担当,作为一个领导者、参与者,主动参与问题的解决。今天,只有以这种态度对待身边的每一个问题,你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人类的大问题。

同学们,在一百年前的那次演讲中,梁启超先生说:“今日之清华学子,将来即为社会之表率,语默作止,皆为国民所仿效。”“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真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希望你们像梁启超先生所期盼的那样,像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期盼的那样,经过大学生活的砥砺,修君子之德,成君子之风,在清华园放飞人生的梦想,今后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大学校长 陈吉宁)(本文为作者8月28日在清华大学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有删节)

篇2:陈吉宁清华演讲

本期我们刊出《懂得坚持学会放弃》一文,摘自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2013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陈校长用3个与清华园有交集的人物的故事亲切地告诉学生,在面对今后的生活和事业时,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这份把握不仅关乎选择,也关乎坚持,还关乎放弃。事实上,个体只有认识到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才会真正活出富有意义的人生。

同学们,你们成长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人类的命运休戚与共,各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你们成长在信息化方兴未艾的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你们成长在文化交融日益加深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相辉映;你们更成长在中国快速崛起的时代,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中华民族更加自信地迈向伟大复兴。与我们这一代人相比,你们的视野更宽、知识更广、节奏更快,更自觉地开始了个性发展,更多地拥有了独立、平等和开放的意识。今天,你们大学毕业了。无论毕业后是走向社会还是继续读研,你们都将置身新的环境、面对新的变化。你们的学习成长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性,生活交往将面对更复杂的社会关系,事业发展将面临更多的机遇、更多的选择。我想告诉你们,机遇不仅孕育着成功也伴随着挑战,迎接挑战不仅需要追求卓越,也要懂得坚持,更要学会放弃。

今年1月,我们在达沃斯举办了一场高层圆桌会议,邀请了多位世界知名人士,请他们对清华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当谈到对年轻人的培养时,澳大利亚前总理、现在又再次担任总理的陆克文先生对我说,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要回答三个重要问题:你相信什么?你为什么相信?你能为你所相信的做些什么?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和事业都不会一帆风顺,总是起起伏伏,甚至会遭遇挫折和失败。当人生处于低潮的时候,只有回归到最基本的价值观,坚信自己所相信的,才能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今天,我想结合身边的三个故事,对同学们的未来发展谈一些看法。

大家知道,清华最近启动了苏世民全球学者项目。在和项目捐赠人苏世民的交往中,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他说起学生时代有一位田径教练,总让他们大冷天在停车场练冲刺和中长跑。在他们累得筋疲力尽、双腿麻木的时候,教练还冲他们大喊:再跑一圈,再跑一圈!因为训练多一分付出,对抗才多一分收获。在一圈又一圈的奔跑中,他逐渐懂得,“再跑一圈”不仅是对身体的训练,更是意志品质的磨练,这也成了他的价值追求和人生信条。“再跑一圈”,就是选择努力和坚持,努力就是机遇,坚持就有希望。

第二个是关于选择的故事。两年前,我校新闻学院组织研究生国际实习,很多同学争着去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但有一个女生主动提出要去埃及。那时候,埃及正处于严重的动荡时期,政局不稳,社会混乱,随时面临着各种危险。但她觉得,作为一个未来的新闻人,应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应该在风险中锻炼成长。听了她的故事,我很受感动,也很欣赏她对新闻事业的执着和热爱。我相信,她的选择不仅意味着更大的付出和努力,更折射出她的独立人格和职业信念。

还有一个是清华长期合作伙伴新加坡佳通集团的故事。集团执行董事林美金女

士曾跟我说,公司最早是在印尼做轮胎,总裁林德祥先生热心公益事业,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了很多贡献。由于林先生的为人和经营之道,集团的一个子公司顺利取得了烟草产业的经营执照。一般来说,大家都会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但林先生对子女们说,一本万利的生意谁都想做,但这种生意容易让人见利忘义,对企业发展不利,对子女们的未来也不好;何况烟草不利于公众健康,做烟草有违他的道德良知。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他们毅然决定放弃。这么多年来,佳通集团始终以橡胶轮胎为主业,经过三代人的努力,终于成为新加坡著名的跨国企业。同学们,这三个故事揭示了同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你处在人生的高峰还是低谷,命运终究需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你经过长途跋涉、身心疲惫时,只有坚持“再跑一圈”,才能冲出困境、跨越极限,迎来意想不到的新机遇,迈向人生旅程的新起点;当你面临困难挑战、风险危机时,只有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才能做出正确选择,敢于迎难而上,超越自我,赢得尊重;当你面对巨大的压力或者诱惑时,只有坚守最基本的价值观,才能看淡得失、懂得放弃,获得内心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厚重。

同学们,2013年,你们大学毕业了。100年前,建校不久的清华参加了第一届远东运动会,开启了中国学校参加国际竞技之先河。90年前,汪鸾翔学长创作了清华校歌,成为我们永远的心灵之歌。时光流逝,有些人经历了命运的波澜,赢得了内心的淡定和从容;有些事经过了岁月的磨洗,已成为历史长河中最妙曼、最独特的风景。

篇3:陈吉宁清华演讲

陈威涛是清华大学法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春节之前, 学校通知他要参加一个座谈会, 作为基层代表, 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发表一些看法。陈威涛说, 他的发言持续了10分钟左右。在会议上他提出的两个建议:一, 措施的落实应当尽快和切实, 营造全社会关注就业、关心就业的氛围, 使得更多的同学享受到政策的优惠;二, 国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应当发挥中坚和表率作用, 承担起社会责任, 给同学们更多信心!

◎“中南海挺平常”

3月1日早晨, 在清华大学紫荆公寓宿舍楼前见到了清华大学学生代表陈威涛, 1米七左右的个头, 一张娃娃脸, 热情的从宿舍楼里出来迎接采访。对于媒体的采访他似乎很熟悉, 带我到附近的学生食堂。“从见完总理后, 大概接受了十几家媒体了吧”。“你看上去可不像见过总理的啊, 挺好打交道没什么架子。”他不好意思的说“那当然, 我还是学生呢”。采访这天也正是陈威涛22岁的生日。在清华大学食堂初春温暖的阳光里我们开始了轻松愉快的交谈。

从google地图上看中南海是大片的绿和整个北京城区的灰色调比起来很显眼, 记者开玩笑说, 中南海好像是平房吧。陈威涛笑笑答, “虽然是平房, 但挺整洁。其实中南海没有我们想象的神秘, 挺平常的。”

◎“我是一个幸运儿”

记者:你是如何从全国大学生里被选上参加总理座谈的?

陈威涛:据说过程很复杂, 当时我在老家, 具体到院系、学校、教育部、国办层层的过程我自己了解的也不是很详细, 大概的时间点是在年前, 有一个选拔的过程。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很激动, 但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特别激动、兴奋, 睡不着……。印象中, 总理以前也和来自基层的大学生代表在中南海交流, 去年是南开大学的学生。总理很亲和, 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 我担忧能不能把这些意见说好。提前做了了解对相关政策和身边同学就业的情况, 写了一个大概的发言题纲。

我还真没有想过为什么在清华这么多学生里选我, 或者是全国六百万毕业生里选我。我觉得我是一个幸运儿。以前我在学生会做主席, 现在作党政书记和校团委的一些工作。

记者:去见总理这件事对你的生活有影响吗?

陈威涛:有两点, 一是和总理交流过程中坚定了我原先的想法, 总理也是非常希望在自身想清楚的情况下能够到基层去, 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基层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情, 逐渐的锻炼成长。总理的这番话对我触动很大, 更坚定了我到基层的想法;另一方面就是回来后面对的媒体很多, 每一个问题我都认真回答, 我怎么想就怎么回答。过了这段时间我就不会再接受采访了, 我还是要普普通通的生活, 踏实工作。

◎总理鼓励下基层

记者:创业, 下基层等很多方面, 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 你怎么理解这些政策下达后, 对个体所产生的意义。

陈威涛:总理也在说这些政策的出台能惠及到多少人谁也不敢保证。国家有政策在, 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定位, 自己愿意选择及能力所及去选择, 要结合各种因素去考虑。

记者:这些政策落实到你们身边了吗?在你去中南海见总理之前你对这些政策了解吗?

陈威涛:落实的还没有这么快。我们讨论的核心是国办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里面有一些是非常新的、突破性的政策, 有些是以前有现在又拿到一起阿做青一/C个F总P结。《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是1月19号发布的, 在这之前有一些政策比较了解, 但一些新的还是要看。

记者:了解到你现在的选择是下基层, 见过总理后会对你的选择有压力吗?

陈威涛:我是从大三开始就下决心要到基层, 和这次见总理是没有关系的。我的状态和同学们比起来,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要毕业了要走入社会去, 需要一份工作。这个时候我觉得我应该去做一件事情, 一份事业。究其原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是土身土长的农村人, 农活我都会干, 对乡村的感情非常深厚, 这与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也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里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事业观成型的时期。毕竟在首都对国家政策接收得会比较快, 逐渐形成的这样一个择业的观念。

记者:下基层的学生遇到的很大的问题是融入农村。不是没有能力做工作, 是无法开展工作。基层和城市的工作背景是不同的, 你有这样的担心吗?

陈威涛:之前媒体对大学生在基层的报道很多, 说的是一些表面性的问题, 但核心问题是带有学生气的接受四年本科教育的大学生从文化认同上不能够融入村庄的整个文化,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从很多老师的书中去寻求一些解答, 如研究上个世纪农村的陶景新老师, 费孝通老师, 到现在的贺学峰老师, 他们都有很多关于农村发展变化大局上面把握的内容。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 一直对农村比较关注, 这可能也会帮助我在农村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去发展。

记者:以后你打算再回北京吗?

陈威涛:我也和同学聊到去基层, 他们会问我, 你想在基层呆多久, 把基层做成什么样。这个问题的回答并不是我一个人意志所决定的。当我到农村工作, 很多事情不是由我来决定的, 而是整个领导班子, 我自己能做多久上面有一条线, 下面有一个面。面是群众, 线是组织关系。自己能做到哪个层面是和个人能力, 组织的考察, 群众的口碑各个方面相关联的。但作为一个还没有走出校门的学生, 我并不能去判断自己能做到什么样的地步, 我也不能说一到农村立刻一个“大雷”。来了一个清华大学生给农村。没有这样想过, 因为很多困难是现在料想不到的。就是把到基层当做自己的一份工作, 和在律所、在国企是一样的, 认真把工作做好, 一辈子留在农村也可以。

记者:家乡你毕业那年有多少考到清华?

陈威涛:我们村到现在只有我一个。

记者:你的选择会对他们产生影响吗?也许会有人说考到了首都的清华, 又回到了农村。

陈威涛:我做这个选择不是受鼓舞一下子热血沸腾。这个问题我想了近一年的时间做出的选择。这期间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最初想去西藏, 父母不是很同意, 之后退而求其次, 现在他们也认同我的选择。这个过程中我和学院的老师都有过很多次的交流, 希望从他们那边得到关于尽忠还是尽孝这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最后决定去江苏基层。每个人做出一个选择不仅仅是自己利益, 背后还有很大的整体, 我的家庭、族人, 往大了说就是整个社会和国家。最主要的因素还是社会的需要。

记者: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和今日的下基层你怎么看时代的变化。

陈威涛:三十前的上山下乡确实带来了很多的问题, 如返城的就业等。对其中某些个体而言并不是坏事, 从更大的角度还是有很多的益处。如今的下基层和三十年前的上山下乡不是同一个性质, 现在是自主选择, 国家的鼓励和引导有很多的计划、政策的保障和配套措施, 也让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记者:清华母校对于你的选择, 以及清华前辈的选择对你有影响吗?

陈威涛:不能说一个具体的个人, 是清华整体的校园文化或大学精神。入学的时候讲清华的文化可能意识不到, 什么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渐渐形成, 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反过头来再思考的时候对自己的影响非常大, 如果自己能真正的接受这样一种文化融入这个文化就会产生影响。

现在快毕业了有很多感触, 回忆当年入校的每一幕, 四年的时间实在是太快了, 一眨眼过去了。有很多的书还没有读, 有很多事还没有做, 有很多想要认识的人还没有认识, 大四了就会很感伤。

记:你给我的感觉是很冷静和成熟的, 看上去超出你的年龄。

陈威涛:我是穿着看上去成熟, 换套衣服也一样打球, 我在宿舍也玩游戏的, 和同龄人一样。

说成熟, 这和我从小在农村长大有关系吧, 我中学就离开家到外面上学, 一直和宿舍的同学相处非常好, 以前我一个人要把宿舍里每个人的水全打回来, 一次拎五瓶水。我觉的人和人相处就是真心, 不用去计较什么。

记者:你下步有什么计划?

陈威涛:从工作上说, 我在复习三月底的考试, 参加回江苏的选调生计划, 同时复习公务员考试;从学业角度上讲, 还有一些课要上, 论文的方向是:“知识产权方面的山寨机。”从学生工作角度, 在校团委做一些工作, 在班里做党支部书记。

我自己就是从农村出来, 一直对农村比较关注, 这可能也会帮助我在农村的环境中找到一个更好的切入点去发展。

篇4:陈吉宁“入阁”

作为环境领域的权威专家,陈吉宁长期从事环境科学研究,与环保部素有往来。从清华校长到环保部掌门人,陈吉宁此次转型备受关注。

陈吉宁具有实力的专业背景使外界对他未来掌管环境部,应对堆积如山的环境问题抱有期待,而他的年龄优势也意味着其仕途上升空间大,是最近高校官员变动里“最闪耀的那颗星”。

公开履历显示,今年51岁的陈吉宁在清华大学攻读本科和研究生学位之后,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取博士学位,并留校担任助理研究员三年多,1998年回到清华大学执教,成为清华校长之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是著名水处理专家。2003年以来,他先后介入过一些重大环境事件,如2005年的圆明园湖底防渗项目环评,2006年开始的太湖流域水体治理和2010年的松花江化工原料污染。

这样一位专业人士进入环保部任职,对其专业背景和环境理念的借重,乃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陈吉宁履职于危难之际。中国目前正处于最严重的环境危机中,无论是环境承载能力还是民众心理承受能力,都已经濒临极限。如今,李克强总理延揽名牌大学的明星校长陈吉宁入阁出任环保部长,似乎说明环保部在政府部门中的位阶还会进一步抬升,成为共和国最关键的政府职能部门之一,环保工作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也将会更加吃重。

篇5:陈吉宁清华演讲

……千度神探整理于2012-02-20 16:04:00

2月20日,中组部副部长宣布,免去顾秉林清华大学校长职务,任命陈吉宁为校长。陈吉宁2007年12月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秘书长。2011年12月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环境工程与环境政策等领域的研究。

中国经济网北京2月20日讯 今日下午三点,清华大学在主楼报告厅隆重举行全校教师干部大会,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华大学校长职务任免的决定。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李智勇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华大学校长任免的决定:任命陈吉宁同志为清华大学校长,免去顾秉林同志校长职务。

陈吉宁,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吉林梨树人,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7年12月任清华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秘书长。2011年12月任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

主要从事环境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估、环境工程与环境政策等领域的研究。

1981.09——1986.07,清华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1986.09——1988.10,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88.10——1989.07,英国布鲁耐尔大学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89.07——1992.11,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土木系环境系统分析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2.12——1994.12,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博士后。

1994.12——1998.03,英国帝国理工医学院助理研究员。

1998.03——1999.07,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

1999.07——2006.02,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授。

2006.02——2006.10,清华大学副校长(2006.09兼任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

2006.10——2007.12,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7.11兼任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院长)。2007.12——2012.2,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清华大学秘书长。

2011年6月起兼任清华大学环境产业研究院院长。

篇6:陈吉宁清华演讲

——在清华大学2013年第一次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讲话

(2013年1月15日)

校长 陈吉宁

图为校长陈吉宁讲话。石加东 摄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共有1330名毕业生获得博士、硕士学位。你们中多数是在职学习的同学,将在新的起点上开拓自己的事业;其他全日制的同学,或将进入教育科研机构,或到企业供职,或服务于党政部门,或者选择继续深造。首先,我要代表学校,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预祝你们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时,向悉心指

导你们的导师、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学们,你们跟历届的清华毕业生一样,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在学期间,你们有的一心向学、有所建树,有的热心公益、服务集体,有的兴趣广泛、全面发展,你们都在清华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比如,物理系的常翠祖同学,在导师及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三年多艰苦探索,发现了量子化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学术界目前唯一尚未在实验上实现的霍尔效应,也是我国物理学界至今屈指可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航天航空学院的谷振丰同学,携笔从戎,投身国防,即将远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在大漠深处书写青春。刚才发言的周铭同学,为了得到一组可靠的试验数据,经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离开时只能连人带自行车翻越铁门,被人笑称“做壁虎仿生的课题,自己先得变成壁虎”。这样的同学在你们中还有

很多。你们在校期间表现出来的优秀潜质,将为未来的事业发展和人生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在这里我想对你们说,今天的优秀不代表明天仍然优秀,现在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永远都会成功。走出校门,在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在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生活氛围中,在短期利益与长远目标相互

冲突时,你们将要面对的是比做项目、发文章、找工作更大、更难的考验。

学校的老师经常跟我说:清华的学生都非常聪明,遇到问题时总能很快想出解决办法,甚至能够找到捷径。的确,聪明才智是你们成就事业的天然优势,可以帮助你们解决问题、克服难关、赢得鲜花与掌声。但是,如果每次遇到问题时都希望寻找捷径,那你们的功利心就会慢慢孳生膨胀,这时聪明才智不仅不能

帮助你们走向成功,反而可能蜕变成一种包袱、一种负担,变成你们做人做事的障碍。

最近,我读了一些清华历史方面的文献资料。很多清华学长的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人的一生中,奉献比索取重要,幸福比名利重要,事业比工作重要。只有放下功利心,看淡一时之得失,才能变

聪明为智慧,获得一生的成功。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的两个故事。

一个是清华、北大、南开南迁过程中的故事。“七七事变”以后,三所学校先是南迁长沙,后因战火蔓延,才又西迁昆明。当时,师生分三路入滇,由于条件所限,有一路只能徒步前往。闻一多等11位教师放弃坐车,和200多名同学一起步行,沿途指导学生收集民歌民谣、采集动植物标本、进行社会调查。当年的生物系青年教师吴征镒,后来成为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植物学家,就与这段3000多里的徒步经历分不开。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像外文系的查良铮,也就是后来的诗人穆旦,当时也加入徒步旅行团。

他随身带着一本英汉词典,边走边背单词,记一页撕一页,到昆明时字典已经不见了。

显然,与步行相比,坐车或坐船是一种捷径,更安全、更轻松、也更舒服。徒步的人,看似是耗了时间、走了弯路、受了委屈,但一路下来,他们体验到的,不仅是沿途的世风、民情,更是对社会、对人生、对事业、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他们所收获的,也不止是一些资料、图片、标本,而是坚持、韧性、勇气、独立性这些做人做事的重要品格。一次长途旅行如此,人生的旅程也是这样。为了达到一个目标,采用简便的方法,花费较少的时间,付出更小的代价,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并非事事都有窍门可钻、有捷径可循。因此,对你们来说,放下功利心,就是要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要总是试图走捷径,适当地走点弯路,下点笨功夫、慢功夫、苦功夫,能够让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也能让你们看到别人看不

到的别样风景。就像我们的老学长钱钟书先生所说的:“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季羡林先生的故事。季先生在1935年赴德国留学之前,住在当时还是招待所的工字厅,同屋的一位学兄再三劝他,到德国后一定要学保险专业,将来回国,饭碗决不成问题,也许还是一只金饭碗。在这极富诱惑力的“好心”建议面前,季先生没有改变初衷,毅然坚持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选择学习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读懂、更不会带来什么现实利益的古印度文字——梵文。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就是因为觉得“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太大了”,“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这是一种书生的理想。尽管有过“失去饱的感觉达八年之久”的痛苦、纠结和困惑,但季先生最

终坚持下来,并终其一生,成就了世人敬仰的一代大师。

这不禁让我想起1911年清华建校之初,入学考试的国文题目是“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句出自《孟子》的话,就是要告诉我们既要学会有所作为,更要学会有所不为。清华学生的优秀潜质和良好基础,让你们在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有选择是好事,但选项过多却容易让人迷惑,或是患得患失、不知所措,或是不作取舍、事事都做。但是,人的时间精力终归是有限的。因此,放下功利心,对你们来说,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放弃,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只有这样,你们才能

实现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才能站到高山之巅瞭望更为辽阔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那些不为眼前利益所诱惑、把目光投向远方的人,只有那些不为一己之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只有那些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人,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创造出推动社会前进的正能量。刚才发言的魏华伟校友在河南艾滋病村工作和成长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老一辈清华人的优秀品质和价值追求,正在新一代清华人的身上延续和发扬。

风物长宜放眼量。希望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一些功利心,多一份责任感;放下小聪明,走向

大智慧。这就是我送给你们的毕业赠言。

再次祝贺大家,也永远祝福你们!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陈吉宁清华演讲】相关文章:

陈晓燕演讲稿04-19

陈秋实演讲稿04-21

陈春花教授演讲稿06-23

陈春花教授演讲稿04-18

告别清华演讲05-11

清华听演讲05-15

罗永浩2013清华演讲04-22

布莱尔在清华演讲04-10

朴槿惠清华演讲翻译04-26

清华北大学生励志演讲01-31

上一篇:致父亲的一封感谢信下一篇:试对比中外物业管理维修基金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