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对曹禺的

2024-05-02

陈教授对曹禺的(共5篇)

篇1:陈教授对曹禺的

陈教授对曹禺的《雷雨》作了精彩的解读。在对《雷雨》的解读中,他认为繁漪具有鬼魂性格;周朴园有陆游式的中年男人的痛苦;而最不出戏的鲁侍萍决定让一双儿女出走,承担最后后果,则具有古希腊悲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还有《雷雨》中一个不在场的在场者,即对周朴园在侍萍之后繁漪之前的妻子心理状态的分析都引人深思。

陈思和:细读《雷雨》

(选自《南方文坛》2003年第5期。陈思和,著名学者,复旦大 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作协副主席。陈先生所倡导并进行了卓越实践的文本细读理论,无论对今天学术界的风气转向还是对语文教育的指导提升,都可说是功不可没。)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文学名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种就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们讨论巴尔扎克、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这当然是世界文学 名著。但是在我想来,还有另外一个概念,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达到一流水平的文学著作,都应该成为“文学名著”。我们过去通常认为“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是外国文学,中国跟世界好像是对立的,就是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如果讨论世界文学的话,那么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都应该成为我 们这个世界的文化名著。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名著跟外国文学名著是同等的,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对话,中国的文学同样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

而且,通常在一般人的眼睛里,说像《红楼梦》、《儒林外史》、李白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是世界文学名著,大家还是能够认可,那么对于现代文学呢?特别是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它是在整个西方社会思潮、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自己的文学创作,是在世界文学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比如,鲁迅、曹禺、巴金、老舍等,当我们讨论这些作家的时候,常常会讲这些作家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今天我们要讲曹禺的《雷雨》,一讲《雷雨》大家马上会想到,《雷 雨》曾经受到过像欧洲的伟大戏剧家易卜生、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等,都会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中国的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产生出来。那么,在别人的影响下形成自己的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能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想还是可以的。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受到国外的文学影响。20世纪以来,人类信 息沟通特别频繁,在这样一个时代,很难区分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地域的独特的思想,很多问题都是连成一片的,都是在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当中产生出来。比如,曹禺的《雷雨》中表现的人性压抑、乱伦都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虽然是后起的,但同样在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能够 形成自己独特的对世界性主题的回应。比如说我们讲一个大家庭的崩溃。大家庭的崩溃全世界都有,德国托玛斯.曼写过《布登博洛克一家》,英国高斯华尔绥写过《福尔塞世家》,波兰莱蒙特写过《农民》,这样一系列的世界性的文学名著;但是,在中国就会形成像曹雪芹的《红楼梦》、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它 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对这一主题的独特的挖掘。我觉得这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世界性因素。

正因为它能够对应世界性的主题和文化现象,所以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有这个资格、有这个能力达到世界一流名著的水平。所以我就斗胆把曹禺的《雷雨》放到这样一 个讲坛上去介绍。我一点没有妄自菲薄。我一直觉得,中国像鲁迅的小说,像曹禺的戏剧,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第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人性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第二,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主要是看 它表达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对于自己民族的语言运用得好不好,能不能将本民族的语言达到最大限度的丰富性与包含性。有很多好的主题,可是它语言用得疙疙瘩瘩的,这样的作品就很难评价它好。所以,我想,人性的深度和丰富性,以及语言的包容量和丰富,这是衡量文学的主要标准。那么,在这两个要求下,我认为,曹禺 先生当时23岁时候写的《雷雨》,完全能够达到一个世界一流的水平。《雷雨》的问世及其寂寞

《雷雨》发表的过程有点曲折。这是报端都有介绍的,但传来传去并不准确。曹禺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学生,才二十出头。他写出剧本以后交给了他的好朋友、《文学 季刊》的主编之一靳以。靳以拿去给这个杂志的另一个主编郑振铎看。郑振铎是一位资深学者,但他一下子不能判断作品的优劣,就说它“写得有点乱”,当然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人写出来的剧本难免有点乱,靳以就把这个作品放下来,他怕别人说他是朋友徇私,不好意思再拿出来发表。不久,巴金从上海到北京,与靳以住在 一起,靳以把剧本拿出来交给巴金读。巴金一看之后非常感动,马上推荐给主编,这样《雷雨》才发表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以后,这个作品也没有社会上的反响。第一次上演《雷雨》是在日本,是一批留日学生在神保町一个大学的礼堂里,结果演出引起了轰动,然后再回到中国,引起中国的反响。这很奇 怪,与曹禺的其他剧本发表情况正好相反,《日出》当时上演以后,天津《大公报》连续发了两个专版,请了南方、北方的一批名作家去讨论,是轰轰烈烈的,《雷雨》刚刚问世的时候相对来说是比较寂寞。

这种寂寞就影响了对这个作品的理解。一部作品发表以后总是需要有批评家去阐释和宣传,然后被别人慢慢认可。《雷雨》是非常难以被评论家接受和宣传的,它讲 的是乱伦,连曹禺自己都说不清楚。《雷雨》出单行本的时候也定了一篇序,承认“这些解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追认”这个词是什么词是什么意思?那可想而知,作者在创作时,脑子里也是一团混沌,也不清楚写的是什么东西。由于批评家没有办法去很好地分析、宣传、推荐它,所以这部作 品的命运跟《日出》完全不一样。《日出》的主题非常清晰,它通过陈白露这个交际花的命运,写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社会,所以一发表就受到普遍欢迎。曹禺自己都有点模糊了,他好几次都说到,《雷雨》写得太紧张,里面让人喘不过气来,编得太像“戏”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太技巧化,比较“做”。曹禺这 个说法影响了很多研究者,我看到很多讨论曹禺剧作的学者都是这样认为,《雷雨》太巧合,到了《日出》,曹禺才真正走向成熟,有的甚至说,曹禺早期学的是莎士比亚,到了《日出》就开始学契诃夫,层次更高了。但是,在我看来,《日出》是不能跟《雷雨》比的,《雷雨》在中国整个戏剧史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也没 有一个作品能够跟它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一部谁也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是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那人性太丰富就说不清楚,正因为说不清楚,它才成为一部说不尽的伟大的艺术作品。蘩漪与周冲:人性的两极

曹禺本人说过:“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像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其中,“在《雷 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雷雨》序),一个是蘩漪,这是作品中最恶毒、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可是,另外一个形象是谁呢?是周冲,是这个作品里最平淡、最单纯、最没有角色的一个小孩子。这两个人物引起了他的冲动,就使他创作了这样一个剧本。这不像有些作家,先要确立主题 思想,写下剧本大纲,清清楚楚,然后一句句编台词。他是仅仅以一种冲动,在他脑子里活跃的两个人物,写下了这部作品。周冲给人的感觉是一身白,单纯得像小天使,而蘩漪是一身红,激烈如火、像魔鬼一样的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人性之间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通过两极,窥探了人性的丰富和人性的深 度。因此他写了这部作品。写到最后,曹禺先生自己都感到透不过气来,于是他又写下了一个序幕,一个尾声,来平息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一位作家创作时的真实思想。

再看这部作品的主题。很多人在评论《雷雨》时,都会认为它描写了一个大家庭的冲突,暴露大家庭的罪恶。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最难以启齿的问题就是人性犯罪。作品中写了三种乱伦:一是周萍和蘩漪的乱伦。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夫少妻,相差20岁,丈夫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每天忙于公务;年轻的妻子在封闭的家庭中非常苦闷。在故事发生前几年,丈夫前妻的儿子从乡下回到了这个家中,就是周萍,纯朴的周萍带了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了这个家中,为蘩漪带到了清新的空气,用她 自己的话说:“我已经预备好棺材,安安静静地等死,一个人偏把我救活了”,人性的欲望因此复苏,于是她爱上了这个年轻人,便发生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性的罪恶——后母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发生了乱伦的情欲。

这也带出了第二宗乱伦罪。随着周萍逐渐长大,乱伦的恐惧也逐渐膨胀,同时,周萍受不了蘩漪——一个30多岁的女人有许多要求,很疯狂的爱,他想摆脱她的控 制,摆脱罪恶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罪恶,他爱上了一个18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不谙世事的清纯丫头与半是疯狂的半老徐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周萍当然舍弃蘩漪,而去爱那个小丫头。但是,四凤和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两人不仅相爱,而且四凤已经怀孕,周萍从第一轮罪沦到了第二轮罪,即血缘的乱 伦。这比前一个犯罪更严重。前者是家庭乱伦,这种家庭关系还是可以解体的,而第二轮犯罪是无法解体的。这是导致故事全部悲剧的原因。最后四凤的死,其实是自杀,她只能是这样,在当时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你让她怎么办,她有着不得不死的理由。周萍也只能自杀了。他与蘩漪奸情被揭发还能够逃走,还能够通过 爱四凤来摆脱。可是当他发现事情结果非但没有拯救自己,反而陷入了更深一轮的罪孽后,他也别无选择,只能选择死路。故事发展到这里,就有悲剧不得不发生的理由。这里看上去很复杂,实际上完全符合逻辑推理,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悲剧的发生需要很多情节的推动,但其结果是必然的。

家庭的乱伦、血缘的乱伦,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按照传统的说法,上辈子人造的孽,报应到了下一辈人的身上。周朴园年轻时和老妈子的女儿梅侍萍(鲁妈)的相爱并且有了两个孩子:周萍和鲁大海。但是,刚刚生下鲁大海的时候,周朴园家里就逼着他赶走了梅侍萍,鲁大海因为刚生下来觉得养不活了才允许她抱走。很多年后,故事中的人物在命运的安排下重新碰面,30年前的故事再次发生。这引出了第三宗罪主仆之间不正常的恋情,结果始乱终弃,女方被遗弃,导致不可收拾 的悲剧。

《雷雨》通过一系列的罪完成了对人性的拷问。而这一系列的罪都和人的情欲有关。人的情欲的三道扭曲——主人和仆人关系的扭曲、后母和前夫之子间关系的扭 曲、兄妹间关系的扭曲,构筑了三个悲剧,即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伦理血缘悲剧,构成了这部作品所有的冲突,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雷雨》通过这三道情欲被扭曲,拷问人性深处的罪恶感。这个故事的说不清楚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故事太丰富了,内容太含糊了,社会冲突,家庭伦理、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 异常丰富的悲剧。所有的人都不能够去清晰地分析这个作品。因此我们只能抓住今天我们能够分析的东西去理解它。

《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至今为止,优秀的评论家分析《雷雨》都是从分析人物着手。只有通过对人物的不同理解,才能进入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形成对作品的多元解释。

篇2:陈教授对曹禺的

作者简介:陈平原,广东潮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及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执行院长。

今天谈教育,最响亮的口号,一是国际化,二是专业化。这两大潮流都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若以牺牲“母语教育”或“中国文辞”为代价,则又实在有点可惜。

1、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很重要

北大中文系百年系庆时,我曾谈及:“‘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我在大陆、台湾、香港的大学都教过书,深感大陆学生的汉语水平不尽如人意。”前一句好说,后一句很伤人,这其实跟我们整个教育思路有关。

记得4年前,在上海哈佛中心成立会上,与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交流各自的心得与困惑,我谈及“大一国文”的没落以及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下降,对方很惊讶,因对他们来说,“阅读与写作”是必修课,抹不掉的。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而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的。

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同时,此课程牵涉甚广——语文知识、文学趣味、文化建设、道德人心、意识形态,乃至“国际关系”等。

2、“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高中的语文课或大学的文学史课程,依旧注重自由自在的阅读,没有那么多“先修课程”的限制,也不太讲究“循序渐进”。面对浩如烟海的名著或名篇,你愿意跳着读、倒着读,甚至反着读,问题都不大。这也是大学里的“文学教育”不太被重视的原因——“专业性”不强,缺几节课,不会衔接不上。

可这正是中学语文或大学的文学课程可爱的地方,其得失成败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往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比如多年后回想,语文课会勾起你无限遐思,甚至有意收藏几册老课本,闲来不时翻阅。另外,对于很多老学生来说,语文老师比数学、英语或政治课老师更容易被追怀。不仅是课时安排、教师才华,更与学生本人的成长记忆有关。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语文课很重要,影响学生一辈子,一点都不夸张。

语文教学的门槛很低,堂奥却极深。原因是,这门课的教与学,确实是“急不得也么哥”,就像广东人煲汤那样,需要时间与耐心。如何在沉潜把玩与博览群书之间,找到合适的度,值得读书人认真思考。

今人读书如投资,都希望收益最大化。可这一思路,明显不适合语文教学。实际上,学语文没什么捷径可走,首先是有兴趣,然后就是多读书、肯思考、勤写作,这样,语文就一定能学好。《东坡志林》里提到,有人问欧阳修怎么写文章,他说:“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做自能见之。”这样的大白话,是经验之谈。欧阳修、苏东坡尚且找不到读书作文的“诀窍”,我当然更是“无可奉告”了。

3、“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并不截然对立

为何先说“学”,再说“教”?因本国语文的学习,很大程度靠学生自觉。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在这门课上表现特别突出。教师能做的,主要是调动阅读热情,再略为引点方向。若学生没兴趣,即便老师你终日口吐莲花,也是不管用的。

说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阅读快感:一是诉诸直觉,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是含英咀华,来得迟,去得也迟。“经典阅读”与“快乐阅读”,二者并不截然对立。我只是强调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的目光”。发现什么?发现表面上平淡无奇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着的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大自然之美。而这种“发现”的能力,并非自然而然形成,而是需要长期的训练与培育。这方面,任课教师的“精彩演出”与“因势利导”,都很重要。

讲课是一门艺术,课堂即舞台,单有演讲者的“谈吐自如”远远不够,还必须有听讲者的“莫逆于心”,这才是理想状态。去年我在《文汇报》发文章,承认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在普及教育、传播知识方面的巨大优势,同时又称:从事文学教育多年,深知“面对面”的重要性。打个比喻,这更像是在干“农活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很难“多快好省”。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4、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

关于中学语文课以及大学的文学教育,我说过两句话:一是请读无用之书,二是中文系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现在看来,有必要增加第三句,那就是:语文学习与人生经验密不可分。

先说第一句,那是答记者问时说的。我谈到提倡读书的三个维度,其中包括“多读无用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今天中国人的阅读,过于讲求“立竿见影”了。在校期间,按照课程规定阅读;出了校门,根据工作需要看书。与考试或就业无关的书籍,一概斥为“无用”,最典型的莫过于搁置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历史等。而在我看来,所谓“精英式的阅读”,正是指这些一时没有实际用途,但对养成人生经验、文化品位和精神境界有意义的作品。

第二句则是在北大中文系2012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中文系出身的人,常被贬抑为‘万金油’,从政、经商、文学、艺术,似乎无所不能;如果做出惊天动地的大成绩,又似乎与专业训练无关。可这没什么好嘲笑的。中文系的基本训练,本来就是为你的一生打底子,促成你日后的天马行空,逸兴遄飞。有人问我,中文系的毕业生有何特长?我说:聪明、博雅、视野开阔,能读书,有修养,善表达,这还不够吗?当然,念博士,走专家之路,那是另一回事。”

这就说到了第三句。引述章太炎“余学虽有师友讲习,然得于忧患者多”(《太炎先生自定年谱》),似乎有点高攀;那就退一步,说说普通大学生的学习状态。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中学毕业生,通过高考的选拔,走到一起来了;可实际上,他们的学习能力及生活经验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学业水平高,眼界也开阔,乡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第一年明显学得很吃力,第二年挺住,第三、四年就能渐入佳境——其智力及潜能若得到很好的激发,日后的发展往往更令人期待。如果读的是文史哲等人文学科,其对于生活的领悟,对于大自然的敬畏,对于幸福与苦难的深切体会,将成为学习的重要助力。

某种意义上,学文学的,太富贵、太顺畅、太精英,不一定是好事情。多难兴邦,逆境励志,家境贫寒或从小地方走出来的大学生,完全不必自卑。

5、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

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单讲认真读书不够,还得学会独立思考与精确表达。这里的表达,包括书面与口头。几年前,我写《训练、才情与舞台》,谈及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倾听与提问,其中有这么几句:“作为学者,除沉潜把玩、著书立说外,还得学会在规定时间内向听众阐述自己的想法。有时候,一辈子的道路,就因这十分钟二十分钟的发言或面试决定,因此,不能轻视。”

具体的论述容或不准确,但强调口头表达的重要性,我想八九不离十。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大学生在一起开会,你明显感觉到大陆学生普遍有才气,但不太会说话——或表达不清,或离题发挥,或时间掌握不好。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倾向于演讲而不是讨论有关。实行小班教学,落实导修课,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记分数,若干年后,这一偏颇才有可能纠正过来。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说,语文课最有可能先走一步。

在一个专业化时代,谈“读书”与“写作”,显得特别小儿科。或许正因此,当大学老师的大都不太愿意接触此类话题。既然没有翅膀,若想渡江,就得靠舟楫。不管小学中学大学,对于老师来说,给学生提供渡江的“舟楫”,乃天经地义——虽然境界及方法不同。在北京大学的专题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的讲论会上,每当循例点评学生的论文时,我不仅挑毛病、补资料、谈理论,更设身处地帮他们想,这篇文章还可以怎么做。学生告诉我,这个时候他们最受益。

篇3:陈教授对曹禺的

悲剧作为人类最深刻的艺术, 它表现人类的最大不幸和最深苦难, 揭示人生最悲惨的境遇, 展现世界最无理的荒谬。它激情讴歌人类的崇高理想, 悲壮精神, 却又无情地把理想碾为粉末, 将美好化为泡影。但悲剧又总是激动着不幸的人类, 使他们面对冷酷残忍的现实而又无所畏惧, 并通过自己勇敢的行为, 向命运挑战并走进必然使自己毁灭的悲剧性情境中, 虽不免失败, 但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悲剧之美。

希腊悲剧也是如此, 希腊悲剧的哲学基础、是命运观念。在古希腊时代, 因为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们对宇宙与社会的认识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 面对那些不可抗拒而又难于理解的自然力量与社会现象, 人们往往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命运观念。他们虽然感到命运的可怖, 但并不认为它是宇宙中公正无私的主宰, 而且坚信人的自身价值与存在意义。为了探索人生奥秘, 表达他们对命运的深刻困惑和认识人的自身价值, 希腊悲剧这一早期人类不朽的艺术杰作便应运而生了。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希腊悲剧时, 就曾经指出:“希腊人创造的悲剧是异教精神的表现, 他们一方面渴求人的自由和神的正义, 另一方面又看到人的苦难, 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 于是感到困惑不解。既有一套不太明确的理论, 又有深刻的怀疑态度;既对超自然力怀有迷信的畏惧, 又对人的价值有坚强的意识;既有一点诡辩学者的天性, 又有诗人的气质———这种种矛盾就构成希腊悲剧的本质。”人与命运的冲突, 便构成希腊悲剧特有的模式。古希腊悲剧作品, 大都是从人与命运的悲剧性冲突这一审美视角去探索人生奥秘和表现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人性的。

曹禺在《雷雨》中所体现的命运观及人与命运的激烈冲突, 深受希腊悲剧的影响, 这是勿庸置疑的。作家自己早就说过:“《雷雨》与其说是受近代人的影响, 毋宁说受古代希腊剧的影响。”所谓“希腊剧”, 当然主要是希腊悲剧了。曹禺所受希腊剧的影响, 又主要是命运观念及人与命运的冲突这一模式的影响。这一点, 从作者自身的论述中可以体现出来:

《雷雨》对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 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 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 睁大了惊奇的眼。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情感上, 《雷雨》所象征的, 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 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 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这种自然的“冷酷”, 可以用四凤与周萍的遭遇和他们的死亡来解释, 因为他们自己并无过咎) 。如若读者肯细心体会这番心意, 这篇戏虽然有时为几段紧张的场面或一两个性格吸引了注意, 但连绵不断地、若有若无地闪示这一点隐秘一一这种种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管辖。这主宰, 希伯来的先知们赞它为“上帝”, 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为“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 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法则”。而我始终不能给它以适当的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因为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 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 而时常不能自己来主宰着。受着自己一~情感的或者理解的一一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一一机遇的、或者环境的一一捉弄。 (3)

从以上这两段话中, 我们可以看到曹禺所受希腊悲剧命运观念的影响, 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希腊悲剧表现的是人对不可抗拒而又难于理解的自然力量与社会现象的深刻困惑;曹禺创作《雷雨》时, 则怀着“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二、希腊悲剧作家认为, 在宇宙间有一严酷的“命运”之神在左右、摆布着人类;曹禺则认为在“残忍”、“冷酷”的宇宙斗争里有一神秘的“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三、希腊悲剧作家没有因此导向宿命, 他们并不认为“命运”是宇宙间公正无私的主宰, 而是感到“命运的盲目、神的专横和残忍”;苴禺也认为《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报应, 而是他所觉得的零地间的“残忍”。

当然, 曹禺的命运观念同希腊悲剧作家的命运观念有所不同。主要是:后者认为命运是一种非现实的神秘的东西, 一种“既不依存于人又不依存于神”的“超自然来客”;前者则认为, 命运并不是超自然的东西, 而是现实地隐藏在人物内心活动世界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即所谓的“机遇”或“环境”中。这就是说, 曹禺的命运观念已经具有了现代文化意识, 从而与希腊悲剧家的命运观念在具体内涵上区别了开来。

尽管如此, 希腊悲剧家的创作中的命运观念给予曹禺的启迪仍是深刻的。正如前面所说, 希腊悲剧作家既感到命运的不可抗拒与可怖, 又坚信人的自身价值与意义, 决不甘于向命运屈服。因此, 希腊悲剧家的命运观念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 而是激发人们去积极地向命运抗争。于是, 形成了希腊悲剧人与命运冲突的特有的模式。正是通过这种审美模式, 表达了古希腊人对宇宙人生的种种之神秘困惑, 激情颂扬了人的坚强意志和伟大人性。希腊悲剧作家的命运观念及其创造的人与命运冲突的模式, 对后代悲剧艺术和悲剧观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禺是个悲剧感很强的作家, 有着突出的悲剧禀赋, 具有鲜明的人生悲剧意识, 对人类命运有着异常强烈的悲剧敏感。” (4) 曹禺在《雷雨》中, 汲取了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念及人与命运抗争的模式。在《雷雨》中, 由周朴园和侍萍而繁衍下来的两个家庭的血缘纠葛和命运的巧合而结成的戏剧故事, 是十分紧张、激动人心而又残酷的。在作者的悲剧艺术世界里, “命运”像一道挥之不去的幽灵, 如影随形地紧跟着在劫难逃的人们。作家通过他的笔, 异常真实的展示了人物的不幸、悲哀、绝望、挣扎、呐喊、疯狂……, 异常深刻的揭示了他们想挣破命运的罗网而仍不免于悲剧的结局, 来抒发他对现实人生的深刻困惑, 对人的命运的哀叹、思考, 发掘悲剧人物内心深处的人性光辉。正如作者所说:“我是个贫穷的主人, 但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 来怜悯地俯视着这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他们怎样盲目地争执着, 泥鳅似地在情感的火坑里打着昏迷的滚, 用尽心力来拯救自己, 而不知千万仞的深渊在眼着张着巨大的口。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沼泽里的赢马, 愈挣扎, 愈深深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 (5) 这段话深刻的揭示了《雷雨》中人物与命运的对抗以及人物的最终命运。

希腊悲剧中的命运巧合, 深刻的反映着在那人类童年时代对命运的神秘感。而《雷雨》中命运的巧合性, 从表面看来好像是“命运”在捉弄人。30年前的侍萍被周朴园糟蹋了;30年后, 她的女儿四凤又重蹈她的命运。四凤为周朴园的儿子周萍玩弄着, 而这个周萍不是别人, 恰恰又是侍萍的儿子。周萍正欲摆脱儿子与后母的“乱伦”的陷井, 又落入了兄妹“乱伦”的深渊, 这种命运的高度巧合性, 都更深刻地揭示出人物命运的残酷性, 而这正体现了历史的必然性。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 他抓住四凤不放手, 想由一个新的灵感来洗涤自己, 但这样不自知地犯了更可怕的罪恶, 这条路引向死亡。蘩漪是个最令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 抓住周萍不放手, 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但这条路也引到死亡。

再看剧中其他人物的命运。侍萍30年来, 躲避着周家, 守护着儿女, 含辛茹苦地活在世上, 企盼着下一代能过得好一些, 平顺一些。她竭力躲避命运的惩罚, 企图减轻命运对子女的残害, 甚至愿意为儿女扛起命运的重压 (侍萍的哭诉) 。这在她的潜意识里反映了人与命运的抗争, 但最终避免不了毁灭的结局。命运就是要捅破真相, 就是要毁灭一切。

理想本是美好的渴望, 是支持人生存地动力。但在《雷雨》中, 这种渴望、这种对理想的追求, 最终无法走出命运之圈。蘩漪和四凤都曳抬头仰望过理想, 都想跟着周萍并把他当作拯救自己、改变现状并争取到幸福的力量。但是, 由于对理想世界缺乏清醒的认识, 这种反叛的激情和追求的努力就很容易流于盲目的冲动。而现实的泥潭又使他们越陷越深。在这里, “爱”没有轻松、自由的气氛, “爱”成了沉重的负担、沉重的枷锁。他们对爱的追求, 导致了最后的毁灭, 这就是命运。对伦理的敬畏却更深的触犯了伦理;对罪恶的逃避却更深的走进罪恶, 这正是“命运”的恶作剧。所以, 曹禺说:“他们正如一匹跌在泽沼里的赢马, 愈挣扎, 愈深沉地陷落在死亡的泥沼里。”这是一个怎样悲观的哀叹:超越现实的努力, 竟加深了自身的沉落。一切自为的举动, 都逃不脱造化的安排, 结果还是落在残酷的井里, 任凭怎样的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这样, 《雷雨》和希腊的命运悲剧就有了精神内容上的相通性。

由此看来, 人类本身的追求是庄严的, 但这追求的悲剧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在《雷雨》里, 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 怎样的呼号也难逃脱这黑暗的坑。” (6) 作者将悲剧主人公置于没有出路的死胡同, 让他们别无选择地选择死亡之路, 必不可免地走进悲剧情境中。正是人物处境和追求的悲剧性矛盾, 使悲剧命运成为历史必然。但从这些悲剧人物同命运进行的绝望的抗争中, 我们不仅感到了命运的“残忍”与“冷酷”, 更发现了这些悲剧人物燃烧的生命以及敢于冲破一切桎梏的热情与活力, 而这也正是悲剧美之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①田本相刘一军:《名家简传一曹禺》1997年4月第一版。

②同上。

③曹禺:《曹禺自传》第77一一78页。1996年10月第一版。

④何宝云:《略论曹禺悲剧意识的文化特质与审美指向》。

篇4:陈湘君教授治疗风湿总结

指导老师简介

陈湘君,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医疗系。现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常务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风湿病特色专科主任等职。1995年被评为首批“上海市名中医”,2002年入选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4年入选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上海专家指导组成员。

陈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40余年,学术上主张在全面掌握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临床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中西医方法相结合的双重诊治。擅治各种内科疑难杂病,尤对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病有独到心得。自1982 年来开展“中医药治疗风湿病” 的系列研究,强调扶正法在中医治疗风湿病中的运用,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同时因中医教学方面成绩突出,曾获上海市优秀育才奖、上海中医药大学 “师德标兵” 及 “我心中的好老师金奖” 等荣誉。多次主编国家级及省市级《中医内科学》 教材和辅助教材,还主编、参编了 《进补与养生》、《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医病证诊疗常规》和《历代名医医案精选》 等近20本学术专著,发表论文50余篇,多次赴国内外学术交流并作大会发言。

继承人: 顾军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一、基本病机 早期脾气亏虚,风寒湿热外袭;晚期肝肾不足,痰瘀交阻。中医学虽无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准确病名,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多关节肿痛伴肌痛、关节畸形等,一般将之归属于 “痹证”、“历节风”等范畴。历代医家对痹证论述非常详尽,外因多归于风寒湿三邪为患,内因则责之气血不足与痰瘀阻络为主,并由此提出了祛风、散寒、化湿、化痰、活血等多种治疗原则。

导师在40余年的风湿病临床诊治中发现,由于患者的体质及感邪的性质都有寒热偏胜,所以在临床上RA往往有多种不同的证型,如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络型、痰瘀交阻型、气虚湿热型和肝肾亏虚型等,但就活动期RA患者而言,所感之邪大多为两种复合邪,即风寒湿邪与风湿热邪。而其之所以感受外邪,往往首先责之于患者本身存在正气不足。其发病往往是因禀赋不足,正气虚弱,加之劳累过度或气候转变而引发,因此正气虚弱是发生本病的根本,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使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引发本病。其本虚往往牵涉两个方面: 一是腠理不固,卫气亏虚,造成患者邪来之时无力御邪于外,邪入机体之后又无力祛邪外出,从而反复感邪。另一方面则是肝脾肾不足,肝主筋,脾主肌肉四肢,肾主骨,RA多表现为筋骨肌肉的酸痛、肿僵、麻木,正乃邪袭其虚处所致;且脾为后天之本,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肝肾虚则筋脉骨节失养,而表现为RA后期之肌肉消瘦、屈伸乏力之象;脾虚又能生内湿,湿邪困阻筋脉骨节乃见RA之关节肿僵痛之象;病久则湿滞为痰,血阻为瘀,痰瘀交阻于关节局部,损筋害骨则见关节漫肿不消,皮色紫暗,关节畸形,或伴关节周围痰核丛生,低热缠绵。

因此,导师认为临床活动期RA主要表现为两种证型,即气虚寒湿型与气虚湿热型,而缓解期 RA患者则又兼肝肾不足与痰瘀阻络等表现。在临床上,气虚寒湿型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关节肿胀僵硬或重着不举、疼痛持续不解、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滑等寒湿阻络之象;而气虚湿热型常表现为低热缠绵、关节红肿灼热、重着疼痛、舌红苔腻、脉弦滑数等湿热蕴结之象。两型患者可同时伴随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反复易感、自汗、关节酸楚乏力、屈伸不利等气虚络阻的表现。而缓解期患者往往又伴腰膝酸软、眩晕耳鸣等肝肾不足或关节畸形、皮色紫暗瘀肿或伴小结节等痰瘀凝结之象。就其病理性质而言,RA是一个全身属虚(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局部属实(寒湿、湿热、痰瘀)的疾病,同时又是一个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的疾病。

二、治疗大法

扶正为主,内外合治。

1.活动期RA

扶正首重益气温阳,同时主张内外合治。如前所述,活动期RA病人大多是在气虚基础上外感风、寒、湿、热等复合邪而染疾,故气虚为导师首先调治之本。而气虚之人,感受寒湿为主或病人为阳虚湿盛体质,则病多寒化,由气及阳,或湿邪为患日久,耗伤脾阳,均可导致阳气并虚。所以益气温阳为导师首先选用于活动期RA的治法。治疗时导师多以乌头汤、防己黄芪汤等为基本方,选药多重用黄芪、太子参、生甘草、山药、白术、薏苡仁、制川乌、白芍、桂枝、骨碎补、巴戟天、补骨脂等。因为RA以周围关节病变为主,特别是以手足小关节多见,导师在内服之外,更喜配合外洗外熏。应用熏洗法治疗RA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可使药力直达病所,产生迅速有效的治疗作用;二是因RA病人长期内服的中西药物,几乎都是败胃之品,久服易伤胃气,妨碍进一步治疗,若用熏洗法治疗,可减少内服药物的用量,甚至不用内服药物,从而顾护胃气。所谓 “保得一份胃气,便增加一份生机”。导师常用的温阳散寒外洗方为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红花、细辛、冰片、枯矾等。一般与内服方配合运用,每次10~15分钟,1日2~3次,1 ~2周为1个疗程。

另有一型活动期RA,由于患者素体阳盛或感受湿热为主,则病多热化,证以气虚湿热为主,日久可见湿热耗伤阴津而成气阴两虚之证。此时则需益气清络,兼顾养阴为主。治疗时导师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合三妙丸加减,药选生黄芪、生白术、生薏苡仁、防风、防己、土茯苓、知母、黄柏、忍冬藤、泽兰、泽泻等。外用方则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透骨草、枯矾、冰片、生南星、生半夏等,用法同前。

2.缓解期RA

重视补益肝肾,顽症加以虫类通络。缓解期RA往往关节僵硬而疼痛轻微或酸痛麻木,一般无肿胀或肿而不热,同时往往伴见关节畸形,或伴关节周围痰核(风湿结节),神疲乏力,面色欠华,肌肤消瘦,关节屈伸不利等。其辨证多属肝肾不足、痰瘀交阻。而一旦卫外不足,重感外邪,则也可并见关节肿痛灼热、发热不退等活动期表现,此时往往需内补外攻,标本兼顾。因此,扶正法在缓解期RA的治疗中尤其重要,而此时的扶正则以补肝肾、补气血为主,同时视标证之缓急,而决定是否先治标或标本兼治。先治标者,则视邪为寒湿为主还是湿热为主,参照前述活动期的不同分型进行辨治。

本虚为主者多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肝肾不足: 大多数缓解期患者以肝肾不足为主要表现,症见关节酸软无力或僵直不能屈伸,腰膝酸痛,眩晕乏力,耳鸣健忘,发落齿摇,少寐多梦等。导师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加以血肉有情之品,如鳖甲、龟板、鹿角片等,以滋补肝肾、温阳通络。

(2)气血不足: 一部分兼有贫血的缓解期患者可表现为此型,症见关节麻木不利,酸痛乏力,不耐久劳,面色萎黄,自汗盗汗,心悸少寐等。导师多以独活寄生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

(3)痰瘀交阻: 晚期患者因邪阻日久,气血痹阻,痰凝血瘀于关节局部,同时耗伤气血,可见正虚瘀结痰凝兼见之象,症见关节畸形僵直,不能弯曲,局部刺痛,或漫肿持续不退,皮色紫暗或见痰核,形体消瘦,肌肤甲错,渴不欲饮,大便干结等。导师多以大剂活血化痰药为治,活血药如莪术、徐长卿、落得打、苏木、扦扦活等,化痰药如制胆星、僵蚕、白芥子、露蜂房等。

导师认为,各类痹证,或因年老或体衰,或缘误诊误治或久病不愈,后期皆导致痰湿、气血凝滞,血行不畅,脉络不通,瘀血内停。轻则疼痛不移,重则关节僵硬变形。治此非草木之剂所能宣达,须借透骨搜络之虫类药,搜剔络道之瘀,方可收效。痛甚者加全蝎、蜈蚣研末吞服;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加䗪虫;寒湿甚者,加乌梢蛇、晚蚕沙,甚者亦可以白花蛇代之,但毒性较大,用量宜在10g以下。

此外,对病在上肢者,导师习用羌活、桂枝、桑枝、姜黄;病在下肢者则习用独活、防己、牛膝、宣木瓜等。

对于一些缓解期患者虽邪实之象不明显,但由于患者素体肝肾不足或气血阴阳虚弱,留滞筋骨关节中之余邪易于深入,转为痼疾,或邪气潜伏深处,一遇外邪,相感发病而致病情复发,因此,导师强调即使在病情的缓解期仍需坚持中医药的调治以治其本,益气养血,补益肝肾,防邪深入及逐邪外出。若服汤药不便,可用丸药或膏剂内服,如益肾蠲痹丸、补中益气丸、六味地黄丸以及在冬季服用有针对性的膏滋药等。这类药物药性稳、效持久,病人服用方便,且很少副反应,故易于实施。长期坚持治疗的病例,复发较少,关节强直、畸变的发生相对延缓,生活质量满意度明显提高。

干燥综合征(SS)

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SS好发于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有口、眼干燥,关节疼痛,原发者还可伴肺、胃、肾等内脏损害。西医学对此病的治疗以人工泪液等替代疗法为主,有内脏损害者通常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虽然对症状改善有所帮助,但疗效不持久,且激素等免疫抑制药有较多副反应。该病的病机较为复杂,中医界至今尚无定论。导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应属 “内燥” 范畴,病机主要为气阴两亏,血瘀燥毒,临床常立法益气养阴、活血解毒治疗之。口眼干燥是其表象,本质乃阴津亏虚。口、咽、眼干燥,舌面干裂少苔,唾液、泪液甚至胃液分泌减少皆是津液亏涸的表现。肺在液为涕,鼻为肺之窍,喉为肺之门户;涎出于脾而溢于胃。肺胃焦燥失润则津不上承而出现口、鼻、喉之干燥症状。同时肝主藏血,在液为泪,开窍于目。肾藏精,主骨生髓,在液为唾。肾为先天之本,五行属水,肾之阴阳为各脏腑阴阳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肝肾阴虚,加之后天经产乳育之苦,以致津伤血耗而成阴虚血弱之体。而肺胃之阴伤往往也责之于肝肾阴虚。盖肾阴亏虚,肝木失于涵养,双目干涩,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反灼肺金,肺失肾阴滋润,则鼻咽干燥,或伴干咳痰黏。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依赖于先天的支持,肾阴不足,脾胃失养,无法化生水谷精微,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津枯胃燥,而见口舌干燥、吞咽食物亦随之困难。燥盛不已,酝酿成毒,煎灼津液更益其燥,或因久服药物,积热酿毒,灼津炼液化燥,其毒系缓慢渐积而成。故该病病程较长,不能速效,又易反复发作,皆因燥毒所致。阴津亏耗,久则伤及精血,血燥成瘀,燥瘀搏结,又添缠绵,阻于经络关节,不通则痛,可见关节疼痛甚至肿胀。本病因阴虚致燥,燥盛成毒,瘀毒互结,上则皮毛失养焦枯,口眼无润而发干燥,外则关节肿痛,内而伤及内脏,而致脏腑之疾。阴虚燥热,虚实夹杂,病久难愈。

导师对本病的病机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气阴两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

由于本病以目涩、齿枯、口干涸的征象为突出表现,故大多数医家根据《内经》 提出的“诸涩枯涸,皆属于燥”,将其归入 “燥证” 范畴。此外,本病亦有关节、内脏系统的损伤,故又可归属于 “燥痹”、“内脏痹” 等。导师在对干燥综合征的长期临床观察后,发现本病早期耗气伤津,多见肺胃气阴两虚,中晚期则以伤及肝肾之阴为主,致津液难复,疾病缠绵难愈。故认为本病系气阴两虚在先,肝肾阴虚在后。

2.燥证之生发转归当责之于肺脾肝肾四脏

肝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肺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肾为先天之本,主津液,在液为唾。肺、脾、肝、肾四脏阴亏则涕、泪、涎、唾分泌不足,津亏不能上承以濡养孔窍,则见两目干涩,口干不能咽下干食,齿枯焦黑成块脱落,皮肤干燥,舌质红绛、舌面干燥、苔少舌裂等 “阴虚水涸” 之征象。且肺、脾、肝之阴耗伤日久,可下汲肾阴,而致肺肾、脾肾、肝肾阴亏不足,导致全身燥象丛生、变化多端。故导师总结本病之燥毒的产生责之于肺脾肝肾四脏。

3.瘀血内生、痰湿互结为标

“津血同源”,“燥必入血”,津亏日久则营血被耗,流行不畅而易致瘀,瘀血阻滞气机,津液不能随气升发则燥象愈炽,燥瘀搏结,又添缠绵,阻于经络关节,不通则痛,可见关节疼痛甚则肿胀。此病患者又往往因气虚肺卫不固,风热邪气易于入侵,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津亏内燥而化热生毒,风热痰毒交杂,则易出现耳前后与颌下肿胀,以及咽喉肿痛等症,病久津液干涸而瘀血内生,败血留瘀与痰湿互结,则耳前颌下肿块难消。故在认识到气阴亏虚之本外,不可忽视瘀血痰湿之标。

导师认为本病早期多见肺脾气阴两虚之候,此时病在中上焦。若燥毒不解,继续耗津伤液,则损伤肝肾之阴,肝阴不足则目干、目涩痛加重;肾阴虚衰则咽燥腰酸乏力迭现。此时病在中下焦,以肝肾阴枯为主。因此提出宗《内经》 “燥则润之、濡之” 的原则,运用润养的方法使津液内生,以濡养干燥之孔窍、关节、皮肤、脏腑,而使燥象得除。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医家认为燥证需重用滋阴之品以缓解燥象。而导师则认为本病早期已有脾气亏虚表现,若过用或久用滋填之品,必致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津液敷布受阻而燥象愈甚,故提出以酸甘养阴生津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之法,共奏其效,使津生液承而燥证得缓。

二、扶正法治疗SS的具体运用

针对上述病机,导师认为对本病的治疗应以益气养阴、酸甘生津为基本治则,而根据患者患病阶段不同,所滋养之脏腑也各不同,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口干鼻燥为主者以健脾益气、滋养肺胃为主

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故口鼻干燥者多提示肺胃阴津亏少,且这部分病人多先表现为乏力、便溏、虚汗、易感等肺脾气虚的表现,然后才见口鼻干燥之象。导师认为此时主要的病机为肺脾气虚,气不布津,津液失运,不能上承所致。故治当益气为先,主补肺脾之气。所创酸甘生津2 号方由黄芪、太子参、白术、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患者,表现为口鼻干燥为主,眼干燥之象较轻,但多兼有乏力、气短、纳差、腹胀等肺脾气虚之象。

2.眼干齿枯为主者以滋阴生津、补益肝肾为主

肝开窍于目,齿为肾之余,肝肾阴液不足,上不能荣养齿目,下则为筋骨酸痛、腰酸膝软。这部分病人多为病情中晚期,口干可更甚于前者,且得饮而不解,同时还可伴见咽干、消瘦乏力、低热盗汗等阴虚内热之象。导师认为此时燥毒已深入下焦,下汲肝肾之阴,上灼肺胃之津,故临床表现为一派阴亏液涸之象。治疗不外补益肝肾,滋阴生津。所创酸甘生津1号方由生地、北沙参、麦冬、五味子、石斛、大白芍、乌梅、鸡血藤、丹参等组成。适用于主要以肝肾阴虚为主,除口干、眼干外,其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便干的症状较重者。

3.颐肿痰核为主者以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为主

临床还有一部分患者以两侧腮腺肿大或多发淋巴结肿大为兼证,乃属癥瘕之证,病人同时多伴情绪怫郁、夜寐不安、困重苔腻等表现。此因津燥输布不利,滞涩凝聚,燥结为痰,痰阻脉络,结而成形,导师认为此多为肝郁脾虚所致。肝气不疏,情志失调,气机郁滞则情绪低落,夜寐不安;脾气不健,痰浊内生,则为肿为痰,瘀阻局部,乃成颐肿痰核。治当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为治。化痰软坚多用山慈菇、象贝母、海藻、昆布等;疏肝解郁多用郁金、合欢皮、生铁落、栀子等。

此外,导师对本病患者还多喜用枫斗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该药甘淡微寒,一药二用,既可生津益胃,又能清热养阴。本病之燥,由来已久,非重剂填补所能起效,应以甘凉平润药物久服长用为主,且须防滋腻之品以碍脾运。若燥从寒化,耗伤阳气或病久阴损及阳,除内燥证候外,多伴倦怠乏力,肢端欠温,胃纳差,或有便溏,舌质多淡胖、边有齿痕,苔薄腻等。在滋阴同时选加黄芪、白术、茯苓、党参、太子参等药味甘平者,健脾益气助运,盖阳能化阴,气行则津行,阴充则燥解。若伴关节僵痛明显者,多以蠲痹除燥,蠲痹之品,应择辛而不烈、温而不热者,如秦艽、防风、威灵仙、木瓜、鹿衔草等,以防苦燥伤阴,配伍养阴药,柔肝利筋通络。

除上述病因外,尚有因湿热致病者,虽是少数,其病因证治与前述大相径庭,故单独列出。此系湿热阻遏中焦,气机不畅,津不上承所致。临床除口眼干燥外,多伴口臭,口苦,口中黏腻不适,苔多厚腻、色白或黄。治以理气化湿、清热除燥。化湿与除燥并不矛盾,湿热祛除,中焦气机通利,水谷精微得以化生津液,输布全身,清窍得润,燥证可除。多选苍术、川朴、藿香、佩兰、陈皮、薏苡仁、砂仁、郁金等芳香化浊、祛湿通络,切不可乱投燥烈之品重创阴津。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DM/PM)

一、强调辨证,治分急缓

导师认为,本病一病多证,变化多端,需认真辨证,详析病机方能求得正治。根据临床所见,本病的发生,内责于脾胃虚弱,外由风寒湿热之邪入侵,而膏粱肥美、饮食不节所伤为不内外因。盖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充养肌肉、四肢,故见肌肉消瘦、痿软无力,以致上不能抬臂举重,下不能抬腿行走,甚至于吞咽、呼吸也感困难。且脾气亏虚,不能健运水湿,湿浊内生,湿性黏滞,留而不去,气血运行不畅,则肌肉困重,酸痛无力;又无力御邪,风寒湿热易于入侵,与内湿相合,日久化热成毒,血滞为瘀,湿毒瘀相搏,充斥肌肤,气血运行受阻,故肌肉肿痛无力,或持续高热,或口渴心烦,或身重乏力,进而伤筋耗血,筋脉肌腠失荣,遂出现肌肉萎缩、肢体不仁不用;营阴不足,心肾受损,或肺热逆传心包,则心悸、气短、喘急、水肿,诸症丛生。正气亏虚,无力祛邪外出,疾病缠绵难愈,致病程漫长,易于反复发作。

导师认为,本病应以脾气虚弱为本,温热湿毒为标,是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疾病。1995年导师发起了上海市近10年的DM/PM患者临床分型调查。调查显示,该病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两个阶段,DM急性期以热毒炽盛型为主,缓解期以脾虚为主,同时夹有不同兼证,如血瘀、湿困、肝旺、肝肾阴虚等。而PM急性期多以寒湿入络为主,但肺热炽盛型发病比例要较DM高,同时在PM 缓解期病人中脾虚表现也更为突出。此外,本病伴发肿瘤的患者多兼有瘀血内阻的表现。通过上述调查,更确立了本病之标与湿毒、气虚、血瘀密切相关,而病变脏腑则应责之于肺、脾、肾为主。由此得出本病的治疗原则,急性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兼顾健脾益气;缓解期,则以益气健脾为主,兼以化湿活血。正所谓 “标盛之时解毒为先,本虚之时以益气为主”,使正气充足于内,更兼清热解毒、化湿祛瘀之药力,则邪来犯时有可挡之兵,邪未盛时可御邪于外,不使之进一步入里化热,实为标本兼顾之良法。

二、急性期治在心肺

DM/PM急性期的突出表现往往是一身肌肤尽痛或肌肉极度无力甚则全身软瘫,DM还可见大片紫红色皮疹,严重者可迅速出现呛咳声嘶、胸闷气急、心悸水肿等累及心肺的表现。也有病情相对较轻,而以突发的肌肤酸痛无力起病者。盖肺主皮毛,行宣肃之功,湿热毒邪内侵肺卫,肺失宣肃通调之能,则肌肤红肿灼痛,呛咳声嘶;肺朝百脉,主治节,若邪郁不解,逆传心包或内陷心营,则可迅速瘫痿无力,胸闷心悸。而脾虚之人,外受寒湿,客于肌肤,阳气被遏,则多见酸痛无力之象。故对急性期DM/PM,导师辨证多归于以下几型:

1.热毒炽盛型

多在烈日曝晒或接触化学物质后数日内出现眼睑、面颊、前胸、耳前后水肿样紫红斑,四肢和躯干也可见成片斑疹出现,其色鲜红,或有烧灼感,或有痒、痛,手指关节处可见红色丘疹伴有脱屑,四肢近端肌肉酸痛无力,甚则剧痛不可触按,严重者吞咽受阻,举头乏力,时有呛咳,声音嘶哑,全身软瘫,同时伴见面红目赤,身热不退,时觉心烦,口渴喜冷饮,便结溲赤,舌质红绛或紫暗,苔黄燥而干,脉弦数或洪数。此型主要在DM中存在,治当清肺解毒、凉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基本方: 生地、水牛角、黄芩、黄连、黄柏、牡丹皮、赤芍、桑叶、防风、金银花等。

2.内陷心营型

发病之初,即见高热,咳嗽,痰黄稠或干咳无痰,胸闷气急,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时有呛咳,不久出现四肢无力,甚则迅速瘫软,心悸怔忡,皮疹色鲜而肿或发而复隐,遍布全身。时伴气喘息粗,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溲短赤。严重者神昏不醒或伴呕血黑便,或见尿少尿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腻或光绛,脉滑数或结代无力。若抢救不及,往往迅速出现阴阳离决之危象。此型主要见于DM/PM以心肺受累为兼证的患者。治当清肺解毒,清心凉营。方拟清瘟败毒饮合清营汤加减。药用: 生石膏、水牛角、生地、草河车、白花蛇舌草、青蒿等。

3.寒湿入络型

平素怕冷畏寒,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大便清稀,四肢末端遇冷之后则见发白或发紫之象,移时缓解。外感风寒或久坐湿地后,则突发四肢抬举无力伴酸痛重着,遇冷痛剧,关节周围可见紫红色斑疹伴脱屑,面部、四肢及眼睑也可见暗红色肿胀斑疹。伴见身热不扬,四肢乏力,周身酸楚,关节窜痛或兼肿胀,吞咽不利,舌淡苔薄白腻,脉浮紧。PM患者多以此型起病,而DM中相对较少。治当散寒化湿,温阳通络。方拟防己黄芪汤合乌头汤加减。药用: 生黄芪、防风、防己、羌活、独活、制川乌、白术、红花、川芎等。

三、慢性期治在脾肾

DM/PM至慢性期可见乏力肌痛或反复发作的皮疹或色素沉着,也可表现为迁延难愈的干咳、心悸胸闷等内脏受累症状。盖脾为后天之本,主气血生化,湿热毒邪内侵日久,必耗气伤阴,初则为脾气亏虚,或兼湿郁;久则由气及血,由脾及肾,累及阳气,可见脾肾阳虚之证;另有脾虚而肝郁,耗气伤阴,由肝阴不足而下汲肾阴以成肝肾阴虚之候。因此,对DM/PM慢性期导师多强调标本兼顾,主张从脾、肝、肾治其本,祛湿化瘀理气治其标,具体可分六型论治:

1.脾气亏虚型

全身皮疹消退,或仅余淡淡红斑,眼睑虚浮,四肢肌肉近端微感乏力,肌肉酸痛不明显,胃纳不佳,食少腹胀,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虚汗频频,动则尤甚,时有头晕、目眩,或有心悸时作,大便偏溏,舌质淡边有齿印,脉细软无力。大多数恢复期病人属此型,在PM中更为多见。治宜益气健脾为主,佐以利湿。方拟补中益气汤合黄芪防己汤加减。药用: 党参、生黄芪、生白术、茯苓、生熟薏苡仁、生升麻、陈皮、川芎、炙甘草等。

2.肝肾阴虚型

面部、四肢、躯干遗有红斑色暗或色素沉着,四肢肌肉酸痛隐隐,近端肌肉萎缩,时感乏力,行滞语迟,腰酸腿软,举动软弱,甚或吞咽不利,足不任地,形体偏瘦,面色潮红,皮肤干涩少泽,时有五心烦热,头晕目糊,面部烘热,口干咽燥,耳鸣健忘,失眠多梦,时时盗汗,经乱经少,舌红少苔或中剥有裂纹,脉细数。此型多见于DM/PM稳定期。治当滋补肝肾,养阴和营。方拟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加减。药用: 生地、熟地、牡丹皮、丹参、知母、黄柏、生黄芪、山茱萸、菟丝子、山药、玄参、龟板等。

3.脾肾阳虚型

局部红斑色淡或已消退,眼睑虚浮,四肢肌肉酸痛、重着,甚则肿痛不消,或肌肉萎缩,精神不振,神疲欲睡,面色㿠白,形寒肢冷,腰酸膝软,时有心悸、喘咳,下肢浮肿,甚则全身浮肿,胸闷气短,动则汗出,唇甲青紫,四肢末端时有发冷发白之象,遇寒尤甚,大便一日数次,常有完谷不化,小便清长,夜尿增多,经少或淋沥不尽,舌质淡紫,舌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此型多见于DM缓解期病人。治当温肾健脾,通阳利水。方拟金匮肾气丸加减。药用: 熟附片、生黄芪、仙灵脾、巴戟肉、仙茅、牡丹皮、熟地、山药、茯苓。

4.气虚血瘀型

局部红斑色淡不显或呈暗紫色,四肢肌肉以刺痛麻木为主,按之加剧,固着不移,伴双下肢废痿,行走不便,双手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则见发冷、发白、发紫,不久缓解,面色不华,胸胁脘腹常有癥瘕积聚伴疼痛,胁下可触及痞块,时有气短乏力,心悸,食少便溏,胃纳不佳,妇女可见痛经、血块、经色紫暗,舌质淡而有瘀斑或舌色紫暗,边多齿印,脉弦数。此型也多见于DM缓解期病人。治拟益气活血为主。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味。药用: 生黄芪、当归、赤芍、白芍、红花、川芎、虎杖、莪术等。

5.肝旺脾虚型

面部、眼睑、四肢仍时有红斑丘疹发出,色暗红,四肢近端肌肉时痛,情绪急躁时明显,四肢近端肌肉轻度萎缩,面色潮红或萎黄,时有胸闷腹胀,喜叹气,常感乏力,心烦易怒,怕热,动则汗出,口干口苦,胃纳不佳,时有头痛、目赤、耳鸣、吞酸,大便时干时溏,一日多次,舌淡苔薄白腻,脉弦缓或细弦。治当清肝柔肝,益气健脾。方拟清肝饮合二至丸加减。药用: 白芍、旱莲草、女贞子、生黄芪、生甘草、知母、黄柏、白术等。

6.脾虚湿困型 局部红斑消退或色淡不显,四肢近端肌肉酸痛重着,甚则肿胀不消,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四肢抬举、行走乏力,身体局部常有溃疡滋水,身体困重,面色㿠白,神疲欲寐,少气懒言,声低语怯,头重头痛,时有自汗,食少脘闷,渴不欲饮,大便溏烂不爽,小便短少,舌淡边有齿印,苔白腻,脉细滑弱。治当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方拟防己黄芪汤加味。药用: 生黄芪、白术、白芍、防己、猪苓、茯苓、生薏苡仁、白扁豆、姜半夏等。

四、适当外治,兼调饮食

针对患者急性期的皮疹和肌肉酸痛重着,导师多主张内治之外,辅以外治。故常取古人养颜玉容膏之意,以芙蓉叶、野菊花、玉竹等煎汤代水,日洗面部红斑1 ~2次,以清热消疹,退斑养颜。对肌肉肿胀疼痛较甚者,若辨属寒湿入络,则用川草乌、生南星、红花、细辛、枯矾、冰片等外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若辨属湿热蕴毒者,则用金银花、冬瓜皮、泽泻、泽兰、知母、黄柏、土茯苓等外洗以清热泻火,利水消肿。

篇5:陈教授对曹禺的

金融热、实体冷的现象与原因

金融热、实体冷, 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表现。究其原因, 多种多样。

中国人民银行7月1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6月末, 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5万亿美元, 再度创出历史新高。自1996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2000年起, 外汇储备呈快速增长趋势;2005年末, 居全球第二位;2006年起, 外汇储备达8537亿美元, 超过日本, 开始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大持有国;现今, 已稳居全球第一位。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 能够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抵御金融风暴, 稳定汇率以及维持国际信誉。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往往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 但这并不意味, 外汇储备越多越好。据统计, 中国每年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 为此, 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 又持有大量外汇储备, 闲置不用。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国外, 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陈享光指出, “通俗来说, 外汇储备就是将一国资金借予另一国, 而另一国会用这些资金支持其国家建设, 包括国内、国外。我们把钱借到国外, 由于我国为吸引外资有各种优惠政策, 总量一定的基础上, 我国企业相应的支持比例就变少了。”同时, 近年美元持续贬值, 我国的人民币在持续升值, 相对应来说, 意味着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面临贬值。

其次, 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大幅放量, 但是与之相关的投资到位资金却未同步增长。

另外, 由于实体经济自身利润率不高, 将资金投入到实体经济的回报率就低, 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的群体, 并不愿意将钱投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货币资本兼具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点, 易于投机获利。4万亿政策, 表面上是支持中国实体经济, 但是并没有真正用到实处, 多数是在效益低下的地方滚动, 反而刺激了资本金融化。

此外, 我国实体经济自身缺乏竞争性、生存能力弱。

支招中国经济

为避免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的持续扩大, 陈享光建议:

第一, 防止过度金融化。一国金融的发展应当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过度金融化不仅达不到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且还将带来过度的投机和难以控制的风险, 留下危机的隐患。简单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 比如期货等, 有利于分散和规避风险, 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过度的金融化将会极大地强化实物运动和价值运动的相对独立性, 造成难以控制的经济不平衡性和金融的不稳定性, 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复杂金融工具的反复衍生和过度证券化不但不能最终消灭风险, 还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风险, 进而引起全球性金融危机。要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衍生金融市场的两面性, 它既能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 但也能制造巨大的资产泡沫, 对仍处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说, 金融化的发展必须是有节制的, 要避免盲目推动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和证券化,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同时, 还应该加强审计和信息披露的力度, 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盲目投资。

第二, 鼓励资源向生产性部门流动, 避免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货币资本的积累实质上是对货币形式或对货币索取权的积累, 在其积累过程中总会在一定阶段出现货币资本的过剩, 并且这种过剩会随着信用的扩大而发展, 结果导致贸易过剩, 生产过剩, 信用过剩。因此, 需要通过适度的管制或调控措施控制货币资本的积累, 如控制货币的资本化, 避免货币资本的过度累积。虚拟资本的膨胀从本质上来说是非生产性的, 它并不增加一国的实际财富, 各种金融游戏在浪费了大量的实物资源的同时, 还吸引人力资本向金融部门集中, 大大降低了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 所以, 政府在一开始限制复杂金融衍生工具使用的同时, 还应该出台各种政策鼓励资本、人才向生产性部门的流动。特别是在全球化的条件下, 要避免对外国货币形式或货币索取权和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 否则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所引发的危机会给我国造成重大的损失。

第三, 加强对国际储备和国际投资的管理。全球化条件下, 国外金融资本的过度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其他国家对其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和虚拟资本的积累, 当金融过度积累引发危机时将对引起所代表的货币资本的大大减少, 从而造成资本的损失。为此, 必须加强国际储备和对外投资的管理。目前, 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也是美国的最大债权人之一, 次贷危机和美元的贬值将导致美元资产价值的缩水。为减少我国国际储蓄的损失和国际投资的损失, 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储备的总量控制和结构管理, 避免过度累积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投资和对外投资的管理, 控制金融性投资, 增加对战略性资源和产业投资, 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没有根本性改变之前, 我们必须防止对他国货币或货币索取权的过度积累, 防止对国际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

流动性短缺吗?

一般情况下, 流动性缺乏, 会引起通货紧缩, 令实体经济受损。我国面临的是企业在货币资本意义上的流动性短缺, 这种短缺造成的危害更严重。陈享光指出, 实体经济缺乏货币资本这一驱动力, 整个资本运动的联系性被破坏, 实体经济必然下滑, 必将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 如更多企业破产、推出市场, 失业增加, 金融风险加剧等。

但是另一方面, 我国的企业却缺乏货币资本。企业经济运行中, 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需保持一定比例。当企业货币资本缺乏时, 将难以正常循环周转。只有资金进入高效而诚信的企业, 才是中国经济之福。

但是, 为什么流动性不缺, 但是企业货币资本却短缺呢?

这是因为, 我国现阶段过度的金融化、货币化, 本应投入到实体经济的资本, 被过度投入到金融业, 在金融领域自我循环, 更有甚者, 变成投机资本。陈教授指出, “实体经济游离出来的资本不断投入金融领域, 金融机构把从实体经济中游离出来的资本和社会集中的储蓄更多地提供给消费者购房, 而房子是消费品, 不是生产资本。一些房地产商虽然自身发财了, 但是整个实体经济由于缺乏资本补充而受到影响。”本应投入到其他实体经济的资本被用于投资房地产。资金投入到房地产未尝不可, 但是也应发挥正常作用, 而不仅仅是投机待涨。

同时, 陈教授认为, 钱荒在我国其实并不存在, 因为我国还存在通货膨胀问题, CPI还在上涨。短时间的股市暴跌、二级市场债券大量遭抛售等, 并不是缺乏流动性造成的, 与实体经济困境、人们对实体经济发展信心不足、国际环境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霾有关。“仅仅流动性趋紧, 不会产生这么剧烈的反应。”

中小企业何去何从

金融的本质是嫌贫爱富, 因此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很多。

中小企业由于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这些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 在很长时期内, 我国对不同所有制采取不同的政策, 同时经济结构变革、金融结构的变革并不是同步的, 存在结构性偏差。国有金融对国有企业, 大金融机构对大企业的服务相对较多, 小企业则缺乏这种对称金融机构提供对称金融服务。

要想突破困境, 首先要破除人为的制度或政策歧视性, 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同时发展与之匹配的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 开辟更多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 如发展中小融资机构或微型金融, 给中小企业以政策性金融支持和扶植, 进一步发展二板市场和中小企业板市场。

其次, 中小企业也要在发展中寻求自我突破, 准确定位, 明确自身的优势, 或者创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在当下制造业不景气的情况下, 更需要企业树立自身的品牌形象, 制假、造假、售假注定走不远。

上一篇:学围棋二年级作文题目100字下一篇:布依族祭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