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教育论文

2022-05-14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小学生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激励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激励教育,能让小学生爱上语文,树立学生语文学习信心。从激励教育的含义、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角度展开了简要分析,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

第一篇:小学生语文教育论文

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语文素质是学生学好其他科目的保障,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育实践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每位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语文素质;情感态度;审美情趣

关于语文素质培养,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要求,其中提出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在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帮助学生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一定的语感和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基本的语文素质。

一、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态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语,热爱自己民族的语言就是热爱自己的民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小学生只有热爱祖国语文,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更好地学习祖国语文,形成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并为自己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语文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1)展示汉字这种方形文字的历史魅力,展示汉字跟随时代变迁的历史进程;(2)通过文字游戏展示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比如给“妈妈、爸爸和弟弟看电影去了”“昨天的比赛火箭队打败了小牛队取得了冠军”等句子加标点,或者改“这家水果店关门了?”中的问号为感叹号,使学生感受加上不同标点和改变标点后句子意思的改变,在自我探索中发现祖国语言的奇妙之处;(3)通过教材中歌颂爱国情结的文章和古诗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中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一切,忍受折磨,通过顽强斗争,历经五年终于回到祖国怀抱的故事,教师要充分阐发其中的爱国精神,让学生在熏陶下培养对祖国和祖国语言的热爱。

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的形成

张志公说:“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出语感来。丰富的语言积累,作为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要素之一,它的积累分为课内语言积累和课外语言积累两种。课内语言积累主要是指通过教材文章的学习,掌握常用字和词汇,背诵优秀段落和诗词歌赋,熟悉各种修辞表达。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忽略语文知识的基础地位,语文知识是形成小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它能规范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比如,在《火烧云》一文中,带领学生学习巩固新词语“紫檀色”“笑盈盈”等,感受作者对火烧云的形象描述,充分掌握“词语盘点”中的词语,熟读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课外语言积累则主要是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来实现的。教师还可以多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的优秀读物。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言积累,熟读文章优秀段落,在课外阅读中丰富文本的题材和体裁,感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语感。

三、在实践中完善语文能力,促进语文思维的发展

语文能力即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运用语言顺利传递信息的一种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其实就是言语交际过程,这一过程又离不开语文思维。语文思维即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与语言同步展开的思维活动,如,对交际内容的判断、领悟,思路的调整、语言的表达等。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口语交际教学,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或者创设合理的情境,以“秋天的快乐”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启发学生从“秋天”和“快乐”出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对颜色的描述,以及“日积月累”中“天对地,雨对风”的表达技巧,与学生交流在金秋时节做过的事,当一个学生谈起了放风筝的事,大家从买风筝或者做风筝到放风筝的趣味故事开展口语交际,大家讲述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的金秋时光,将快乐的情绪通过有条理、有逻辑的语言感染别人,比一比谁讲得最动听。

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阶段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根据小学生的能力和实际水平,在各年级中实施不同的培养方法。在一、二年级时,教师可以通过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为学生构建美好的情境,让学生从中感受世间万物的美好,从而关心自然和生命,通过诵读歌谣和浅显的古诗,为小学生铺开文学的画卷,带领学生进行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在三、四年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作品中形象的描写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能力,比如,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和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为学生饱含情感地朗读,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风景的优美,从文中优美的语言中学习对海水、岩石和珊瑚的形象描述;在五、六年级时,学习辨别相近词语的不同情感色彩,比较分析对同一件事的不同表达效果,老师可以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优秀作品,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促进语文素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吴忠浩.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编辑 王团兰

作者:谭翠莲

第二篇:尝试激励教育,让小学生爱上语文

摘 要:激励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催化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尝试激励教育,能让小学生爱上语文,树立学生语文学习信心。从激励教育的含义、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三个角度展开了简要分析,旨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小学语文教育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关键词:激励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

教育的艺术在于激励。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抓住学生的上进心。”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尝试激励教育,有效抓住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组织小学语文课堂活动时,教师应该积极尝试激励教育,让小学生爱上语文。

一、激励教育的含义

激励是以社会需要和人内在的期望、动力的结合为特征,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行为导向。激励教育指的是在教育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教育模式。正所谓“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激励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试。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运用

1.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包括语言激励、眼神激励、动作激励等多种形式。催人奋进、亲切鼓励的教学语言总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仅大大激活了学生思维,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语言激励是最常见的激励教育形式之一,教师运用这种激励形式时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好”“不错”“非常棒”等老生常谈的语言,多从小学生认知角度出发,用那些新颖、幽默的语言激励学生进步。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将语言激励和眼神激励、动作激励结合起来使用,在学生面前树立一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教师形象。

《观潮》这篇课文教学时,我请学生阅读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来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认真阅读之后,一位同学站起来回答道: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这样的顺序描写大潮来临时景象的,这些在文章里面都有关键词提示的。我走到他身边,轻轻点头,面带微笑表扬道:“你简直有一双孙悟空一样的火眼金睛,这么快就找出来了,真是太聪明了!其他同学一起给他鼓鼓掌好吗?”教室里面掌声雷动,我又走到讲台上面,继续说道:“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在这一段里面,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大潮来临时的景象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个一个举手,老师想看一看谁能准确找出答案?”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起来,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

2.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认真学习所带来的益处,显著提高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发现认真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成绩,还可以拿到“奖品”,自然会加倍努力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平时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文具、零食、玩具,当作学生正确回答问题时的物质奖励。或者采用五角星积分累计制度,每回答一个问题奖励一颗五角星,学期结束之后,五角星累计数量较多的人可以兑换一件心仪的奖品。这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活动的热情,取得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三、激励教育运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激励教育要及时

激励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不同时间段实施激励教育所取得的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当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或是完成一篇作文时,他们这时是最渴望得到教师评价的。如果教师没有趁热打铁满足学生期望,等到时过境迁之后再评价,激励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激励教育要因人制宜

优等生和学困生的语文起点存在明显差异,一般来说,优等生得到表扬的概率远远大于学困生。由于很少受到表扬,学困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随之下降。激励教育的着眼点是“激励”二字,最终目的是树立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信心,让所有学生都爱上语文。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也许不如优等生,但是教师应该适当放低标准,肯定学生取得的进步,慢慢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3.激励教育要持之以恒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不能因为取得的一点点成就而沾沾自喜、半途而废。个别教师因为自己心情的变化改变对学生的激励,心情好时,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进行激励;心情差时,对学生的进步视而不见。这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确定心理:我这段时间究竟有没有进步呢?老师为什么对我忽冷忽热呢?激励教育应该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并形成稳定的制度,千万不能因为教师个人原因随便中断。

“行为科学”研究证明:一个人在没有受到激励的情况下,其个人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受到明确的激励,个人能力能发挥80%~90%,甚至更多。这充分表明了激励教育的重要意义,应当引起诸位语文教师的重视。恰如其分的表扬能让小学语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果只有激励没有批评,久而久之,学生难免会骄傲,甚至产生妄自尊大的心理。激励教育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及时的批评指正同样必不可少。只有激励和引导相互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树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2]何慧.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4).

编辑 赵飞飞

作者:王鲁婷

第三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摘 要:习惯行为是一种非意识行为。一旦养成,不论好的坏的,很难改变。这种非意识行为,最初由意识行为转化而来。形成习惯后,遇到相应的情况就会不自觉选择某种方式解决。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让学生受益终生。本文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谈谈我的看法。

關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策略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更具有条理性,学习时也更有效率。从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那些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语文劣势较为明显的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遇到问题经常会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处着手。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小学生语文素质都能得到提升,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养成制定目标的习惯

如果没有目标,做任何事都没有方向,成功的机率微乎其微。就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波逐流。语文学习中没有目标,学习吃力不说,学起来也是十分混乱,学过的知识也不能自成系统。为此,要培养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目标的习惯,制定的目标不宜过高,过高容易打击学生自信心。制定的目标要让学生起踮脚尖就可以够到。才能发挥制定目标习惯的优势。

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们总是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却始终未落到实处。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留的预习问题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预习的不重视。小学生的好奇心极强,教师在设置预习问题时要巧妙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让预习成为学生自觉的事情。通过阅读,学生能够自主解决课文当中遇到的生字词以及教师留的相关问题,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古语有言,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笔记绝对不是毫无意义的自我感动,并不能通过记笔记就能说自己掌握了多少知识,笔记,实际上是另一位“教师”,能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有一个参考。更不是浪费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在“磨刀”。

四、培养学生课后巩固的习惯

遗忘曲线告诉我们整个学习过程,巩固阶段必不可少。我们学习的目的是要在脑海中留下些什么,如果没有复习,学习的知识一周就剩下四分之一左右。所以,为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我们要及时复习巩固知识。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非意识地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徐立锋.小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学周刊,2016.

作者:刘宁

上一篇:企业融资难问题论文下一篇:高速公路收费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