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人文素质教育是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中医药院校应如何提高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值得思索的课题。

第一篇:中医教育论文范文

论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摘要】在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当前,高等中医院校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应加强对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

一、中医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培养一名真正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是高等中医院校工作的目标。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高等中医院校与其他医学类院校不同之处在于,高等中医院校还秉承我国传统的中医文化精神,是中医院校大学生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工作对象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中医文化教育是高等中医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特色角度的分析

中医学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其产生根源和学习过程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中医文化也就是指有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甚至一些影响深远的事件等。[1]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中医文化对中医院校大学生来说,是伴随着他们学习和今后工作的精神基础。中医文化蕴涵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人文精神影响了中医院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中医院校大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我国传统文化知识基础。中医学的和谐观体现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各个环节中。[2]中医文化中蕴含着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注意调整阴阳的平衡观;动静结合的恒动观有助于培养中医院校大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将影响中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二)从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分析,中医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1.从对人的教育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医道不仅仅是治病之道,它关涉到每个人的精神内涵和人格确立,关涉到我们对宇宙万物整体的认识。于是,一个独特的,不同与其他医学的一种新型医学就是在这样的人文背景下产生了。

2.中医文化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救死扶伤精神是中医医德观的体现。对此,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名利思想“此医人之膏育也”,作为一名医生必须“无欲无求”、“志存救济”。张仲景的医德[3]观完全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美德,形成以“仁”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

可见,中医文化的内涵与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在许多方面是一致的。

二、当前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从目前中医院校大学生对待中医学和中医文化的态度看,有的学生不热爱中医专业,不相信中医、学习不认真、缺乏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更不愿意去了解和学习中医文化,有的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中医药事业,而已经走上中医业岗位的人员,他们的中医文化知识和底蕴不能让人满意,这样就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从业人员。形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新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给中医文化教育带来了挑战

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给中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挑战,也给高等中医院校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现代中医大学生,进大学前接受的主要是以现代科技文化为主的教育,再加上他们从小就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一旦接触到精气、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自然就会与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发生冲突,容易导致认识上的困惑、理解上的偏离,甚至对所学专业失去信心。

2.此外,近代以来一直没有消除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带来了危机。近代百年曾有过三次关于中医废存的论争。在中医文化发展过程中,近代以来的中医废存之争给中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和困境,同时,也给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医文化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

(二)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中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的偏差也是导致中医文化教育淡化的主要原因。面对强势西医的冲击,现代高等中医教育应该遵循继承与创新并举的原则,在坚持中医传统理念、保留中医精髓的基础上,学习借鉴西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具备传统医学知识和技能的高等中医人才为目标。然而,目前高等中医教育强调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即“两条腿走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高等中医教育正在丧失中医特色。同时,因有限的教育时间变得更加有限,也就决定了学校的目标定位和质量标准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中医文化教育的淡化。

1.中西医课程同时开设的教育模式,冲淡了中医传统理念的确立和中医特色思维方式的养成。由于就业压力和中医创新发展的需要,现代中医院校普遍开设西医课程,中西医课程开设比例普遍达到了6:4,有的甚至达到了5:5。[4]这种教育模式也造成了中医思维模式养成的滞后性。

2.传统人文课程开设不足。从中医院校目前开设的课程结构来看,人文素质类除必须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外,某些院校也探索性的以选修课形式开设了一些医学人文课程,诸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但作为中医学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史》、《中国古代哲学史》等课程则普遍没有开设,或者也仅仅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3.中医学术研究“西医”化。近年来中医学术研究严重偏离中医传统,走上了西医化的研究道路,中医科研在中医现代化的光环下,被“异化”为采用西医的实验方法对中医的印证性研究,却放弃了经典著作的研读,忽视了中医临床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与对策

面对中医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的危机与挑战,高等中医院校工作者不仅要从意识和理论上重视中医文化教育工作,也应在实践中加强中医文化教育工作:

(一)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对中医院校大学生进行中医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中医文化教育,提高中医文化育人效果课程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要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形成对中医大学生进行多学科的中医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医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医文化相关知识教育课及在其它学科中渗透中医文化思想。

(二)在校园文化活动突出中医文化主线

大力发展中医文化,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必须构筑浓厚的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学习中医文化相关社团建设,定期组织中医文化等传统文化讲座;在校报、网站等媒体开设专栏;开展征文比赛等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中医文化的精髓,在继承祖国医学的同时,也得到品性的培养和锻炼;在人文素质教育中侧重进行医学人文与中医文化教育。

(三)在科研活动中重视中医文化研究

中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突出中医文化研究的地位与作用。中医院校应注意培育中医文化科研队伍;在各类各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申报中,加大中医文化相关课题的申报力度;撰写和发表高质量的中医文化研究论文;培育和建设中医文化研究与教育基地;指导大学生学习和研究中医文化。

(四)在中医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传播中医文化

鼓励中医院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宣扬中医文化,引导中医院校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医院校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教育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

进一步发掘中医文化,结合时代特征,对中医文化进行扬弃,找出时代背景下中医文化的合理内核,将中医文化与中医院校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探讨中医文化与中医大学生的教育工作的联系,探索将中医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内化到中医院校大学生培养工作中的手段、方式,对中医院校大学生开展中医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医文化精神的中医药从业人员,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3]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

[2]夏露,刘忠华,洪青.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J].光明中医,2007,22(4):12-13.

[4]李俊.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的培养[J].医学与社会,2008.21(12):58-60.

项目基金:江苏省教育厅2008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江苏省社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证研究》(项目编号:08SJB8100003)。

作者简介:王曼(1973-),女,江苏徐州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

作者:王曼

第二篇: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探讨

摘要:中医药院校加强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意义重大。人文素质教育是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中医药院校应如何提高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值得思索的课题。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认为“素质”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这四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其中,文化素质又包括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逐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模式或教育体制。就学校教育而言,它面向全体学生,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的教育,是开发青少年潜能,训练和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全面提高各种素质。1998年教育部教高司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在青年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文”一词出自《易经》:“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在古时指礼乐文化,在现代则是指各种文史哲的知识。作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青年来说,人文当然还包括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了解,因为中医学理论体系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对全人类的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中医基础理论阐释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及其在中医学的应用;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精气血津液神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体质学说;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学说、发病学说、病机学说等等。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可以使中医青年更加坚定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科学价值自信,倍加珍惜和觉悟中医药文化,继续增强和提高对中医学发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教育来提高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内在的精神品格;从狭义上来说,人文素质包括知识和能力的内化,体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以人文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为主要载体,加之环境的熏陶,在此基础上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因此,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中医青年的文化知识、理论修养和道德情操,教会中医青年如何做人做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是教育的终极结果。

二、中医青年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方略

科学精神求“真”,人文精神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犹如人的左臂右膀,缺一不可。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不断对自己进行批判和反省,倡导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的人文教育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教育是我们中医药院校在进行素质教育时所强调的教育理念。中医青年如何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我们开展素质教育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改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增开必要的素质教育课程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和优化学生知识结构。虽然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的优化、能力结构的完备,却是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可以更完善大学生的知識结构,培养其成为具有学术特色、情趣高雅、人格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要努力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覆盖面广、设置科学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医药院校应将人文素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必修和选修的形式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使我们的中医青年真正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具体的课程有:《军事理论》、《大学生社会实践》、《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沟通与礼仪》、《经济与管理》、《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等等,通过一系列课程的修读达到拓展知识、提高品位、健全人格和学会做人的目的。

2.大力开展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校园环境建设。浓厚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因此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比如中医药院校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设立传统文化、国学学习社,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举办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竞赛以及书法、绘画、写作、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加大素质教育的评优和奖励力度来建设校园文化环境。人文氛围的铸造对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气质是通过长久历史文化熏陶出来的,因此,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鼓励、支持中医青年成立学习小组和兴趣小组,引导他们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

3.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既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韩愈的《师说》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老师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授业”,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惑”,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提出他们的疑惑,老师要有效地解决知识的困惑。“传道”排在“授业”与“解惑”之前,说明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良好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要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我们的中医青年教师更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作为从事人文教育、艺术教育和科学普及教育的教师尤其要主动参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一方面,可以通过参加集中培训、经验交流、学术交流等形式,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另一方面,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通过报课题、写论文、写心得体會的方式来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方法,不断总结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经验。作为专业课教师,可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知识的讲授中,在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用自身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哲学,宽广的胸怀气度,高尚的思想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来影响和熏陶学生,逐渐探索一条融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提高人文素质的途径和模式。总之,优秀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实施中医青年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持续推进。笔者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人文素质教育会不断完善与成熟,我们的中医青年会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拥有健康的身体与心灵,不断培养自身的优势,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怡,赵雨.北京市理工科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探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8):61-64.

[2]王艳.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对策探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17):84-85.

[3]朱晓峰.论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作者:吴春英 朱立华 杨岩涛

第三篇: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

摘要: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带来良好机遇,而发展健康服务业需要中医药教育为其提供合格人才。本文从人才培养方向、数量和质量3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我国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并提出了为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举措: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府指导下的中医药人才供需平衡机制;形成并优化多层次、多规格、有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评估机制。

关键词:健康服务业;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教育改革

Deepen Reform of TCM Education and Train Talents for TCM Health Services WANG Yu-fen, WEN Xiang, SI Qun-y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Key words: health service industry; TCM health service talent; education reform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公众的健康服务需求增长迅速,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和多元性的特点。同时,新一轮医疗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药管理学)项目开放基金课题(ZYYGLX-06);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课题(NZYJG2013-10);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B-a/2013/01/005)

国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得到一定保障,也为健康服务业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现实可能。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和在养生保健上的独特优势与发展健康服务业高度契合,中医药健康服务不仅是我国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健康服务业发展起着支撑和助推的作用。中医药健康服务需要大批符合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如何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以培养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笔者就相关问题探讨如下。

1 健康服务业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该文件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健康服务业的主要任务,并提出广泛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扩大供给,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该文件还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健康服务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

在世界范围内,健康服务业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如美国健康医疗产业规模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17%,其他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一般达到10%左右[2]。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服务供给不足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突出表现在产业组织形式单一、医院“一业独大”,健康服务市场僵化,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派生优质的服务供给,造成健康服务的结构性短缺。因此,如何在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上,扩大健康服务的供给,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是当前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2 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

中医药及中医药人才在健康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疗卫生服务是健康服务业的龙头,中医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管理是健康服务业的基础,健康促进是健康服务业的主体,中医药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健康促进,高端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健康产品研究与开发;中端为中医药知识传播与咨询,中医药服务贸易,与中医药相关的健康评估、健康体检、健康护理、健康养老、健康职业培训等;低端为药膳、药浴、足疗、中医美容、中医药文化旅游业等[3]。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以及中医药在康复保健领域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当前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求相一致,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发展健康服务业的重点和突破口,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中医药教育为其提供大批的合格人才做支撑。与健康服务业的构成相对应,健康服务业对中医药教育的人才需求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人才、健康管理人才和健康促进人才,其中健康促进人才是当前中医药教育迫切需要加强的环节。

3 发展健康服务业是深化我国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

中医药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进而直接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市场供给,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1949年以来,中医药教育在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教育的规模、质量和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大批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但是,当前中医药教育仍然存在人才培养数量上的结构性短缺、人才培养质量上的能力不足、人才培养方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等问题,难以适应民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3.1 人才培养方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社会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民众健康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由需求推进的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以健康服务人才为前提基础,而教育往往因教育管理、培养周期及自身的发展规律很难对社会需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时滞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是与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文化、咨询、休闲、管理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健康服务业的兴起和发展需要大量人力资源做支撑。目前,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及综合大学的中医药类本科专业中,除中医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药学等传统专业外,缺乏与健康服务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如养老护理、育婴、健康管理等,一些营养学、康复治疗等专业也未广泛招生,在相关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并未突出中医药特色。一直以来,中医药院校的学科结构较为单一,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应变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缺少自主权,无法与社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矛盾较为明显,造成了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3.2 人才培养数量上存在结构性短缺

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院校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主体,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中高职教育、本科教育、长学制教育、硕(博)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学历教育体系。为满足民众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除了需要中医药教育体系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高端人才外,还需大量的中医医疗保健、健康养老、健康管理、咨询管理等中端人才,以及中医保健旅游、体育健身、中医美容、中医足疗、药膳等初级人才。现有的中医药教育为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输送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对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

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健康服务业需要的中端和低端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仍未显现,中医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数量上出现了结构性短缺。这些中级和初级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功能应该由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和高职高专院校来承载,其中尤以高职高专在健康促进人才培养上的作用为突出,但在以往的中医药教育体系中对这类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造成了实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短缺,目前这类人才培养明显滞后于社会的人才需求。

3.3 人才培养质量上表现为能力偏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医学教育逐渐大众化,中医药教育也存在这一问题。伴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院校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资源紧缺及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而医学教育需要更多的临床模拟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及更小的生师比(按照教育部规定医学类生师比的合格标准是16∶1),以此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医学教育的这一特殊性导致中医药院校在教育资源和师资上的问题尤为突出。目前院校教育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往往被用人单位所诟病,存在临床技能不扎实、中医药特色不突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中医药继续教育中也较为缺乏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项目,无法满足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人才的差异性要求,很难通过继续教育大幅提升业务水平。这些不足对强调实践教学的医学专业而言是致命缺点,中医药教育培养出来的医疗卫生服务人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除了医疗卫生服务,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供给市场需要大量的健康促进人才,但因进入门槛低、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等,充斥了大量不规范的中低端从业人员,其中很多人并未纳入到中医药教育体系中,未经过专业的正规训练和培训,大大降低了健康服务业的服务质量。

4 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的举措

4.1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和政府指导下的中医药人才供需平衡机制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是教育的终极目标。长期以来,中医药院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医疗卫生行业和医药研发机构,专业与人才培养目标均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发展健康服务业的全方位人才需求。随着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高端的医疗卫生服务和研发人才,还需要大量知识传播与咨询人才、服务贸易人才、基层医疗服务人才和中医药养生与调理服务人才等,增加了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不同出口的中医药人才需求。要及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扩大中医药院校从专业设置到办学模式上的办学自主权。同时,健康服务业存在刚性需求,如果任由市场起作用,则势必会发生市场失灵现象,因此政府的宏观指导必不可少。

国家和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根据统计数据和发展现状,对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的需求做出科学预测,并提出人才需求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人才需求和教育资源状况,引导确定合理的招生规模,对社会急需的与健康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给与政策性扶持;另一方面要做好统筹安排,杜绝一窝蜂上新专业和盲目开展各种培训,防止教学资源不配套而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及若干年后人才过剩的情况发生。

4.1.1 扩大学科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权 可以选择部分中医药院校进行试点,根据人才市场供求情况,在学科专业设置等环节给予更多的自主权,简化申报新专业层层审批的繁杂手续,节省审批时间,使学校对社会市场需求的反应更为敏锐,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满足人民健康服务需求的人才。避免出现“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市场在人才培养上的主导功能。

4.1.2 扩大办学模式上的自主权 建立并完善政府宏观指导下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机制,教育管理部门应尽量少干预人才培养的具体问题,让各中医药院校根据具体办学实践,遵循中医药教育和中医药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国内外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不断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4.2 形成并优化多层次、多规格、有梯度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中医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教育层次应该根据健康服务业高端、中端和低端的人才需求进行差异化发展。对从事医疗卫生服务和中医药研发的高端人才应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基本稳定本科教育,逐渐减少取消专科教育,对中药类的专科发展可适当放松;对健康服务业的中端人才以本科教育为依托稳步发展;对中医保健旅游、体育健身、中医美容、中医足疗、药膳等低端人才则应当发挥职业教育的人才输送功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

为适应健康服务业的发展,院校要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社会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创办职业院校,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完善的教学联合体。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机衔接、协调发展的现代中医药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及培训基地标准,建立相应培训、实训、鉴定基地,出台配套考核办法,并充分利用教学基地资源,实现专业培养和用人岗位的对接。大力开展中医药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增加中医药预防保健、健康养生、健康养老等领域健康服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人员培训专项计划,开展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积极探索发展中医药成人教育、函授和远程教育,提升目前健康服务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技能。

4.3 建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评估机制

胜任力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提出,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深层次特征,胜任力的特征中有些是与生俱来的,有些则是需要后天培养形成的[4]。从中医药院校教育培养的角度来看,胜任力是判断一名学生能否胜任未来和中医药相关的某项工作的特质,是决定并区别未来业绩好坏差异的个人特征。因此,在中医药院校教育中,高校或教育机构应该着力培养胜任力的后天特征,结合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通过有意识地规划、设计、组织教学和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并提升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岗位应该具备的岗位胜任力。为此,首先应确定中医药教育的目标是解决健康问题,是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健康服务人才,再确定社会中工作岗位对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需求,然后根据能力需求制定院校教育的培养方案,以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最终按能力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估,并以毕业生能力评估作为评价院校教育的主要依据和指标。

我国教育领域已基本建立了全面的教学评估体系,但在中医药教学评估体系中应更加注重能力培养,通过以毕业生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教育评价机制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样,在中医药继续教育领域也应该引入和建立这种能力导向的评估体系,以规范和评价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成效,这将有利于建立中医药继续教育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并完善一系列中医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为培养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最终为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输送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

参考文献:

[1] 金振娅.健康服务业关系民生福祉——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谈促进国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3-10-15(6).

[2] 文庠.直面健康服务,把握中医药院校发展新机遇[J].中国高等教育, 2014(Z2):34-36.

[3] DAVID M 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1):1-14.

[4] FRENK J, CHEN L, ZULFIQAR A B, et al.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J].董哲,张俊华,万学红,等,译.世界临床医学,2011,5(4):286-321.

作者:王玉芬 文庠 司群英

上一篇:安全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针灸医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