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设计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安全设计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当前互联网逐步实现了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与融合,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与此同时经由互联网泄露的信息比例也大幅上升,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国家安全信息和个人安全信息。本文就主要从安全域的划分与保护角度入手,探讨应用层网络安全体系设计与保密方案,旨在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第一篇:安全设计论文范文

公路路面安全设计初探

摘要:公路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安全、舒适、环保、和谐的方针,安全问题日益引起重视。文章介绍了高速公路路面的作用、特点及路面结构,对如何确保行车安全,从公路技术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公路路面安全;路面结构;安全设计;路面设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速公路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完成了大量二级公路的改建,但是受资源、资金、环境、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老路改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公路线形指标采用不当、公路路基及边坡的失稳、路面、构造物的质量、安全防护设施设置不合理导致交通事故的频发,无法满足公众的安全期望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全面提高我国公路设施的服务水平,保障行车安全,有必要对公路的安全进行评价。近几年来,由于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交通量逐渐增加,重型车辆不断增多,现有公路状况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交通量的需要。

一、路面设计特点

当填土高度H(路面边缘标高与原地面的高差)≥h+0.6m(h为路面结构层厚度)时,清除20cm表层耕植土进行基底碾压后回填6%的灰土;车行道路床(厚度60cm)部分均回填6%的灰土,人行道路床(厚度40cm)部分均回填4%的灰土。路基中部(路床底与原地面之间的部分)回填4%灰土。路堤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土设计宽度30~50cm,压实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最后削坡。路基填土必须根据设计断面,分层填筑,分层压实,采用机械压实时,分层的最大松铺厚度不应超过25cm。经碾压夯实后不得有翻浆、弹簧现象。

当填土高度H

路基检测标准主要有压实度标准与弯沉指标。压实度标准:路基应分层铺筑和压实,压实度为采用重型击实试验求得最大干密度时的压实度;弯沉指标:土基(路床)顶面的弯沉值是施工过程中必须检测的指标之一,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弯沉值不能大于设计计算值。

二、线形设计对安全的影响

为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路线的线形指标采用应严格执行公路线形规范,不能突破强制性条文要求,在公路的规划阶段应完成防洪安全性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地质灾害安全性评价,然后才进行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结合沿线地形、地质条件设计良好的平面线形、纵向线形、良好的平纵组合及视距、合成纵坡等将会为汽车的行驶安全提供有利的保障。

出于行车安全的考虑,平面设计应尽可能采用曲线选线法、避免长直线与小半径曲线的结合,曲线段占总路线的百分率最好能大于50%;全线平曲线半径的取值要均衡,(R平均-R最小)/R最小最好大于0.5;路线最小转角宜大于7°;平曲线的长度、缓和曲线的长度、停车视距及超车视距的长度均从安全的角度考虑采用大值;对于设计速度小于80km/h(含80km/h)的高等级公路,或时速小于40km/h(含40km/h)的低等级公路,从安全的角度建议平曲线的超高值采用提高一级的指标控制。

急弯坡段平纵组合的处置;陡坡段的最大纵坡、最长坡长、大纵坡累计占总坡长的百分率、合成纵坡;连续下坡的平均纵坡及纵面的视距不良等都是影响安全行车的重要因素,纵面设计在这些段落应慎用规范的最小值,对于极限最小值应经过充分论证方可采用,必要时增设爬坡车道和紧急避险车道以保安全。公路的纵面设计还应考虑洪水位的影响,路肩的高程应大于规范规定洪水位0.5m以上,路线在经过蓄洪区时不仅要考虑洪水位路基高度的安全,同时要考虑抗洪抢险船只下穿高速公路桥梁的宽度和高度,确保抗洪抢险、当地撤离人员的安全出入。

对于相邻段落的公路线形指标要用汽车的运行速度进行检验,运行车速相差太大易导致交通事故,一般两相邻均匀路段小客车运行车速差按不超过20km/h控制。

(一)纵断面线形设计

在纵断面设计中,影响交通安全的因素有纵坡、坡长和竖曲线半径。采用较小的纵坡和大半径的竖曲线,能同时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视距及超车机会,有利于行车安全。德国交通安全的研究结果表明,纵坡在0.2%之间最为安全,下坡路段比上坡路段危险。坡段过陡时,车辆下坡会打滑,更有甚者可能造成车辆的翻覆;坡长过大,车辆上坡会爬坡吃力,严重的还可能产生倒滑现象。竖曲线半径过小或长度不足会产生离心力过大、行车时间过短和影响行车视距等不利因素。因此,在竖曲线设计中就尽量避免连续的短竖曲线(特别是在直线路段)。

(二)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平、纵曲线组合不当是产生危险路段的重要原因之一,组合情况对安全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单个平、纵曲线的影响。平、纵线形不应单独考虑,不应教条地套用规范。美国的Lay指出几种不利因素的组合(坡度、曲线、交叉口、构造物)路段比一般路段的事故率高出6倍,并量化了具体指标,半径在450m以下且坡度在4%以上时,在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几何线形的均衡性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前提。一个孤立小半径平曲线放在前后均为较长直线或大半径平曲线的段内,则可能形成事故多发点。平、纵线形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形式:(1)计算行车速度>40km/h的公路,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插入小半径平曲线;(2)凸形竖曲线的顶部和凹形竖曲线的底部,不得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3)直线上的纵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使驾驶员视觉中断的线形;(4)直线段内不得插入短的竖曲线;(5)小半径竖曲线不宜与缓和曲线相互重叠;(6)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及曲线长度短、半径小的凹形竖曲线。

三、交通安全设施的设计

(一)安全管理设施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包括安全管理设施和安全防护设施。在进行这些设施设计时,除满足其重要的、特殊的需求外,要能比较容易引起驾驶人员的注意;提供的信息要简明、易懂;要允许驾驶人员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目前,我国农村公路设立限速限载标志、禁止超车标志、弯路标志、停车点、慢行等提示、警示类交通标识的很少。正是由于不少农村公路没有设立交通安全标识,超限超载行驶、超速行驶、乱掉头、乱超车、乱停车等现象严重,交通事故频发。在选择警告、禁令、指示标志设计尺寸和安装位置时,应重点考虑在该路段最危险、最易发生事故处车辆所对应的速度和视点。

交通标线与其他交通安全设施相比造价较低,但是在规范各种交通方式的交通行为、保障行车安全上的作用,是其他交通安全设施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农村公路路面宽度允许的条件下,应当设置道路中心标线。道路中心标线的设置不仅可以分离不同的道路使用对象、强化道路规范,还可以起到诱导驾驶员视线的作用。所以对于农村公路上一些平曲线半径较小、视距不良的路段,即使路面宽度在6m以下也可以设置道路中心标线,并且可将道路中心标线设置成黄实线或双黄线以禁止超车,保证行车安全。

(二)安全防护设施

安全防护设施通常包括路侧护栏(护墙)、分隔带护栏、桥梁栏杆、人行天桥防落物网等。在护栏、栏杆的设计中,应从其功能、经济性、行驶安全性和诱导作用出发,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条件。一般公路在线形设计时,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制约,都会出现许多弯道。但对于农村公路来说,由于村镇、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弯道上往往不能按照要求设计线形,当弯道半径不符合要求时,就需要加强各种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一方面要对进入弯道前的车辆进行限速,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路侧保护。例如,在高填方的曲线路段,由于驾驶员对曲线大小难以判断准确,行车会偏离车道,冲到路下,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沿曲线外侧设置护拦、示警桩、视线诱导标等用来诱导驾驶员视线,保障行车安全。在急弯路段设置相应的限速标志和急弯标志,在连续急弯路段应有连续急弯标志。另外,我国目前的农村公路以三、四级及等外公路为主,道路大部分为双向两车道。因此,应该抓紧制定针对农村公路交通安全设施的“混合交通双向两车道”公路的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规范。规范农村公路各类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质量评价,从而使公路交通的不安全因素减至最小。

四、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事业的迅猛发展,道路各方面的实际因素,除了要考虑最大限度地满足基本功能外,还必须从交通安全的角度给予高度重视。在道路线形设计、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和路基路面安全设计中,不仅基本要素要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还必须使各要素的组合更趋科学合理,这样才能使农村公路安全问题得到妥善的解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S].

[2]王辉,贾嘉.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的道路安全理念[J].中外公路,2006,(2).

作者简介:李炜(1980-),浙江衢州交通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吕家奎(1982-),浙江衢州交通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道路工程。

作者:李 炜 吕家奎

第二篇:基于安全域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研究

【摘要】    当前互联网逐步实现了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与融合,网络信息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但是与此同时经由互联网泄露的信息比例也大幅上升,其中不乏涉及到一些有关的国家安全信息和个人安全信息。本文就主要从安全域的划分与保护角度入手,探讨应用层网络安全体系设计与保密方案,旨在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安全域    网络安全体系    设计研究

网络安全体系主要有外部安全体系和内部安全体系两部分组成,当前在进行网络安全体系架构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对网络外部安全体系的建设,通过安装防火墙、防病毒网关等的方法来增强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风险。[1]但是伴随着网络攻击技术的升级,暴露出许多网络内部安全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网络应用系统的内部攻击没有有效的技术防范和治理,这就进一步增加了从内部导致的核心机密丢失及信息泄露的可能性。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基于安全域的划分与保护,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网络安全体系。

一、基于安全域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设计思路

1.1整体思路——“三线一中心”

基于安全域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设计,要遵循“三线一中心”的整体设计思路。“三线”主要就是指网络边界防线、计算机系统安全防线、应用系统安全防线这三道防线,而“一个中心”则主要指网络安全管理中心。[2]在我们的通信网络之中,网络边界防线和计算机系统安全防线这两道防线能够针对绝大多数的外部攻击进行阻拦和遏制,从而有效的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

1.2网络信息安全保密组织体系

有关网络信息安全保密涉及到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保密的主体就是指涉密人员,也包括能够代表涉密人员身份所执行加密操作的机构或者是其他实体,而保密的客体就是指各种加密的文档、信息数据以及计算机等移动载体设备。由于基于安全域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应用层的安全防护,因此就必须要从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入手,既要保证操作主体的安全和可靠,同时又要对客体进行科学定密,利用不同的安全域进行业务类别以及涉密等级的划分,并且进行强制性的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从而构建基于安全域技术的网络信息保密与安全控制系统。[3]在此基础上,增强主体对客体访问时的安全防护水平,从而真正地发挥“三线一中心”网络安全体系的作用,有效的阻隔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攻击。

二、基于安全域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方案及技术措施

2.1强化应用级安全域防护与控制设计

首先是应用级安全域的设计我按照不同的业务范畴和管理主体来进行划分,确保各安全域的独立性,使彼此之间在没有获得授权的情况下,无法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交换[4]。其次则是取消即时通信系统,也就是点到点的传输应用,这样能够为实现针对安全域的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提供可能。同时为了保证内部通信的高效和便捷,可以将即时通信并入到办公自动化系统之中,同时配合用户行为审计系统,来对相关的操作主体进行信用评级,实现对通信消息的记录和审核,从而增强应用级安全域的网络安全防护效果。再次就是针对每一个应用级的安全域内的涉密客体,也就是一些加密的信息以及文件等,设置安全标记,这样能够对各种访问和流经的信息加以强制控制,按照相应的定密规则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审计,排除有可能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危险。[5]最后,针对应用级安全域的网络安全设计,其保护的核心就是数据库系统,为提升安全防护等级,可以将划分的不同安全域的业务数据进行分类存放,建立子数据库,并且子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换必须要使用专门的链接工具,同时为进一步保证跨安全域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样可以设置专门的加密机确保安全域之间的独立性。

2.2做好安全域间涉密电子文档交换的保密工作

首先对涉密电子文档按照其业务种类和密级进行逻辑分类,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安全域,为控制这些电子文档在不同安全域间的交换和流动,要在不同安全域的边界设置安全域网关,由安全域网关来负责对流经的电子文档以及邮件等进行筛查和过滤,主要检测的内容包括电子文档的密级、流向等是否与操作主体的权限相匹配,是否符合分级保护的原则,如果通过检查则获取查看权限,没有通过则显示相关文档传输失败。其次,为了更好的让安全域网关来进行安全识别和检查,要求在整个的电子文档安全域控制系统内统一密级标识以及安全标记,并且配合电子文档生成相关的配置文件,其中记录有关的涉密信息、审批人信息、签名文件等,方便进行统一的筛查。最后,在划分电子文档安全域并配置安全域网关的同时,还要设置好强制访问[6]控制的规则,要求每个安全域的过滤端口必须开放,并且要在不同的安全域中设定本级安全域定密审批人的相关信息,包括私钥签名以及公钥证书等等,这样能够极大的提升涉密电子文档安全域控制系统的工作效率。

2.3创建基于安全域间网络应用的安全体系

基于应用级安全域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除了针对涉密电子文档的访问控制之外,还应当应对更加复杂的应用系统。上文中所提到的涉密电子文档安全域控制系统更多的适用于电子邮件系统,但是对于更为复杂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信息化财务管理系统等却不能很好的适用。[7]为解决这一问题,满足高性能和复杂的网络应用体系之间信息高效传输和资源共享的要求,可以采用先进的SSL VPN技术,对网络应用中的浏览器以及服务器进行安全防护和保密设置,这样既增强了对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的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同时又能够方便用户进行相关信息数据的快速传输和有关网络资源的共享。

这一设计方案的具体思路和技术措施如下:首先就是要在原有的涉密电子文档安全域控制系统的基础上再添加一个专门的服务器安全域,将办公过程中各种基于网络的应用服务器都归纳到这个服务器安全域之中,在服务器安全域的边界设置SSL VPN网关,通过提供相应的认证服务,对用户也就是操作主体进行统一的身份认证和授权,同时按照强制访问控制的规则通过网络浏览器与网关建立SSL会话,这样用户可以使用的资源就会在网络服务器的页面上罗列出来,这样可以对从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进行一个过滤和安全审计。为了进一步增强服务器安全域的防护性能,还可以在SSL VPN的网关外端设置防火墙,从而实现网络级安全域的防护。[8]其次,用户在使用相关应用系统的过程中,就要首先获得服务器安全域认证以及身份检验,服务器安全域通过审核之后才能够建立相应的安全通信通道,从而由服务器安全域转发用户的各项请求或者是指令到各应用级安全域中进行操作执行。这种设计方法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为整个应用级安全域网络安全体系安装了一个大脑,从而更好的对其进行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最后,服务器安全域的网关在进行信息过滤和审计的过程中,要完全的按照强制访问控制规则对接收端所属安全域的密級进行匹配,匹配成功则转发出相应的请求和指令,实现快速应答,否则则拒绝转发请求。跨安全域文件传输的控制规则如表1所示。

2.4提升基于安全域的入网安全控制水平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相关应用系统的用户在接入安全域的过程中往往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用户可以从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网络终端设备接入到所属应用系统的安全域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静态安全域接入技术已经不能适应网络安全防护的要求,要采取动态安全域技术来实现对入网身份的认证和访问控制。动态安全域技术主要就是利用交换机来根据某个条件将用户自动的划分划分到某个安全域之中,划分的条件一般就是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根据身份认证信息来自动的进行安全域的划分。动态安全域技术应用的缺点就是需要配置核心交换机和众多的边缘交换机,但优点就是能够实现动态的访问控制和安全审计。采取动态安全域技术实现入网安全控制,并不需要对网络应用系统的布局进行大的调整,只需要核心交换机以及边缘交换机能够支持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协议,同时提供身份认证客户端和服务器即可,如果用户没有通过身份认证,则相应的受控端口就会显示处于未认证的状态,那么用户就无法访问安全域内的应用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接入級的网络安全。要更好的实现基于端口访问控制协议的认证,一般要求用户要在工作电脑或者是移动笔记本上来下载端口访问控制协议客户端软件,当用户有接入需求时,不需要通过网络连接来激活客户端程序,输入相应的身份认证信息,并发出接入请求。

相关的认证设备在接收到用户的请求之后,要将相关的用户信息传输给认证服务器,认证服务器用来对信息进行检验和审计,认证通过之后要向认证设备发出指令,认证设备接收到指令之后会打开相应的服务端口,从而进一步强化对用户的访问控制。

三、结语

基于安全域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要实现网络级安全域、应用系统安全域以及接入级安全域的全方位设计,健全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安全域访问控制水平,保障信息安全。

参  考  文  献

[1]胡国良,肖刚,张超.新形势网络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建议浅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0(08):7-8.

[2]尚可龙,古强.零信任安全体系设计与研究[J].保密科学技术,2020(05):54-59.

[3]夏晨.探究联动式网络安全系统的防御体系设计[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20(02):13-15.

[4]贾美玉.企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20(01):255-258.

[5]樊金健,谢一飞.基于安全域划分的网络安全体系设计——保障烟草工业企业安全生产[J].工业技术创新,2019,06(02):59-65.

[6]靳起朝,任超.基于零信任架构的边缘计算接入安全体系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8(12):26-27.

[7]王艳伟,邬江,罗赟骞,史春见.一种基于开放聚合框架的网络流量安全监测体系设计[J].信息技术与网络安全,2018,37(09):22-26.

[8]黄道丽.网络安全漏洞披露规则及其体系设计[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01):94-106.

作者:张建权 李杰

第三篇:建筑电气安全节能设计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先今用电需求也逐渐加大,建筑电气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我国十分重视节能环保理念的落实情况,因此建筑电气在设计时,需要在确保电气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使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来高效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

关键词:建筑施工;电气设备;安全节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大幅增加,能源供应日益紧张。在建筑领域,建筑电气的能源消耗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降低建筑电气耗能已成为大势所趋。对此,建筑电气设计人员要重视电气节能设计,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节能设计方案,将节能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为建筑节能型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1 建筑电气设计的特点

由于我国十分重视节能环保理念的落实情况,因此建筑电气在设计时,需要在确保电气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前提下,使用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来高效提升建筑电气设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建筑电气设计的应特别注意以下四点:(1)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设计中防雷措施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所以,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防雷接地工作的执行情况,以保证建筑用户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不受到损害。(2)在电气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全面考虑节能环保和照明光亮度等因素,将自熄灯、延时控制和自动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到电气照明设计中。(3)在设计供配电系统时,需区分开高压线缆和低压线缆,有效管控供电半径,从而全面落实分项分类配电工作,以确保整个供配电系统能够实现平稳的运行。(4)以建筑实际功能为基础,科学管理用电能级和用电负荷,采取合理的计算方法,实现对用电负荷的精确管理,同时正确挑选功率设备、配电设备和线缆,使所有的设备全部实现正常运转,防止设备功率出现浪费、超标或者是功率不足的情况。

2 建筑电气节能设计遵循的原则

2.1 实用性

建筑物的主要用途就是最大程度地提升人们的居住质量,因此人们在挑选建筑物时,往往关注的焦点都是建筑物自身的使用性能和使用价值。所以,建筑电气的节能设计要将建筑的实用性放在第一位。

2.2 节能性

节能是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核心,故而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必须要保证最基本的特性。对此,在开展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前,要全面掌握建筑物各功能电气损耗的实际情况,科学管控所有不相关电力的消耗情况。

2.3 差异性

不同建筑物的结构和内部布置都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建筑电气节能设计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建筑物采取不一样的设计思路,以满足建筑物自身的实际需求。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为建筑工程内部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不断地提升了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在开展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工作时,需确保所有设计工作均能满足电气的使用要求,使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不仅如此,还需在高度重视设计方案质量和实效性的同时,也要合理地选择电气设备的型号,以实现对电气设备的不断优化和升级,从而高效地提升电能的使用率。

3 建筑电气设计采取的节能措施

3.1 供配电设备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以保证系统能够维持稳定运行的状态,同时其操作也应当具有便捷性,兼顾用电设备、供电距离等方面的因素,从而采取科学的配置方案。结合经验,需以负荷中心为基准,将变配电相关装置布设于周边区域,此举的优势在于可缩短供电距离,节省线路,减少电力资源在传输途中的电能损耗。对于变压器的选择,需以建筑用电需求为基本依据,满足季节性变化的要求,提高居民建筑用电的合理性。此外,功率因数也应当成为重点考虑对象,理论上,在提高功率因数后有助于减少能耗量。电能的传输需以电缆或电线为基本载体,而线缆存在一定的电阻值,因此,电能传输途中存在线路损耗,此问题难以从根本上避免,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措施有效提高回路中的有功功率,减少无功功率,从而达到降低能耗、保护线路等多重效果,结合既有设计及施工经验,皆在降低设备的无功功率,同时显著提高其功率因数等指标。线路的电流大小、线路的电阻值等均会影响线路的损耗情况,在电流不变的前提下,若要达到降低电耗的效果,则需要降低线缆的阻抗。进一步分析,线缆的材质、截面积均会对线缆的阻抗产生影响,对此,可选择小电阻型导线,例如,应用较为广泛的铜线就是可行的导线材料;而根据电阻与截面积的关系可知,可适当增加导线的截面积,以达到降低电阻的效果。供电距离也将决定电能损耗的高低,在线路设计时应尽可能采取走直线的方式,尽可能不倒送,以便缩短供电距离,目的在于降低线路上的电能损耗;若布设的变压器临近负荷中心,也能够缩短供电距离。电气节能设计工作中,若建筑物每层平面面积较大时,应在设备层分散设置多个变配电所,通过此方式缩短供电干线的长度;若为高层建筑,则需要注意对低压配电室位置的选择,应尽量临近电气竖井。

3.2 降低线路损耗

电力在传输时,变压器和传输线路会出现功率损耗的情况。通常情况下,输电线路的负载和长度都会给功率损耗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必须要有效地控制输电线路电阻,从而不断地提高输配电效率,并将线路无用的损耗控制在最小范围内:(1)在选择电气用房位置的时候,需要遵循降低供电半径的原则。(2)在选择导线截面积的时候,需要以经济条件和电流指标为基础。对于长线路来说,要以电压和电流为核心,适当的提高导线截面积。(3)科学挑选线路铺设路径和铺设方法,采取直线铺设的方式,尽可能的控制导线长度,最好在通风和散热条件比較好的位置铺设输电线路。

3.3 照明节能设计

照明节能设计主要是指在满足照明质量的前提下,有效的降低照明电路中所产生的无用损耗,大幅度的提升电能的使用效率。

3.4 照明方式和照明设备的选择

以建筑功能为基础,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最佳的节能开关,例如公共建筑公共区域(如地下车库、走廊、楼梯间、门厅或道路等)的照明可采取感应延时、光控延时、声控延时控制或定时控制等一种或多种集成的控制方式,也可以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系统。

3.5 高效利用智能控制体系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也实现了快速的发展,这为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实现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使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后,能实现对建筑电气设备的全方位、多角度、智能化管理,以更好地实现建筑电气设备的使用效率和节能降耗的目标。当前,在建筑电气工程中,投入使用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比较多,最具典型代表的有计算机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和建设设备监控系统等。这些系统投入使用以后,推动了建筑电气工程朝着更加科学、智能、健康的方向发展。另外,在智能化技术发展水平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将来会有更多的智能控制系统被研发出来,进而推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工作的稳健发展。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对电能的需求量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尤其是建筑行业,建筑行业中电气设备的种类非常多,其用电负荷不断地增加,给供电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当前绿色环保观念深入人心,而建筑电气设计也高度地重视了对节能设计理念的有效利用。对此,在建筑电气节能设计过程中,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建筑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电能损耗,从而推动整个建筑行业实现了绿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筱华.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措施探讨[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4):40-41.

[2]时大鹏.建筑电气设计中节能降耗措施研究[J].居业,2020(07):14-15.

[3]薛源.建筑电气设计中的节能方法的重点分析[J].智能城市,2018(20):130-131.

[4]姜勇.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节能方法分析[J].居舍,2019(19):80.

作者简介:张明,1984年12月,男,民族:汉,籍贯:陕西白水,本科,研究方向: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管理。

作者:张明

上一篇:绿化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医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