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学论文范文

2022-05-09

小编精心整理了《针灸医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目的探讨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和意义。方法通过分析发现检验医学可以为针灸治疗提供诊断、治疗观察和预防保健的作用,进而总结了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结果检验医学可以为针灸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检测指标,同时针灸治疗的结果又反过来帮助检验医学提高检测的准确度。结论要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和针灸治疗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针灸治疗的发展和推广。

第一篇:针灸医学论文范文

针灸学科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发展新思路

摘 要:新世纪医学模式指导下的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是针灸医学科学思想论与方法论的一次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学会与掌握了新世纪医学模式和导引处方,不仅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便能大大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和领域(如预防、美容与养生等),而且有利于医者本身的健康和长寿。

关键词:新世纪医学模式:针灸医学;导引医学;发展思路

众所周知,在针灸已成为世界医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的今天,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的今天,在针灸医学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取得了日新月异之辉煌硕果的今天,在针灸医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府与人民关注和欢迎的今天,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但怎样才能理性务实、科学和谐,从医学模式层面的高度来实现与达到这一目的呢?为了让针灸医学更好地为人类的健康与长寿事业服务,这正是每一位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多年来都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的主题,这亦是笔者作为一名普通针灸医学工作者与研究者之义务、责任感、使命感及紧迫感驱使所必须思考的主题。

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可以影响、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进、引领中国与世界的针灸、整个中医乃至整个医学的发展、进步、飞跃与革命。20世纪末,笔者从“人乃医学之本”的战略高度,率先将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做的治疗、保健与美容)相结合的医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公之于世。这是在纵观了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思考、实践、探索与努力之心得体会。由于新世纪医学模式涵盖了与人类疾病、健康与针灸治疗有关的全部因素,真正从整体医学的观点出发,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内、外因素对健康、美容与长寿之综合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崭新医学模式,既涵盖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之全部内容,又弥补了现代医学模式之不足。其核心是在充分肯定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人类疾病、健康、美容与长寿积极重要作用之同时,突出强调了还应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医患互动的被动与主动相结合之原则,它是对现代医学模式之反思、补充、升华和整合后的更为先进的科学的医学模式。它对人类的疾病、健康、美容和长寿均有着重要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故新世纪医学模式越来越引起普通民众、针灸界、按摩界、康复界、美容界、养生界与医学界的有识之士对它的关注、欢迎与支持。

1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和发展

提倡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发展,为什么呢?因它是以人为本、医患互动,让有限资源最大化的医学模式。因它是注重调动医者与患者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注重调动与激发患者自身显在的和潜在的疗能及美能来为针灸疗效服务。故它较以往任何医学模式都更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了针灸治疗范围及领域(如预防、美容、养生等领域),有利于中西医优势之互补,有利于针灸医学与东西方医学之互相交流、促进和发展。它集预防、治疗、康复、美容、养生、减肥、催眠等诸多功能于一身,因此更符合针灸医学与未来医学之冀望和发展。

2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充分利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人类在与疾病作斗争的几千年过程中,用巨大的付出,高额的代价换来了两大系列劳动成果与智慧结晶:即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和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患者的)治疗。在当前由于使用的药物越来越多、越来越新,与药物相互作用之研究大大滞后于新药应用之研究等原因,致使药物之毒副作用、过敏性、耐药性、致癌、致畸、致突变等“药害”泛滥成灾,既而对人类的健康、美容和长寿为害严重。如有统计资料显示:1999年仅在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而致死的人数就高达19万之多;2001年我国用药不合理比例高达26%;2003年仅我国因药物不良反应占住院病人比率约为20%,其中1/4是抗生素所致。不合理用药与药害,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而且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耐药菌感染一项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百亿元以上;全世界死亡病例有1/3与用药不当有关。从改革开放以来,仅我国因美容而毁容的事件就高达20万件之多。还有研究资料揭示,影响人的健康与长寿的因素中:遗传占15%,社会环境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自体康复因素(自体的免疫力、心理素质、生活方式等)占60%,由此亦不难看出:对针灸治疗中调动与激发主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在临床、康复、养生与美容等领域中的作用之重要性。而现代医学模式及其目下国内外针灸现状恰恰忽视了被动(医生的)和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而新世纪医学模式则是高度重视调动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这两个积极因素。在世界针灸热不断持续升温与针灸医学的宗旨要求我们不断提升该学科水平之际,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在充分肯定、重视与应用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被动(医生的)为主的针灸治疗的同时,采用被动治疗(医生的)与主动治疗(医生指导下患者的以导引运动为主的运动处方、行为处方和非药物疗法)相结合的更科学合理的新的针灸治疗模式呢?!因这不仅科学实用,有利于巩固与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加快康复进程,有利于大大节省医疗费用与提高有限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人们的健康、美容与长寿等许多好处,而且科学经济、简便易行,有利于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自身的发展、进步。

3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针灸之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整体医学的发展

主动治疗的恰当应用是不是除了有利于针灸提高疗效,扩大治疗范围,减少并发症等好处外,还有利于针灸的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治疗原则和针灸向整体医学的发展?因主动治疗(即以导引锻炼为主的非药物疗法)是在重视局部(患部)治疗之同时,还重视患者整体(全身)的辅助治疗,以期通过改善、调动和增强患者整体健康水平而影响、带动和促进局部患处之不利因素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达到痛减病除与美容之目的。故其非常适宜作为完善与提高针灸被动(医生的)治疗效果之良好辅助措施和手段。

4 新世纪医学模式有利于人类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在21世纪之今天,在2003年4月15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的测绘工作已全部完成之今天,在国际人类蛋白质基因工程计划已启动之今天,在破解人体生命奥秘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发展之今天,是信息爆炸之时代,是知识经济之时代,是数码技术之时代,它们在影响、改变社会及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之同时,人类至少面临着六大健康与生命理念的转变:

(1)由有病治病转为无病保健。有研究资料提示:在预防保健上每投资1元钱,就相当于节省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的医疗费,故不难明白,无病保健总是比有病治病方便、经济、实惠、科学的多。针灸学科应该向预防医学这方面伸延,必有作为、大有可为。

(2)由药物治疗转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非药物疗法亦是几千年来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而且它具科学实用,经济简便,疗效显著,实用范围广,灵活性强,可作为综合治疗措施和无任何毒、副作用等一系列优点,故这既有利于节约许多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和开支,又有利于增加疗效,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或领域(如美容、养生、康复等),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

(3)由单一的被动(医生的)治疗转为被动(医生的)治疗与主动(在医生指导下的患者的)治疗相结合。因为医生针灸和药物的作用只治得一时,而治不了一世;而且这亦是从针灸治疗疾病的疗效常常是综合因素作用之结果的实际出发。故充分调动被动与主动这两个积极因素,不仅有利于针灸医学的发展、进步和疾病的康复,且还有利于针灸医者与人类自身的美容、健康和长寿。

(4)由痛苦地离开人间转为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颐养天年、长命百岁与无疾而终才是人们离开人世的共同美好和幸福之宿愿,亦是历来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进步和追求之一。

(5)从20世纪的疾病医学转为向21世纪的健康医学方向发展。20世纪末,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21世纪不应该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该把人的健康作为医学的研究方向”。而且这也完全符合针灸、整个中医、西医的发展与进步的规律。

(6)由当前针灸界和中外医学界,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极力推崇,转为发展与进步到对“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的)与主动(患者的)相结合”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发展史提示我们:一定的医学模式总是与一定的时代人类科学技术及哲学思想的整体水平相适应。医学模式是一个动态概念,而非一成不变,总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转换。当一种医学模式对其涵盖的领域内发生的变化,对产生的新课题已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与适当处理时,理所当然应被一种更有生命力的医学模式所代替。这就是新世纪医学模式为什么会自然而然诞生的内在根源和历史必然。人们知道,1977年恩格尔提出现代医学模式,虽是人类医学史上又一大进步,且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并今后仍将是推动医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现代医学模式之局限性、消极性及不足也渐显露,还亦有阻碍针灸医学与整个医学临床疗效与医学研究的进一步提高和发展之嫌。目前,无论是国内外,还是中西医,也无论是“针灸医学”、“主流医学”、“非主流医学”还是“整合医学”,通常均是将患者视做被动接受治疗的对象。高度重视调动主动(患者的)和被动(医生的)这两个积极因素,用被动治疗(由医生做的治疗)与主动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由患者自身做的治疗)相结合的原则,作为它更好为患者服务的指导原则之一。

5 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

有专家指出:新世纪医学模式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至少延长10年以上,是真的吗?为什么呢?一点不假。因有资料表明,仅2000年,全世界死于心脑血管病的人数为1530万,占世界死亡人数的1/4。这惨痛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如果人们能遵循维多利亚宣言主张的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适酒和心理平衡四个健康原则,则可使高血压病减少55%,脑卒死、冠心病减少75%,糖尿病减少50%,肿瘤减少1/3,人类的平均寿命就能延长10年以上,而且生活质量还可大大提高。而新世纪医学模式不仅涵盖了维多利亚宣言的这四大“健康基石”,且给出了一个崭新的医学模式及一系列丰富多彩、科学实用、简便高效的防病治病与美容养生方法。

主动治疗还涵盖:①自然疗法中的泉水疗法、岩洞疗法、高山疗法、森林疗法、香花疗法、泥土疗法、热沙疗法、空气疗法、日光疗法和方向疗法等;②物理疗法中的色彩疗法、香气疗法、冷疗、热水疗、磁疗、声疗、蜡疗、激光疗法、红外线照射疗法、远红外线照射疗法、体频照射疗法等;③艺术疗法中的音乐疗法、舞蹈疗法、戏剧疗法、书法疗法、绘画疗法、雕塑疗法等;④文娱疗法中的风筝疗法、钓鱼疗法、弹琴疗法、弈棋疗法、玩具疗法等。主动治疗还包含了体育疗法、刮痧疗法、以情制情疗法和饮食等疗法的全部内容。只要比较,就不难看出新世纪医学模式的经济实用、效果巨大、优点显著和潜能无穷。故其非常适合作为完善针灸被动治疗的良好辅助措施与手段。

6 导引医学

导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的新意。它集特有的呼吸运动、肢体运动与自我穴位按摩于一身。它是调发身姿健、容貌美卓有成效的手段之一。也是东方文化精粹中一个科学、实用的组成部分。

导引是一门健与美的艺术,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这颗东方医学宝库中的明珠集防病治病、启迪智慧、美容抗衰、激发潜能、增寿延年等众多神奇效果于一身,为历代医家巨匠和道、儒、法、武等诸子百家所推崇。然而,由于种种历史条件的局限,前贤们终未能提高到现代医学理论基础及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如: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的高度来认识它。

导引医学根本不同于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疗方法。它在镇静神经、安定情绪、活利气血、通经活络、调整身心、调理脏腑、健美形体、愉悦精神等方面之功能,是当今中、西医的其它医学方法所无法与之比拟的。其还汲取了中国古代气功中具有防病治疾作用瑰宝的“喷气法”、印度的“瑜珈术”、日本的“水晶体操”、中华武术里具有强身健体作用的“气功拍打法”、传统的自我经穴按摩、现代穴位按摩美容法、健身法等营养于一身。其特点是:

(1)身心合一。做导引时要求集中思想,排除杂念,身心合一、意气合一、内外合一、动静结合。这有利于更好地调动肌体内的自我显在的与潜在的疗能与美能。

(2)一专多能、健美统一。做导引的同时,还能让练习者兼获预防、治疗、康复、减肥、催眠、强身、养生等诸多效果。

(3)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导引医学紧紧抓住与突出了中医之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论特色,科学地将提高整体之健康水平与改善局部之微循环紧密地结合起来。

(4)植根于中医理论。导引医学既深深植根于中医理论之沃土,又汲取了现代医学与一系列近代科研成果之营养。它不仅充分展现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三宝、整体观、辨证施治和天人合一等理论特色,而且它亦是中医所有临床里唯一真正能充分展现天人合一之博大精深与优势,且汲取了神经体液学说、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微循环理论、全息生物医学及生命衰老机制等理论精华独具特色的治疗、美容、健身、益寿法。

(5)可作为综合措施。导引医学可单独施行,亦可同当今针灸治疗及中、西医的其它被动治疗方法配合实施,以巩固、提高针灸疗效和扩大针灸治疗范围与领域和减少毒副作用。

(6)自我健美。做导引常常无需他人帮助,便能实现自我治疗、健美目的。如亚健康状态等症,导引锻炼则有良好的自我治疗、健美效果。

(7)经济、简便易行。习练者只要有明确的康复、治疗、美容、保健及养生要求,选定适当的练习内容,便可在家或适当的场地进行练习,既不需要花钱,也不需要其它的医疗设备和药物。

(8)科学、灵活性强。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康复、治疗、美容目的,选择适宜的导引锻炼习练即可。如想减肥就按《经络减肥美形法》练习;想消除皱纹就按舒皱法、美容法、美颜法习练;想长寿就按延年法、抗衰法练习;想治感冒就按《治疗感冒新法》治疗;牙痛就按《治疗牙痛新法》施治;失眠就按《失眠防治法》治疗等等。

(9)安全、无副作用。导引医学只要按规章施行,是一种绿色环保、安全、无任何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祛病、健身、美容、益寿法。

由于导引医学是能为人们提供高效、速效、特效、长效,安全可靠,无(或尽量少)创痛,无毒、副、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自然、科学、健康的治疗、美容方法和由于它不仅可以被施用于针灸临床与美容场所,还同样可方便于大家自己施用于家庭与人们在晨起晚寝的闲暇或工余之时和经济省钱等众多优长,使其虽起步较晚,但前景广阔无限,不可限量,有待大家共同努力开拓。

透过全文及本人30余年在国内外临床效果的提示:新世纪医学模式对针灸医学在模式、理论、临床及针灸科研,针灸医学教育,如:教材、教学、课程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更新与针灸人才的培养和针灸医学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与层面,都提供了广阔的拓展与调发患者自身治疗潜能的空间及科学新颖、简便经济、理性务实、易于实行、丰富多彩的坚实理论与技术支持。为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和深信,这一崭新的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针灸医学发展的新思路,在慧眼鸿儒的同仁和医学拓荒者们的共同努力奋斗、辛勤耕耘下,必将以它亮丽之风采、旺盛之生命活力、丰富之科学内涵、辉煌之成就、累累之硕果,炫耀于世界针灸医坛和整个世界医坛,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魏慧.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挑战:新世纪医学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2,11(2):1-8.

[2] 魏慧.预防‘非典’自我按摩保健法[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3] 贺绍文,魏稼.医学模式的新突破[J].中华中西医结合,2003,6(3):2-3.

[4] 田从豁.一个人类医学模式发展史的新里程碑[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8(3):884-886.

[5] 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SARS治疗的思考[J].中华中西医临床,2003,12(3):1504.

[6] 魏慧.保健美容的中国新型按摩[M].法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

[7] 魏慧.人体康复美容养生图解手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8] 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医学发展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7):11-15.

[9] 吴鑫.一篇医学论文引发的思考[J].健康大视野,2007(8):114-115.

[10] 魏慧.以人为本 医患互动——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防治和研究流感的新思路[J].亚太传统医药,2007,3(9):5-8.

[11] 魏慧.新世纪医学模式与防治和研究流感的新思路[J].中外健康文摘临床医药版,2007,4(11):90-94.

(责任编辑:王尚勇)

作者:魏慧(王强)

第二篇: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和意义。方法 通过分析发现检验医学可以为针灸治疗提供诊断、治疗观察和预防保健的作用,进而总结了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结果 检验医学可以为针灸治疗提供比较客观的检测指标,同时针灸治疗的结果又反过来帮助检验医学提高检测的准确度。结论 要充分发挥检验医学和针灸治疗之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针灸治疗的发展和推广。

【关键词】检验医学;针灸治疗;协同应用

检验医学一种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学科,是实验室技术和医学的交叉融合。检验医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就是提供检测数据帮助进行诊断疾病和治疗以及病程监测。检验医学的主要手段是通过对人体的血液、体液和排泄物进行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学及细胞学等检验,给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的实验数据。利用检验医学的检测指标,可以很好的进行临床治疗,为医学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极大的贡献和实证。针灸治疗是中医学中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但是由于主观性太强,没有相应的标准可执行,在推广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通过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使得针灸治疗可以得到科学的实证,促进了针灸治疗与现代医学可以同步发展。

1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作用

1.1中西医结合诊疗

在目前的中医针灸治疗工作中,临床诊断包括传统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临床检验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诊疗方面提供的信息是非常广泛的。

临床实验室提供的诸如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细胞学、一些确认实验如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确认试验等,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在某些疾病的综合诊断标准中,许多检验结果是其关键性的指标,如血糖测定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也有相当多的检验项目虽然只是参考性指标,但它们在修正临床医师诊断思路时提供重要信息,如发热患者是否有细菌感染,一个简单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就有很大价值。还有一些试验是带有确定性意义的,如血型、组织相容性抗原检查等。另外,在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功能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的诊断上临床实验室的作用是其他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所不能完全替代的。一些检验对预后的判断有指导意义,如某些肿瘤标志物浓度,当患者治疗后从正常到升高往往预示着肿瘤的转移。

1.2中医针灸诊疗

针灸学诊疗已经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传统针灸,另一种是现代针灸。传统针灸即以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是中医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通过经络和穴位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针灸则是指近年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以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和神经-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现代针灸采用现代科学理论,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微观层次上辨别证候,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的检测手段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对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准确而客观的评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治未病”是中医重要的治疗理念。治未病的关键前提在于在发病之前能够甄别出有潜在发病危险的人群。在疾病轻浅的时候能够发现其恶化的端倪;在病情尚较单纯时能够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及针灸预防性干预措施。传统中医是以症状和体征为诊断依据的,但多数疾病出现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而这些疾病大多在出现症状和体征之前就已发生了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检验医学可以检测到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情况,恰当确定需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人群或患者,为中医针灸治疗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2检验医学与针灸治疗的协同应用

传统的针灸治疗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其说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自然认识与人文认识的混合体,二者的混雜与胶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传统针灸临床治疗中仍然坚持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高年资医生和权威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书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简而言之仍未脱离经验医学。针灸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个人技巧的初级阶段。长期以来造成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萎缩和生存空间的缩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科学实证。

而现代针灸的发展,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效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传统针灸学要发展,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对其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才能形成科学的依据。走出针灸临床诊治,以每个医生都有自己独到经验,而每个单位又有自己制定的一套方案,这种多样性有其优点,但也有明显不足。为加强对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并使之个性化的东西严格地与临床检验所获得的直接证据结合起来,为临床和科研工作提供客观的和科学的有力实证,使临床和科研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对传统针灸大量行之有效的诊疗方法,进行科学的对照并进行临床评估。只有通过检验医学获取科学实证,才能促进针灸学及科研得到科学的发展与进步。故推广检验医学应用于中医针灸学使其与国际接轨并提高学术地位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李武.论我国医学检验的发展趋势[J] .哈尔滨医药,2002,24(1):41-42.

[2]齐红,刘稀伟,刘贵秀.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意义[J].贵阳中医院学报,2006,28(2):19.

作者:陈璿

第三篇:《中医学》针灸模块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探索

[摘要] 目的 探討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在西医院校《中医学》针灸模块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方法 将2015年级临床(5+3)专业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试验组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仅随堂演示针灸手法。

结果 试验组学生针灸模块理论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2.202,P<0.05);问卷调查表明,试验组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χ2=4.027、4.027,P<0.05),技能操作能力亦显著提高(χ2=22.278,P<0.05)。

结论 在针灸模块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能明显提高学生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夯实基础知识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理论教学。

[关键词] 中医学;针灸学;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形成性评价

[文献标志码] A

doi:10.11712/jms.2096-5532.2020.56.01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网络出版]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517.R.20200109.1436.003.html;2020-01-09 14:36:43

INTRODUC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ODU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ZHANG Hao, ZHOU Yonghong, LIU Chunyan, YU Huiqing

(Departm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ntroducing practice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Western medicine colleges.

MethodsThe students from the two classes of clinical medicine (5+3 years) in grade 2015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acupuncture practice combined with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addition to theoretical teaching, and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conventional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demonstration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class alone.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of the theoretical tes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2.202,P<0.05).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showed that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ir recognition of TCM and learning interest in TCM (χ2=4.027 and 4.027,P<0.05), as well 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peration ability (χ2=22.278,P<0.05).

ConclusionThe introduction of practical teaching and formative assessment into the modular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superior to conventional theoretical teaching in improving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CM, stimulating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cultivating operation ability, and consolidating basic knowledge.

[KEY WORDS]TCM science; Acupu Mox science;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al teach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在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体系中,《中医学》一直是西医院校学生的必选课程之一。由于培养目标不同于中医院校,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存在课时少、内容多、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學生的积极性等问题。尤其是针灸模块的教学,如果只有理论讲授而没有实际操作,将直接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不理想[1-2]。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教学,能使学生各

项能力得到提升[3-4]。近年来西医院校也在大力进行

中医学教学改革,涉及慕课、翻转课堂、PBL、讲座等多种形式[5-9],但是涉及实践教学的改革相对较少。而中医学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操作可使理论知识更加直观、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倡导发展性评价理念,非常重视开展形成性评价。因此,本研究中医学教学团队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小班制分小组操作演示、指导、讨论、完成实践报告、操作考试,并建立相应的形成性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本文旨在探讨《中医学》针灸模块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我校2015年级临床(5+3)专业2个班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 30人和对照组 29 人。试验组男、女各15人,年龄为(20±1)岁,最近一次《生物化学》考试成绩为(70.52±10.07)分;对照组男14人、女15人,年龄(20±1)岁,最近一次《生物化学》考试成绩(71.14±12.31)分。两组年龄、性别和最近一次专业课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的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均相同。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传统理论讲授针灸模块12学时,仅随堂演示部分针灸手法。其中经络总论2学时,腧穴总论2学时,刺灸法2学时,十四经脉6学时。采用完全期末理论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1.2.2 试验组 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

1.2.2.1 针灸实践教学设计 借鉴中医院校针灸专业教学改革思路[10-12],形成适合西医院校的针灸模块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块教学体系。针灸实践模块教学体系由4个模块组成,操作实践课在每部分理论学习结束后立即进行,理论与实践学时数比例为1∶1。通过4个模块的操作课,完成实体标识正经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常用腧穴定位方法、十四经脉常用经穴定位方法、先导练习及实体操作刺灸法等内容。操作课上课时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在操作练习中讨论和相互纠错指导,在教师引导下正确操作演示,最后总结汇报。

1.2.2.2 建立针灸实践教学流程 课前为学生分享操作标准视频,并下发针灸练习工具。引导学生在观看视频基础上进行毫针持针、进出针指力、灸法等操作先导练习。操作课要小班制分小组进行,教师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一边示范,学生则对照老师动作

边模仿边做;然后小组学生之间互为模特实体操作

画经定穴、艾灸,在纸垫上操作毫针刺法;同时教师穿插指导,纠正错误并再次示范。下课前,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操作体会。课后学生完成操作报告。

1.2.2.3 建立针灸模块形成性评价体系 针灸模块的形成性评价由操作小组汇报、总结报告和个人操作考核构成,按比例计入过程性评价。建立实践操作考核试题库,每一份操作试题均包含体系中的4部分内容,学生现场抽取试题进行考试。强调学生在分小组操作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小组合作操作、课后汇报总结和操作考核的教学活动中提高各项综合能力。

1.3 评价方法

学期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比较两组学生的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及针灸部分成绩。另一方面,发放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表,请两组学生予以评价。共发放问卷调查表59份,回收59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 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总成绩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两组针灸部分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t=2.202,P<0.05)。见表1。

2.2 两组教学效果调查结果比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学生对实践操作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模式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操作技能方面的满意度更高(χ2=4.027、22.248,P<0.05),对中医学的认同感也明显提高(χ2=4.027,P<0.05)。见表2。

3 讨论

填鸭式、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会导致西医院校学生对《中医学》很快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偏见或误解,

在以后的工作中排斥中医[13]。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高校广泛应用。课程质量保障、教学改革创新、教师能力发展与学生学习支持四个方面形成合力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14]。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实施的策略有很多,除了测验之外,还有分享学习期望、提问、讨论、反馈、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策略[15]。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几乎都在“评价建议”部分强调发展性评价理念,倡导教师在评价实践中应用形成性评价。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中明确指出,学生成绩评定体系应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目前,西医院校正在广泛探索各学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

因此,增加实践教学、积极探索适合中医学教学的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应当作为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研究在理论教学基础上引入针灸实践操作,进行模块化操作流程设计,并初步建立了形成性评价机制,对临床专业(5+3)部分学生实施了小班制分小组研究型教学实践。实践教学包括操作演示、学生练习、指导纠错、小组汇报、个人操作报告等,针灸操作与理论课比例达到1∶1。教师提前准备练针垫、毫针、艾条、艾绒等针灸练习工具,分享操作视频,多次示范操作,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使学生不仅在练习中熟练掌握了针灸操作流程和要点,还对针灸的医患双方感应产生了直观感受,学习兴趣浓厚。初步建立了针灸模块的形成性评价,小组汇报、操作报告、操作考核都以一定比例计入形成性评价成绩。这种以学为中心的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参与讨论、实践和总结,也有效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方便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整改。因此,中医学针灸实践操作课和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很好的提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实践操作结合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活动,试验组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和认同感以及技能操作能力显著提高。并且,引入实践教学和形成性评价的教学活动还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夯实理论基础,本文试验组学生针灸理论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就证明了这一点。在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教师人员限制,无法在针灸实践操作的每个环节兼顾所有学生。這个问题在提前分享操作视频鼓励学生反复观看模仿、实行学生助教制度后得到一定的改善。其次,部分学生在讨论环节不能主动、积极发言。这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就要引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质疑讨论、达成共识的学习习惯,授课过程中采取不断提出问题、做出示范并鼓励学生讨论、奖励等措施。

总之,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对中医学的认同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有助于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为了呈现更加有效、有趣、有用的《中医学》课堂教学,教师也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西医学生认同中医并具备一定的中医素养,为将来的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范剑薇,江伟,吴红斌. 西医高等院校中医学课程互动教学模式的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2(7):82-83.

[2]孟培燕. 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 中国针灸, 2005,25(7):501-503.

[3]周必英,江楠,刘晖,等. 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基础的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6,15(10):1027-1030.

[4]刘翠,李涛,董琦,等.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诊断学教学改革研究[J]. 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7,16(3):299-303.

[5]张杨,李晓晨. PBL教学法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中的应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17(19):9-11.

[6]曲丹. 慕课对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的改进[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36(12):1742-1744, 1760.

[7]王红明,吴云华,许东云,等. CAI、PBL、CBL联合教学模式在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36(10):158-160.

[8]韦薇,郑玉琴,刘小力,等. 对西医专业学生开展中医讲座的教学实践分析[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22(11):122-124.

[9]杨春霞. 翻转课堂模式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8,10(36):8-11.

[10]胡蓉. 《刺法灸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上海针灸杂志, 2016,35(3):376-378.

[11]邓海平,赵玲,程珂,等. 目标导向教学在《经络腧穴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 上海针灸杂志, 2017,36(7):872-875.

[12]张大伟,常征辉,李建生. 中医学类专业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改革实践[J]. 中医杂志, 2017,58(2):178-180.

[13]周永红. 西医院校中医学教学目的之我见[J]. 中医教育, 2017,36(5):32-35.

[14]冯晓云,郝莉. 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18(4):71-75.

[15]BLACK P, WILIAM D.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J].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eountability, 2009,21(3):5-31.

(本文编辑 马伟平)

[收稿日期]2019-05-02; [修订日期]2019-12-13

[基金项目]青岛大学研究性教学改革基金资助项目(41317-020143)

[第一作者]张皓(1973-),女,博士,讲师。E-mail:131768835-31@126.com。

作者:张皓 周永红 刘春艳 于惠青

上一篇:中医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合作营销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