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抑制理论论文

2022-05-11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金融抑制理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我国的相关文件中曾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未来规划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要想加强现代农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国家政策作为支持,其中农业信贷制度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途径。

第一篇:金融抑制理论论文

农村金融缺口金融抑制与非正规金融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服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与实际的金融供给不相适应,从表象上看是资金不足,从深层次找原因是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滞后,而根本症结则在于制度供给的缺失。分别从以上三个层次进行了相关理论探讨、计量分析和数学推理。在佐证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 体系建设 VAR模型 GRANGER检验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

一个对农村金融比较全面的定义是:农村金融是“通过各种正式、非正式和半正式的制度机构安排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如贷款、存款、保险和汇兑),为不同的、各种收入水平的农村、农业和非农业人口提供金融服务”[1]。因此,农村金融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满足农村各种收入水平的人群的金融需求。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个问题。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设计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需要对中国农村金融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厘清中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可行的解决途径。

二、文献综述:国内外的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

20世纪70年代,金融发展理论比较系统地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农村要素市场的分割和金融压抑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过度的利率控制会减少储蓄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导致资金外流,因而必须放松利率控制,实行金融自由化;戴蒙德(Diamend)和库格曼(Krugman)认为,由于经济结构刚性和低经济供求弹性在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将会引起过度资金需求与资金供给不足的非均衡结构,导致金融服务阻碍农村经济增长;还有学者通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的发展会减少投资成本,可通过发挥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治理、动员储蓄和便利交换等功能来配置资源和服务以促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研究中,印度是国外学者普遍关心的焦点,其中陇(Long)利用印度1951—1952年的国家调查数据进行了模型估计;伊库巴(Iqbal)通过1970—1971年的印度数据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验证;伯根斯(Burgess)和潘德(Pande)通过研究印度1961—2000年间银行业政策变革后认为,印度农村银行业改变了农村的生产活动和雇佣行为,导致了贫困减少和产出增加。此外,亨瑟(Hesser)和斯昆(Schun)、帕尼(Panni)、噶塔克(Ghatak)、琳斯(Lins)、尼甘拉加(Nagarajan)和胡沙克(Hushak)、昆查(Kochar)、巴里斯温(Bali Swain)等人也作了相关研究。

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开展了相关研究。温涛、冉光和、熊德平对中国整体金融发展、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张兵、朱建华等对中国农村金融深化的绩效作了实证检验;张小琴对全国及区域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后认为,总体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不足,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贡献不大;庞智强、仇菲菲对中国农村金融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中国农村金融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积极作用。赵冬青、李子奈通过2006—2007年中国12省区农户开展调查,指出中国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

总结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发现,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停留在国家层次或者产业层次上,而单独考察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甚少。比如戈林伍德(Greenwood)仅仅研究了财政演进、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总体关系,但没有就农业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在经济上不存在城乡割裂,而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的特有现象。因此,在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研究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问题,不仅是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本文拟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农业存贷款额,农村金融中介发展效率等变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与Granger因果检验,以此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农村金融现状: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

(一)农村金融体系──逐年来可怕地萎缩

面对着农村地区逐年上升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固有的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矛盾,不仅相对应的金融供给长期滞后,而且伴随着正规金融在市场化的利益边界的驱使下,纷纷在农村大量裁撤网点,金融供给只能是每况愈下。归结来看,当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平均每个乡镇的银行业网点平均不足3个。以银监会公布的2008年农村金融机构数据为例:全国3万多个乡镇,平均每1万农民拥有的金融机构是1.54个,只有1个银行营业网点的乡镇有8901多个,什么都没有的乡镇达2 868个。①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金融机构都撤销了,何来金融服务?考察与农户金融需求最紧密的小额农贷情况,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农户从体制内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的比例长年在30%左右徘徊。

(二)体制内金融机构──“离农”有其必然性

正规金融机构的逐利本质决定着资金要流向风险低而收益更高的城市和工业部门,加之信息不对称、高成本交易、利率管制等因素,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难以盈利,使得它们或是无法向农村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或是纷纷脱离农村金融市场、或者干脆要么蜕变为“抽水机”──事实上成为农村资金外流的主渠道③ ──即便是向农村提供贷款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主要为农村的中小企业和专业大户服务(温铁军、姜柏林)。即使通过小额信贷创新信贷产品,对农户提供无抵押的联保或者信用贷款,短期内也难以改变农村金融机构储蓄多于贷款的现实。国外成功的微型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也远远超过发放的贷款,如印度尼西亚的BRIUD [3]。

(三)体制外民间金融──充作廖化的急先锋

按照国际经验,发展中国家的农户如果无法从正规金融获得资金,就会转而通过非正规金融寻求金融服务,从而导致农村非正规金融“不得不”发展壮大起来。民间金融在中国分布广泛,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江浙、福建、广东存在各种合会,东北存在“对缝”业务,陕西、山西存在各种“基金”。这种分布广泛、分散、多元化的民间金融在满足大量分散农户和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方面有着明显的天然优势。

回顾近二十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民间金融经历了“产生→繁荣→禁止→地下→繁荣”的漫长过程:1980—1990年间是中国民间金融发展兴盛的黄金时期,民间金融以公开半公开的形式发展,自由借贷、私人钱庄、合会、典当等传统的民间金融形式日趋活跃;1993年国家重点治理金融秩序,1998年7月又颁布《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严厉打击民间金融。此后,民间金融虽然彻底处于地下状态,但规模却有增无减。Montiel&Richard Agenor等人估计,中国非正规金融占贷款总量的33%~67%;IFAD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的信贷需求主要信赖于非正规金融,其从非正规金融获得的信贷支持相当于正规的4倍;根据陈锡文的研究,中国2.4亿个农民家庭中,大约只有15%左右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85%的农户获得贷款基本上通过民间借贷解决;温铁军对中国东、中、西部15个省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发生率高达95%;何广文的调查也发现,农户贷款中来自民间借贷的比重高达75%……虽然各种研究结果不太一致,但中国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先锋作用不可否认。究其原因──“蜀中无大将”──农村正规金融的严重缺失。中国农村金融缺口是正规金融功能性缺失与政府长期金融抑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数据检验──VAR模型、GRANGER检验、民间金融的内生性

(一)体制内正规金融的效率分析

1.相关指标设计。(1)农村金融发展水平。考虑到目前农村资本市场极其微弱,在广大农村地区最基本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以及金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选取时间序列相对完整、可信度比较高的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年末余额作为农村正规金融的相关数据。因此,本文定义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文中以X1表示)为:农业存款余额、农业贷款余额之和与农业GDP 的比率。(2)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主要是指农村金融中介的发展效率。在本文中,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文中以X2表示)是指在目前城市资本很难来到农村的情况下,农村金融中介将农村存款转化为农村贷款以支持农村经济增长的效率,用农业存款余额与农业贷款余额之比表示。(3)衡量农村经济水平指标。基于Greenwood & Jovanvic的产出增长率模型,本文选取农村人均纯收入作为衡量农村经济水平的指标(文中以Y表示)。

2.研究方法与数据。首先对相关的变量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与Granger因果检验,以此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为了客观地监视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发展水平与发展效率对农村经济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了1990—2008年间的相应指标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库与WIND数据库。(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首先利用Eviews软件,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变量的平稳性。为了剔除异方差影响,在检验过程与后面的模型中,我们对各列据均取对数值(相应地,取对数后的变量分别对应表示为:LX1、LX2、LY),通过检验我们发现LX1为但整变量,其余均为平稳变量(见表1)。

(2)农民收入与相关变量之间关系的验证。由于LX1是单整变量,我们引入平稳变量ΔLX1,建立VAR模型,具体结果如下:

LY=1.716962*LY(-1)-0.628652*LY(-2)-0.113130*

D(LX1(-1))- 0.075711*D(LX1(-2))-0.174162*LX2(-1)-

0.069611*LX2(-2)+-0.827642

R-squared=0.990959,S.E.equation=0.050414, F-statistic= 164.4187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发展效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说明农村正规金融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推动农村经济的作用。

(3)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我们利用GRANGER检验来揭示变量之间的关系,其检验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之间互不为Granger因果关系,农村人均纯收入不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的Granger原因,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农村人均纯收入原因。

结合VAR模型与Granger因果检验综合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引起农村居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且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对于农村居民收入是负向的抑制作用关系,这在实证上验证了农村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性。

(二)体制外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可贷资金理论

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农村金融组织形式的多元化。农村的金融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包括各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和农村企业的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金融需求。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供给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也不可能由单一的供应方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国际经验表明,机构的多样化是农村金融的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机构是万能的,没有最好的组织形式。一个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比一个单一形式的金融机构更能迅速地反馈各种信息,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从实践上,中国正在形成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的组织形式。并且建立包括民间信贷在内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也是很多学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识。中国国土辽阔,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巨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不同形态的农村金融机构所发挥的作用也应该是不同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期望某一种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能够适用所有的地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有些地区可能已经不存在农村和农民,农业已经完全产业化,那么在这些地区的金融也应该是商业化,也就不存在农村金融的问题了。而在比较贫困的中西部地区,农户的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资金流量和经济效益根本无法支撑起任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运行,这些地区的农户的资金需求只能依靠政策性金融机构或民间借贷来解决。

(三)民间金融:存在的“理性”──以民间合会为例

相比农村正规金融,农村非正规金融服务的灵活多样性,也注定了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性”。我们以农村较为普遍的非正规金融形式──民间合会为例,通过简单的数理推导来说明这一问题。①

假设由N个人组成一个轮会,每一期都会有一个获得资金B,用于投资一个不可分割的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在以后的每一期带来b的收益,r为正规金融机构的储蓄利率(在此不计复利),项目的收益率b/B≥r,否则项目不具备可行性。对于在j期获得资金B分配的个人来说,每期的收益可以表示为:

Yt=w-c,此时,t

Yt=w-c+b,此时,t≥j

这里,c是每一期个人储蓄的份额,个人储蓄N期才能完成投资,w是每一期个人获得的收入,该变量是外生的。

考察第一个获得资金B的人,其总收益可以表示为:

■Yi=N(w-c+b)=N(w-c)+Nb

一般地,可以将第j个收到资金的人的总收益表示为:

R(j)=N(w-c)+(N-j+1)b

最后一个收到资金B的人总收益为:

■YNi=(N-1)(w-c)+(w-c+b)=N(w-c)+b

于是,这个轮会组织中个人的平均收益是:

R=■■=■■[N(w-c)+(N-j+1)b]

因为■j=■;c=■

因而,平均收益可以表示为:

R=(Nw-B)+b(N+1)/2或R=N(w-c)+b(N+1)/2(1)

从式(1)可以看出,前一部分是每个人的总收入减去项目投资的支出,后一部分是由项目投资带来的收益。可以看出,和自己积累资金相比,参加轮会平均可以提前一半时间完成投资。实际上,除了最后获得资金的人外,其他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提前完成项目投资。即便是最后一人,完成项目投资的时间也与自己储蓄完成投资的时间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参加轮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我们可以将个人储蓄的收益表示为:

S=N(w-c)+■jrc=N(w-c)+N■rc(2)

由于c=■,则Nrc=rB,而b/B≥r,代入(1)、(2),可以得到:

N(w-c)+■b>N(w-c)+N■rc

这表明,轮会给参与者带来了福利的改善,能够实现帕累托最优。在中国,由于存在着很低的储蓄存款利率(相比贷款利率过低),因此,该结论能很好地说明为什么有广大农村地区,非正规金融能得以广泛地发展。诚然,农村民间金融虽然有其存在的原因和空间,却也无法掩盖其固有的缺陷:不够规范、风险较大、缺乏法律保护、容易滋生非法金融等等。

五、相关政策建议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多样化的农村金融组织

农村的金融需求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各种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和农村企业具有各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金融需求,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供给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从理论上,不可能由单一的供应方能够满足所有的需求。

国际经验表明,机构的多样化是农村金融的特点。在农村金融市场中,没有任何一种单一的机构是万能的,没有最好的组织形式。一个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要比一个单一形式的金融机构更能迅速地反馈各种信息,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

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深层次的金融支持,应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体制内的正规金融和体制外的民间金融。

农业银行应定位于主要服务于农业和农村的商业银行,巩固和稳定在县域的分支机构,赋予县域支行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农业发展银行应借助网点优势,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农村信用社要深化改革,发挥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要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人条件,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总之,要适应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在发挥农村政策性金融作用的基础上,形成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适度竞争,并且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

(二)切实承认民间金融的积极作用,促成其合法化

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eglitz)曾指出,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合理整合起来,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各个阶层和部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也有利于金融部门自身提高效率并积累可持续发展能力。实际上,美国、日本等都曾通过使民问金融“合法化”的方式来规范民间金融,并取得成效。在加强和改善金融监管的同时,适度放松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允许农村民间金融组织合法化,允许外资金融介入农村金融业务,重点支持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形式的合作金融,以增加农村金融的服务供给。许多经济学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正规金融组织对农户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往往不足农户总数的20%,大量的农村金融服务需要农村非正规或民间金融来满足。中国也不例外。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的合法化,可以为发展农民自主参与的各种农村合作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发展民间金融可以有效利用民间的乡土信用资源,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民营的小额信贷银行、合作银行、私人银行等。中国有不少非正规金融机构虽然未取得合法地位,但它们突破了不合理的金融管制,具有金融创新性质,又为地方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金融支持,对这类地下金融机构应当加以甄别引导,允许其有条件地合法化。

(三)政府要正确地定位──“制度是第一生产力”(汪丁丁)

农村金融体制变迁始终而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辅是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这是由政府强大的控制力决定的。虽然1979年经济进入转轨阶段,但政府实施的一系列农村金融深化措施,诸如成立农业发展银行及其商业化运作和经营、农业发展银行的新建及其业务的调整、农村信用社的隶属关系调整及其规范化运作商业化、股份合作制改革以及关闭农村合作基金会等等,均采取了政府供给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方式。严厉的金融管制和半封闭的金融环境,又使得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向一种非需求导向性的机制演进。政府是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这些措施均是政府从实现自身目标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它仅仅从满足制度供给者和制度生产者本身的需求出发,不能适应农村金融需求者的金融需求,从而多方面表现出制度供给上的错位和不足。这种情况,只能采取政府定位并主导的强制型制度变迁。这其中,可以想象会遭到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正因为如此,也只能采取从官方层面的制度供给,从而解放农村金融生产力。

参考文献:

[1]Nagarajan,Geetha and Richard L.Meyer.Rural Finance:Recent Advancement and Emerging Lessons,Debates,and Opportunities[Z].

Reformatted version of Working Paper AEDE-W P-004l-05,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Environmental,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5.

[2]熊学萍,易海法.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融资制度的效率:一个分析的框架[J].改革,2007,(10).

[3]Robinson,Marguerite S-the Microfinance Revolution:Sustainable Finance for the Poor [M].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 World Bank,2001.[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姜林

第二篇:国内农业信贷制度构建:基于金融抑制理论的分析

【摘 要】我国的相关文件中曾将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未来规划的重要内容,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又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要想加强现代农业的建设,就必须依靠国家政策作为支持,其中农业信贷制度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金融抑制问题一直是限制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就需要依靠制度的支持,为此,文中就针对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金融抑制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阐述农业信贷制度对金融抑制问题的作用,最后试着提出构建农业信贷制度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农业信贷制度;金融抑制理论

发展现代农业经济时,金融抑制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重点问题。由于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够,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致使现代农业经济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所实行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可以发现,有效缓解金融抑制问题的方式是构建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农业信贷制度。由农业信贷制度来代替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

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金融抑制

1.农业获得贷款的支持率低

虽然我国在近几年提升了农业信贷的资金投入,农业信贷的资金在整体上也表现出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依然面临严峻的资金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全体农户在生产活动中有借贷需求的占据总量的63%,而通过信用社获得贷款的占总量的37%,据相关人士推算,通过农村金融机构获取贷款的农户明显不足四分之一,由此可见,金融抑制仍然是限制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之一。

2.农村金融机构支农供给不足

虽然我国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都属于支农的金融机构,但是在金融体制改革的影响下,这些商业性较强的金融机构更加注重利益,致使很多在农村设立的网点都搬入城镇,并且提高了贷款的门槛,导致农业发展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停滞不前。

3.农村信用社垄断农业信贷市场

由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撤离,使得农村信贷机构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从而导致信贷资源无法形成合理分配,在市场地区的驱使下,农村信贷机构缺乏创新经营和金融服务的基本动力,致使大部分资金流向经济效益较高的地区,而实际需要金融支持的农业生产却无法得到应有的支持,这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

二、农业信贷制度效用分析

1.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农业投入

农业信贷制度的实行可以有效改善金融机制的问题,使国家配给农业生产方面的资金都能够用到实处,将外界因素的干扰排除在外,保证资金的有效供给,以此推荐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农业信贷制度中还对利率进行控制,利用适当的财政支出为农业生产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以此来调动相关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的支持。

2.发挥农业信贷市场的作用

农业信贷制度确立之后,可以有效调节农业信贷市场中的资源配置问题。利用农业信贷制度来引导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展金融机构本应承担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激励新型金融机构参与到农业信贷市场中,改变现有的农业信贷机构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形成竞争机制,从而提升农业信贷市场的金融服务意识。

3.增强风险管理,防范农业信贷风险

农业信贷制度同时还具备对信贷风险的规避作用,通过提升农业信贷风险的可控性来改善农业信贷风险的特性,以往的发展中可以看出,农业信贷存在的风险隐患是制约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可以通过农业信贷制度来控制金融支农的风险,那么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金融機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三、我国农业信贷制度构建的基本框架

1.农业信贷组织制度

农业信贷市场中农业信贷组织是主要的构成部分,具体可分为农业信贷机构、农业信贷服务以及农业信贷管理等。农业信贷组织制度可以说是农业信贷成立、运行以及关闭的规范内容。农业信贷组织的作用是控制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和经济收益平衡的重要机制,在制度中即包含激励制度,又包含约束制度,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使金融机构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中不断发展,合理优化资源配置。

2.农业信贷管理制度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以及国务院、中央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有关银行行业法规法令,为了保障信贷资金的顺畅流动及其收益安全,我国商业性金融的信贷资金运行与管理,主要实行:借款人申请制度、贷款行长负责制、审贷分离制、分级审批制、特派参与监督制、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制度、信贷绩效评估制。

3.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制度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长期处理劣势地位,致使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具有更大的风险,而金融机构又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大多数都将经济效益作为投资的重点,由此可见,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入不断减少并不是没有原因。为此,建立农业信贷风险控制制度是改善金融抑制问题的关键点,通过降低资金投入风险来提升金融机构对农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合作金融提供的农业信贷,应在坚持合作制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合作金融体制、改进合作金融治理、加强资本充足性管理等制度途径加以风险防范与处置;对于商业性金融提供的农业信贷,则应在坚持市场化定位的原则基础上,坚持面向“三农”的根本宗旨,通过机构改革、信贷结构优化与调整、转换运营重心、有效剥离不良资产、相机拓展城市業务等制度途径加以风险防范与处置。

参考文献:

[1]单天明.金融抑制约束下科技金融的制度变迁分析[J].时代金融旬刊,2013(32);

[2]樊怿霖.湖北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金融抑制论的分析[J].武汉金融,2012(10).

作者:刘晓光

第三篇:金融危机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

摘 要:金融创新贯穿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程度,对金融产业产生了广泛影响。但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高杠杆作用,一旦金融产品脱离实体经济创新过度,就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将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文章就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证券市场、信贷市场以及保险市场上的创新方法。

关键词:金融创新 金融危机 策略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引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随即爆发。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成为市场决策者、参与者、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也促成了人们对于诸如全球经济格局、金融秩序的调整、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全面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反思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更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把握好方向与节奏,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

一、正确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金融创新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传统业务的创新、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金融学科的创新。作为金融创新成果之一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是实体经济内在需要的客观反映。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导致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失去产生和立足的基础,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从金融创新开始至今,已半个世纪之久,但金融创新仍然层出不穷,创新产品名目繁多。从早期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CDs,到为了减少利率与汇率频繁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各种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交易以及各种货币掉换,再到现在引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次级贷款证券,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浪潮。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贯穿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程度,对金融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可以规避实体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所以,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一旦形成风险,由于杠杆作用迅速呈几何级数放大,除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外,同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因此,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极为重要,我们要在风险酝酿成危机前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工具的创新只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但不能全部由金融创新来承担。

二、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条件下中国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1.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来看,中国与美国不在一个平台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程度远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高得多。尽管中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模式仍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而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维持高增长,是因为资源重点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美国的金融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其运作和监管体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相比于美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业迅速发展,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2.从金融创新的程度看,美国是创新过度,中国是创新不足。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美国是金融领域的创造者。目前在世界金融市场流通的几乎所有金融衍生产品都出自华尔街。但由于美国金融创新的过度、金融监管的缺失或不完善,使美国金融创新超前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相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需求而言,中国金融创新的供应仍然处于短缺状态。迄今为止的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数量扩张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尽管在某些指标上我们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同一数量级或规模水平上用效率的尺度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因此,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条件下,中国更应该完善金融市场层次和结构、推进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完善投资者结构、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监管方式等多个方面争取先行先试,为发展寻找新的机遇。

三、中国金融创新的策略

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努力寻求金融市场的新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适度规范的金融创新将成为必然选择。而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笔者下面就如何开展金融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1.从观念上落实金融创新的理念,解放思想,拓宽金融创新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为普通居民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发展为高新科技产业化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

2.证券市场上的创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证券市场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交易制度创新、市场新品上市节奏加快。创新是证券市场活力的源泉,是市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使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和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创新产生了多样的证券市场产品和渠道,用以满足不同的资本配置需求。因此,我们更需要不断加强证券市场上的创新,以提高证券市场的功能效率。

“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由于改制不彻底所形成的模式。由于单个“公众股”股东与代表“国有股、法人股”的大股东悬殊太大,更多的公众股股东的价值实现在参与公司决策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向二级市场去寻找差价,将兴奋点放在那些题材丰富的公司;另一方面,由于改制并未触及企业制衡机制,必然助长更加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只有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融资结构的创新,同时加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约束,完善法规体系,保持政策的一致性。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成熟,相关配套法规的适应性以及具体实施细则的明确十分重要,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是激励和规范创新行为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一是资本市场利率关系扭曲,这直接影响债券发行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债券品种结构的创新以及交易制度的创新;二是融资结构偏向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债券市场的效率与健康发展;三是行政性管制严重,特别是市场化的监管体制缺位大大限制了债券市场创新;四是非市场化的债券市场运行机制成为束缚制度创新的体制障碍;五是债券市场中参与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机构创新步伐,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债券等非公部门债券。不过,债券市场的创新必须与中国整个金融市场化的改革相配合,与现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环境相适应。

3.信贷市场上的创新。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的支柱,牵系着国家经济命脉。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中却仍然存在不良资产处置、信贷风险管理、中间业务发展等问题,仍需要努力寻求创新机会。

不良资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削弱了竞争力。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海内外公开上市,但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处理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靠国家扶助的形式解决。政府的剥离、注资等方式成为银行免费的午餐,把许多银行的经济性亏损转由国家财政负担,政府又为尽快解决这个包袱以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双降作为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使得经营者为追求自己私利,盲目增加贷款量,以扩大不良资产率的分母,或利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人为降低不良资产率。这些方式从短期上来说完成了银监会的指标,但是长期来说并不可取。不良资产问题难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营者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足。因此,为了商业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实施管理者股权激励方案。实行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利于将银行高层经理人员和特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代理成本的目的。这也有利于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

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方面,我们应注重流动性的提高和透明度的增强,这将通过信贷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参与,更好地促进市场风险管理。活跃的市场,将使得获得历史价格数据更为便捷,从而使更好地衡量信贷风险具有可行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是品种少,层次低,业务面积较小,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重还非常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其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中,该项比率却很少有超过20%的。因此,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1)进行信用卡业务创新,开发出功能齐全,能运用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信用卡,而且要多卡合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使信用卡逐渐替代现金、支票的使用。(2)进行支付、清算系统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国内国外支付、清算网络和国际间资金调拨系统。(3)进行理财业务创新,成立专门的理财机构。理财产品要适应个人资产多元化和不同客户对保值、增值、保障的不同需求,同时根据股市、债市的起落,研发出与股票、债券、期货相关的金融衍生和对冲产品。(4)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围绕企业投融资活动,提供融资策划、项目融资、资产融资和管理,利用本行信息资源,拓展证券评级、信用评级、经济信息咨询等市场资信业务。

4.保险市场上的创新。我国保险业近年来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但从发展总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衡量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可以在保险险种、保险营销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创新。如加大险种开发的力度,开发利率敏感型保单、开发保障老年富裕生活的险种、开发适应新风险的险种等等。另外,还应重视保险电子化的建设。

5.努力发挥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我国政府在监管金融市场时,必须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并且通过跟进式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将金融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推进金融建设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冲击;应该遵循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最基本的标准,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协调作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最基本的标准。

参考文献:

1.王益,孙波,李万寿.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朱新蓉.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刘园,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7.恽铭庆.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美]钱斯.衍生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中信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4)

(责编:若佳)

作者:苏春燕

上一篇:刚架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应急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