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3-01-24

胃癌作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增多, 其在我国恶性肿瘤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首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疾病治疗不仅局限于如何改善临床症状和去除病灶, 而是对于手术治疗的效果, 术后生活质量及随访过程中的复发、死亡的发生率, 均明显关注。胃癌患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治疗方式也是医学领域探讨的重点, 本研究通过对胃癌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拟探讨有效治疗胃癌的方法, 为临床治疗和解除患者病痛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1 胃癌的临床诊断

胃癌一经确诊绝大部分为中晚期, 尤其对于有转移的患者, 治疗非常棘手且预后不理想[2]。及早诊断对于掌握最佳治疗时机,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胃癌诊断方法主要是X现、胃镜检查, 但由于其自身条件的束缚, 对于胃癌的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胃癌诊断方法的不断更新, 对于胃癌的临床分期也越来越准确, 如多层螺旋CT、磁共振、腹腔镜超声检查等, 尤其是腹腔镜超声检查综合了传统内镜超声和腹腔镜共同特点, 对于胃癌的T分期和M分期准确率达到90%以上。通过胃癌临床诊断, 针对患者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胃癌的治疗方法

2.1 胃癌的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治疗。通过传统手术方法切除癌灶, 注意切除癌造切离线到癌灶边缘距离>5cm左右, 对于有肝脏、胰腺、脾脏、结肠及肠系膜浸润或转移的患者, 应联合相应脏器切除, 如左肝外侧叶合并切除、胰腺体尾部及脾脏联合切除。另外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在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广泛应用, 其微创、定位准确及良好预后的优点也得到了广泛采用[3]。

2.2 胃癌的放射治疗

胃癌的放射治疗具有多种治疗模式[4]。术前放疗可以有效缩小肿瘤体积, 为手术治疗提供可操作性, 同时术前放疗还可以降低胃癌血道和淋巴道的转移, 降低术后复发。近年来放疗和图像引导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不仅增强了对癌造的照射剂量, 提高了疗效, 同时还可以较少对其他健康组织的照射, 降低了患者的不良反应。

2.3 胃癌的化学治疗

胃癌的化疗是胃癌综合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不仅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同时还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降低术后转移率和复发率[5]。尤其对于一些由于年龄、其他疾病原因不能手术患者, 化疗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胃癌的方法。目前化疗药物和相应的方案有很多, 在临床应用方面各有各自的特点: (1) E C F方案 (5-FU+DDP+EADM) ; (2) 奥沙利铂+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目前研究此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明显, 可以作为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胃癌的一线治疗方法, 但其对外周血管的刺激也较明显; (3) 培美曲塞+PDD:此方案在治疗多中心晚期胃癌时的有效率为42%,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6]。 (4) 5-FU+醛氢叶酸+PDD:3种药物在治疗腺癌的过程中临床疗效较好[7]。

2.4 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作为治疗的靶点, 选择性应用阻断剂, 干预该靶点的分子调控、信号转导通路, 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发展及转移的临床疗效[8]。 (1) 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道的靶向治疗:抑制表面生长因子形成二聚体, 阻断其对酪氨酸激酶活化和受体自身磷酸化, 从而降低细胞增殖, 微血管形成及促进细胞凋亡[9]。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道实施靶向治疗的药物主要有 (1) 西妥昔单抗: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单克隆抗体, 可以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包外区特异性结合, 抑制其与受体相关的激酶的磷酸化和活化,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凋亡, 降低进入和转移。 (2) 吉非替尼和埃罗替尼:吉非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可以降低肿瘤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同时还可以上调P27基因表达, 促进细胞凋亡。埃罗替尼:是一种可逆的ATP竞争性抑制剂, 可以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自身磷酸化。 (3) 曲妥珠单抗:可以降低肿瘤细胞信号转导, 抑制肿瘤细胞转化、增殖及转移。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通道的靶向治疗: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间接抑制肿瘤分裂、增殖和血管形成, 防止毛细血管延伸, 抑制组织因子产生, 遏制原发肿瘤的转移。血管内皮抑素是一种广谱的血管生成抑制剂, 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受体KDR/Flk-1, 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MMP-2结合, 破坏微丝的完整性, 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3) 凋亡调节因子的靶向治疗:通过以Bcl-2凋亡调节家族和bax、bad、box等凋亡因子为靶点, 从而达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治疗目的。目前针对此靶点的药物主要是 (1) 反义寡核苷酸, 主要以G3139为代表; (2) 具有拮抗抗凋亡因子作用的BH3模拟物, 主要是以ABT-737为代表。

2.5 胃癌的基因治疗

胃癌的发生涉及到多种原癌基因、抑癌基因、DNA修复基因、细胞周期调节基因的突变、缺失等, 针对胃癌相关基因的治疗也逐渐成为分子生物学方法治疗胃癌的重要课题之一[10]。目前较常见的基因治疗主要有自杀基因治疗、反义基因治疗、基因替换治疗、免疫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等几个方面。 (1) 自杀基因治疗是基因治疗方法中效果较明显的治疗方法之一, 其自杀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内, 产生毒性药物, 引起肿瘤细胞自杀。目前较常用的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一胸苷激酶能够将丙氧鸟苷转化为细胞毒性的丙氧鸟苷三磷酸, 终止肿瘤细胞的DNA链的合成, 杀伤肿瘤细胞。胞嘧啶脱氨酶可以将胞嘧啶变为尿嘧啶, 使得5-氟胞嘧啶代谢为5-氟尿嘧啶, 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2) 反义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反义核酸技术, 阻断转录和翻译水平阻断异常基因的表达和肿瘤信号的传导, 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11]。 (3) 基因替换治疗是利用载体将发生基因缺失的抑癌基因转染肿瘤细胞, 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但是此种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验证实[12]。 (4) 免疫基因治疗是通过提高机体对特定的相关肿瘤的免疫反应, 从而使机体获得对相关肿瘤特异性的免疫力。其可以通过直接注射编码肿瘤相关抗原, 来加强肿瘤细胞膜上抗原的异己性, 激活机体免疫反应, 或者将免疫反应细胞因子注入肿瘤细胞, 从而是免疫反应发生在肿瘤细胞内部, 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综上所述, 胃癌作为最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 随着对其病理机制的不断研究, 手术方法、放疗、化疗及分子生物学治疗技术等各种治疗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可以对胃癌患者实施以2种或2种以上方法联合治疗的方式, 提高胃癌临床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提高患者预后生存率。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的临床研究进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 分析和总结胃癌临床诊断方法 和治疗方法 。结果 胃癌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基因治疗。结论 依据不同临床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

关键词:胃癌,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 杨海平, 张才全.胃癌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 2008, 16 (6) :1058~1061.

[2] 俞继卫, 姜波健.胃癌切除术式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7, 30 (6) :72~74.

[3] 杨玉臣.微创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8, 25 (1) :85~87.

[4] 马培奇.胃癌治疗及其治疗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情报, 2004, 10 (1) :42~46.

[5] 李永浩, 何涛.进展期胃癌综合治疗的研究进展[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9, 25 (3) :96~98.

[6] 赵帅, 陈晓耕.胃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J].福建医药杂志, 2008, 30 (1) :93~95.

[7] 肖子理, 沈志勇, 倪醒之.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9, 25 (14) :2207~2209.

[8] 韩淑梅, 马廷行, 刘桂芬, 等.胃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 2006, 46 (36) :83~84.

[9] 姬俊成, 徐亮.胃癌靶向化疗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09, 20 (1) :43~47.

[10] 沈志勇, 刘骅, 曹晖.胃癌基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9, 16 (6) :500~502.

[11] 饶建锋, 罗忠金, 张吉翔.几种反义技术治疗胃癌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8, 28 (5) :394~396.

[12] 顾玮, 胡梅洁.胃癌免疫治疗研究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 29 (5) :594~597.

上一篇: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分析下一篇:外科指尖损伤修复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