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2-08-17

第一篇: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进展

蒋文英(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中医院针灸科

广西合浦

536100)

【关键词】 肩周炎

针灸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3-0335-02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腱、韧带、腱鞘、滑囊等软组织的退行性变和急、慢性损伤,加之感受风寒湿邪致局部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引起肩部的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主症的一种疾病。本病又名“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肩痹”等名称。本病体力劳动者多见,女性略多于男性。肩周炎的发病特点为慢性过程。初期为炎症期,肩部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睡觉时常因肩怕压而特定卧位,翻身困难,疼痛不止,不能入睡。病情发展到后期将逐渐发展为肩关节活动受限,肩臂局部肌肉也会萎缩,常常影响日常生活,严重时生活不能自理。针灸疗法是目前中医治疗肩周炎的常用方法,治疗肩周炎有独到之处,尤其在缓解肩周炎引起的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减小,日常活动受限情况等方面有着显著疗效。本文就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临床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 温针灸疗法

温针灸疗法最早见于《伤寒论》,又名传热灸,烧针尾。明代高武《针灸聚英》曰:“近有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于穴,以香白芷做圆饼,套针上,以艾蒸温上,多以取效。”具体的方法是: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此法有一举两得之妙,既达到留针之目的,又加热于针柄,借针体传入深部,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彭氏[1]使用温针灸对60例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结果26例痊愈,18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6%。陈氏[2]用温针灸“肩三针”穴治疗42例寒湿型肩周炎,结果:治愈27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24%。尹氏[3]采用温针灸法治疗肩周炎48例,同时与普通针刺法治疗的36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8%和91.7%;两组治愈率分别为58.3%和30.6%。结论:温针灸法治疗肩周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尤其在提高治愈率方面优于普通针刺法。

2 电针疗法

电针疗法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通过毫针在腧穴上接通适宜的电流以刺激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电针以针和电两种刺激形式相结合作用于人体,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同时,用电针代替手法运针,节省人力。周氏等[4]运用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并设温针灸组3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93.33%,研究显示电针治疗本病疗效确切,与传统经典有效的温针灸法在治疗效果上相比无明显优劣。孙氏[5]运用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取穴:患侧肩髃、肩髎、肩内陵、巨骨、曲池、三阳络、支沟、合谷、中渚。结果治愈29例,治愈率96.7%。蔡氏[6]采用不同波型电针治疗肩周炎患者62例,根据病情配合使用连续波和疏密波,结果治疗组痊愈29例占47%,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疗效要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连续波。

3 平衡针疗法

平衡针灸学由王文远教授创立。它是通过针刺分布于四肢周围神经上的特色靶点来调节、修复大脑基因程序,使失衡、紊乱、破坏的中枢管理系统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熊氏等[7]将90例肩周炎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灸配合痛点注射相结合的方法,对照组采用痛点注射法。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愈显率分别达到86.7%和64.4%。结论:平衡针灸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较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疗效好,能更好地改善肩关节活动度。高氏等[8]采用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64例。结果治愈56例,显效7例,好转1例,治愈率87.5%,总有效率100%。结论:平衡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曹氏[9]通过对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镇痛远期效应进行观察,结果显示治疗期平衡针肩痛穴疗法(治疗组有效率100%)治疗肩周炎总体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对照组有效率97.3%)。随访期平衡针肩痛穴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的远期效应相当,可是复发率对照组高于治疗组。表示平衡针对肩周炎远期效应维持优势。

4 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是一种新型的在疼痛周围疏松结缔组织(即浅筋膜)进针的针刺治疗方法,它主要运用浮针针具,以局部病症为基础,在疼痛周围(而不是在疼痛局部)进针,针尖先对准疼痛部位,针体沿浅筋膜(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行进,相对于传统针灸而言,留针时间长,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引起的痛症。卢氏[10]采用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42例,与针灸治疗的38例进行对照,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95.2%,愈显率76.2%;针灸组总有效率92.1%,愈显率52.6%。治疗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迟氏[11]采用浮针治疗肩周炎患者30例,与常规电针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浮针疗法治疗肩周炎取效快捷,疗效明显优于电针疗法。陆氏等[12]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和常规针组,评价使用一次性浮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浮针组采用特制的浮针针具治疗,常规针组采用一次性针灸针治疗。结果显示,在浮针疗法中使用一次性浮针比常规针灸针更为有效、更为安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5.火针疗法

火针疗法最早记载见于《灵枢·官针》,其云:“淬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汉代《伤寒论》称之为“烧针”,并对其治疗的禁忌和误治后的处理作了详细的介绍。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粗针,用火烧红后刺入一定的部位,具有驱风散寒、消瘀散结、温通经络、祛腐生肌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所以,火针治疗具有行气和发散两大功能。李氏等[13]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结果: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治疗组30.04±2.81,对照组16.30±3.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肩关节运动功能综合评分,治疗组143.91±2.34,对照组84.95±16.29,两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显著。杨氏[14]采用火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患者64例,与用针刺治疗48例进行临床疗效对比,治疗结果显示:火针组有效率98.4%,针刺组有效率97.9%,说明针灸治疗肩周炎是临床可选的一种有效方法;临床治愈率火针组为45.3%,针刺组为25.0%,说明火针疗法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缓解肩部疼痛及改善肩关节活动方面优于常规针刺疗法。胡氏[15]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和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高氏等[16]运用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8例,与常规针刺治疗28例对照观察,治疗组治愈率53.57%,总有效率96.46%,优于对照组。

6 综合疗法

采用以针灸手段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很多,如配合按拿、理疗、药物、穴位注射以及功能锻炼治疗等,效果相对较好,弥补采用单一方法疗效欠理想的弊端,在临床上较为常用。杨氏等[17]将42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采取针刺、中药熏蒸配合手法推拿的综合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20例采取中药熏蒸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愈显率达90.9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0%。唐氏[18]将87例肩周炎患者都采用肩关节松动技术、针灸加红外线照射治疗、电脑中频治疗配合肩关节主动功能锻炼进行治疗。结果87例肩周炎患者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0例,第2个疗程治疗后,治愈38例,第3个疗程治疗后治愈23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100%。王氏等[19]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顺序选择51例肩周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直流电中药离子导入、针灸和推拿治疗,均为1次/d,2周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参照《康复医学评价手册》和Michael Reese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患者的肩关节疼痛积分显著增加,肩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均为P<0.01)。治愈显效率为68.6%,总有效率为90.2%。张氏[20]分期采用针灸加TDP照射、刺络拔罐、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36例肩周炎患者,对照组34例采用局部封闭疗法。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7 问题与展望

肩周炎治疗方法诸多,可以说是百家争鸣,大家都在探索,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各项治疗手段各有利弊,而传统医学显示其强大生命力,特别是祖国的针灸。针灸作为主要疗法治疗肩周炎,具有疗效好、患者乐于接受和无毒副作用等优点。从临床报道看,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报道也多。但是由于肩周炎这一疾病病因病理复杂,导致很难对其作一严格的定义,研究对象的不一致,其治疗效果也将必定各不相同,多数研究采纳的诊断和疗效标准不统一,对结果的总结停留在对疗效和治愈率的统计和比较上的较多,故应规范、统一肩周炎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以助于提高临床研究的水平及文献报道价值。此外,针灸的方法繁杂,怎样选取穴位,怎样制定针灸治疗肩周炎操作常规,以便推广普及,利国利民,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伟.温针灸治疗肩周炎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4(1):63-64. [2] 陈振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4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 2 , 28 (4):298.

[3] 尹卫新.温针灸法治疗肩周炎48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09,15(5):64-65.

[4] 周金凤,赵军超,倪凌凯,王丽姝,王磊.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1,43(8):70.

[5] 孙人章.电针治疗肩周炎30例[J].中国针灸,2007,27(1):17.

[6] 蔡卫根.不同波型电针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5):3673.

[7] 熊海荣,魏霞.平衡针灸配合痛点注射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6).

[8] 高军权,李霞.平衡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64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0,6:31-32.

[9] 曹正东.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镇痛远期效应观察[C].第四次全国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学术会论文集.开封.2011:21-22.

[10]卢振中.浮针治疗肩周炎42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5):362-363.

[11] 迟琳静.浮针治疗肩周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6(9):632.

[12] 陆瑾,孙建华,符仲华,袁锦虹,李静,吉安庆.浮针治疗肩周炎的即刻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针灸,2008,28(6):414-416.

[13] 李共信,张锡三,陈淑彦,王建林.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9):27-28.

[14] 杨晋红.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64例[J].中国针灸,2007,27(9) :707-708.

[15] 胡美新.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40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46-47.

[16] 高秀领,张雪娟,王俊玲.火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28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7):739-740.

[17] 杨宏,黄钰玲.综合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7):98-100.

[18] 唐浩敏.综合康复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 ,23:42-43.

[19] 王建国,霍龙,闫洪涛,张雷,刘兆强,胡德永.中药离子导入和针灸推拿综合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64-65.

[20] 张建君.分期综合治疗肩周炎[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2):35-36.

第二篇: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学校代码:13899学 号:11501149

毕业论文

题目: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作 者: 宋大成

专 业: 中医学 班 级: 11级中医3班

指导老师:

张艳春

2016年 4月 10 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目 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1 内治法...................................................2 1.1 辨证分型论治...........................................2 1.2 经验方治疗.......................................2 2 针灸推拿治疗...............................................3 2.1 针灸治疗...............................................3 2.2 推拿治疗...............................................3 3 中医特色疗法.............................................4 3.1中药雾化吸入.............................................4 3.2穴位注射.............................................4 3.3穴位贴敷.............................................4 3.4穴位埋线................................................4 4 结语..... ...............................................5 参考文献...................................................5 致谢.......................................................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研究进展

作者 宋大成 指导老师 张艳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学专业2011级 11501149)

[摘要] 通过搜集近几年关于中医治疗慢阻肺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从而得出中医通过内治、外治及中医特色疗法等治疗对慢阻肺均取得很好疗效。目前慢阻肺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中医药在慢阻肺的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

辨证论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慢性不可逆性、 病情进行性加重性、 慢性肺部疾患,病程长,发病较缓慢, 常反复发作。慢性气流受阻,是气道疾病( 阻塞性细支气管炎) 和肺实质破坏( 肺气肿)共同所致, 临床表现因人而异[1]。主症见气急、 动则喘促, 有咳嗽、 咳痰或喘息等症状, 且每因外邪侵袭而诱发。归属中医“肺胀、咳嗽、喘证”等疾病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病位在肺,可累及脾肾。我国COPD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40岁以上成年人的COPD患病率为8.2%,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住院率不断上升,从1998年的1.0%上升至2008年的1.6% [2]。近年来,对COPD中医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的研究进一步深入。 “整体观念”“治病求本”“标本兼治”等治疗原则,中药多途径、多靶点的作用机理,以及毒副作用较少的特点,均是中医药的优势所在。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应用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如辨证用药、内外同治、冬病夏治、药食同疗、气功、体操锻炼等方法。中医治疗该病有其明显优势,现将中医治疗慢阻肺的现状综述如下:

1 内治法

1.1 辨证分型论治

武氏[3]根据例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脉综合分析,将慢阻肺分为6个证型,分别为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气虚血疲、痰浊郁肺证,气阴两虚、痰瘀互阻证,阴虚血瘀、热痰恋肺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肝肾阴虚、痰蒙心窍证。一般说来,气虚血瘀、痰热郁肺证和气虚血瘀、痰浊郁肺证病程相对较短,正气亏虚不甚显著,临床上以咳嗽、咯痰、虚喘为主,病情多为轻中度。而后四种证型或病程日久,或由前二型逐渐演变而成,临床症状常伴有紫绀、心悸、水肿、神昏、发热难退等病情多属重度。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病机变化颇为复杂。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传统中医分型论治 COPD 临床以咳、喘、痰为主症[4],分为急性加重期、慢性迁延期、临床稳定期,病因为咳喘日久,久病肺虚。治疗时注重寒热虚实,扶正补虚治本,兼顾利水化瘀。咳嗽属风寒犯肺者,治从宣肺化痰,方药可用三拗汤加减;风热治从疏风清肺,常以桑菊饮为基础;痰热蕴肺,顺传阳明者,则应通腑泄热,以下为清,取宣白承气汤为佳;肺阴亏虚,拟用沙参麦冬汤;肺气亏虚,则用补肺汤化裁。治痰亦分寒、热;痰是铁锈色多属热伤血络,配以黛蛤散、丹皮; 属脾湿上干,内蕴于肺,治痰常以二陈汤为基础加味;痰浊偏重,用二陈合三子养亲汤;若素体阳虚, 当“以温药和之”,用小青龙汤散寒蠲饮。徐志瑛教授重视“痰”“瘀”“虚”产生的机制,从肺、脾、肾三脏分期治疗,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 经验方治疗

彭氏等使用中药汤剂慢阻肺稳定方。慢阻肺稳定方由黄芪、 党参、 白术、 南沙参、北沙参、补骨脂、巴戟天、当归组成,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疗程 3 个月。2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有效率为91%,能明显降低半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以及中重度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明显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对主症咳嗽、 咳痰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阻肺稳定期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洪氏等[7]使用愈肺宁可以改善慢阻肺患者肺和脾、气虚和阳虚的病理状态。许氏等[8]使用中药“慢肺饮”水煎剂。“慢肺饮”组成:人参30g、白术30g、云菩10g、破故纸15g、大壁虎1对、紫河车1具、炒苏子10g、川贝10g、法夏10g、益母草30g、水蛭15g、丹参15g等12味药组成。可根据邪气性质做加减,如寒甚者加附子、细辛、桂枝、麻黄之类,热甚者加银花、桔根、连翘等;在缓解期则以邪去正虚为主,应加大扶正固本之力。有效率为93.2%。 [6]

[5]

2 针灸推拿治疗

2.1 针灸治疗

针刺疗法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从而调节脏腑功能。钱氏等[9]取穴:定喘、膻中、风池、风府、风门、大椎、支沟、间使。有效率占91.67%。高氏等[10]选穴:定喘、肺俞、足三里为主,毫针针刺,对背部腧穴及足三里施以温针灸,隔日1次,每周3次,结果温针灸能起到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作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 2.2 推拿治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推拿疗法是通过对局部及相关穴位刺激, 增加了内、 外呼吸肌的肌力,改善肺部通气状况。推拿疗法可改善患者的肌肉紧张度,纠正脊柱小关节紊乱,对肺脏和膈肌产生影响,从而改善肺功能。

3 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治疗慢阻肺病除了传统的辨证论治内服中药及针灸按摩之外,还有训多特色疗法,如中药雾化吸入,穴位注射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这些疗法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取得一定的疗效。 3.1 中药雾化吸入

雾化有利于痰液排除,终止传导性气道炎症恶性循环,还有助于消炎,减少抗生素的剂量,可减少医源性耐药及二重感染。李氏[11]用中药雾化吸入, 处方:百部15g,地龙15g,川贝母15g,黄芩12g,荆芥12g,细辛6g,丹参15 g。每日2次雾化吸入。雾化后均拍背协助痰液排出, 连续治疗10d为1个疗程。有效率占87%。雾化吸入可有效缓解COPD的临床症状,起效时间较传统汤剂快,值得广泛运用于临床。 3.2 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是按照穴位本身的主治功能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针刺、穴位和药物相结合的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穴位注射丹可以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生活质量,改善肺通气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力。 3.3 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是中医重要的特色疗法之一。根据 “春夏养阳” 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魏氏[12]等观察了“冬病夏治”内外同治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每年夏至至秋分时节加用痰饮青穴位贴敷和痰饮丸内服,疗程为2年。有效率85.71%,“冬病夏治”内外同治法能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稳定期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4 穴位埋线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穴位埋线疗法是针灸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具有操作简便、 创伤小、 刺激强、 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通过调理人体脏腑、阴阳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13]。主要用穴:足三里、肺俞、孔最、丰隆。穴位埋线治疗能改善咳嗽、 咳痰、胸闷等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并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线。

4 结语

目前文献报道显示,中医治疗慢阻肺具有独特的优势,故运用中医治疗慢阻肺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了中医在治疗慢阻肺上既能缓解临床症状, 又能增强患者体质,减少AECOPD,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另一方面,中医治疗慢阻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缺乏规范化、 标准化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很少纵向深入探讨其作用机制; 疗效评价标准不一,不能规范统一的评价其临床效果。如何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今后,中医治疗慢阻肺的方向应面向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及营养状况, 恢复肺功能等方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李为贵,赵小军.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3):50-50 [2] 方晓聪,王向东,白春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中国的诊治现状[J].国际呼吸杂志,2011,31(7):493-49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J].中医杂志,2011,53(1):80-82. [4] 黄人鹤等,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况浅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150-151 [5]方灵云.徐志瑛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2):399-401.

[6] 彭磊,范毕辉,陆剑豪.慢阻肺稳定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303-342 [7]洪敏俐,杨朝阳,柯庚申,洪春霖,刘燕鸿,黄小华,李风森,李灿东.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证素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5):1666-1669 [8]许振林,许正龙.中药“慢肺饮”治疗慢阻肺73例[J].中医中药,2013,11(1):270-271 [9] 钱航,周庆伟.中医特色疗法对 COPD 稳定期的治疗进展[J].中医研究.2013,26(9):77-78 [10] 高洁,欧阳八四,孙钢.温针灸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生命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针灸,2011,(10):893-897 [11] 李刘英.中药雾化吸入疗法治疗 COPD 60 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6):19-20.

[12] 魏亚东,鱼涛,谢燕华,等 .“冬病夏治”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病稳定期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2): 408-410. [13] 张选平,贾春生,王建岭,石晶,张莘,李晓峰,许晓康,覃亮,张美玲,康素刚,段晓东.穴位埋线疗法的优势病种及应用规律[J]中国针灸2012,32(10):947-95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中医系2011级毕业论文

致 谢

首先,我要特别感谢指导老师张艳春的悉心指导!

还要感谢在我论文完成过程中给我宝贵意见的同学和在实习过程中带教老师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母校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对我们实习生的关心和爱护。

第三篇:麻风病的临床治疗进展

四川省冕宁县疾病控制中心 615600 [关键词] 麻风病;联合化疗;氨苯砜;免疫治疗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包括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得到早期治疗的麻风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严重的畸残。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荐麻风联合化疗(muhidrug therapy,MDT) 方案以来,麻风病的治疗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可以达到满意的疗效。本文就近年麻风的临床治疗进展做一概述。

1麻风病MDT的药物

1.1 氨苯砜(diam inodimethyl sulfone,DDS)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氨苯砜(diam inodimethyl sulfone,DDS) 是麻风病标准化疗药物,广泛用于多菌和少菌型麻风病的治疗。氨苯砜对麻风杆菌主要为抑菌作用。氨苯砜治疗的优点是疗效肯定,服用简便,耐受良好和价格低廉,当时是治疗麻风的首选药物。缺点是疗效慢,疗程长,需终身服用。但长期 DDS单疗在许多地区出现D D S耐药,导致治疗失败。有人用长效的氨苯砜衍生物—二乙酰氨苯砜对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 获得较好的效果。更多的抗麻风菌药物如利福平( rifamipin,RFP ) 和氯苯吩嗪( clofazimine, CFM,B663 ) 陆续用于治疗麻风病[1]。 1.2 利福平( rifamipin,RFP ) RFP是迄今为止对麻风杆菌最有效的杀菌性药物之一。近来发现利福平的同类药物利福喷丁( rifapentine,RPT) 对麻风杆菌的杀菌活性比利福平强8倍[2]。 1.3 氯苯吩嗪( clofazimine, CFM,B663 ) CFM是一种吩嗪染料,通过与分支杆菌的DNA结合抑制转录而产生抑制分支杆菌生长的效果,对结核分支杆菌和牛分支杆菌的MIC为0.1~0.33μg/ml。一般起始剂量为200~300 mg/d,当组织饱和(皮肤染色)时减为100mg/d。它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与β干扰素合用,可以恢复由结核分支杆菌25片段引起的细胞吞噬和杀菌活性的抑制作用,从而成为吞噬细

胞的激发剂,属于免疫治疗的一部分[3]。具有抗麻风杆菌和抗炎作用,对麻风性结节性红斑有治疗和预防作用。CFM已作为多菌型麻风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药物之一。然而每月1次大剂量服用时,其潜在的胃肠道不良反应令人关注。不良反应有: 皮肤色素沉着、 鱼鳞病样改变、消化道反应、眼变化等。

1.4 氧氟沙星(Ofloxacin) 有温和的抗麻风菌作用,其对麻风杆菌作用机理未知, 但通过对其他细菌研究结果显示,其是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而起杀菌作用的。它的作用靶位有2个,分别为D N A旋转酶及拓扑异构酶Ⅳ,两者均参与了 DNA的复制。细菌对氧氟沙星的耐药可由染色体和质粒介导,由染色体介导的此类抗菌药的耐药机制有: 作用靶位的改变、细胞膜的主动泵出机制和外膜孔蛋白缺失造成外膜通透性降低,已证实麻风杆菌 GyrA基因错义突变导致产生耐氧氟沙星麻风菌[4]。

1.5 甲红霉素(clarithromycin , CLARI) 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小鼠和人体内对麻风菌有显著的杀菌作用。500mg / d口服, 在治疗28d和56d可分别杀死患者体内 99%、99.9 %的麻风菌。其杀菌作用认为与红霉素相似, 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相结合的核糖, 抑制肽酰转移酶的活性, 影响肽链从受位移位至供位的过程, 阻止肽链延长, 从而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推测甲红霉素的耐药似乎与23 SrRNA基因的错义突变相关,而也有研究发现麻风菌耐甲红霉素菌株与 23SrRNA基因突变不相关[5]。

1.6 米诺环素( minocycline ) 属于四环素族抗生素,有显著的杀灭麻风菌的作用。其对麻风菌的杀菌作用比甲红霉素强,但比RFP和氧氟沙星低, 标准剂量是100mg/ d。四环素类药物抑菌的主要机制是通过与核糖体 30S亚基结合,从而抑制氨基酰2tRNA与核蛋白体结合, 阻断蛋白质的合成[6]。对四环素耐药的微生物大都产生一种核蛋白体保护蛋白,这种蛋白能与核蛋白体相互作用使其不受四环素的作用,从而使微生物蛋白质合成不受影响, tetM基因则是这种核蛋白体保护蛋白的编码基因。

2 麻风的联合化疗

2.1 WHO推荐的麻风病联合化疗方案

2.1.1 多菌型方案: 利福平 600mg每月 1次, 监服; 氨苯砜100mg/d,自服;B 6 6 3 3600mg每月 1次,监服 和 5 0 mg /d,自服; 疗程 24个月[7]。

2.1.2 少菌型方案: 利福平 600mg每月 1次, 监服; 氨苯砜100mg/d,自服; 疗程 6个月。

2.1.3 单皮损少菌型方案: 由利福平 600mg、 氧氟沙星400mg和米诺环素100mg3种药物组成,仅服用1次,适用于单皮损少菌型麻风比例较高的国家[8]。

2.2 联合化疗 的疗 效

2.2.1 多菌型麻风:

联合化疗方案能迅速终止传染和防止耐药的发生。多菌型麻风用联合化疗治疗,细菌指数( BI) 每年平均下降 0.62。用现有抗麻风药物无论单疗还是联合化疗,均不能改变多菌型麻风细菌指数的下降速率,这是由于多菌型患者固有的免疫缺陷所致。然而多菌型麻风用世界卫生组织 2年固定疗程的 MDT方案治疗,由于利福平的强效杀菌作用,在停止MDT后,细菌指数还会继续下降,直至阴转[9]。故一般认为多菌型麻风无需采用MDT连续治疗到皮肤查菌阴性。

有人[10]对 158例多菌型病人MIYF 2年后,59.5 %的病例皮损全部消退。余 40.5 %的病人皮损转为不活动。BI≤3的42例转为阴性,其余的病人BI也逐渐下降。MDT的复发率比DDS单疗低得多,一般在 1%以下。但也有高的报告,有人[11]报告BI > 2.71 的患者完成 2年联合化疗后随访≥12年,复发率为 13%.多菌型麻风用联合化疗治疗2年的复发危险与疗前的菌量有关,BI 愈高复发的危险愈大。有人[12]把固定 2年的MDT和治疗至细菌阴性的MDT对比,结果前者的复发率为2.04 %人年,后者的复发率为 1.01 %人年。复发率 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停止 MDT4年以后。同时发现,BI ≥4病人的复发率 4.29%人年,比BI < 4的病人1.27%人年高得多(P<0.01),因此建议高BI的病人MDT至细菌阴性[13]。

2.2.2 少菌型麻风:

由于少菌型患者机体有一定的免疫力,停止治疗后,活动性皮损会继续逐渐消退。报告[14],对2892例少菌型患者于MDT后平均随访10年,复发率为 1.9 %。

2.3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于特殊情况的联合化疗方案

2.3.1 因变态反应或肝病不能服用利福平或对利福平耐药的多菌型麻风[15]: B663 50mg /d加氧氟沙星400mg/d、米诺环素100mg/d、克拉霉素500mg/d中的两种,治疗6个月,继之以B663 50m g/d加米诺环素100mg/d或氧氟沙星400mg/d,再治疗18个月。

2.3.2 因皮肤色素沉着而完全不能接受B663治疗的多菌型麻风: 以氧氟沙星 400mg/d或米诺环素 100 mg/d替代联合化疗方案中的B663; 鉴于B663对 Ⅱ型麻风反应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应尽量说服患者接受B663治疗[16]。

2.3.3 对氨苯砜治疗有严重毒性作用者:应立即停止氨苯砜治疗。多菌型麻风用多菌型方案中的利福平和B663两种药物治疗即可,可以不服氨苯砜,亦无需加用其它药物;少菌型麻风其菌荷在 106以下,对任一抗麻风药物治疗均不会产生耐药[17]性。如果少菌型患者对氨苯砜治疗有严重不良反应,可以B663代替,剂量同多菌型方案,疗期为6个月,也可单用利福平治疗。

3 麻风的免疫治疗

麻风免疫治疗的临床实验始于上世纪 五十年代。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病人(瘤型) 对麻风杆菌有特异性免疫缺陷,使得药物治疗瘤型麻风效果不够理想,易复发。因此,通过免疫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杀灭残留活菌,对麻风病的治疗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3.1卡介苗( BCG) BCG可通过刺激T、B细胞增殖,活化和增强巨噬细胞吞噬能力,促进IL-

1、IL-2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并增强 NK细胞杀伤活性,从而非特异地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实验研究显示[18],重组BCG能刺激机体产生IL-18,增强免疫调节功能,由巨噬细胞产生的IL-18有助于Thl细胞分化,它和IL-12一起在抗细胞内感染的细胞免疫中起关键

性作用,且与干扰素起协调作用。有人[19]把36个高菌荷病人分为3组:1组MDT+BCG 0.1mg 每 6个月1次,2组 MDT+w疫苗每6个月1次,3组MDT+安慰剂对照,3组病人均治疗至细菌阴性,结果细菌阴转时间分别是3.5年、3年、5年,疫苗组均无不 良反应。等亦获得类似的结果,他把60个多菌型病人随机分为 3组,A组用 MDT+ BCG,B组用 MDT+w疫苗,C组用MDT+盐水对照。结果A组和B组临床改善均比C组明显。每年BI下降A组为2.4O,B组为2.05,C组则为 0.85。

3.2 DNA疫苗

DNA疫苗近年研究较多,但仅限于动物试验。在这方面,有人[20]把麻风杆菌和鸟分枝杆菌( Mav)编码35×10蛋白基因克隆人含巨细胞病毒启动子的质粒Pjw4303,制备DNA疫苗Mav35和DNA-ML35,用C57BL/6 (H-2) b鼠和远系繁殖瑞士白化鼠来测定疫苗的免疫性,结果显示,接种DNA-ML35疫苗后,针对相应疫苗T细胞和干扰素增加;接种麻风杆菌7个月后,鼠垫活菌量减少,其保护作用和BCG相当。另外发现[21]DNA-Mav35和含IL-12基因的质粒共用,比DNA-Mav35单用更能刺激有关淋巴细胞亚群和干扰素产生,加快Mav的清除,由于DNA-Mav35与DNA-ML35存在95%同源,预示着DNA-ML35和含IL-12基因的质粒共用,对麻风杆菌更有保护作用[22]。 33.3 免疫调节剂

锌作为免疫调节剂常用于临床,在麻风治疗中也有报告。锌的缺乏会引起免疫功能早熟,使占优势的Thl 细胞分化转向Th2细胞分[23]化。其它作为免疫治疗的物还有RACA8

54、秋水仙碱、左旋咪唑等药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麻风病已由单一的氨苯砜治疗,发展到有多种药物可供选择的联合化疗。联合化疗可减少耐药的产生,降低复发率,使麻风病可以治愈。高菌荷病人结合免疫治疗,能提高疗效,但大面积推广应用于临床尚在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 尤卫平, 谭又吉, 王景权, 等. 59例麻风下肢溃疡患者临床及细菌感染情况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 23(7): 595-596.

[2]贺彦瑾, 杨有福, 尚依玛. 共和县5 3年间麻风病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40(10):

57-58.

[3]周国茂, 李真, 李泽辉, 等. 深圳某区流动人口麻风病知晓率调查及健康教育[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1): 33-34. [4]时淑舫, 刘金香, 周晓鸽, 等. 麻风病临床及病理特点[J]. 临床和实验匡学杂志, 2011,10(24): 1891-1893. [5]陈怀忠 . I I 型麻风反应误诊 2例 [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8, 24(11): 917-936.

[6]张金元, 周宗正.云南省昭通市2354 例麻风病畸残调查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29): 142-144.

[7]张万鹏, 吴慰师, 董秀芹, 等. 麻风新发病例55例临床分析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21(12): 738-739. [8]马璐, 何勤, 凌淑清, 等. 瘤型麻风1例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 22(1): 33-34. [9]赵蓓, 陈金, 熊俊浩. 基因扩增试验检测麻风分枝杆菌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3(16): 1297-1299. [10]王康林, 马开祥, 范洪跃. 冕宁县麻风病防治与综合卫生服务相结合试点分析[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09, 25(3): 207-209. [11]余美文, 严良斌, 沈建平, 等. 中国2009年麻风病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0,31(10): 1155-1157. [12]王正华, 吴继陶, 周丽, 等. 1658例皮肤科门诊患者对麻风病的认知分析[J]. 贵州 医药,

2010, 34(8): 752-753. [13]马璐, 周健, 杨琴. 贵阳市63例麻风病例临床特征分析[J].贵州医药, 2011, 35(3): 280-281.

[14]雷兵, 刘学刚, 廖和平. 奉节县 91例麻风病联合化疗疗效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 2009, 9(7): 810-811. [15]陈小华, 翁小满, 袁联潮, 等. 42例麻风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J]. 中国热带医学, 2010, 10(2): 182-183. 作者简介:冕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刘 芳

赵江礼

电话 18981562619

邮箱634845669@qq.com

第四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 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在临床常见常见临床症状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食欲不振,甚至消瘦、贫血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临床疾病 , 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 数量减少, 功能减低, 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 由于本病发病率高, 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 不易治愈, 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其中医病因病机及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病位主要在胃脘 ,继而影响肝脾 ,最终导致脾胃、肝脾同病。陈更新等 [ 1 ] 认为本病是由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或感受外邪 ,引起机体阴阳气血失调 ,脏腑经络功能失常 ,出现食滞、气郁、血瘀、痰结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 ,其病机关键在于气阴亏虚为本 ,气滞、痰凝、血瘀为标 ,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张春妮 [ 2 ] 认为本病多由于外邪入侵、饮食劳倦、情志不遂等因素所致脾胃受损 ,日久气血生化乏源 ,胃络失于濡养 ,胃黏膜腺体萎缩。董晓蕾 [ 3 ] 认为命门火衰兼夹血瘀是老年 CAG的基本病机。周信有 [ 4 ] 认为 CAG的病因不外寒邪客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金鑫 [ 5 ] 认为形成本病的病因 病机一是外感温邪 ,内传入里 ,化热化燥 ,以致在疾病的中、后期 ,邪热耗伤胃津 ,劫夺胃液;或过服辛热暖胃行气类药 ,或因暴吐大泻 ,导致胃阴枯竭。二是情志内伤 ,肝气郁而化火;或素来肝火偏旺 ,情志之火内燔 ,或肝气郁结 ,木旺侮土 ,胃气郁滞 ,进而气滞血瘀 ,郁久化火;二者均可因火灼伤阴 ,致胃体萎缩。三是饮食失节 ,酿成食积、痰浊 ,郁久化火伤阴 ,使胃体萎缩;过食辛辣香燥 ,嗜酒无度;过食生冷 ,寒湿伤中 ,中阳不振 ,胃体失于温养而致萎缩。

2 辨证施治

楼焕进等 [ 6 ] 将本病分为 5 型。①脾胃虚寒证 ,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用黄芪建中汤。②肝郁化热证 ,治宜疏肝和胃、泻热止痛 ,方用化肝煎为处方。③脾胃湿热证 ,治宜运脾化湿、和胃清热 ,方用王氏连相饮合三仁汤; ④胃阴亏虚证 ,治宜养阴益胃 ,方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⑤瘀血停滞证 ,治宜活血化瘀 ,实证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虚证方用调营敛肝饮。王常松 [ 7 ] 则将 CAG分为肝胃不和、脾虚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气血两虚、胃络瘀血 6型 ,以疏肝和胃、健脾和胃、调气活血、补虚泄实为治疗原则。游涛等 [ 8 ] 将 CAG分为 5型。①脾胃湿热型 ,治宜清热化湿、和胃止痛 ,方选清中汤加减。②肝胃不和型 ,治宜疏肝和胃、行气消胀 ,方选柴胡疏肝散合四逆散加减。③脾胃虚弱型 ,治宜健脾益气养胃 ,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味。④胃阴不足型 ,治宜养阴益胃 ,方选一贯煎加减。⑤胃络瘀血型 ,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选活络笑灵丹合失笑散加减。刘敏 [ 9 ] 将 CAG分为 5 型。①食滞胃脘型 ,治宜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用保和丸加减。②肝气犯胃型 ,治宜疏肝理气 ,方用四逆散加味。③寒热错杂型 ,治宜辛开苦降、理气和胃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④脾虚气滞型 ,治宜补气健脾、理气和胃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⑤湿滞脾胃型 ,治宜祛湿和胃消痞 ,方用平胃散加减。 3 专方用药

陈亚萍 [ 10 ] 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白花蛇舌草、八月札、莪术、丹参、白芍、三七粉、石菖蒲自拟益气清热化瘀治萎汤为基本方从虚从瘀治疗 CAG,取得较好的疗效。白家温等 [ 11 ] 根据健脾益气、滋阴养液、活血化瘀等法则以党参、白术、茯苓、石斛、沙参、乌梅、丹参、白及、三七粉、蒲公英、枳壳 ,从宏观 (中医辨证 )与微观 (西医辨病 )相结合 ,并针对主症等进行加减取得了较好疗效。郭遂成等 [ 12 ] 用参七芍草汤治CAG63例 ,总有效率 90. 48%。徐晓峰等 [ 13 ] 治疗以益气理气、清热活血为原则 ,用党参、茯苓、当归、丹参、莪术、佛手、蒲公英、炒白术、徐长卿、铁树叶、露蜂房、陈皮、炙甘草治疗 ,不仅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而且还能预防和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王万卿等 [ 14 ] 予半夏厚朴汤加味治疗 CAG68例 ,总有效率 88. 2%。朱永苹、林寿宁等 [ 15 ] 用半夏、黄连、百合、乌药、白芍、炙甘草、丹参、木香、薏苡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32例 ,总有效率 90. 63%。陈更新等 [ 1 ] 用太子参、百合、佛手、莪术、胆南星、山慈菇、生甘草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取得较好的治疗作用 ,并且能降低胃黏膜 EGF、EGFR 的蛋白表达。杨丽萍等 [ 16 ] 发现太子参、石斛、白术、当归、白芍、竹茹、土鳖虫等对大鼠胃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逆转作用。张杨卿等 [ 17 ] 以党参、茯苓、蒲公英、山药、炒薏苡仁、芡实、白术、陈皮、藿香、丹参、赤芍、白豆蔻、甘草组成健脾顺气汤治疗慢

性萎缩性胃炎 30例 ,显效 7例 ,有效 21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3. 3% ,胃镜总有效率 60. 0%。陈芝芸等 [ 18 ] 以中药复方制剂胃尔康治疗 CAG,发现胃尔康对 CAG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张太坤等 [ 19 ] 三七粉、蒲黄、三棱、莪术、白及、党参辨证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62例 ,治愈 19例 ,显效 20例 ,有效 19例 ,无效 4例 ,总有效率为 93. 55%。陈学珍 [ 20 ] 胃必灵胶囊配合针刺治疗 CAG,可显著降低患者体内过高的血清 EGF水平。

曹雪枫 [ 21 ] 以党参、黄芪、白术、蒲公英、丹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芍、枳壳、甘草组成参芪蒲丹汤加减治疗 CAG34 例 ,显效 26例 ,有效 6例 ,无效 2例 ,总有效率 94. 1%。袁红霞等 [ 22 ]由太子参、黄精、石斛、天花粉、白花蛇舌草等药组成中药善胃方对胃癌前期病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并通过适当降低 EGF及 EGFR表达水平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胃黏膜病理逆转。杨国栋 [ 23 ] 自拟萎胃汤加减 (黄芪、党参、砂仁、当归、丹参、莪术、白及、蒲公英、炙甘草、佛手、枳壳、半夏、陈皮、黄芩、黄连、大枣 )辅以丹参酮注射液治疗 CAG120例 ,总有效率 92. 73% ,且观察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出现。 4.饮食调护

俗话说 “三分药物七分养 ”, 笔者认为 CAG更应重视饮食的调养。CAG 患者饮食宜清淡 , 少食多餐 , 忌烟酒、生冷、辛辣厚腻之品 , 同时可据食物性味、病人体质和疾 病证型来指导患者选择饮食。如阳虚体质或胃中有寒者 ,可选生姜、龙眼肉、羊肉等温热食品; 阴虚体质或胃有积热者可选用山药、莲子、薏苡米等健脾和胃之品; 性格急躁易怒者可选用百合、大枣、小麦熬粥 , 有宗甘麦大枣汤之义。另外 , 情志因素在胃病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 CAG与情志不舒关系十分密切 , 精神调护对 CAG预后有重要作用 , 它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 , 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 , 从而产生各种病患。所以应指导病人远烦戒怒 , 怡情悦性。 5结语与展望

综合近十几年国内运用中医药治疗 CAG的临床研究情况 , 辨证论治、固定方药及中成药等中医药疗法在治疗CAG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 中医药治疗具有增强黏膜屏障 , 改善黏膜下微循环 , 阻止胆汁反流 , 抗 Hp 感染 , 促使萎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等综合作用 ,而且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 , 疗效持久 , 展现了中医药在该 研究领域的广阔前景 , 是目前及今后科研的重点内容。但

参考文献:

[ 1 ] 陈更新 ,李合国. 养正散结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胃黏膜 EGF、EGFR 的影响 [ J ]. 中医药导报 , 2007, 13(12) : 2078. [ 3 ] 董晓蕾.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宏观与微观辨证 [ J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 2006, 28 (4) : 7102. [ 5 ] 金鑫. 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治思路 [ J ].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8, 32 (3) : 310 - 311. [6 ]张

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及分析52例 医学信息

[ 7 ]张倩 ,万小刚,岳小红.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进展

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5):354-355 [8 ]李树标,庞家善 ,徐奎,黄慧珍,李秀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84-85 [ 9 ]杨莉琼.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医学信息 2010 , 23 ( 8 ):269

第五篇: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介入科

何晓峰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15%。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牵引、推拿、按摩及小针刀疗法及外科手术等;微创治疗方法则有胶元酶溶解术、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及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等。近年来,在欧洲各国开展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O2~O3混合气体间盘内注射术,与传统方法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有效率高、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本篇论文分为三个部分阐述O2~O3混合气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结果。

一、研究目的:

1. 分析O2~O3混合气体治疗各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2. 评价不同浓度O2~O3混合气体及不同消炎镇痛液神经根阻滞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

3. 探讨不同治疗次数及手术方式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有效率

二、材料和研究方法: 1. 一般资料

病例纳入标准:病例来源于南方医院介入科及新疆、广东、广西、河南、安徽等12家医院自2000年11月至2005年12月1021例患者。表现为腰背痛或/和患侧及双侧下肢麻痛,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经CT或MR检查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例诊断标准为:

(1) 腰痛合并根性下肢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

(2) 棘突间或椎旁局限性压痛点,放射至小腿或足,或有脊柱侧凸。

(3) 脊柱前屈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或加强试验阳性(腰3~4椎间盘突出症为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4) 查体肌肉萎缩,肌力减弱,感觉障碍和反射异常。 (5) 影像学检查:CT或MRI检查表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病例纳入标准为:

(1) 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2) 初次发病者或反复发作的急性期。

(3) 年龄18岁-86岁。

病例排除标准为:

(1) 合并椎管狭窄、黄韧带重度肥厚、腰椎滑脱者。

(2) 合并精神疾患者。

(3) 合并肝肾疾病、血液病、肿瘤、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或极度衰弱者。

(4) 合并甲亢、G6-PD缺乏症、出血倾向。

(5) 有腰痛或典型坐骨神经痛,但CT和MRI检查未发现有腰椎间盘突出。 将符合标准的800例患者纳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52例,女348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43.5岁。所有患者均经休息或保守治疗2~6周无效。

临床研究分组:根据CT和MR的影像表现,将LDH分为膨出、突出和脱垂三组 。其中膨出组335例,突出组421例,脱垂组44例。

将突出组421例根据神经根阻滞所使用的消炎镇痛液的不同,分为A、B、C三组。A组为地塞米松5mg加2%利多卡因5ml;B组为醋酸泼尼松龙125mg加2%利多卡因5ml;C组为得保松注射液7mg、甲钴胺0.5mg加2%利多卡因5ml。根据椎间盘内及神经根周围所注射的臭氧浓度的不同,又将A、B、C每组分为低浓度组及中浓度组。低浓度为25ug/ml;中等浓度为40ug/ml。总共6个亚组。

突出C组中的中浓度组187例,按患者接受的治疗次数分为1周疗法、2周疗法及4周疗法。1周疗法是指患者只施行首次治疗,术后常规点滴脱水药组3天,次日出院;2周疗法为首次治疗一周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治疗一次,术后常规点滴脱水药组1天,次日出院。4周疗法指施行首次或首两次治疗后,疗效不满意,四周后再按上述方法重复治疗一次,术后常规点滴脱水药组3天,次日出院。

选择脱垂组24例。患者分别接受两种手术治疗方式,即(1)后外侧入路;(2)后外侧入路+小关节内侧缘入路。

2. 仪器设备:西门子公司生产及国产C形臂X线机;瑞士及意大利生产医用臭氧发生器;日本八光公司生产穿刺针;国产各种规格注射器;瓶装医用纯氧。

3. 手术操作方法:

后外侧入路手术方法:患者健侧卧位,髂骨过高者可采取下侧肢体屈曲、上侧伸直、腰下垫一枕头,以使椎间隙充分舒展开来。采用后外侧入路,通常取脊柱中线旁开7~8 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单,2%利多卡因局麻。21 G多侧孔酒精注射针或Chiba针行侧后方入路穿刺。正侧位透视定位针尖位于椎间隙中央或后1/3区域。髓核造影可明确间盘突出的程度及有无破裂,以及诱发根性疼痛而有利于定位,常规情况下不做,因可加重椎间盘压力。将O3发生器与医用纯氧氧气瓶连接,设定医用纯氧输入流量为1~4L/min,输出的O2-O3混合气体中O3浓度为25~40μg/ml,意大利ozoneline的E80型臭氧发生器仪表可实时显示臭氧浓度。用5ml注射器获取O2-O3混合气体(注意不要主动抽取,以免混入空气,而是利用输出气体的压力自动进入),分两次匀速注入椎间盘内。包容性椎间盘突出者推注时阻力较高,切忌将气体完全推入以免导致纤维环破裂,透视下可见气体在盘内呈不规则线带状弥散,此时宜采用低压循环注射法,低压循环注射法:即将5ml O2~O3混合气体在盘内反复推注5~8次,再抽取5ml同法推注,以充分氧化髓核而不过度加大间盘内压力。而纤维环破裂者气体易进入硬脊膜外腔,透视下显示为椎体后缘线状透光影。退针至椎间孔后缘平面,在确认针尖不在蛛网膜下腔的安全的情况下,注入混合气体10~15ml。可见气体在腰大肌间隙弥散。再注入消炎镇痛液行神经根阻滞后即可拔针。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d。临床症状较轻者可回家休养,口服维生素B

1、B6等。症状严重者须住院治疗,用20%甘露醇250 ml、5mg地塞米松及神经营养药静脉点滴3d。疑有感染者须静脉点滴抗生素。出院后全休2周,按康复计划进行腰背肌锻炼,6个月内禁止负重及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术后处理参照经皮腰椎间盘摘除术规范化条例施行。

小关节内侧缘入路手术方法:患者府卧,距脊柱中线约1.5cm患侧相应椎间隙作为穿刺点。透视下沿该点垂直进针,紧贴小关节内侧缘进入突出的髓核部。穿刺须取出针芯部分,密切观察有无脑脊液溢出。若有脑脊液滴出应停止进针,放弃此穿刺路径。部分患者在穿刺中感觉下肢放射性疼痛,应考虑针尖刺入马尾神经,亦应停止穿刺。侧位透视下进针至病变椎间隙后1/5区域,定位准确后注入20~40/ml的O2~O3混和气体3~5ml,注意观察推注臭氧时阻力大小及患者的反应,及时询问患者有无头晕、腰痛及下肢感觉异常。透视下注意观察气体弥散及分布情况。退针至椎体后缘平面,再注射消炎镇痛液(配方同前)2~3ml,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大多数患者会立刻感觉患肢疼痛减轻,症状好转。患者转至健侧卧位,距脊柱中线旁开8~10cm处经后外侧入路穿刺病变椎间盘,行盘内注射臭氧及神经根阻滞术。

术后卧床休息1~3天。20%甘露醇250 ml、5 mg地塞米松及神经营养药静脉点滴3天。

4. 统计方法:

采用R×C表资料的Pearson Chi-Square检验比较O2~O3混合气体对治疗膨出、突出和脱垂的总体有效率有无差别。膨出、突出和脱垂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资料的Pearson Chi-Square检验。

同法比较三种不同类型消炎镇痛液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整体有效率有无差别;比较每种消炎镇痛液组内低和中浓度混合气体治疗有效率。

采用四格表资料的Fisher’s Exact Test检验比较突出组两周疗法和四周疗法的疗效区别;同法比较脱垂组不同手术的疗效区别。统计显著性水平为P=0.05。

5. 随访:

患者术后随访3~48个月。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面对面、电话或信函调查的随访方式。

6. 疗效对照组:

采取病历查询及询问科室医师两种方式,调查2000年~2005年南方医院3个科室3种LDH治疗方法的临床资料,其中施行中医中药治疗为中医科住院患者,康复理疗为康复科住院患者,外科开放手术为脊柱骨病科住院患者。

三、主要结果

1. 各组临床资料经方差分析,在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

义(P>0.05)。经χ2检验,各组的性别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2. 根据MacNab评价标准,总有效率为82.2% (658/800)。其中显效562例(70.25%),有效96例(12.00%),无效142例(17.75%)。

3. LDH不同病变类型的有效率为:膨出86.27%(289/335),术后77例发生“反跳”;突出80.28 % (338/421),术中33例出现纤维环破裂;脱垂70.45%(31/44)。O2~O3混合气体对治疗膨出、突出和脱垂的总体有效率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别(P=0.011)。膨出、突出和脱垂组间两两比较的统计学结果表明:总体有效率差异主要存在于膨出和突出、膨出和脱垂组间,而对突出和脱垂的有效率的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说明O2~O3混合气体对治疗膨出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对突出和脱垂的治疗效果。

4. 突出组各组有效率为:A组:低浓度组69.23 %(36/52);中浓度组

81.25%(26/32);B组:低浓度组73.84%(48/65);中浓度组84.0%(42/50);C组:低浓度组77.14%(27/35),中浓度组85.02%(159/187)。每组内低和中浓度O2~O3混合气体治疗有效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别。三种不同类型消炎镇痛液神经根阻滞有效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别。

5. 突出C组的总有效率为85.02% (159/187)。其中一周疗法82.52% (85/103);两周疗法 85.24% (52/61);四周疗法95.65 % (22/23)。统计分析一周、两周和四周疗法的临床疗效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6. 脱垂组中与突出C组同等治疗措施24例。手术方式经后外侧入路有效率为45.45%(5/11),经小关节内侧缘+后外侧入路有效率为84.62%(11/13)。

7. 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具有统计边缘显著性,结合临床考虑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与本院其他治疗方法的对照,有效率分别为:中医中药75%;康复理疗78%;外科手术88%;O3疗法82%。

8. 转归:术后患者有四种结局,即好转、反跳、无效及加重。好转型占69.0%(552/800);反跳型占13.25%(106/800);无效型占11.75%(94/800);加重型占6.0%(48/800)。

五、结论如下:

本研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O2~O3混合气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结果,在以下6个方面有所创新:

1. 全面分析了间盘膨出及包容性突出发生“反跳”的原因,首次提出采用“低压循环注射法”可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避免“反跳”的发生。

2. 系统地比较了不同O2~O3混合气体浓度对疗效的影响,明确了在治疗中,O3浓度在25~40ug/ml的范围均为有效治疗浓度。从临床有效率分析,40ug/ml优于25ug/ml。

3. 比较三种不同配方的消炎镇痛液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明确提出得保松联合甲钴胺作为消炎镇痛液的主要成分具有疗效好、作用时间长、副作用少等优点,可作为首选;醋酸泼尼松龙可作为备选;不宜使用地塞米松。

4. 比较了治疗次数与疗效的相关性,明确了1周、2周及4周疗法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增加治疗次数可提高临床有效率。

5. 明确了间盘脱垂患者采用小关节内侧缘加后外侧入路优于单纯后外侧入路的手术方式,采用“靶点”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

6. 阐述了患者治疗后的转归分为四种类型,即好转、反跳、无效及加重。分析了各型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尤其强调了出现“反跳”是一种常见现象,应以对症处理及心理辅导为主。坚信“反跳期”可以渡过,此阶段不宜施行手术治疗。

上一篇:教育知识与能力总结下一篇:节约型机关建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