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法律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法律论文范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可从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总协调人的法定监管协调法律、建立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变监管方式,以功能监管为主,机构监管为辅、对客户存款保险进行立法等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法律。

第一篇:金融法律论文范文

民间金融法律监管探析

摘 要:在中国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经济背景下,国家对于民间融资的政策性要求不断放松,使民间金融得以迅速发展。民间金融是的地位也有所上升,然而由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所已发的社会纠纷和犯罪,已严重阻碍到民间金融制度体系健康有序发展。规范民间金融的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适时加强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完善法律责任体系。

关键词:民间金融;法律责任;监管

一、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基于民间金融的影响力,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政府都不是由其自主发展的,而是采取各种政策加以干预或监管,这是由民间金融所处的特殊地位、性质决定的。

1.民间金融融资的金融属性之内在需求

金融即资金的融通,民间金融也是社会资金的融通活动的一种,就其本质而言属于金融的一部分。民间金融具有比正规金融更大的市场风险性,政府对其干预度和关注度皆高于正规金融。金融市场的失灵主要包括垄断、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三种,从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这三种风险已经产生,例如民间金融的垄断风险造成大量民间借贷机构和个人不断扩张,借贷利率被大幅度推高,冲击着金融市场的稳定性;民间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使放贷机构对于债权人选择仅单方面从贷款利率等外部条件进行筛选,易造成不公平竞争,真正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无法与能够提供高额借贷利率的部分不规范企业公平竞争,无法真正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甚至造成放贷者血本无归。

2.民间金融监管是健全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重要部分

金融监管是保证金融行业良好发展的必要手段,是实现金融资本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市场准入、市场融资、市场利率等多个方面,对于民间金融的监管尚未正式进入金融监管的范畴,民间金融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谋得一个合法的地位,对于民间金融的市场准入、市场利率等方面更不存在权威有力的规则,是金融监管体系的一种缺失。在现有的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的分块管辖的基础上,增大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有助于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二、完善民间金融法律监管的各项措施

1.明确民间金融法律监管主体

民间金融就其本质而言,是金融活动的一种,故对其的监管也应当参照正规金融的监管模式进行监管。参照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笔者认为民间金融的法律监管,仍可采用分业监管的方法,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主导,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负责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的查处,其它的民间金融行为的调查、监督、取缔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于民间金融引起的违法犯罪行为由公安机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协助配合监管工作。

地方银监局行政监管,是地方干预行业内自我监管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间接监管。它能克服自律性监管存在的缺陷,通过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实现对民间金融机构的间接监管。地方银监局的主要监管职能包括:一、制定民间金融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定包括企业信用评估机制、信息披露制度和交易规则等内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同时允许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性规定;二、完善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民间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包括民间借贷机构准入、资本准入、业务准入、人员准入等方面,而退出制度的主要内容为确立破产制度、引入存款保险制度、明确民间借贷市场退出主导机构、辅助的监管手段、信用评级等内容。设置和完善民间金融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将有利于地方银监局对民间金融相关法律的统一执行和金融市场秩序的维护;三、组织和规范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行为。地方银监局负责对地方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与处罚;四、直接规范民间金融行业自律行为。作为行业协会自律性监管的协助监管模式,地方银监局与行业自律性监督形成一种相互监督的金融监管模式。

2.完善行政监管方式的变革

目前民间金融的地位虽在转变,但对其的监管方式尚为简单,主要为“取缔”和“罚款”两种行政处罚方式。这种监管模式不仅不利于民间金融的发展且不利于金融行业的稳定。监管部门应当改变以往的监管模式,将眼光对准民间金融融资运行过程的监管力度,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间融资的安全问题,界定民间金融的范畴,完善融资方式,避免民间金融成为犯罪行为的掩饰,正确对待民间融资行为。

第二,民间融资的使用方式的规范,构建事后监督机制,监督民间融资资金的走向,避免民间融资为犯罪活动、个人奢侈消费等活动提供经济条件。

第三,民间金融的资金回收机制的建立,民间金融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为避免引起社会群体性事件,在借贷时可对集资者进行信用评估、资金使用途径等事项进行披露,以避免不良贷款行为的出现,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3.自律性监管与司法监管

民间金融机构在顺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同时承认并接受行业协会为其制定的行业规则,进而成为合格的金融主体,行业协会通过这些规则自觉维护民间金融市场秩序。民间金融行业协会自律性监管职能包括:

(1)制定行业内运作规则。民间金融行业协会通过制定规则,间接行使监督权。

(2)赋予行业协会以监督执行权,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3)构建奖罚机制。对于民间金融行业内的良好行为给予奖励,对于违规行为实施包括吊销市场许可证在内的惩罚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宋阳.我国民间借贷法律监管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01-29.

[2]刘昊.行政法视角下民间非法集资活动监管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01-45.

[3]耿晓楠.民间融资法律风险控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01-47.

[4]王佳阳.论我国民间借贷监管制度的完善[D].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01-36.

[5]吴欣欣.民间借贷风险形成机理及其规范化[D].宁波大学,2014, 01-03.

[6]张艳丽.《民间借贷法律问题研究》.河南大学,2013:12-15.

作者简介:

章琰(1992.12~),女,汉族,广东人,硕士,广东财经大学,法硕(法学)。

作者:章琰

第二篇: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

摘 要:为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可从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总协调人的法定监管协调法律、建立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变监管方式,以功能监管为主,机构监管为辅、对客户存款保险进行立法等方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监管法律。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法律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 Financial supervision law

作者简介:张跃辉(1969-),男,湖南湘潭人,湘潭大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学。

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虽美国政府频频出台各种强力措施,但已严重祸及实体经济,美国经济出现近30年来最为严重的衰退,同时各个国家经济也造成了重大影响。1999年美国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止了在美国实行了66年之久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从而结束了美国在金融法律制度上银行业、证券业与保险业等分野的历史,允许以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实现银行、证券、保险业之间的相互渗透,美国对金融机构放松监管是导致本次危机的重要因素。2009年2月27日,我国商务部陈德铭部长在伦敦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专访时说: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一些国家的金融失去监管,使金融杠杆不适当的放宽放大。

我国高度重视本次危机,积极应对,不断加强金融监管,规避危机对我国的冲击。在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后,国务院成立了由主管金融的副总理王岐山领衔的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机构。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扩内需、促增长”的十项措施以应对当前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发展。中国当前最重要的是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中国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由于中国稳定的金融、货币政策,以及采取的积极应对措施,中国的银行成为了世界上最可靠的金融机构。本次危机发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给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严重影响我国的出口领域与企业。

为规避金融风险,就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金融监管即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之简称。前者是指金融主管当局通过对金融机构全面的、经常性的检查以促使其依法稳健地经营,安全可靠和健康地发展。后者指国家根据有关法律,授权有关部门制定和颁布有关金融业的组织机构和业务活动的特殊规定和条例,目的在于使金融业务活动纳入正轨,建立一个安全和健全的金融体系,对金融客户公正、有效地提供服务。金融监管着眼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限制金融业的过度竞争和不正当竞争,保护存款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从而促进金融体系公平、有效竞争,以达维护金融业的合法、稳健、高效运行之目标。为加强金融监管,避免我国金融危机发生,目前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

一、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为总协调人的法定监管协调法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目前,我国金融业分业监管格局,有利于监管的专业性,如能确立制度化的协调机制,将能有效避免监管重复、监管真空、信息隔绝等问题。《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修订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作了原则性规定。其中,《中国人民银行法》第35条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6条规定银监会和人民银行应当在相互之间及同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建立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则授权/责成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2003年,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召开了第一次新监管联席会议,通过了《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备忘录明确了三方在金融监管中的职责和协作义务。?尽管联系会议富有成效,但欠缺法律约束的“合作”关系并不能确保所有监管问题都能通过协商解决。一个地位超然而有具有权威的总协调人不可或缺,中国人民银行可以担当这一角色。这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的特殊法律地位所决定的。中国人民银行曾经是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者,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监管职能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拥有“三会”所不及的影响力。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9条的授权,国务院应以行政法规的形式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总体监管协调者的地位,或者在修改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总体监管协调者的地位,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总协调人的常设金融监管协调法律。

二、改变监管方式,以功能监管为主,机构监管为辅

机构监管是指将金融机构类型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即同一类型金融机构均由特定的监管者监管:银行监管由银行监管者负责,证券公司监管由证券监管者负责,保险公司监管由保险监管者负责。这是历史上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也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的主要方式。

功能监管(功能性监管)是指依据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和金融产品的性质而设计的监管,从针对特定类型的金融机构转变为针对特定金融业务监管,对“边界性”金融业务也明确监管主体,同时加强不同监管主体间合作的监管制度。功能性金融监管能够实现对金融业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的协调。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推出的各类金融理财产品是金融创新的集中体现。现有的理财产品涵盖各种金融机构各种业务。金融创新业务是金融机构拓展市场空间和抢占金融创新制高点的产物,彼此之间共性多于差异。各类理财产品由于缺乏监管协调,各监管部门在这一领域基本上是按照机构监管的原则各自为政,在投资金额起点、期限设置、能否保本、能否有固定收益、能否转让流通以及能否跨地区分支机构经营等基本问题上各执一词,既不利于相关业务的顺利开展,更不利于有效监管和投资者保护。为解决问题,需要改变监管方法,由机构监管转向功能监管。对于已有的理财产品,根据其基本功能,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三会”协商确定基本监管规则,由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发布,作为该领域监管法律。在此基础上,有权监管机构根据相关产品的具体功能,可以制定实施细则。对于将来的金融创新,也依据功能监管原则加以协调监管。

三、建立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加快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

2004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以下简称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建立了有效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信息披露”。新资本协议代表了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提高了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和灵活性,有助于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和推动业务创新。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将推动银行监管技术进步,强化市场约束的有效性,增强国际银行体系的安全性。实施新资本协议是增强银行监管有效性的必然要求,我国实施新资本协议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于新资本协议本身没有法律地位,在每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时必须与当地现有法律和法规相结合。在实施新资本协议之前各国必须研究:国家应当优先考虑的事项;确定该框架监管的群体;对于实施三个支柱所必须的操作步骤;对于实施新资本协议所需的法律调整;监管资源的充足性。我国应根据金融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资本协议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金融监管法律。

四、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全球化中,金融监管却是区域化的。现代金融危机一旦发生,其对经济体的破坏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经济金融政策监督,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合作,完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改革全球金融监管体系,避免金融危机重演。巴塞尔委员会主席威林克指出:“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健和发展,一个能够有效应对危机的银行体系至关重要。应当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建立一个能够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抵御各种金融动荡的银行体系”。英国首相布朗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应尽快重组作为全球市场监管主心骨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全球经济预警系统,创建针对跨国金融组织的多重监管制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9年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中提出继续深化与各方的务实合作,共同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蔓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财政部部长谢旭人提出:要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各国应加大对全球资本流动的监测力度,防范金融风险跨境传递;要扩大国际金融监管的覆盖面,特别要增强对主要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建立及时高效的危机早期预警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金融监管标准,完善会计准则、资本充足要求等各类监管制度,加强对金融机构和中介组织的监管。

中国应同有关国家一起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新的国际监管规则的制定,促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职能的转换,以期建立符合我国利益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五、对客户存款保险进行立法,保障存款安全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的一种制度。我国金融业要从美国金融危机中学习经验,应在风险可控、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为坚定市场信心,避免金融危机波及金融机构建立客户存款保险法律,对所有客户存款予以全面保障。

参考文献:

[1] 黎四奇.金融企业集团法律监管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嘉宁.关于推动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思考[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4,4.

[3] 曾筱清.金融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立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1陈学彬,邹平座, 金融监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刘带明.金融监管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作者:张跃辉

第三篇:金融法律原则的升华

摘要:金融业分为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等子行业,在每一子行业中都有相应的金融主体起主导作用,各类金融主体的业务能否相互交融受某一法律原则所控制。世界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法律原则控制金融业的业务格局,即分业经营原则和混业经营原则。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原则,但分业经营原则属于经济-法性质的基本原则,其制度内涵随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经济法原则;分业经营;混业经营

我国金融机构的业务格局曾经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1993年以前,实行混业经营,商业银行是中国证券市场创立的初始参与者。从1993年7月开始,我国大力整顿金融秩序,严格区分不同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到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以下简称《商业银行法》)正式确立了分业经营的法律原则,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和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使分业经营的格局在法律上进一步巩固。但这项金融业的基本原则不同于传统民法基本原则所具有的抽象的永恒性,而是属于具体的经济法性质的原则,其包含的制度内容也正在经历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金融业整体运行的基本原则及我国的现实选择

金融法基本原则是金融法基本精神的体现,贯穿于金融行为以及金融立法、执法和司法的始终。金融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有一定的差异。一方面,民法规范的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的民事行为,其主体和行为具有一般的抽象性,因此,民法基本原则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不变性。但实际上民法的适用空间只有在公民的私生活领域,主要是消费领域,才具有恒常性,稍稍超出这个领域,就发生民法的社会化问题。在金融业领域,金融主体的行为并不是绝对自由的私行为,由于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没有时空阻隔,某一主体的行为将与其他主体形成紧密关联,因此,在金融市场最容易形成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另一方面,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任何一个大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在其周围都形成了对国民经济造成重要影响的经济力量。因此,单纯的民法基本原则及其统辖下的民法法规,肯定不能造就有效的金融市场,必须引入经济法基本原则及其统辖下的金融法规,经济法规则与民法规则共同作用,相互补充,从而形成法治系统。经济法基本原则与民法基本原则的不同处之一,是它不具有一般的抽象性和适用对象仅是个体行为,而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社会关系和整体性的行为。比如,金融业分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信托业,其各自的业务活动,应当受某一法律原则的控制,在不同的法律思想的控制下,就出现了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两类不同性质的法律原则。

混业经营原则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没有严格的限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非银行金融业务,比如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与之相对的是分业经营原则,各类金融机构只能经营与其性质相符合的金融业务,商业银行只能经营银行业务,不能经营证券和保险业务。我国目前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金融机构分别设立,业务不能交叉,各自具有不同的职能和范围。

分业经营的法理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律在金融市场的具体运用。金融市场是虚拟资本市场,金融工具是真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和电子符号,金融权利可以脱离真实资本的运动,而在金融市场上具有自己的价格,由于没有有形物的可察觉性以及可控制性,金融权利价值的市场波动直接与货币资金的对流有关,因此,金融权利包含巨大的风险。金融业是以经营货币资本为主的行业,其运行纽带是金融工具,不同的金融工具具有不同的专业特性,需要精湛的技能方能有效控制风险。我国证券市场与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证券业风险比成熟的证券市场要大得多,如果允许各金融机构混合经营,就有可能造成大量的银行、保险和信托资金进入证券市场,不仅对规模较小的证券市场带来很大冲击,而且有可能造成存款人、投保人和信托人的资金遭受损失。在宏观上,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波动必然带来对于货币需求的周期性变化,当实体经济呈高速增长态势时,必然需要大量的货币,而通过证券市场筹集资金的经济实体只是极少数,当大量的企业纷纷向银行借款时,银行往往会因资金紧张而抛售所持证券,结果就可能造成证券市场上的价格下跌,信用链断裂。20世纪众多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验证了这个规律。

从竞争法的角度看,混业经营容易造成银行的权力过于集中,势力过于强大,进而形成垄断,不利于竞争,导致效率上的损失。混业经营的银行可以给企业以各种形式上的金融服务,故而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一家“主管银行”,把与己有关的全部或大多数金融服务交给该银行,从而导致对银行的依赖性加深,也间接影响了金融工具的创新。

分业经营原则作为经济法原则,随着经济条件和法律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过去实行分业经营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等,随着市场主体的投资意识、法律意识的逐渐成熟,认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已经很高,其金融证券市场逐步放弃分业经营模式而转向混业经营。1999年11月,美国废除了实行长达70年的《格拉斯一斯特加尔法》,并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正式确立了混业经营的法律原则。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是混业经营。加入WTO,意味着中国经济将全面深入地融进世界经济,混业的外资商业银行将更多地进入中国。混业所具有的综合力量是分业所不具有的,中国要想迎接世界金融革命的浪潮,必定要走混业经营的道路。但目前情况下,中国金融市场还有许多问题,我们目前全面实行混业经营的条件还不具备。分业经营在推进金融稳定与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目前金融业的基本格局是分业经营。

二、从分业经营原则走向混业经营原则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

(一)理论基础

在现代经济中,资金作为经济资源的化身,其配置效率决定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要保持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在资金配置过程中,资金顺应实体经济变动,在资金逐利本性的驱动下,通过“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从低效率市场流向高效率市场。因此,要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就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资金能够响应经济变化引致的获利机会,这有赖于市场价格信号功能的正常发挥;二是资金能够在市场间正常地自由流动。将市场人为分割,不仅使资金在市场间的正常流动受到阻碍,更重要的是,由于资金流动受阻,各市场中的价格被扭曲,价格信号功能失常。分业经营毕竟是资金流动的障碍,对平均利润规律的形成起延缓作用,使市场效率的发挥受到一定的限制。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最大化是金融竞争的内在需要,银行、保

险、证券作为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通过产品、服务、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合作,可以更大程度地共享网络资源、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

在理论方面,在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模式、全能银行与金融安全和稳定方面,Benston(1994)较系统完整地综述了有关全能银行的7对关系:(1)全能银行与金融稳定性:规模较大、业务综合的全能银行,一旦(一家或几家)倒闭,会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吗?(2)全能银行和经济发展:较之专业金融机构,全能银行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吗?(3)全能银行与资源配置效率:全能银行能像股票市场一样有效或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而损害股票市场吗?(4)全能银行与市场垄断: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全能银行会排挤专业金融机构,垄断金融市场吗?(5)全能银行与政治经济势力的集中:因同时涉足金融业务和实业业务,全能银行会造成不正常的经济与政治权力集中吗?(6)全能银行与消费者选择:业务全面多能的全能银行会减少消费者选择吗?(7)利益冲突问题:全能银行会因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如证券承销),形成利益冲突,从而向投资者提供的投资建议会有失公允吗?综合欧美学者及他本人近30年对美国、德国、日本银行体制演变的追踪研究,Benston指出,否定全能银行制的诸多理论,或证据不充分,或在逻辑上偏颇,或是对历史的误解。因此,全能银行利大于弊。

(二)现实压力

商业银行的混业化过程给证券公司制造了压力。尽管监管机构出于规避风险的谨慎态度,对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采取了审批制,但商业银行迟早要进入到证券代理业务领域。在认购、申购和赎回基金业务方面,商业银行尽管也被监管机构纳入了审批制的范畴,但商业银行从事此类业务的希望还是非常大的。从趋势看,商业银行很快就可能取得代办开户、代理基金买卖、代为证券资金清算等业务。国有商业银行在机构和经营网点、在民众亲和力和信誉、在服务完善程度和风险内控等方面,可能使证券公司的证券代理业务的领土沦陷。在基金管理业务方面,实际上商业银行也具有证券公司难以匹敌的优势,尤其是相对于证券投资基金这样资金来源分散的大众投资工具,商业银行如果能将吸储能力移植到代理基金份额的出售、专人和托管等方面,则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空间就会大大缩小。现实迫使证券公司寻求与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也迫使证券公司寻找突破方向,比如委托理财、资产管理、证券融资和提供证券信用,向立法机关提出要求放宽限制的立法建议。

(三)制度借鉴

世界上混业经营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是全能银行制,以德国为代表。德国全能银行原则上可以经营所有的银行业务,包括全面的存款、贷款、证券、结算、租赁等各项业务,其融资范围包含了从商业银行、私人债券到国际债券的发行等各种业务,服务对象面向社会所有行业。另一种是金融控股公司制,以英、法、日、美为代表。在这种制度下,母公司以金融为主导,并通过控股兼营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对外混业经营,对内分业经营。尤其是美、日商业银行的全能化是通过近年金融机构兼并和金融业务的综合化不断扩张实现的。

德国的全能银行模式在我国没有现实基础。我国的金融机构是在单一的专业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早期是混业经营,但那是低层次的混业经营,除专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较为发达外,其他金融业务几乎为空白,没有德国的那种深层次的社会基础——整个社会经济以银行为中心。而且德国的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业与德国的文化传统是相合的。而我国金融业是单一地从银行业发展起来的,后来又开始发展其他金融机构,如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种专门性金融机构,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资产结构、人才结构都很单一,虽然早期由银行组建了自己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但我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英美的模式传统。在金融业方面,我国选择的是分业经营模式,一方面,各种专业性金融机构得到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和中央银行命令银行与自己的证券分支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分开。1995年的《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1998年的《证券法》确立了分业经营模式,目前我国法律制度框架不允许按照德国模式混业化经营。

从自由主义到社会系统主义转变,是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自由调动了主体的积极性,专业分工使对专业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向纵深推进,专业向广度的发展也必然制造了与其他相关专业的矛盾,矛盾的调和是主体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理性选择,于是向综合化和系统化方向过渡。因此,最终的结论是金融混业经营。如果顺着这种思路发展,我国金融业选择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向混业经营推进是比较可行的,与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和监管没有冲突。依靠并购控股的方式,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将是最为迅速有效的手段。与其相对应的是结构性监管(分业监管)——功能性监管(协调监管)——统一性监管的渐进改革思路。美国的混业化之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机会。美国金融体制结构的变化历程类似于我国,经历了初级混业——分业——混业的螺旋性上升的轨迹。

三、法律原则的量变和质变

(一)量变阶段

维持分业格局,进行混业经营的金融创新。美国在相当长时期是通过在分业经营格局下搞个案处理和特批处理方式来推进金融混业经营的。根据中国金融业开放进程和发展状况,在维持现有金融业分业经营总体格局前提下,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可对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进行金融控股公司的大胆个案实践,同时对现行政策、法律逐项检讨,培育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法律环境与金融条件。而我国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在现有法律框架内拓展业务领域,既有利于拓展其生存和发展空间,又能创造向混业经营过渡的条件和基础。继续鼓励商业银行在海外进行业务拓展,收购兼并;要大力提倡和继续推动银证合作,要促进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业务合作。

随着理财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出现了许多供投资者选择的理财产品,如2003年初证券公司推出的集合委托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推出的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两者在投资的方向和风险收益特征方面具有相似性。集合性理财产品的突出优势就是理财主体(证券公司或信托公司)利用自己的理财优势,实现低成本融资,并通过具有激励性质的管理费用的计提来获取收益。由于我国目前的分业监管体系,两者面临不同的监管环境,这意味着在产品的开发和运营过程中承担的监管成本是不一样的,从而为双方主体利用各自优势,合作开发集合理财产品,实现成本最小与利益最大提供了可能。

(二)部分质变阶段

所谓部分质变,是指混业经营的成分要大一点,已经显示出部分的整体力量,但仍然没有脱离分业经营的法律格局。其改革思路是:在建立金融控股公司实践的基础上,分梯次、多

路径推进混业经营。对一些原先业务范围过窄的要适度放松,对相对风险较小、绩效明显的业务交叉方式放松管制,必要时修改相应的法律法规。

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参股、控股准确的意义是跨行业投资。金融控股公司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纯粹控股公司,另一类是经营性控股公司。纯粹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母公司不从事业务活动,其全资拥有的各个子公司(或控股)专门从事某些具体金融业务(如银行、保险、证券业务等)。这一阶段的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是这种意义的金融控股公司。它并不违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监管格局。经营性金融控股公司,其母公司除从事一定范围的金融业务外,还全资拥有(或控股)专门从事某些具体金融业务的各个子公司。经营性控股公司与分业经营没有根本矛盾,因为母公司和子公司以股权关系为纽带不是直接的混业经营,只能是间接的混业经营。但经营性控股公司给分业监管体制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比如存在监管套利问题,监管法规对银行和保险公司规定了不同的法定资本充足要求,这使得资本金不足的银行可能会垂涎保险公司的资本金。另外,如果将银行的一些负债转移到保险子公司,就有可能降低银行资本要求,但这实际并未减少经营上的整体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必须设立分行业的“防火墙”,同时加强对金融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监督,以防止出现大额风险和关联交易风险。

在充分利用现有金融控股公司经验的基础上,可以以现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核心组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而国有商业银行等巨型金融机构应以战略联盟、收购兼并等方式渐进向混业经营过渡。在这个阶段初期,可以采取外部战略联盟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形成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获得混业经营经验,为下一步通过收购兼并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奠定基础。在这个阶段,管理层在条件合适时可以考虑放开对以下几个方面的分业管制: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允许信托业和保险基金进入证券市场、资产管理领域、共同基金领域和风险投资领域等;银行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可以交叉。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量变到部分质变的阶段,我国在2003年适时地修改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并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为法律原则的演变提供了制度基础。最关键的是《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的修改,原规定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本法施行前,商业银行已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由国务院另行规定实施办法”,后被修改为“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是,国务院另有规定的除外”。2003年1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新修订的《保险法》,由此进入了拓展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新阶段。与原来的《保险法》相比,新的《保险法》将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向企业投资”的规定改为“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也就是说,国家允许保险公司的资金用于设立与保险业相关的企业。

(三)质变阶段

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从法律上确认混业经营,最终过渡到完全意义上的混业经营模式。这时,分业经营的原则就质变为混业经营原则。到了这个阶段,应对原先法律框架作较大的调整,建立起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法律体系和监管体系。根据混业经营实践进程选择适当时机对分业经营进行彻底改革,最终实现全面混业经营。此时,经营性控股金融公司又上了一个层次,不仅可以通过控股从事其他金融业,而且还可以通过控股或参股从事其他非金融业务。在西方国家,金融控股公司一般就是指此类经营性控股公司,或称混合控股公司,如英国和德国的金融集团。全面混业经营并不是你我不分的混业经营,而是总混内分的状态。即使混业化程度最高的德国,内部还是分业状态。

这个阶段还要涉及继续实施分业监管还是实行统一监管的大问题。从美国的经验看,按《金融现代化法案》的规定,由联邦储备体系(FRS)继续作为综合管制的上级机构,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监管,另外由金融监理局(OCC)等银行监管机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州保险厅分别对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施分业监管。这是一种综合监管和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从德国的实践看,德国采取的是金融分业监管,联邦银行监管局、联邦证券监管局及联邦保险监管局分别对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实施监管。上述三个机构的联系紧密,有效地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合作。从英国的实践看,1997年5月,英国宣布将银行监管权和投资服务监管权合并到证券投资委员会(SIB),同年10月将证券投资委员会更名为金融服务局,即FSA。FSA是合并了英格兰银行监督管理部、证券与投资理事会成立的,被《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确认。到法案正式获得批准时(2000年),金融服务局把其他6个监管组织——个人投资管理局、投资管理监管组织、建房互助委员会、互助会委员会、互助会登记处以及证券与期货管理局的权力和职责纳入其中,完成改制。

就目前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形态看,德国、美国和日本等模式的差距已经很小。就我国走向混业经营的道路看,我国应采取美国的从分业走向混业的道路。但监管模式,还是先采用德国的分业监管的模式,是否采取类似英国的统一监管模式要看将来的发展状况而定。实际上,我国目前的监管模式正是这样设置并按照自己的道路不断进行自我扬弃和发展的。对金融控股公司内相关机构、业务的监管,按照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可依据其主业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负责。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而且要“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法》修改时,“总则”中增加了一条,“国务院建立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现在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三个市场,从监管机构看,有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还有中国人民银行,它们之间有些监管任务、监管内容有所交叉,有时可能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建立这个协调机制很重要。《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六条规定:“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和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其他金融监督管理机构建立监督管理信息共享机制。”混业经营的程度和能力已经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时,可以考虑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责任编辑 韩成军

(E-mail:hanchengiun2020@eyou.co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思斌

上一篇:中等数学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