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2-05-15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

摘要: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正确认识,对于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学界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相对说”等不同观点的辨析,提出这几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在于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存在概念上的混用。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并最终得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定位于基础理论的观点。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基础理论学科

作者简介:陈同同(1984-),女,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韩寒(1987-),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 曲阜 273165)

一、概述

19世纪学科制度的建立以及二战之后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高等教育学的产生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随着高等教育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其面临的内外部矛盾也日益复杂。高等教育学由于脱胎于作为“准学科”、“次等学科”的教育学,不能对现实中的高等教育问题作出有效的回应,因此出现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于是构建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而对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学科属性问题,由于中美植根的文化土壤、价值观念等的不同,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的构建学科体系的目标指向。但是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界定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学自身逻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进行辨析,以期对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有一个正确的把握。

二、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几种观点

所谓学科性质是基于学科分类的基础之上的对某一学科本质特点与基本形态的界定。由此可见对学科分类的认识是理解学科性质的基点,并且目前国内学术界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界定大都是从学科的功能分类展开的。学科的功能分类最早是从自然科学分类中产生的。人们根据自然科学的基本或主要功能,将自然科学划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应用科学三大类。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自身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之后,功能分类也被应用到社会科学的学科分类中来,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一般划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研究主要是揭示、描述解释事物的现象与过程,探索和解释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思想引擎”,是回答“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而应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应用基础理论学科探明理论原理,解决具体领域或特殊情境中的各种问题,并提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案、措施、程序、办法等等,其重点是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的讨论正是基于学科功能分类及内涵的基础上展开的。目前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种:“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相对说”。①

首先,“应用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种观点明显是把“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相混淆,并且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以这种思路来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无异于“缘木求鱼”、“画饼充饥”。

其次,“主要是应用学科说”。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学基本上属于应用学科,但由于作为高等教育学基础的各门教育学科还不成熟、不完善,因此还要进行一部分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这种观点除了犯了“应用学科说”的错误以外,并把高等教育学建构成一个面面俱到的“大杂烩”,这种做法既不利于理论水平的提高,也难以适应实践的需要。

最后,“应用理论学科说”与“相对说”。主要徘徊于应用学科与理论学科之间,既承认高等教育学应用性质的一方面,又强调其理论发展的一方面。最终无法判定其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所持的立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判定这四种观点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所持的看法均有失偏颇,其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两点:第一,以“高等教育研究”代替“高等教育学研究”,混淆了二者的区别于联系。第二,把高等教育学置于教育科学的学科结构中来认识,对教育学的学科性质认识不足。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基础理论的范畴。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应定位于基础理论

之所以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定位于基础理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理清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关系是定位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关键

高等教育研究与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区别体现在:

(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的内涵界定不同。由于逻辑起点的不同,对二者的界定很少有不引起争议的。高等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特例,也理应遵循公认的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②从中不难推导出高等教育学应该是研究高等教育活动現象的科学。高等教育学作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群中的一门科学,必须有正确的角色意识与价值定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使命是要建立起系统的学科群,强化自身的基础理论学科性质,为高等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学不是对各种各类的高等教育一一铺叙,而是以高等教育一般的、普遍的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高等教育领域的基本矛盾与规律。因此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高等教育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范畴,而高等教育学属于学科的范畴。高等教育研究反映的是高等教育过程表面、具体、偶然的现象,而高等教育学揭示的是高等教育过程内在、本质、普遍的规律。

(2)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高等教育研究是对高等教育活动的研究,对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任何现象、矛盾、问题的研究,属于应用研究的范畴。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矛盾和发展规律,属于理论研究的范畴。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持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③

(3)二者的研究目标与成果表达不同。高等教育研究的主要目标是以相关理论为指导,解决高等教育领域的各种问题。其成果表达方式可以是理论的发现,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调查研究的报告、制定政策的意见等。而高等教育学研究主要以自身学科体系的建构为目标取向,只能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理论研究,其成果则应是规律的揭示与理论的发现。最后,研究队伍的构成特点也是区分两者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当然,我们在看清二者的区别时,也不能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简言之,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而高等教育学研究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该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

2.高等教育学的上位学科——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理应承担起构建学科理论体系的重任

在逻辑上作为高等教育学上位学科的教育学是伴随着18世纪末19世纪初国民教育运动兴起,中小学师资培训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应运而生的。但是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其发展进程中只是局限于普通教育学与学校教育学的狭隘的框架之中,成了“教什么”、“怎样教’的代名词,而不是解决教育“是什么”与“为什么”的问题。作为从教育科学体系分化出来的高等教育学,不能从教育学中寻找理论的根基。在这种情况下高等教育要想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理论逻辑体系。这样的理论逻辑体系必须以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对象,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高度的抽象,在理性层面上对高等教育做整体的辩证的把握。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合理的取向并加以理论上的导引,最终形成一系列由概念、原理、原则、范畴、规律等构成的具有逻辑自洽性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高等教育学才能为各分支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发挥自身“思想引擎”的作用。

注释:

①李硕豪.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64-67.

②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③④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5,39.

参考文献:

[1]侯怀银,王霞.高等教育学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J].教育研究,2006,(4).

[2]胡建华,等.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胡建华.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特殊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3,(12).

[4]胡钦晓.高等教育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研究关系辨析——兼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

[5]李硕豪.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6]林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偏向[J].上海高教研究,1998,(10).

[7]童康.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J].江苏高教,2006,(4).

[8]王建华.多学科研究与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9]王建华.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J].教育研究,2004,(8).

[10]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2,(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陈同同 韩寒

第二篇:浅析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因缘”

作者简介:李雪姣,1991.7,女,汉,陕西汉中,硕士,助教,成都师范学院,教育学原理.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不断壮大,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由“亲密”变成“疏远”。作为独立学科,高等教育学有着自主创新的品质,但也面临种种问题,一是受制于“建设教育学一级学科”的制度捆绑,导致与教育的关系难梳理,这威胁到了高等教育学的独立地位。二是由于学科建设过程中对自身的独特性不够了解,并不足以进行对所参考的学科理论进行处理、转化。本文对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的“因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教育学;学科危机;再学科化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特别是本世纪初,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主要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学术活动发展、理论知识、学科建设以及对该领域研究人员的后续培养等几个方面。但是,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着诸多不足,如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和逻辑关系尚不明确。目前,最重要的是理清高等教育与教育学之间的辩证关系。高等教育学的最基本归属问题,已经关系到了一门独立学科——高等教育学独立存在的必要性。个人认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就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单独建设得益于教育学的发展,所以,既要坚持教育学的发展,也要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一、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密”与“疏”

实际上高等教育学从发展初期到现在与教育学有着“亲密”到“疏远”的一个关系演变。了解高等教育与教育学关系的变化过程后,才能坚守高等教育学的教学立场。

(一)向“教育学”看齐。

潘懋元等学者在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在致力于高等教育学和学科建设的研究。学者们以教育学学科体系和教科书体系为模型,构建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主要表现为一系列高等教材,基本对应教育教材体系,如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培养目标、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及人的发展的关系、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结构、高校师生、教学内容(德,智,体,美)和高等教育的过程。其中,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和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等都是高等教育独特的内容。同时,研究人员致力于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和高等教育学的人才培养,分别整合全国研究力量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并建立了硕士点、博士点。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有意识的至于教育学之下,它的研究并没有偏离当时的教育学教科书和研究体系的框架和范畴。几乎所有的教育学研究及其成果都充分发挥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

(二)“多学科”介入。

伴随着外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进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内容和视野打破了教育学系统的障碍。最有影响力的是多学科研究。早期北美代表学者伯顿·克拉克影响了该研究范式,潘懋元的“多学科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研究”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反响。“多学科研究”自此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的主流范式。具体而言,这种范式强调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它只是一个“研究领域”,和其他成熟学科(如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管理学等)以各自的学科视角,方法和观点来探索相关的“高等教育问题”,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的理论和解释。

(三)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随着时代发展,多学科的研究逐渐兴起来了,人们越来越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问题”,“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研究似乎极其冷清,看来这两种类型的研究与它无关,或者说高等教育不是这门学科,不妨碍人们进行高等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基于主体意识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有学者称为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但已经不需要看向教育学,“有必要把高等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不是普通教育学的高等教育。需要把高等教育建设成为一门现代学科,而不是一门传统的高等教育学科。从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涉及现代高等教育问题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不附属于教育学,并且与儿童教育发展出的教育学尤其不相关。高等教育作为一级学科的发展应被视为学科的发展目标,从教育学的学科框架中解放出未来高等教育学发展至关重要。

為此,要重点推进“高等教育的再科学化”,首先是在理论上整合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实现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其次是进一步完善学科建制,提高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把高等教育建设成为一级学科作为目标。潘懋元以后的第二代核心高等教育学者具有较强的高等教育自我意识,着重突破传统经典学科教育学的局限性。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现在的关系很难与初始建构的“亲密关系”相比较,因此有学者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应该是“去教育学化”。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的缺失

各学科定义的突破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加强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各学科都有自己发展的学科重点,与此同时,各学科的关系都是互相关联、互相依存的,各学科的成长建设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例如,历史与地理的关系、化学与数学物理的关系。如此看来,学科的发展既是独立的又是相关联的,被公认为独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各学科建设模式是在弘扬学科特点的同时,以开放思想推动其他学科的优秀发展经验。无论它如何相互作用,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学科的关键发展方向。没有重点就没有独立存在的基础。学科的分工就像细胞膜一样,没有细胞膜,就没有没有单细胞。有了这个,它可以更好地与其他细胞交换和合作,让他们一起成长,但他们不会在合作中失去自己,但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点不被破坏。

无论科学再怎么互相深入发展,都不能独立于每门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向和独立范围。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都应该这样。目前,高等教育研究面临的问题不是他们没有放宽学术范围,而是范围太广太宽,无法找到重点研究方向。一些研究人员过分重视分享其他学科的发展经验或研究成果,导致学科研究不准确,对本学科基础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缺乏清晰认识,或者误认为相关学科的意识形态主张当做高等教育学科的思想主张。有的不重视参考相关学科的理论发展模式,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没有统一的高等教育研究方向和具体的方法论探论和讨论原则。

三、从教育学立场观照高等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高等教育学在经历了内部分解与其他学科分离独立的过程之后,成为了有众多分支的学科,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发展经历类似。内部细分有大学教育课程设计理论、大学德育教育理论、大学教育学理论、高等教育学理论、大学学习教育学、研究生高等教育学理论、比较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学发展史及成人高等教育学理论;还有独立建设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教育政治学、高等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文化学等独立学科。外部独立发展的学科和以上这些内部分解产生的学科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一样影响。

如果我们想系统地阐述什么是高等教育,并且清楚地、理论地阐述高等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就不能离开相关学科教育理论的基础。但目前内部细分产生的学术研究热度远低于外部自主科研发展的积极性,也使得当前高等教育的研究方向是多个独立学科共同研究和影响的结果。越来越多的学科的出现和教育学领域不同学科的研究和教育的增加将产生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学科。随着这些学科越来越自主的发展和快速发展,教育学的高等教育进程将会更快。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保持谨慎。不同学科的发展关系与协调高等教育学是高等教育壮大发展的首要任务。虽然高等教育是独立的教育学,但它也离不开不同学科的帮助,这是由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

对于那些学习高等教育的人来说,这一点非常困难。对于研究人员来说,开展这一研究课题将拓宽他的知识并加深他的理解,提高认识高度。高等教育的研究不是利用其他现有学科的理论知识或研究方向,任何学科的理论或研究方向都不能代替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方向。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研究人员学习与不同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方向相关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研究方向。研究人员必须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着眼于自己的研究方向,辐射相关学科,拓展研究思路,总结其他学科研究数据的使用,提高高等教育学科的研究水平。

四、结语

虽然高等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关联,但高等教学并不是教育学的代替者,所以高等教育学研究人员不仅要重点区别两者的 不同,也要考虑两者的共同之处。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存在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视。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 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冲突与超越之路——兼谈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问题[J]. 教育研究,2014,35(12):13-23+53.

[2] 汤晓蒙,刘晖. 从“多学科”研究走向“跨学科”研究——高等教育学科的方法论转向[J]. 教育研究,2014,35(12):24-29.

[3] 伍红林. 論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因缘”[J]. 高等教育研究,2015,36(08):49-55.

[4] 唐萌.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之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综述[J]. 高等教育研究,2017,38(01):105-108.

[5] 徐猛. 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因缘”[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7):13-14.

作者:李雪姣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摘 要] 我国高等教育学一直以来面临着是“学科”还是“领域”的论争,加上学科制度的一些调整,使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基于此背景,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两方面分析其发展困境,从高等教育学学科的性质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背景分析其困境产生的原因。为解决其困境,应运用多元方法聚焦于高校中的微观问题研究来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实用性,并要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联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研究;学科性质

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高等教育学学科正式成立。以此时间来计算,我们可以说高等教育学将进入不惑之年。然而,当我们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之后,会对高等教育学进入不惑之年这一说法产生怀疑。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虽已在20世纪80年代初获得了国家学科制度的认可,但时间已过去30多年,高等教育学学科仍面临质疑。从学科内部即研究主题、研究方法来分析学科发展中遇到的困境,给出相应对策,以期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

一、追寻高等教育学学科创立的缘由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很好地诠释了我们需要追寻高等教育学初创缘由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学的产生是应一线教育教学实践需要而生的,如课程和专业怎样建设、如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等问题难以在传统教育学理论中找到答案,因此学者潘懋元、朱九思等先生发起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一呼百应[1]。高等教育学被广泛研究始于1978年以后,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为二级学科;1984年,潘懋元先生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学》出版,同年,成立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成立。在这一时期,学者主要通过出版教材与专著、建立研究机构、培养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等方面来发展高等教育学。

二、关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与“领域”论争

高等教育学在我国不断發展的同时也面临是“学科”还是“领域”的纷争,自1983年高等教育学被学位委员会认定为二级学科以来,一直未摆脱学科危机的困扰,在2011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起的学术论文研讨中,很多高等教育研究者发表论文重议高等教育学到底是一门学科还是研究领域,在此次讨论中,有持研究领域论者、学科论者、折中论者和超越论者,这是一次非常深入且全面的讨论[2],这也说明学界从多元角度来思考高等教育学,为高等教育学的发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然而,随着2011年版学科专业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教育部第四轮评估的启动以及“双一流”建设等政策的出台,二级学科弱化问题突出,高等教育学受到巨大冲击[3],加上学术界一直质疑其独立性,使高等教育学陷入更为紧张的处境,再次引起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深思。

三、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研究主题与方法的现实难题

有学者认为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合法性建立在知识基础和制度基础之上。就知识基础而言,学科合法性的关键是有适切的研究方法与独特的研究对象,适切的研究范式与明确的研究主题是学科内在合法性的重要依据[4]。然而,其“内在合法性”在不断遭到质疑,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发展仍然存在着发展困境,“从内修与外治的关系而言,其首要任务是要提高自身的学科实力与水平,以证明学科的专业性。”[5]因此,笔者主要分析了学科的“内在合法性”即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主题、方法的现实难题,并寻求相应对策,以期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一)在研究主题上,不重视微观主题研究

禹旭才教授曾认为“三重三轻”是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研究的特点,即:研究重心上,重宏观轻微观;研究取向上,重现实性问题轻预测性;方法上,重定性研究轻定量研究[6]。也有研究者以2004~2014年我国CSSCI数据库收录的5258篇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文献为样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是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外国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7]。显而易见,以上主题主要与宏观研究相关。

除文献中反映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之外,从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历届学术年会主题中也能从中有所发现,表1列举了从2008~2019年历届学术会议主题,从表1可以看到,年会主题主要是强调宏观议题,但从近些年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研究在重视宏观主题的同时也关注微观主题,如2016年的年会主题主要是强调高等教育学学科自身发展等。

(二)在研究方法上,不重视多元方法研究

透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高等教育研究者一直力图通过实证研究来证其科学性、客观性,但从整体来看,其研究方法主流仍是思辨研究。禹旭才教授曾认为有许多研究成果是纯思辨的研究,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的成果很少[8]。之后,有研究者对2015年18家期刊上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范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结构主义占发文量的55.04%、经验主义占发文量的25.52%、实证主义占发文量的17.01%、人本主义占发文量2.43%[9],以实证主义为研究范式的发文量远远低于以结构主义为研究范式的发文量,这说明了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范式中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此外,人文主义的、解释学的方法论等也没有受到研究者的足够重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尤其是以微观主题为研究对象时,研究者会不断面临着复杂问题,如果研究者只是选择单一研究方法,这是无法从深层次去分析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难以发挥高等教育学的功用。

四、高等教育学学科的现实难题之原因分析

“学科性质是对学科本质属性及功能分类的界定,它通过深刻影响学科的研究对象来决定学科体系的结构、层次和构建学科体系的方法。”[10]学科性质决定了学科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必须高度重视一门学科的性质,将有利于这门学科的建设与优化,高等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主题与方法的选择与其如何定位该学科性质有关,传统高教研究集中于宏观领域,对高校发展关注不足[11]。因此,要彰显高等教育学的功用,其学科性质应得到正确认识,而从我国学界现有的观点来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大致有四种界说,即“应用学科说”“主要是应用学科说”“应用理论学科说”和“基础理论学科说。”[12]可知,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仍存在争议,学界对高等教育学的性质尚存在争议时,这就会影响学者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方法的选择。

进一步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研究偏向宏观领域是为适应当时形势,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日益提高,同时给高等学校如何办好高等教育,并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带来了难题。因此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出发,提出宏观理论、政策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传统高教研究偏向宏观研究与政策研究。而对于微观领域的研究,需要高等教育研究为高校的管理、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本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决策、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功用[13]。微观领域的高等教育研究以高校在管理、教学与科研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为导向,为解决实践问题服务。

五、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微观问题研究,提高研究成果的实践实用性

“潘懋元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学不是一门纯理论学科,而是应用性的社会科学。”[14]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应用学科是指高等学校以解决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目标所开展相关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平台与专业,应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以基础学科为支撑,以社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15],为我国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和社会不断发展服务。应用学科的性质决定了高等教育学应以现实中的问题为导向,并凝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经验和策略,进而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现实问题。而且,质量时代高等教育核心任务的变化要求其更多地服务于提升高校教育质量,关注课程教学、大学师生与院校办学等微观领域[16]。如果高等教育研究者能够为本校设计合理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积极与其他教师保持交流,共同致力于本校的人才培养,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者能够为高校中其他的现实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这将不断彰显高等教育学的功用,高等教育学学科也将顺其自然地走出发展困境。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研究应聚焦微观领域研究,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二)多元研究方法共同参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实践

20世纪90年代初期,潘懋元先生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存在主要问题是理论与实际相脱离[17],高等教育研究者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高等教育研究须关注现实问题,而且为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这就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走向微观领域。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者要重视现实问题研究和重视调查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的对象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我们只一味运用一种研究方法,这是不可取的,尤其是面对众多高校里面的微观主题,这是需要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如解释学、人文主义的方法论等。这样才能提高研究成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好地服务于高等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在高等教育研究中,应该追求多种研究方法共同参与,为高等教育发展实践服务。

(三)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联系

我国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这门学科一开始为服务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学科建制的角度成立的,高等教育学发展初期得到学科制度上的支持,高等教育研究人才、研究机构、学会、教材与专著等大量增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高等教育学的研究范畴、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本质等基本理论学术界尚存争论,高等教育学是“领域”还是“学科”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因此,为推进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学科,就要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加强学科建设的国际合作,更关键的是需要从高等教育的实践出发,高等教育研究既要重视宏观主题的研究又要更加重视微观主题的研究,通过解决高等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来提炼出理论,并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因此,加强高等教育学学科理论研究与高等教育实践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2]方泽强.高等教育学科的历史争论、建设反思和未来发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5-131.

[3]刘小强.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学一级学科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7(1):20-24.

[4]周光礼.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4-10.

[5]张晓报,易红郡.论高等教育学的生存逻辑[J].大学教育科学,2019(3):43-48.

[6][8]禹旭才.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三重三轻”[J].教育科学文摘,2008(5):76-77.

[7]杨海燕.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前沿--基于CSSCI数据库2004-2014年收录文献关键词共现的计量和可视化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4):46-56.

[9]《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2015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统计[J].中国高教研究,2016(4):23-29.

[10]李硕豪.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2(1):64-67.

[11]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学的功用与使命[J].复旦教育论坛,2018(3):5-11.

[12]方泽强.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J].现代教育管理,2014(6):7-12.

[13]张奎明.功用视角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7(3):12-14.

[14]邓晖.潘懋元.高教泰斗学人典范[N].光明日报,2014-09-11(001).

[15]伍德勤.新时期应用学科的内涵及其建设与管理[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4):14-19.

[16]刘小强.寻找高等教育学的“另一半”——建设微观高等教育学刍议[J].江苏高教,2012(3):24-27.

[17]潘懋元.高等教育研究的比较、困惑与前景[J].高等教育研究,1991(4):1-12.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周娟

上一篇:网络化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学硕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