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

2022-05-14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今后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将继续以市场筹资为主,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政府必须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进行最为合理的配置,以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第一篇:公共教育学论文范文

提高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质量

高师公共教育学的困境早就被人们所关注:学生不重视,教学时数少,教学条件差,教师抱怨难教等。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普遍地就业难度加大,高师学生认为学了教育学无用的论调高涨,逃课、敷衍课的现象增多。同时很多高师院校、社会又对公共教育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通过公共教育学的学习,要使学生适应和引领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提升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等,公共教育学教师压力倍增。在这里,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公共教育学教学质量的问题。

一 针对学生状况,阐述学习意义

为了一开始就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课前两三天通常通过班长给班里每个学生发一张不需记名的简短的调查问卷,以去年给数学系发放的问卷为例,仅包括几个简洁的问题,如:1、你打算将来当教师吗?为什么?如果不希望当教师,希望从事什么职业?为什么?2、你怎样看待教育学这门课?3、你认为学了教育学要达到什么学习目标?4、对于这门课或老师你还想说的是——。问卷收上来一统计:252名学生大约72%憧憬教师职业,但是因为目前就业难担心竞争不上教师岗位,希望教育学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帮助就业以及就业后较好地胜任工作;大约20%的学生向往公务员职业,认为学习了教育学意义不大;还有大约8%的学生无明确的职业向往,不知道学习了教育学有什么作用。

从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我有针对性地准备了第一次绪论课。首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和大体内容,告诉学生教育学这门课在很多地区教师招考中是必考的一门课,学好教育学有利于在竞争中胜出。接着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杨瑞清、董春玲等典型人物是如何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知识做出不平凡的贡献的,还向他们介绍了国外一些著名教育家如苏霍姆林斯基等的事迹。又列举了中外一些人士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失败的案例。随后通过一系列准确、详实的数据向学生展示出我国与世界主要几个发达国家在经济、军事、政治方面的比较,总结优势和差距,剖析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指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二 密切结合实际,讲清基本理论

学习公共教育学的学生,对教育学理论大多了解得不多,也没有具体当教师的感性经验,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认识比较肤浅、模糊。学习公共教育学,教师单纯地抽象讲授不利于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认识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除了可以通过列举教育实际中的零碎材料来使学生了解实际外,案例教学法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在案例教学法中,根据案例性质的不同,可以将其分成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两种形式。反面案例又可以分为反证案例和反常案例。

例如,为了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体系,使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更好地适应和促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我在给学生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时,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比如上学期是给数学系学生上课,给学生放了两位小学数学老师都是讲授圆周率的教学视频片段。第一段视频内容是第一位老师告诉学生圆周率大约是3.14,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一下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其中一个组里有三名学生,第一个学生心不在焉地测量着,第二个学生非常认真地测量,第三个学生根本没有动手测量,只是乱翻书。当老师一个个叫起学生报告测量数据时,第一个学生由于还没有算出来,说3.14又怕老师怀疑他没做,犹豫了片刻说是3.12,老师点点头表示赞许;第二个学生把认认真真测量的结果2.98说了出来,老师没有做声;第三位同学一看这情形赶紧说是3.14,老师马上夸了他一通。结合视频内容我给学生详细分析了这位老师是如何违背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以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的。第二段视频是新课程改革实验中一位很有名的优秀教师上课的片段,这位教师由于课前通过调研知道80%的学生已经知道圆周率的数值,没有让学生测量圆周率,而是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直径数值并报告出来,告诉学生测量三次,并启发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测量三次。测量结果出来,学生都感到有误差,教师引导学生正视误差,进而又启发学生思考误差产生的原因等等,结合这段视频内容我又给学生深入分析了这位老师是如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

除了运用正面案例、反证案例外,在适宜时机运用反常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思维判断能力,促使学生全面认识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以及思考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例如在讲述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时,我给学生呈现了以下反常案例:

案例一:湖北省公安县13岁的聂愿愿由父亲聂其文(曾任公安县闸口中学英语老师)独揽教育,他制定了一个详细的教学计划,将12年的课程浓缩在4年内完成。他的教学风格突出“背”字,不仅要求愿愿将语文、英语等课本背得滚瓜烂熟,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也要求愿愿一本一本背诵,除了公式定理外,还要背诵大量的例题。一年365天,愿愿至少有350天在学习。贪玩时,他爸爸就对他拳打脚踢。读过3年小学和一年半高中后,在1998年的高考中,以628分的高分考取华中理工大学。他爸爸用同样的方式培养妹妹聂思思考进北京大学。

案例二:湖南益阳的舒扬阳由于父亲(曾任一中学英语教师)看出她早慧。从小在游戏玩耍中教会了小学大部分知识,上小学后不适应学校教育方式,对学习失去兴趣。上小学四年级时是倒数前三名的“差生”,其父亲遂将她接回家自行辅导。他琢磨出一套“自导联助”教育法,首先将小学到高中的所有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然后分为若干个综合专题,并将语文、数学、自然等课程的知识点循序渐进地融入专题中去,而每个专题最初教的都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东西,先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父亲用两年时间让她学完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课程;3年后(即1999年),12岁的舒扬阳以544分的高分被中南民族学院录取。

这二则案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未等提问,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其间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在他们的交流讨论中,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各自的利和弊逐渐形成了清晰的认识。最后,我在课件中展示了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主要的一些作用,结合案例和学生的讨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启发学生要辩证地理解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指出目前我国在现有的条件以及教育方式下,很多学校教育具有局限性,激励学生以后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通过上述反常案例的教学,使学生意识到教育实践的复杂性,以及教育理论不断的发展性。

三 灵活运用教法,教学手段多样

公共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学生对公共教育学知识体系了解不多的实际,决定了讲授法是公共教育学主要的教学方法。长时间的讲授,学生易感到单调和疲劳,讲授法要和其他方法如讨论法、活动法(如让学生尝试教学、教学观摩等)等灵活配合使用,动静结合,教学内容疏密相间,能够减轻学生的疲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交叉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如讲解一段时间,适时地把一部分教学内容做成flash动画,或者加进一些教学、影视视频资料。例如,在讲解关键期在人发展中的作用、以及错过关键期能否逆转的内容时,我把辽宁猪孩王显凤的事例做成精美的flash动画呈现给学生,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全班学生的目光,随着动画的展示,讲解透彻非常容易,而且学生印象深刻。再例如,在讲解德育的基本原则时,我利用了前苏联影片《教育的诗篇》,这是一部反映马卡连柯教育事迹的老影片,没有字幕,学生观看时有时听不清楚台词,我给它配上清晰的字幕再给学生放映。欣赏完影片我带领学生边回忆影片内容情节边给学生解释德育的一些基本原则,并引用其它的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德育的一些原则运用非常灵活,内涵很深,而且它们的内涵还在发展着。另外还把自身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从仪表、着装、教态、板书、语言、表情、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处理偶发事件等各方面都注意发挥表率示范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思想状况会有所变化,社会对新教师的要求也会不断地提高,公共教育学作为高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学如何相应地调整,质量如何逐步提高,需要同行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和交流,以期完善对师范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尹祥保.教好公共必修课“教育学”的几点体会[J].课程·教材·教法,1981(4).

[2]许文杰.联系学生所学专业,改进公共课教育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1984(5).

[3]朱伟,王玉殉.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1990(9).

[4]但武刚.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微[J].课程·教材·教法,2000(1).

[5]但武刚.公共教育学的反常案例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

[6]张永祥.新建本科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作者:李秋玲

第二篇:从公共经济学角度看高职教育公共支出

[摘 要]今后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将继续以市场筹资为主,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政府必须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进行最为合理的配置,以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 经费来源 市场 公共教育支出 配置

[作者简介]彭红玉,华中科技大学教科院硕士生(湖北武汉 430074)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中用于高职教育?本文将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公共教育支出在高职领域的有效配置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一直走在市场化筹资的前面,国内有学者认为,高职教育市场筹资力度过大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而从高职教育市场的缺陷来看,高职教育也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

(一)高职教育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

要回答高职教育应以什么方式筹资的问题,必须首先回答市场在高职教育领域的作用范围。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资源配置方式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公共产品由政府通过政治程序或公共选择来分配,即采用政府提供与政府拨款的方式。私人产品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或由政府提供,或由政府资助、市场提供。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第一,在消费上具有排他性。高职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在教育机会有限的条件下,一个人受教育就排除另一个人受教育的机会。第二,一个人接受高职教育,其他人和全社会都可受益。

高职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提供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政府举办,并通过财政拨款提供费用;另一种是由私人或民间举办,政府资助,同时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的学费。依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当高职教育的外部效应为正时,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就会使高职教育产品不能保证足够的供应。

(二)市场筹资无法解决高职教育机会与成果分配上的不公平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市场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高职教育面向市场筹资,更具有直接性。然而,即使在高职教育市场作用发挥得很好的地方,高等教育机会与成果的分配可能也不是按照社会所接受的公平标准去实现的。如果没有制度上的重新分配机制,单纯的市场力量倾向于扩大某些人的机会和成果,而减少另一些人的机会与成果。如边远地区高职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农村高职教育的问题和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等,这些都不是单纯市场筹资所能解决的。

(三)高职教育市场本身不完备

由于我国仍处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展的水平较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外部环境还不具备。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其投资体制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个人、企业、国家共同参与投资的多元化格局,但总体而言,适应市场经济的教育投资模式尚未建立,个人负担的投资比例过大,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太少。

二、高职教育市场筹资的失灵领域

我国高职教育机构在进行市场筹资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上述原因是密切相关的。

(一)边远山区的高职教育还缺乏充足的供给

根据统计数字,截至2003年12月11日,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总计908所。仅从数目上来看,拥有30所以上高职院校的省份中除四川以外,全部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山东、江苏、湖南等省份一个省就在50所以上,而位于西部边远地区的西藏、青海、宁夏、新疆四省(市)总数加在一起也才32所;西藏6个地区,1个地级市却只共同拥有1所高职院校,距离我国每个地市至少设置一所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西部边远地区高职院校的数目太少,难以满足西部大开发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二)农业高职教育供给不充分

当前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正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开发和利用农村人才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这就势必需要积极发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结构调整服务,为推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服务。目前全国大约有100所左右开办农业高职的院校,总体来说,它还属于新生事物,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队伍和类型还不成熟。这种状态与我国对农业高职教育的需求也是极不协调的。

(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高职教育面临困难

从入学机会的分布来说,家庭困难的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要大于接受高水平高等教育的机会。目前我国“新高职”的收费标准要高于一般本科,大致相当于重点大学。因而,高职贫困生总数也在逐年增加。以河南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1年月生活费低于120元的贫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6%,2002年该比例上升到38%,2003年则达到43%;2001年月生活费低于90元的特困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2002年该比例上升到7.8%,2003年则达到12.9%。对高职院校而言,国家的投入非常有限,学费是市场筹资中的主要途径,而高职院校要生存,又必须拿出大量的经费来加强实践性教学和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来购置实训实验设备。另外,高职院校一般都是新改建的,基本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招生费用也要比一般本科院校大得多。因此,尽管我国各高职院校依据自身条件已初步建立起以“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机制助学,社会各界也以各种方式支助高职贫困生,但助学问题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四)实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供给不足

目前一些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被社会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很多职业院校由于实训基地条件差、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实训师资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其建设资金投入大、运行费用高。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实训基地和师资培训基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也属于一种准公共产品,市场力量没有能力提供或者虽有能力提供但非竞争性程度很高。同时,其消费可以产生很强的正外部性,通过实训基地接受过训练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师资培训基地接受过培训的高职教师,可以更好地胜任高职教师的工作,培养出更多适销对路的学生。同样,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筹资来建设,那么,出现供给不足也是必然的现象。

(五)民办高校定位不准

从比较的角度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盈利性私立高等教育机构通常致力于学术声望底端的职业训练领域,盈利性高等学校大都可以归人高职院校的范畴。因

此,引导民办高校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可是,由于我国高职主要是依靠“三改一补”来举办的,所以民办高职所占比例微乎其微。目前,我国有民办高职院校55所,占高职院校数的17%,这一点与我国台湾地区私立高职占88.2%的比例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状况与我国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是不无关系的。我国的民办高校,自诞生之日起,经费来源主要是通过市场获得,政府投入的比例几乎为零。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等学校要想获得很好的生存与发展,不得不为筹措足够的日常运营资金而想方设法,不得不在财政支出和使用上精打细算。由于职业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在高职教育还没有被大众完全接受的情况下,民办高校会选择普通教育。事实也是如此,在经过了发展的初期阶段后,很多民办高校将目标锁定在普通本科教育上。

另外,即使是那些从事职业教育的民办高校,在其专业设置上也多以人文、社科类为主。因为,在专业设置上,一般说来,由于人文、社科类专业对教学设施设备的要求较低,可以大课堂形式授课,费用就较节省;而对理、工、农、医等学科来说,实验和实习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员。然而加入WTO以后,制造业将成为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而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是以工科为核心和以商、管为两翼的。

三、有效配置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失灵

根据公共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市场能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就交给市场;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或市场做不好的领域,就交给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政府在高职教育领域的投资,其数量虽然有限,但也可以作为政府矫正高职市场筹资失灵的一种工具。相对于上述高职教育不能彻底依靠市场筹资的几个主要方面的原因,公共教育支出作为政府用于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的经费支出,如何在自身的作用范围内作出相应的矫正呢?

首先,政府必须明确公共教育支出投入的范围。由于政府的财力总是有限的,而我国三级教育对财力的需求又是巨大的,高等职业教育所需成本也非常高。政府不可能对所有的高职教育准公共产品都进行财力投入。政府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财力投入应与市场筹资相结合,找到公平与效率之间的有效平衡点。

其次,通过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过程中的外部效应。政府矫正高等教育市场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方法有很多,从公共教育支出的角度看,则主要是进行补贴、增加对企业征收教育税用于高职教育的部分。

再次,对高职教育机会与成果分配上的不公平问题,政府在其公共教育支出中应实施适当的倾斜政策。

最后,我国高职教育市场发育不够完备,政府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主动培育高职教育市场的责任。这就需要投入一部分资金引导高职市场的逐步完善。

根据上述公共教育支出矫正高职教育市场筹资的机制,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应主要配置在高职教育以下几方面:

(一)补贴边远山区的高职教育

中央、省、地(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对西部边远地区高职教育的支持,政府投资应该成为边远地区高职教育硬件建设的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西部大开发,教育要先行”的口号落到实处。

(二)加大对农业高职教育的投资力度

能否解决“三农”问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关系到8亿农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各级改府应加大对农村高职教育的投入,鼓励高等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鼓励高职学生学农、爱农、务农,为建设现代化农村作出贡献。

(三)对贫困高职学生提供资助

贫困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筹资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贫困生一旦毕业,绝大部分都可以找到相对较好的工作,其处境和发展前途一般优于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这无论对于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对高素质应用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对于国民素质的提高,还是对于社会的稳定都是大有益处的。在市场筹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情况下,政府必须负起责任。一方面,政府可以对贫困生进行直接资助,政府投入职业教育的专项经费中,有一部分用于直接资助学生;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上学的问题,政府必须为贫困生的贷款制度提供制度成本。

(四)扶持实训基地与师资培训基地的建设与规划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理论,对于市场供给不足的产品,可由政府直接提供。政府提供不一定政府生产,如某些实训基地可由企业进行建设,再由政府购买并提供给高职院校使用,也可以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刺激高职院校自身进行建设。如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对所有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扶持,用于实训基地设备更新和购置,即属于后一种情况。而要建设资源共享的规模较大的实训基地与师资培训基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使用效益,则更是要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引导市场进行运作。

(五)引导民办高校从事高等职业教育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产品如果由私人部门通过市场提供,政府必须给予补贴。否则,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多收益,民办高校定位于学术教育,民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人文、社科为主的状况将在所难免。从2004年开始到2007年,中央财政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将对包括民办职业学校在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进行扶持,这是中央财政第一次将资金投向民办教育。这一举措必然会对民办高校产生引导作用,将把更多的民办高校吸引到发展职业教育上来,安心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所急需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而地方各级政府,也应效仿中央,解放思想,将一部分经费投向所辖区域的民办高职院校,引导民办高校正确定位。

(六)引导高职市场逐步完善

总之,在公共教育支出有限的前提下,高职教育必须充分挖掘多元化市场筹资的优势。与此同时,只有将有限的公共教育支出进行最为有效的配置,才能弥补市场筹资的缺陷,兼顾公平与效率,充分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作者:彭红玉

第三篇:中、美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研究

摘 要:公共教育学教材是传递教育原理的载体,也是施行教育学课程的重要依据。美国高等教育走在世界前列,其先进教育理念、精神同样反映在教材中,值得思考和借鉴。本文从内容结构、章节板块及使用效果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经典公共教育学教材进行对比,发现自建国以来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虽已取得重大成就,但仍存在内容理论化、结构编排机械化、呈现方式刻板化等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教育学;教材;比较;问题;建议

教育是一种传承,更离不开比较。传承是对过往经验的肯定和吸收,比较是获得新鲜信息和进步思路的重要途径。201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分会共同主办的“纪念人教版《教育学》首版发行30周年暨教育学教材建设研讨会”大会上,诸多学者对我国过去30年教育学教材建设工作做了高度评价,同时也有深刻反思[1]。这是尊重实际进行总结,同时又眼光向外对比学习的结果。本文便是作者对比中、美教材对比分析的结果。

一、中、美经典教育学教材的基本比较

(一)教材地位、作用之比较

人教版《教育学》自1980年7月首版发行以来,至今已印行6版,累计发行500多万册[2],创造了新中国教育学教材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教育学拥有较高声望。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中的《教育基础》一书,自出版以来一版再版,至今已发行第八版,成为国内教育科学的替代课本或重要参考书[3]。选择这两部书籍进行对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教材编写内容及结构比较

《教育学》和《教育基础》两本教材都有16章节的内容,但是在具体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却有很大的不同。如表1所示。

内容上,两部教材各有千秋,我国教材偏重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介绍,美国教材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更体现本国民主自由文化;结构上,由于美国教材有更加明确的受众群体,即“那些即将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和那些希望更多了解美国教育的人”[3],因此,本书开篇从“教师职业”入手,讨论教师职业供需、工作环境、教师待遇、从教动机等,继而介绍美国教育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轨迹,接下来回到本国现实,论述与教育联系紧密的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基础问题,并对美国教育社会文化、种族、阶级问题等单列一章进行介绍[3]。不同于此,我国教育学教材结构是安排按照人们学习习惯,从基本概念入手,到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再到课程、教学,再到德育、美育、体育、综合活动课,同时还有班主任、教师、学校管理的理论介绍,力求做到面面俱到無遗漏。

(三)章节板块设计比较

《教育学》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正文、复习思考题。《教育基础》各章板块主要有:引入、焦点问题、正文、焦点问题回顾、参考资料、讨论话题列表、新的热点话题、新的学校与网络技术、总结(焦点问题、关键词术语列表、参考文献、专业词汇)等。

二者相比,美国教材在联系社会实际热点、技术信息传输和应用、启发思考以及课外相关知识链接上显得尤其出众,这些板块方便读者自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章节,建立个人所需的教育模式[3];中国教材则注重教育活动及其所面对的诸种矛盾的动态统一,全面、辩证、逻辑、历史地阐述和评价教育理论的发展,板块较少,逻辑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这与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相关[4]。

(四)应用于教育教学产生的效果比较

美国《教育基础》教材通常是在研究生阶段使用,其中十分丰富的学校信息和网络技术介绍、教育教学网站的相关推介、链接资料的补充、社会热点的讨论等,实用性强,吸引力大,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寻找合适的章节自学,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热情。

我国《教育学》教材通常在本科生阶段使用,不可否定其在培养系统掌握教育学逻辑体系的“教育学人”方面的作用。但它在促进学生自学方面处于劣势,需要配合教师的大量讲解以及课外资料的充分补充。

二、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通过两部经典教材全面对比,发现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内容理论化,脱离实际与生活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我国公共教育学教材较为重视理论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化,普遍存在教材理论脱离教育对象认识实际、脱离学习者实际教育生活的情况。教材不同于专著,它不仅要有科学的理论体系,而且要利于调动教学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因此,实践案例、先进理论研究成果、相关优质网站的推介应当纳入到教材中,方便学习者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联系;前情引入、问题引导和热点问题讨论等,也是这个快速發展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教育学教材也应当引用和总结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成果,介绍给学习者。

(二)教材结构组织编排上重复、机械

教材编排上的简单重复是近年来公共教育学所有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诚然,循序渐进开展教学需要回顾和反复认知,但螺旋上升式似乎才是最佳选择,否则会造成资源浪费,也会引发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疲劳。此外,还存在机械化现象。例如,教材首先介绍清楚“教育”的概念,阐明“是什么”的问题,这符合一般的心理认知逻辑。“教育与人”、“教育与社会”“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也是我们应当了解和掌握的教育基本理论,但这其中似乎缺少了恰当的连接,每个板块“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明显。

美国教材并非全然皆好,内容上也存在过于分散、教育之“学”理论性不足的缺陷。但其在编写教材时的体例、结构仍然值得借鉴,包括对准受众群体切入开篇、把握读者心理认知特点纵向编排、深刻认知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教学理论实践、继而展望未来,呈现出纵向的、动态的认知发展编写思路。

(三)教材呈现方式单向灌输、刻板生硬

主题呈现方面,先提出某个规律、原则、命题,再自上而下、自宏观至微观层层论证,虽利于保证学科完整性,但这种演绎式表述方式所呈现的封闭型知识结构,极易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使教学沦为机械灌输、盲目接受的刻板行为;语言呈现上,逻辑性、论证性有余,而启发性、感染性不足,诸如“应当”、“必须”、“根据”等词语使用太多,给人一种被命令、被控制的感觉,难以使师生与教材文本开展对话;教材设计上,微观层面通常包括学习活动的设计、激励学生学习的程度、充分的练习和适当的评价,缺乏引导师生与教材展开对话、真正把教师与教材融为一体的有效设计,缺少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版面设计。

因此,教材编写,除文本外,可以考虑引入大量热点话题的讨论,激发读者参与和思考热情;加入具有趣味性、可读性的相关链接资料;介绍实用性强的相关学校网络和技术信息,以促进读者自主自发学习。适当在各章安排相应热点资料、案例,并提供讨论思路,而不是给予读者定论性信息,这是十分值得我们去改革和实践的。

对比,学习,总结,借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又符合国际发展前景的教育学教材,不仅要考虑受众群体,又要符合顺应个体认知规律。优质的教育学教材不仅是职前教师培养的工具,也应该具有激发公众思考讨论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祖兵,田友谊,赵苗苗.教育学教材建设的反思与展望——纪念人教版《教育学》(王道俊领衔主编)首版发行30周年暨教育学教材建设研讨会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2:41.

[2]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

[3]艾伦·C·奥恩斯坦,莱文·丹尼尔.教育基础[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5.

[4]郭文安.教育学教材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1:33.

作者:张艳妮 杨晓涛

上一篇: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纪念品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