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临床疗效观察

2022-09-2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 (痉挛) 一起, 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 简称冠心病, 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ischemic heart disease) 。在我国,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及人口的老龄化, 其发病率及患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 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中上升最快的疾病, 已成为威胁中国公众健康的重要疾病[1]。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40例, 并与单用西药常规治疗的40例作对比观察, 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 5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 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80例冠心病病人符合1980年WHO关于冠心病诊断标准《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2], 采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 对照组40例, 治疗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41~71岁, 平均61.2岁;病程6个月~20年;伴高压20例, 高血脂15例, 糖尿病4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3例, 心律失常8例, 病情程度分布, 轻度13例, 中度22例, 较重度5例。观察组40例中男28例, 女12例;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62.5岁;病程3个月~19年;伴高压21例, 高血脂18例, 糖尿病5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 心律失常6例, 病情程度分布, 轻度15例, 中度21例, 轻重度4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气短、舌质暗、舌下络脉增粗。心电图显示;ST段水平下移>0.05m V, T波低平、平坦或例置。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1]。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P<0.05

1.2 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采用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制定[2]。中医诊断、证侯诊断及排除病例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1.3 纳入标准

西医诊断符合冠心病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气虚血瘀症, 年龄为40~80岁的门诊或住院患者。

1.4 排除标准

(1) 凡不符合西医诊断标准; (2) 凡属重度心衰、重度心律失常、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及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3) 年龄在40岁以下, 80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或对本药过敏者; (4) 重度神经官能症以及有更年期症候群者或依从性差不配合观察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方法治疗:消心痛10mg, 3次/d;拜阿司匹林100mg, 1次/d;倍他乐克12.5mg, 2次/d。降脂药:立普妥10mg, 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汤: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丹参15g、桃仁15g、红花15g、桂枝15g。每日1剂, 水煎服。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对所有临床观察病例均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血脂、血液流变学、肝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严密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1.7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的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4]。

1.7.1 心绞痛疗效评定显效:

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症状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 发作程度减轻, 间歇延长;无效:主要症状较治疗前无改变。

1.7.2 心电图疗效评定显效:

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水平, 若伴早搏, 则早搏基本消失;有效:心电图ST段降低回升0.05m V以上, 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T波改善。若伴早搏, 早搏较原来减少50%以上;无效:治疗前后心电图表现大致相同。

1.8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表示, 采用SPSS 13统计分析软件, 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心绞痛临床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1。

2.2 2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心电图均有所改善,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见表2。

2.3 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2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下降, 其中治疗组各血液流变学指标下降较为明显, 而治疗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具有显著性P<0.05, 结果见表3。

2组治疗过程中血、尿、粪常规、血生化检查未发现有明显变化。

3 讨论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其病位在心, 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 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 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 治则应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近年来随着气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许多医家在总结前人观点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 认为本病主要病机为本虚标实, 气虚血瘀。主要因年老体衰, 劳倦内伤, 久病之后脾胃虚弱, 气血生化乏源等原因导致心气亏虚, 运血无力, 无力推动心血的运行, 血脉运行不畅则瘀血阻络;痹阻于心脉则发为本病, 因此其治则应是标本兼治、补其不足, 泻其有余, 紧扣“气虚”“血瘀”, 以补为通, 以通为补, 益气活血。目前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已日趋广泛。本方自拟益气活血汤具有益气活血、通脉化瘀之功能。主要药物为党参20g、黄芪20g、当归15g、丹参15g、桃仁15g、红花15g、桂枝15g, 组方中的黄芪为补气要药, 补气行血, 祛瘀通络, 党参补气, 生津。党参补中气, 黄芪补卫气;两药相互配伍, 则补气之功力大增, 对冠心病心气虚弱者尤为适宜。丹参活血行血, 堪称“入血分, 达脏腑祛瘀滞之佳品” (《别录》) , 且能助黄芪发挥补气行血降粘解聚之作用;黄芪、丹参配伍, 益气活血并行, 化瘀而不耗气伤血;当归“补血活血, 为血中之气药” (《本草正》) , 同时又能行血解聚;桃仁功能破血散疲, 润燥滑肠, 治疗淤血偏于局部有形者;红花活血祛瘀止痛, 为“行血之要药” (《本草经疏》) , 且为“血中之气药, 能泻而又能补 (《药品化义》) ;走而不守, 迅速四达, 化癖血, 生新血, 治疗淤血偏于散在全身无定处者。两药合用, 有协同作用, 可祛瘀生新, 消肿止痛。治疗临床中各种瘀血病症, 特别对冠心病属于血瘀实证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当归“补血活血, 为血中之气药” (《本草正》) , 同时又能行血解聚;桂枝入心脉为佐使药, “宣导百药, 通血脉” (《本草》) 。有辛温通阳, 疏通脉络, 并兼引诸药归于心经之力。诸药配伍, 使气旺而助血行, 瘀祛络通, 实现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治疗冠心病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党参主要化学成分党参总皂苷能降低血清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的胆固醇含量, 具有显著调节血脂的作用[5];桃仁及其有效成份苦杏仁苷, 具有抗凝血作用和弱的溶血作用, 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 对改善血液流变性有一定作用[6];黄芪活性成分黄芪皂甙能改善细胞能量代谢, 抑制血小板聚集, 提高细胞内SOD活性。丹参所含丹参素具有抗缺血、抗自由基、抑制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升高等作用, 当归和红花可改善微循环, 桂枝有促进纤溶等作用[7~9]。诸药合用, 疗效优越, 有不同程度的抗缺氧、扩血管的作用, 还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态, 并能明显增加心排血量, 降低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 降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降低血脂的作用[10~12]。故全方通补兼施, 益气行气、活血化淤, 本组经80例临床观察, 发现自拟益气活血方药治疗冠心病具有明显疗效, 它不但能治标, 缓解心绞痛, 而且能治本, 改善微循环, 从根本上阻断疾病的发展。与西药并用, 比单一用西药效果更好, 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0例, 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加用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 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疗效评定及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变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疗效可靠。

关键词:冠心病,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 Authors unknown Atlas of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R].WHO, 2002:48~49.

[2]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Circulation, 1979, 59:60.

[3] 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68~73.

[4] 陈贵廷, 薛赛琴.最新国外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1:209~211, 214~215.

[5] Nie Song-liu, Xu Xian-xiang, Xia Lun-zhu.Effect of total saponins of Codonopsis on blood lipid and nitric oxide level in experimental hyperlipemia rats[J].Journal of Anhui TCM College, 2002, 21 (4) :40~41 (In Chinese) .

[6] 汪宁, 刘青云, 彭代银, 等.桃仁不同提取物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药材, 2002, 25 (6) :414.

[7] 王宗仁, 马静, 行利, 等.芪丹通脉片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3, 24 (5) :400~402.

[8] 魏立强, 王宗仁, 王琳, 等.芪丹通脉片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4) :321~324.

[9] 于海鹰, 王宗仁, 马静, 等.芪丹通脉片对内皮细胞抗血栓形成作用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0) :948~950.

[10] 龙铟, 王宗仁, 马静, 等.芪丹通脉片对大鼠血栓形成及血液粘度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 2006, 16 (1) :37~39.

[11] 王文, 王宗仁, 张金洲, 等.芪丹通脉片对大鼠缺血心肌的血管新生作用与机制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 2007, 16 (2) :190~191.

[12] 马静, 王宗仁, 龙铟, 等.黄芪丹参复方制剂对大鼠心肌线粒体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 (7) :55~58.

上一篇: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护理措施体会下一篇: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时期高等学校学风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