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初中散文教学

2022-09-11

散文理论家葛琴说:“散文的体裁, 并无严格的规定, 举凡日记、书札、游记、随感、悼念文、人物志、风土志等, 只要是以抒发作者的对真实事物的情感思想为主的, 都可归入散文之列。”散文家秦牧说:“这个领域是海阔天空的, 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 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较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畴。”巴金的观点是:“只要不是诗歌, 又没有完整的故事, 也不曾写出什么人物, 更不是专门发议论讲道理, 却又不太枯燥, 而且还有一点点感情, 像这样的文章我都把它认做‘散文’。”《现代汉语词典》对散文的注释: (1) 指不讲究韵律的文章 (区别于“韵文”) (2) 指除诗歌、戏剧、小说外的文学作品, 包括杂文、随笔、特写等。

由以上各家对散文所持的观点和看法, 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散文的内容是广泛的, 形式是非常自由的, 内容和形式都很“散”, 但是, 散文必须抒发真情实感并有文学味道, 有一种内在的“神”统帅全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形散神聚”。这是散文的最根本的特点。因此,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 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 从不同侧面, 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蕴含着极其丰富, 极其广泛, 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而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浓, 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散文大多运用丰富复杂的艺术手法去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独到见也由于文学欣赏能力的关系解或抒发自我的强烈感情;而学生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关系, 对其深厚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难以理解。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散文时, 就应该从文学欣赏的角度, 引导学生去品读, 去体味, 去欣赏。

欣赏散文, 要让学生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景中去读懂文本。《托起草原》饱蘸着潘岳心中的激情, 对草原风物的爱, 对草原文化的爱, 对草原传统的爱都蕴含其间。在作者的心中, 已经将草原高高托起, 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诗画般的”自然风光。夏季的草原, 风情万种:壮阔的草原、无垠的苍穹是背景, 婆娑起舞的雨后青草、玉莲般的簇簇白云、黑白珍珠般的牛羊、绿茸茸的灌木……这一切都如诗如画, 令人向往。草原的林, 弥足珍贵。茫茫林海, 铺天盖地, 排山倒海;株株白桦, 丰姿优雅, 亭亭玉立。这就使得草原林海既显示出令人惊叹的阳刚之气, 又具有玲珑剔透的阴柔之美。草原的花, 既耀眼, 又聪明。说她耀眼, 是因为在茫茫的草原, “从初春的嫩绿到晚秋的黄绿, 永远是单一的色调”, 而白芍药、红百合、紫飞燕、黄野菊的绽放, 如鹤立鸡群, 最能吸引人的眼球;说她聪明, 是因为“世人皆醉我独醒, 万木皆绿我独艳”, 这些花“懂得在那里开, 为什么而开”, 最大限度地展示了生命的价值。因而, 她们“是世界上最聪明的花”, 富于灵气, 惹人喜爱。草原深厚的人文内涵。草原的歌, 音质浑厚, 不疾不徐。伴以马头琴凄婉悠扬的旋律、骏马的低嘶和安详的流水, 在广袤壮阔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韵味悠长。她既不同于秦腔的顿挫高亢, 也迥异于越曲的流转细腻, 她只属于生于斯长于斯的草原人。草原的酒, 醇美壮烈, 正适合豪爽旷达的草原人的胃口。江南水乡的女儿红, 适合有雅兴的文人慢慢品咂, 未免太“斯文”;藏域雪山的青稞酒, 有珍稀藏红花藏民才有口福享受, 未免太高贵。而草原男子有的是豪情, 多的是豁达, 有美酒, 有羊肉, 有朋友, 甚至是萍水相逢, 席天幕地, 就可以开怀畅饮。哪怕是烂醉如泥, 也决不后悔。因此“托起”二字所要表达的意蕴是丰富的。在这里要托起的绝不仅仅是草原, 而是一种向上的力量, 催人不懈地为社会、为人类、为生命的意义而奋斗不息。我们只有把学生带入作者创设的情景, 学生才能读懂文章。

学生能走进作者创设的情景中, 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从而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欣赏散文, 要让学生领会散文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 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在的韵味。《乌篷摇梦到春江》是叶文玲的散文代表作。本文以梦为线索, 以“五想”为内容, 编织了春江娇俏和美妙的图画。文章标题“乌篷摇梦到春江”, 这是全篇的文眼, 暗示船载着梦将洒满春江。“梦”的展示是通过春江的自然景观与春江流域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来显示的。作者的“梦”虽贯穿始终, 但具体落笔时, 却把“梦”化为“五想”来写“梦”, 而梦与想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 “梦”是通过“五想”来实现的。“奇想”, 写作者当年在青海戈壁滩时对春江的奇想, 渴望之情不言而喻;“始想”春江的俏, 恐怕全在于江流的曲折多姿, 委婉袅娜, 令人遐想无穷, 美感呼之欲出;“还想”, 描绘春江的“娇”, 着重突出其色泽——绿, 使人想到了朱自清的梅雨潭的绿, 但又各有千秋。“再想”, 写富春江的“美”, 浓墨置于“静”字上。上述“四想”, 向世人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春江的俏、娇及美。描写层次极为清晰。行文至此, 人们不禁要问, 除了富春江的自然景观的“俏”、“娇”、“美”, 那么人文景观又如何呢?于是, 很自然地便有了第五想——“又想”, 以汉代隐士严子陵的不媚世俗的傲骨为代表, 颂扬了富春江人们的神魂。即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本文线索清晰, 结构紧凑。例如富春江的自然景观, 是通过“始想”、“还想”、“再想”句来写的, 这“三想”句就分别是展示富春江各种景观特点的关键句, 只要抓住了全文各层的关键句, 理解文章的内容及特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作者善于巧妙地引用古今诗句, 为文章增色不少。如引用郁达夫的诗句“屋住兰江梦亦香”一句, 贴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魂萦梦绕;又如通过“临流鼓棹, 帆飞若驰”的动景遇“鸥鸟亦知人意静, 故来相近不相亲”的静态对比, 突出了富春江的无与伦比的美景。

欣赏散文, 还要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深入地理解, 反复地欣赏, 才能对散文理解得更深刻, 更透彻。《乌篷摇梦到春江》这篇文章中:“乌篷摇梦到春江”中“摇”:点明游览的工具, 透露出作者闲适惬意的心情, 也烘托出富春江的静谧;“富春江裙裾一闪”中“闪”化静为动, 形象写出了富春江曲折多姿, 委婉袅娜的特点;“真难说是山染绿了江, 还是江浸绿了山”中“染”、“浸”写出了富春江两岸千嶂染绿的娇美, 体现了富春江的山清水秀;“一棹清波碧水路、千种情思万般忧、澄于湖海碧于天”音韵和谐, 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读时朗朗上口;“丰哉”:直抒胸臆, 表达对富春江浓浓的眷恋之情。这样更能让学生欣赏到文章中的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摘要:初中散文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创设的情景中去品读, 去体味, 去欣赏, 抓住关键词理解, 进而领悟文本的主题和思想感情。

关键词:散文,情景,品读,体味,欣赏

上一篇:对新《艺术》课程综合特性的解读下一篇:西格列汀用于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