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英语如何进行优化教学

单位: 齐齐哈尔市铁锋区扎龙中学

姓名:宫爱民

浅谈初中英语如何进行优化教学

齐齐哈市铁锋区扎龙中学

宫爱民

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新一轮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要依据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科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当前教师的重要任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心潜能,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要实现素质教育,则必须在学科教学中实施优化教学法。如何实施优化教学法,本人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学目标是教师专业活动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所以,教学目标的优化可以说对课堂教学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和控制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个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组织相应的自主、合作学习,达到目标。也就是说,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然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教师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要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参校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目标。做到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课堂上就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设计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课程的内容和课程的实施方面都做了深层次的改革。更加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以及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就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可采用“启发式”、“学导式”教学法。首先,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对知识的讲解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一语道破,起到指导作用。其次,在学生课前预习,划出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时,或学生在自学中遇到了困难,迫切需要教师解难答疑时,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把握好关键时刻,恰到好处,这时学生的思想集中,全神贯注,认真听讲,可收到最好的效果。当然,除备好课外,教师还应精心设计,分析哪些材料让学生自学,哪些材料由教师精讲,哪些材料用讲练结合形式进行。研究怎样才可以讲深讲透,讲得条理分明,深入浅出,使讲解富于启发性。同时要避免教师“抱着走”包办代替,唱独角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和对所学学科本身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优化英语教学方法

可以说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就往往会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努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步骤,围绕学生能力素质的发展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课教师所要进行教学的内容不外乎三个部分:①复习已教过的语言材料;②教学新的语言项目如词汇、语音、语法和句型等;③进行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训练活动。根据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即: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在每一个步骤当中,教师所起的的作用都有所不同,不仅要随着各个步骤的变换而改变,更重要的要根据学生接受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来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并且教师要在教学中自始至终观察全班学生的反应,要随时根据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保证所教的内容大家都能接受,完成课堂的整体教学任务。

四、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的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习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林格伦对兴趣的调查结果证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成败的重要。所以,教师要想尽办法,上好每一节课,使单调乏味的反复练习变得活泼生动、妙趣横生。新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相联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唤起情感共鸣,引起学生兴趣。比如在教学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就可以通过班机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比如谁比谁高或矮,谁是最高、最漂亮的,谁跑的最快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关于学生身边的事情,甚至是本人的,因此学生很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愉快的教学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续不断。教师应做到备学生、备教材,设计好每一节课,都使其有趣味性。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尽量多扬少抑,哪怕这个学生仅仅取得一点进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活学生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探求知识,使之成为乐之者。

五、培养竞争意识,增强学习自觉性。

现代社会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竞争。教师应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之成为习惯性意识,并随时准备着抓住机遇,去迎接挑战。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想法设法开展不同形式的英语学习竞赛,包括小组之间竞赛,男女生之间竞赛,自由组合竞赛,个人挑战竞赛等。例如在教学英语单词的过程中,可竞争谁读得又快、又好、又准;在教学有对话的课文中,开展小组对话表演和比赛,看谁的对话正确、流利;在教学长篇的阅读文章时,鼓励学生用“一口气”读法或限时快读的方法进行课文阅读,看哪位学生能又快、又准地完成任务。此外,鼓励学生用英语做值日生报告,根据所学的对话和课文的内容情节进行改编和表演,开展小演讲活动,用英语做游戏,猜谜语,学唱英文歌曲等等。

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既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觉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体现了素质教育精神。

六、注重感情投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卢梭说的好“只有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 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爱心、热心是责任心的源泉,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学是师生间的心灵沟通。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感情去赢得学生的感情。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教师给予学生一分爱,学生会回报教师十倍的情。教师把学生当成了朋友,学生也就更加愿意和教师交朋友,他们会把自己心中的快乐和痛苦 甚至心中的秘密告诉你。在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师生一起不断地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才能更多地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泰戈尔说,“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英语课的首要任务虽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要与英语教学本身想结合。教师要把情感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渗透到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之中。

我们知道,如果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他向学生提出意见和要求时,学生会认为“老师是为了我好”、“老师说得对”,从而产生肯定的影响,愉快地加以接受。经验告诉我们,凡是学生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该门功课的努力程度也一定很高,因为学生会把老师的爱同化到他所教的学科上面,因而喜欢听他的课,积极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性格,积极参加到课堂语言学习活动中,就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学习成绩也就会更好。

可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学工作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和开展,也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相处的融洽,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把学生当作朋友并用真心来给予他们关爱和帮助,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就一定愿意学习这位教师所教授的学科。

几年来,本人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尝试,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技能,浅显地总结了这点教学心得,并运用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倍增,同时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展了知识面,提高了英语水平。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他们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浅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摘要: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无论是在积极的导入还是在创设教学氛围、激情朗读的环节,它都可以发挥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其次,它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手段,又具备突破教学难点的优势:化困难为简易,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结合,还可以帮助语文教学实现新课程提出的目标,既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且以将此为实现大语文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信息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人类科学技术的最伟大的成果之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引入教育教学过程。学生的阅读对象不再限于文字和图片,而且有大量的有声读物、大量的动画等视频资料。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以此整体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进行语文课改的必然趋势。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语文课不仅以读懂内容为目标,而应以同化语言为目标。”同化过程也就是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指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外化是指运用、语言实践。学习语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学习、理解、积累课文内容到语言实践、运用的一个过程。

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语文教学,促进改革进程,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一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必然促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帮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其次,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认识活动由感性向理性的飞跃。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通过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帮助落实“大语文”的教学观。再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实现视听结合,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增加学生的活动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提高。

所以,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以信息技术为载体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多种局限。这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多媒体的引入,就像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魔术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借助声、光、影、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把大量的感性材料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使教学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这较之教师的抽象讲解、有限的板书更容易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很快地、效果显著地进入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之中。

(一)积极导入、激发求知的催化剂

一堂课巧妙的开头设计,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在这个环节使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在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导入新课时,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是语文老师喜欢的一种方式。以本人教学《鱼游到了纸上》为例。在新课伊始,先用动画的形式展现话题:动画中,几条鱼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游着游着,竟游上一张白纸。这时,画面打出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再配以有趣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入所学习的新课文,同学们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读题后,我问学生:“你想从文章中知道什么?”这时学生活跃起来,纷纷提出问题:“鱼真的游到了纸上吗?”“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多媒体设置疑问、创设悬念的效果真明显,它将不可能的事情生动地展现在眼前,怎能不催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个个急于想从课中探个究竟,在这样强烈的学习欲望驱使下,他们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创设氛围、渲染情感的添加剂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一种让我们教师十分尴尬的场面:一篇情深意切的文章,教师早已入情入境了,可是学生大多十分冷漠,无动于衷,对情感的体验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而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帮助我们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往往会产生“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受到年龄特征的影响,2003年那场让我们刻骨铭心的“非典”灾难,学生却是知之甚少。不认识到当时事态的严重,就不可能体味到人物的高尚风格。那么,如何才能让他们增强对“非典”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叶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从而产生心灵上的强烈震憾呢?经过反复钻研教材,我决定从叶欣的追悼会入手,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为此,我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制作了相关的教学课件。课堂上,在令人悲痛欲绝的哀乐声中,当叶欣追悼会上花圈如海、泪飞如雨的情景出现在同学们面前时,大家震惊了:一个普通的护士长,她的去世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前来送行?人们为什么称她为“永远的白衣战士”呢?望着孩子们惊异的目光,我为他们介绍了“非典”给人们带来的恐慌和危害,并让他们浏览了叶欣的生平简介。这一环节的设计,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渲染,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三)有声有色,激情朗读的强化剂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文无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激发朗读愿望。像《五彩池》这样充满色彩美的课文,在文字的显示条件下,课文美感的展现绝对受到大量约束。但是,多媒体的介入,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改善: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画面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到课文中,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促生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怀着对五彩池的赞美之情进入朗读课文的教学环节。由于学生已经成功进入文字描述的情境中,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激情随之而生。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语文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一堂课中的教学难点,往往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困惑。究其原因,或是知识过于抽象,或是知识过于复杂,或是知识过于陌生。要解决这一难点,由教师单枪匹马、一味讲解,往往适得其反,这时,教师可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直观、形象、准确地展示知识,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刻理解,进而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内化,实现能力提高的教学目标。

(一)化困难为简易 在语文教学中,往往会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或突破、解决教学难点而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结果是学生的感触仍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有厌烦情绪。而电教媒体能活化课文内容情景,化难为易,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讲到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一部分,由于这方面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刻板的文字说明中很难理解和接受课文知识。我为了平缓教学的坡度,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运用了电教媒体,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动画教学环节:一列两个车头的火车向北前进,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轻松地爬上陡直的山坡。动画使学生观看到了火车爬上直坡的全过程,并且特别注意到了用红色醒目地闪现出来的“人”字爬坡轨迹。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内容自由发表意见,说说火车是怎样爬上陡直山坡的,以达到加深对课文体会的教学目的。由于前面巧妙地借用了电教媒体,所以学生在短时间内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人”字形线路的含义,更加具体地体会到了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和杰出的创造精神。

(二)变抽象为具体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词句包含的意义是非常抽象的,这些内容仅仅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使学生理解,如果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阅读的效果就会事半功倍了。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海防前哨”、“祖国的南大门”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中国地图,让学生看着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在祖国的最南方,地理位置很重要,就像我们家里的大门一样,所以称“南大门”,学生自然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词意。

(三)变静态为动态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如《看月食》一文向学生介绍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及其过程。学生对天文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月食这一天文奇观也并非随时能见到。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及月食发生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看月食》一课时,我利用课件,通过动画展示三种天体,以太阳为中心,地球绕太阳公转,并自身自转,月球绕地球旋转,三球同时运动,当月球绕地球运动到地球在太阳照射下的阴影区,月球逐渐由部分变暗到全部变暗,此时月偏食、月全食便发生了。在屏幕上,月食的整个过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月食的原因及过程,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再如《看云识天气》一文,云的种类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等,这些概念也非常抽象,区分起来很困难。我们就可以把各种云的画面用多媒体展现在同学面前,再结合生活中谚语和根据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解决难点,同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展现落实学生亲身体验“看云识天气”的趣味。

(四)突破时空限制

电教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改变微观、宏观的约束,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教学中一些无法让学生实际接触的事物可以通过声音和画面显示出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获取学习所需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结合课文内容,我适时播放了一些描绘海滩和海岛美景以及海底世界的录像片,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学生一会儿观赏海滩和海岛的美景,使他们好像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海滩上到处是形态各异的贝壳,还有庞大有趣的海龟;海岛上绿树成林;一会儿仿佛又潜入海底,探索海底的秘密,大海深处,无数的鱼儿游来游去,穿梭不停,美丽的珊瑚千姿百态,好像还听到了海底的动物发出的各种声音。整个观看过程中,学生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思想高度集中,情绪十分高涨。

由此可见,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了,把虚的变实了,把难的变易了,把复杂艰巨的认识活动变得简易且轻松愉快,从而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里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所以,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完全可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它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机互动、师机生互动、生机互动、生机生互动的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且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自主探索,合作交流:①上网搜索查寻有关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②运用所查寻的资料,自学《秦兵马俑》一文;③针对疑难问题进行交互解答;④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从网络上所了解到的秦兵马俑。 这一教学设计,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他们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学具,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不仅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而且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进一步证实,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了学生以往被动地听讲、机械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从而转变为个性化的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充分表现的学习方式。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让学生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我们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尽快转变自身的教师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课堂上圈划重点,课后反复抄写、背诵。事实证明,这种以应试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杀了儿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再以是否能够把教材讲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彻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根本变化,由前台的“演”转为后台的“导”,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为学生提供丰富有序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我通过分析,先明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杨梅树的美丽和杨梅果的可爱,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学习到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帮助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查找大量资料,把教学要求、教材说明、学习方法、播音员的朗读录音、生字的音形义、重点词句和段落的分析、课后练习以及杨梅树和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杨梅的产地及生长情况、杨梅的营养价值、杨梅的食用和药用方法、当地围绕杨梅而形成的产业情况、果农收获杨梅时的欢快情景、杨梅产业为当地人创造的价值等有关资料以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形式按一定的秩序制作成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课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要真正融入人机交互的环节,必然就进入了主动的学习状态。而此时,教师的角色也较好地完成了从“前台”到“后台”的活动空间转变,完成从“演员”到“导演”的角色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最好环境。

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语文知识信息量

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那么,如何迅速有效地扩大学生的吸收量,在于如何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阅读总量剧增,背诵课文增多,阅读速度加快,最终提高阅读效率,提高人文素养。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为以上几个方面的落实提供了条件。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以此证明人必须调动多种感官才能达到较好信息摄取。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做了另一个实验,是关于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一句话,也只有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才能较好地保持记忆效果。由此可见,多媒体计算机应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因此,我每周至少抽出一节语文课带领学生到微机室进行网上阅读,学生也是兴趣盎然。我引导学生在自己的文件夹中建立了“词语宝库”“精彩摘录”等文件,养成了“不动键盘不读书”的习惯。通过长期的网上阅读,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了。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积累,又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的不足。

总之,语文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创造教学的愉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开拓学生思路,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空间。

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翻转过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就是这个“支点”。它威力无穷,充满生机;它给了语文教学以新的“奶酪”,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常汝吉

《语文新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7月第1版

2、裴娣娜

《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发展性教学策略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3、陈至立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0年10月

4、沈凤佳

《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中的巧用》《教学月刊(小学版)》 2004年第4期

5、皮连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4第1版

6、于庆江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越性》人教网信息技术栏

7、颜兰、冯娟《试论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昆明大学学报

2006年9月

第三篇:浅谈教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内容提要: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纲

要(试行)》提出了六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即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起着至关紧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使评价最大发挥大的有效性,是当前教师在课改中应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转变评价观念 赏识 悦纳自己

随着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六点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即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的评估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因此,在教学中适时、正确地运用评价手段,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

我们迎接的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靠传统的理念是行不通的。传统的评价观只有教师评价学生,把学生视为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对象,盛放知识的容器,惟考分是人才的评价观点,从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忽视了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此,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转变评价观念,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是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上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正是给学生提供了发现、研究、探索的空间,为学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创设条件。

⒈激发学生参与评价的兴趣

学生自我评价,目的在于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小学习"-些自我评价的方法,促进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实物演示、小品表演、课堂游戏等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以这些直观形象的手段,

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起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在学生初步尝试评价的时候,我采用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发言流利、声音响亮的同学给予表扬,由此建立起他们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评价的方法后,我采用小组竞赛、对组合作、大组交流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释放学生的精神

活力,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交往中主动发言,积极交流。

⒉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

要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在课堂上就必须保证他们评价的时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如在教学生字时,我在指导完书写后让学生试写一个,然后我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来评一评他写得怎么样,在评议中不仅让学生正确掌握了字形还促使学生写出了一手好字。又如朗读课文时,我采用“读——评——读”的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读,再让学生评一评他或他们读得怎么样,最后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像这样的契机很多,我们要善于抓住,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评价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评价中得到发展。

⒊重视学生的自评与互评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学生想象丰富,有很大创意性,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或作业做出自我评价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往往很努力。比如“我觉得自己这次朗读比以前更有感情了”、“我这次考得不好,我想重考”等等,从这些朴实的自评语言中,可看出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进一步完善自己,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调控的意识。正如有位哲学家说的那样:“人生的真谛确实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让学生对自己的朗读进行评价,这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思,为学生提供一个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取长补短,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学生互评,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组织小结会、评论会,让学生评一评,说一说,在评别人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自我提高。比如“××小朋友这个角色扮得很好”、“他们小组朗读的声音太小了”„„ 既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做到培优帮差,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中得到发展。学生在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二、实现平等对话,以激励性评价为主

⒈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实现平等对话

新课程要求建立一种“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不受框框的束缚,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促使双方都进行积极思考。以“对话”为主要状态的阅读教学,教师要以“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对话。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评价氛围。也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实现“平等对话”。教学民主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上的,爱是教师改造工作的源泉,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源泉。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教师要以关怀、关爱、理解、赏识的心态评价学生,启发学生的心智,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⒉ 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以鼓励性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曾经有这么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鼓励的作用是巨大的。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苟求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力去发现其优点,并以此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决不吝啬赞许与鼓励,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学生答得好,及时称赞,“说得很有道理”、“对了,你很会看文章”、“见解独到”等;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及时补充,不使学生感到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我常进行的鼓励性评价,如“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你再试试。”“你真棒。”“再努力一下你就成功了。”“你说得太好了,我怎么没想到呢?”“多好的问题,会读,会思考,你真行!”“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鼓励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感到一种满足,一种驱动。如在朗读课文中,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但是教师在对学生给予鼓励时还要注意因人而异,体现个性化。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在教学中给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我赞誉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三、丰富评价语言,要融入真情

⒈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有着多样、 灵活、 生动、丰富的评价语,就能学生如坐春风,课堂内总是生机勃勃。就拿读完课文后来讲,如果老师这样来评价学生: “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念得好!”“这个句子你读得多好呀!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 ” “老师都被你读得感动了。”“你念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念得最出色的一个!”

“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如此生动、亲切、明朗的语言,学生听后怎么会不被深深感染?怎么会不大受激励呢?学生们跃跃欲试,一个个教学的高潮就这样形成了。在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如果能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语言的回旋余地就可超出简单的评语范畴,趋向更生动、更丰富的境地。而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⒉适当运用体态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教师还需要适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当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多微笑,多点头,极其专心地听,诸如此类的态势语可以明确地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喜欢你!”“请继续说下去!”行之有效的体态语言能体现出教师在评价时感情的投入,与学生极易产生心理上的共振。

⒊评价要真诚

现在不少评价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当学生写出工整又美观的一页作业,我除了给他一个“优”,再写上一句“教师真喜欢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上台发言,我除了给他一个灿烂的笑脸还摸摸他的头。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能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创设起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关系融洽。同时,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学习,进而实现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许多因素及发展变化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客观、恰当地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

2. 《语文课程标准》

3.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第四篇:浅谈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

文章作者:彭俊江

源:

添加时间:2009-8-5 10:25:47

字体:小

纳税服务是税务机关转变工作职能和工作作风,以纳税人的需求为导向,由征税主体主动向纳税人提供的税收服务事项和服务措施,从一个侧面诠释了税务部门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深刻内涵。优化纳税服务是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有效手段,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进一步优化纳税服务,提升纳税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笔者谈谈个人肤浅的认识和看法。

一、当前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税务部门在改善纳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相对于强化税收征管而言,仍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主要表现在纳税服务的意识不够强烈,多少存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倾向;服务的方式和内容缺乏系统性、实用性和充分性,多少存在追求形式、浮于表面的现象;加之较少对纳税服务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因而服务程度未达最优化,服力效果未达最大化。究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纳税服务理念未得到根本改变。长期以来,税务机关定位在管理与执法的位置上,征纳双方处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不平等关系,税务干部不自觉地养成了职业上的优越感,对纳税人颐指气使、指手画脚,无形之中打开了征纳双方的距离。虽然,近些年来税务部门大力推行和倡导优化纳税服务理念,甚至《征管法》明确了税务机关应当为纳税人提供多种形式的纳税服务,赋予了纳税服务的法律依据和要求,通过不断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清楚的看到,少数干部仍然有习惯凌驾于纳税人之上的思想,打官腔、摆架子的作风屡见不鲜。重权力,轻义务;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损害了税务部门形象。

(二)税收执法和管理上的错位。一是税收执法上的错位。在一段较长时间里,税务执法中对纳税人的“敌视”性大于服务性。如以前开展的各项专项检查,几乎都是以纳税人存在偷税、漏税、骗税和抗税为假定前提。二是税收管理上的错位。长期对纳税人实行的“保姆式”管理,把许多纳税人自身的事务大包大揽在手,以“管理”代替服务。正由于不放心、不放手,许多办税事务可以简化的不能简化,许多职权可以下放的却不愿层层下放,于是形成税务机关要求纳税人办理申请审批的事务多,审批的环节和手续多,甚至一项涉税事务涉及多个部门,使纳税人不得不到处“烧香”、“拜佛”。

(三)纳税服务层次较低。一是纳税服务手段滞后。纳税服务质量侧重在服务态度是否热情、文明礼貌用语是否规范等浅层次方面,而一些真正能为纳税人提供便捷服务的项目尚不完备,如一站式服务、多元化申报方式、电子缴税、网络纳税等等,不能满足纳税人个性化的涉税需求。很多服务内容实际上是减轻了税务机关的工作量增加了企业负担,这些做法与优化纳税服务相违背,与高水准、深层次的纳税服务还有很大的差距。二是服务质量和效率欠佳。往往制度制订的多,措施是否落实、执行效果好坏未进行深入地检查和研究,限时服务、全程服务等无从考察,偏重于口头上、材料中、墙壁上的服务,纳税服务流于形式,优化纳税服务进程缓慢,更缺少长效发展机制。三是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由于文化素质、专业水平等原因,办税人员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及时为纳税人提供全方位的涉税服务,影响了工作效率。

(四)缺乏长效管理机制。近几年来,税务部门一直在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但问题出在一般号召多于扎实措施。新《税收征管法》已把提供纳税服务列为税务机关的法律责任,但税务系统尚未形成一套运转自如的纳税服务体系,也没有明确负责实施纳税服务的职能机构。对纳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缺乏统一规定,基层单位很难明确税务机关服务与税务代理机构服务应有哪些差别,两者如何协调互补。于是出现表象服务多于实际,突击式、刮风式服务多于针对性、长效性与实用性服务,最终使纳税人的奉行成本居高不下,纳税服务的满意度难以提高。

二、优化纳税服务的建议

(一)根治服务理念,树立全新的服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思想观念的彻底更新和改变,是优化纳税服务的先决条件和关键所在。纳税人是财政收入的源泉,没有纳税人的依法纳税就没有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必须牢固树立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法定义务和基本职责的意识,始终把尊重纳税人、理解纳税人、关心纳税人、服务纳税人融入到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始于纳税人需求,终于纳税人满意”的目标,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真正实现税务机关由“监督打击型”向“管理服务型”的转变,营造一个法治、公平、文明、高效的税收环境。

(二)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确立纳税服务主体。改革开放以来,税收征管工作以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理顺内部职责,强化制约机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和质量为目标,进行了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现在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主导观念已经确立,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初步形成集约化管事模式,税收执法行为逐步规范,税收监控和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但是,与税收征管息息相关的纳税服务,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纳税人反映:原本办事程序多、手续多、环节多的现象没有改观,反而办税场所集中了,纳税人多头跑、多次跑等新问题出现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税收征管改革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纳税服务。因此,要进一步深化征管改革,确立依法征税和依法服务两个主题思想,健全纳税服务机制。

(三)改进服务,促进由形象性服务向实效性服务转变。纳税服务要不满足于“一声问候、一杯热茶、一张笑脸”,而要注重实效,一方面对于纳税人最为关心、最想知道的新的政策法规、纳税定额的调整和征收等情况,定期通过内外网站、政策公告、12366服务热线等形式,让纳税人及时了解、掌握。另一方面应在简化办税流程、办税环节、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以提高效率作为信息化应用的主攻方向,让纳税人充分领略到税务现代化的魅力。在抓好基础服务的同时,应顺应特殊纳税人的需求,想纳税人所想,急纳税人所急,如开通“绿色办税通道”,实行提醒服务、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等个性化服务措施,努力促进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转变。同时应树立服务工作长久意识,持之以恒地融入征管工作之中,鼓励依法诚信纳税,提高纳税人遵从度,营造和谐的征纳氛围。

(四)拓展纳税服务内容,健全纳税服务体系。纳税服务主要包括日常办税服务、咨询服务、环境服务、宣传服务、援助服务等方面,要建立起以职能性服务为根本、权益性服务为重点、程序性服务为基础的税收服务体系,在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效率上不断推陈出新。建立健全办税服务制度、税收宣传制度、纳税人意见征询(反馈)制度、公开办税、服务质量考评和追究制度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和方法,根据“科技加管理”的思路,借助信息化手段,着重开辟网上办税服务平台,增强纳税服务的科技含量,提高纳税服务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推动纳税服务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五)完善考核机制,建立纳税人合法权益和服务质量保障机制。设立服务投诉电话和征求意见箱,聘请特邀监察员,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确保社会各界意见反馈渠道的畅通,最大限度地保障纳税人合法权利的实现。严格执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相衔接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纳税服务评议评价机制和服务质量、效果的保障制度,建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长效机制,将纳税服务工作质量作为考核税收工作的主干线。

(六)正确处理好几种关系,为优化纳税服务提供有效保障。一是要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坚持服务与执法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在服务中执法,在执法中服务。既不能只强调执法而忽视了服务,也不能一味只讲服务而丧失了执法原则,服务必须以依法治税为前提,既要优质服务,又要规范执法,更要有效规避执法风险。二是处理好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在讲究服务质量的同时,要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不能单纯只讲服务质量,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质量和效率要同时兼顾,服务质量好、工作效率高,才能真正实现纳税人满意的目标。三是处理好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优质服务需要税务机关的努力,相关职能部门和纳税人的支持。税务机关要一手抓自身建设,一手抓外部环境建设,要加强与政府、工商、金融、地税、公安等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赢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营造良好的纳税服务氛围,把税收工作做得更细致、更扎实,才能更好地为纳税人服务。

第五篇:浅谈如何优化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关系

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关系的处理是贯穿于物业管理活动始末的,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原本是精诚团结、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但现实中却出现了诸多的矛盾和纠纷,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合理的手段,运用相关知识处理好关系、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服务品牌,最终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物业管理;交流沟通;优化关系

一、明确双方的关系

关于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之间的关系,《物业管理条例》中已确认了两者是两个独立平等的民事主体关系。业主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聘用物业管理企业,将物业管理项目委托给物业管理企业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则按照合同的约定为业主提供服务,其实提供的服务就是一种价值商品,业主要为占有和消费物业管理服务支付一定的费用,所以,两者是委托与被委托、服务与被服务、提供商品与消费服务的关系,也是一种互利共赢、共生共荣的合作发展关系。但是人们往往受旧的传统思想影响,在观念上使得双方原本平等关系的地位产生错位,部分业主采取了拒绝的态度,给物业的管理活动增加了困扰。因此,明确双方的定位,是处理好物业管理企业与业主关系的前提。

二、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之间关系紧张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两者之间合作关系趋于紧张,本应该是和睦相处、互赢互利的两个主体却变成了对立的矛盾双方。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间的矛盾纠纷屡屡发生:一方是要求“收费”,一方是“拒缴”;一方是原告,一方是被告;一方坚守阵地,一方要求解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宣传不到位。

首先,对政策的宣传不到位。无论是业主还是物业管理企业,对物业管理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不少业主对于物业管理相关政策了解甚少,甚至一些业主委员会成员也不能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正确实施监督管理。而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对相关政策的学习也不够,把握政策的能力不足,靠经验管理,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据。

其次,对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内容宣传不到位。许多业主在物业管理的概念上了解认识不多,许多要求超出了物业管理的合理范围。部分业主认为:交了物业管理费,物业就应对业主的一切损失负责,提出的许多高标准、全方位服务让物业公司无法做到。如:小区周围公交车等配套设施少;小区附近有歌厅,有餐馆,噪音大;物业雇用的保安应保障业主的人身安全等问题。因此,物业管理企业还是要通过宣传来缩小业主与物业公司间的认识差异。

2.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不到位。

物业管理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服务不规范,员工服务意识差。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不按照约定履行合同,提供了质价不符的服务;一些物业管理企业一味最求利润,侵犯了业主的合法权益;一些物业管理公司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低,缺乏科学的管理能力,缺乏正确的沟通能力,缺乏一名物业管理人员应有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应急能力、法律水平等,这些都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质量。

3.物业公司缺乏执法权,政府相关政策滞后。

物业管理纠纷的深层次原因复杂,不少业主把对社会不良现象、违章搭建、拆迁政策、开发企业或者现行的相关政策等方面的不满转嫁到了物业管理企业身上。物业管理企业在业主与政府之间、在业主与开发建设单位之间、甚至在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例如现在普遍存在的群租现象,物业只能对产权人和房客进行劝阻,通报房办,但这样的结果就会导致相邻业主们的不满和投诉,认为物业敷衍了事,恶性循环就导致物业费的拒缴。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业主对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物业公司不再是简单的接受业主投诉、报修等工作,还要随时向业主传递服务中心的各项信息、搭建与业主互动的平台,向业主展示物业管理人员良好形象等工作。因此,处理好与业主的关系是物业管理的关键所在。

1.建立一个业主互动交流平台。

俗话说“通则不痛”,沟通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必要途径。物业公司可采取建立社区服务网站、小区论谈、业主座谈会、定期拜访、满意度调查、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等多种多样的方式收集业主信息,了解业主的合理需求,并对及顾客提出的不满与意见及时的处理,了解业主对企业的评价和要求,经过综合分析,结合公司战略,从基本需求、期望需求、超期望需求等方面确定核心服务和支持

服务,最终实现公共关系目标。

上海“万源城”小区是一个物业服务标准五级的高层住宅小区,小区物业在日常沟通交流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万源城居民的“惠民平台”,每一户居民发放一张会员卡,可以享受到定购蔬菜、水果、体检、健身、旅游等多方面的折扣优惠,从而让万源城的居民感觉到了不同与其他小区的服务,对物业的满意度提高了很多,小区的物业费收缴率每年都是在98%以上。这个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企业组织在开展一般性公共关系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有自己特色的服务,开辟同业主联系的渠道,打造和树立企业组织的良好形象。

2.建立一套意见投诉受理机制。

建立《客户投诉处理作业规程》,从管理处到企业总部建立一个部门内部监督顾客投诉处理情况。做到“专人受理,限时办结”及时妥善处理业主各种投诉意见。而且在投诉时限到达时或投诉处理完毕后要对投诉客户进行回访,以便及时验证管理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确保管理服务工作质量。投诉事件的回访率应达到100%,同时,针对不同程度的投诉要安排不同的人员进行回访,以体现公司对住户投诉的重视程度。要处理好业主的投诉,物业管理企业要遵循一定的公关原则——微笑、理解、致歉、跟进、沟通、回复。作为物业管理行业,有投诉是正常的,关键是以何种心态去面对。很多情况客户的投诉是提高我们管理服务水平的动力。

3.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组建高标准管理队伍

目前,越来越多的物业公司认识到建立起一套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管理体系、工作标准和服务程序,明确每一个岗位的工作职能,每一类工作的操作步骤,各种问题的处理方法,让每一个员工工作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服务质量。

3.1专业化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先决条件。

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因此,首先要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员工管理是服务行业的核心工作,提高管理水平的根本途径是进行员工管理。通过抓好管理人才的培养,解决好“顾客对服务质量的需求和企业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培训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才能彻底解决企业发展问题。

3.2.规范化管理是增强服务质量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日益成熟的今天,业主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减少投诉的发生,应制定各种岗位的操作手册,各种应急预案以及质量监督体系等,并严格按照工作规程规范开展工作。对已经制定的管理体系要结合实际管理的项目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满足不同项目的需求。

3.3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确立人性化服务观念,建立健全服务质量保证体系,把服务质量视为企业的生命。物业管理企业开展工作时,将业主视为自己的家人来对待,这样使得业主不会觉得企业只是一味地在赚他们钱,而是认为花钱买方便、买时间、买温馨。而业主也视企业为自己的管家,相关的大事小事与企业商量,共同做好美化物业环境、解决日常问题等各项事务,从而让企业认为自己的提供的服务得到了回报,付出的劳动得到了尊重,从而倍加珍惜双方的感情和默契。例如一些温馨提示、无偿的便民服务等人性化活动,这些都已经在许多物业管理小区里得以证实,让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小区里的业主们和物业管理员,均感受到相互尊重、和谐融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并以此为豪。因此说,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人性化活动的基础,而人性化活动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

3.4建立“爱岗敬业”的管理团队

物业管理企业要结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教育和培训,建立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精业务、守道德、会服务的优秀团队。在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个人素质方面的培训,对每一位员工进行“职业道德,礼仪礼貌”培训,培养员工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是做好物业管理的一大优势。要让每一个管理员都能注重和业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热情地为每一位业主服务,对一些不太了解、提出抱怨甚至投诉的业主,要主动上门与其沟通、交流。要不怕被业主指出缺点,学会感谢业主提出意见、给予改正和进步的机会,使业主从逐渐了解到最终理解、信赖公司。作为物业管理的从业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要做到政策清楚、管理有方,技术精湛、服务热情,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4、协调好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

其实,影响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间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和监督。由于物业管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我国推行的时间短,尚处在成长和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作为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行业,出现问题也是难免的。

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在正确处理与业主之间关系的同时,也应积极协调与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物业管理企业应当主动加强与行政管理部门的交流沟通,关注政策的变化,并积极服从、执行相关规定,配合行政管理。这种配合与服从,往往会为物业管理企业获得行政管理部门的理解、支持奠定良好基础,从而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协助、支持行政部门的管理,同时要借助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来加强与业主的关系,例如借助行政管理部门来整治违章建筑、取缔群租;在一些沟通会上,可以邀请行政部门的人员参加等等。

我相信,物业管理企业如果能一切以业主的利益为出发点,明确物业管理的定位,充分重视业主对企业的投诉,建立完善的投诉管理机制,切实运用公共关系手段处理在日常运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那么,企业的认知度、美誉度必然能大大提高。同时,还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有利的、和谐的舆论环境,减少其在日常运作中的阻力,最终必能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更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赵久建.中国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

[2]林七七.物业管理公司业主投诉中的沟通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1

[3]刘玉刚,柏静霓.我国物业的管理弊病追究[J].上海商业.2008(10)

长宁公安分局管理处彭菁蓉

二〇一三年六月十八日

上一篇: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下一篇:浅谈练习跆拳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