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2024-04-19

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通用10篇)

篇1: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贵港市港南中学 韦超美

摘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保障。初中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何科学合理地优化各种教学资源,进而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际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新课标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教学实施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结果。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的课堂注意力是集中而有限的,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资源,摒弃目前尚存“少、慢、差、费”的课堂教学现状,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而深刻的现实意义。那么我们应如何切实有效的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要加以精心设计和考虑,使语文课堂教学有其和谐的大课堂环境,产生强烈的语文课堂教学共鸣,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优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课堂环节,有机结合实际,切实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推动中学语文教学向纵深发展。比如,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课前让学生通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然后上课时,由学生来介绍,一方面节省了上课的时间。另一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加强。学生上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由学生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可由学生再查找资料解决。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学生的荣誉感得到赞赏,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就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了。正如捷克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动手实践记忆犹新,而只听不做则易记易忘。

二、采用恰当的教法进行教学。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句话里有两个“法”,前一个“法”,指的是教学的法则、规律;后一个“法”,指的则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这就是说,教学的法则、规律是比较稳定的,而教学的具体方法是变化不定的。我想要说的是后一种“教无定法”。造成“教无定法”的主要原因有:教师素质不同、学生素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结合自身素质,了解学生和教学内容的情况选择教法。

1、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方法选用得当就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能提高课堂效率。以《故乡》为例,如果以学习描写人物外貌为教学目标,则可以闰土少年和中年的外貌描写为范例,对学生进行肖像描写训练;如以学习对比手法为教学目标,就要抓住人物和景物描写的几组对比,进行讲读分析。

2、根据课文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教法。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内容浅显、故事性强,可以采用表演式,可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练习朗读和对话,来体现人物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奇妙的克隆》、《被压扁的沙子》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则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提前查找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补充,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天上的街市》想像力极为丰富的文章,教师可提出一些能够唤起学生丰富想像力的问题,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比如用自己的话描述《天上的街市》里的想像世界等。课文的特点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深浅度不同,选择教法也就不同,这就是“教学方法要因文而异,不可千篇一律”的道理。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因为任何教学活动总是与教学对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角度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使他读好。也就是说,教师要教的,是学生不喜欢的地方,是学生读不懂的地方,是学生读不好的地方。如在教《背影》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留了预习作业,让学生自读《背影》,课上询问学生读后的感受。

调查结果: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读这篇文章。经过分析我认为大概是因为《背影》 所承载的内容和情感距离学生太远了吧。当代的学生与朱自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情感之间的沟通途径是什么呢?我想,《背影》所承载的最基本的情感是父子亲情,这种感情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的。于是,我就从这里入手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我运用孙道临先生的朗诵作为拉近学生与作者心灵距离的媒介。课上,让学生四听课文录音,第一次要求学生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第二次要求学生回答听出了什么情感;第三次要求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情感重新感受文中父亲的形象;第四次要求学生边听边联想自己生活中亲人的背影,然后让学生记下想到的亲人的背影。有的学生写外婆,有的学生写父亲,学生带着晶莹的泪花读自己的“作品”,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根据教师本人的风格选择教法。每个教师的个性、气质、素养、专长等不同,在教学中表现出的风格就不同。一种好的教法未必每个教师使用都有效,这也是有些教师模仿别人往往不成功的道理。所以,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法。譬如,长于言辞、朗诵的,可从讲析、范读方面下功夫;反之,则可以从训练、板书和运用教学媒体方面努力。

三、用和谐的课堂氛围感染学生。

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情感的沟通,愉悦的体验,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他们的思维。在语文教学中,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紧凑有致的教学节奏、生动有趣的语言、自然亲切的教态等都是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的重要条件。但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最重要的还是教师的教风,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民主像搭在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接心灵的桥就越坚固,越宽阔。”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营造良好的教风,教师应该严以律己,面对教学中的错误和失误,敢于公开自我批评。要宽以待生,平等对待班级学生,态度和蔼、作风民主、不端架子,重视学生解放思想,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并能倾听不同意见,尊重学生正确的想法,提倡进取精神,注重创造一种自由、宽松、和谐的空气以利于学生积极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民主的教风是最受学生欢迎 的,也只有在民主教风的熏染下,才能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注重学法。

一个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是绝对不会在这方面少下功夫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对学生有意识地指导,传授学习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之有得,终生受益。学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所运用的方法。方法得当,就会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故乡》时,我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讨论闰土由少年英雄变成木偶人的原因时,有学生提出:造成闰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的勾结,这是不容置疑的;直接原因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闰土的“多子”,应该是闰土贫穷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提出: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如果一家人有6个子女,那他也是不会富裕的。有的学生还谈到,文中在指出导致闰土穷困的原因时,鲁迅首先将“多子”放在了第一位,这说明鲁迅也认为“多子”是闰土贫困的主要原因。通过学生合作性的讨论,课文的内容得到了延伸,作品的内涵得到了挖掘,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更是得到了深化。可见,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多么的重要了。学习方法众多,但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所教内容或特定情况灵活、客观地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和盘托出。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非常重要的,办法也有很多,它表现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完善创新,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滋有味,学有收获。

篇2: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民族中学 邬姣

【摘要】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影响,若持久坚持,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功的阅读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拓宽知识面,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只有这样才会达到“授之以渔”学生终生受用的预期效果。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书海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因此在阅读时,我们要寻找一个思维的突破口,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 就内容上, 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爱莲说》是选入初中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名篇,阅读此文我们可以从散文的特点读出它的音乐美,也可以从它写作方面体会托物言志的技巧美,还可以从内容上领悟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美。总之,目的性明确,就能使不同档次的学生都能够有所得,使同一学生在每次阅读时都有新的不同感受,不至于使阅读变成一种散漫无边的行为活动。

二、应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联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 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3.立足文本,借助朗读与“对话”训练,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散文、诗词(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苏轼的《密州出猎》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等等;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4.在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指导学生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篇3: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为了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课堂教学,抓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优化重组,发挥课堂教学环节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实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优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呢? 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谈一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希望对我们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为了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必须要对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入手, 优化每一个环节,实现整体优化目标的达成。

一、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要明确,不仅教师要明确, 学生也要明确。教师的教学一开始就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初中语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这是因为,初中语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初中语文以语文基础知识为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需要的基本技能和能力,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语文作为与社会生活、生产,有着广泛联系的基础学科,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就有深刻的使用价值。培养优秀的语文从业人才不仅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关系着我国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重要使命的完成。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初中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和起点。教师要对学生开展理想教育,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从心底明确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同时,教师要结合每一课时教育教学的内容,制定每一课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上课之初就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这样从小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的明确到大的教学和学生理想目标的达成形成一整套的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习的实际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初中语文教学结构

初中语文教材是初中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进行学习最重要的依据。 语文知识具有其内部逻辑性。每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结构的理解层次可能会有所不同,怎样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编排,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吸收,进而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需要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优化。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在深入钻研教材力求知识脉络和逻辑关系的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系统的优化,让我们的课堂目标达成实现最大化。

优化知识结构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课堂教学的优化。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如何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育教学基本功实现课堂呈现的最佳效果,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的语言风格和侧重与教师所教的学科有重大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语言规范准确能使学生得到严格的训练,形成一丝不苟的学风。 同时教师还要发挥语言幽默性,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板书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一种必要手段,好的板书是知识结构的有效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表达讲课的程序和内容,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够体现出讲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同时更利于学生及时记忆和学生完成知识结构的形成。课堂板书是一节课知识结构的梳理,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我们要教育学生养成记板书的好习惯,便于学生日后作为复习资料,合理的掌握知识结构。

三、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所采取的教学手段,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的有效保证。

教师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的内容和学科的特点。初中语文是语文科学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教学要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语文作为一门以应用为基础的学科具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教学特点。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语文教学注重应用教学。表达应用教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教学方式。初中语文教学要突出语文知识综合性教学的地位,加大综合性教学的分量。因为作为实践应用的学科,学生只有亲自参与其中,通过亲自表达体验的过程才能够明白知识形成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从而更牢固的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以综合性知识教学为依托大力开展探究教学。所谓的探究教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或是与自己的固有知识、经验相冲突的内容,在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探究,得出结果的语文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起点,积极引导初中生进行自主探究。

摘要:初中语文新课标教学理念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实效,教师要把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方向。

篇4: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善于观察;合作;自主写作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和习惯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那么教师就要教会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力求写实。让学生用眼睛去看,远“观”近“察”,事事留心,时时注意,并养成一种习惯。还要明确观察的对象,再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去细致深入地观察,提高观察质量,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抓住重点去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很多方面的特点,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就像记流水账一样平铺直叙,不值得一看。比如指导学生观察人物时,可以从人物的长相、语言、行动、神情等方面去观察。观察动植物时可以从构成事物的几个方面去观察。如描写一种植物,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这种植物叶子的颜色、形状,以及这种植物花果的颜色、形状,并要求孩子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突出事务不同的特点。此外,还需注意观察的顺序。观察的顺序应该根据所观察的事物来决定。可以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由外到内观察等。最后要求学生带着情感去观察,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二、落实合作的关键要素

学本课堂中学生经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讨和全班展示交流等学习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是学本课堂最有效的“组织学习”方式。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学生围绕预学单交流预学的收获、困惑,启动课堂学习,快速且有兴致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合作学习的内容是个人预学中难以解决的有关文本内容主旨、语言运用和写作方法方面的问题,也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盲点问题,特别是“学生能感觉到但表达不出来,或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学生先小组交流预学单问题,合作探讨疑惑,再讨论课堂生成的能激发学生思维碰撞、推进学生思维发展、直达文本内核和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在合作中,时时在意“语言的存在”,体现“语言的自觉”。

尽心组织合作学习的活动。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进行分组,组建好合作小组;明确组员分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和管理小组的意识;强化落实倾听细则、组内交流细则、组间展示汇报细则,掌握小组合作的要素与流程,建构小组文化;制订小组短期和长期目标,增强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合作问题和环节不宜过多,一般围绕两三个有价值的问题,组织两三次深度合作。

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人人主动而有质量的参与学习讨论是有效合作学习的标志。学生预学充分,是讨论高效的前提;教师对预学情况全面了解和有效组织,是讨论高效的保障;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是高效讨论的关键;小组长的高效管理,是讨论高效的保证;及时科学的评价能促进讨论高效的持续发展;多样化的讨论方式,能更好地刺激讨论高效。“观点交流―观点改进―观点总结”是讨论的三部曲。

发挥教师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可以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上适当适时引导,教给学生阅读的理念、阅读的方法;在“学生不喜欢的地方、学生读不懂的地方、学生读不好的地方”点拨,使学生读懂、读好,领略文章之美之味之韵;学生提出有价值、有创造性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适度介入,或变换角度发问、临场指导,或分解问题、铺设台阶,以较高的思维水平引领课堂,进入更深层次的探讨。

三、加强练习,自主写作,指导方法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写日记。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每周随笔,大至对时政国事的抨击,小至遣词造句,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有话则长,无话可短,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丰富了写作素材从而减轻了写作的难度,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四、强化思维的核心功能

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力是学本课堂的核心功能。

要把学习权即学习的时间权、思考权、对话权、自主评价权还给学生,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解放学生的智力,解放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合作交流,自由与文本、作者、他人及自我对话,提高提问与应答的能力、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发现与反思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

篇5: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

多媒体已作为常规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进驻农村学校课堂,语文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可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好处很多:首先,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其次,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第三,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充课堂信息量,拓宽学生知识面;第四:巧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第五:巧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第六,巧用多媒体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关键词:巧用多媒体

正文:

随着教育技术的大力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像粉笔和黑板一样逐步在农村学校课堂中普遍使用。我作为一个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紧紧抓住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深入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实把多媒体带进了语文课堂,融入日常教学行为,使之成为常规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不仅为语文课堂创设了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直观的表达工具,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全方位的接收信息,从而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首先,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巧设情景,让学生去欣赏去感悟。通过视觉、听觉去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具有身临其境之感,产生激动人心的效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导课的效果尤为明显。例如:我在教《敬畏自然》一课时,用一组多媒体画面导入,第一张是“汶川地震废墟中伸处的一只手”,第二张是“美丽的地球厚德载物”,第三张是“愚公移山”,从而引出了课题,还表明了人们的一贯态度和主张,又切入了文章内容,还激发了学生浓浓的探索兴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也为后面的教学效果打好了事半功倍的基础。

又如,课文内容的情境创设,在教《背影》一课时,我设计了一张ppt格式的“凝视父亲背影”的图片让这一图像定格在那里,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那浓浓的父子别情。学生借助画面,引发想象,把父子分别时的场面和情感用语言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刻动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其次,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简化教学程序,使教学内容形象化

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直观、形象,将许多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认识、理解。以其手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简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我在教读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时,安排了一课时,文章中有许多关于洲际导弹的发展、形状,构造、属性等知识,如果只是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每一个环节是什么样的?很抽象、难懂并且积极性不高,费时、费功,还不见效。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中提到的导弹用图片展示出来并配以说明,老师只要做简单讲解。这样学生读起来很有兴致,很快就能理解文章内容,教学目标落实的很轻松。将原来很繁琐的过程简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巧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扩充课堂信息量,拓宽学生知识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多媒体获取信息资源的手段变得更加迅捷。语文课堂中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教学手段,可以将古今中外、天南海北的有用资源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同时大量的信息和知识资源也敦促学生积极的思考踊跃的探究。由此语文课堂也成了接受知识交流信息的平台,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积累知识,探索问题的能力。如我在讲授《乡愁》一课时,利用两则网络新闻——《余光中圆梦〈乡愁〉》和《温家宝:两岸加强合作 共同应对危机》来结束课堂内容,不仅回答了学生对余光中先生思乡几十年是否已回故乡的疑问,还使学生了解了国家的对台政策和两岸关系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以及对此类问题的探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不仅扩充了课堂的信息容量,还把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入到课外,进行了再一次拓展。

第四,巧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多种感官并用,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实事。多媒体课件的图片、声音、文字、色彩、动画等效果,可以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感知,让学生左右脑都得以开发利用,身心投入,多种感官并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譬如,在教《海燕》一课时,我用flash格式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课文朗诵,不断变换的画面,加之不断滚动的字幕和慷慨激昂抑扬顿挫的声音,学生被深深的感染了,陶醉了,沉浸其中。这种声乐结合、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既解决了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又欣赏了课文的音乐美,也感悟了课文的感情基调,教学目标内容就解决了一大,印象还深刻。这种效果比单纯的老师唇角舌燥的解说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第五,巧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综合性教学实践活动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 2 文档来源:弘毅教育园丁网数学第一站 口头讲述阐释,让学生看看课本,了解一下知识点就行了。作为教师我们也别无他法,因为我们也没恰当的资源可以利用。这样学生的能力培养就忽略了。多媒体技术的引入,为培养学生能力增加了可能性。比如,《戏曲大舞台》这节综合性实践课。我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恰当地运用度媒体课件,让学生见其人闻其声,欣赏其唱段,判断其流派,并跟着课件学唱了一段《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学生的参与热情一改以往老师问也不哼的尴尬局面,他们手舞足蹈跟着名家唱念做打,惟妙惟肖,课堂气氛空前高涨,无形中学生的能力就提升了。你看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学生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的诘屈聱牙是多么轻松容易的事呀!第六,巧用多媒体还可以启发学生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引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口授为主,使语文课堂显得苍白无力,没有说服力;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往往感到单调枯燥,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而多媒体的使用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促进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果。正是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教学情境,弥补了学生生活空间狭窄的缺陷,充分调动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固有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完成了由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的延伸。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巧妙使用,还可以深化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等,多角度全方位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消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篇6:初中语文如何优化教学设计

目前世界上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已趋向深入,有的国家还成立了教学设计公司,而我国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则刚刚起步。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尽人意,这与教学设计不良不无一定的关系。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精心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必在良好。所以说要改变目前“语文不景气”现象,语文教师一定要优化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 教学设计 优化

一、教学设计要和谐

教学的和谐指教学的节奏和谐。教师在讲授时必须要给学生感知教材留下思考、联想的余地,让学生有消化、吸收的时间。再动听优美的讲授必须有品味的空隙。听课不是简单地“接受”,需要有个“悟”的过程。间歇不是思索的中止,而是思索的开始和深化。如果只像“雷鸣电闪”一掠而过,其结果必定是“云里雾里”。当然也不能太慢,太慢则不仅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且使学生容易倦怠,分散注意力。例如:《友邦惊诧论》,学生看一遍普遍不懂。学生第一次接触驳论,而且既驳论点又驳论据。词篇布局也很巧妙,语言又较深。这些对初中学生来说,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感知水平放慢节奏,弄清概念,驳论文的类型等,然而再落实教学要求计划。又如古文,老师讲授的内容相对多:有的还要记录下来,一定要放慢。但是当讲解一部分内容完毕后可要求当场快速背默,尽量做到当场巩固,此时的节奏要快。根据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遗忘速度呈一条曲线,距学习完毕时间越近,记忆的效果越好,反之则差。教师可引用竞争机制,比赛谁背默得快好。只要节奏掌握得好,古文当场可以做到背出的,这样帮助学生减少背默的苦恼情绪,又减轻了作业量。所以说教师必须快慢得宜,疾缓有致,疏密有间。凡重要的问题,难懂的知识可以重复,速度放慢。慢是为了保证质量。课堂节奏的和谐也是美的表现。

二、教学设计要有趣味

在信息传递快速,知识爆炸的今天,社会节奏加快,科学进步,真让人目不暇接。而语文教材中,又“古董”味较浓,学生们远离那些时代和作者,因此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鉴于这些情况,语文课要上得饶有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教师自己有广阔求知兴趣,才能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促进学生深入钻研问题。”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一篇安徒生童话名著。许多同学告诉我早就熟悉这个故事,小时爸妈讲给他们听,长大自己看,后来还看过小品。面对此种情况;我一改常规教法,设计从上课的形式出“趣”。采用了课本表演来理解深化教材内容,完成教学计划。由于男生观察粗线条不仔细,描写能力差,因此我设计的题目为《卖火柴的小男孩》,集体创作,各组由一男同学表演,允许合理想象,适当增添情节突出中心。然后大组评议:谁演得好,哪些地方演得好。为什么……结果这堂课生动极了。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培养了观察能力,描写的手法得到落实。个别同学还加上了社会环境:添加一贵族夫人身着雍荣华贵的长皮大衣,牵着小狗,还喂狗吃香肠。以衬托卖火柴孩子的饥饿寒冷,可怜,揭露社会的黑暗。

从上课的对象上变出趣,让学生做一次老师,各组请二个人上课:一个主讲,一个补充。看那个组讲得好、教得好。同学听自己上课,也特别有劲,个个都很专心,重点部分同学们都能讲到,字、词、句、篇的分析,基本上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有些可以互补。因为学生回家预先精心准备了。超出原先的预期效果。一堂《荔枝蜜》的课用这种方式上,学生记忆深刻牢固,因为重点部分各组都讲了,起到反复巩固的作用。这种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从教材内容上找出“趣”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小时候喜欢那些动植物,同学们说了许多:看蚂蚁搬家、驮米粒养金铃子、斗蟋蟀、种太阳花、养含羞草、栽葡萄……再让学生谈谈七彩的校园生活,大家又说了许多:运动会上各班四百米接力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元旦国庆联欢会节日的丰富多彩,离队入团时的感慨喜悦,测验考试后成败的喜悦与烦恼……然后导入新课,看看鲁迅小时候是怎样的呢?百花园怎样?三味书屋怎样?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开动脑筋,就能找出文章的亮点,课就有趣多了,缩小了时空,理解课文就不难了。

从教材的题目上引出“趣”。《多收了三五斗》,故设悬念:上课前先问一个题目,农民丰收了怎么样?同学们说:农民有吃有穿不愁了。接着老师说:“不是的。”同学们都觉得奇怪,怀疑老师是否讲错,接着在黑板上写上题目“多收了三五斗”,不信请大家看这篇课文。看时请学生从课文里讲出本文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丰收了农民也不幸福?又如《普通劳动者》,问:普通劳动者一般指那类人?答:工人、农民、店员等。我又说部长将军也是普通劳动者。学生觉得好奇,就这样拉开了教学的序幕,学生带着好奇疑问看书,效果极佳。兴趣可以产生强大的内驱热情,从而增进学习效率。

三、教学设计要热烈

教学设计热烈是指活跃的教学气氛。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授、答疑,学生欢快愉悦地倾听。讨论热烈,情绪激昂,人人参与动脑动口。例:《中国石拱桥》的分段。有同学说一、二、三自然节为第一部分,一部分人反对,说一、二为第一部分。文章最后又有分歧。有人说最后一节是一部分,有人反对,认为最后两个自然节为一部分。通过争论分析答案是清楚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有同学问“于勒是好人还是坏人?”通过看书讨论,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了。作文评讲也可用此方法。教师要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争论,加强学生理解写作上一些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

课堂教学中只有做到热烈、活跃,才能使学生大脑兴奋,心情愉快、思维敏捷,兴趣盎然。当然在热烈的课堂氛围中要引导学生深思熟虑,分析概括,提高思维的质量。不然就是热热闹闹一场空。心理学言: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弛。这就要求教师巧设45分钟,做到动静结合,张弛相兼,从而始终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高昂的学习热情,构成课堂教学的优美乐奏。

篇7:初中语文教学的优化方案论文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交往、互动,实施对话,这是值得教师反思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停地讲,学生在教师的管理下一直听,那么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思维就得不到激活,这样的课堂,必定是沉闷的、低效的课堂。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转变过去“一讲到底”的陈旧模式,想方设法与学生互动,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如此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自身“控制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二、注重课堂表扬。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亟需获得周围人对自己的肯定与身份认同,尤其是获得教师对自己的肯定,以增强自信心,使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充满希望。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无意中的一句话,可能造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可见,教师的表扬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重要。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多表扬学生,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以课堂提问为例,对于回答对的学生,教师要提出表扬;对于回答错的学生,教师同样也要加以表扬,即首先肯定学生发表观点的勇气,然后针对具体的思路疑点进行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朱熹的这番话堪称至理。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由于语文学利一有很多理解性的东西,发散性与开放性都比较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引发他们积极思维,让他们享受解决疑问的乐趣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万紫千红的花》这一课的教“f,中,作者在说明昆虫对花色的选择时写道:”比如蜜蜂就不大喜欢黄色,而喜欢红色和蓝色。“这一例子符合生活实际吗?从蜜蜂的采集活动来看,仲春时节,长江以南尽染黄色,只要是晴好天气,蜜蜂就嗡嗡嗡地忙于油菜花的”黄海“之中,怎能说蜜蜂”不喜欢黄色“呢?这就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运用感性材料来验证课文,获得超越作家认识的利一学结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语文学习自然会水到渠成。

四、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深刻领悟文本。

语文课堂上切忌干巴巴的反复诵读,那样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用心挖掘教材中的美点,精心打造教学”亮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力一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使课堂精彩纷旱、高潮迭起,既能让学生学有所得,又能让”f,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快乐的语文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例如在教学课木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有关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和必要的引中,以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木,拉近文木与学生的直接经验距离。以《鱼我所欲也》一文为例,为了进一步%fi化文中“舍生取义”这一中心,笔者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展不了《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视频,视频中讲述了关羽为了“义”而放弃利、放弃名,克服重重难关。这种教学力一式加了学生对文章卞旨的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课的课时、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百般红紫斗芳菲”.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发掘教学中的亮点,构筑师生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又如,在朗读课文时,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朗读形式变得多样化,如名人名家范读、配乐朗读、展示情境配音表演……在多元的阅读环境下带领学生读出新意,读出感觉,读出妙趣。

这样,不仅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高,更重要的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学生大声诵读的同时,学生也能深刻领悟文本、理解文本,从而掌握文本。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读,先解决文中的字词读音问题,而后播放《安塞腰鼓》的朗读视频,并由笔者领读。直观的视觉、听觉冲击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激情朗读的行列里,而且越读越有劲,越读越兴奋。学生通过这种形式的朗诵,从中也获得了乐趣,深刻理解了“《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是一首黄土高原沉实、厚重的诗性礼赞”.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使《安塞腰鼓》的“火烈”和“诗性”被发掘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刘坚教授曾说:“这轮课程的改革不是一次改良,而是一场革命,因此在中国一步到位是不可能的。”回顾课改十余年语文教学的艰难历程,展望今后语文教学的改革前景,我们充满信心地认为:今天的语文教育“最是一年春好处”.语文教师应抓住这大好时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为学生做好一生发展的知识储备,为他们在人生马拉松道路上,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教学“春色满园关不住”.

参考文献:

[1]霍金珠。新课改下如何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J].学周刊。(11)。

[2]刘俭英。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之浅见[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

[3]葛恪。探索运用多媒体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J].陕西教育。(6)。

[4]李伟洁。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J].中学课程辅导。(15)。

篇8:浅谈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一、教材资源的开发与优化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 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教学资源, 是教师“教”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学”的重要依据, 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教材绝非不可替代, 也绝非不可更改, 因为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与缺陷。因此,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正确理解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对教材进行适度的增删、调整, 并对教材资源进行合理地开发和创造性地使用。课程专家强调教材编制的目的不是为教师提供“法定”文件, 而是定位在为教师的教学服务,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个“例子”。一味地从书本中来, 到书本中去, 是陈腐的语文教学观, 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材是为了达到课程目标、为了规范基本的教学内容而制定的课程媒介, 它只是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基本的、书面化的材料性规定, 具有标准化、规范化的优点。

二、课外资源的开发与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 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 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并运用语言。例如, 每天进行的“今天你听新闻了吗”就是教师有目的地从现实生活中寻找语文课程资源, 然后再通过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语文活动来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尝试。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 要在生活中开发教学资源, 注意生活与语文的关系, 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教师要切实把口语交际活动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利用生活中种种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不留痕迹地浸润语文知识, 让生活成为语文教学不竭的源泉。

1.关注生活、关注时事, 是当今中学生的共同特点。生活是语文的滋生地和演练场。生活中有了表达和交流的要求才有了学习语文的必要性, 学生学好了语文在生活中也就可以更好地表达和交流。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以及选择教学材料时都要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教师要善于发现身边的语文, 了解学生心中的语文表达要求, 并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教学活动, 这是许多语文教育家和优秀教师成功的经验。

2.教师要架设现实生活与语文相互连接的桥梁, 引导学生接触生活、学习语文, 在实践中学, 在学中实践。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所处的学段不同, 他们对生活的参与能力不同, 所以教师所采用的实践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生活中课程资源的开发, 要紧紧围绕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不偏不倚, 尺度要拿捏合适。

3.课堂上, 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 会稍纵即逝, 而且难以再现。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加关注学生, 要听懂学生的语言, 看懂学生的表情, 甚至要读懂学生的心灵, 这既能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 又能让教师捕捉到各种信息, 包括错误的信息。然后,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判断选择, 并分辨出有利用价值的生成资源, 用以深化课堂教学。善于倾听, 捕捉到的也许只是瞬间的闪念, 但收获的却是整堂课的精彩。

综上所述, 语文教学长期的自我封闭以及不能把实际生活中一些鲜活的有意义的素材利用起来, 从而导致学生越来越缺乏兴趣, 越来越缺少信心, 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呈直线下滑的趋势。因此, 语文教师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不断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学生资源是教师备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利用教材资源一样重要, 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资源, 善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捕捉有效的备课资源, 将转瞬即逝的有效信息及时生成为新的教学资源。鉴于此, 本文中笔者将主要探讨如何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资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资源,优化

参考文献

[1].谢桂菊.现代教学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04) .

[2].孔德颖.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其路径[J].成功 (教育) , 2013 (03) .

[3].童燕霞.加强教学资源开发, 活跃初中语文课堂[J].学周刊, 2013 (17) .

篇9: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优化策略;创设情境;巧妙设疑;设置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努力实现阅读教学的优化,以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阅读活动中要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认识和感受,并精心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引导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体验中有所收获,享受阅读的乐趣。

一、创设阅读情境,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阅读心境

阅读是一个心理过程,读者的心境与阅读的效果紧密相连,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性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好。语文阅读教学要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力度,以克服学生的阅读倦怠心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让他们在积极阅读的良好心境下解读文本。

在阅读活动前,创设有利于阅读学习的情境,可以为学生走进文本搭桥铺路。如教学《甜甜的泥土》前,我利用媒体播放了一段《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让学生边听边回忆母亲关爱自己的镜头,让他们在音乐声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他们很快就进入了课文学习的情境。再如学习《松鼠》时,给学生展示几张可爱的松鼠的图片;学习《夏》时,给学生朗诵几句有关“夏”的诗句;学习《天上的街市》时,讲述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等,这都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和欲望。

根据阅读需要,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或过渡环节,教师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学习《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先给学生介绍课外搜集到的有关沙漠的知识,接着设问:“沙漠里还会出现一些类似于妖魔鬼怪作祟的现象,是什么呢?”在学生有了一定兴趣后,再组织阅读。学习《活板》时,由于既是文言文又是说明文,大部分学生对此“望而生畏”,我和学生从古代四大发明谈起,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再设问:“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想不想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想不想知道古人是如何造字的,想不想自己也成为小小发明家?”悬念能激发人的答疑解惑心理,使学生能在疑问的刺激下启动阅读兴趣,促进他们更好地和文本对话。

有效的阅读需要良好的心境,当我们发现学生阅读主动性不够,导致阅读效果不佳时,不妨先从改善学生的阅读心理入手,设法使学生感到阅读的易、趣、活,调动他们参与阅读认知的主动性,这将为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保驾护航。

二、巧妙启发设疑,让学生产生阅读探究的需求

“阅读期待”是读者自己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反映读者的知识层次、个人爱好和阅读能力,构成一种综合的阅读要求和欣赏水平。语文阅读教学要有思维的参与,阅读能力才会提高。教师要调控学生的阅读心理,调整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阅读需求。

如在解读文本前,引导学生根据标题、作者等信息推想课文内容、主题等,与文本解读形成对照,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学习《孔乙己》一文,学生看到标题,会觉得这个人名很怪,我就引导他们推想:“孔乙己是何许人也,他父母为何给他取这个名字?这个人是不是成就了不凡的业绩,作者才会写他的呢?这个人物是虚构的吗?”本文作者是鲁迅,学生都很熟悉,我就又引导他们推想:“鲁迅笔下的这个人物究竟是怎样的?鲁迅曾说他最喜欢的人物是孔乙己,这是为什么,难道这个人有三头六臂?”设置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看似多余,其实不然,这是从阅读材料本身出发,抓住学生在深入了解文本之前的好奇心理,开启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疑虑,激发他们怀着“我想知道答案”的主动心理去阅读感知材料,和推想时形成的初感相比照,为他们进一步和文本对话打好基础。

再如设置疑问并以此为引导,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初一时学过的《我的老师》,启发他们思考:同样是写老师,文章选材立意,作者情感会有什么不同?学习《我的母亲》时,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背影》,启发思考:同样是表现亲情主题,文章写法及立意有何区别?学习《绿》时,我和学生回顾了初中教材中朱自清的另外两篇散文《春》和《背影》,提示他们阅读散文的注意点,并引导他们思考:同一位作者的不同主题的散文,其写作背景、表现手法、主题情感有何异同?通过前后联系,以旧带新,调动了阅读主动性,让学生面对新的阅读材料,产生寻求新的成就感的心理。

三、设置导读问题,让学生成为研读的主体

新课改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阅读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导读问题,指导学生研读,使之成为阅读主体。

教师要把手中的目标交给学生本人,指导性问题的设置可以将学生置于研究者的地位,让学生带着疑问解读文本。如初读文本前,指导性问题可以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涉及课文主题或主要事件事实,回答时语言简洁即可。如学习《我的老师》,可要求学生说出有关老师的哪几件事,如何处理详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再根据目标,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研读完成阅读任务。

从教育心理学看,学生的思维往往从思考问题开始,教师针对阅读材料设置指导性问题,为学生的研读明确了思维的向度,能激发探究动机。如教学散文《藤野先生》,可以设计以下导读问题,指导学生将事件、人物、作者感情三者综合成一个整体去把握:“①阅读‘我’与先生分别的部分,找出体现二人分别时情感反应的语句,想想‘我’和先生之间是怎样建立起深厚情谊的?②阅读深切怀念先生的部分,找出‘我’评价先生的语句,想想为何‘我’与一个日本老师有如此深厚的情谊?③为什么‘我’特别敬重一个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这三个导读问题,为学生确立了研读方向,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研读,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思考时充分发挥主动性,高度集中注意力,循着问题不断获得新的阅读感悟。

教师要及时介入学生的阅读活动,善于评价、总结、拓展,当导读问题呈现给学生后,要根据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点拨。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把握基本信息,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对文本内容进行分项研究、整理归类;引导学生精读某些重点句段,对语言进行品味揣摩,并适时点拨学生迁移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形成能力,力求有所创新。

四、有效指导自主阅读,让学生充分体验过程和方法

语文课标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批判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首先,我们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把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体悟到阅读的趣味,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我在教学《柳叶儿》时,先指导学生初读课文,鼓励他们交流阅读初感;再让学生细读课文,强调理解感情基调,引导他们思考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苦”与“乐”;第三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欣赏散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语句,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并交流。到这一环节,学生基本上消除了与文本的距离感,已经基本完成了对文本的阅读,感知,理解。最后再读课文,强调评价。在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满足的基础上,让他们谈感想,他们自然而然谈道:体会到了饥荒年代的苦难,体会了少年不识愁滋味,珍惜自己的幸福生活,节约粮食等。这样,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主探究,亲身体验,在感受中理解,在理解中欣赏,在欣赏中评价。

其次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标中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关注学生阅读心理的独特性,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引导学生在充分接触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不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再如:文中为什么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来写?学生提出的问题,点燃了他们思想的火花,我再指导他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并进行创造性地阅读,在探求活动中发展自己的能力。

总之,我们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从优化学生的阅读心理出发,努力把他们的阅读状态调整到最佳;运用我们的智慧,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展开课堂阅读活动,尊重学生的体验感悟;加强指导点拨,让学生从阅读活动中学到技巧,形成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以实现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篇10:浅谈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永州市祁阳金洞管理区金洞林场中学 邓友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全面性、形象性和多功能性,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生动而形象的演示使学生见得多、识得广,眼、耳、手、脑并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些都是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自主研究和创新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学习的毅力和意志,才会深切感知、思考,并进而创造。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结合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巧设情境,让学生听听并茂的录音,看看栩栩如生的画面,欣赏品味生动形象的词句,通过多种 感官的刺激,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激动人心的情境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教《春》一文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简要描述画面,并背诵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配乐朗读录像。

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如身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十分有限的,而初中语文又是非常广泛的,只有发动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目的,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生从网络上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完成某项特定的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对调动学生的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有着深远影响。

八年级下册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报告文学,其说明对象——罗布泊,对学生来说,即陌生又好奇的。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从校园网上尽可能多地下载罗布泊消逝前和消逝后的图文资料,课堂上选择二三个同学展示其资料,介绍其涉猎的知识。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视觉对比,很快让学生认 识到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性,从而树立起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初三语文复习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资源搜集意义非凡。每一个知识点的课堂教学之前或之后,布置学生上网查找补充资料,不但开拓了学生视野,巩固了学生的基础,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名句积累与运用”时,可以安排学生各自查寻不同时代、不同的作家、作品中的名句,搜索相关的鉴赏资料,并在教师指导下汇集,取精去粗,按题型、内容编排出来,就成了最全面、最生动的复习资料。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从而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初中语文教学应当坚持的原则。利用信息技术,发动学生进行研究学习,把在课堂内还没有完成或者需要拓展的学习任务延伸到课外探究,予以解决,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学小说《变色龙》一文,可以实行研究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影视资料,自行选取镜头,设计剧本,人人试当“编剧”。通过对戏剧情节的设计,来研究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小说人物的典型意义。

1.演示从影视库中剪贴下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每四人为一组,根据所见资料,编成电影剧本。

2.抽查学生所编剧本,投影显示出来,让大家评析,重点放在细节描写、场面描写、对话描写把握得是否精当。

3.让学生分析自己剧本中的人物情感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况味,评价戏剧情节对展示人物性格的作用。4.让学生上台表演,集体评价。

由于采用课本剧的新形式,加上网页所给予的大量资料进行优化组合,学生兴致盎然,热情高涨,气氛活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开发,不仅抓住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精彩的表演。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和学生自主研究实现最优的组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上一篇:虎林市逸夫中学“班级文化建设”评比活动总结下一篇: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