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教学论文

2022-05-11

小编精心整理了《公共管理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也重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案例教学本身蕴含知识管理的内涵,因此,认清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在知识管理的启发下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教学环境以及通过SECI推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

第一篇:公共管理教学论文

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公共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策略

摘要:公共管理是以研究公共组织管理活动为主的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及現实意义。本文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切入点,阐述了其信息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基础,着重讨论了其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高等院校   信息化教学   公共管理   教学改革

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推进,公共管理问题是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为应对公共管理信息化潮流及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新需求,笔者从公共管理学科改革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以及如何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出发,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系统论,即主要研究系统的普遍特征,从数学的角度描述系统的功能,探寻并证实所有系统都适用的原理及一般模型;第二,新公共管理理论,即主要研究社会组织间的竞争及社会组织的服务职能;第三,构建主义理论,即主要研究个体在构建认知结构过程中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基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已经率先完成了“关于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的探究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于2011年4月成立了公共决策实验室,这是一个基于世界先进和前沿信息技术优秀成果的大型电子技术模拟仿真展示平台。

三、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构建目标

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目的是将巨大的信息化资源容量有效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实现对各个教学环节的优化,从而达到教学效率最大化与效益最优化,逐渐提高公共管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2.构建思想

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思想。学生在课堂上和在学习中均占据主体地位,而教师是在课堂上或学生学习中扮演开拓者、引导者和评价者的角色。

3.构建要素

在教学目标的确立过程中,教师要以公共管理课程内容、管理学科整体发展规划,以及公共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为主要依据;在建立教学资源体系过程中,教师要将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设立公共管理学科学习网站及数据信息资源库;在教学环境建设过程中,教师既要建设硬件设施,又要建设软件设施,为信息化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在完善教学管理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改善线下教学管理情况,优化线上教学管理系统;在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时,教师要坚持以交互式评价、反思式评价为主,最大限度地全景式呈现教学评价体系。另外,教师可利用微信、QQ等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沟通更为及时有效。

4.构建步骤

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步骤如下:第一,教师要明确公共管理学科知识内容,基于学科特点深度剖析并分类知识点,找出其中的重点与难点知识;第二,教师要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变化、学习能力、阶段性学习情况等;第三,教师要掌握学科教材内容,紧抓学科知识与技能特点;第四,教师要基于所了解的学生真实学习状况,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第五,教师要基于学生对公共管理学科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情况,分层分类创设教学情境;第六,教师要有效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第七,教师要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信息化认知工具;第八,教师要制订与学生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学习方法及教学策略;第九,教师要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性总结,并进行公共管理学科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第十,教师要创新教学评价方式,注重对教学过程及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评价。

四、结语

要促进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教师必须了解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发现并解决影响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从而构建与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忠.公共管理学科信息化教学改革: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与模式构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

[2]韩兆柱,翟文康.辩论式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燕山大学为例[J].教学研究,2015,(6).

[3]梁满艳.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双主五段”模式研究——以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4).

[4]刘辉,邱学谦.关于构建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模式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10).

(作者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作者:柯欣杭

第二篇: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教学法之案例教学刍议

[摘 要] 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突破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既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也重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知识的迁移和创新。案例教学本身蕴含知识管理的内涵,因此,认清案例教学存在的误区,在知识管理的启发下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优化教学环境以及通过SECI推动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知识管理;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

公共管理学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公共管理意识以及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提高学生相互学习、与人合作等人文素养。目前案例教学在高校公共管理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但是实际运用效果却是差强人意。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之所以没有发挥出预期的作用,源于对其本质把握的偏差以及对它认识和使用中存在误区。因此,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出发,对案例教学的本质进行内在的探讨,以期能对它的合理应用和效果发挥产生有效的推动作用。

1 知识管理与案例教学本质的统一

1.1 知识管理与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

1)知识管理的内涵与本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各种组织中最重要的无形资产。日本著名学者野中玉次郎(Ikujiro Nonaka)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角度来论述知识管理问题。他认为隐性知识只能是无意识的理解和运用,很难对它进行清晰的表述,它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经验和行为形成的,一般得通过个体间的互动得到分享;显性知识相比更精确,也能被清楚的描述,是从具体的使用过程中抽离出来的,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更便于分享和交流[1]。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识管理就是对组织中拥有的知识资本进行挖掘,通过知识的创新来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的活动。在对知识管理的过程中,更强调隐性知识的重要性,这里的隐性知识不单纯指存在于个体头脑之中的隐性知识,而是更强调个体之间经过高度互动之后形成的显性知识的内隐化。因此,知识管理的本质就是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化,从而实现个体和组织知识螺旋上升的知识创新过程。

2)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案例教学作为管理教学中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创,并将其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2]。它属于一种讨论式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传统师生之间授受的关系模式,建立基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实践性知识共同增长为目的的交互、建构式教学模式,由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为这一方法在工商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显著,所以这一方法逐渐被应用于其他的学科领域,包括公共管理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公共管理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以公共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曾经发生的真实案例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经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共同挖掘案例中涉及到的公共管理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此培养学生将抽象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相结合的能力。

案例教学在公共管理教学中作为区别于传统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的本质体现于其特点中。

第一,情境性。不是特指在某种环境中开展教学,而是让教学的参与者设身处地于某种环境或位置的教学。以相对真实具体的公共管理案例为素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和其他同学积极互动,通过体验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身处情境之中,享受问题发现、解决的快感,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被极大的激发。

第二,合作性。主要指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传统教学关系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等待着教师去灌输。在这其中,教师拥有教学的绝对权威,在学生看来,教师甚至就是真理的化身。教师也仰仗着诸多资格证书或合格证书的庇护体现着其传授知识的合法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对话权力被漠视。而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采取课堂内外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波又一波的交互式的讨论交流,促使参与者对问题形成丰富、深刻的理解,最终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建构性。指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以往知识积累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围绕着需要锻炼的能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来与其他参与者互动交流,进而建构不同的认知结构。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强调教学目标存在于学习者之外,教师带着学生们进入教学过程,并且将学习内容“搬运”给学生,学生没有怀疑的接受知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会带着学生讨论问题,但是一般讨论的结果都有一个标准、确定的答案。因此,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降低,对各种观点质疑的热情消耗殆尽。他们只能占有别人的观念,以别人的观念代替自己的见解[3],缺乏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

第四,实践性。主要指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增长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的,而是通过学生能动性的调动,自主参与实践性活动来建构生成的。这恰与杜威提到的“做中学”思想一致。“做中学”思想针对以往只关注教室内环境和“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提出对学生来讲真正有用的知识应该是具有实践性的知识,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学生对实践性活动的亲身参与,以及在活动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体验很多的社会实践问题,弥补纯理论教学中学生实操能力、决策能力、问题意识以及人际交往的欠缺。

总之,案例教学法的本质来源于管理本质的复杂性以及管理教学的建构主义色彩,也来自于管理知识与技能依赖情境学习的特点[3]。

1.2 案例教学与知识管理的统一

知识管理理论不仅强调隐性和显性知识对管理效能提高的作用,而且关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间的转化问题,认为两种不同的知识之间通过不同的转化模式可以实现知识螺旋式的上升。也就是说,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的创新和共享,而这恰恰需要管理参与者的积极性、创新性和自主性的介入。案例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存在,其本质也是通过参与者对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参与建构其内在的知识体系,采用的目的是培养参与者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与人合作能力。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案例教学本身具有知识管理的内涵。

2 公共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误区

在公共管理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认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采用过程中由于对案例教学的本质缺乏正确的把握,产生了认识和使用的误区,陷入案例教学形式化的境地。

2.1 案例教学等同于一般举例的认识误区

这种认识的误区将案例教学与一般的举例相互混淆,没有对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进行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和一般的举例虽然同是利用现实的例子来解释或说明理论的疑难,但是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及现实的模拟性。它注重的是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教师在其中的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者或说教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甚至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进行知识的传递与创新。因此,其作用不仅是要通过案例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能力。而一般的举例,其目的是为了解释某个理论或结论,起到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理论的作用。在举例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合作与引导的关系,还是传统的授受关系。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通过教师的举例能更好的理解管理的理论,但是他没有参与到模拟的管理环境中去扮演适当的角色,没有经历师生之间针对管理问题进行互动讨论、共同探讨问题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对策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不管从实施的难度、对教师与学生的要求、案例的选择以及实施的效果上看都比一般的举例复杂的多。

2.2 案例教学中学生自我非主体的认识误区

受传统师生之间教学关系制度化的影响,老师一般被看成是合法性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则很容易被当成空空的“容器”,被动的等待老师用专业知识将其“填满”。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授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堂中主要的活动形式是知识的传递,而不是师生之间知识的转化与内在的生成。对学习者来说,只要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考察合格,就算学习“过关”。这种传统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惯性在案例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容易导致学生自身角色定位的偏差,进而限制教师的努力和尝试。学生一时很难从教学客体的定位中走出来。在案例教学中,仍然以获得知识、掌握知识为根本目的,并且坚信“老师懂得最多”,当教师希望学生们分享每个人的学习经验时,经常发现学生们并未打算深入而只是想了解系统的知识体系,因为在他们看来,学生间的知识是零散的,缺乏合法性和实用性。因此,案例教学会因为学生自我非主体定位的偏差陷入实施的形式化。

2.3 案例教学中参与者批判思维不足的实践误区

传统教学方法先把结论呈现给学习者,再帮助他们去理解它,然后是训练和运用,而学习者自己的探索活动却极为贫乏,而且这种将知识作为固定结论传递给学习者的做法也缺乏对知识进行深入推敲和批判的过程。受其影响,现在公共管理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参与教学的人一般很少将注意力放在对知识的质疑和批判上。教师的工作重点是如何使管理知识的传授方法完善和有效,保证学生能明白所学到的知识;学生关心的问题是案例分析中问题的参考答案是什么或者教师的偏好。这种简化的案例教学与真正意义上具有批判思维特征的案例教学存在本质区别,造成案例教学的形式化。

3 知识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教学法之案例 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策略

知识管理视角启发下高校公共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师生基于共同学习形成的学习共同体、教学环境的优化以及师生间知识的不断转化和升华。

3.1 师生间形成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

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授受教学模式,其教学目的也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知识从教师那里“单向度”的传导到学生处,学生去记忆、再现教师教学的内容,其创造性、实践性不足。而案例教学方法的采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因此,师生之间传统“我教-你学”的关系模式需要转变为基于共同教学目的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不再简单的传授知识,学生也不再简单的识记所学的内容。二者以公共管理领域的案例为媒介,以问题解决为直接目的,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发生交往,交往中渗透着知识的转化。因此,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教师和学生都改善心智模式,打破以往对师生关系的现代理性认识,代之以后现代的平等主体间关系的认识。教师从教学的计划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意识也要逐渐的唤醒,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共同体的教学活动中去。案例教学的本质是一种讨论式教学,离开学生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有缺憾的。

3.2 优化案例教学的环境,尤其是精神文化环境

以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案例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学环境既包括空间物理环境,也包括精神文化环境。

空间物理环境的优化主要是指教室布局的调整以及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的配备。在教室布局方面,以往主要采用的是“而”字形的布局,这样人为的就将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拉大了,减少了师生、生生间对话交流的机会。案例教学的实施需要的是学习群体之间的动态交流。因此,教室布局需要由传统的“而”字形布局调整为长方形、圆形或者是椭圆形,当然前提条件是对学生进行讨论分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需要,客观上营造一种平等交流、畅所欲言的氛围。同时这样的空间布局调整也能让师生之间关系进一步密切,以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信息交流。案例教学所需要的硬件配备方面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支持。基本硬件条件包括案例教学的模拟场所、投影等必备的仪器。

精神文化环境的优化主要是营造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比以往提高了,尤其是对教师来说,更要转变以往的身份认知,打破“只有教师的教才能保证学生的学”这样一种传统的思维定势,主动营造一种平等、宽容的课堂文化氛围。平等是对师生之间关系的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绝对的拥有者,尤其是实践性知识,教师和学生需要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共同习得和积累实践性知识。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观点,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没有标准的答案,不同的学习群体通过研究获得结论,只要能够逻辑自洽、解决问题就是合理的。

3.3 教学参与者通过SECI过程促进师生知识间的 转化和升华

案例教学的参与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带着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和价值观等进入教学场域的。要想达到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要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知识转化来实现。根据野中的观点,知识的转化主要分为四种模式(SECI),即社会化(social)、外在化(external)、组合化(contain)和内在化(internal)[4]。社会化的实现主要发生在个体之间,个体隐藏的知识通过彼此的对话到达对方那里,变成对方头脑中的信息存量,实现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外在化主要指个体的隐性知识通过群体内适当的对话沟通变成群体共同交流的显性知识,在群内传播;组合化主要指群体间显性知识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共同体成员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在化主要指受共同体显性知识的影响,个体把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实现自身原有知识内容和结构的创新。

将知识转化的模式迁移到公共管理教学的案例教学中,即要承认不同性质的知识间的流动性。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准备案例、分析案例,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或储备情况酌情考虑教学环节的安排。在这个过程中,流动的是不同个体的隐性知识;在案例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通过播放案例影像或文字资料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完整的案例事实,并方便学生对实践信息资料的把握,然后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展开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的讨论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小组成员根据案例的来龙去脉捕捉问题所在,分析案例组织存在的管理问题。经过小组一轮一轮的交流,大家形成一致的看法。这个过程中发生着小组内个体间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个体隐性知识向小组显性知识的转化。其次是班级讨论阶段,由教师任讨论的组织者,每组挑选一名或两名同学将本组的讨论结果告之于众。教师在每组发言的时候根据延迟评判、多多益善的原则鼓励各组同学大胆发言,引起不同观点间的交锋。这个过程中蕴含着小组间显性知识间的转化。最后就案例中涉及的问题形成几个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这些备选方案是班级讨论的结果,已经达成共识。这个过程蕴含群体间共享显性知识的组合转化实现。

在案例教学的最后,教师还要将学生们讨论的过程和结果以报告的形式总结出来,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这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显性知识向个体隐性知识转化的过程,也就是个体重新建构共享显性知识的过程。

总之,通过教师引导性的SECI过程,学生获得了单纯理论教学学不到的实践性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检验了自身教学能力的高低,通过与学生共同的学习增长了教学的实践性知识。

知识管理视角下对公共管理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法的探讨对于澄清认识的误区、提高方法运用的实效性提供了思考,但是也要清楚的知道方法有效运用的前提从主体角度看应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升,而教师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必要的培训,这是学校教学管理者要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斌,赵纯均.案例教学的知识管理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1):97-99.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与本质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16):47-49.

[3]赵纯均,雷曜,杨斌.中国管理教育报告[R].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5,89.

[4]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391.

作者:房敏

第三篇:创新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规范教学档案管理

摘要:通过总结高校教学档案的特点,分析目前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现状,建议加强高校档案管理部门与教学管理相关部门的沟通研讨,创新部门间相互合作的高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使教学档案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工作服务。

关键词:教学档案;规范;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现实工作中高等院校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创新一种部门间相互合作的高等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档案质量,更好地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是目前教学和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中面临的需要共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教学档案的特点

1.教学档案内容丰富,材料分散。教学档案来源于高等院校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是高校档案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其中有保存价值的教学档案也较多;有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规定、条例等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各种制度办法、教学成果等文件,还应包括二级学院的大量来源于教学真实记录的材料,如教学工作细则规范、专业培养方案、教学改革、试卷、教学实习安排总结、学籍表、成绩表、毕业论文、听课记录、教研活动记录等等。这些教学信息涉及的部门和人员既有上级主管部门、学校教务处、研究生院、成教处等职能部门,也有二级学院及教研室、实验室和教师等。来源于所有参与者的教学原始材料才完整准确,才能反映教学工作的真实面貌,收集整理形成的教学档案才最具保存价值。

2.教学档案层次多,形式多样,专业性强,归档时间各不相同。高校办学分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与成人教育等,每个办学层次的目标定位、教学要求、管理特点办法不同,产生的教学档案各不相同,各有特色。教学活动涉及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学生学习整个过程,形式多样各有特点,记录教学活动的原始资料也就多种形式:纸质的、图片的、光盘、音像等。不同的专业,培养目标不同,设置的教学环节也不同,由此形成的教学原始记录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点。根据教学档案内容不同归档时间也有所不同:学籍表、毕业等材料按学年归档;有关教学行政文件、学籍处理类文书档案按自然年度归档。

二、目前教学档案工作现状

1.高校档案馆与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合作,互不熟悉工作流程。全校各层次的教学管理工作由教学管理部门(教务处、研究生处、继续教育处)负责,这些部门自然以教学工作为重,教学档案的归档只是工作中的细枝末结,从而不重视有关教学档案方面的工作。校档案馆制订的档案管理文件中,有关教学档案只规定了需要归档材料的范围,而且内容过于抽象,没有明确规定归档材料的要求和归档时间。二级学院收集教学材料时,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对教学档案收集管理成了一种自发行为,一些教学文书档案可能在校院两级档案管理过程中重复收集整理;而一些具体的、专业性强、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应归档的珍贵教学实践和课堂教学材料不能及时归档,收集整理的教学信息也不够全面系统。另一方面,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时常忙于本部门的常规工作,深入教学部门不多,对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和流程不清楚,进行教学档案的收集整理时,就会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教学管理部门移交什么材料就接收什么材料。最终,归档的教学档案质量和完整、系统性受到影响,使其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大受影响。

2.教学档案管理队伍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还需进一步提升。教学档案产生于学校和二级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大多由部门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等工作人员兼任教学档案管理员。近年来,教育部进行的各层次教学评估工作,使高校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都增强了档案意识,但仍存在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欠缺的现象,尤其是二级学院的教学档案管理,很大程度受到兼职教学档案管理员自身素质和自觉性的影响,他们本身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常常忙于日常工作而无更多精力顾及教学档案的管理,一些教学材料在教学活动完成时如果不能及时收集,就会导致最终归档的教学档案不全面、不完整,档案的质量也受到影响。

3.教学档案利用反馈机制不畅通、不完善。近年来人们的档案意识逐渐增强,对档案的利用开发与日俱增,其中对教学档案的利用占全部利用的档案很大部分,统计我校档案馆2016年档案查阅利用情况,其中75%以上是对教学档案的查阅利用。在高校,教学档案也是与师生切身利益相关、利用最多的原始记录,如:教师进行教学研究、职称评定等工作需要查档,学生的评奖评优、移民等方面都要查询教学档案。当今社会形式复杂多变,教学档案不仅服务于本校师生员工和毕业的校友,也越来越多地服务于社会各界企事业单位。在对教学档案频繁利用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教学档案归档不全、信息不全、格式不统一、字迹不清、签章模糊等现象。这些看似简单的小问题,使教学档案的质量和开发利用受到严重影响。

4.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院校OA系统的广泛应用,基本实现了学校文书档案传送到文书檔案归档管理一体化,大部分职能部门的文书档案数字化问题得以解决,而高校档案中最多部分的教学档案数字化问题,仍然存在工作量大、任务重,缺乏操作规范的现实情况。在校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已通过教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尽快实现高校教学与档案管理部门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档案数字化建设,使教学档案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三、创新部门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

1.高校领导重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首先,学校档案与教学管理部门相互研讨,理顺工作程序,建立符合本校自身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归档的组织体系,明确指定各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使教学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从校教学管理部门到二级学院职责清楚,从源头上杜绝教学档案材料的流失。其次,健全适应于集中管理和分级管理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对各级教学档案归档范围和具体要求作出明确规定,改变以往二级学院教学档案收集范围模糊不清,教学档案管理的任务不明确、随意、不规范的局面。建议对教学档案收集整理工作进行检查,作为年终工作考核的指标之一。只有贯彻执行职责分明、操作性强、要求明确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才能保证教学档案全面完整、准确、系统。

2.提升教学档案管理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对教学过程需要熟悉,还要具备档案管理专业知识。通过学校档案和教学管理部门举行有关教学档案专题研讨会、座谈会,互相研讨交流,使所有教学档案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强档案意识;有关教学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帮助各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掌握档案管理专业知识。日常工作中,才能做到教学档案的及时收集整理,逐渐养成对教学档案规范化、系统性的管理习惯。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也要深入教学部门,相互了解各自工作程序和特点,共同解决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问题,形成互帮互进,共同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氛围。

3.建立完善畅通的教学档案反馈机制。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原始记录形成了教学档案,服务于整个教学工作。开发利用教学档案过程中发现的各种不完善问题,也映射出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制定完善畅通的教学档案反馈机制,使教学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如通过研讨会、座谈会等方式,使各级教学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的实际效果,并且相互沟通分析其中的一些问题,这本身就是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的过程,有助于教学档案管理人员充分认识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收集、整理利用教学档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高校档案与教学管理部门合作,实现高校教学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学校档案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信息管理中心积极探讨,共同合作,创建一个教学档案资源共享传递的管理平台,实现更多教学资源共享,制定适合本校情况的学校教学档案的数字化收集归档、网络开放、网络服务安全保障等相关的教学档案数字化管理相关制度。这样既减轻教学档案数字化工作量,又保证教学档案数字化工作质量,使教学档案数字化工作滞后的局面得以改变,大大提高教学档案信息利用效率。

总之,教学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从教学档案形成的过程和环节入手,进一步规范教学檔案的管理,加强相关部门间的沟通、研讨,创新部门间共同合作的教学档案管理模式,通过完善的教学档案管理制度,促进教学档案的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从面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

参考文献:

[1]庞涛.我国高校教学档案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2008.

[2]张帅.浅谈二级学院教学档案管理[J].科技创业家,2013,(2).

作者:陈燕凌

上一篇:规划管理制度论文下一篇:抗震施工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