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统计分析论文

2022-05-11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金融统计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从1980年美国华尔街首次使用“Fintech”这一名词,至今金融科技随时代高速发展,各国为提高其自身金融竞争力,使本国的金融生态趋于完善,都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尤其在其创新方面。金融科技虽然带来众多好处,但新的解决方案应用中也诞生了很多新的风险,有些风险会影响客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有些风险会对金融机构自身造成恶劣后果及影响。

第一篇:金融统计分析论文

金融改革视角下金融监管措施分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金融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我国推行金融改革,而金融监管是金融改革的重点。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存在不足,需要采取高效举措,解决监管难题。本文将具体探讨金融改革视角下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优化金融监管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监管;现状;措施

引言: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繁荣,金融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金融行业面向的国内外市场得到拓展,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另一方面,金融监管的难度不断加大,监管真空、监管重复问题屡见不鲜。金融监管是规范金融行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推进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为了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促进监管机构的相互协调。

1当前我国金融监管的不足之处

1.1认知存在不足

對当前我国的金融监管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相关部门对金融监管认知不足,致使金融监管缺乏全面性、科学性。金融监管主要有三大主体:第一是中国人民银行,第二是证监会,第三是保监会。上述三个行政部门对我国的金融行业直接负责,需要开展监管工作,规范金融行业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行政部门在开展金融监管时,仍然保留了较大的行政色彩[1]。行政部门只是制定了相关规定,对金融行业进行了限制,但是没有对金融行业的可能性风险进行预测,树立风险监管意识。风险监管是全面监管的重中之重,在风险监管认知不足的情况下,我国金融行业承担了较大风险。

1.2监管实效性低

监管手段直接关系着金融监管的效果:监管手段越单一,金融监管效果越差;监管手段越多元,金融监管效果越好。为了发挥金融监管的实效性,需要将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融合在一起。我国金融监管处在发展初期,行政监管手段占据主体地位。行政监管的主观性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监管的实效性。为了将金融监管落到实处,需要对金融信息进行披露,稳定金融市场的秩序。我国立法部分推行了相关法律,对金融监管内容、金融监管方法进行了界定。但是金融监管内容、监管方法和金融市场监管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在实践过程中难以贯彻全部监管原则。

1.3监管创新欠缺

我国的金融行业处在持续发展变化中,金融监管也应该顺遂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实现监管模式的创新。当前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将着眼点放在传统业务上,没有对创新业务进行全面把控,阻碍了金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创新的确承担着较大风险,监管部门需要对风险进行预测,采用针对性的应对举措。我国监管部门总是在问题发生之后探索风险的防范路径,势必会对金融监管效果造成不利影响[2]。

1.4协调机制失衡

上文已述,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这三大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在每年召开四次会议,共享最新的金融信息。近几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健全,金融控股集团越来越多,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金融控股集团的业务范围非常宽泛,使金融行业和其他行业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在此背景下,第三方信息分享受到阻碍,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无法实现对金融控股集团的无缝监管。

1.5外部合作缺失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监管的实效性比较低。发达国家与外部建立了合作关系,对监管模式进行了创新。以《巴塞尔协议》为例,这一协议就是国际金融监管合作的最佳体现。《巴塞尔协议》设立了国际委员会,对合作国家进行金融监管,收获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我国金融监管以国内行政部门为主体,外部合作相对缺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很难保持独立性,使金融行业不受到任何波动。

2金融改革视角下金融监管的重要举措

2.1转变认知理念

我国推行金融改革,以金融监管作为先导。在这一背景下,必须更新金融监管理念,对金融管理体系进行创新。发达国家已经为我国提供了金融监管的经验,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和国际建立合作关系。金融行业很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陷入到金融风险之中。我国监管部门应该对金融风险类型进行总结,针对风险类型制定差异化的应对举措,凸显风险性监管的重要性。

2.2发挥监管实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健全金融监管制度,才能发挥金融监管的实效性。在构建金融监管机制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应该形成预警机制,让权威机构作为管理体系的中心,对金融市场进行动态监测。除了内部金融市场外,还要对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监控。第二,应该对监管体系进行分割,形成上中下三层。上层主要担任决策任务,在风险出现时提供决策意见。中层主要对风险进行监测,将风险数据及时传递给上层系统。下层主要执行上层系统、中层系统的指令,对风险进行应对。第三,应该提升金融监管的灵敏度,对市场风险指标进行设定,让风险指标体系为预警系统提供支持[4]。

2.3推进监管创新

在开展金融监管时,不仅要发挥行政手段的重要作用,还要结合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弥补行政手段的不足之处。除了行政部门之外,我国的法律部门、经济部门也应该履行职责,完善立法制度,为金融行业提供引导。传统金融监管的范围比较小,金融服务很容易陷入困境。针对这一情况,应该扩大金融监管的范围,将银行、证券保险等纳入到金融服务体系之中,并对金融产品创新活动进行监督。

2.4构建协调机制

金融监管合作协调机制,主要含括两个内容:第一,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要实现监管协调。第二,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要和政府部门相互协调。我国与他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承担的金融风险不断加大, 为了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率,应该采用宏观调控手段,对金融行业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应该促进金融监管部门的相互配合,构建信息平台实现第三方数据的互通共享。

2.5开展国际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越来越多。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国爆发经济危机,会对其他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秩序,我国应该和他国建立联动机制,开展金融监管合作,对两国的金融市场信息进行传递。在应对国内金融风险时,我们应该借鉴合作国家的经验,与国际惯例接轨,寻求国际伙伴的帮助[5]。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推进。金融监管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只有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才能将金融改革落到实处。就目前来看,我国金融监管的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监管实效性较差。为了提升金融监管质量,应该促进行政部门、立法部门、经济部门的合作,与国外建立互通机制,对内外的金融市场风险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陈志峰,钱如锦.我国区块链金融监管机制探究——以构建“中国式沙箱监管”机制为制度进路[J].上海金融,2018(01):60-68.

[2]危钊强.美国经验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启示——以宝万股权之争为切入点[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7,19(04):24-30.

[3]中国银行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课题组,章彰,杨瑾,沈鸿.系统重要性银行国际监管改革进展及启示[J].金融监管研究,2015(11):1-14.

[4]王茜,张继.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开放与法律监管问题研究——基于上海自贸区的分析[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4,21(03):27-38.

[5]杨东.后金融危机背景下欧盟金融监管改革的新发展[A].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中国法学会银行法学研究会:,2010:14.

作者简介:尹丽荣(1989年7月),女,河北省唐山人,汉族,从事单位: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行,授信评审员,主要从事公司授信业务审查、审批,重大项目前期调查、方案设计等。

作者:尹丽荣

第二篇: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的分析

摘要:从1980 年美国华尔街首次使用“Fintech”这一名词,至今金融科技随时代高速发展,各国为提高其自身金融竞争力,使本国的金融生态趋于完善,都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尤其在其创新方面。金融科技虽然带来众多好处,但新的解决方案应用中也诞生了很多新的风险,有些风险会影响客户和投资者的利益,有些风险会对金融机构自身造成恶劣后果及影响。因此监管机构应该对这些新产生的风险类型进行着重关注,比如可能导致名誉损失、市场不稳定、违法违规、欺诈和网络攻击的此类新型风险,金融机构也应该从内部防范以上风险的产生。

关键词:金融科技;风险;监管

1.引言

新的商业模式的诞生往往依赖金融技术的创新,随着产生越来越多的新金融产品、新的金融科技企业,细分了当下金融行业的市场。金融科技的创新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和在互联网中被作为关键词引用或提及的次数一样呈现爆炸式的增长。新兴互联网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词也随着在金融业务内被频繁提及,使得这些技术在某些领域推陈出新,进而推出更多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些新技术正在极大的改变传统金融行业,使人们更方便快捷的的使用金融机构提供各类金融科技服务。

2.金融科技背景下的风险分析

2.1以区块链为例

在风险管理实践中,监管的要求是提供透明和可审核的数据可供分析,而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创新性技术可以更有效满足这方面的要求并能很好的降低风险管理成本。这些技术包括:欺诈监测、信贷风险评估、市场风险监控、顾客风险智能提示和非法活动识别等。这些技术使得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都可从中受益,让监管机构和受监管机构紧密的联系起来。

以区块链为例,作为在金融科技行业被时常提起的新兴技术,在过去几年中受到了大量关注。区块链技术本质是一个分布式账本,它记录了系统中每一枚货币或元数据从产生到在交易的每一个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完整的交易回溯链。参与者通过多数同意的方式来验证分布式记录数据库中的每笔交易的正确性,一旦确认,就永远不能更改或删除该交易。因此,该区块链中包含所有参与者之间进行过的每笔交易,每笔交易都是能够追溯和验证的。传统金融的供应链流程复杂且操作环节众多,在流程中不谨慎的操作或主观恶意操作都可能导致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发生。而如果使用区块链技术完成对核心环节操作的验证,利用其不可篡改、可追溯的特点,能很好的降低主体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同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线上信息真实性,降低操作风险产生的概率,并保证操作链中各个环节的可靠性。所以在金融供应链上应用区块链技术,可很大程度的避免金融供应链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

2.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消费金融为例,金融机构利用金融科技技術,一是可以在信贷领域中收集客户信息及其行为数据,借以完善客户集群画像,大大提高在信贷审批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二是可以在投资领域中匹配客户的最佳需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投资规划,使其更加全面的管理其投资产品,降低客户的投资风险;三是可以在保险领域提升对保险产品设计、核保方面精算的精确程度,以增加保险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四是可以在交易支付领域保障支付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的提高交易速率。

使用金融科技技术虽然避免了一些可能人为因素造成的操作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操作风险或放大之前部分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大数据技术就可能因数据窃取风险导致个人信息被泄漏、黑客入侵恶意篡改结果导致客户遭受欺诈风险;云计算技术对金融机构的物理安全要求极高,触发安全风险比如存储风险就可能造成金融业务中断,甚至造成金融资产的损失;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大家有目共睹,从AlphaGo 成为围棋界独孤求败后,人们首当其冲担心的就是技术失控风险;区块链技术的核心就是去中心化,但是去中心化本身就会因为节点散布无法集中管理而导致个人的合法隐私不受保护。区块链项目的参与者可回溯跟踪交易链,并且区块链项目的规模在未展开前容易遭受算力攻击导致可怕的伪造风险,同时去中心化削弱了中央政府对金融的控制,可能造成时局不稳定的风险。

3.金融科技背景下的监管政策分析

金融监管机构需要强化金融科技下对金融机构的指导职能,推进金融科技标准化。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主要集中以下三方面,一是P2P 和消费金融行业;二是信息披露合理制度的建设;三是研究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此类业务可能产生的未知风险。

3.1以核心服务外包为例

金融科技数字化产生了很多新的风险,网络和数据安全是主要的风险驱动因素,尤其现在传统金融机构业务高度依赖IT 平台,传统金融机构把服务产品数字化的IT 开发任务交于第三方供应商承担,这使传统金融机构产生操作风险概率大大提高。但是随着金融科技公司独角兽的威胁日益严重,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继续与这些第三方供应商紧密合作,以保证传统金融机构继续保持其竞争力。传统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使用IT外包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的方式来搭建新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导致IT 外包和第三方技术采购在银行数字过程化可能占有过多的比重或使得不符合标准的外包服务或采购服务隐藏在系统内部,这也是一个重大风险。

所以各国政府在金融科技的监管层面上制定了许多监管举措,意图减少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和传统金融机构过度外包核心服务可能带来的新风险。首先各国在制定金融科技监管政策上并不是一锤定音,而是反复斟酌,依次出台办法或政策补充金融科技方面的监管内容,其目的有三,一是为了监督金融科技公司是否严谨完成其内控合规工作,降低其操作风险发生的可能;二是促进金融行业规范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使得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门槛有所提高,并降低合理合规创新所需的成本;三是尽量不发布强监管政策,以避免打压整个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能力。

3.2以消费金融为例

以金融科技下的消费金融为例,发达国家和地区具备以下两点相同的发展历程,一是由政府积极完善监管政策以保证消费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二是使用凯恩斯主张利用信贷产品刺激居民养成消费提前的习惯,以解决了不同阶段产能过剩的问题。政府积极介入和完善监管政策,美国政府对待消费金融行业的政策完成了从自由的经济市场向政府积极介入和监管的转变;日本政府则是一贯秉持以保护消费者为作为监管消费金融行业的主要政策;欧盟更是十分注重对消费信贷方向的流程管理,欧盟消费金融公司都会对风险进行严密监控布局,从前期的产品研发、客户择取,到营销、贷款业务办理,乃至到后面的贷款催收。而非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消费金融监管仍普遍停留在提出监管框架、收集指导意见以及对金融科技的研究层面。

3.3我国金融监管政策分析

我国金融科技监管政策特点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并且在不同领域的监管政策也不尽相同。从对宏观政策的研究来看,分层监管的目的一是为了健全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制度与退出机制,不仅要保障消费者、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公平性,更要维护金融市场秩序的稳定性;二是鼓勵金融科技公司的创立和鼓励金融科技公司对创新技术的研究,激发金融行业整体的创新能力;三是完善我国现有征信体系和建设完备的反洗钱能力,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逐步提升金融行业的透明度。

金融科技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和特征主要是系统风险、监管风险、技术风险、操作风险、违约及犯罪风险、管理风险。监管主要是为了解决现有互联网金融存在的六个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数据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是指金融机构为提高存款利率而进行恶性竞争而导致借贷成本增加的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银行存在存款来源不稳定、组织存款能力差的问题,可能由于某些负面影响造成客户挤兑导致的流动性风险;渠道风险是指在商业银因为日趋激烈的业务竞争的环境,传统金融机构拒绝直销银行作为其渠道商与之合作,那么直销银行将会面临理财、存款相关的业务压力,那么直销银行业务无法进行,从而产生的一系列风险;数据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因IT 架构不牢靠,内控合规薄弱等问题导致信息泄漏产生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用户因无足够还款能力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借款,但因互联网金融机构宽松审批获得借款,最后违约,致使金融机构遭受损失;操作风险是指IT 系统隐患、用户信息泄漏、黑客攻击等造成客户人身及财产损失的安全风险。

4.结语

金融机构需要从人员、制度、技术等多层面进行风险防范。在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科技的创新力。需引入一种创新的风险管理框架,该框架拥有在不遏制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前提下,能监管金融科技的创新及防范金融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的风险的能力,该框架可帮助金融机构获得合理的风控建议,帮助监管机构提高监管能力。因此需要一个先进的监管技术解决方案,开发出一套以技术驱动的风险管理工具,可以连接风险管理的两端,既满足金融机构不得损害客户和投资者的合法利益的前提条件,又能满足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科技创新的监管需求。

参考文献:

[1]芦生宏. 金融科技时代基层央行科技工作转型思路探讨[J].科技经济市场,2020(4):95-96

[2]夏诗园,汤柳. 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监管挑战与国际经验[J].征信,2020(9):8-14

[3]钟秀湘.金融科技风险防范实证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4(12):76-77.

作者简介:卢爱惜(1990—),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

作者:卢爱惜

第三篇: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分析

摘要: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金融行业的发展愈发依赖于数据,在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有必要针对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构建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体系,基于此,本文就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常见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改进策略,以期为数字金融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金融风险;数字金融;金融科技

引言: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数字化转型加速以及金融双向开放的格局下,做好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工作,对维护经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政策选择步骤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因此,做好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企业稳健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要条件。

1金融科技

1.1金融科技的重要性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催生了金融科技。它能够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产品和流程,有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同时有效降低运营成本[1]。从金融科技的内涵来说,可以分别从业务角度和技术角度来理解,从业务角度来说,巴塞尔委员会金融科技分为支付结算、资本筹集、投资管理和基础设施四个方面;从技术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包括大数据、与计算、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一系列信息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推动产生的金融业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通过降低交易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在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金融科技的应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前我国金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因此金融科技风险管理是很多企业以及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1.2有关金融科技的常见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发展成果显著,先后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刚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文件,以及与计算等新技术金融应用规范,为金融科技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应用环境。但从金融企业微观层面来说,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尚未得到完整的构建,难以在所有金融科技服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充分满足信息化技术的创新性应用要求。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角度分析有关金融科技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对于相关工作人员在金融风险规避方面的应用局限性缺乏有效的关注,对于金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类风险重视与认知存在不足,使得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相关举措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在战略层面形成对金融服务的精准支持。

1.3关于金融科技的策略建议

在制定金融科技服务方案时,要对相关人员的认知进行有效分析,尤其要对互联网新技术运用过程中相关人员的认知着重加以考察,树立相关人员对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正确认知,使符合互联网时代下金融科技服务需求的具体措施能够得到合理构建。要保证相关人员具备较强的金融科技服务意识,尤其要对相关人员在工作中实际执行能力进行考察,为金融科技服务工作提供更加具体的支持。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金融市市场与信息技术应用背景条件,深入剖析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真实状况。

2数字金融风险管理

2.1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数字金融风险管理是指通过互联网及信息技术手段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相结合的新一代金融风险管理服务,它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实现风险识别、监测与预警的智能化,有效提升外部风险监测和预警的能力。因此,将数字金融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各个环节的过程,建立数字金融风险监测和分析框架,及时进行数字金融风险预警[2],是金融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的重要课题。

2.2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常见问题

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的常见问题有金融对外开放安全问题,在数字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成熟之前,不宜向外国投资者全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对外开放,应当深刻认识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金融发展的规律,营造健康有序的金融开放环境,重视金融风险的防范。

2.3数字金融风险管理策略建议

数字金融构建的能力逐渐成為金融企业发展的重要核心竞争力,数字金融的安全稳健发展也是国家金融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层面,要继续加强党对数字金融工作的领导,坚持数字金融管理工作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遵循数字金融发展规律,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数字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不断创新和完善数字金融调控,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制度。金融市场层面,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积极推进完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加快转变新时期数字金融发展方式,并且健全金融对外开放相关法治法规,以保障国家金融安全,从而有效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企业微观层面,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金融从业人员应积极学习企业、市场、金融等管理领域的理论知识与工作技能,掌握信息化的工作技能(如大数据算法应用、数据模型构建等),树立前瞻化、全面化、动态化的工作意识,提升数字金融风险管理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的背景下,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应当重视和加强数字金融风险管理,防范外部欺诈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以促进金融市场稳健发展,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和国家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杨兵兵.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风险管理[J].银行家,2020(11):37

[2]顾学华.强监管下金融科技何去何从?——蚂蚁上市搁浅的教训与启示[J].财会通讯,2021(14):88-92.

[3]谢知,姜辰敏,熊盛凯,黄凌.基于“互联网+”背景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研究[J].福建轻纺,2021(03):36-40.

[4]刘小凤,王力.农业价格保险定价研究——以新疆棉花为例[J/OL].金融理论与实践,2021(03):85-90[2021-03-1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1.1078.F.20210311.1540.016.html.

[5]赵辉. 基于混合量子遗传算法的外贸企业物流配送车辆优化调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01):26-30+35.

作者:孙洁

上一篇:法律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企业管理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