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2024-04-25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精选10篇)

篇1: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摭谈推荐

一、创设情趣氛围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来说,兴趣是学生的导航仪,对文言文有兴趣,才能投身到这种与实际生活脱钩的旧文字中来,尤其对于初一学生来说,刚接触与古诗不同的另外一种古老文字,如何将其完全沉浸在文言文的学习当中,兴趣就是很好的助推剂。如何提升学生的兴趣呢?教师可以从文言文中衍生出一些比较现实的故事来平铺直叙地进行阐述,特别是将一些现在还在使用的文言文词汇拿来与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文言文的实用性,也就很容易吸引学生积极学习文言文,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比如在讲解《陋室铭》时,学生能够理解“往来无白丁”中“白丁”一词是作为名词存在,代指某类人,但关于“白丁”的具体含义,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白丁”到底代指哪类人,是身无分文的乞丐,还是没有文化的粗人呢?教师可以将“往来无白丁”与“目不识丁”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白丁”的具体含义,还可以将“白丁”与现代的“丁一”做对比,给学生解释“白丁”其实就是简单的字,那“往来无白丁”的意思是“来往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这样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与现在通用词汇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品味出文言文中的乐趣来。

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己分析解剖文言文的能力

升入初二后,新课标对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要求已经从抽象认知上升到了具象的理解上,学生在掌握了如何阅读文言文及文言文基本词汇的用法后,开始具象思索一篇文言文中的技巧及特殊语句的解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塑造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升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分析的技巧,来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很好地阅读文言文,就容易在内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自然会有动力继续学习,才能提升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去品味文言文的魅力。

在讲述苏教版初二课文《口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先做好课前预习,并将课文反复读上三遍,遇到不理解的词汇,可结合课文注释或者借助工具书。在读第三遍的时候,可以将文中描述口技动作的句子标出,并提前做好背诵。在背诵结束后,可以全面搜索关于这篇课文的信息,包括作者的完整简介、课文出处等,尽可能地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和时代环境。通过做好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师讲课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学生也会根据预习情况,找准自己的阅读障碍或分析难点,重点学习重点弥补。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因汉语博大精深,同样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句子中会呈现不同的意思。即便经过前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三学生对于文言文同类词汇的掌握还是不全面,容易造成误读或理解偏差。教师可以通过综合比较法来创设教学情境,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触类旁通,掌握分析词汇语境及含义的方法。“之”字是文言文中“出镜率”最高的词,既可以作为代词,又可以作为助词,还可以作为动词。教师在分析课文或者课后延伸阅读时,只要碰到这类多义词,就应该进行归纳总结。同时鼓励学生将平时遇到的多义词总结出来。在前十分钟,可以让学生轮流上讲台进行讲述,这种方法既可以做到信息内容的共享,又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小老师”的责任,从而提升了文言文学习的课堂趣味。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文言文虽然是一种比较呆板的古老文字,但其实文中蕴含着很多丰富的内容,既有古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古人对人情世故的无奈。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文字来幻想各自的画面,通过画面来感受古人作词作曲时的心境。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将文言文仿写成记叙文,在改写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信息的正确、语境时态的无误,教师选出优秀的记叙文,还可以进一步将其改成课堂小剧本,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快感。

 

篇2: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这个契机,反思、改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力争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有效的传承。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白话和文言的关系千丝万缕割不断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在促使学生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时,有意识地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提高辨别能力的基础上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指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具有独特的位置,文言文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高效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思考、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首先要明确教什么。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言文教学将古汉语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因而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古汉语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就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和厌恶感,更无从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古代文化。

那么,文言文要教什么?明确地讲,就是“文”和“言”。既追求古汉语语言知识、文章、文化的和谐,又追求实与虚之间的理性契合。具体说来,关注三个层面:文言、文化、文章,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古汉语字词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赏析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更强调古文化的传承和

熏陶。一言以蔽之,以文章为中心,积累文言,感悟文化。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在每篇课文、每一堂课都要落实文言和关注文章、文化,“言”“文”并重的理念应着眼于整个的文言文教学,否则有限的课堂是难以承载如此繁重的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和年级、单元、课文整体把握,分层推进,灵活安排。譬如初中三年的教学可分成三个学段进行,七年级着重培养、提高释义能力,将重点放在文言文的词语、句子的准确理解上。八年级重点放在文章的体悟和鉴赏上,九年级则重在强化应试能力的培养。

其次是知道怎样教。

在目前的教学实际中许多一线教师采用串讲法,即依照篇章结构顺序,逐层逐段乃至逐字逐句讲解,串通文意。适时适当地运用串讲法,效果甚佳,但一味滥用就会使教学低效。

文言文应该怎样教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的创造空间,从新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出发构建新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精妙,不用多言。一篇文言文,教学伊始,完全不必走老套路,作者、背景可以不管或略作解说。第一桩要事就是读。这里的难点在于怎样使学生爱读、多读,读出效果来。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想方设法加以引导。可以有教师的范读、领读、评读(在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以揭示文章的精妙处),可以有学生的朗读、默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总之,读的形式要多样,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行,最后达到能背诵的程度。具体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听读探寻美

可采取配乐听读,特别对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小品,更是适宜。

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朗读,聆听此铭,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听着听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环境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人文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心境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全文抒发了作者旷达致远,不同流俗的可贵气质。为了强化这种感受,可重复播放,并让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想像,与作者“心灵沟通”。

2、议读体验美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美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上《口技》,告诉学生描写的方式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对口技表演的精彩描写,由于文字浅显,完全可采用“说、读、论、、评”方法。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找出来并把阅读的初步感受告诉同桌,然后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人数可确定在4-6人间);第二阶段:由每个讨论小组推荐一至二名学生上台陈述小组的审美体验结果;第三阶段:学生审美信息评述。由教师对学生的观点、看法进行讲评,或由学生进行评点。在这里,教师的评讲尤为重要。它对学生的审美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但要明确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有一个前提,即学生的阅读、鉴赏、审美活动,必须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只有这样,就一定能让学生动起来,就一定能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3、品读再现美

“用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通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在对文言文精彩片断的欣赏上,尤其要加大对学生的指导和鼓励,让他们有品读的意识和方法,具体可从文字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

以《醉翁亭记》为例,在掌握课文结构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更理性、多角度地感悟语言文字。

A、精练形象。无论绘景写人,寥寥数字,神采飞扬。如“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八个字,既交代了亭的位置,更把亭子写活了,凌空欲飞。

B、多用对句。句式灵活多样,整中有散,散中有整,骈散结合,节奏明快,如沐春风。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C、文中“也”“而”灵活运用,更使文字清灵飘逸,潇洒自如,既透露出欧翁的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心境,也掩饰不了他内心深处的淡淡感伤。

D、画面充满桃花源似的诗情画意美:景之美、鸟之乐、人之乐,情景交融,令人心仪神往。

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融入学生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受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

读了以后,学生产生了研究课文的兴趣。这时,老师要借势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一允许学生讨论商量,二要求学生将疑难问题请教老师。完成这一步骤后,再选几名学生,对照课文,复述文章大意,其它同学认真听,听后将与自己理解不同的地方,或译错了的地方提出来,大家再讨论,然后教师明确。这样的疏导释义,既省时省力,又较好地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

疏通词句之后,就是研究文章的内容了。由于学生对课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意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了。可以说课文写什么,可以说

某一段写得怎样精彩,可以说某一句说得如何精妙,也可以说课文给自己的启迪,甚至可以分析课文的不足。总之,教师要敢于把发表的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

一般说来,文言文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不能与写作脱离,要引导学生学习古汉语中有生命的部分,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人在长期的协作实践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文章体裁,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文言文在写作方法上,或叙事生动,刻画人物性格鲜明;或说理透彻,具有严密逻辑力量;或写景优美、状物逼真等特点,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这些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教学实践表明,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书本知识的传授上,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要选用恰当的“钥匙”,不断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文言文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教与学的互动,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爱思、会思、多思、深思,努力开启学生的思维,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更需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新观念,讲究方法,使文言文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2002年4月 2.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2002年6月

篇3: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激发兴趣

好的导语无论在现代文教学还是在文言文教学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教师设计好导语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文言文更应该设计好导语使其与内容有机的结合,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兴趣接受下面的内容, 使他们更乐于学习文言文。

二、把好读书关

帮学生学好文言文的良策就是“读”。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读法, 有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等。在教学中通过老师的范读, 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又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读音、停顿、使其读得琅琅上口。再引导学生对照课下注释默读,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 教师点名朗读、组织齐读, 读多了, 背诵就水到渠成, 且能初通大意。

三、因文而异地做好字、词、句的落实情况

在上新课前要求学生只借助于书下的解释去翻译课文, 在课堂上先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是重点的文言字词进行解释, 在学生的互相补充中, 圈出重点字词, 以便今后复习记忆。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以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或师生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文言字词中的疑难点。最后在字词落实的基础上, 让学生试着翻译句子。最后是教师对文言文句读和语法的适度点拨。

四、再次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文言鉴赏力

课堂上进行多种朗读训练, 朗读时教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技巧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子, 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在教学中, 挖掘语言特色, 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倾心陶醉, 那就是把文言文的教学落到实处了。在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审美因素, 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露自己对榜样人物的赞美, 从而使学生在心中树立起一座座美的丰碑。如“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忠心报国的诸葛亮;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抱负的范仲淹等等。无不深深地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充满着浓厚的人文气息。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引导工作, 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心灵上的震撼。

篇4: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确立目标,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教了几年的初中语文,发觉大多数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都是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这种模式存在这样三个“中心意识”:1.以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2.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3.以诵记为中心,一味强调记忆。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不亦乐乎,学生记个不停,课后教师再加一句,回去背诵这些内容,明天检查!但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知道这种教法远远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对文言文中的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并非仅此而已,学生还要对文章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大多数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有很强的文学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形成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是很有影响的。如,《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确定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掌握文言文基本内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对文言作品做出适当的鉴赏、评析。

二、回归文本,把握价值

文言文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教学最终要回归到文本上来,要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让学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中,学生情感上要与“文本”产生共鸣。中学新教材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篇佳作,其思想性、艺术性千百年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都有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如:教学《论语十则》时,我们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孔子“仁”的思想核心及其现实意义。在孔子看来,终身行之有效的一个字就是“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便是推己及人,是爱人的表现,即“仁”。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篇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仁”的思想。我们还要从文言文中学习文章构思和表达技巧。很多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往往重阅读,轻写作,导致文言文与写作脱节。事实上,古代作品中的许多精品,在构思和表达技巧方面,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小石潭记》是游记中的佳作,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学生学写游记。

三、借助注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下面以《三峡》第一段为例说明注释的重要性: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本段的注释有:“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阙”、“亭午”、“夜分”、“曦”。根据这些注释,学生很容易明白本段的大意,只要认真推敲两个“自”的意思(前一个是“在”,后一个是“如果”),那么整段的意思就能够轻松地弄明白了。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释字词和翻译句子,教师就不用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就不会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了。

四、加强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把握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文言文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笔者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要求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以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或者自己进行猜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还要借助于文本已有的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与之对话,与之交流,尽可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领悟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我们只有解除束缚,大胆创新,才能使文言文教学教得新、教得好、教出灵性。

篇5: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摘 要:初中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学生而言,文言文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学习过古诗、古代的名人名言;陌生是因为学生从小到大学习的都是白话文,缺少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难点。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了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白话文就取代了文言文,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看到文言文的使用。现代教育中,学生在小学阶段一般不会去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所以学生这方面的基础完全依赖初中教师的教导。虽然现在白话文是通用语言,但文言文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将之抛弃。这是一种精神方面的遗产,作为华人,我们应该继承并将之发扬光大。所以,我们要学习文言文,从初中就开始。但是文言文有自己一套独立的语法结构,再加上通假字,单字成词等,让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经常不知所云,难以搞清楚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虽然我们认识字,但连成句段,就仿佛是另一种语言了。要教好文言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解决一些列的问题。

1、角色带入法

虽然文言文用字精准,语句晦涩难懂,但人的情感是共通的,更何况我们身处于同一种文化,更容易产生共鸣。所以在很多无法翻译的时候,可以尝试将自己想象成文中的主人公,来揣测文章的大意。文言文以写景、叙事相关,前者一般都会蕴含作者的情感,而后者也会有一定的情感倾向。这很有利于我们进行角色换位,从作者或者文章主人公的角度来分析文章的句子。角色带入法是将自己带入到文中情境下,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获得一些对理解文言文有帮助的心得。

比如《童趣》这篇文章,描述作者小时候玩耍的趣事。学生都是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的,让学生回忆自己小时候玩耍的情景,再去阅读文章,寻找相似的地方。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文章非常生动有趣,学生需要将自己想象成作者,跟随作者的语句一同神游于土墙凹凸之间,看二虫相斗,体会其中的物外之趣。每个人的童年经历都不一样,但小孩子的心理非常相似,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有着类似的体验。虽然说对于文章中生僻字词、语句还是难以理解,但对全文的把握会更加准确。这就是角色代入法的优势,虽然一些细节方面不能研究透彻,但不影响对于全文的理解。主体情感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所有的论述都是围绕它展开的,一但学生懂得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那么在做字词、语句方面的讲解时,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提升,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2、抓住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

在教学中,要注意一些常用字词、句式的教学,它们在很多文言文中都会出现,而且大多和现代汉语的用法存在较大差异。文言文难以读懂就是因为这些生僻的字词,以及特殊的句式,与我们的语言习惯出入很大。像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等等,是很常见的用法,而在现代汉语中很少有这种用法。“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字,应该翻译为每天,作为状语使用。如果不知道这种特殊的用法,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起来会觉得非常地不顺口。像这样的用法在古文中比比皆是,如果不能掌握,学习就寸步难行。还有一些也是需要注意的,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之类的固定用法,举个简单的例子。“何陋之有?”(出自《陋室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陋”,句子中间加了一个“之”字作为助词,把宾语提到了句首。像这种句子看着简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不懂得句子结构的情况下,找不出主谓宾,根本无法连成一句话,也无法正确翻译,这些是文言文中的语法规则,是学习文言文无法避开的部分。其实在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看到这样的句子很自然的就能看懂。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句子再怎么变化也都要遵从语法。就像我们读白话文一样,不是只要识字就能读懂的,语法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内心,在阅读的时候不需要过多地思索,就能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3、营造意境

写文章讲究有感而发,无病呻吟是大忌。古人写作或抒发心中的郁结,亦或者是表达强烈情感……而其中比较常见的手法有借物抒怀和寓情于景,不管是哪种形式,肯定会很注重意境的渲染。古人都很擅长通过对外物的描写来侧面衬托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需要仔细体会这种情感,对学生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刻意地还原这种意境,让学生沉浸其中。

比如曹操的名篇《观沧海》,文章气势磅礴,曹操的豪情壮志直冲云霄,读起来不禁令人热血沸腾。而全文主要是描写各种壮丽的景色,却能让人读出曹操想要一匡天下的心理。这不是一篇简单的写景类文章,在讲解的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看一些与之类似的景象,帮助学生感受文中那波澜壮阔的画面。再给学生简单地介绍一下当时的创作背景,最大化地还原文章的意境。初中语文教材中绝大部分的文章都是如此,包含着独特的意境,蕴含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文言文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古文的审美价值,优美的文笔下是深远的意境,构成一幅唯美的画面。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应该要看到其中隐含的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

4、结语

文言文是我国独有的文化遗产,虽然它不再被使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但我们从来都没有遗忘,一直都坚持把它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

篇6: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定稿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文言文是多数同学倍感头痛的内容,因此,我认为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文言文自身特点,多讲究一些教学策略,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从而比较顺利地学好文言文。

一、纵横比照,触类旁通

初中学生学文言文之难体现在实词不易把握。实词有一词多义、通假字以及词类活用等许多现象,初学起来,学生就如坠入五里雾中。纵横比照可以避免学生机械地去死记硬背。如讲词类活用现象,教师充分发挥引导者作用,从古今语言运用规律上讲清楚什么是词类活用,从典型的例句分折解剖中明确词类活用的基本特征。如,分析 “鞭数十”(《童趣》)中的“鞭”、“蹄之”(《黔之驴》)中的“蹄”,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名词作动词,它后面势必不能带动词;名词作状语,它后面一定是动词。这样就掌握了名词作动词与名词作状语这类比较难区分的知识点。又比如教学一词语多义,“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前一个“伐”是“讨伐”,后一个“伐”是“砍伐”。这样对相关知识点加以整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得到的不仅是“鱼”还有“渔”,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主动地去整合归类,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二、精读多议,活跃思维

初中学生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好奇心和好胜心,对陌生的文言文有着强烈的征服欲。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布置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并在课堂上比试,看谁读得最好。课堂上,学生经过不同形式的比试,已把课文读熟,为学习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精读之后,教师应及时提出新奇有趣的问题,使学生再次接触文本,读出味道来。如在教学《隆中对》时,可问“诸葛亮隆中对策,你认为对策妙在哪里呢?”教学《愚公移山》时可问:“愚公和智叟两人,你更喜欢谁?为什么?”学生对教师所提的这类问题往往会产生浓厚兴趣,课文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在学生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便抓住契机,鼓励学生发言,回答问题。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同学们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如在回答“愚公和智叟两人,你更喜欢谁?”的问题时,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据理力争,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情绪高涨,极好地锻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思维能力。

三、适当拓展,学以致用

初中教材选用的篇目毕竟有限,不足以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文言文的真实情况;有限的篇目也许不能满足优秀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缺少了拓展的环节,必然不能达到巩固提高、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学习了教材中的文章、了解了一少部分知识点后,一定要寻找难度与教材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加以拓展,旨在希望能用学到的文言知识解决课外文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学习《山市》后可学习《聊斋志异》中的《 偷桃 》《义犬》等篇目,学习《咏雪》后可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小时了了》《周处自新》等篇目。相信有了知识的迁移,一定能提高文言文实际运用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篇7:初中文言文教学现况与策略论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机会用到文言文,所以学生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只能在课堂上进行文言文的学习,所以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而且现在文言文的教学,大多数都是应试教育,所以主要强调学生进行背诵,对于学生的理解程度就没有特别关注,并且都是采取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这样的情况就增加了学生学习及老师教学的难度。但是新课改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就给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定要求。所以老师要积极进行课堂的改革,以免学生总是在文言文的课堂上扮演一个受教者,最终对文言文的学习没有了兴趣,影响学生对古文的理解。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一,初中是小学的延伸,但是在小学时期学生并没有接触文言文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简单字词的书写及认识,古诗的背诵及默写等;其二,现在的生活中用不到文言文,所以学生都会觉得文言文没有必要学习,因为除了应对考试,文言文并没有用武之地,所以对文言文的理解并不重视;其三,主要是在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问题。现在文言文的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主要是老师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介绍文言文的背景及主要内容,课后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并要对关键的字词理解进行重点记忆,这样的课堂及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有兴趣进行研究,导致文言文的.课堂变得沉闷、单一,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三、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1.强化学生的文言文基础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生的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并且在生活中没有运用文言文的机会,所以学生对于文言文都非常的陌生,所以要求老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之前,要鼓励学生进行简单文言文的积累。如每天由一位学生进行分享,这样就会使学生增加对文言文的认识,老师也可以抽出上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进行解释,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下受到影响,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轻松很多,并且会对文言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2.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阅读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变得非常的没有耐心。所以老师要积极提升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努力进行文言文的学习,强化学生的阅读方式,进行兴趣培养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字词理解提供帮助。同时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使学生能够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除了上述方法,老师还可以采用各种比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来促进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促进教育的进步。

3.丰富文言文的教学形式

篇8: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新课程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 重点在“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 考查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基于以上要求, 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一、借助注释、工具书读通文本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既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养成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 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着重从背景资料、作者介绍、字词理解等方面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有效的方法, 告诉学生如何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文章, 理解句意文义。如有些是整体注释的, 要根据注释自己去落实关键词;有些只注释关键词就要自己贯通全句的意思;对文中没有注释, 自己又不能理解的就要养成查工具书的习惯, 学会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探究;自己一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可以向同学老师请教。这样, 逐步形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二、加强诵读, 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做诗也会吟”, 但真正会读, 能够在读中见义却并不容易。有些教师虽然也让学生读, 但常常是为读而读, 没有具体明确的目的, 没有能使“读”有效地为理解服务, 没有能从“读”中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文言文的读最基本的是读准字音, 了解句读, 这和学生对文言文语句表达的敏感能力和语句的积累有密切关系。仅仅如此还不够, 还要读出语气,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出情味来, 要在读中发现问题, 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因此文言文的诵读不仅要用口, 更要用心, 这样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感情, 才能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对文言文的诵读,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课前反复诵读, 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自由诵读的机会, 更要指导学生如何才能读出韵味来, 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吟咏玩味, 体验情味, 在诵读中理解文意。

三、在体验、探究和活动中积累、感悟, 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交流, 学生活生生的体验与“自我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 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讲解翻译所代替,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从谈起。如学习《童区寄传》时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通过想象去体味区寄的心理活动, 学生很容易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课文, 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教学之中, 最终达到与文本的“心灵沟通”。

篇9: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析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兴趣;吟诵朗读;复习巩固

尽管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文言文教学一直处于低效化状态。那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呢?下面,本文就从自身教学经历出发,对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策略谈自己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景,与现代学生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若是仅凭我们对教材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去领悟和感受教材中的情节,学生难免会觉得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时,身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可借助有效手段,将文言文中所描写的情境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态进入到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中去。

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就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美景以Flash课件形式呈现出来,如高大的树木郁郁葱葱,各式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勤劳的人们在田间插着秧苗,笑语喧天……望着眼前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学生都陶醉了,不时发出了各种赞美和惊叹声,在具体进行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时,学生就能入情入境,焕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吟诵朗读,使学生形成立体的情感体验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重要性,文言文教学也应注重吟诵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掌握文言文知识,理解文言文内容,并形成立体的情感体验。

身为教学指导者的我们,要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读的形式,如在预习环节,要求学生进行默读,课文中较难的句子由自己进行范读,简单、容易把握的文章,可采用齐读、轮读、分角色读的形式。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读准、读顺,有生僻字、通假字的,我们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帮助。在哪里停顿,如何把握读的节奏,我们也要及时加以指导,以增强学生读的效果,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另外,在品读中,体会文言文的美,并由此深刻领悟文章含义,形成立体的情感体验。

三、及时复习巩固,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若想让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的重复复习,复习的次数越多,记忆得就会越牢固。所以,要引导学生做好复习巩固工作,做到温故而知新,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比如,在学了《小石潭记》之后,我们就可不定期抽查学生对本篇文言文的背诵情况,或者抽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句子,让学生进行翻译,如“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等,也可提问一些检验学生是否对文章主旨大意掌握的问题,若学生能准确回答出,则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这样,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复习,既使得复习方式和复习内容不至于机械重复,也帮助学生牢固了知识,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

综上所述,身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文言文教学对于学生自身成长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各种科学、合理的文言文教学策略,改变学生对文言文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印象,让文言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此,学生的怕学、厌学就会转变为乐学、好学,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10:浅谈农村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好文言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更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课本上有近三分之一的文言文篇目,它们都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而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却不尽人意。在农村初中,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缺乏兴趣、成绩差,更谈不上具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农村初中语文教师也不愿意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农村文言文教学成了一个无从问津的“死角”,学生害怕,老师头痛。公开课、优质课,极少有教师选择文言文篇目教学。从师生教与学两方面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农村中学教学的一大难点,用力多,但收效少。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寻求文言文教学的的有效方法,我们就农村初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有效策略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方面

1、农村初中教学环境欠佳

诸多原因,农村初中学生图书拥有量少,许多农村家长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金钱为孩子创造一定的文言学习环境,再加上农村家长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管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导致大部分农村学生学习习惯差,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臵的学习任务。课本上的识记、阅读、背诵等文言文教学任务落不到实处,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自然低下,更不用说拓展延伸到课外了。

2、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厚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指出:“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没有强烈的需要自然就不会有浓厚的兴趣。”通过我们调查问卷结果来看,50%学生认为“文言文章”有趣,8%的学认为没趣,多达42%的学生谈不上喜欢与否,大部分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但也有较大部分学生的需要是迫于应试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大打折扣,学习效果自然不会理想。

3、学生对文言文畏难情绪严重

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词语简洁,意境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较少,相比现代文,文言文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一块“硬骨头”。学生学生中有戏言曰:学习语文三大难,周树人文言文写作文。由此不难发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难情绪。在当前农村初中生身上,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一是学生学习文言文格外吃力,常为一些晦涩难懂的字词所困惑,对文言文的学习俨然成了学生的“第二外语”,学生普遍不喜欢,且害怕学习文言文。二是绝大多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文言文题目是靠“猜答案”做答,有的整个大题全部留空,眼睁睁的文言文题目分数大量流失,如此一来,学生更是对文言文阅读望“题”没及,怕——不会——更怕——更不会,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自然丧失了学习兴趣。

4、学生过分依赖教辅资料,学习缺乏主动性 现在市面上的教辅资料泛滥,学生只要有一本《教材全解》或《初中语文一本通》之类的教辅资料,上课完全可以不听讲,不做笔记,不思考,做作业照抄答案。如此一来,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学习没有主动性,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二)教师方面

1、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

大部分农村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认识不明确。文言文教学应该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更是文化的熏陶感染。文言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古汉语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水平、陶冶道德情操,得到心灵的净化。而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教学,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可怜巴巴的语言知识,会翻译、能背诵就行,对文言文中丰富的美的内涵缺少挖掘。即便有一些分析,也是简单匆忙,“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文言文教学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无丝毫兴趣,文言阅读水平自然很低。

2、文言文教学形式简单,手段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压抑。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我们农村初中教师文言文教学方法简单,常常先是作者介绍、背景介绍、范读齐读课文、字词串讲、翻译、句式用法归纳、主题分析,然后让学生读熟背诵,课课如此,千篇一律。这样势必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文章,内容丰富的教材定格成了生产流水线,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师生都觉枯燥乏味,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就没有情趣,没有活力。

3、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一言堂”居多,限制了学生思维,不符合新课标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为提高分数及效率,文言文教学大多是串讲式,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一讲到底。学生只有被动的听和说,没有时间去思考,学生在课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脑子里却没有一点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文言文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自然提高不了。

4、缺乏拓展和迁移

由于目前文言文教学都是以考试为目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老师往往只注重课本,没有将课内的文言文知识拓展、迁移到课外,没有能引导、指导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书籍,以及在作文中运用文言文的好词好句,使作文更有文采,更有内涵。学生对文言文是了解和学习也只局限于课内,即使死记硬背了一些文言字词和课文,也往往不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

当然,就目前的教育体制所言,文言文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改变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弊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我们对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有了一点心得和体会。

二、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有效策略

1、激发兴趣,寓教于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而,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应注重从激发兴趣入手。我们必须多方面、多渠道、多角度,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这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的前提。(1)精心设计课堂导语。著名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所以,在教学时应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精彩导语,在教学一开始就进入角色,紧紧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会收到预期的课堂教学效果。文言文教学尤其应当重视课堂导入。(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文章不同,其内容各异,文学特点各异,我们必须因“文”施教,采用灵活教法。只有不断变换教法,才能给学生以新鲜感,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3)鼓励学生探究质疑。一个优秀的课堂是一个活跃的课堂、一个民主的课堂,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要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就必须鼓励他们深入思考、积极发言、勇于质疑,这样才会有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活”则生趣,趣而求知。(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古诗词朗诵比赛、背诵比赛,文言文重点字词背诵分组竞赛,把课文改编成故事,或讲述相关的故事,或是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文言文。

2、注重诵读,训练学生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于漪老师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新课标也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还可以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才能增强语感,理解文章内容。教师要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加强诵读的方法指导。诵读应有明确的要求:第一步,读准字音,读清字音;第二步,粗知大意,掌握思路;第三步,读出语气、语势;第四步,体味情感,感悟情境。诵读方式灵活多变,范读自读相结合,齐读和个读相结合,讲前读和讲后读相结合,朗读和背诵相结合,把诵读落到实处,就能事半功倍,更快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3、重视预习,借助注释自主、合作学习

语文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教学不同于现代文教学,学生必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分析、感悟、欣赏课文,这势必需要更多的课时量才能完成。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往往把要求一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两课时,要求两课时完成的课文上成三课时、甚至四课时,课堂教学效果极其低下。当前课文的注释比较详细,学生结合注释或进行合作学习就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注释引导学生进行课前的预习,文言字词类就可以基本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难理解的、重点的字词句仔细讲解分析,学生能理解的只需要稍作点拨即可。这样,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针对文本进行深入探讨,既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了学生的自学习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本身也有了成就感。只要这样坚持下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水平肯定会越来越高。

4、转变观念,避免“满堂灌”,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就注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避免“满堂灌”,把课堂还原给学生。文言文教学应倡导自读——质疑——讨论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课文,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解决问题。作为农村初中的教师应深刻领会课标精神,应该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传承古代文明,为创造新的文明打下基础。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接受审美教育。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

5、重视积累,拓展迁移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对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式和翻译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加以运用。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的要求,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适当向课外迁移延伸。主要从文言文知识和思想方面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延伸,与课文内容、主题相近或相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课外文言文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另外,文言文词义也可以与现代汉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训练,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上一篇:杨绛百岁感言议论文下一篇:育蕾幼儿园大大一班下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