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与高中英语教学

2023-01-11

第一篇:跨文化与高中英语教学

高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探索

叶秋平浙江省龙游中学324400E-mail:zjlyyqp@163.com

摘 要: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提高民族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数学教育,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数学文化教育。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的内容、思想、方法与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普通高中数学教育中如何渗透数学文化正逐步受到重视。本文从数学史的教学意义、形成正确数学观、加强数学应用、与其他学科交融等四个方面进行数学文化渗透作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文化;数学文化价值;数学观

数学是一种文化,已逐步成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研究表明,数学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⑴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⑵数学是科学的语言;⑶数学是思维的工具;⑷数学是一种思想方法;⑸数学充满理性的精神。为提高人们对数学文化价值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与教学要求上都对渗透数学文化作了明确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应如何贯彻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 结合高中数学知识,介绍数学史上重要人物、事件、优秀数学成果,展示数学文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数学史对数学教育的意义已引起数学教育家的重视:利用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启发学生的人格成长,预见学生的认知发展,指导并丰富教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构筑数学与人文之间的桥梁,等等。

例1 蝴蝶定理研究史

如图,椭圆的长轴A1A2与x轴平行,短轴B1B2在y轴上,中心为M(0,r)(br0).(Ⅰ)写出椭圆的方程,求椭圆的焦点坐标及离心率;(Ⅱ)直线yk1x交椭圆于两点C(x1,y1),D(x2,y2)(y20);直线yk2x交椭圆于两点G(x3,y3),H(x4,y4)(y40).求证:k1x1x2k2x3x4;(Ⅲ)对于(Ⅱ)中的C,D,G,H,设x1x2x3x

4CH交x轴于点P,GD交x轴于点Q.求证:|OP|=|OQ|.(证

明过程不考虑CH或GD垂直于x轴的情形)

评析:本题将平面几何中著名的“蝴蝶定理”推广到椭

圆中。教学中应有意识介绍问题的背景知识:早在1815年,

英国伦敦出版的数学科普刊物《先生日记》中就刊登了数学

家霍纳和泰洛给出的蝴蝶定理的两个证明。而后的100多年里,不同时代的数学家不断公布新证法。1944年2月号《美国数学月刊》就以“蝴蝶定理”征解。1946年,该题成为美国普南特大学生数学竞赛的试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中学数学界也兴起研究蝴蝶定理的热潮。近两百年来,世界各地的数学爱好者对蝴蝶定理的证明方法已达数百种,而且对蝴蝶定理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如:将蝴蝶定理推广到一般的曲线中、推广到三维甚至高维空间、用机器证明蝴蝶定理等等。这充分反映了他们在科学探究中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态度!

数学史能使学生深深体会到数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硕果,它不仅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

芒,而且它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人类为真理而生生不息、孜孜以求的精神。需要指出的是:

在进行数学史教育时,不能仅停留在杨辉三角比帕斯卡三角早多少年之类上,而应客观公正

地介绍中外科学家的长处与短处,以及中外科学家发展的历史,不搞民族狭隘主义。

2充分利用数学素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

学生的数学观(即学生对“数学是什么?”、“数学是如何习得的?”以及“数学应怎样

教授?”、“面对数学问题如何思考?”、“喜欢上什么样的数学课”这些问题的认识)将直接

影响他们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进而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表现。数学

观念是数学文化的核心,包括数学精神、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教师应

有意识引导学生形成如下的数学观:数学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

数学是一门通过对数与形的研究揭示客观世界秩序、和谐与统一美的规律的学科,数学是在

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门在学习过程中包含着尝试、错误、改正与改进

的一门学科。

例2 秦九韶算法

nn1已知n次多项式Pn(x)a0xa1x计算x0k(kan1xan,如果在一种算法中,

=2,3,4,„,n)的值需要k-1次乘法,计算P3(x0)的值共需要9次运算(6次乘法,

3次加法),那么计算Pn(x0)的值共需要(k=0, 1,2,„,n-1)。利用该算法,计算PP3(x0)的0(x)a0,Pk1(x)xPk(x)ak

1值共需要6次运算,计算Pn(x0)的值共需要次运算。

评析:在认知冲突(原有算法与题目提供的算法)后实现同化与顺应,学习到一种简化

运算的方法。作为教师还应挖掘隐含在其后的文化价值:⑴该算法早在南宋时期,我国数学

家秦九韶(约1202—1261)就在他的代表作《数书九章》中提出,体现了我国古代数学研

究的杰出成就;⑵采用“迭代法”代替了机械的运算,极大的减少了乘法的运算次数,故成

为计算机处理运算问题的基本原理,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这充分体现了数

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所起的伟大作用。因此,数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更是科学的语言,是一种文化。

3 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与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火热的激情”而非

“冰冷的美丽”

如今,随便翻开报纸,“拓朴结构”、“数字化地球”、“伊拉克战争是一场数字化战争”

等词句赫然在目,“数码相机”、“线性规划”、“体彩6+1近20期号码技术分析”等随处可见,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例3 小概率事件

概率论中,把事件发生的概略很小的事件称为“小概率事件”,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举下例说明:

⑴××市发行“体育彩票”,十万张中产生一个特等奖,奖金10万元,则中特等奖的概

率为十万分之一,中奖能看作小概率事件吗?⑵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共向伊拉克发射了

近千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据美国军事专家称其精确度在0.999以上,但实际上确有许多导弹

因偏离目标而造成大量无辜平民伤亡,请计算一千枚战斧式巡航导弹中至少有一枚不能命中

目标的概率。

评析:按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计算,一千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全部命中的概率为0.9991000

≈0.368,则至少有一枚不能命中目标的概率竟达0.632。因此,在一场大规模的现代战争

中,一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失误的概率0.001不能作为小概率。美国军事专家认为战斧式巡航

导弹产生偏差的概率很小,而伊拉克及周边国家的人民却担心导弹产生偏差而恐惧,这说明

小概率事件是相对而言的。我们平时应辩证看待与正确处理小概率事件,不能认为“万无一

失”产生麻痹大意而“因小失大。”

例4 植物也懂数学

在一次劳动中,某学生偶然发现树从底部到顶部的分枝分布较有规律,依次为1,2,3,

5,8,

13、„,似乎与斐波那契数列有关,怎么会这样呢?还是算一算吧!

假设树苗在第一年长出一条新枝,新枝一年后变为老枝,老枝每一年都长出一条新枝,

每一条树枝都按照这个规律成长。问⑴第

5、

6、7年的枝条分别是多少?⑵假设各年的枝条

数构成数列{an},你能给出数列{an}的递推关系式吗?⑶你能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吗?

⑷计算当n取

1、

2、

3、

4、

5、6时

选择的结果吗?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an的值,并解释树枝为何按此规律生长,是长期自然an1limanann10.618。看来,树木也懂黄金分割,也懂得用数学知识来

保护自我(按此规律生长采光最好)。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魅力无穷!..........

4 寻找数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结点,促进学科间的交融与渗透,体现数学的现实性、文

化艺术性和哲理性

例5 最经济路线问题

某工厂生产的产品用到a

1、a

2、a

3、„、an等n种原料,A

1、A

2、A

3、„An为工

厂的n个原料产地。现要建立一个工厂,它所需n个产地的原料数量相同,为了节约,希望

各原料产地到工厂的直线距离之和最小,那么工厂的厂址应选在何处?

评析:该题就数学角度求解则相当复杂,但若注意到其背景是物理学中的能量最低原理,

则有如下解法:在一块水平光滑的木板上按实际距离的比例确定A

1、A

2、A

3、„Ann个

点的位置,并在A

1、A

2、A

3、„An点的位置各打一个洞,洞口光滑。将n根不可伸长的

轻质绳的一端结于一点,另一端分别穿过n个洞,并在绳端系上质量相同的物体,那么,当

系统平衡时,n根绳子的结点所在即为所求。

人们常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此可见数学与语言在思维层面上

能够统一起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便是集合的划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

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抒发了生活在空旷时空里人类的万千感慨,不经意间成了时间和

三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描述。人们常常用“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来形容有

志者事竟成,实际上从概率的角度看是非常有道理的。设在一次试验中,事件发生的概率为

ξ>0,独立重复n次,设事件B为n次试验中A至少有一次发生,则P(B)=1(1),n

lim[1(1)n]1,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坚持下去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结果,正是n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台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辨别力,对价值有所理解且产生热烈的感情,这才是最基本的。知识型的数学教育和文化型的数学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都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学在提高学生乃至提高全民族素质方面的作用,我们的数学教育应是综合性的,应兼有知识教育、能力教育、文化教育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2] 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师大出版社,1999。

[3] 童其林。人文素质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渗透[J]。上海中学数学,2003(2)。

[4] 周春荔。蝴蝶定理——研究性学习的好课题[J]。数学通报,2004(1)。

[5] 张维忠,汪晓勤等。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篇:高中文化与生活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复习:文化生活易错点总结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注意:经济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哲学属于文化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

如:西双版纳的植物王国、庐山自然美不是文化现象

③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

注意: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④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非广义或狭义的文化。

2、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注意: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不能表述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促进了社会发展”

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注意: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③经济是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同步的。

④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

注意:不是处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⑤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的原因是

1、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2、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注意:1是优先选择的原因

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注意:不是永久不变的影响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①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注意:不能表述为“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文化传播

①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贸、人口迁徙、教育,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注意:途径和手段不要混淆

②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注意:错误的表述“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失去作用”或“新传媒取代旧传媒”

③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④各种文化传播方式的特点

人际传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

电视:使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更生动、形象和真实

互联网:传播同网、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

手机短信:精炼的语言,娱乐性、情感性、艺术性、哲理性

3、文化继承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中华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②建筑(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学艺术(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与“文学艺术(传统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的区别,这两句话都是正确的。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P71)

④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⑤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文化创新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注意:错误的表述“发展的实质是理论创新”

②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注意:错误的表述“爱国就必然爱社会主义”

⑧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第四单元发展先进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①文化生活多样化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文化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注意:错误的表述“文化生活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②落后文化需要不断通过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先进文化

①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注意:错误的表述“„三个代表‟思想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②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思想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③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⑤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3、思想道德

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③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⑤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会主义,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第三篇:信息文化的形态与内涵 ——解读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作者:河北大学„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课程网 点击数:2211 更新时间:

2005-5-25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本文在揭示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的基础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信息文化教育的内容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过去信息技术课程只注重知识与技术教育,而忽视信息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等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呢?

一、文 化

当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尚没有统一,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指知识,而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文化科学知识等。在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也不统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一)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3.文化是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评析西方流行的l60多种关于文比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其在造器物种的体现;文化的核小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观念,尤其是其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这一定义认为文化包括:(1)人类行为模式,包括心理活动和肢体行动;(2)知识体系,用符号系统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例如物理学科的知识、化学学科知识等;(3)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如生产生活工具和环境等;(4)传统的价值观念。

(二)我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3.《辞海》:“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合。”

(三)文化的形态与内涵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它包括生产工具、产品和人化的生产生活环境。物质产品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例如农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工具,工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动力工具,当今信息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工具。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知识(生产力)和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规范人类行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及人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当今信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规范人类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信息行为准则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生产生活的方式。

二、信息文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其具体形态与内涵包括:

(一)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化环境,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物化环境。信息化环境主要由各种信息技术系统(硬件和软件)构成,它是物化信息文化的主要标志。例如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与接收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等,都属于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2.信息产业,主要是从事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相关的产业,例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网站开发、信息材料开发等部门。

(二)精神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指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2.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行为的价值评判体系,起到一种行为取向的作用。积极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个体在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需要,理性地选择信息技术,主动地创造、寻求、评价和利用信息。

3.信息行为的准则,主要指规范信息行为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内在准则),它对人的信息行为起到一种约束作用。

4.信息行为的模式,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行政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习模式(电子学习)等都属于信息行为的模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感受社会信息化进程,认识信息化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文化程度的高低,不是用他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拥有的信息化产品来衡量,而是用他对其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产品的认识程度来衡量。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信息高速公路、校园网的构成、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了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智能住宅系统等);了解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网站资源、电子书刊、数字电视、计算机动画作品等);了解国内外信息产业状况等。

(二)能够理解与应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属于信息文化中的文化知识,是信息文化的基础。根据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发展的成果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通用技术。

(三)能够遵守信息行为的法规和道德规范

法规是规定学生信息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是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信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各种关于信息行为的法规。例如,我国政府颁布的《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都属于信息行为法规。

道德规范是支配学生信息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行为的道德规范一般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了共同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规范。例如,及时地回复有关请求帮助的信件和留言、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大家共享、真诚地善待网友等都属于网络道德的内容。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属于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具体内容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与一般的社会道德一样,信息行为的道德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衡量信息行为的道德标准主要有两条:(1)信息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地发展;(2)信息行为是否有益于他人。

(四)接受与养成信息行为模式

信息行为模式是信息社会中群体开展信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通用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是信息社会中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接受并逐步养成下列基本的信息行为模式:(1)阅读行为模式——多媒体阅读;(2)写作行为模式——计算机文字处理;(3)信息表达模式——多媒体信息处理;(4)学习行为模式 电子化学习;(5)人际交往模式——网络通讯;(6)生活行为模式——网上生活;(7)信息收集模式——网上信息检索。

(五)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

信息行为的价值观是控制信息行为的哲学观念,是信息文化的灵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主要包括:(1)对信息作用的认识;(2)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3)对信息行为模式的价值判断;(4)对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评判。

四、《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解释说明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内容。这里的信息文化包括:(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价值判断);(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行为法规和道德规范。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以便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大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与交流。养成遵守法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协调兆鞯钠返拢ü菇】档男畔⑽幕!犊纬瘫曜肌吩凇翱纬躺杓扑悸贰辈糠钟小案惺懿⑷鲜兜鼻吧缁嵝畔⑽幕男翁捌淠诤菇ㄓ肷缁岱⒄瓜嗍视Φ募壑倒酆驮鹑胃小钡哪谌荩凇笆凳┙ㄒ椤辈糠钟小吧杓朴胙难啊⑸钕嗍视Φ男畔⑽幕肪场钡哪谌荨U饫锏摹靶畔⑽幕笔枪阋宓奈幕拍睿ㄎ镏市翁途裥翁街治幕U庑┗暗木咛搴逦和ü髦痔逖榛疃惺苄畔⒓际醴⒄沟那榭觯鲜缎畔⑸缁嶂械男畔⒓际跎枋┖突肪诚肿从敕⒄骨魇疲鲜度擞胄畔⒒肪车墓叵担芄槐缰さ厝鲜逗陀τ眯畔⒓际酰辉谟τ眯畔⒓际踅饩鑫侍夂屯瓿扇挝窆讨校逖樾畔⒓际跤肴说墓叵?辅人律、拟人律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和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信息技术创新的情感,逐渐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模式,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道德观念。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有“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的内容。所谓的“信息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就是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对生产、生活、学习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行为模式)。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为: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改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强大作用,体验人与信息技术的协调而完美的关系,进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课程标准》在“网络技术应用”部分有“要在充分展示网络技术思想的基础上,突出网络文化的内在魅力”的叙述。网络文化是由于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它是信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下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为: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在理解网络基本原理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了解网络环境的特点,让学生认识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由于网络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模式和各种社会问题等。

第四篇:高中地理《地域文化与人口》教案1 湘教版必修2

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说教材

《地域文化与人口》这一节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本章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延伸,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影响人口的多方面因素,让学生对地域文化有了正确的认识。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人口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于文化方面平时可能涉及的不多,也不了解。尤其是学生对外国文化不够了解,也许只知道一些,所以应该多举一些外国文化对人口影响的实例。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让学生了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3、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体会中国文化的不断进步。

四、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

2、学法:资料收集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五、说教学流程

1、导入

(1)通过呈现景观图片,如印度服饰、建筑、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状态,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知道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概念。

(2)通过一则资料,上海的丁克家庭调查报告,使学生能初步感受到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2、新课

外国文化与人口

(1)通过教师讲解,举一些外国文化与人口的事例,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婚俗、宗教两方面,举例“晚婚的爱尔兰妇女”)

(2)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查资料及平时了解所得到的关于外国文化与人口的案例。 中国文化与人口

(1)让学生自主分析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多方面来展现中国地域文化对人口发展影响变化情况,可以举一些实例,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节中唐代妇女的初婚年龄来加强了解。

(2)教师补充一些婚姻法的内容

(3)探究:中国传统人口文化中有哪些陋习被逐渐革除,哪些优良文化值得发扬光大。 总结:书本上活动题: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学生讨论)

六、说板书设计

地域文化与人口

用心 爱心 专心

外国文化与人口 中国文化与人口

婚俗 宗教 生育 职业选择 人口流动

(这样设计,能清楚体现知识结构,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

●合作讨论

材料一: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突破50亿。为了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人口问题的特别关注,199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时至今天,世界人口已达63.8亿。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截至2003年底,中国总人口已近13亿。

材料二: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大陆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18人,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多。但分布的格局极不平衡,人口密度最高的上海是每平方千米2118人,而西藏每平方千米只有1.8人。按照胡焕庸线,我国的东南半壁占国土面积的43%,居住着全国人口的94.4%,而西北半壁占57%的国土只居住着5.6%的人口。这种不平衡的态势更加重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黑河国土 57%人口 5.6%国土 43%人口 94.4%腾冲南海诸岛

胡焕庸线示意图

材料三:目前,我国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从总体上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文盲率为6.72%,农村小学教育质量还比较低,初中毕业生能进入高中的只有30%,而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学的则只有30%左右。我国的大学入学率只有美国和加拿大的1/20。平均每1万人口中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的数量,日本是中国的530倍,德国是中国的236倍。尽管我国拥有一批世界上优秀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但数量极少,人口总体的文化程度(12岁及以上人口)1964年为2.3年,1982年为4.6年,1987年为5.1年,1990年上升为5.5年,只接近小学水平。

阅读以上材料,讨论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我国人口面临着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无关系?试举例说明。

2.你认为目前我国民众的人口观、婚育观和传统观念相比有了哪些变化?

提示: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面临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的压力过大;二是人口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还很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看清题目的要求“材料说明了”,不要离开了这个要求去泛泛谈论我国人口的所有问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像浩瀚的海洋,其中既有优良美好需发扬光大的一面,也有迷信落后需扬弃的一面。特别是在长期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人们面对大自然还显得非常渺小,形成了人口、婚育观念,如“多子多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亲上加亲”等等,这些观念对我国的人口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人口就没有限制地猛增起来。

用心 爱心 专心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会随着发生变化。对第2题的回答,一定要结合当前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水平及国家政策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五篇: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差异

大学生与高中生的旅游消费行为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旅游的本质是审美,而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如今的旅游,是人们追求美,享受美,探索美的表现,面对雄伟的泰山和庞大的秦始皇兵马俑,我们会产生壮美的美感,面对碧波荡漾,柔情似水的桂林山水和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我们会产生清新秀美的美感,面对茫茫戈壁和风蚀城堡,我们会产生孤寂苍凉的美感.....这便是美,但是,不同人群对美的认识有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并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而真正影响旅游消费行为的因素是——文化。

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的是大学生跟高中生的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所谓旅游消费行为,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旅游者的购买行为以及对旅游产品的实际消费,从广义上来说,旅游消费行为包括从旅游需要的产生、消费计划的制定到实际消费以及其后产生感受的过程。但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旅游消费行为,都受文化的不同程度的影响,就大学生与高中生来说,大学生的文化水平略高于高中生,对旅游的认识也相对较深,他们的旅游消费行为的文化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旅游需求方面,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较少,但对高中生来说,旅游可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只要有能帮助其达到减压和放松的效果就行,可见高中生的旅游需求较单一。而大学生文化程度高,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喜欢了解新的环境和探索新的事物,希望结交志趣相投的朋友,所以大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比较刺激的旅游项目或者追求能突出个性的旅游项目,从这里便能体现大学生旅游需求的多样性了!

二、在旅游动机方面,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独立能力和自我生活能力,有相对宽松的课余时间,冒险精神和追求梦想的遐想,而高中生则多以学业为主,且自理能力较弱,经济大多都是来源于父母或亲戚,加之空余时间较少,所以大学生的旅游动机明显强与高中生。

三、在旅游目的地选择方面,大学生更多的是选择省外甚至于国外旅游,而景点的选择大多是非常规景点,特别是比较少人问津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更大,这是因为大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希望去自己熟识以外的地方去感受一下其他地区的文化。大学生喜欢冒险,探索新鲜事物,而绝大部分的高中生喜欢令人心旷神怡的景点,也没有过多的追求个性旅游,所以一般的景区也能满足这类人群,目的地的选择多为省内,且选择的景点相对较为常规。

四、在旅游方式选择方面,大学生自助游的较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会自行组织去旅游,因为他们认为旅行社安排的旅游项目和活动不能够满足他们需求,且自助游可以省去不必要的费用,还可以让在景区内逗留较长的时间,从中领悟更多的文化涵养,而高中生多为家庭集体旅游或者学校组织的集体旅游。

五、在旅游消费支出方面,大学生有较多的可自由支配的钱,因为大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来兼职赚取出游费用,以此来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而高中生则明显小于大学生 ,但总的来说大学生更偏重于经济实惠即理性消费。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受文化的影响较深,原因在于他们的知识较为广阔,对文化内涵的需求较大。

上一篇:课外活动计划实施方案下一篇:矿物绝缘电缆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