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每天,我们都会在网络上或生活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 篇1: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摘 要:文章介绍并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及其产生原因,讨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构成要素,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建议和做法。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学英语教学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们与国外的沟通和交流越来越频繁,机会越来越多。然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流却总不那么顺利,彼此之间存在许多障碍。广大参与交际的人们,有的虽然经过10年以上的英语学习,却仍然无法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需要从中学开始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让学生了解外国文化,明白彼此之间的差异,学会得体的表达。

一、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1. 跨文化交际

“文化”(culture)本身就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词。用Raymond Williams的说法,“文化”主要用于三个范畴:一是用以描述知识、精神、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二是表示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者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三是用以描述智力,特别是艺术活动的实践和成果。根据这个说法,我们可以认识到,不同民族或群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经历中,不断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知识、精神、艺术审美等方面必然是多彩多样的,同时必然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种存在文化差异或者说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我们称之为跨文化交际。

2.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进行交流,语言无疑是第一障碍。很多人刚跟外国人交际时,总感觉别扭,难以理解对方所说的话,时间长了也难以得心应手,障碍仍很多。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交际者对这门外语的技能掌握还不够;二是由于源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包含了不同的内涵。语言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达,跟其知识结构和观念息息相关。它包含了交际者的习惯、生活地的环境、人文历史、风俗及禁忌等知识和内容,以及个人价值观的潜在体现,这些都使语言的障碍叠加。除了语言障碍,对体态的理解和对礼仪差异的了解也是常有的障碍之一,很多时候往往因为一个手势、表情或自己觉得无关紧要的举止导致对方感觉不愉快甚至反感。初学者经常遇到的还有心理障碍,这个源自对自己信心的不足,往往一开始就造成一种心理劣势,害怕不能被对方理解或接受,于是表现出紧张和不安,影响交际质量。

3. 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原因

不管是语言、体态、礼仪还是心理方面的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还是对对方所生活的环境、历史、风俗习惯、禁忌等知识掌握不够,对哪些不能说、哪些能说、该怎么说心里没底,这样对对方所说的自然也理解不透彻。从语用学、心理学及认知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障碍的成因与三个方面密不可分:一是语言本身的模糊性和交际双方对词语理解的歧义;二是说话者采用省约、委婉、隐含等语言手段,造成了理解困难;三是听话人的自我感觉、期待、防卫等心理因素,会对话语和语境产生不同理解和推理,加上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的不同,共同造成了理解差异。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与来自不同文化的成员进行得体、有效交际所需具备的知识、动机与技能。卡内尔曾经将这种交际能力分为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应对能力,后来被学者们重新划分为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感觉仍不够全面。交际方可以将对方的语言规则及交际规则熟记于心,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不能自觉运用,交际能力照样为零。1992年,Kim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达到认知、情感及操作的标准,即掌握相关的知识,情感上认同,按适用对方的文化方式表达,进一步完善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跨文化交际的认知内容,通常应包括对方的语言、语用和社会文化知识,一是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语法及词汇等内容;二是对方的交际规则和语用原则;三是对方生活地的历史、风俗等文化背景;四是对方的价值观、语言行为和习惯。

情感认同和适用对方的能力,使说话人能说出得体的话,同时让听话人能准确地理解说话人说话的用意,从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三、如何在中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初中英语学习属于学生们的启蒙阶段,高中英语学习则属于提高阶段。中学阶段对学习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涉及启蒙、兴趣培养、知识积累、习惯养成和水平提高等关键过程。但当前的教育模式仍然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活学活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重视,导致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缺失。在中学阶段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带着交际意识去学习,对学生今后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

1. 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从《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来看,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但执行效果不佳。一是目前只有条件较好的大城市部分学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绝大部分学校迫于升学压力,仍然以传统的词汇、语法等教学为主,缺乏跨文化交际必需的文化背景、民俗风情等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导致英语知识面狭窄。二是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改进,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传统教育中来,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经验,且当前中学教学任务重,无暇反思自身教学方法的不足,或是迫于学校要求的升学率不敢放手去尝试,只重视语言知识和应试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英语相关文化知识的灌输,造就了大批考试成绩好却无法开口或开口便尴尬的学生。我们不断奉行应试教育这个“实用主义”,殊不知交際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更“实用”。三是学生不明白自己将来要用英语“干什么”。很多学生的想法是:学英语是为了考试和升学,压根就没有想到,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跟别人交际和交流,而良好、有效的交际和交流是要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的。没有交际这个意识,认为看英语名著和文摘仅是为了提高阅读水平,而忽视了文献中关于异域文化知识的吸收,久而久之,习惯性地失去了对外国文化的敏感性。

2. 在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从学生启蒙开始树立文化差异意识,然后在学生学习、生活中日积月累。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来看,我们首先需要掌握知识(认知),明白哪些内容以哪种方式表达对方能接受(情感),知道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操作)。“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了解自己所要表达的,同时要了解哪些是对方能接受的,再用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才能算是有效交际。这就需要我们从中学教学过程中开始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1)教育部门需要更新观念,调整考核机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已意识到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要求,但以中考、高考为终极目标的英语教学现状并没有改变,以分数为考核手段的现状没有改变。英语是一种工具,最终是要拿出来用的,好不好用,用得是否娴熟,需要从小操练,养成习惯,以后才能得心应手。教育部门应做好宏观规划,在教材中融入交际的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要求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在考核中增加对实际交际能力考核的内容。

(2)加强英语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的引导者。一个外語文化背景知识匮乏、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差的教师是教不出交际能力强的学生的。我们迫切需要对外语教师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继续教育,并对其所掌握的外国文化知识、民族风情、生活习惯等知识及运用得体性进行考核。外语教师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注重口语能力,增强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既然外语是一种工具,那么外语交际能力就是一门技术;既然要传授这门技术,就该“持证上岗”。

(3)完善、系统化英语教学内容。为什么我们对本国语言都比外国语言学得好?除了生活中的耳濡目染,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从小就开设了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知识课程。有了这些共同的背景知识,本国人之间的沟通就不会有很多障碍。而我们现在大部分英语教材都是国人编写的,编写过程难免以中文思想为主,虽然内容有意识地涵盖了英语国家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及各个领域,但还远远不够,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还应同步或提前开设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知识课,了解它们的习俗、思维方式、心态等背景知识。当然,也可以通过选修课、编写配套教材或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等方式来实现。

(4)改进教学方法。教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帮助学生随时随地运用和思考。外语教学可以传授知识—引导补充知识—运用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传授的知识除了课本内容,还应搜集和课本内容相关的知识,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并进行整理分类,举一反三。传授过程中应注重讲解文化内涵,并进行文化差异的比较,让学生形成差异意识,“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课堂讲授的内容往往有限,学生需要相关知识的补充才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是中文的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是原版英文书籍,或通过组织观看英语电影等课外活动,以及浏览英语学习网站等方式来“补充营养”。对知识的运用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教师可以创造跨文化交际环境,让学生模拟交流,营造参与式的互动学习氛围。如开展演讲、讨论或模仿电影片段进行交际活动,有条件的可以请外教进行讲评,让学生能开口、理解差异、学会运用,并由此来提高自信,增长兴趣。

总之,英语学习不是目的,目的是能恰当地运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语进行有效、得体运用的能力。中学英语教学对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很重要,需要教育部门的正确引导,需要教师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乐于表达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 外语界,2013(6):159.

[2] 许力生. 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3] 吴 越,梁晓鹏.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2):40.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 陈光磊.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作者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康冬婷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 篇2:

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摘 要: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随之而来的是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多元化。每天,我们都会在网络上或生活中进行跨文化交际,所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无疑成为一种必备的能力。本文主要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与第二语言习得”为切入点,引出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在二语习得(主要是英语习得)过程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和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 高中英语教学

一、在二语习得中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是文化学习的过程。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语言和思维的差异,要学好外语,不仅要掌握语言的基本知识,还要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及思维,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结构及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在我们学翻译的时候,只有知道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区分两者,走出用汉语思维理解目标语的误区。又如,在学习英文时,英国人经常谈论天气刚接触时会感觉诧异,但是,当了解到英国的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我们就能理解它的“天气文化”了。再如,“无风不起浪。”,这句话大多数人都会翻译成“No wind no waves.”,但是比较地道的翻译是“Where there’s smoke,there’s fire.”;“不要以貌取人”,翻译成“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则比翻译成“Don’t judge a person by his appearance.”更有味道;“龙生龙,凤生凤。”,如果翻译成了“The dragons will give birth to dragons;so will do the phoenixes.”,恐怕外国人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吉祥,而在西方,人们会认为“龙”是很恐怖的动物,那么,我们不妨把这句话翻译成“The apple will not fall far from the tree.”。根据上述差异,我们不难发现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Schumann曾提出“文化适应模式”,认为“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进入到陌生的语言环境后,除了语言休克以外,必然会产生文化休克,而且学习者会分散精力调整自己。有的学习者会选择拒绝新的文化,把自己封闭起来,有的学习者则选择接受。在选择接受的学习者中,有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融入新的文化中,甚至反复好几次,有的则很快就能度过文化休克期。文化休克的时间越短、程度越低越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

毕继万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转化能力、文化适应能力。刘学惠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综合的、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的概念:除知识向度外,还有思维向度、行为向度乃至情感和个性向度。文秋芳(1999)在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三种交际能力模式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该模式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区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灵活性。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能力,特别是学习者是否对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差异具有敏感性,是否具有处理由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冲突的灵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发展,尤其表现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的恰当运用上。此外,杨盈、庄恩平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

三、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

现在高中生对英语国家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了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受到了母语负迁移的影响(邓兆红)。很多调查都显示高中生目前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对习语的表达不熟悉,不能用英语进行地道的表达,并且不太了解西方人的行为方式,缺乏交际策略,不能抓住交际机会,在交际时害怕表达错误而不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大部分学生已经意识到学习语言时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仍只注重词汇、语法的学习,很少阅读课外书目,很少关注英语国家的文化、英语国家人的行为方式及英语的地道表达。很多学生在与外教交流时羞于开口,或者不知道说些什么,这些都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应付完考试之后把所有的东西都还给老师。

洪元慧的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他们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知识对提高英语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教师本身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个别老师在大部分课文的讲解中介绍文化知识,大多数教师只在部分课文讲解时做简单的文化知识介绍。在“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时,教师认为以语言教学为主,而不够重视文化教学。对“理解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要求”进行调查时,了解很多的占四分之一,基本了解的有7位,其余均为有所了解。

四、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措施

(一)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虽然教师认识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教师本身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掌握程度还不够,这就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多读《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等书目,以及读英文报纸,看英文节目,增加自己关于英语国家的知识,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教师还要深度分析教材,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知识,有意识地把这些知识介绍给学生。除此之外,教师要多参加英语培训,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或教育部门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给教师提供到国外学习的机会,教师也应该抓住这些机会。

(二)大力引进外教

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即便中国老师的跨文化交际素养提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还是和土生土长的外教有很大的差异。另外,处在真实的文化情境中才能更了解文化。因为外教在体貌、着装、言语行为等方面都带有异域风情,这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外教课上,学生能够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感受文化之间的差异,更能了解西方人的想法,更能体会到不同的文化背景所造就的人们的言语行为的差异。

(三)营造英语文化环境

环境很重要,外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延缓或促进的作用,所以要有意识地创造文化环境。例如在教室办英文板报;在墙上张贴英汉对照的名人名言;在英语课堂上尽量做到全英教学;每天在黑板上摘抄一句英文名言以便学生积累等。

(四)建口语角

口语角是加强口语和思维训练,同学们及外教接触更多的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同学们可以用英文谈论国内及国外的最新话题,可以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和老师近距离接触,可以畅所欲言。他们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还能增强自己的思维及表达能力。在这个环境中,同学们会提高英语学习兴趣。

(五)多举行英文文化活动

英语文化活动更能体现英语文化的魅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要多举行英语文化活动,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话剧大赛、英语歌曲大赛等。通过这些比赛,学生不仅能享受英语文化的视听盛宴,而且能提高自己的表达及合作能力。

五、结语

本篇论文总结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在高中学生中的培养现状,以及造成这些状况的原因和针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提出的改进措施。希望教师和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能够找到提高这种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再为缺乏这种能力而困惑,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4-36.

[2]杨静林.论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5):65.

[3]邓兆红.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视野下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证研究——In the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English Curriculum for Senior High Schools:[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洪元慧.高中生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3.

[5]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作者:张银萍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高中英语论文 篇3:

活化教材创新活动综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摘 要:本文从高中英语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指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惟有立足教材,合理开发听说或阅读训练语篇,结合语篇渗透跨文化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灵活运用视频等资料,创设真实情境,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听说教学;微技能

1.设计与教学依据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同鱼与水,相辅相成;剥离文化,语言表达则失去载体。因此,语言教学必然要密切联系本族或他族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高中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国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 2003)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語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可见,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是语言学习的使命,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世界公民的必经之路。

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是交际者感知和应对现实和“流动着的”事务的能力,而不仅是知晓和记忆一些固定的知识(刘学惠 2003)。诚然,跨文化交际不仅包括“知识”向度,如目标语民族相关的文化事实,包括历史发展、社会制度、一般习俗、各种特定场合的礼仪和禁忌等,也指向在具体情境中个人主观演绎规范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满足于课本和单纯的传授知识,只让学生了解既有文化事实和掌握一些现成的交际规约,而是引导学生去主观感受现实的事物,去“亲历”跨文化情境,并作出自己对文化现象的解释和判断。一句话,去“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刘学惠 2003)。

笔者本次公开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模块四Unit 12 Mind your manners听说课教学。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话题学生平时接触较少,与当下校园实际生活关联很少,相关知识积累不够丰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局限于教材,无法把教材和当下国际交流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生必然视野局促,埋头书本,无法于真实情境中“建构”自己的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无法点燃学习热情,无法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中学生。因此,教师应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教材的听说文本为纲,开发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任务,在任务设计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把对本族和他族文化的理解内化为一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意识、敏感性。笔者针对Mind your manners的话题,把教材内容与拓展任务相结合,进行了听说教学与任务活动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尝试。

2.分析与反思

2 . 1 基于教材语篇,训练语言技能与微技能

本课时围绕两段听力语篇展开,一篇围绕不同国家见面行礼的不同方式,另一篇则围绕日常生活中各国表情达意或开放或含蓄的各种方式。既要训练听力技能,又要传授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表现。教材听力设计跨度过大,比较笼统,不利于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听力技能。因此,笔者根据教材实际,适度改编拓展了教材内容,设计了突出主旨大意和听取本课关键细节信息的听力图表,如对相关关键动词cover、bow、join、touch及其词组等的提取,既指导学生关注不同文化见面行礼的具体表现,渗透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日常礼仪,又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力微技能,锻炼抓取关键信息的听辨能力。

【教学片断1】

本课听力环节中,笔者让学生借助表格抓取关键信息,并且利用key words总结归纳主旨大意,引导学生训练听力总结归纳技能和细节信息抓取微技能。

【讲义】

Task 1:

(1)Listen and find ou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The passage deals wit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Listen and focus on the key words: verbs.

参考答案:

Task 1:

(1)The passage deals with how different cultures greet each other.

(2)cover the left hand with the right hand and bow; cover one hand with the other and bow slightly or quite low depending on whom they are greeting; join their hands in front of their faces and bow their heads; touch his heart, mouth and forehead to show respect; give each other the “high five”.

【教学反思】

本听力任务有两目的:一训练微技能;二渗透跨文化交际基本礼仪。究其落脚点,最终要落实到听力微技能训练上。在听懂、听全的基础上,才能利用听力材料篇章里关于跨文化交际的客观知识指导实际生活中的个人主观行为。

为了落实以上教学目标,笔者根据教材实际,在第一部分的听力材料中设计了听取主旨大意,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听取general idea的技巧,即:①注意听力材料的标题;②串联听力材料的关键词,在脑海中形成整体画面;③听力过程中,时时做预测,验证预测。其后,在听取关键信息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动词、数字、5个wh-因素等,并适度渗透利用符号或缩写等速记技巧。目的是通过深度练习,锻炼听力的微技能,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反映来看,由于方法技巧的点拨到位,学生很快能定位关键信息,总结归纳大意。而挖空的关键信息为各国不同见面文化的表现形式,亦为以下教学环节埋下伏笔。

【教学片断2】

Part 2听力材料关于各民族表情达意或含蓄或开放的表达方式,节选了教材的练习编排。在听力过程中,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关键词。

【讲义】

Task 2: Practice your listening strategies!

(1)Listen for the main idea of the listening material for the first time.

Strategies: Write down key words and try to form a whole picture.

Key words:

(2)Listen for details to complete table for the second time.

√=yes, often; ×=not so often or never

【教學反思】

其实,Part 2听力环节的设计是对Part 1听力微技能训练成果的验证。学生能否利用听取主旨大意和关键信息的微技能指导相关的听力训练?从课堂实效来看,在Part 1听力微技能的引导和训练的基础上,学生在Part 2听力过程中进展顺利。只有在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训练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举一反三,面对相似题型时才会迎刃而解。

2 . 2 合理创新活动,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

如何适度根据教材实际,选择和开发适当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批判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是笔者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Spitzberg(2000:357)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了如下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地说可以理解为这样一种印象,即这一行为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是恰当和有效的。在真实的社会交往情境中,只有对其他文化具备敏感性,合理判断其是否恰当,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个人主观行为。因此,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其跨文化行为的合理性极为关键。在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才能在各种场合中得体、恰当地表现。

【教学片断3】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笔者提前录制了一段录像,要求学生根据特定情境中各人物的表现,做出判断。

【讲义】

Task 3: Watch a short video and find out whether the persons behave properly in the video.

Chen: a university student in Guangzhou

Cathy: an exchange student from Britain

Relationship: acquaintance (not a close friend)

What aspects were the man’s questions about? Was the woman comfortable with the questions? Did the man act properly?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man/woman in the video acts improperly/properly becau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2005:66)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由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化能力以及文化适应能力组成的必备综合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课堂传授相关文化的知识或对比,另一方面通过真实的大量社会活动的磨练才能将相关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能力。笔者认为:要实现能力转换的前提是具备判断的意识。真实的语境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运用在听力过程中获取的关于其他文化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训练了跨文化交际意识、敏感性、包容性。

2 . 3 切实回归日常生活,培养跨文化交际敏感度

张红玲(2007:70)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为:掌握一定的文化和交际知识,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跨文化环境中,并且在心理上不惧怕,主动、积极、愉快地接受挑战,对不同文化表现出包容和欣赏的态度。语言交流源于生活,来自生活。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亦要跟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将视野转向课堂之外,有意识地关注不同文化的生活实景。

【教学片断4】

在教材基础上,笔者拓展了三个国家中国、英国、日本的dos和don’ts清单,要求学生围绕餐桌礼仪、日常交往、见面问礼等方面展开。此环节设计意图引起学生对本族文化和他族文化异同比较,与生活实际联系,全面培养跨文化交际敏感性,以达学以致用之目的。

【讲义】

Task 4: Brainstorm in a group of four to make a list of dos and don’ts when communicating with people from these countries—China, Britain, and Japan.

(1) Chinese

【教学反思】

在英语课程中,应努力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教育部2002)。學生反应热烈超出意料,交上的成品让人惊喜,他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能联系实际,比较本族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异同,而且在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

3. 认识与感悟

笔者在课后再一次对本案例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关于高中阶段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总结了以下几点认识和感悟:

(1)立足教材,合理开发听说训练或阅读语篇,结合语篇渗透跨文化知识,包括历史、礼仪、文化异同等。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拓展、取舍和调整,在此基础上编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技能训练题,兼顾教学设计各环节间的难易梯度和各层次学生的需求。

(2)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随着新世纪现代化技术的普及,学生视野越来越开阔,接触外来文化的可能性日益增加。因此,教师在课堂的语言教学中,要有时刻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惟有教师秉持联系生活的语言教学意识,才能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灵活运用的语言意识,进而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3)灵活运用视频等资料,创设真实情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的交流过程,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运用语言交流的喜悦与成功,让每个学生得到发展。

无论是从文献来看,还是根据我们自身的经历来判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都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不是仅仅在课堂上通过讲课就可以实现的(胡文仲 2013)。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此阶段,教师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综合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可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毕继万.2005.第二语言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中国外语(1):66-70.

胡文仲.2013.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6):1-8.

教育部.2002.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0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刘学惠.2003.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1):34-36.

王蔷,MichaelHarris.2009.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红玲.2007.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Spitzberg B. 2000. 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amovar L A, Porter R E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9th Ed.)[C]. 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375-387.

作者:翁晓君

上一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论文下一篇:班主任职业生涯班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