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2022-12-06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 有两类活动形态贯彻始终:一是智力因素启动认知活动, 二是非智力因素激发认知动力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指: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 包括动机、兴趣、习惯、情绪、情感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在重视智力开发的同时, 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所起的作用。

1 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的学习动机

非智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动机。动机是激发学生个体产生行动的内在心理动力。在生活中, 人的行为动机极其重要, 对技校学生来说, 学习动机是直接促使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一个人的学习主要是受着两种因素制约, 一是智力, 一是动机。教师不可能从外部给学生智力, 更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给予内在的驱动和激励。技校生学习计算机积极性的高低, 一般是由学习动机所决定的。而学生的学习动机, 可以而且应当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激发。要使学生学好计算机, 条件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动机。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良好动机?在基础知识教学阶段, 一定要重视关于计算机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基础, 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技术之一内容的教学。虽然计算机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 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也在逐年增加。但学生的接触面不广, 切身体会不深, 对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性, 对学好计算机是每一个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人必须掌握的技术认识是不足的。即使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 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模糊认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收集在各种媒体中 (如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 出现的新材料。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 合理取舍后, 补充到教学中, 从基础教学阶段开始, 加深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正确动机。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都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计算机是一种不断迅速发展的工具。学好计算机基础是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需要。为了使学生有切身的体会, 保持正确的学习动机。在每一个学习阶段, 都要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要求和评估。让学生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 尝试到成功的喜悦。目标的明确, 成功的喜悦, 都能使学生产生认真学习的良好动机。

学计算机从理论上讲很重要, 但在具体课上, 不被学生重视的现象还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具体学习阶段的具体学习情绪加以正确引导。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只有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2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除了动机外, 非智力因素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是兴趣。兴趣与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一种情感倾向, 是对某种事物具有认知欲, 甚至爱好意念, 就形成了兴趣。而有了兴趣, 动机也会伴随产生, 并为体现这种情感上的倾向而在实践活动中去开辟出发基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 是每个人学习积极性启动点, 特别是自主学习的启动点。学生对计算机本身一般均有点兴趣。但要把这种模糊的兴趣转化成学习计算机课的直接兴趣, 存在着一个转化的过程。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有与年级成反比的现象存在, 年级越高, 上计算机课兴趣就越低。学生这种现象的存在, 原因很多, 社会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教材相对滞后因素、教法不切学生的实际、陈旧等因素。其中教法的陈旧恐怕是主要的因素。

改进计算机陈旧的教学方法, 是将学生的的兴趣真正能转移到计算机课学习上来的当务之急。旧的计算机教学法往往注重概念的阐述, 操作方法的讲授, 过分注重教, 教学过程又过于“程式化”。教师滔滔不绝的讲, 学生只能洗耳恭听。教法的呆板, 使听课的学生枯燥乏味, 如坐针毡, 久而久之, 便冲淡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对这种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法, 必须要改革。首先要转变观念, 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 而不能再以“教”为主。要打破固有的“程式”。要充分调动一切教学手段, 想方设法制造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教学情境可以利用实物和课件。例如, 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时, 不大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用实物如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展示在学生面前。打开主机的机箱 (断开电源后) , 让学生亲眼目睹主机内部的构造。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拆一拆、装一装。结合课件演示, 力争生动活泼,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 学习兴趣增加了。又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 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 学生不但学的很累, 而且很不愿学, 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在教学中就可以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会玩《金山打字通》, 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教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再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问题引入法也是改进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比较适用的教学手段。一条谜语、一个看似古怪的问题、一道没有答案的练习、甚至一条“新闻”都可以作为问题出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 感受到问题的存在, 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解,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例如,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进制”的教学时, 不先提二进制, 而是问一个学生普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人类为什么都用十进制作为计数的依据, 然后再引出二进制来讨论。又如在“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教学时, 开头就问四月二十六日与计算机有什么瓜葛?在学习操作系统时, 设计成任务问题来制造教学情境。在“字处理”“电子表格”教学时, 通常可采用任务、课题来制造教学情境。当然教师在设计准备的问题教学情境中, 应力争具有启发性, 使学生在思考解疑的过程中, 开阔思路, 发展思维。

在激发学生兴趣时, 一定要“还时间”给学生。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使学生的兴趣能持续下去, 关键是要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应该有充足的自学时间。学生有他们自己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有一定知识积累。要相信他们能独立, 或通过学生间的合作, 在教师指导下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如果不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不敢放手, 全部由教师来“道破”、“露底”, 学生被动接受, 学生燃起来的兴趣之火可能被扑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持久”, 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合理教学形式, 来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来进行自主的学习。在组织教学上可根据不同的情境, 采用“自学思考”、“先学后教”、“小组讨论”、“网上讨论”、“尝试操作”、“设计方案”等让学生有时间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自始至终保持着兴趣。例如, 在学习“字处理”图形和艺术字时, 在设计的“问题情境”——制作“贺卡”中, 就采用“先学后教”、“设计方案”、“尝试操作”等学习方法。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上有关内容, 设计好方案然后上机尝试操作。学生看到通过自己学习和操作, 都有收获, 兴趣盎然。可能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这时教师可加以必要的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上的内容。艺术字的颜色和填充颜色, 学生有的用软件中调好颜色, 有的用自己调色的, 也有的用“带图案”颜色。填充色有用单色, 也有用双色或带纹理的。图形除了采用软件中带有的剪贴画外, 很多学生还采用“画图”软件来自制具有原创性“图形”, 以表达学生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制作“贺卡”既学会如何使用了图形和艺术字, 又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培养。

3 养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们日常行为中一种生理机制上的条件反射。能比较固定地去完成一种程式的动作行为。习惯对人的行为来说也很重要。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注意培养学生好的习惯, 也是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首先, 要从最基本的技能操作习惯抓起。正确、规范的操作习惯, 无论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受益非浅。也是将来预防“电脑病”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好习惯可以使人受用一世。不良的习惯, 一旦养成, 日后要改费时费力。其次, 要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工作习惯。一丝不苟的好习惯是人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特别讲究一丝不苟的一种技术。历史上是有过惨痛的教训的。由于程序上一个小数点的错误, 造成宇宙飞船返航时, 打不开降落伞, 而酿成宇航员牺牲在空中的惨案。要通过严格的要求, 从小事抓起, 培养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好习惯。例如, 上机时, 要严格要求学生按规范去做, 开机、关机、操作、存盘等都要按一定的要求去做, 马虎不得。在书写程序中, 不支持自由格式来书写程序, 一定要强调用缩格形式来书写。总之, 在计算机学习和操作中, 一丝不苟的学习要求要始终贯彻整个教学过程中。

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培养也是教学中特别是计算机教学中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任何知识都会陈旧,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 一日千里, 更新换代频繁, 涉及面又广。要想一直有老师来教, 这恐怕是很难办到。要想将来能用好计算机, 没有良好自学的习惯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刻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不鼓励学生在操作时, 一碰到困难, 就求助于教师。多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软件的帮助系统和课本, 自行设法来解决问题。教师一般不直接将如何做告诉学生, 而是告诉学生可通过什么自学途径来克服困难达到目标。目的就在于刻意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一旦学生的自学习惯初步养成, 对学生在校学习计算机和其它学科, 都是很有帮助的。

习惯是一种心理品质, 一个人习惯的养成, 可在后天的自觉与不自觉的训练中形成。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从点点滴滴中做起。其中有一个教育训练的过程。在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 一开始就要重视学生好的习惯养成, 这样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激发学生正确学习计算机的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习惯等等, 这些非智力因素在计算机教学中都应得到重视。它们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并且和智力因素一起, 在计算机教学中起着应有的作用, 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在技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提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激发学生正确学习计算机的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计算机习惯, 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并且和智力因素一起, 在计算机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在学生的知识建构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兴趣,习惯

上一篇:浅析高等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下一篇:浅谈小学计算机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