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计算机的教学

2022-12-06

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 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 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如在Word软件中进行《插入图片》教学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 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 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 发挥自由的想象, 你们同样可以做到, 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 创设了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 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 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如在教学《熟练输入字母》时, 我就应用了金山打字游戏中的双人警匪游戏, 按学生的喜好扮演, 联网双人对战, 以打字速度决胜负, 通过这种竟赛方式来吸引学生,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字母限时盲打的水平。在教LOGO语言时, 我先利用LOGO语言趣味程序演示其绘图和演奏音乐的功能, 而美丽的图形和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 从而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下, 讲授了如何使小海龟向前走、转弯、捉迷藏等命令,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命令编制过程, 令海龟随时等候指挥, 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指挥海龟构成多种美丽奇妙而有趣的图形。

兴趣引诱了学生学习新知,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画出了电脑、学校、军舰等图形, 还画出了一些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的图形, 可以说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操作示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 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 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 讲文件夹的创建, 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新建—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 点右键, 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 学生进行实践练习, 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 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 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再如讲授“几个重要键的作用”一节时, 先提出:空格键、转换键键面上有什么特征?然后再通过和学生谈话, 让学生抓住空格键键面上没有任何字符的特点, 记住按下空格键, 光标向右移动一个字符, 产生一个空格, 其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空格。同样抓住转换键键面上有向上的箭头, 联系到转换键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输入上标符号。用这样的方法, 可以变抽象为直观, 使学生印象深刻,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合教材反复练习,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信息技术可以说是一门很复杂的科目, 也可以说是一门比较简单的科目, 凡是入了门的师生都知道, 自己可以自主学习电脑知识, 因为电脑操作无非就是菜单、工具、窗口等, 触类旁通, 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再说当今的电脑书籍非常适合自学, 就拿我们的教材来说吧, 本套教材以计算机操作和信息处理为主线,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 从应用需求入手, 重在操作和应用, 教材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图形标出, 通俗易懂, 一目了然。我们在教学时一般请学生先看书, 然后模拟操作, 接着完成相应练习, 再师生小结, 指出学生易错、不明白的概念、操作, 最后强化训练即脱离书本练习。要在信息技术考试中获得好成绩, 光靠课堂上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原理、概念只有理解后操作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在目前大部分学生家中无电脑练习的条件下, 先预习、理解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捷径。例如, 要求学生上课铃响后要趴在桌子上休息, 静静地等老师上课。开始的时候, 老师总是提早到课室, 上课铃一响, 老师就像学生一样, 静静地趴在讲台上休息, 脸跟学生一样向着门的方向, 一动不动。学生看见了老师的做法, 不用说, 也会跟着一起做。这时, 老师的一个动作比说教上百次、千次要强得多。单单提出要求, 做出示范是不够的, 还要进行训练。反复检查, 如训练学生又快又静地启动计算机时, 老师示范以后, 反复地进行训练, 个个过关。不行的, 我们还会适当地把个别学生留下来, 利用课间的时间强化训练, 当然这是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进行。总之, 养成就是训练, 而且训练要持之以恒, 反复抓, 抓反复。

四、用多媒体网络教学,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的任务是让自己成为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模范生, 从而为学生塑造一个强有力的榜样。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 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 他们不仅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 同时也可以同老师探讨一个问题, 形成了多方面交流的交互式学习氛围, 加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传输量与心理沟通。比如说, 多媒体网络系统具备“教学示范”、“电子举手”、“辅导解答”、“语言对话”以及“监控管理”等多种功能。教师让学生独立操作时, 就有相当多的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的检查。这时教师可远离学生在教师机上利用其中的“监控管理”, 一方面对目标学生进行监视, 检查其学习情况;另一方面, 又可远程遥控该学生机, 适时插入教师的讲解,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 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 使教师与学生心理得以沟通, 教学信息得以传输。从信息的传输量看, 传输量与频带宽、信噪比成正比, 多媒体的相互补充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 而且多媒体信息传递过程是以和谐的乐音向外传播, 具有口耳相传的传统授课方式所无法比拟的课堂容量和密度, 可以轻松便捷地获得良好效果。如, 通过信息技术的交互性特点,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以电子邮件形式提交作业、批改, 采用网上答题释疑形式进行课后辅导等。通过信息技术的共享性特点, 在网上开辟“试题下载”、“教案共享”、“在线讨论”等栏目板块, 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 共享学习成果。随着全面启动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进程, 课堂教学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局面。

上一篇: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下一篇: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