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论文范文

2022-05-08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档案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第一篇:档案学论文范文

我国档案事业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摘要: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档案事业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档案事业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了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档案事业中的作用,分析的档案事业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档案事业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不协调之处,并就进一步协调档案事业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档案事业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 关系 问题 对策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是一个由学生、教师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不仅要从微观上研究构成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各个部分及其关系,更要从宏观的角度,从与档案事业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角度研究,这样才能清楚地洞察制约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明晰发展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途径,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档案学研究生教育与档案事业系统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协调起来,达到发展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的。

一、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档案事业不断向前发展。1982年12月召开的全国档案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档案工作的奋斗目标:要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管理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档案事业体系。所谓档案事业系统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档案业务管理、档案事业管理等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国家档案事业体系,从1982年12月正式提出这个奋斗目标开始,到1994年形成,共用了12年的时间。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标志着我国档案教育完整系统的最后形成,同年,中国档案报社正式成立,该报社的成立同1982年成立的档案出版社标志着档案宣传出版机制基本健全;1994年,国家档案局外事处升格为外事办公室,扩大了职权,内设两个处,承办具体业务,促成了外事工作成为档案事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由以下八个部分构成:1.档案行政管理;2. 档案馆工作;3. 档案室工作;4. 档案专业教育;5. 档案科学技术研究;6. 档案宣传出版;7. 档案学术理论研究或档案学会;8. 档案外事工作。

档案专业教育,负责传授档案专业知识,培养档案专业人才。它既是档案事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本身也是一个系统,是档案事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档案学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又是档案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我国档案教育在二十世纪30年代创立,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获得档案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档案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由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大专教育、中等教育构成的完整系统,这个系统层次齐全,从规模上看,在世界上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其中,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档案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是我国档案学研究生教育的主体。

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档案事业发展中的地位

档案教育是我国档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事业建设需要发展档案教育,培养档案专业人才,人才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智力基础。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档案部门对低水平、操作性人才的需求下降,对高水平档案管理人才、信息开发人才以及档案事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旺盛。这些高层次档案专门人才,正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

档案工作人员是档案事业的主体,他们的业务能力、学术素质、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着档案事业的成败。我国的档案事业中人才缺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我国档案专职人员数量多但是总体文化水平偏低。档案学专业硕士在我国专职档案人员中的比重很低,根据《中国档案年鉴》的数字统计,1999年至2002年间档案学硕士占全部专职档案人员的比重徘徊在0.03538%和0.06175%之间。这种人才结构又是于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相适应的。我国的档案教育在继续办好本、专科教育的同时,确实已经到了进一步提高层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时候了。

我国的档案现代化建设之所以出现发展水平不平衡、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设备闲置、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现代化人才。大力开展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就是培养档案事业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我国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应该大力发展。

三、档案事业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促进

档案事业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档案事业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一个就业的主要方面,一个流向出口。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档案事业其他要素的支持。

很多学校的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获得,就是档案教育部门同档案实际工作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学校在档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申请中,都依托档案部门的力量,把档案部门的支持作为申硕成功的一个重要支撑,如中山大学联合广东省档案局、山东大学联合山东省档案局等。

同时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档案部门发挥自己的优势,为档案学硕士的培养提供实践平台。如2005年,山东省档案馆整理编目处,为检验前段大规模的档案目录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成果,确保建国后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质量,积极与山东大学文学院联系商洽,利用该院档案学专业20名在校硕士研究生来馆进行机读目录的检查校验工作。经过近两个月时间的共同努力,于2005年6月中旬顺利完成档案目录数据的检查校验任务。

档案学专业与档案局(馆)联合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双方的各种资源优势,必将开创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

四、档案事业系统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不协调

我国的档案事业虽然已经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系统,但是同时该系统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是因为象中国这样有着完整的档案事业系统的国家在全世界绝无仅有,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另一方面构成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比如档案教育与构成国家事业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关系。因此这样一个国家档案事业系统现在只能是初步形成,需要完善的地方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

其一,档案学专业教育(包括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条块分割的问题。

档案教育(包括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档案事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档案事业培养人才的重任,同时,档案教育又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既属于档案事业,又属于教育事业,但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两者的关系却有很大差别。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同教育事业的联系是实实在在的,表现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课程的开始及广度和深度、学生就业等都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然是档案事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档案事业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存在着虚化的现象。由于条块分割,档案部门对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没有什么发言权。档案教育部门和档案部门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上形不成合力,各念各的经,这样对教育部门和档案部门都是不利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由于没有档案事业系统其他部分的有效参与,容易导致人才培养脱离档案事业的需求,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不高,不能投身档案事业的主战场。档案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很高的。但是真正进入中央或地方档案部门的毕业生,却寥寥无几。

其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档案事业系统在认识方面的冲突。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档案事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各司其职,又互相协调,才能共同促进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很多。

档案教育部门对档案教育包括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重要性的过分强调和档案实际部门对档案教育作用的视而不见同时存在就说明了这一点。“档案教育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全面开创我国档案事业建设新局面的关键。”“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前景如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以及所培养的档案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毫无疑问,档案教育(包括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仅仅谈档案教育对档案事业系统及其他部分的促进作用、制约作用,而没有考虑其他组成部分对档案教育的促进作用、制约作用,以及档案教育同档案事业其他组成部分之间共同作用才能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这显然是不全面的。

与此相反的是,在档案业务部门中又大量存在着轻教育重业务、轻理论重经验、轻长远重眼前的现象。有的档案馆负责同志说:“档案人员无需上大学,到档案馆实习实习就可以了。” 档案界高层领导中也流行着一种不重视档案教育的看法,认为“档案事业……不需要很多高学历、高精尖技术人才”

档案教育与档案实际部门的隔阂,是不利于档案事业系统的发展的,也不利用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促进档案事业系统与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协调

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离不开档案事业系统,档案事业系统也离不开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协调档案事业系统与档案硕士研究生教育系统的关系,促进档案事业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建立档案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档案人员素质低下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档案事业的长足发展,同时也为档案学硕士等档案专业毕业生解决了就业问题,从而有利于档案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档案学教育与社会需求呈现出供过于求的状况。出现档案学人才相对过剩现象的根源,其一是认识问题,认为档案工作操作性强,对档案人员用不着下大功夫去教育。我国档案工作的重点现在已经从档案实体管理向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转变,低素质的档案人员显然是适应不了这个转变的,他们没有能力参与到这一更高层次的档案管理之中。出现档案学人才相对过剩现象的根源之二是制度问题。建立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确保新录用的档案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素质。档案学毕业生则自动获得档案职业资格证书,其他专业的人员需要通过参加相应的考试考取档案职业资格证书。

(二)由国家教育部、高校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组成调研机构,加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就业的调查预测工作,了解社会对档案学硕士毕业生的需求,并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确定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制定就业方案等,使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在档案学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都要走向市场。档案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生源及招生工作,并进而影响到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人才的方向较窄,主要为档案事业服务,因此,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资源的配置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调节,而应该由国家档案行政部门和档案教育部门一起,依据档案人才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战略,综合分析后进行调整。

(三)档案行政部门、档案学会与档案教育部门合作成立跨部门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联席会议,根据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规划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模式、发展规划、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师资队伍等。

档案部门和教育部门现在已经有一些类似的机构。如全国档案教育咨询委员会、高校档案专业协调委员会、全国档案院校系主任联席会、教育部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

国家档案局在政策法规司下设有教育处,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档案工作人员队伍建设规划,组织档案专业教育和档案专业干部培训工作,负责档案专业职务评聘工作。但是该处事实上并为能承担起“组织档案专业教育”的重任。

以上业已存在的档案教育相关机构,都有一些缺陷。建议成立新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联席会议,综合已有的系主任联席会议、档案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国家档案局教育处的力量,不仅要重点研究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形成切实可行的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并且监督规划的实施。

(四)整合档案教育资源,促进档案学硕士研究生学校教育和在职教育的协调发展。

档案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学校教育和干部在职教育。

我国档案专业学校教育体系非常完备,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在职培训机构体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从优化档案教育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将在职教育的任务也交给档案普通教育机构承担。目前国家档案局内设有教育处,编制几个人,负责全国档案教育行政管理,同时该局有设有档案干部培训中心,机构较完善,人员也较多,编制为26人,可考虑将两个机构合并,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更好地履行全国档案教育(含在职培训)行政管理的职能。

(五)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部门要充分意识到档案事业其他要素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促进作用,档案事业其他要素也要充分认识自己对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责任,各方共同努力,促进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六、结语

档案学研究生教育部门和档案事业的其他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彼此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同时要把这种合作作为一种制度贯彻下去,避免短期行为,避免因为领导人的更换而使它们之间的合作受到影响。这样,档案事业能够得到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档案事业中各个要素(包括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共同为了档案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档案事业整体的发展。同时,档案事业各个要素之间关系协调,目标一致,也会为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档案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必不可缺少的。

参考文献:

1. 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08

2. 黄霄羽.中英档案教育比较.兰台世界,1994,7

3. 日照档案信息网2006-4-14 http://www.rzda.gov.cn/ReadNews.asp?NewsID=685

4. 吴宝康主编:档案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08

5. 张长海.新中国档案教育的缺憾与补救.山西档案,2000,2:20

6. 刘国能.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297 □

作者:辛全民

第二篇:《中国档案学史论》述评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史论》全书的系统梳理,厘清全书的基本架构,指出“学术性”和“逻辑性”为该著的基本特色,最后通过论述其是“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且“研究范围有待拓展”、“研究对象表述模糊”来表达笔者的研读之感。

关键词:档案学史 学术述评

近期有幸拜读档案学界著名学者李财富教授的力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感受颇深,笔者将对此书作述评之尝试,希望学界更多的人去关注此书,从而继续对中国档案学史展开更为全面、更为深层次的研究,使档案学得以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

1 著作简述

1.1 作者简介及写作初衷

李财富先生是中国档案学界一位著名学者,接受了系统的档案学教育,在档案学研究方面成绩斐然,先后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含合著)3本,为档案学界学术成果较多的人之一。《中国档案学史论》一书是李财富先生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全书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而成,经过作者精心的修改、润色后,最终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与读者见面。正如作者在该书序言中所说:“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这说明作者在开展研究之前便有了一个明确而深刻的学术态度;而“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档案学理论学习和教研的档案教育工作者,笔者觉得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即使不能成功,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些相对系统的资料”的理性阐述则充分反映出作者对档案学研究的使命感和谦逊的学术态度。正是作者的学术魅力和著作本身的学术性吸引了笔者认真研读并作述评,借此表达自己的读后之感并与学界同仁共同分享。

1.2 全书基本架构

全书分为六章十五节。第一至第五章通过对中国档案学发展阶段的总体划分,逐章、逐阶段地阐释作者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各阶段的系统认识;第六章即最后一章,作者在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基础上,通过宏观的研究与思考,以史为鉴,总结出“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趋势”。

作者在著作中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孕育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发展时期的中国档案学、停滞与倒退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以及恢复与繁荣时期的中国档案学。通过这种宏观的阶段划分,作者以述评的方式展开对中国档案学各个阶段的认识与思考,总体上分析了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梳理了各个时期档案学的发展概况,并对历史上档案学的发展特点、研究问题、对当下档案学研究的借鉴意义以及各阶段的档案学孕育、创立、发展、停滞、倒退、恢复以及繁荣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析。通过这种深层次的分析,使读者不仅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脉络有了个初步的宏观把握,而且正是这些探析性质的点评引起读者的再思考,使读者能够加深对档案学史的认识,从而进一步推进与激发人们对中国档案学史的研究。

2 专著特色

李财富教授的《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继吴宝康先生《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之后的又一部研究档案学历史的学术专著。通过对档案学研究成果的梳理,无论从全书架构还是从专著内容来看,笔者以为这是第一部系统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充满着学术性、逻辑性。

2.1 学术性

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笔者以为这是一部充满学术味的档案学学术专著。学术的生命在于不断的探索,通过学者的共同参与,从各个角度对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术的发展。通过研读《中国档案学史论》这部专著,其内容无不体现着学术性,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特别是序言之中对写作初衷以及写作手法的叙述,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学术之心。全书的论述可谓有理有据,而非空洞说教。作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的征引对某一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从而直接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作者在对孕育时期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过程中便大量地引用经典文史著作(如《史通》、《四库全书总目》、《文史通义》、《史记》等)以及著名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如章学诚、周谷诚等历史学者的著作)来分析其中的档案思想,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档案思想,这充分体现了作者驾驭材料的学术能力以及扎实的学术功底。而对于某些自己难以定夺或者自己亦有疑问的地方,作者毫不掩藏自己的“无能为力”,特别在专著“后记”中直抒“在文章的结构、材料的取舍、观点的提炼等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文字也未及仔细推敲”,毫不掩藏自己写作思考中的困惑,这同样体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

2.2 逻辑性

全书严格按照“概况一成就、不足一原因”这种叙述形式,逻辑性地论述各阶段中国档案学的发展面貌及其背后的原因。通过这种严密的逻辑论证,虽然部分观点有待推敲,但书中的每个观点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作者通过充分论据式的历史考察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说是有理有据,读之使人产生信服感。作者对各个时期档案的分析,都是严格从分析当时总体呈现的概况人手,指出当时人们关注的问题,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接着便通过从当时总体状况的进一步梳理,总结出各阶段档案学发展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与不足,并论述出现这种概况的原因。如在分析第二章“创立时期的中国档案学”中,作者首先通过对当时档案学界研究和关注的档案问题(如档案的定义、范围、作用、分类、编目等)人手,指出当时的研究概况,进而指出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一阶段是中国档案学的创立时期并给出翔实的理由分析。随后指出这一时期尽管档案学已经在中国创立,但事实上仍然是成就与不足并存,这种对问题的分析方式无不体现出作者写作过程中的逻辑思考以及观点表述上的客观逻辑性。

3 几点感受

3.1 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迄今为止尚无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评价中国档案学得失成败、探求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专著问世”,学界对于档案史以及档案学史的研究不是很多,而且成果更是微乎其微,已经有的成果又显得苍白、零散,始终缺乏专人专著对中国档案学史进行系统的持续研究。笔者以为《中国档案学史论》的问世正好弥补了作者在专著“序言”的遗憾,同时为更广泛的档案学史研究开启了大门、提供了素材。它不仅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的力作,而且通过五大阶段的划分基本厘清了中国档案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尤其是对中国档案学发展规律的论述,无不体现出它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所以,笔者认为《中国档案学史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档案学史的学术专著,是一部开创档案学史研究新局面的力作,是一部把握档案学发展脉络的专著。

3.2 研究范围有待拓展

笔者以为,本书作为对中国档案学史研究的一本专著,对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应该予以关注和论述,如缺乏对研究主体(档案学人)的点评,对中国档案学教育受苏联体制的客观影响、欧美图书馆学理论以及档案学理论对中国档案学创立与发展的具体影响以及现阶段有关数字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方面等档案实践与理论影响方面也未曾提及。笔者以为,这些内容都是中国档案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部分档案学前辈思想的评述以及作为中国档案学研究主要组织的档案教育等应当在书中作必要的论述。笔者以为,对中国档案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应当在作为研究中国档案学史的专著中有所体现,因为主体的档案人和重要组织的档案教育对档案学的发展必定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笔者以为,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专著,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

作者:倪代川

第三篇:《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

摘要:《档案学概论》作为档案学的核心理论著作和核心教材,其产生、发展和不断进步在中国当代档案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近代、当代初期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准备,到20世纪80年代的《档案学概论》的奠基,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缓慢发展,以及21世纪10年代的酝酿突破,《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成为中国档案学发展历程的真实写照。随着中国档案学的新的发展与跨越,《档案学概论》的建设也必将迎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档案学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基础理论

《档案学概论》是中国档案学教育和培训所使用的核心教材,是中国档案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见表1)。它的发展过程与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过程息息相关,并具有代表意义。

多年以来,关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问题,是中国档案学界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之一。当代档案学者吴宝康、陈兆祦、丁永奎、李培清、陈贤华、武重年、谭琤培、冯惠玲、胡鸿杰、寒江等都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讨,探讨的重点在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宗旨、功能、结构、内涵等,而对《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出版的历史总结的研究略显不足,目前主要有金璐的《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一文。[1]本文试就“中国《档案学概论》的发展历程”做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得失,以利发展。
二、准备阶段

(一)近代中国档案学

中国的档案学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的产生主要以提高机关工作效率为目的,以机关文书工作、档案工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以西方国家档案学、图书馆学及中国古代档案学思想为主要借鉴对象。虽然这一时期的档案学属于初创时期,种种局限性是必不可免的,但客观地说,近代中国档案学研究成绩斐然,涌现出以“十三本旧著”为代表的百余种学术著作,蔚为壮观。其中,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兼之处于初创期,尚无出现今日《档案学概论》之可能,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第一,已经有了“档案学”的概念。在近代中国档案学论著中已经出现“档案学”这一名词。如沈兼士在总结1922年以来北京大学整理明清档案的经验时说道:“……这样做法是不易将档案整理出一个系统来的,档案学更是没有成立的希望。”1935年,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中说:“用科学方法处理档案,有叫做档案学(Archivswesen)的学问,在欧洲也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2]龙兆佛则希望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尽快得到提高,他说:“目前关于此问题之学理虽然尚是空乏,但我相信至多十年之后此一问题之学理必可发展成一种专门学问,档案学一名词必可成为与图书馆学相对等之名词。”[3]殷钟麒对开展档案学研究,提出了诸多想法:“(甲)全国档案人员从速组织档案学会于首都,各省市设置分会,团结联络,研究档案学术,创造科学法则;有发明贡献者,奖励倡导之。同时欢迎全国学者专家及图书馆界加入研究,共襄斯举。”“(乙)中央各机关及省县政府,设立档案研究会,由每一机关之各级长官及档案文书工作人员组织之,聘档案学者专才指导。定期召开会议……”“(丙)书刊为传达文化之媒介,研究学术之津梁,欲使档案发扬光大,须借书刊之力,以达成功之路。有系统著述者,出为专册;发行档案刊物,广为讨章杂志,辟专栏记载,吸引研究兴趣”“(丁)档案不能树立鸿沟,闭户造车,仅凭理想与经验之发现,实感不足,如图书管理,工商管理等,凡足供档案之取法者,无不尽量采集,借助他山英、美、俄、法、德等国之档案,人才培养,行政措施,技术运用,工具设备,各方面莫不具备科学之法则,应由档案处或档案学会遴选专才出国考察实习,以作改革我国档案之凭依;同时中外图书馆事业,亦派员考察,以资借镜。”[4]这些想法说明他已经有了档案学是一门学科的概念。

第二,已经有了旨趣相近的著作。在近代后期,出于教学、培训等需要,已经出现了和当今《档案学概论》旨趣相近的总结性著作,如1949年5月由重庆私立崇实档案学校出版部出版的殷钟麟的《中国档案管理新论》,全书的内容分为“绪论”“行政”“办法”,涵蓋了档案与档案管理之“定义”“档案的作用与历史”“行政管理之组织与人事制度”“业务管理方法”等方面,颇有些概论之意味。此外,徐望之的《公牍通论》也颇有“公牍概论”的味道。许同莘的《公牍学史》也属于基础理论研究范畴。

总之,近代中国档案学的研究范畴虽然还很狭窄,但学者们多为笃行之士,他们“本其缜密之思虑,运用科学之原理”,[5]故所著之书水平颇高,为后来《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准备工作

1952年11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受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宣传部委托而举办的档案专修班正式开学,正式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档案学高等教育历程。此后,在中国档案高等教育和档案学研究的发展过程中,学者们开始了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开始了具有概论性质的档案学著作、教材的编写工作,这些工作为日后《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出版工作做了重要的准备工作。

在《档案学概论》正式出现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做了一些理论研究上的准备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部著作上。

一是1960年3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总结、归纳开办档案专业以来研究成果,撰写了供内部讨论用的《档案学基础(初稿)》。全书共分为九编,分别是:中国档案工作的历史;文件材料是补充党和国家档案基地的源泉;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和统计;档案的利用;技术档案工作;档案文件的汇编;影片照片和录音档案工作;档案的保管。

二是吴宝康教授的《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它先于1982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内部出版,后于1986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部分,20讲。主要内容包括: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领袖有关档案工作的言论与实践活动的初步总结;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特点以及我国档案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档案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档案学及各分支学科的未来发展方向;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起源、性质、作用和特点,“以利用为纲”的问题,集中统一管理原则等档案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以上两部著作与后来编写、出版的《档案学概论》在内容结构上还相去甚远,但作者的用意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是清楚的。如吴宝康教授较详细地讲述了这个过程:“设置档案学概论课并编写出教材,应该说这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的宿愿。早在1958年上半年,我系就在第一届本科开设了档案学理论与历史课,由我讲授,并编写了讲授提纲。当时这门课也叫做档案学概论或档案学史。其后在1958年至1959年的教改中,丁永奎同志讲授了档案学概论,并编写了讲义。1978年,随着中国人民大学的恢复,历史档案系也得以重生,也促使我产生历史的紧迫感。于是在1981年用了大半年的时间,写出了初稿,定名《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这为198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学位课程的教材。与此同时,为在本科加强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再次设置档案学概论。”[6]
三、奠基阶段

“档案学概论”这门课程及其相关教材,奠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一时期(1985—1989)集中出版了多部名为《档案学概论》《档案学基础》的著作。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档案学本身的发展之外,直接原因是1984年教育部通知全国高等院校,要求各专业学科都要开设关于本门学科的“概论”课。1985年,国家教委将“档案学概论”确定为高校档案专业基础必修课。“1985—1990年高等学校档案学专业教材编选计划”以及其补充计划是《档案学概论》编写的直接动因。在这一时期出版的《档案学概论》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部。

一是1987年9月,由全国12所高校联合编写,由赵越担任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档案学概论》。该书以“档案学”为研究对象,作者在“绪论”中写道:“档案学概论是档案学的反思学科。”“档案学概论是对档案学的概要论述,它的对象自然是档案学本身而不能是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不是对档案、档案工作或档案事业、档案馆的全面介绍。”[7]基于这种认知,该书以档案学本身为研究对象,分为以下八章:建国前档案学研究回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档案学;档案概论;档案工作的科学组织;档案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档案学与相关学科;档案教育与宣传;档案学研究的发展。

二是1988年1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吴宝康任主编、和宝荣和丁永奎任副主编的《档案学概论》。编者以“档案学概论是一门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课”为出发点,全书分为档案、档案工作、档案事业、档案学四编。这样的结构设计内容全面、简明清晰,顺序合理,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正如作者所言:“我们把档案学概论这门课是作为档案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课来建设的……具体说,档案学概论是档案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课,是本专业各门课程中的高层次的基础课、带头课、入门课。”“采取先从档案讲起,再讲档案工作和档案事业,最后才讲档案学。我们认为这样比较容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和消化。”[8]这样一个全面而严谨的结构获得了成功,为后来多版《档案学概论》所沿用。

三是1989年出版的任遵圣主编的《档案学概论》,作为高校文科教材,是我国第三部公开出版的档案学概论性质的专著。该书分三编十章:第一编论述了档案学相关基本问题;第二编论述了档案形成、管理、利用三大规律;第三编论述了档案事业管理、档案政策与立法、教育与人才管理以及新技术革命与档案管理现代化。相较于前两版,任版教材更注重哲学在《档案学概论》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为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作者始终坚持:“作为《档案学概论》所叙述的对象,应该是从具体的现象中经过抽象、去掉一些表面的现象,次要的矛盾,抽出其具有本质特征的内容。”[9]

总之,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多部《档案学概论》,以高校教材为主,它们是高校“概论”课教材首批的拓荒之作,起到了奠基的作用。这些教材中,以人大版和辽大版《档案学概论》影响最大,特别是人大版《档案学概论》具有更为持续深远的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档案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四、緩慢发展阶段

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档案学概论》的快速发展和奠基期之后,20世纪90年代成为了一个沉寂期,在10多年的时间里,没有新版《档案学概论》出版。

进入21世纪,《档案学概论》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200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由冯惠玲、张辑哲主编的教材《档案学概论》。作为21世纪档案学系列教材,该书一经出版便引发了多方关注,随即被多所高校选为档案专业指定教材。

同为人民大学编写的《档案学概论》,该书既是对吴版《档案学概论》的继承,也是对其的发展。关于继承性,作者在其“后记”中总结了三点:“一是总体定位。将《档案学概论》仍然作为档案学基础理论课程来建设,而不是将其作为档案学各分支学科的概要综述。一方面,它的内容涵盖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的主要理论范畴,可以作为档案专业本科学生的入门课教材;另一方面,我们力求论述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使研究生、档案工作者、研究者也能从中得到较为系统的知识、观点、论据和资料,受到一定的启发。二是基本框架。仍然是先分编,再分章节,以期结构明晰……总体分为档案、档案事业、档案学三编。三是本书涵盖了一部分理论和知识性内容。”关于该书编写的指导思想,作者写道:“第一,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作较为全面的介绍和论述;第二,反映国内外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第三,架构简洁,合乎逻辑。本书作者坚持以扬弃的精神对现有理论进行梳理、表述。”[10]

在21世纪最初的十余年里,这一版《档案学概论》呈现出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一方面说明人大版《档案学概论》的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国家教育部将其确定为“十五”规划教材,许多学校按规定要使用教育部规划教材;另一方面也说明整体上《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处于一个低潮期。
五、酝酿并有所突破阶段

历史总是经历有高潮和低潮,学术发展也总是有高潮和低潮。21世纪10年代,档案学在其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的作用下,正在进行新的变革,《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也在酝酿较大的突破。就其内部原因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年的发展本身已经为档案学新的突破提供了准备和条件,也产生了学术突破的强烈要求;就外部原因来看,信息化的发展对档案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在思考电子档案(数字档案、数据档案)及其管理的同时,也在新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新的档案与档案管理形态下,对档案学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反思,促进了学者们对档案学的一些根本问题进行新的思考。这些思考,必然反映到《档案学概论》的编写中来,21世纪10年代这10年,正处于档案学大突破的初期阶段,突破已经发生,而更大的突破则在酝酿之中。

就《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而言,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和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上。

(一)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11]

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是由笔者主持编写的,由笔者、方鸣、陈永生担任主编,是由笔者担任总主编的《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中的领纲之作,也是笔者发起《新体系档案学系列规划教材》编写工作的最初的动因。

笔者从事“档案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在这30年的时间里,深深地感到《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对中国档案学的重要性,也深深地感到其理论水平提升的迫切性。近20年来,结合“档案学概论”的教学工作和教材的修改工作,笔者进行了不懈的相关学术研究,有了一些理论上的创新,主要工作在金璐的《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一文中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12]因此,辽大版的《档案学概论》虽然在结构上还是采取“档案、档案工作、档案学”这样比较传统的概论结构,但在具体学术内容上是有所创新的,如在档案起源、档案定义、档案的价值与作用、档案工作的存在形式与形态、档案工作时空等问题上都有所突破。该书在一定范围内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辽宁大学、河北大学等多所高校采用它作为档案专业教材或辅助教材。当然,在一些相关场合中,笔者公开承认:该书还有不少缺陷和不足,还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二)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

上大版的《档案学导论》是在长期教学中逐渐形成的,也具有明显的“概论”性质。作者在“后记”中写道:“‘档案学导论’课程最初开设是作为上海大学档案专业基础课。‘档案学导论’的授课对象为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课程定位是:一门兼具综合性、入门性、前沿性的课程,着重介绍档案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以及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13]虽然定位上与《档案学概论》非常接近,但该书命名为《导论》,自然也还有与《概论》有所区别的意思。作者强调“基础性、前瞻性、引导性”,[14]应该是表达了与《概论》区别的意思。该书在内容结构上与传统《档案学概论》有较明显的不同,它以“档案资源论”“档案事业论”“档案职业论”“档案思想论”“档案文化论”“档案社会论”等为主要框架,确有自己的特色,也透出求变的想法。总的说来,该书结构新颖,内容较为扎实,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国台湾政治大学图书资讯与档案学研究所薛理桂教授也在1998年和2004年出版有《档案学导论》一书,是中国档案学界仅有的两部《导论》之一。但在内容上两者差别较大,薛版《档案学导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事业(第二章至第四章)、档案管理工作(第五章至第九章、第十二章、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档案工作者与档案用户(第十一章与第十三章)以及档案工作的现代化(第十章)。”[15]该书“较多的篇幅是在介绍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环节,其内容更侧重于档案管理实务的具体方法与应用,取名为《档案学导论》容易给读者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16]
六、结束语

时光进入到了21世纪20年代,历史为中国档案学新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和充足的养分。首先,中国档案学经历了70年的发展、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为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经历了近30年社会信息化浪潮的洗礼,为档案学的新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条件;第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近几十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为档案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整体学术环境。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档案学在下一个十年会有较大的突破,《档案学概论》的编写工作也会在下一个十年有较大的突破。

注释及参考文献:

[1][12]金璐.谈《档案学概论》30年的演变[J].档案,2017(1):9-16.

[2]中國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时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资料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 1987:595.

[3]龙兆佛.档案管理法[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352.

[4]殷钟麒.中国档案管理新论[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773-774.

[5]殷钟麟.中国档案管理新论·高序[M]//《档案学通讯》杂志社.档案学经典著作(第二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671.

[6][8]吴宝康.档案学概论·序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1,4.

[7]赵越.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1.

[9]任遵圣,包世同,保自澄.档案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12.

[10]冯惠玲,张辑哲.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0.

[11]丁海斌,方鸣,陈永生.档案学概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

[13][14]金波.档案学导论·后记[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8:403,404.

[15][16]刘琳,周铭,朱少禹.台湾地区档案学的力作:薛理桂著《档案学导论》评介[J].档案,2016(6):17-18,19.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丁海斌 颜晗

上一篇:现代创意论文范文下一篇:写作技能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