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2022-07-03

第一篇: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型研究

发表时间:2007-8-19作者: 刘元芳 肖天明 雷青山来源: 万方数据

关键字: 企业 核心竞争力 模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首先探讨核心竞争力内涵,研究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及其运动,进而深入探究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为代表的企业文化与不同类型创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的紧密关联、相互作用,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而揭示了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藕合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和机理。

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这种全球化经营与竞争的挑战,企业如何获得竟争优势,实现“基业长青”一直是理论界与企业界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应用核心竟争力理论,着眼于企业深层次的竞争能力,研究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构建核心竞争力模型,进一步揭示了企业持续竟争优势的本质。这对中国企业全面接轨国际市场、迎接新挑战,提高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论述,国外学者在近十年以来被收录在SCI, SSCI中的就有533篇文献,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被评为过去十年间对中国经济发展有巨大影响的十大管理实践之一。

1.1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学者对核心竟争力的论述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整合型核心竞争力。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于1990年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2) 知识型核心竞争力。著名的技术管理专家D.Teece和Joe.Tidd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组织成员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集、组织的技术系统、组织的管理系统和组织的价值观系统。

(3) 资源型核心竞争力。M.A .Peteraf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是企业的业务操作子系统,更为重要的是在企业资源系统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已有和潜在的资源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企业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为形成自己的独特核心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4) 组合型核心竞争力。J.F.Christensen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主要创造价值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1.2 国内已有研究成果

国内的研究主要是追踪型和改进型研究。柳卸林、左建军分别撰文认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具有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和独特营销的能力;宁建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管益忻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陈清泰、傅家骥等借鉴技术管理学派的观点,提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复旦大学首明杰教授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组技术和技能的综合体。

从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个复杂子系统,它渗透在技术、资源、知识、文化、人力资源、组织和管理等多个子系统融合而成的大系统中。 2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2.1 技术创新的内涵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率先提出了创新概念,在随后的专著中又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创新理论。在他看来,创新是“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人生产体系”。他所指的新组合包括:引进新产品或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和半成品新的供应来源,引用新的生产方法和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其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技术创新的内涵在扩展,价值网络和组织经济对于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涌现出来的关于交互式、布式和开放本质创新,提出公司从内部R&D获取竞争优势的趋势,并争取通过利用外部广泛的资源获得成功的创新。

2.2 技术创新时于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

(1) 技术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趋势是更多地关注企业持续竞争优势,这不仅从新的理论角度解释了技术创新对持续竞争优势的决定作用,而且也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因此,技术创新过程是核心能力建立的关键,两者具有目的上的一致性。

(2)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演化动力

通过有效的技术创新,其成果在企业内部迅速扩散,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以至由此形成企业的核心业务,并最终为市场所认同,企业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从而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未来企业将向创新推动型转变。

3 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3.1 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作为群体意识的企业价值观及其外化,有三层含义:首先,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其次,这种价值观是企业的价值观,不是企业内部成员个人价值观的简单相加,而是个人价值观的同化,是“人格化”了的企业价值;最后,企业文化还包括企业价值观的一种外化,是经营思想、历史传统、伦理规范、制度准则、行为方式以及蕴含在企业形象、企业产品中的企业价值观。

3.2 企业文化与核心竟争力的相互关系

(1)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在谈及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时,人们往往忽略企业文化的作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的作用,但是脱离了企业文化,技术创新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也就谈不上形成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平台,并支撑企业文化的发展,才能真正体现出价值。此外,相同的技术创新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中也体现出不同的价值。技术创新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它的作用在于采用适当的方式去具体实现技术创新的效益,形成核心竟争力和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2) 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以企业为主体的群体价值观念,是企业经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体现着现代企业的宗旨、根本追求和精神归宿,决定了企业远期的发展方向。在这个前提下,企业根据环境变化和自身状况来决定经营战略,必须以适当的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配合经营战略。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必须不断调整经营战略,不断用符合企业价值观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经营战略,周而复始,逐渐形成核心竞争力。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更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方向。

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藕合模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的祸合,即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结果。在核心竞争力建立的过程中,技术创新是最基本的行为,企业文化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基础性的支持平台;核心竞争力就是通过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环境和以自主创新、合作创新、模仿创新、引进创新为内涵的技术创新过程的祸合来构建的。

4.1 企业文化环境

技术 创 新 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环境中并受其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将发挥导向、激励、凝聚、幅射等方面的功能。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对技术创新实现起重要的功能作用。

(1) 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指出:“创新就是在经济环境中引人新的生产函数,它的产生主要源自企业家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就是赋予资源以生产财富的能力的人”。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在长期生产实践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理念、价值取向、事业追求和文化定势的总和。企业家敏锐地捕捉市场非均衡状态提供的创新机会,果断地作出决策并承担风险,在生产经营中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主体和权威,并对稀缺资源的利用做出判断性抉择、创新过程的组织和指挥,因此企业家精神是形成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作为知识和技能的承载者,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形成核心能力的基础。技术创新源于人的思想观念上的突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企业文化作用的对象是企业中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员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励是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的,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是以企业文化为导向,有利于营造技术创新成功发展的良好的企业内部文化氛围环境,形成核心竞争力。

(3) 研发管理。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技术创新成功的先导,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推动力。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不仅要拥有核JI.技术,而且还要保证其核心技术的更新换代,为此企业必须加强研发,这是竞争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技术创新的研发管理就是以企业文化的理念、企业精神、企业价值来确定研发价值取向,促进形成新的核心技术,以至成为自身的知识产权。同时,研发管理通过企业文化的导向和整合作用来协调参与者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形成一个开放、创新、合作的研发文化,从而保证研发持续创新。

(4) 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中的个性化、多样化追求和社会环境变化的互动与企业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必然产生组织变革,使创新机制搞活,获得良好的动力,运行协调有序。因此,组织创新为组织变革和创新提供价值动力,进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2 技术创新过程

企业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捕捉利用机会),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进人市场实现商业利润的一系列技术经济活动过程。技术 创 新 又有其自身的技术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和应用。一是引进技术创新,即引进国外先进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企业创业初期应用最为广泛。二是模仿技术创新,即将已有技术成果进行消化、吸收、模仿、仿制、改造、创新而产生新的功能、特点,由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的技术创新多属于此种模式。三是合作技术创新,即企业与高校、科

研院所和省内外、国内外有关部门合作研究开发,采用各种不同的合作开发方式和组织形式,以此达到技术创新目标,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势互补,降低风险。四是自主技术创新,指企业依靠自身科技实力和条件,根据市场机会、技术机会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确定项目进行技术创新。此种模式应用是在企业发展到更高阶段,以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在技术创新过程,无论处于什么领域、反映什么层面、在什么阶段、应用什么样的创新模式,都是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一定的企业文化环境影响下进行的。技术创新应在全体员工中形成一种创新的文化,丰富深厚的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规定和影响着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和创新目标,企业精神凝聚着全体员工的人心,鼓舞着创新的斗志,成为强大的创新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推动着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升级。同时,技术创新的不断持续进行也必须以人为本、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企业的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竞争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培育员工“团结合作,创新贡献,不怕困难,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求真务实,果敢行为,夺取胜利”的企业精神;并在产品创新设计、生产工艺创新、市场营销服务中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样,技术创新又建设了新的企业文化,更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持续发展。这种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的有效互动作用培育和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4.3 核心竟争力模型

基于上述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在技术创新和企业文化相藕合基础上构建的核心竞争力模型。从该 模 型 可以看出,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代表的企业文化构成技术创新的外在环境;以技术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以至自主创新为技术创新内涵,共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环境,并以技术创新的技术经济活动为实质内容和动力,才能逐步建立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四个棱锥面分别代表以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源管理、研发管理和组织创新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从下到上、由底面和三个横截面构

成的代表着技术创新实质内容的不同创新模式,所以,不同类型层面的技术创新都受企业文化的包容、影响和制约;棱锥顶点代表企业文化和技术创新发展祸合交汇为核心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一般都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这个四棱锥模型中,底面代表最初大量创新活动基本是引进技术创新;然后是模仿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和提高;当企业发展到有一定的技术创新能力,就可向外拓展,寻找研发创新的合作伙伴,开展优势互补、共同研发的合作技术创新;当企业发展到具有相当科技实力和基础条件时,即可迈向最高层次的自主技术创新阶段。

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是通过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培养、塑造为技术创新主体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为支柱,同时也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而进步。随着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技术创新也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也必然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企业家精神更加成熟、完善,更具民族风范和时代感,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本更加得到重视,研发由小到大,更加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建立和创新,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的组织变革构建更加宽松、和谐的企业文化环境,推动企业不断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这样,技术创新逐渐向更高层次发展,企业文化不断提升进步,两者紧密关联、相互作用藕合,走向顶点,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两者藕合而形成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企业的整体素质、实力水平、文化品位都会提高到新的层次;反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对技术创新有深刻的影响,成功的企业都有成熟的优秀企业文化支撑着。因此,面对新的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的挑战,企业应在不断开展技术创新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将两者有机祸合,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发展后劲,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第二篇:学校中层干部团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部主任、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中层管理细胞如何发挥在团体中的作用

联想CEO杨元庆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并购已经成为联想的核心竞争力”。

柳传志对此回应,“在核心竞争力上我跟杨元庆不一样,我不觉得核心竞争力是兼并,我觉得联想核心竞争力是管理三要素,是怎么样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柳传志的话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团队建设

那么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教职工队伍建设的关键又在那呢?那就是以部主任、教研组长、中层干部为代表的中层管理队伍的建设。中层管理细胞是组织的中间结构,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在上情下达的过程中起着“二传手”的作用,是连接校领导与教职工的纽带和桥梁,在教学和管理中起着缓冲带的作用,更能够有效地发挥凝聚教职工士气的作用。 角色力:

作为一名学校中层管理者,必须要有甘当配角的心态。这就要在工作中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尊重、理解并服从领导的同时,充分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积极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努力配合协调好本处室部门的每项工作。 领导力

中层管理者是一个负责执行的领导者,是部门工作的直接领导者和协调者,组织协调能力体现领导水平。在组织能力上,要提高思考能力,工作计划能力,整合资源能力,抓工作落实能力。在协调能力方面,要提高上下之间、横向之间、下属之间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形成比较顺畅的工作联系和人际关系,建成有效的工作团队。要学会怎样充分调动各自的长处,达到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的领导艺术,领导力也是中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个团队有了凝聚力,就有了战斗力,就有了竞争力。在营造和谐氛围的过程中,每一位成员都要想他人之想,急他人之所急;都应该为了团队的发展甘做铺路石,甘做成长梯。所以,我们的中层干部团队成员应如何从“我”做起呢?

一、要严于律己

首先要搞好自身修养。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中层干部首先是一名教师,而教师的职业是崇高的。虽教师不是圣人,但既然选择了,就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北师大第二附中的学校干部们有一种共识:要有吃苦的精神,吃亏的思想准备,受委屈的度量。他们图的是什么呢?图的是把学校办好,把学生教好,别无他求。

其次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职位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有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几年来,我校一直向着“办一所家长满意学校,造福一方;创一种优质教育,回报社会”的追求努力。 再次要勤于学习。要向书本学,德国教育家第师多惠说:“不和书藉打交道,不思考不学习就不可能有思想。”要向教师学,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向外界学,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要向自己学,把“失败”转化为“成功”,从“堑”中长出“智”来。

二、要团结同志

每位团队成员要学会两点:其一,要学会尊重人,要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新精神。其二,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人的修养,人的风范,人的美德。容什么呢?容人之逆言;容人之才能;容人之过错。“宽则得众”。

三、要脚踏实地 脚踏实地就是在做人和做事方面,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脚跟都要牢牢地站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和工作中,置于我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说实话、做实事、求实效。陈云同志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作为学校中层干部,需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务求实效,在工作中,要有自己的想法,真正把工作的东西变成我们的校本化。同时需要有实干精神,中层干部是学校日常工作的具体操作层,不但要会想、能说、更要去做,一件事一件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做。

第三篇: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文化构建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剖析了现代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与本质特征,在探讨如何构建现代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进行理性分析与现实思考。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现代企业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企业文化理论已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现代企业如何利用思想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和实施企业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战略,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和永葆青春活力的战略选择。

一、加强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

中国加入WTO,大批企业将参与全球竞争,塑造和构建企业文化,培育现代企业的文化价值理念,通过先进的企业文化,创建优良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对内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对外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保持永久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1.建设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身体力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企业既要按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业务知识和核心技能的培训,更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重新审视整合和创新企业文化,以保证和促进先进生产力有序、健康、持续发展,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塑造经久不衰的现代企业形象,以先进文化铸就独特的企业核心竞争优势。

2.建设企业文化,有助于塑造现代企业品牌形象,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和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需要依托企业文化为载体。现代企业从领导决策到员工素质,从产品制造到顾客服务,从市场营销策略到企业经营管理,无不渗透着企业文化的元素,体现了企业的形象。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3.建设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企业的发展源动力来自于企业文化,企业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在没有文化素养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企业文化决定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知识文化管理模式,是一种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战略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产。

4.建设企业文化,有助于创新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企业一切行动的指南。企业文化从总体上、制度上和管理上对企业员工的服务经营活动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员工明确工作目标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归属感和使命感,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在长期市场竞争环境下能取得主动地位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能力、组织文化以及客户服务、营销策略等的总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是企业获得跨越式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创造和形成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哲学、企业目标、企业道德、企业形象、企业制度、企业风尚等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文化的内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层,即企业发展环境及企业文化建设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企业的厂容厂貌、产品外观特征等方面。二是制度层,包括企业长期约定形成的习俗、礼仪、习惯、企业管理制度等,主要是规定企业员工在共同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企业行为准则。三是精神层,主要指企业价值理念,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风气、企业目标及企业道德等方面,这是构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表现的突出特征是“异质性”和“多样性”。

1.异质性。所谓“异质性”是指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由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独特性是可以被其他企业所学习和摹仿的,如企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等;隐性的独特性是不能被其他企业所摹仿和学习的,如企业的技术积淀、企业文化等核心内容。以不断的知识文化创新来保证企业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是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努力培育创新的企业文化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多样性。尽管每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以一类独特的企业产品和专业服务为支撑,但构成不同企业的核心要素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样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多样性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各方面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长期积淀和整合的结果,但不同企业的能力积淀与资源整合的基础是不完全一致的;其二由于企业从事的行业专业千差万别,决定了构成不同企业和行业领域的核心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不相同的,塑造和构建的企业文化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三、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将使现代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不仅局限于企业产品、技术、服务等方面,而是形成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维度的竞争格局,尤其是集各种竞争内容于一身的企业文化竞争将更加明显,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坚定基石。

1.以人为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理念,更新观念,努力构建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营造一个关心人才、尊重人才的发展环境,将“以人为本”贯穿于企业求才、用才、激才、育才的系统工程。贯彻人性化原则,人性化管理重视人的本质和个性发展,其内涵是:注重员工的存在,鼓励员工的参与,尊重员工的情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员工的价值实现。加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创建学习型组织,切实转变观念,调整发展思路,从过去注重物质基础建设,向注重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转变;把人力资源的目标设计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的需求转变;学习制度从教育者为主向学习者为主转变;把实现终身教育的人力资源开发目标从“学历本位”

向“能力本位”转变。

2.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将现代企业文化具体化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没有制度文化,就没有严谨的秩序、有效的管理;没有精神文化,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信念;没有物质文化,就没有生存的保障,发展的后劲。只有三者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生机勃勃,永葆企业生命力。建构现代企业文化,关键是构建制度文化,使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有一个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作为制度文化,不能单从技术和物质条件着眼,必须从企业员工的社会需要和心理需求方面来构思、设计和建立。企业制度文化构建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追求民主、平等、崇尚知识、诚信服务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3.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吸引一流人才,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力。构建企业文化同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将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相结合,形成有利于选拔素质高、懂管理、有潜力的优秀人才,营造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浓厚创业氛围;二是企业文化构建与组织企业经营相结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壮大现代企业品牌形象,探索企业管理制度变革,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企业文化构建与加强企业民主管理相结合,发挥企业员工的主人翁精神,调动企业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

4.构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是培养、弘扬和塑造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灵魂,是一个企业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现代企业整体面貌、发展水平、文化特色、凝聚力、感召力、创造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企业精神离不开文化传统,更离不开文化创新。企业只有始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塑造富有生命力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一旦形成,便能在企业员工中起到鼓舞、驱动、凝聚、熏陶、评价和规范的功效,使企业员工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昂扬的士气、进取的精神,实现企业的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整合现代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组织市场与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第四篇:浅谈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构建

摘要: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有所作为,必须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资本和资本的集合,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组织资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拥有个性化的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对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十分重要。

关键词:

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人本管理;能本管理;成本领先

正文:

随着企业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仅仅依靠暂时或偶然的产品开发和某些所谓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竞争优势的外化,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体系,是在公司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知识、技能与资产互动的体系,这即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而如何构建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关注内容。

一、企业文化对于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有西方学者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集合。组织资本是指组织对所承担任务的协调能力的资产,而社会资本是指作为资源提供给行为人用来获取收益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价值。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集中反映,是企业在组织资本一定的前提下提高组织活动效率的决定因素。企业只有将其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有机结合与发挥,才能培育并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能保证企业一般员工积极性和知识系统的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都有助于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文化是社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文化不仅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

当前中国企业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核心竞争力依靠的三大要素——企业的目标顾客、关键技能和技术、协调整合机制出发,充分考虑核心竞争力所具有的四个特征——价值性、独特性、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培育起与之相适应的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第一,企业的目标顾客是在核心竞争力中起决定作用的首要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秉承“顾客至上”的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所表现出来的成果充分考虑到目标顾客的价值追求,使企业的内外顾客都感到满意。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设计好企业的目标与核心价值观,把职工的积极性和才干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使个人需求与组织需求尽量重合一致,形成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利益共同体和事业共同体,引导全体员工主动去实现企业目标。如惠普公司的创立者们一开始就明确了其经营目标:瞄准技术与工程技术市场,生产出高品质的创新性仪器以服务客户。在这一经营目标上,惠利特与帕卡德建立起了共同的价值观和经营理论,他们对公司员工大力灌输企业目标

和企业理念,使之成为惠普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惠普公司在曾在某报告中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对人充分信任,我们追求高标准的贡献,我们将始终如一的情操与我们的事业融为一体,我们通过团队和通过鼓励灵活创新致力于的发展是为了人类的福利。在这一核心价值观基础上,公司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第二,的关键技能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依靠的重要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关键技能和技术的独特性,升华传统的人本管理思想,倡导“创新至上”的能本管理思想。 一般来讲,一个企业至少有一个或若干个关键技能和技术,这是整个核心竞争力系统中的主导和中枢,是企业独具的超越竞争对手的绝对优势,也决定了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 “能本管理”不仅确立了人在企业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而且强调了人力资本创造财富所需要的能力要素及其与其他资源有效配置的途径与方式。 无论是企业员工能力水平的提高,还是投入程度均衡的实现,都需要由企业文化来进行引导。通过构建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培育有利于知识型、创造型人才成长的企业文化,加强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优化人力资本与企业其他资源的配置、增进组织内部各成员的有效沟通,让人力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第三,企业的协调整合机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的关键因素,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必须充分考虑协调整合机制的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明确企业文化应是一种经济文化,推行“至上”的新成本管理模式。 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时,应形成以一个或若干关键环节为主导、能对各种要素不断进行有机整合的机制,这种整合机制不但表现为关键能力、有效能力的集中,而且表现为对多余、落后、无关紧要的机制、因素、程序和职能的迅速消除,并由此产生集成放大效应。企业只有充分考虑核心竞争力的系统整合性和动态性,才能对企业发展的众多要素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集中整合有效要素,忽略消除不利要素,最大限度地节约成本和满足顾客需求,实现“成本领先”。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而不是它的影子,企业管理讲求成本最小、收益最大,企业文化亦然,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说应是一种经济文化。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同样需要贯彻成本领先的管理思想,推行“学习至上”的新成本管理模式,用有形成本换取无形成本,提升企业整体文化氛围和员工整体技术能力和素质水平,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合作控制、运作协调、组织学习和结构适应性等管理能力,使成本的更具效率。

第五篇:浅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论文

浅议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市场竞争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学生应加强专业学习,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努力构建自身素质。高校应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研究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围绕怎样提升大学生竞争力这一项紧迫任务,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由学生、高校两方面入手,就如何构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高校、人才培养

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谓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企业的员工能以自己所独有的专长、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能、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格为企业带来较大的价值,那么他不但赢得了个人核心竞争的优势,也会强化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作为“准人才”的大学生,个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专业知识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开发可挖掘的潜能,具有开拓性思维。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自己与其他大学生相区别的素质。分析自己的特长所在,并积极锻炼培养,突出特长。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爱好来定。比如说,你爱好书法,可以在大学的学习中着重培养,又要侧重地学习书法中的某一方面。例如你学习书法,你是学习楷书还是学习行书或者其他方面,选择好哪一方面就要着重从那一方面入手。等步入社会后,你的楷书或行书等就可以成为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三、为什么要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据新华网报道,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而增长。2009年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2010届大学生的就业率比2009届更加难看。专家调研发现,即便是最保守的估计,还是至少有40%的2009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据官方数据显示,2009届和往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一共有710万。2010年610万—700万的应届毕业生,加上2009届300多万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在2010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千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

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大学生从

八、九十年代的“香饽饽”变成了现在的“普通人群”。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大学生不应该去抱怨社会没给我们一个好的机会,或是抱怨我们生不逢时。我们要从自身去找原因,从自身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从教育上探索方法。在竞争中,我们大学生要有自己核心的竞争力去抗衡。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社会竞争如此残酷的大背景,我们大学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行动起来,在学习生活中,构建自我核心竞争力。同时,高校也应该在教育模式上进行探索,帮助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大学生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明确了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特点,对于大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着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素质尤为重要,实大学生的立身之本。学生在大学中首先要把专业知识掌握牢固。专业知识,就好比盖大楼打基础,如果地基没有打好,美轮美奂的大楼都会成为危房。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发展。

2、增强综合素质。大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在大学中学会修身,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践,认识自我。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学会关爱他人、感恩他人,团结互助,培养团队精神。第二就是专业技能的实践,包括你在工作前的简单工作、实习,甚至包括你大学期间的社团工作,都是为就业做准备的好机会。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根据专业,年级,兴趣爱好等不同,设计合适的社会实践,并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到农村、城市社区展开调查实践,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通过社会实践,加深我们对社会的了解,以使我们能够更正确的认识社会中的一些现象,并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我们参加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与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服务意识。

4、大学生要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尤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阶段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非智力因素发展迅速。大学生求知欲强 ,富于幻想 ,想象力开始尝试与社会现实接轨,创新动力充足。大学生精力充沛,个性基本形成,思维、认识能力不断提高,创新意识浓厚。如果对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培养和塑造 ,使创新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行为模式 ,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基质 。那么 ,将来的创新能力愈发增强,创新成果就愈加显著。这将是最大的核心竞争力组成。

只要知识、能力、思维三方面水准达一定高度,不管在什么样的市场状态下都可以战无不胜。

(二)、高校在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的教育模式探索

高校是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所以高校要抓好专业素质教育,要与社会需求接轨,提高对市场的灵敏度,通过市场需求带动人才培养,适时调整高等教育调控机制。

1、强化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大学生竞争能力。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许多新、更高的要求,只有通过调整才能促进和引导人才结构优化和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高等教育的运行质量。为此,(1)积极发展适应新兴、高新技术发展的学科专业。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综合性、多科性的学科优势,开发新的学科专业。并为新的学科专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学术生态环境。(2)加强传统专业的改革与发展,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3)建立学科专业调整的运行机制,提高高等教育的适应性,形成大学根据社会需求、教育规律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措施。此外,还要注意专业设置与市场紧密结合,大学培养的人才直接面向市场,人才市场的需求成为大学专业设置和调整的指南针。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实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在大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环节。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本科规模适度扩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改善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高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和训练基地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加大投人,改善条件,提高水平,建立创新氛围,使素质教育和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种实践活动在大学内活跃起来。

3、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大学的科学研究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要树立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提供学术论坛,促进知识和学术思想交流,交换研究方法和技术,促进合作,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并将其融人大学生竞争力培养过程之中。其次,热心发现创新观念、思路与科研项目,遇到大学生中有新思想、新发现的项目,要支持、培植、帮助其实现创新计划。第三,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既要希望成功,也要允许失败,要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政治舞台中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要想在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人要想在优胜劣汰的社会上立足,也必须有个人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并非一般竞争力,如果说竞争力的形成需要十倍努力的话,那么,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就需要百倍的努力。大学生只有把握住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在学校的辅助下,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地培育与提升核心竞争力,力求在将来的激烈的环境中谋求自己的立足之地。参考文献:

[1]童利忠、丁胜利、马继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案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

[3]林永柏:《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教育科学》,2007年第6期

[4]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上一篇:胡同文化精品教案下一篇:环卫清扫保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