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

2024-05-05

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精选4篇)

篇1: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

城市

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

• 企业使命:让生活更美好。

• 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感恩。

• 人才理念:品德、专业、协作、上进。

• 经营理念:以“产品、服务、文化、品牌”为支柱。

• 工作理念:积极主动、勇于担当,让工作本身成为一种激励。• 管理理念:公平正直、系统科学、精耕细作、持续改进、止于至善。

• 立业宣言:

让生活更美好是我们渴望为之奋斗的共同使命。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我们将始终倡导并坚持践行我们的理念、精神与态度;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我们必须汇聚全体同仁的勤劳与智慧,全力以赴、勇于担当,我的责任到我为止;为了达成这一使命,我们必须马上行动、马上行动、马上行动!

篇2: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

一、文化传播与传承是对外形象融合的必要性

“一带一路”战略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快,使得城市文化建设和形象对外传播成为该城市能否影响其在本国乃至世界形象的重要凭据。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核心,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底蕴整体印象的评估结果,也是城市整体风貌、建筑景观、科教文化、经济发展、历史传统、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各要素在本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中综合反应的结果。因此对城市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升城市繁荣度等均具有不可预估的作用。随着各个城市、各个民族经济交流的日渐频繁,交流中所出现的冲突也逐渐凸显并直接影响到了城市对外形象的塑造和传承,重新解读城市形象,就必须重新勘定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城市对外形象和文化传播之间的相关性得以放大。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例,其特有的奇丽自然风光、生态文明之源、特色本区文化等,可成为其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也相应的可以成为其城市对外形象塑造的基础。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强化城市文化建设对外传播,又可助于该城市充分挖掘人文精神、具有品牌价值的城市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等,使其在城市竞争中放出个性化的光芒。

二、“一带一路”战略引导下文化传播与继承是形象塑造的融合措施

1.保持双向性平衡,提炼对外传播核心价值观念

我国的各个城市均具有地域故土情怀、历史遗存和地缘文化,这不仅是城市对外形象塑造的集体记忆和文脉依托,同时也是其对外传播的基因和根基。因此利用城市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等,进行符合城市文化形象符号的构建,可支撑起本地区人民,足以自豪的城市文化品格。但是城市形象符号传播的分散性,很容易影响到国内外公众对该城市形象认知的完整性,导致对外文化传播和形象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大打折扣。此刻反其道而行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指导下,切实提炼出对外传播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特性。深化人文交流,并扩大区域贸易投资,建立起多维度多层次的对外文化和形象传播渠道。对外传播核心价值观念和文化定位的提炼同样也是在新一轮开放格局中,辅助“一带一路”战略精确找到自身定位,并促进本区域文化全新型发展的全新思路。

在具体提炼过程中,建议城市着力总结本区域文化精神遗产,尤其是提炼城市文化实践和理论,切实把握好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融合点,以保障在当前时代中,更为准确地完成城市形象的构建和传承,达到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的目标。

2.积极推动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建立应用多元营销渠道

从整体来看,城市的对外形象建设,不仅包括其物质产业链还包括文化产业链。秉承走出去的战略,城市的文化服务、文化产品同样需要按照物质产品的构件和营销推广要求,尝试与本国乃至国际各类知名文化品制作、销售机构合作,借助文化产品出版物、国际性文博会、影视结合交易会等平台,推动文化创意设计与运营。

具有本区域特色和个性的文化产业必须走出去,甚至努力向国内和海外文化市场突进,为其提供更具有本城市特色的品牌和文化产品,使国内和国外民众可以从文化视角,深入了解当代的某城市。在进行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预先调查市场,按照市场要求及国内和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制作水准及要求,引入科学技术手段,不断丰富本区域对外形象宣传内容和形式。真实地记录和展示本城市及市民的美好形象。只有在传播和推广的过程中将国际元素和本地域文化内涵进行融合,才能真正地展示出本城市现代性、传统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3.进一步激活文化体验,借外语网站建设提升国际影响

目前旅游文化体验一般作为城市树立对外形象并推广的重要抓手。由于体验经济具有烙印性记忆和互动性特征,因此可强化体验者个体难忘的城市印象。因此可以将旅游文化体验经济板块与城市文化板块和城市形象对外宣传板块进行融合,以便增加城市对外形象的文化厚度和感召力。

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借用英语的通用性,比如在全球英语普及的趋势下,拟充分发挥出我国城市形象、新精神和新生命感,就应该在本区域、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中,充分塑造出本地的城市新形象,如文化强市形象,就必须以传播媒介所体现出的城市形象符号的真实性为依托。因此必须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息充分性和准确性,强化外语网站的发展,并以此作为城市对外形象宣传的另一途径。建立本城专属网站,并保障网站的双语应用,及时进行网站建设和维护,更有利于提升城市开放程度和国际化水平。与此同时,高素质对外传播人才和英语人才也需要不断引进,以便将我国中小城市和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转移到目标国以便强化中小城市对外传播的能力和效力。

4.整合对外传播资源

整合内外资源丰富城市文化,是增大城市品牌宣传力度的前提。当前我国各类中小城市多以官方传播为形象传播主导,然就城市文化及城市形象的传播成效来看,相比较官方网站,民间文化机构更具有灵活性,能更好、更快地与目标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其传播能效更为良好。

基于此,建议结合城市形象对外宣传和推广的需要,整合与之相关的内外资源,充分调动起政府部门、民间机构、公众等社会成员的主体参与意识,使用选材活动或者营销策略来调动本市、国内其他城市个人和组织的文化传播积极性,比如使用拉动旅游的方式,来增加口碑宣传力度。由此,政府管理部门应该鼓励和支持民间组织及民间文化机构对本市文化和形象的传播,不断组织国内外交流,为本市形象的对外交流提供更多渠道和展示平台,重点培养和表彰对外交流中较为优秀的民间优秀文化组织及文艺品牌,如海门山歌、秦腔、泥人张等。借助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来丰富本市对外形象的内涵。

进一步提升对外文化传播和形象传播的数字化进程,同样需要被纳入到城市文化和形象对外传播策略中,以开放积极的心态进一步强化全媒体传播力度,促进全媒体宣传下城市形象和文化的世界性、民族性、现代性、传统性的整合创新,使之在城市文化大系统构建和应用中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尹帅平.基于城市传播视角的西安大遗址文化符号资源的传承与利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5

[2]倪建平,刘琪.呼伦贝尔城市形象与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06:48-50

篇3: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

【关键词】文化创意 城市旅游业 发展模式 演化机理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在经济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等方面不断优化结构,完善功能,给周边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吸引力和辐射力。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旅游资源不断开发和丰富,满足旅游消费者“食、住、行、游、购、娱、休闲”需求的各种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城市本身作为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体,使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的地位不断凸显和增强。据统计,2011年我国主要城市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到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总量的87. 5%,城市旅游产业正迅速发展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和依托。

随着现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闲暇时间和收入大幅增加,传统的吃喝玩乐不再是大众旅游消费需求的重点,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使得文化创意资源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稀缺品,也因此独特的文化创意旅游受到了时下愈来愈多人的青睐。城市作为当今世界人类居住最集中的地方,一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实质上就是其文明不断演化、进步的历史,它凝聚着巨大的创新力和深厚的文化精神,对充满好奇心渴望探索的旅游者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城市旅游作为城市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发展旅游业是扩大城市内需,促进城市就业、优化产业结构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从旅游业与城市文化内在关系来看,旅游业的兴荣可以促进文化的生产与再生产,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目标就是培育城市文化再生的土壤,最终实现城市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间的良性生态循环。本文针对新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城市发展的现状,通过整合城市区域内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和创意文化产业,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业的协同演化机理,使文化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实现,建设具有个性特色的创意城市和文化旅游发展新模式,形成城市独特的人文内涵,最后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最佳名片。

二、文化创意旅游的理论内涵

文化创意旅游是随着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蓬勃兴起而流行的一种旅游方式,其相近概念最早来源于文化旅游一词,第一次出现是在1977年美国学者罗伯特一麦金托什、夏希肯特·格波特在其合作出版的《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作者认为文化旅游概括了旅游的各个方面,人们可以借助文化旅游来了解彼此之间的生活和思想。此后,1991年欧盟跨国旅游文化研究小组认识到了发展文化旅游与文化产品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将文化旅游定义为:旅游者通过旅游体验追寻真实感和自身意义的一种活动过程和相应形成的文化消费,文化旅游是一种由旅游消费而带动的文化产品,同时它又是由文化动机带动而参与旅游活动的文化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文化旅游既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生产过程,它强调通过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互动交往需求及多重文化体验,体现旅游者与旅游地之间的文化互动交往关系,精神文化性、审美性等是文化旅游突出的特征。

目前,由于创意理论的引入及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故文化创意旅游研究还是一个比较新颖的问题,有关的正面研究与深入探讨还不是很多,学界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探讨大多围绕文化创意产业展开,针对文化创意旅游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多将文化创意旅游等同于文化旅游,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视角对其进行定义。厉无畏等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指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锻造旅游产业链“强调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造,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重塑旅游产业体系”;杨力民注重策划与创意对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作用,认为旅游产业属于文化产业的一种,策划和创意是其本质特点,实现未来旅游产业的价值体系的升值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需要从创意的视角去构建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方澜在阐释文化创意旅游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指出精心策划、文化内涵、互动参与、个性服务、品牌形象、资源整合是实现创意旅游良性发展的途径。赵玉宗等学者通过对国内外文化创意旅游概念的系统分析,总结了创意旅游的核心要素和特征,从生产和消费两个角度构建了创意旅游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王慧敏从城市发展转型的视角出发,认为文化个性是当今创意城市的新特征,而文化创意旅游则是城市实现特色化的有效载体。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不仅能够破解产业融合联动的难题,而且能够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最终形成城市的特色产业体系。从上述文献中可看到,不同学者从产业发展的不同视角分析了文化创意旅游的理论、核心要素、基本特征及现实意义,就本文而言,笔者结合前面各个学者的定义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认为文化创意旅游是一种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文化为核心,以创意为手段,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整合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创造多元化的文化创意旅游产品载体,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的产业链,最后促进城市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型旅游业。

三、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业协同演化机理

就产业性质而言,文化作为旅游的核心和灵魂,以文化引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文化的多元化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同时,旅游业也是一个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回顾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它与城市经济之间密切的联系。从最初的城市食、住、行的商业接待发展到今天的食、住、行、游、购、娱的一条龙服务,旅游业的繁荣需要其他产业、行业的支撑和协调,离不开城市内商业、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的完善,反过来,旅游产业对其他行业也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性。就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主要集中在各种优势资源集聚的城市,同时,作为经济、文化、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具有极高的附加值,还可以与传统行业进行对接融合,最终形成具有规模化生产和市场潜力的产业。事实上,无论是从产业性质还是产业关联度而言,城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且随着这两种产业的增长,产业间的边界正不断的收缩与消失,产业界限逐渐变得模糊,文化创意旅游正是城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后的一种产物。

nlc202309040929

1. 文化创意视角下的城市旅游业产业边界分析

从旅游的传统特征而言,旅游业大体可分为旅游资源、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三部分,旅游活动的经济本质就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然后进入市场营销运作,最后获取经济收益的过程。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有形的自然风景资源、传统的人文古迹、地标建筑和无形的风俗民情等经济文化资源。旅游企业运用一定方法和手段对这些旅游资源加以利用开发,并参照某种技术标准提供相应的服务内容,最后形成各种特色的旅游服务产品。企业利用、开发旅游资源的手段和方法构成了相应的技术边界,旅游产品的营销渠道和传递环节构成了企业的运作边界,开发的各项旅游服务产品构成了旅游业的产品边界,而为各项旅游经济活动提供买卖交换空间的旅游市场则构成了相应的市场边界。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它强调将以创作、创造、创新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或消费为交易特征。相比传统的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的原创性、融合性、渗透性和高附加值大大拓展了都市旅游业的产业边界,在旅游业的技术边界上,文化创意企业通过以某种制作技术和开发手段对旅游资源进行加工,丰富旅游业开发的技术手段,赋予城市旅游资源全新的文化内涵,提高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旅游业的产品边界上,文化创意的原创性内容造就旅游产品的不可复制性,打造出各具特色的多元化旅游服务,形成文化创意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以此占据旅游产业的价值链高端;在旅游业的运作边界与市场边界中,文化创意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使旅游业可以文化为标签迅速地融入不同的产业链条内并延伸打造不同的文化主题产品,在优化传统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链内的异质资源,最终实现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集聚的协同效应。

2. 城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理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游客的旅游体验因为文化创意的渗透而变得更加丰富和精彩。文化创意视角下的城市旅游业以文化为核心,创意为手段,旅游为载体。旅游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提供平台,文化因为旅游业的刺激拉动而生机勃勃。

从文化与旅游的关系来看,旅游资源属于文化资源中的一个子集,不少旅游资源只要略加利用开发就能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文化创意视角下的城市旅游正是基于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和开发手段的创意性,将原本平淡的旅游资源点石成金以满足游客精神消费的需要。就文化资源而言,目前我国境内的各个城市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文物古迹与风俗民情等旅游文化资源,如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等古都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以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则充分展示着现代工业文明的繁荣。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城市对于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年来城市旅游业作为成为承载文化创意的实体经济,大大加快了对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城市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上,一方面旅游业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巨大了市场,文化创意下的城市旅游业大大拓宽了传统旅游的产业边界,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之间的边界愈加模糊。原本开发利用文化资源的旅游企业为迎合市场口味逐步向文化创意产业靠近,而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兴起,文化创意产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生产供游客参观、游览、鉴赏和购买的文化创意产品。另一方面文化创意的不可复制性为旅游产品和服务创造了核心价值,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艺术性,赋予了旅游产品差异性,特别是在旅游活动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增强了游客精神上的审美体验,同时也美化了城市自身的形象。文化是属性,旅游是功能,两者共生互融,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两者互动机理如图1所示:

3. 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业协同演化过程分析

从产业边界的角度而言,恰如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所指出的,产业融合的实质是产业边界的收缩与消失,它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演化出的一种经济现象。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业的协同演化正是基于两者产业边界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最初分立的产业边界逐步走向融合。传统的城市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两种不同的产业,两者的产品边界与市场边界都非常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属于价格竞争,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要,相互之间的可替代性非常小。当代社会随着信息技术和体验经济的兴起,消费者旅游观念的转变、政府管制的放松及文化创意与旅游两者间的互补性等内外因素积极促进了城市旅游业与创意文化产业间的协同,技术边界、产品边界、市场边界以及产业经济活动的业务和运作边界逐渐模糊或消失,创意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大大拓展了传统旅游业的产业边界,旅游单元更能方便地嵌入文化创意产业链中,最终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也因此旅游的文化功能得以凸显。

在两大产业的协同演化过程中,通过区分不同产业的经济活动,如产品、技术、企业及其业务等多层次内容的边界,一些先行企业细分识别出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优势价值活动,以一定的技术手段加以创新利用,并以此延伸渗透至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与创新,最终优化整合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产业的协同演化。如图2所示:

四、文化创意视角下的城市旅游业发展模式分析

实践证明,文化创意视角下的城市旅游业有利于实现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最终从根本上推动我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进步。文化所特有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继承性,极大地满足了旅游者的审美性和文化体验需求,文化因素也因此为城市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文化创意与旅游产业两者间的协同,加强对景区、景点中蕴藏的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扩展产业链、延伸空间链、打造不同特色的“文化主题链”,最终形成全新的现代城市文化创意旅游发展模式。

1. 产业延伸型融合模式

nlc202309040929

产业延伸型的融合模式是指综合利用旅游产业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各自的特征与功能,使彼此的产业边界发生交叉融合,以文化创意创造旅游的核心价值。产业延伸型的融合模式大致分为两种:旅游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业融合。

旅游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延伸融合主要表现在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经过总结、提炼和创作,围绕旅游者的潜在精神消费需求来构建新型产业链,构造全新的产业边界。同时以旅游消费的需求引导产品的设计和功能的优化,用旅游消费的偏好进行品牌定位、培育忠实消费群体,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由于人类的精神需求是以审美为主,具有极大的弹性空间,故旅游消费的市场是无限广阔的,旅游产业的精神文化消费供给将衍生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群。如法国的奢侈品香水、皮包因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卓尔不群的工艺而闻名世界,游客们购买的并不是一件商品,更是对法国文化的向往与认可,这种吸引力不仅有利于打造品牌的推广和定位,还可以某一品牌为核心打造一系列相关的创意产品满足市场的偏好。

文化创意产业向城市旅游业的延伸融合模式主要表现在以文化创意为核心,以此支持和带动相关的配套产业群。从文化特点而言,文化创意本身对于游客就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城市旅游业以文化创意元素为卖点来表现不同旅游产品的文化特色和美感。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向旅游业的拓展也延伸了产业链,推动了消费者对旅游相关联产品的需求和配套产业的发展,产业链从单一逐渐拓展为一个网络。比如房产、餐饮、酒吧、娱乐等配套产业虽然不是文化产品生产的直接支持者,但为产业的整体发展包括人才的吸引和成长、产品的推介和促销等都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2. 区域扩展型融合模式

文化创意旅游并不单单局限于地理文化上的特殊性,恰恰相反,文化创意旅游注重整合不同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强调区域整体的价值提升。旅游产业链通过在地理空间上的拓展,实现不同地区间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旅游产业链。以珠三角为例,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各地的旅游特色不一,文化资源各有差异,因此需要对区域内的不同城市进行文化上的差异化定位,构建出一个多元化、民族化的旅游目的地体系。如潮汕旅游带、广深港旅游带、粤北旅游带等跨行政区旅游集群,最终在空间上形成合理的体系布局。同时,通过在跨地区间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平台将大大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发展,从政府而言,需要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公共设施以保障旅游文化资源的利用和维护;从企业而言,需要建立完善的旅游经营网络平台和交通集散平台以保障景点健康、持续运营。

3. 文化主题型融合模式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城市不仅是自己衣食住行的家园,也是旅游者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精神栖息地,如何将城市的过去、现在及将来的发展概念化、艺术化,不仅要表现出城市美丽的风景,更要展现出一个城市独有的风情,这才能给旅游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如何塑造城市的艺术美便成为了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首要目的。第一,城市可通过打造不同的节庆主题,以吸引大众的注意和参与,同时推出相关的商品和产业链,将节庆活动与城市形象联系起来,展示本区域的文化特色。在国外,如法国戛纳的电影节、西班牙的斗牛士节,目前在我国各大城市兴起的音乐节,都是以商业展销为主体的经济模式;第二,城市举行的各项文体活动都可开发成为新型旅游市场的资源。针对这些活动进行加工和过滤,从中筛选出最为精彩动人的部分,积极打造旅游链相关的衍生品,在活动中进行某个文化主题营销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典型的例子如上海动漫节、北京奥运会、武汉樱花节等等。通过举办各种文化主题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且可以有效地销售、传播文化创意产品,有力地推动城市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

结语

本文从文化创意产业视角出发,在深入阐释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内涵基础上,探讨了文化创意视角下城市旅游业新的产业边界,然后从价值链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机理,研究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旅游业的协同演化过程,最后利用产业融合理论提出了未来文化创意旅游的三种发展模式。本文作为一项探索性课题,虽然初步搭建起了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发展的系统分析框架,但是考虑到文化创意产业范围的广泛性和不同创意行业固有的特征,再加上旅游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子集,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的边界模糊,故两者融合的发展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探索,今后研究不仅要总结更多的融合模式,而且对于各融合发展模式的运行机理和动力机制还需要更详尽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等. 创意产业导论[M]. 上海: 学林出版社, 2006.

[2] 厉无畏, 王慧敏, 孙洁. 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发展的新思路[J]. 经济管理, 2008(1).

[3] Audrey Yue. Cultural governance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in Singapore[J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06(3).

[4] 王慧敏. 文化创意旅游: 城市特色化的转型之路[J]. 学习与探索, 2010(4).

[5] 高静, 刘春济. 论创意旅游--兼谈上海都市旅游的提升战略[J]. 旅游科学, 2010(3).

[6] 赵玉宗, 潘永涛, 范英杰等. 创意转向与创意旅游[J]. 旅游学刊, 2010(3).

[7] 尹贻梅, 鲁明勇. 民族地区旅游业与创意产业耦合发展研究—以张家界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3).

钟榴 东华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201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管理、文化创意管理

篇4:29下城市企业核心文化与精神汇总

201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是今后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新常态下城市转型发展方向

城市发展的主导动力由工业转变为服务业。新常态下,应着力推动现代教育、健康养老、文化旅游及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因此,如何实现增长动力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再平衡,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急需考虑的问题。城市规划更注重以下方面:

1.更扎实合理的产业分析与定位

如何通过产业发展指引为城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城市成为创新驱动的强大引擎,而不仅仅是经济增长的外在载体,是未来城市规划中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扎实、科学的城市产业发展背景分析以及产业链条的研究,通过产业发展定位指导城市功能定位的形成,是开展城市规划的首要工作。

2.城市空间与产业体系的契合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并对主导产业和产业创新发展进行战略指导后,应进一步对城市产业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空间布局。空间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在新常态创新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与产业体系的契合度要求更高。

3.人的需求与空间质量

新常态下,城市的主导价值从生产功能转变为生活家园,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与地位将日益提升。要通过更好地服务于人,包括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人居环境、交往空间和创业机会等,激发人的创新潜能,为城市发展找到永不衰竭的驱动力。因此,对人与空间质量的重视成为规划的一大导向。

二、台州商贸核心区发展背景

1.区域位置

商贸核心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中心大道与心海绿廊交汇处,北临中央商务区,南连路桥,位于城市发展轴线的核心地段。

2.温台模式的转型升级

台州是“温台模式”的创始者,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先行者和民营经济率先发展的典型代表。温台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模式,成为推动温台区域工业化的主要动力。

台州的经济发展以外向型的制造业为主体,国际贸易依存度很高。在全球产业链的视角下,台州的制造业掌握的是产业链中价值较低的加工制造环节,产业层次偏低。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全球总需求不振、国内产能过剩和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多重压力,台州传统的追求工业产能扩张的发展路径不可延续。

新常态下,温台模式的升级发展有两大路径:一是加快工业本身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基地走向“智造”高地;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振内需,使其成为城市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3.台州城市空间体系的重构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市发展从县域经济主导的模式向都市圈与城市群引领的模式转变。城乡空间功能结构将经历新一轮再造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辐射与带动的范围,将影响都市型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在区域城市群中的地位。

目前,台州椒江、路桥、黄岩三个区的发展各自为政。实现台州三区融合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实现城市群目标的必然发展路径。加强都市核心建设,提高其凝聚力和辐射力,是三区融合的重要任务。

4.商贸核心区应势而生

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商贸核心区的发展迎来了重大契机。一方面,商贸核心区拥有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优势条件,包括良好的生态环境本底、较大的存量空间和较多的机会用地、商贸业的发展基础等。另一方面,商贸核心区是椒江和路桥融合的关键节点,对于都市核心的打造具有重要意义。商贸核心区具有发展成为新都市战略的核心功能区的潜力,成为新常态下的创新经济典范。

三、商贸核心区转型发展思考

1.产业先行

(1)产业发展目标

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时代趋势,基于商贸业的转型升级,重点发展现代商贸、创新金融、休闲旅游,推动产城融合,将商贸核心区建设成为台州都市型产业的示范发展基地和具有区域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产业发展体系

构建以金融、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以生态旅游、休闲娱乐、餐饮酒店等生活性服务业为支撑,以医疗、教育、培训、体育、文化等公共性服务业为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商贸核心区打造成充满活力和成长力的都市型产业区。

(3)重点发展产业

1现代商贸

依托商贸4.0智能平台的打造,主要发展家居和汽车两类产品的高端商贸。

家居:从家具、建材批发销售到家居艺术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私人定制、服务到终端的模式。建立包括虚拟体验和实地体验的家居产业服务空间,推动线上线下的交流互动,为市民提供家庭环境功能设计、室内设计、家庭产品个性化定制、家艺培训等体验商贸服务。

汽车:构建以汽车销售和汽车文化为主,辅以汽车维修、汽车美容、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汽车金融、二手车置换等的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鲜明汽车个性文化主题特色的综合服务区。

②创新金融

小微金融服务:在民营资本占绝对主体的台州,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目前温台两地约有70%的小微企业存在着融资难的问题。商贸核心区把握台州打造全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契机,推广小微金融服务模式,鼓励银行、民间资本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创新金融:结合信息技术,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模式。吸引汽车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的集聚发展,健全台州金融市场功能。

③休闲旅游

生态旅游:依托心海绿廊及自然环境,结合台州的文化特色,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体验商业:与台州其他商业形式错位竞争,发展体验式消费为主的商业,集聚多元化的创新业态;发展时尚文化、创意文化主题的旅游。

2.顺应经济与产业发展的空间组织

(1)识别关联产业

商贸核心区现代服务体系内部的产业联系交叉复杂。在进行空间布局时要考虑产业之间的作用以及对空间的需求。

智慧商贸服务平台的打造让实体的商贸市场和网络的虚拟交易相互融合,依托的不仅是商贸物流本身,还与信息服务、金融业等相互联系。线下的高端体验商贸与休闲旅游结合,衍生出时尚、文化、艺术等主题的旅游产品。

(2)产业功能复合、单元自平衡的空间组织模式

传统的CBD发展一般依赖政府力量,采取的大片开发、单一中心集聚发展的模式不适合应用在商贸核心区。台州经济的主体为民营经济,商贸核心区的发展可考虑开发与运营的市场化,空间规划采用创新组织模式。

鼓励小区块、多功能混合的用地方式,按照“小集中,大分散”的布局理念,发展多中心的街区式空间群体。每个小区块合理安排产业、居住、公共服务等多种城市功能,形成自我平衡、全面综合的体系。结合产业链内各环节的联系、各种功能的互补依存关系,再进一步确定各区块发展的具体产业功能以及侧重的服务配套,进行主题化的开发。

(3)触媒带动、以点盘活面的发展策略

城市触媒是促使城市发生变化,加快发展建设的新元素,通过某一特定触媒元素的介入,引发某种“链式反应”。

商贸核心区采用的多中心发展模式,与触媒理论的契合度很高。在实际发展中,商贸核心区可以借助多种触媒,带动小区块的发展,逐步地、扩散式地盘活空间,分期实施、滚动开发,最终推动整个核心区的发展。

有形触媒包括商贸核心区目前正在建设或意向进驻的项目,如银泰城、水岸新天地、智慧绿谷等;学校、医院、音乐厅等公共服务类设施也可成为触媒。无形触媒包括重要政策、标志性事件或特色公共活动等,这类触媒需结合产业功能进行合理策划。

3.产城融合,引凤求巢

新常态下,城市发展从以生产为中心、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思路转向以生活质量为核心;从服务于工业生产、发展经济到注重于服务职能和生活空间营造,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需求以及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放在首要地位。

商贸核心区的发展改变过去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抛开功能单一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的旧有路径,采取产业规划和城市建设一体化的模式,利用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人才、信息、资本等优质要素资源,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

(1)以人为本,完善服务配套

商贸核心区将打造成为具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都市型产业区,服务对象较为多样。因此,商贸核心区应当满足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服务需求,合理确定配套设施系统性内容及配置规模。

常驻人群以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和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城市阶层为主。可引入体育健身、美容养生、文化创意、专业教育培训等高端服务业态,进一步丰富商贸核心区的配套设施服务内容。

在具体设施的建设方面,结合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的特点,创新引入PPP模式,实现服务设施项目的市场化,通过民间资本的引入,更贴近市场化需求,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建设、运营的效率。

另外,在市政服务设施方面,尝试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新理念的实践,为后期推广至台州各地提供经验,提升台州市政服务的整体水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2)强调景观导向,提升空间品质

发挥商贸核心区的景观优势,注重生态保护,依托水系网络,打造高品质的工作、居住、休闲环境,增强市场吸引力。

结合水绿交融的生态体系,充分利用心海绿廊及滨水空间,提供高品质的空间体验。在商贸核心区内沿道路形成多条引导人们通达心海绿廊和水廊道的连续活力界面。

在满足相关产业的发展要求之余,更多地在拥有良好景观条件的区块增加公共开放空间。通过公共开放空间的塑造体现商贸核心区的独特魅力,充分考虑人的各类活动需求,吸引生活、休闲、交流、娱乐等在此交融。

与功能复合、单元自平衡的空间组织模式相对应,进行人性化的街区设计,提供连续、舒适、富有活力的步行空间环境。重点打造尺度宜人的休闲步行街区、全天活跃的商业步行街区、以时尚艺术或文化创意等为主题的特色街区。

四、结语

新常态下,深层次、本质的变化在于城市发展动力的改变。以往的城市发展大多依靠纯粹的工业化推动,如今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的主要动力,比重逐渐提升。

因此,城市规划对于产业和空间也应有新思路。

台州市商贸核心区协同规划从温台模式面临升级、城市空间体系重构等大背景的分析入手,结合台州民营经济发达等城市特点,探讨商贸核心区在城市发展阶段转变背景下的主导产业定位,进一步确定产业发展体系;接着从利于开发的角度出发进行创新的产业空间组织模式;贯彻产城融合的理念,重点从提升服务水平和空间品质两方面满足人的需求。

上一篇:体育学院政教工作计划下一篇: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