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2023-02-18

1 动机的定义

对于动机的定义, 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观点。从动机的组成来看, 有人认为动机是由目标组成的。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 (1996:174) 。何兆熊和梅德明把语言学习的动机定义为“学习者总的目标或方向” (1999:280) 。Johnstone把动机看作是“指向目标的驱动力” (1 9 9 9:1 4 6) 。有人把努力程度看作是动机。如Ellis认为动机是指“学习者出于需要或愿望, 在学习外语时所付出的努力” (1 9 9 4:7 1 5) 。还有人综合目标和努力两个因素给动机下定义。例如, B row n (1994) 认为动机是指对所追求目标的选择和为之所付出努力的程度;Gardner&MacIntyre (1993) 把动机看作由三部分组成, 即达到目标的愿望、朝着目标方向的努力和对任务的满意程度。从状态角度看, 有人认为动机是静态的。Williams&Burden按社会建构主义框架将动机定义为。

Motivation may be construed as a state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rousal, which leads to a conscious decision to act, and which gives rise to a period of sustained intellectual and/or physical effort in order to attain a previously set goal (or goals) 。 (Williams&Burden, 1997:120)

他们把动机看成是认知和情感的激发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为达到所设定的目标, 决定所采取的行动, 并维持着心智和身体的努力。有人认为动机是动态的。Pintrich&Schunk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 (1996:4) 。

D o r n y e i设法包容动态和静态的观点, 综合给出动机的定义为“a process whereby a certain amount of instigation force arises, initiate action, and persists as long as no other force comes into play to weaken it and thereby terminate action, or until the planned outcome has been reached” (1998:1 1 8) 。动机可以是持续的过程, 也可由于其他外力作用而终止。

总之, 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 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有几个组成因素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 即外语学习动机应包括: (1) 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 (2) 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 (3) 这种努力的持久性。

2 英语学习动机

英语学习动机表现为渴求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 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它通常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两者对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都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 外在动机是指为了文凭、奖学金、四六级证书、晋级、升学、不受批评、别人的赞许和压力等, 是由外语学习者以外的其他人 (如父母、教师) 和学校、社会提出的。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 外在动机就是一种压力与动力。这种压力与动力迫使学习者忘记学习的烦恼, 潜心钻研英语, 努力获取英语学习成就以外的外部奖励与刺激, 从而赢得自己的自尊心。外在动机在满足学习者愿望的同时, 客观上提高了许许多多学习者的学习水平;拓宽了他们的英语知识。

3 激发大学生外语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生在外语学习中, 如果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动机, 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 使之成为经常起作用、有效力的动力。

3.1 唤醒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习者内在动机

M·威廉姆斯和R·布尔登 (M a r i o n Williams&Robert Burden) 认为若个体做某事的惟一原因是为这件事以外的某事而不是这件事本身, 该动机就是外部动机;当对做某事的经验本身产生兴趣, 而且做这件事情的原因就在于这件事情本身时, 那么这时的动机就是内部动机。此外, 个体越是意识到做某事的价值或重要性, 他就越容易被唤醒做这件事情的动力。但W i lliams&Burden (1994) 又指出, 在唤醒水平和学习任务难度之间应达到某种平衡, 即所谓的“最佳唤醒状态”。

3.2 提供具有信息性的反馈, 强化学习者的外在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最早意识到反馈对动机产生的巨大影响。Weinstein曾明确指出:教师的反馈形式和数量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自我认识以及学习成就感等有直接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第二语言的课堂教学环境中, 反馈就是指为了改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而对其某一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发回的信息。反馈可以是对正确的肯定, 也可以是对错误的指正。反馈可以通过表扬, 也可以通过相关的评价或其他行为, 亦或是沉默。反馈的形式既可以是消极的, 也可以是积极的。清楚的反馈可以是一种明确的告知学习者错误的反馈;含蓄的反馈可以表现为进一步澄清的话语、要求再做说明的请求等。反馈不仅涉及提供反馈者的个人意图, 也关系到提供反馈时务必考虑学习者的因素, 尽量避免学习者对反馈在理解、认识上的分歧和差距。因为他们对反馈的认识将直接影响其学习行为的产生和效果。也只有这样, 反馈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激发学习者外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反馈对课堂交际者可以产生肯定、中立或否定的心理作用。诚然, 在某些情形下, 对于某些外语学习者来说, 教师在课堂内的公开嘉奖会刺激、加强他们的动机, 至少在短期内是如此。而负面的、消极的评估或感情流露则会挫伤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不利于学习行为的进一步产生和发展。因此, 教师应当重视反馈的潜在的、负面的效应。教师只有积极提供具有信息性而非监控性质的反馈, 才能真正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这里的“信息性”是指提供具体的、明确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它能帮助学习者以更大的独立性去执行其他语言学习任务。而那些流于表面的“well done”, “good work”“quite right”只能是暂时让学习者感觉良好, 却未必能真正对他们进一步的语言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久而久之, 学习者甚至会因此而失去学习动力。

4 结语

教师有责任也有条件设法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可能会随着外界的影响, 自己认识的变化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师生交流, 观察学生心态和情绪的变化,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以适应变化需求, 从而促进外语教学的不断发展。

摘要: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进步, 英语对于中国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但英语教育本身仍处于困境中,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动机的缺失。因此, 对于动机和动机激发策略的了解是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动机的含义, 并探讨了如何激发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关键词:学习动机,大学生,英语学习,激发

参考文献

[1] Brown, H.D.Teaching by Principles[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

[2] Dornyei, 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1998, 31 (3) :117~135.

[3] Ellis, R.T 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Gardner, R.C.&P.D.M ac Intyre, A student's contribu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Part II:affective variables[J].Language Learning, 1993, 26 (1) :1~11.

[5] Johnstone, K.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1997-98.[J]Language L earning, 1999, 32 (3) :137~156.

[6] Pintrich, P.L.&D.H.Schunk, Moti-vation in Educ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M].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6.

[7] William s, M.&R.Burden.Psychologyf 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何兆熊, 梅德明.现代语言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9] 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10] 马冬梅.外语学习动机研究新发展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 1998 (2) :131.

[11] 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2] 朱纯.外语教育心理学[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观察下一篇:消费社会下的符号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