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论论文

2022-05-1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生命教育理论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现行的生命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导。然而,生命理念的确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生命哲学才能树立。因此,要开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合理的、正确的生命观念。

第一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

让“生命教育”润泽生命

对于生命教育的思考,主要是源于近些年层出不穷的学生遇害事件,以及四川汶川地震和青海玉树地震中许多孩子的罹难。教育部、公安部等单位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近几年,媒体关于中小学生自杀、杀人或者被杀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触目惊心。一些在成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便足以让孩子们放弃自己如花的生命或剥夺他人的生命。同时,在这个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矛盾、积累的各种不满情绪也往往被转嫁到无辜的孩子身上,人们内心的邪恶与疯狂像自然灾害那样无情地吞噬孩子们幼小的生命。

从生命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轨迹来看,它包含两个层次,分别是生命本体的层次和生命价值的层次。首先,生命本体的层次是指对待他人生命的教育、对待自然生命的教育、对待社会生命的教育以及对待自己生命的教育等内容。生命教育主要是针对教育中对生命意识的淡漠提出的,是对唯才教育中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进行的反抗。其次,生命的价值不仅仅是生存、活着,更在于生命的意义,在于自主支配自己的生命,在于凸显生命的独特个性。所以,生命教育不仅限于尊重、呵护自然的生命,更在于关注生命的完整发展、灵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生命教育,即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既包括对生命本体的关注,又在于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学区的“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采用了文献研究、调查、个案研究、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研究。

■ 提高生命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我们十分重视在各学科领域实施生命教育。小学的自然、体育与健身、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例如,自然学科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和构成等;体育与健康学科通过各种活动锻炼身体,教给学生生命运动的常识、保健的方法,保证生命的物质基础;品德与生活学科则讲解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心理健康”疏导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顺利、失败和成功。我们根据这些学科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挖掘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

不容置疑,学科教学首先要体现学科特点。我们所说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在体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凭借课堂教学渠道“有意识、无痕迹”地渗透生命教育。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学科也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比如,“语文”学科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意义的理解追求;“音乐”与“美术”学科教会学生欣赏生命之美。各学科的教师在现有的教材中搜索生命教育元素,挖掘生命教育题材,然后进行整理、排序,最终构建生命教育分年段的学科教学目标,每一个任课教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命教育。学科渗透工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生命,更加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 围绕生命教育创生专题教育活动

我们在原有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将“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红十字教育、法制教育”八大专题,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生命教育的需要,进行了统整与创新;将校园文化与生命教育整合;将社会实践与生命教育整合;将民族精神教育与生命教育整合。从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社会、学校和学生的特点,整合相关内容,形成校本课程。我们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探究体现“生命”内涵的专题教育的新形式。

■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感受生命意义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各校充分利用班队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2009年,学区组织全体师生观看了残疾人杂技团的《生命之光》演出。残疾人的精湛表演和身残志坚的精神,深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还有,大山子二小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了“珍爱生命·顽强拼搏”的励志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小包裹大爱心”义卖会、“情系玉树·共同成长”等活动,通过这一些列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感受到生命的顽强,生命的可贵。

■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生命价值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我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陶冶学生的心灵。

各校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小学生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社区绿地、敬老院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服务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如酒仙桥教辅中心作为学区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发挥教辅功能优势,组织开展了“阳光少年”行动、“用知识守护生命”征文、“做快乐的自己”实践体验、“送艺术进校园——想飞的孩子”文艺演出等活动。此外,高园小学开展了“养花种花,扮靓校园”花卉养植活动,并在北京市园林研究所挂牌为“小学生科学实践基地”;北苑小学开展了“赋予落叶新的生命”、“园中有我家乡石”实践活动;花家地二小开展的“阳光活动”、“寻找幸福”体验活动。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正确理解生命的意义,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从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活动、环保等多角度,表达自己快乐、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 家校合作生命教育进社区

通过家校合作,“小手拉大手”,让生命教育走进社区,共同提升家长和社区居民的生命意识,发挥生命教育的社会功能;同时,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丰富生命情感。一方面,我们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活动设计,协助开展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另一方面,与社区等相关单位合作,开展各项生命教育体验活动。如带领学生深入社区,开展以“关爱生命、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儿童福利院、敬老院、酒仙桥残疾人康复中心,慰问孤寡老人和残疾人,捐助贫困家庭。有的学生坐在轮椅上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不便。一位坐在轮椅上体验的学生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转动轮椅的轱辘是那么困难。”在春节前夕,孩子们冒着严寒到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看望老人和孩子,给他们带去了歌声与微笑,更送去了温暖和爱心。孩子们还在社区草坪内树立标志牌警示人们爱护花草:“小草也是生命,请你脚下留情。”围绕生命教育主题,望欣园小学联合东湖街道办事处、北小河公园管理处举办“消防安全启动大会”和“低碳生活,快乐成长”游园活动,同学们把自己制作的“安全知识宣传卡”送到每一位社区居民的手中,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对社区的热爱;南湖中园小学开展了“追溯我生命的起源”、“和家长共画家谱”活动;望花路小学开展了“寻根百家姓,传承中华魂”活动;酒仙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给长辈洗脚”活动。这些活动使得大人和孩子相互影响,生命意识共同得以提升。

■ 课题取得阶段性成果

学生的生命意识加强了。通过学科渗透、专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团、家校合作等形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懂得了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对同学有礼貌,对老师、家长有礼貌。

教师富有了生命的情怀。在参与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教师把尊重生命作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在教育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着力于班级精神的涵养,着力于生命课堂的构建。在课堂上,在教育教学行为中,充盈着自己的生命情怀。

学校彰显生命的意义。利用学区《生命之光》专辑展示师生风采和研究成果;将教师、学生、家长作品发表在学校网站上,师生一次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并营造出了一种广泛参与、互相支持、畅所欲言的生命教育教研氛围,使大家的思想在这里碰撞,经验在这里分享,能力在这里提升;以生命教育为主题重新整合、布置了学校的环境;编写了多套相关校本教材,并将生命教育要素纳入到师生评价指标体系中。■

(注:本文节选自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小学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课题批准号:CFB08105。)

□编辑 江泓

作者:沈颖

第二篇:生命哲学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在我国已经拉开了帷幕,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客观地说,现行的生命教育存在着根本性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它缺乏生命理念的引导。然而,生命理念的确立并不是生命教育所能解决的问题,它必须依靠生命哲学才能树立。因此,要开展好生命教育,有必要借助生命哲学的指导帮助我们确立合理的、正确的生命观念。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哲学确立的生命观念也必须借助生命教育才能深入人心。因此,生命哲学和生命教育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一、生命哲学:建构人的“镜像自我”

生命教育开展的前提是确立人的生命观念。这种生命观的表达体现在人的概念上。但是,人的概念,根据德国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是功能性而非实体性的,因此,难以静态地陈述,只能表达人对自身结构的理解。这种理解会形成“自我形象”,人借助这种“自我形象”来塑造自己,尤如人们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因此,本文借助“镜像理论”来说明人对自身的理解和模塑。

1、镜像自我的含义

“镜像理论”是由法国思想家拉康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在六个月左右,心理状态进入“镜像阶段”。他指出,镜像阶段是人类特有的现象。动物看到镜子中的自我,或无法辨认。或无动于衷。但儿童不仅能够辨认,而且还会产生与镜像同化的愿望。不过,拉康还只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人借助镜子认识和塑造自我。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则不仅明确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而且把“镜子”扩展为他人与社会。库利认为,自我的形成是在个人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中获得对自己的了解。由于“镜像”理论能够形象、准确地说明人对自身生命的理解,本文借鉴了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和库列的“镜像自我”理论来阐述人的生命观。不过,我这里提到的“镜像自我”扩大了“镜子”的范围,我认为“镜子”可以是当下的“他人”,也可以是历史的“他人”。事实上,人对自身的理解往往来自文化传统,当下“他人”的评价,其根据也主要来自于文化传统。

2、生命哲学与“镜像自我”的获得

所谓生命哲学,就是对生命进行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生命问题的学说。生命哲学之所以能够建构人的“镜像自我”,正是因为生命哲学把人放置于宇宙背景、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以及人的身心关系中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考察,从而寻找出人的生命的本质。生命哲学首先使人确立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为构建人的“镜像自我”奠定宇宙论背景;其次,生命哲学明确了人的社会关系,为人类探寻自己的本质指明了方向;同时,生命哲学还对人的身心关系作出了理论说明,为人类理解自身的情感、精神、意义等问题提供了前提。

总之,生命哲学从人类的宏观大背景和复杂的关系体系中勾画自己的形象,在人类思维的最高层面上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只有生命哲学,才能从宏观上、整体上对人的生命作出说明,使人获得对自身的认识、构建“镜像自我”;也只有生命哲学,人才能有效地建构“镜像自我”。

3、我们需要怎样的“镜像自我”

实际上,人的生命观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生命理念。那么,当今,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生命理念呢?让我们来看看学人对生命的探索,如何从生命构成和生命活动两方面为我们揭示生命的本质。

在生命结构问题上,高清海先生在上世纪就提出了“人有双重生命而非单一生命”的观点。他认为,“人除了与动物相同的生命以外,还有着与动物不同的生命。我们应当从两重性的观点去理解人的‘本性’,也必须以同样的观点去理解人的‘生命’,即把人看作有双重生命的存在:他既有被给予的自然生命,又有着自我创生的自为生命。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种生命’,称后者为‘类生命’。种生命与类生命的分别,可以从我们平常所熟悉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生命、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自然生命与文化生命、自在生命与价值生命、本能生命与智慧生命等的区别中去理解,因为它们大体上是相当或相互对应的”。高先生是我国较早阐述生命存在多层面内涵的学者。

当前,我国学者一般把生命划分为三个层面: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和超越性精神生命。所谓血缘性生理生命,顾名思义,即指人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肉身。但是,人如果仅有肉身还不能称之为人的生命。之所以称其为人的生命,关键就在人生活于社会之中,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其生命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这就是人际性社会生命。但人的生命不能仅仅停留于此,人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还必然具有精神性超越生命。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对生命存在三个层面的划分只是理论上的抽象,事实上,只要是人,就不会只有纯粹的生理性生命,也不会只有纯粹的社会性生命或精神性生命,人的真实生命都是三个层面的统一。

不过,人的生命不是静态的,要合理地理解生命的本质,还必须从人的活动出发。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是实体性的定义。”人的定义的功能性特征。要求我们在认识人的本质时,必须立足于人的活动。

在生命活动问题上,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的归纳很具代表性,他构想出“生命的十大层面及其价值取向”模型。依照生命存在的诸般意义高低层序与自下往上的价值取向,他认为,人的生命应该具有下列十大层面:身体活动层面、心理活动层面、政治社会层面、历史文化层面、知性探求层面、美感经验层面、人伦道德层面、实存主体层面、生死解脱层面以及终极存在层面。生命的层面,决定了生命哲学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上述对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揭示来看,人是一个整全的概念。从生命结构上来说,人是生理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从生命活动来看,人的生命是由多种活动建构起来的。人的各种活动建构起人性的各个扇面,丰富人的内涵。人的三重生命和由活动所获得的各种属性,就是人的“镜像自我”。这种“镜像自我”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全面理解,是我们当前应该建构的“镜像自我”。只有这种体现了当代先进生命理念的“镜像自我”,才能成为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出发点。

二、生命教育:实现人的“镜像自我”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以一定的生命哲学为基础,以生命哲学所确立的生命观念为目标而进行的教育。如果说,生命哲学是确立人的“镜像自我”,那么,生命教育就是实现人的“镜像自我”。因此,生命哲学不仅从根本上树立了人们的生命观,为生命教育确立了目标,同时它也规定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

人的“镜像自我”是由多个维度构成的,

不同的维度构成了人生的基本问题。根据上述关于生命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我们可以概括出生命存在面临着生存根据论、身心观、生命境界观、修养工夫观、欲望观、生死观等基本问题。生存根据论确立人的生存的形而上学基础,为人的生命境界提供本体论依据,并由此建立人的意义世界。它体现了人对生命的终极关怀、终极意义和终极存在所采取的立场,是人的生命的首要问题。身心观则表达了人对自身的认识,包括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结构及其关系等问题的考察,是形成人的自我观的基础。人的生命首先是生理性存在,而生理性存在必然产生相应的生理欲求,因此欲望是任何一种生命哲学所必须思考的对象。欲望观不仅体现了一定的身心观,也制约着人们的生命修养观。而所谓的生命修养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制欲的过程,这在理学中表现得很显著。生命境界观体现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是生存根据论在生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展开。生死观是生命哲学的最终归旨,是一切理论的终结点。生命哲学的这些基本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构成一个关于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有机整体。当然,这种“有机整体性”可能在形式上就具备,也可能只有在实质上具备。

生命问题的联系性和整体性,要求生命教育也必须是整体性的教育。宽泛地说,人的所有学说都或远或近、或隐或显地和生命有关。但是,它们是以人类的某一特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不涉及人类的整体。正如“割下来的手不是手”一样,失去了生命整体性的观照,这些学科就难以理解。也只有在生命哲学的观照下,才能从人的整体性中彰显这些学科对人的生命的意义。生命哲学之为生命哲学,是因为它直接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的生命的整体性、宏观性和系统性的把握。也只有这种以生命问题为直接理论对象,以对生命问题的根本解决为目标,对生命问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学说才能称之为生命哲学。概括地说,生命哲学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从宏观上、整体上,系统性地探究生命问题;二是它直接关切生命问题,不经过中间介质。

因此,针对人的某一属性、某一层面的教育虽然和生命有关,但都不能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更不能代替生命教育。比如。德育是针对人的道德属性进行的教育,心理教育是针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的教育,都只是针对人的一种属性的教育,因而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只有从人的生命整体来观照的生命问题的教育才是生命教育。当然。德育、心理教育在人的整体生命的观照下可以也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内容。

由于生命教育具有整体性,生命教育可以分等级,但不可分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基本的成人教育是不分科的,如《三字经》就具备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它能实现“使人成为一个人”这样一个基本的教育功能。即使是像千家诗、唐诗、宋词等这样进一步提升人格的教育,也始终是在提升生命境界这一主题观照下进行的,绝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教育。

2、生命教育必须是文化传统教育

如前所述,人的生命是由生理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构成的。其中,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都来源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因此可以说,文化传统就是人的生命(人际生命和精神生命)的构成部分,进行生命教育必然要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人的生理性生命,忽视了人的人际和精神生命。比如,在解释人的由来的时候,总是把人的来源归结为猿猴,这只能说明我们生理生命的来源。事实上,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是文化的产物。不可能从动物性中获得。两千多年前荀子就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精神生命的创造更离不开文化传统,因为我们的精神生命就是文化传统所赋予的。离开了文化传统,就没有所谓的精神生命。

当前,我们虽然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都是从其功用性的角度出发的,如发现传统的德治观念、生态观念、义利观等具有借鉴意义,从而加以挖掘和利用。这当然是可以的,但远远不够。一方面,这些观念都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生命观念的体现和展开,只有挖掘其深层的生命观,才能真正发掘出其应有的价值。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命的构成部分,离开了文化传统,我们的生命是残缺不全的。因此,继承文化传统不仅是因为它有我们可以汲取的智慧,更是因为它就是我们的生命。也因为如此,生命教育必须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3、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

近现代以来,我们深受科学主义的浸润,但在生命教育中却又走向一个极端的倾向:在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上,采用了生物学的标准,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堆蛋白质;在对生命价值的理解上,往往以对物质财富的占有来衡量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在对死亡问题的理解上,认为人死如灯灭。这种极端科学主义的生命教育,导致人文精神的极度失落。而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人们价值世界的丧失、对精神追求的淡漠、以及意义虚无感的产生,并最终导致对生命的漠视和生命尊严感的丧失。

事实上,人的生命问题远非科学主义的观念所能囊括,人的本质也远非科学主义的思想所能说明。人之异于禽兽者,主要在人文方面;人的生命构成有人际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等人文生命的重要内容。所以,生命教育必须是人文教育。当然,我们不反对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而是强调不能仅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生命教育。

三、简短的结论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当前的生命教育必须加强生命哲学的引导,因为只有生命哲学才能有效地构建人的“镜像自我”,确立人的合理的生命观。当前人类应有的生命观是:人的生命是血缘性生理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超越性精神生命的统一,缺失任何一个方面的生命都是不完整的;同时,人的生命是在活动中建构的,只有从人的活动出发,人的生命才能得以理解。其二,生命哲学对人的塑造和引导功能又必须借助生命教育得以实现,生命教育必须体现生命哲学对生命的规定。从我们理解的生命出发,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必须是整全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和人文教育。

作者:徐春林 黄艳红

第三篇:关注生命教育?彰显生命价值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为进一步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全校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彰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价值,树立“阳光自己每一刻,关爱他人每一天,健康幸福过一生”的意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调适心理的方法,珍爱自己,关爱他人,乐观进取,健康成长;教育学生在面对突发灾害时,学会紧急避险和自护自救,积极创建快乐健康、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

积极整合生命教育资源

学校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教育活动中,在小学的语文、音乐、美术、科学、思德等学科的教学中增强生命教育意识,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通过认知、实践、情感三个层次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欣赏生命,提高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

学校要求成立生命教育资源研究开发小组,因时制宜,编制校本教材,专门开设生命教育校本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畅通课内与课外的衔接渠道和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渠道,充分挖掘、整合当地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进步、精神文明等各种资源,努力打造立体化、多方位的生命教育格局,使学生认识生命、感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学校将已有的特色活动加入生命教育,如艺术体操—生命的舞蹈、少年交警—生命的敬畏、书法教育—生命的共振、消防演练—生命的保护、关爱动物—生命的传递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更加真切、更为丰盈地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美好。

提升教师生命教育水平

优化教学管理是生命教育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为此,学校要求教师不断深入学习生命教育有关理论与经验,做到在教育教学计划中安排生命教育,钻研教材联系生命教育,备课时设计生命教育,教学中体现生命教学,评课时涉及生命教育,教研时研究生命教学。同时将生命教育纳入校本教研活动中,并要求全体教师分学科、分年级段开展生命教育研究课题,及时总结、分析、探究、交流,不断提升生命教育的专业水平,为生命教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校以德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校情实际,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地集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升旗仪式、办主题黑板报、寻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蕴涵革命传统的故事等一系列宣传生命教育活动,将民族精神、生命教育理念注入学生的思想与行动中,把民族精神教育和校园文体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将生命与自我和谐、生命与社会和谐、生命与自然和谐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学校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积极探索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时,先是将心育课列入学校议事日程,各班建立了心理信箱,成立了心语小屋咨询室。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中挖掘心育方法,渗透在教学中,写在教案上,定期检查学习笔记,随时随地以不同方式进行交流。

学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加强生命教育:一是人性化教育。为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互敬的师生关系,教研人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的讨论性问题,要求老师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交谈讨论,从心理上缩短师生的距离。二是个性化教育。我们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敢有怀疑的态度、发散性的思维、标新立异的答案。学校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教学空间,使学生有信心去思考,重视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给学生心理支持,帮助学生认识到:只要努力,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人人都能成为人才。

多面拓展生命教育领域

学校将生命教育活动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利用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结合学校开展的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活动,让生命教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在每一次的关爱和辅导中,渗透在每一次教学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渗透在每一次交流和自我学习中,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把生命教育的激情,洋溢在一面面橱窗、板报和墙壁上,在教室内外贴满学生们自制的励志标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彰显了“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自信自强”的精神,并起到互相鼓励的作用。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消防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开拓和创新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如每学期开展生命教育周活动、父母的微课堂、“关爱残疾人 感知生命的坚强”主题活动、树立“生命墙”等专题活动,督促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热爱生活、珍爱生命、善待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进而达到个体生命价值的升华。

【董德平,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云健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高立凤

作者:董德平

上一篇:公共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行业安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