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教育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共安全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美国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无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在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经验,从而提出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选定和实施途径选择的改进建议。

第一篇:公共安全教育论文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基本内容探析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多,高校公共安全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教育,建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整体系统,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整体功效,是实现高校稳定与科学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高校 公共安全教育 内容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进程,高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也不断增多。与此同时,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研究,充分发挥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整体功效,对于高校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内涵

高校公共安全是公共安全理论与实践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化和表现。传统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是以唤醒大学生群体维护自身安全的意识、提高维护自身安全的技能为目的(即小安全观教育)。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实现由传统安全观向非传统安全观的转换,即开展大安全观教育,这是时代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与新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高等学校已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其管理方式也从单一的管理模式进入多元的社会化管理模式,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日益变得复杂而多变,校园治安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公共安全教育涉及的内容变得十分广泛,并且与高校的所有教育活动紧密相连。目前,“高校公共安全”仍是一个拥有多重涵义的范畴:既可以表征为一种教学、科研与管理等活动的良好秩序状态,也可以表征为一种安定有序、公平正义、稳定和谐的文化心理;既可以表征为良性的管理模式与制度机制,也可以表征为主体期望的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受外力干扰的结果。

2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

加强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首先必须明确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参照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针对目前我国高校公共安全的实际状况,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2.1 生命安全教育

由于我国当前社会转型加速,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贫困问题、就业问题、情感问题、家庭问题以及教育本身的问题,都可能导致部分高校大学生身心脆弱,他们在生命认识上的无知和淡漠导致了对生活、生命采取了极端态度与做法。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社会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外,高校则存在着生命教育体系的缺失和极不完善的情况。根据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44.7%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团学活动不能满足心理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没有单独构建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而是将其融入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纳入安全和法制教育课程之中。

“生命安全教育”最早是由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设置了“生命教育委员会”。相比之下,中国大陆高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就显得十分滞后。生命安全教育是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等需的知识与技能,尊重自己和他人生命,养成安全、健康的生活习惯。结合时代的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与途径,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挫折应对教育等内容,树立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理念,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通过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大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真正回归到教育的本质。

2.2 心理安全教育

自1998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从2003年到2012年,我国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由212万激增到680万,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大幅上升。再加上历年来未能按时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以及城市失业人员,需要就业的人数达两三千万以上。目前,大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而且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考试失败以及恋爱受挫等问题,也极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各种问题。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求学期间最焦虑的问题:51.82%的学生认为是“学业问题”,71.34%的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15.33% 的大学生认为是“人际关系问题”,14.99%的大学生认为是“情绪低落自己无法调整问题”,“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的学生达到总人数的56.25%。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心理抑郁,嫉妒与排斥心理严重,在面临困难与矛盾时常常陷入钻牛角尖的死胡同而难以自拔,甚至有可能采取各种极端手段而结束自己的生命。

针对大学生目前的种种不良思想情绪和心理障碍,高校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凝聚力;要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来提高其自制力;要通过加强心理安全教育,来提高其免疫力;要通过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来提高其预防力;要通过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来提高其控制力。只有充分发挥与整合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优势,科学建构起了大学生心理安全的系统工作机制,我们才能防患于未然;也只有积极主动地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才能提高其心理危机应对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保障其心理与生命安全。

2.3 信息安全教育

建设校园网络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途径。校园网络的应用对高校提高教学科研、加速信息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共享和建立信息化校园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但同时,高校网络信息安全存在诸多问题,和当前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局面产生不协调。根据 BISS公布的统计数据,造成信息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疏忽占57%;外部恶意攻击占24%,病毒是14%,两个相加占38%;用户误操作占5%。

为了培养具有良好信息安全素养的数字公民,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多数高校已经在IT服务部门中设立了信息安全办公室,并通过开设课程、开发教学游戏、组织研讨等方式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能力。我国在信息安全教育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还是针对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目前紧迫的信息安全教育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网络信息安全教育既不是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支,也不应等同于我们所熟知的德育课程,而应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及伦理道德、法律规范三者的有机整合。所以,高校应当采取以课程为主,以竞赛、游戏、研讨等非正式学习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培养方案,把大力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其信息安全素养,当作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抓,并用知行统一的标准来检验高校信息安全教育的成效。不仅要在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中开展信息安全教育,而且还要将这种教育推广到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大学生,甚至中小学之中去。

2.4 环境安全教育

目前,我国的环境安全形势十分严峻。据卫生部通报,2009年,全国新发各类职业病 共18128例,其中:尘肺病新病例14495,死亡748例;慢性职业中毒1912例;各类急性职业中毒272起,中毒552例,死亡21例;职业性肿瘤、职业性声聋、职业性眼病、职业性皮肤病共750例;生物因素、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共303例。实际上,我国有职业病症状而未被确诊的患者人数要远远大于已经被确诊的人数。这凸显了环境安全教育的急迫性与重要性。

环境安全教育是帮助人们增强环境安全意识,掌握解决环境安全问题的知识和技能,预防和解决环境安全问题,提高人们应付和处理各种环境灾害能力的教育。目前,环境教育的内容已经写入我国中学各科教材,高校也已开始重视环境安全教育,除了讲授传统的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相关知识外,也加强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但是,环境安全方面的内容却没得到加强与突出,更缺乏有效的针对环境安全防护的培训。

实验室环境安全教育日益重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对实验室开放的需求日益增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越来越多。一些涉及化学试剂、放射源、生物及病原体、大型设备等的实验室,一旦出现安全事故,将会对师生健康、公共安全乃至学校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实验室环境安全问题,成为了目前摆在高校面前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的实际问题。

2.5 国家安全教育

以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为核心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与体现。把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提升到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是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选择,是一种政治性和现实性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高校要重点抓好《国家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国防常识、国防技能与国防义务教育融入到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课程之中;用危机感来强化国民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增强国民的忧患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利器。并且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规划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开展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的内容体系和实践模式等。

在国家安全中,文化安全则是伴随着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而凸现出来的、事关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命题。对于我国来说,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点是维护我国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捍卫国家文化主权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以使其免受来自内部的或外部的渗透、侵袭和颠覆。高校是思想文化交融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培养国家人才的摇篮。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在校大学生,他们的思想、信念状况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文化安全。通过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将高校建设成为文化安全的示范区和辐射源,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后,文化传承创新已成为大学的第四大职能。因此,重视大学生文化安全教育,就是要以国家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积极推动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同时,我们还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突出民族精神,让高校大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而使其心灵上有一种归属感,这也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文化安全教育的重要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FFB090600。)

参考文献:

[1] 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3):154-157.

[2] 王聪聪.大学校园生命教育调查[N].中国青年报,2008-11-13(7).

[3] 杜月菊.就业视域下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模式构建[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18-120.

[4] 李俊.高校信息安全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31.

[5] 王万轩.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环境安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160.

作者:程现昆

第二篇:中美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比较

摘 要:美国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改进和完善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无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比较中美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在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等方面的差异,吸收和借鉴美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经验,从而提出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内容选定和实施途径选择的改进建议。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配置优秀的师资队伍、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体系、拓展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关键词:中美;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 模式比较

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是高校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以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社会安全的责任感为目标,以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安全防护能力为主要内容,而建立的公共安全教育结构框架和组织程序。这种结构框架和组织程序是对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各种因素进行优化组合而设计形成的、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范型。[1]

一、美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特点

美国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建立了高校现代安全防范体系,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同时,美国高校意识到过度依赖技术和硬件的弊端,还着重加强公共安全教育,无论在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上,还是在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上,都积累了丰富与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改善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无疑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1.在师资的配置上体现出“社会化”特征

美国认为单靠高校、校董和教师无法完成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社区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并鼓励它们积极地参与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其一,社区警察、危机事件管理部门等社会机构担当重要角色。1990年10月美国议会通过的《校园安全法》,正式确认了校园警察制度,从而以联邦法的形式确立了校园警察体制的法律地位,使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的开展有了充足的法律依据。[2]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有专门的危机事件管理部门为大学服务,散发诸如《公民应对危机指南》之类的教育宣传册。其二,一流的英才和智者在高校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例如,邀请核专家、大学物理教授和国际问题专家等不定期地主持“核战争讲座”,提出“只有让下一代彻底了解核戰争的严重性才能彻底防止核战争的爆发”[3]。其三,家长也是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力量。美国高校鼓励家长及时向学校报告危险性情况,共同研究处理对策。在此基础上,组建由家长、校长、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和警员构成的“安全校园环境小组”,找出学生忧心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办法。[4]

2.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体现出“实用主义”特征

美国高校公共安全的教育内容涵盖了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更强调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体现出鲜明的“实用主义”特点。大学生人身财产安全是美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出行安全、通信安全、宿舍安全、取款安全等安全常识教育。[5]同时,美国高校把社会危机事件、校园暴力的预防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针对“9·11事件”后反恐工作经验,美国教育部在2003年下发的《危机计划的实用资料:学校与社区指南》中指出危机是指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龙卷风和飓风)、恶劣气候、火灾、化学与危险品溢出、交通事故、学校枪击事件、炸弹危险、医学紧急事件、学生或教职员死亡(自杀、他杀、过失和自然死亡)、恐怖事件或战争等。[6]在教育教学中,美国高校强调如何预防H1N1、天气灾害等意外事件发生和应对方法。[7]勒纳等编著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对美国校园中出现的一些“急性精神创伤”,如自杀暴力、滥用药物、怀孕试婚、车祸幸存者、骚扰等开展对策研究和教育培训。该著作被誉为“一套校园危机的综合反应计划”。

3.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体现出“多元化”特征

美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其一,课堂授课。开设公共安全选修课、必修课和专题培训等课程是美国高校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比如,斯坦福大学通过《计算机安全意识》在线课程对学生进行培训[8];弗吉尼亚州立大学启动IT安全专项活动,要求学生、教职工每年至少参与一次IT安全培训,并取得课程结业证书,才能继续使用大学各类信息资源。[9]再如,开办户外急救员课程(WFR)、心肺复苏术课程(AED)等各种培训班,让学生了解户外旅游常识、意外伤害紧急救援方法等。[10]其二,法律约束。通过立法来规范、校正相关人员的行为,从而达到危害出现最小化的目标。美国重视校园安全,且在立法上把建设安全的学校作为国家的教育目标。美国《高等教育法案》第四章第485节规定了校园犯罪与安全的法定条例。该条例要求各学校每年向教育部提供一份安全报告,内容包括该校校园安全政策信息以及校园犯罪数据。《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将国家教育目标增加8项,其中第7项目标是“安全的学校”。而《学校安全法》则是专门为实现这项目标而制定的法律。[11]其三,信息警示。在美国高校建立的安全信息警示系统中,经授权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网站、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短信和电子邮件向个人发布信息和指示。安全信息包括两类:一类是通告性安全信息,即对校园内安全问题以及危险事件进行通报与预警,并提出安全防范的建议;另一类是指导性安全信息,即提供紧急事件应对措施,告诉学生遇见紧急事件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12]

二、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特点

1.在师资的配置上体现出以辅导员为主,其他人员为辅的特点

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主要依靠辅导员、保卫人员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校内师资来实施,社会力量参与不多。其中,辅导员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发现,高校中75%的安全教育任课教师是辅导员、团总支书记等学生工作人员。[13]虽然很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公共安全教育,但是安全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缺乏,专职的安全教育老师不多。同时,现有师资对于如何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避险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也不具备相关的技能,远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

2.在教育内容的安排上强调大学生的“个人安全”,忽视“社会安全”

我国高校以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作为公共安全教育的主题。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两个方面。人身安全教育多体现在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预防、运动损伤预防、触电预防与急救、消防与火灾扑救、交通安全等日常安全知识;学会在地震、雷击、水灾等自然灾害中自防自救。财产安全教育则体现在防诈骗、防盗等方面。各高校针对大学生身心安全而进行的教育活动较多,多侧重于维护大学生自身安全的小安全观教育,而对大学生在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中的责任感教育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明显不足。[14]我国高校对在未来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的文化观念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问题,重视不够。然而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特别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安全教育内容上已经历了从传统安全观到非传统安全观的演变。当前,公共安全已经成为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包括了一个由不同层次、多种安全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安全体系。

3.在教育途径的选择上形式多样,但实效性不明显

近年来,我国高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行演习等活动来进行公共安全教育。但是,这些教育活动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一,我国多数高校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还没有正式纳入教学计划,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真正进入到课堂。调查显示,没有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校占31%,每学期只开设1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只占12%。[15]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高校多采用每学期以年级的形式开几次大会,聘请学校保卫部门负责人或是专家来讲解一些安全知识的形式。这种“零打碎敲”的安全教育模式存在着与大学生实际需求相脱节、形式化严重、系统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的弊端。其二,通过各种宣传活动进行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及社团组织的优势,让大学生在组织或参与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体验中受到教育,从而落实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建立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月,举办安全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利用板报、短信、网站宣传等。这些安全教育活动更多体现了“宣传预防”功能,而“教育指导”功能不突出。其三,我国已经陆续出现了一些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包括消防、交通、建筑、地震、食品卫生教育基地等。[16]但是,以面向中小学的基地居多,而面向大学生的基地较少。因此,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形式虽然较多,但以“说、教、听、读”的“教”为主,实际演练较少,学生的满意度不高,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我国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构建与选择的思考

1.配置优秀的师资队伍

高素质、有经验的师资是保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实效性的基础。高校必须下大力气培养一批公共安全教育专家,使他们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又对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17]公共安全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特点,决定了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需要校内外广大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依靠辅导员,还要依靠广大教师;不仅要依靠专职教师,还要依靠相关学科的专业教师;不仅要依靠校内师资力量,还要依托校外的教育资源。其一,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高校可以立足于传统与现实,选取辅导员、保卫部门工作人员和部分教师担任公共安全教师,并进行定期的培训,从而形成一支專业化的师资队伍。其二,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全员化。其三,公共安全教育教师的社会化。

2.建立适应时代需求的内容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高校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做好与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内容的衔接,不断拓展和延伸公共安全教育的新内容。其一,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安全法、刑法、民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国防、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隐蔽战线斗争等国家安全教育;各类媒体信息的选择、评估、传递等信息安全教育;恐怖主义与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生物物种安全、矿产资源保护等新型安全问题教育。其二,从个人安全教育的角度,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对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人为侵害和不法侵害等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传染性疾病和致命性病症预防等卫生安全教育;消防常识和自救逃生技能等消防安全教育;交通事故的防范等交通安全教育;食品的加工、贮存、选择和鉴别方法等食品安全教育;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健康人格、挫折应对以及心理疾病防治等心理安全教育。

3.拓展多样化的教育途径

公共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靠一两次活动并不能达到教育目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其一,开设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这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最基本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公共安全教育课程要进入教学计划,做到有大纲、有教材。课程的设置可以是单独设课,也可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课、形势与政策课、体育课等课程中。其二,建立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平台。其三,健全高校公共安全相关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1] 李全庆.学校安全教育的主要模式、驱动机制与路径选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6):168-171.

[2] 李成旺.中美校园安全立法与警务运用比较研究[J].现代交际,2011(4):39-40.

[3] 张卫东等.社会国防教育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295.

[4] [美]布劳维特.学校安全工作指南[M].周海涛,李永贤,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85-89.

[5]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eneral Precautions for Personal Safety[DB/OL].http://www.security.caltech.edu/Crime_

Prevention/Personal_Safety,2012-09-18.

[6] Robin M. Izzo. Princeton Univerisity Emergency Guidelines for the Campus Community[DB/OL].http://web.princeton.edu/sites/emergency/index.html,2010-08-17/2012-09-20.

[7]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ractical Information On Crisis Planning:A Guide For Schools And Communities[Z].2003-05.

[8] Stanford University.Computer Security User Awareness Training [EB/OL].http://www.stanford.edu/group/security/ecurecomputing/training/index.html,2010-05-03/2012-09-25.

[9] 沈霞娟,寧玉文,高东怀.美国高校信息安全教育探析及启示[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1):111-113.

[10] Princeton University.OA Trips & Activities[DB/OL].http://www.princeton.edu/~oa/trips/index.shtml,2011-12-12/2012-09-01.

[11] 尹晓敏.美国如何加强校园安全管理?[J].中小学管理,2007(4):52-55.

[12] 王沫,石佳.美国高校安全教育及启示[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3):89-91.

[13] 谢兴华.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14-216.

[14] 吴春梅,刘晓杰,石绍成.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中的自身安全与社会安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9-113.

[15] 黄迎乒.大学安全教育、学生安全意识与安全技能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7(5):179-182.

[16] 张远根.我国公共安全教育基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09(2):13-16.

[17] 冯小宁,陈木龙.新形势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1(2):105-107.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衣庆泳 李艳

第三篇:公共安全背景下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对策

摘 要:近年来,国外多所高校遭受恐袭的惨痛案例,给予了我们深刻的警示。为了提高学校和师生应对恐怖犯罪的能力,避免遭到侵害,高校应该提高站位,克服困难,积极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实战演练、加强法制宣传、争取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和接受检查督导等有效措施,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为建设平安校园、平安中国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高校 防范 恐怖犯罪 安全教育 对策

近年来,国外多所高校遭受恐怖袭击。2009年3月30日上午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合尔一所警察学校遭受恐怖袭击,造成至少25人死亡,90多人受伤[1]。2013年9月19日凌晨1时左右,一伙来自尼日利亚极端组织“博科圣地”的武装分子袭击了尼东北部约贝州古杰巴市的农业学院,向正在宿舍熟睡的学生开枪,纵火焚烧教室,造成至少50名学生遇难,18人受伤[2]。2020年11月2日,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遭遇3名恐怖主义分子在校园制造爆炸和持枪扫射的武装袭击,造成至少22人死亡、22人受伤[3]。从这些惨痛的案例中,我们不难总结出恐怖袭击一旦发生在高校校园,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古人用历史教训告诫我们要居安思危,做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为维护高校师生人身安全,避免恐怖袭击的侵害,高校在师生中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意义非凡。

一、恐怖组织在高校实施犯罪可能出现的行为

我国在反恐防恐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正因为反恐措施得力,所以我国连续四年多未发生暴恐事件[4],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恐怖组织的残暴性。恐怖组织为了达到其目的,必然是把希望寄托于实施的恐怖犯罪。恐怖组织因其残暴性和追求影响力,当前对我国高校若实施恐怖犯罪,可能采取的主要行为有:

(一)实施绑架

因为实施绑架易达到目的,所以是恐怖组织实施恐怖犯罪的重要方式。恐怖组织经常通过绑架人质威胁、要挟政府,要求政府满足自己提出的条件。高校师生因其是政府和社会关心、关爱的重点人群等因素,易成為被恐怖组织实施绑架的对象。

(二)实施驾车撞击

恐怖组织为了造成社会恐慌,扩大社会影响力,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经常会采取驾车撞击这种残暴、破坏力和社会影响力大且容易的行为。高校因其人员集中、人群密度大、社会地位特殊,且校园内管理较为松散等因素,让驾车撞击恐怖犯罪行为容易进行。

(三)实施追砍

手持刀具或者利器对群众实施追砍,是恐怖组织实施恐怖犯罪经常采用的手段。高校因其人员集中、人群密度大、师生反抗能力弱等因素,易成为被恐怖组织实施恐怖犯罪进行追砍的对象。

(四)实施纵火或者投毒

因为实施纵火或者投毒行为具有隐蔽性,且带来的社会危害性和影响力大,也经常成为恐怖组织实施恐怖犯罪的手段。高校因其人员聚集、集体食宿等因素,易成为被恐怖组织利用纵火或者投毒实施恐怖侵害行为的对象。

(五)实施枪击或者爆炸

目前,我国国内因为对枪支弹药、危爆物品等管制得特别严格,对涉枪、涉爆等违法犯罪打击的特别厉害,所以恐怖组织很难通过渠道获取枪支弹药和危爆物品等。但是,我们不能排除和放松恐怖组织利用自行仿制的枪支弹药或者自制的危爆物品等,对高校实施恐怖犯罪的行为。

二、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全民反恐的战略方针

恐怖主义犯罪一直是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宁的重大威胁。国家实现全民反恐是反恐防恐的最佳战略方针。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工作对推动全民反恐战略方针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高校在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开放的属性,把自身建成为社会反恐防恐的教育培训基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反恐防恐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服务,推动社会整体的反恐防恐能力提升,利于实现全民反恐的战略方针。第二,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通过高校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后,其反恐防恐的思想认识和应对能力必然提高,步入社会走上各个领域工作岗位后,能在工作单位中发挥反恐防恐安全宣传教育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骨干作用,达到以点带面的反恐防恐社会效果,利于实现全民反恐的战略方针。总之,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推动全民反恐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我国各个领域的岗位输送了专业人才,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高校和谐稳定的环境是青年学生安心学好本领,增长才干的基础条件,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师生对恐怖主义的深刻认识,提高师生对恐怖分子和恐怖组织袭击行为的识别能力,提高防恐处置的应对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制恐怖主义思想渗透、有力地防范恐怖袭击侵害等,对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创建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三、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困境

目前,高校在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中虽然有所作为,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实战性、实用性等。根据认真分析现实问题,我们可以总结出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存在的困境如下: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高校在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中存在薄弱问题的首要原因是思想认识存在误区。第一,缺乏危机意识。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最安全和稳定的国家。人们在长时间的安稳和谐环境中生存,极易造成思想上对危机感知的麻痹。高校是国家和社会特别关心、关爱的重要场所,是环境优美、和谐温馨的“象牙塔”。在这种特殊安定环境下,高校和青年学生习惯了安逸的治安环境,认为恐怖主义离自己还很遥远,缺乏危机意识,产生了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轻视,没有意识到恐怖主义的严重危害性,故因缺乏危机意识造成安全教育开展不积极。第二,依赖政府思想严重。部分高校认为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政府更加专业,所以应由政府全权负责。因此,这导致高校开展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不积极。

(二)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缺乏专业性

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专门工作。安全教育中如何系统地进行教育,如何增强教育的实战和实用性等都需要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人员来教授。但是,由于目前高校相关专业人员缺乏,因此在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中缺乏专业性。

(三)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缺乏资金支持

高校因其自身的发展,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和后勤保障等建设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另外,高校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中需要聘请专业人员、需要添设相关设备、需要场地的安排、需要资料的印刷等,都须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因大部分高校的财力经过各种建设经费的消耗后所剩无几,所以就没有资金再投入到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中。

四、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必须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采取有力的措施提高师生防范和应对恐怖犯罪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

我国面临国内外反恐的严峻形势,要求所有组织、单位和个人在反恐工作中都不能置身事外。高校因其特殊的属性,易成为恐怖主义组织袭击的目标,且近年来巴基斯坦东部城市拉哈尔警察学校遭受恐袭、尼日利亚东北部约贝州古杰巴市农业学院遭受恐袭、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遭受恐袭等事实已经证明。这些高校遭受恐怖袭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后果,给予我们深刻的警示。我国高校应该从这些惨痛的案例中吸取经验,居安思危,提高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另外,提高公民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是实施全民反恐方针的重要内容。高校因其自身教育资源的优势在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高校一定要提高站位,提高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以主人翁的姿态,责无旁贷、全力以赴地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为提高师生防范和应对恐怖犯罪的能力,为国家实现全民反恐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安全教育和实战演练

高校应当主动寻求当地政府反恐部门的专业指导和支持,加强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师资的培训、完善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建立具有实战性和实用性的实战演练机制等。第一,高校应当选择具有一定相关专业基础、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教师送到政府反恐相关部门去培训,提高其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的教学水平。第二,高校可以把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為必修基础课程,并在相关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丰富安全教育课程内容,提高师生对恐怖犯罪的深刻认识、对恐怖犯罪分子和行为的识别能力、在第一时间进行疏散和互救互助的技能、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恐怖犯罪行为的防范和应对能力等。为提高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取得安全教育的实效,高校可以在教学中采用聘请经验丰富的反恐专家举办专题讲座、采取案例解说串讲防范恐怖犯罪的知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平台开办防范和应对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等。第三,高校为了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功能,可以利用其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学场地和政府反恐相关专业部门合作,在学校建立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基地,为社会各界提供安全教育服务。第四,高校应当寻求当地政府反恐部门的指导和支持,建立具有实战性和实用性的实战演练机制。高校可以联合政府反恐部门在校园定期组织开展防范和应对恐怖犯罪的实战演练,提高师生的实战技能。这是提高师生防范恐怖犯罪现场应对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具有实战性和实用性。高校通过开展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恐怖犯罪的实战演练,可以提高师生对恐怖分子和恐怖犯罪行为的识别能力,可以让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各种可能出现的恐怖犯罪现场复杂的情形,和如何在现场临危不乱、机智巧妙地应对恐怖犯罪,从而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处置能力。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高校应当大力加强法制宣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的宣传教育,让广大师生都熟知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师生的法律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师生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积极性,和参加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的思想认识及积极性。

(四)争取政府对高校的支持和接受政府检查督导

高校应当主动向政府汇报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中存在的困难,极力争取政府的支持,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这样有利于高校在得到政府的支持后,特别是资金上的支持后能顺利地开展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例如培养师资、加强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的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实战演练等。高校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恐怖活动预防、应急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的规定,主动向政府汇报关于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和主动接受政府的检查督导。高校通过政府的检查督导,鞭策自己去认真落实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确保自身开展的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取得实效。

五、结语

高校做好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师生思想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能力,有利于维护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合法权益;另外,对国家实施全民防范恐怖犯罪安全教育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当根据形势提高站位和思想认识,积极主动的在师生中开展好防范恐怖犯罪的安全教育工作,为创建平安校园、平安中国发挥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南警察学院2019年校级课题《当代大学生防范暴力恐怖犯罪研究》(立项编号:2019YB06)。]

参考文献:

[1] 金羊网-新快报.巴基斯坦一警察学校遭袭击25人死亡90余人受伤[DB/OL].http://news.sohu.com/20090331/n263103460.shtml,2021.

[2]新京报.尼日利亚:恐怖组织扫射熟睡大学生致50人死亡[DB/OL].https://news.china.com/zh_cn/international/1000/20130930/18072056.html,2021.

[3] 中国新闻网.阿富汗喀布尔大学遭恐袭22死22伤,“伊斯兰国”称负责[DB/OL].https://mil.gmw.cn/2020-11/04/content_34337306.htm,2021.

[4] @新华社.公安部:我国连续4年多未发生暴恐案事件,反恐斗争态势向好[DB/OL].http://news.cnwest.com/tianxia/a/2021/04/15/19621928.html,2021.6.

(作者单位:湖南警察学院 湖南长沙 410138)

[作者简介:蔡伦(1984—),男,硕士研究生,湖南长沙人,湖南警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安学研究。]

(责编;若佳)

作者:蔡伦

上一篇:电子信息教学论文下一篇:生命教育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