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

2022-04-20

一、生命意义教育的内涵生命意义教育,就是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 篇1: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摘 要: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学视角更关注生命意义感培养中与幸福、积极、乐观等积极心理能力相关的层面,本文即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讨论意义拥有与意义寻求两个层面上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积极心理学

生命意义感是个体对生命具有一致性、目的感和显著性知觉的感受,是积极心理健康状态在个人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更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自我报告有更好的健康感受、更好的职业适应、更好地适应应对、更低的心理疾病发病率、更少的自杀意念等与高生活质量密切相关的积极结果。 伴随着社会转型与发展,医学生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漠视生命,缺乏爱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问题。医学生能否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与自身发展相关,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1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

广义的生命意义指整个人类社会乃至宇宙生命的意义,具有不变的定律。狭义的生命意义指的是个人的生命意义,为个人可以体验,也会变动。生命意义感因其与个人存在体验息息相关,难以被准确概念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生命意义感下了不同的定义,目前,心理学界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论从生命意义感的价值、获得的动力和需要、产生的过程等何种角度进行阐释,概括而论,生命意义感是个体主动获得的一种情感和价值体验,是关于个体对生命意义和目的的觉知、感受程度。可以看出生命意义是包括了认知、动机和行为层面的一个综合概念。

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更多关注的是对个体生命意义或存在的理解,动机和行为层面更多指向个体主动寻求意义的动力过程。Steger 等人认为生命意义应包括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意义寻求是求指个体主动的努力构建对生命意义和目标的理解,并积极探求生命意义,不断扩展生命意义的过程,即指向生命意义的动机和行为层面。意义拥有指的是个体对当下所拥有的生命意义或生活目标的认知与理解,即指向了生命意义的认知层面。本研究即从意义寻求和意义拥有两个层面来理解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内涵。由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特性,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仅关乎个体的生命价值感受、心理健康状态,还关乎临床实践中对病人的生命态度、医疗处置态度和处置方案。医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慨包括了对生命存在和目的理解的意义拥有层面,也包括了面向未来职业而发展出能践行救死扶伤医学誓言,不断拓展生命意义的意义寻求层面。

2 积极心理学视角看生命意义感

2.1 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

现有研究大多支持了生命意义感与幸福感显著正相关的观点,一般认为,生命意义感可正向预测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但对比国内外研究发现,意义拥有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具有国内外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但意义寻求层面正向预测幸福感,国内外研究结果略有不同,具体表现在对消极情绪的预测上,国内研究发现意义寻求负向预测消极情绪,也就是说国内被试在寻求生命意义时,并不是像西方所认为的那样个体感受到的是痛苦或消极负面的情感体验,而是与此相反。这可能与跨文化背景有关。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影响生命意义与幸福感的关系,有研究发现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存在意义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显著低于非集体主义文化,而意义寻求对幸福感的影响则完全相反。也就是说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要更多重视寻求意义对幸福感的影响,高水平的意义寻求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与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2 生命意义感的获得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生命意义心理学研究关注的是生命意义感获得中的积极心理因素,该研究取向认为如果个体想获得生命的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关注个体自我成长的积极作用而不是消极的死亡防御,只有积极地寻找生命意义,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满足,也才拥有了有意义的人生。

2.2.1 心理需要的满足提升生命意义感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关系需要的满足是意义感体验的必要条件。当社会环境能够满足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时,个体倾向于拥有和追求积极的生命意义感体验。有研究者在中国文化情境下提出了包括关系和谐、身心健康、社会关注、个人成长和生活享受生命意义源的五维度结构模型。还有研究者发现,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主要有:亲情、助人、理想与目标、成功、友情、学业、被认可与肯定、做事、享受生活、爱情、充实、快乐、挑战困难、享受大自然、个人成长与进步、被需要、爱与关怀、财富等。心理需要被满足的个体可以用自尊、亲密关系等意义来源维护意义系统,获得意义感体验。而意义缺失作为动机性成分具有两面性,当个体的心理需要未被满足时,一方面可能直接降低个体感知到的意义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个体投入意义寻求的努力中去。

2.2.2 意义取向的应对提升生命意义感

应对是动态变化的过程,是个体在面对压力情境或事件时,运用其内外部资源所做出的各种认知、情绪或行为的调节。意义取向应对相对于传统的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来说,在某些情境下更有利于积极的生命意义感的激发。Park对于生命意义感形成的内部心理机制进行探索,提出了“意义感建构模型(Meaning-making model, MMM)”,他认为生命意义感的获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个体将从情景刺激中所获得的意义感(情境意义感, situation meaning)与自我已有的信念(一般意义感, general meaning)进行对比、评估、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所形成。举例来说,当遭遇重大的创伤或丧失事件时,传统的问题和情绪应对取向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当转向意义取向后,个体在事件刺激下获得的情境意义感会与早期已有的一般意義感出现差异,这个差异会唤醒个体的意义寻求过程,而试图改变情境意义感或一般意义感或两者皆改变,从而减少差异获得更好的适应,构建新的积极的生命意义。

3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

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生命须臾不离,生命意义与死亡恐惧是存在主义治疗关注的两个重要命题,也是与医学生的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话题。人的发展是生命意义不断丰富的过程,医学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帮助医学生,增强生命意识,实现个体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对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培养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即在认知层面注重对意义拥有层面的生命意义感培养,另一方面,它促使医学生充分重视、尊重和关爱生命,在动机和行为层面不断追寻与拓展生命意义,这是为未来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备的基础。

3.1 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交融提升生命认知

生命教育强调生命的价值构建与自我成长,强调生命之间的连接与意义支撑。有研究者对医学生的生命教育需求进行研究,发现在被访问的医学生中有59.2%希望获得生命哲学方面的知识,56.7%希望获得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48.7%希望获得生命社会学方面的知识,46.2%希望获得忧伤辅导方面的知识,45.7%希望获得生命文化学方面的知识。不同学科对于生命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哲学注重对生命现象的思辨,心理学侧重对生命状态的感知,教育学关注生命价值的塑造。医学强调对生命质量的维护。在医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认知层面即对意义拥有的培养,需依托医学教育与生命教育相互交融来实现,既能引导医学生客观认知生命现象,增强职业技能,还能增强医学生在生命观、价值观、死亡观、生命关怀等各方面的价值认同,可以全方位的提升医学生的生命认知,正确理解并构建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态度、生命价值、知晓如何应对死亡、尊重生命的权力追求,做好患者的临终关怀。

3.2 关注医学生心理需要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的,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如果能得到较多的满足,则有利于高层次需要的实现。由于长学制、专业高要求等原因,往往让大多数医学生只关注对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自身心理需要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人际关系和情绪问题的处理上,所以应充分关注医学生发展的心理需要,重视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引导医学生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建立稳定的自尊,这都是有效的意义感来源,有助于提高意义拥有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医学生因为未来职业特性,往往要求医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深厚的医学理论专业知识,还要拥有救死扶伤等高尚的思想道德水平,需因势利导,医学生将自我实现需要与社会期待相结合,在未来的医疗行业中不断拓展生命意义。

3.3 学习意义取向应对发展有效的意义寻求行为

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而应对方式往往在医学生的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间存在差异,所以在面对意义缺失时,能排除以往应对方式的影响,及时转向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升意义感体验,才能实现意义缺失——意义寻求——意义获得的新平衡。意义取向的应对方式,正是以存在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为重构个体的生命意义感,关注在缺失中的获得,用积极乐观的视角,在意义缺失中发展意义寻求,从而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提升生命意义感不仅要关注认知层面,更要注重动机和行为层面的引导,才能切实让医学生积极地认识生命、敬畏生命、捍卫生命和实现生命。

参考文献

[1]Heintzelman S J , Trent J , King L A . Encounters with objective coherence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6):991-998.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8,13(4):419-428.

[2]陈艺华,叶一舵.大学生生命意义极性与强度量表的编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5):733-738.

[3]于永菊.疫情延缓复学期高校大学生独处应对与生命意义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进展,2021,11(1):8.

[4]何明成,李婷,何先友,等.生命意义与幸福感关系的元分析:基于跨文化视角[C].第二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5]商士杰,白宝玉,钟年,等.家庭社会阶层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6):1108-1111.

[6]程明明,樊富珉,彭凯平,等.生命意义源的结构与测量[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591-594.

[7]郭辉,李蔓荻,苏萌,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来源调查报告[J].北京教育(德育),2013,(09):74-76.

[8]王玉,陈炜夷,甘怡群,等.意义缺失到生命意义感的作用机制: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2(03):581-586.

[9]刘天舒,郭明珠,陈炜夷,等.意义取向应对的产生机制及其中介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

[10]吴任慰,肖慧欣.医学生生命认知与生命教育需求调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11]于丽玲,张斌.从医学生的心理需求现状探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2):40-41.

[12]孫红梅,王雷,阴山燕,等.医学生生命意义感与核心自我评价、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09):18-19.

作者:罗婷

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 篇2:

培育健康心灵 守护生命阳光

一、生命意义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义教育,就是有关生命意义的教育。它是以人的生命为主线,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意义,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二、生命意义教育进校园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了,但是,现在孩子的幸福指数并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为什么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的精神生活面临更多的选择,人们往往无所适从。青少年是人成长的关键期,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令人痛心的是这些中小学生,为了能融入生存竞争日益残酷的未来社会,他们只能放弃一切,努力学习。三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使他们很难感受到生命的快乐美丽和生活的丰富多彩。一些不能适应学校生活的敏感孩子,则更深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他们找不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往往陷入迷茫和痛苦之中。近几年,大量的轻生报道见诸报端。有的学生不仅轻视自己的生命,而且残害他人的生命,一桩桩血淋淋的惨剧令人震惊和痛心。学生像一棵棵久旱的小苗,热切盼望着心灵的对话、情感的交流、人生的指引。

三、实施生命意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价值观念。

首先,优化学校教育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与激励。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给师生提供自主创造性活动的空间、时间、教育规范以及各种支持性资源,实现一种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凸显民主色彩,激励、完善学校师生的个体生命发展。其次,把“珍爱生命,关爱生命”作为评价教师职业素质的标准。在生命意义教育的实践中,要求各学科教师把关爱生命意义教育和自己所从事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完善自己的素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要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去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要在师生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温磬、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学习成长环境。

2.利用相关学科渗透生命意义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育学生的主阵地,在狠抓知识教学的同时,倡导广大教师把对学生的生命意义教育引入到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语文学科的教材处处充盈着生命意义教育的气息,许多篇目都是歌唱生命的赞歌,语文课无疑就是生命的礼赞。此外,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有许多是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和现实中的先进人物,他们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具有启迪和借鉴作用。把生命意义教育渗透进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关爱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意义。

三、举办专题讲座,让生命意义教育走进学生生活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应关注人的发展、人的解放,应该引导人追求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完善,进而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所以,学校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教师在学生心中唤起生命的意识。法制教育进学校,强化了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让广大师生能够抵御社会不良影响,预防违法犯罪。

四、开展课外活动,滋养生命内涵

课外活动是学生体验生命成长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班团队活动、纪念日活动、升旗仪式、学生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开展生命意义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所在。结合随机发生的重大事件,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世界无烟日等节日开展教育活动,让学生崇尚文明生活方式,自觉抵制毒品,不涉足网吧,不参加危害身心健康的游戏,把生命教育根植于学生心灵深处,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关注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

五、开设心理辅导课,让生命意义教育深入人心

开设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又一种形式。学生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封闭的,生活的阅历比较浮浅,再加上好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缺乏同家长、亲友之间的沟通,更缺乏情感交流,他们的情感世界一定程度是贫瘠甚至荒芜的。学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课,通过理论剖析与生动详实的案例,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舒国顺

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 篇3: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之教师视角

【摘 要】生命与教育具有内在的本质联系,教育必须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基础上。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生生命意义感低,违背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自身缺乏生命意识,对学生生命的不尊重以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影响着学生生命意义感的三个主要因素。为此,我们要从增加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确立新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培训,改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这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促使其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真谛。

【关键词】生命意义感    教师高峰体验    生命教育

教育必须建立在人的个体生命基础上,离开了学生个体生命,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学生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推进者,对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具有重要影响。

一、生命意义感的内涵

要了解何谓生命意义感,必须先弄懂生命意义这一概念。关于何为生命意义,大致可以分为几类观点,一是站在普遍人类学的立场,认为对生命目的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即是对“我是谁”问题的追问。人生命的意义需要在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二是站在社会学的立场,认为生命意义即是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得以体现。三是站在个体生命存在的立场上,尤其是针对个体生命面临困境时,认为生命意义便是使人在面对痛苦、不幸和死亡时有所依赖,找到“活下去的理由”。[1]而生命意义感,不言而喻,就是指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觉知程度,是需要去引导与发现的。

二、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现状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势所必然,很多人陷入对物质不停地追逐中,丧失了很多关乎个人精神方面的东西。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教育日益被工具化,现实教育仍是知识本位、能力至上,学生在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沦为知识的奴隶、考试机器,个性受到压抑。在学习中很难体验到乐趣,在学习之外找不到生存的目的。厌学、逃学现象,甚至蔑视、伤害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生命个体不能得到健全的发展,潜能得不到有效的激发,培养出来的人才仍是以工具性思维为生存而忙碌,并不能惬意地栖息,找不到生命的意义。这一切都在提醒着我们,现行的教育过于注重升学率、重视知识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生命的重视。因此,作为关怀人类幸福的事业,教育必须关怀人的生命意义,让学生感到生命是有意义的,形成一种意义感。

三、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造成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缺失的原因有很多,社会影响、家庭气氛、学生自身个性等等都会导致学生生命意义感低。这里主要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因素有哪些。

(一)教师自身缺乏生命意识

对于中学生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具有很强的示范和暗示作用,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生命意义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现实中大多数教师或是由于外界施加的压力,或是由于个人问题,只是把教学当作是一种任务,是一种换取工资的劳动,并未把它当作生命中的一段有意义的历程。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认真的态度等职业倦怠现象,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等对生活的消极态度,都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也可能将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缺乏追求美好生活的意识。

(二)教师对学生生命不尊重

这种不尊重学生生命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一、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偏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不屑一顾,甚至表现出厌恶等情绪。不仅使这些学生生命的潜力不能得到有效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难以体验成就感、认同感,生命意义感低。二、体罚和变相体罚屡见不鲜。研究显示,62.8%的中学生承认曾受到过教师的惩罚,38.2%的班级中所有的学生至少受到过一次以上的惩罚[2]。还有一些教师在课堂上用病理性语言嘲笑、诋毁学生的人格尊严。这种身体和心理上的攻击,轻则造成学生产生逆反、自卑、退缩等心理问题,重则可能导致学生自伤、自杀或是杀人行为的发生。

(三)生命教育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

随着个体生命的生存与成长日益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生命教育。然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层面,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隐藏的学生的真正心理状态。且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往往只是照本宣科,知识传授多,生命体验少。很多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生命教育知识了若指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顺利运用,依然体验不到生命的丰富多彩与乐趣,使得生命教育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并未提升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四、提升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对策

面对诸多违背、伤害生命的悲剧,我们应深刻反思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完整的生命。教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因此,从教师方面着手,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感十分必要。

(一)增加教师在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提高教师的生命意义感

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时产生的一种愉悦和完美的情感体验。它是教师达成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改变教师世界观、人生观和自我观,提高生命意识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首先,要唤起教师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真正成为主体性教学的积极实践者;第二,将教师的个人生命价值实现与教师职业生涯相联系,让教师从“圣化”和“匠化”的角色定位回归到真实的“人”的定位,使教师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内在尊严与欢乐的满足;第三,给教师生命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让教师的生命价值在“生命课堂”中得以体现[3]。通过这些途径让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高峰体验,使其生命更充盈、更丰满。从而学生才能从其身上看到生命之光,影响着他们以负责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的意义。

(二)确立新的学生观,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叶澜教授说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尊重,这是生命教育的情感基础。如果教师连学生的生命都不能尊重,大张旗鼓的生命教育不是太讽刺了吗?”[4]教师要确立新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人,是具有潜在性、能动性的人。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从积极、肯定的方面去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要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水平去感染学生,而不是用外在的绝对权威去规范、压抑甚至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的方式伤害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地尊重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学生才有可能重视自己的生命,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三)对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培训,改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

生命教育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伦理学等多学科,其体系庞杂、内容繁多。因此,可以以高等师范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为依托,采用包括讲座、专家指导、课外实践和经验交流等方式来对教师开展生命教育培训,尤其注重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教师只有掌握了心理学知识,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背后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才有可能真正促进学生生命意义感的提高。

学生的生命意义感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授生命的知识就能获得的,因此,要改变教师实施生命教育的方式。第一,在传授生命知识的同时,要增加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个体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关系瞬间性的深层觉察,是个体对生命的参与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领悟[5]。学生只有通过内省的自我体验,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与能量。第二,将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学校教育中,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渗透到历史、文学、生物等其他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多角度地来提升对生命的认识。第三,适当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感悟。教师的经验对学生来说更具有直观性,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师可以适当和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体验,用自己的生命去滋润学生的生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 让学生在多种人生参照下寻找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温乾利.大学生生命意义教育探究[D].重庆: 西南大学,2009.

[2]吴晓燕.初中生命教育探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5.

[3]肖正德.论教师教学生活中的高峰体验[J].全球教育展望 ,2008(4).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9):53.

[5]曹晶.论走向生命体验的教育[D].开封: 河南大学,2004.

作者:刘佳

上一篇:立体化环境监管论文下一篇:实心球体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