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意识教育论文

2022-05-13

第一篇:生命意识教育论文

关于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摘 要: 近年来发生的许多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视野下渗透生命意识教育的必要性,本文从分析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出发,厘定了相关概念,列举了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对生命意识教育进行分析,并阐述了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教育的载体。没有离开个体生命的教育,也没有离开教育的生命个体。而现阶段的教育过于重视分数,尽管素质教育的呼声很大,但纵观教育界,真正将素质教育提到重要位置的学校或培训机构寥寥无几,就更别说倾向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使现阶段的道德教育忽视生命意识教育的现象不难理解。道德教育呼声高、践行少,生命意识教育几乎没有在道德教育中有所凸显,而近年来发生了某些“生命丧失”的事例,让我们意识到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是多么重要和必要,这必须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视。

一、道德教育视野下有关生命意识教育的现状

叶澜教授认为德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1]。现今德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有关生命意识的方面发展。将生命意识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呼唤符合生命存在内在逻辑的道德教育。

1.生命意识及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从哲学的层面讲,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感觉,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的审视。一个人是否有生命意识,决定了这个人会不会理解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会不会珍惜并保护自己的生命。王晓虹认为,生命意识是指个人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他人及世界上一切生命的存在,理解生命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和关系。[2]本文的生命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及他人生命存在的一种直觉的意识。也就是说,能够意识到个体生命的存在,意识到他人生命的存在及各种生命间相互平衡的关系。

显而易见,生命意识教育的定义是以生命意识的内涵为基础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基于一定的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行事原则,唤起及形成人们的生命意识,从而使人们拥有一个美好而完整的人生。生命意识教育可以逐级进行:①认识生命。从生命的起源开始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知道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理解生命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②敬畏生命。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一种奇迹,学会敬畏生命;③尊重生命。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即使是双胞胎,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生命;④珍视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使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暂时的不顺,也要勇敢地生活,珍视自己的生命;⑤完善生命。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宽它的广度。好好地生活,即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也要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靠近生命的完善境地。

2.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

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一个没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是没有多少价值的,而且生命只有一次,且是短暂而易逝的。自然灾害面前,生命是那么不堪一击,让我们为之惋惜。可是,生活中却有一些原本可以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此戛然而止,早早地画上了句号。当然,原因很多,也不易条条举例,总的来说,后者表现为对生命的不尊重。

(1)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有些时候不能只是为自己活着,更是为了父母。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既是一种孝道,又是一种责任。然而,近几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者逐年增加,从各个层面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当然,这种表面现象的呈现必由深层原因引发,要想解决问题,就必须从根基出发。

首先,这种对自己生命的不尊重是由压力引起的。社会在发展,生活节拍在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压力会加深人们对自己生命不尊重的程度。其次,对自己宝贵生命的重视程度不够。中国沿着科学发展观的道路前行,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前提,也是发展的目的,没有人的存在,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是一纸空谈,没有实际意义。再次,个体对自己的人生理想缺乏必要的坚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会一帆风顺,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能够坚持自己内心深处最初的声音,勇敢地走下去,哪怕用自己一生的坚持换取理想目标的实现,这是体现人生意义的一个方面。

(2)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道德视野下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不仅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不尊重,还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上。无视他人生命,甚至践踏别人的生命,都是令人发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一个对别人生命不尊重的人往往对自己的生命也不怎么尊重,更何况,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生命的人,往往得不到别人对他生命的尊重。

生活实例、不尊重生命的种种事例等都是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如毒奶粉、地沟油、弃婴、“小悦悦”事件、投毒事件等。对生命的漠视,虽然有客观的某些顾虑或者束缚,但是内心深处最初的那些底线已经丧失,体现了道德教育对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不足,甚至道德教育的教条式传授根本不曾涉及生命意识的教育。“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的危害一样”[3]。

二、从全程、全员、全面“三个维度”看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4]。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人是有意识的存在。作为有意识的生命存在的人,应该追逐自身价值的实现,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

1.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是从个体的出生开始到个体生命终结所持续的时间。全程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自始至终对生命个体进行生命意识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无时不在,贯穿始终,环环相扣,有序进行。当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道德教育内容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要低起点切入,分层次育人。按照个体的不同年龄阶段,施以不同层次的生命意识教育。起初,在道德教育中帮助个体形成关于生命的认知,由生命认知逐渐向生命意识转变,外化的生命知识是否已经内化,要看个体是否形成了较稳定的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做好养育孩子的同时要教育好孩子,所谓对孩子的“教养”,不仅要有养还要有教,“教”包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自小对孩子进行珍视生命的教育,让孩子学会敬畏生命。

学校是孩子众多品质内化的重要场所、必要环境。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主要承担者,当然,在教师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一定的引导。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真实的内心想法和心理发展规律,注意挖掘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的要素,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也可以说,将生命意识教育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

社会,是一个大熔炉,是进行全方位生命意识培养的地方。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熏陶。所以充分利用社会大环境对生命意识教育给予支持,才可以使生命意识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个体将实践的经验整合,重新体验生命意识……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增强个体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

2.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员是指将所有的社会个体成员,全员的生命意识教育是指对所有的社会个体施加生命意识教育的影响。

将个体看成是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主体,人人都是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工作者,每一位家长、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公民都要根据自身的“岗位职责”实施相应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保证生命意识教育的全员性,把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落实到各个环节,当然,生命意识教育既是一种目的,又是一种手段,是道德教育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一种需要,一种必然的需要。

不论是以家长、教师还是公民的身份,个体都要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懂得严于律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为学生更好的未来、更充实的生活提供可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家长做好家长的角色,尽好监护人的职责,多抽点时间陪陪孩子,聊聊生活,谈谈理想,探讨人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孩子面临困境时的经验不足提供参考意义。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处事方式,要学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试着和他们做朋友,让他们的生活中少些怒斥和苛求,多点赞美和表扬。每个公民都要明白,自己也曾从孩子时期走过来,知道每走一步的特点和需求,其实,站在他们的立场,你会发现得更多、给予得更多,因为你们的关心和爱护,他们会更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3.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全面可以说是一个空间概念,是指学生生活、学习的全部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一方面指生命意识教育无处不在,全方位地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部领域。另一方面指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这三方面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生命意识教育。

家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的环境,孩子呱呱坠地来到家庭,首先受到的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孩子生命意识的启蒙应该从家庭的生命意识教育开始。因为父母日常生活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都是对孩子生命意识教育的引导。为此,父母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做好榜样,培养他们优秀的品格。

伴随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并担任主要的教育角色,学校要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适当开展社会实践,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道德教育教学中。

直至他们成年后踏入社会,学校的教育影响一直伴随,虽然会受到社会或好或坏的影响,但早期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根深蒂固,即使是不好的影响,也会遵循内心深处的底线;相反,早期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教育影响或有或无,社会的点滴影响会使个体生命意识的认知紊乱。这就要求将家庭、社会、学校统一协调,共同为个体成长中的生命意识教育服务。

三、对道德教育视野下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即不可选择地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其生命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其家庭、社会,个体生命的价值也只有在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才能得以形成与展现。因此,人与生命不仅是一个有机体的自然发展过程,更是一个完善道德、履行责任的过程”[5]。的确,人的生命价值只有在其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中才能被确证,这是人的生命价值的道德意蕴。

1.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道德视野下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里有这样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6]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今道德教育中凸显生命意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生命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持续不断地熏陶、影响。培养生命意识的一个途径是明确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不仅包括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讨,还包括对个体与社会相结合价值意义的认识。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要想更好地探讨生命的意义,把握生命的价值,就应该将个体与社会联系起来,整体把握。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生活目标、增强生命价值感。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体现。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即使压力袭来,也不会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败。

人生因目标而美丽,生活因目标而精彩。明确生活目标对增强生命价值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自爱始终是很好的,始终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由于每个人对保存自己负有特殊的责任,因此,我们第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而且应当是不断地关心我们的生命”[7]。没有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生命意识,也不是每个个体的年龄增长就一定代表这个个体生命意识的增强。

3.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意识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

社会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场所。融入社会是价值实现的前提,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就要扮演不同角色以获得人们的关怀和支持。不仅要引导学生增强自己的生命意识,还要动员全社会对生命意识的关注。社会人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他们一些心灵上的支持,对他们进行心灵的感化,让他们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满怀理想,对生命意识教育更欣赏。

一个珍爱自己生命的人不仅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其他人的生命负责。在道德教育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使美好的人生扬起希望的风帆。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7.

[2]王晓虹.生命教育论纲[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3]蒙台梭利.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91.

[4][德]马克思著:刘王坤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5]张勇.敬畏生命: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J].现代大学教育,2009(02):39-43.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20.

[7]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67.

作者:冯文全 孙良英

第二篇:以感恩教育为支点 唤起幼儿生命意识

摘要: 幼儿园感恩教育可以从感恩的三个层面,即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展开,通过知恩识恩、知恩图报、环境营造、实践行动等生命教育形式,充分挖掘利用幼儿生活中感恩教育的资源,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和随机教育相结合等教育手段,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在不断地教育熏陶与实践行动中,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激发幼儿的感恩行动,形成幼儿感恩行为习惯,进而激发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积极健康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感恩教育; 感恩行为; 生命意识

“感恩教育”又称之为“爱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然而从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环境看,幼儿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乐观,家长重智轻德,使现在的孩子久而久之无意中形成自我为中心,只知获取,不懂给予,众人为我的心理倾向。幼儿阶段是一个人性格、习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在此阶段进行感恩教育无疑是最好的时机。

1 感恩教育的第一层面——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感激之情

幼儿感恩教育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幼儿只有在“知恩”之后才会懂得付出,懂得回报。 为此,我们设计了感恩教育亲子学习单,它能较好地帮助幼儿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提高孩子、教师、家长感恩意识,实现家园协同步教育的效果。做法是:活动前两周将活动学习单分给家长,请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内容是“识恩——知恩”记录表,每天晚上让幼儿选择最值得感谢的两件事,以绘画(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想表达的内容)的形式记下来,家长在旁用文字注解。如:谢谢××小朋友帮我搬椅子;谢谢妈妈给买漂亮的裙子……隔天来园,教师利用早谈或餐前准备让幼儿畅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练习共持续两周,结果发现:活动过程中,幼儿与家长的感恩意识被唤醒了,慢慢地可以关注到生活中点滴的值得感谢的小事,感受到了他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了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幼儿有了“知恩”的意识,连家长也自然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成为活动实施的共同研究者和合作伙伴,而且实现家园教育资源共享、双向沟通渠道畅通。

2 感恩的第二层面——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

培养幼儿感恩,就应该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充分挖掘幼儿感恩教育的资源,并与主题活动、学科渗透、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相结合,触动幼儿的感恩情感,努力打造全方位感恩教育课堂。

2.1 主题活动。

可以通过以创设情境、感悟体验为主要形式的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充分地让幼儿去体验、感受,由此渗透感恩教育。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单纯的口头教育是很难接受的,我们以感恩性的节日为契机,如:每年的“三八节”,“教师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展专门的集体感恩活动,能让幼儿在一个大的氛围中学会“感恩”。如中班主题活动《让爱住我家》,活动开始前幼儿记录“亲子学习单——爱在哪里?”,来园时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互相交流并展示自己发现的爱,幼儿渐渐体会到日常生活中许多不起眼的事都是亲人呵护的爱,感受到自己的生活是幸福和愉快的,此时幼儿爱的情感被激发出来。教师再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绘本阅读《逃家小兔》,教师不需要再作任何诠释,幼儿很自然的就体验到了母爱的伟大以及关爱带给人的喜悦。至此感恩的氛围逐渐浓厚,幼儿有了感恩意识,开始萌生报恩的冲动,回家后的亲子活动“我给家人送温暖”,幼儿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帮妈妈做家务,有的给爷爷洗脚,有的给奶奶捶背……由此生成的感恩系列活动还有制作爱心卡、绘画《相亲相爱的一家》、延伸谈话《把爱说出来》等等。这类型的单元主题活动特别注重培养幼儿对家人的情感,让幼儿从体验、理解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的美好情感出发,由此及彼,萌生亲近、关爱自己生活周围的人的情感。

2.2 学科渗透。

各种学科教育资源中都有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把感恩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实现最大化融合,挖掘可融入感恩教育的生命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有机地不露痕迹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如:融合音乐活动学唱感恩歌曲,中班音乐欣赏《小乌鸦爱妈妈》等;融合美术活动的手工制作小花或爱心贺卡等;融合语言活动的绘本阅读《爱心树》《爱是一捧浓浓的蜂蜜》等;融合角色游戏活动,表演活动等让幼儿愉快地尝试各种“感恩”行为,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2.3 日常生活渗透。

从幼儿生活中的点滴事件作为感恩教育的资源,有机地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使感恩教育资源的利用得到最大化与合理化。如采用“情境再现”的方式,将幼儿平时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照片收集起来或拍摄成短片,回放给幼儿观看,唤醒记忆,并用语言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让他们逐渐明白原来平淡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爱与关怀的痕迹。幼儿在反刍生活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到自己平时视而不见的小事中蕴含了父母多少深切的关爱!渐渐地,许多幼儿懂得了:当妈妈生病了,除了爸爸照顾妈妈外,自己也可以主动在妈妈身边问长问短端茶送药;当接受同伴帮助时,也会主动道谢;当别人有困难时也会伸出友爱之手;在平时生活中,能学着帮班级及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渐渐的幼儿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成为一位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充满爱心的人。

3 感恩的第三层面——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感恩的行为习惯

感恩是一种观念,更应该是一种行为习惯,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感恩行为习惯,包括:

3.1 常看到。为营造感恩教育氛围,从班级环境布置着手,在班上特别设置感恩墙、感恩角,紧紧围绕“感恩与生命”这个主题精心设计,贴上标语、图片,幼儿可以每天将感恩画、感恩卡等张贴在上面,让幼儿处处看得到,随时进入感恩角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久而久之可养成感恩的良好习惯。

3.2 常听到。音乐的熏陶能强化幼儿感恩意识,学唱《让爱住我家》、《感恩的心》等经典感恩类的歌曲,坚持多听多唱,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使感恩渗透幼儿的思想意识。

3.3 常讲到。在晨间谈话中,有意识的安排“我为谁做了什么?”“妈妈为我做了什么?”等话题,让全班都来分享与人合作、助人为乐的乐趣和幸福感。还可以运用“榜样教育”,经常给幼儿讲国学中《弟子规》、《三字经》中亲情故事,在讲解、讨论中树立榜样,让幼儿学习明白感恩的道理……

3.4 常做到。我们不仅要求幼儿天天讲,更重要是天天做,能用实际行动来表达,从而使感恩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如开展向父母“每天表达一点爱”活动,让幼儿用一个举动或一种行为来表示对父母深怀的感激之情,如给父母捶捶背、为父母装饭……;当感受到家人爱自己时,不时地拥抱自己的家人,用一句“我爱你”向父母表示感谢他们的付出。为了能使幼儿持之以恒地做到,还应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表现做好爱心记录,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久而久之,幼儿慢慢地感受、接触爱的行为,不自觉地会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

幼儿的感恩意识不是天生的,它的培养需要环境的熏陶、教育的点拨。幼儿园的感恩教育正是通过环境营造、知恩识恩、知恩图报、以情动情、以德报德、以人性唤起人性的生命教育形式,唤醒幼儿的感恩意识,激发幼儿的感恩行动,形成幼儿感恩的行为习惯,它不仅使幼儿园的生命教育顺利开展,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生命教育将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陈毅妹

第三篇:在语文教育中融入生命意识的策略探析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了教育体系的改革,新型教育理念也逐渐引入到各个教学阶段,而生命教育就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对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在生命意识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且生命意识也为语文教育拓展了方向。本文主要针对生命意识与语文教育的融合进行分析,希望对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 语文教育 融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36

在教育中,生命是其逻辑的起点以及最高的目的,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尊重人的生命发展规律,且关注生命以及点化、润泽生命也是教育的核心。在语文教育中,除了对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外,还需要更加关注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实现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有效统一,这才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目的。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这也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

一、语文生命意识教育概述

对于生命意识的教育来说,主要是语文教学对经典的作品进行学习与赏析,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何种态度和行为对待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知道生命的可贵和可爱以及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生命意识教育中,要让学生对生命尊严产生认识、对生命的价值产生理解,此教育的核心就是对生命的珍惜、尊重和热爱,让学生从思想上对生命产生敬畏,从而珍惜、欣赏生命,感受生命的乐趣,追求生命的魅力。同时,要引导学生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更多关注精神取向,不仅涉及自我幸福、追求和生命价值的实现,且人们作为重要的社会成员,它的价值还体现在对人类与社会的关怀以及贡献方面。因此,生命意识教育中要让学生明确生命的意义,最终发挥自我价值,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培养正确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所必然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是非美丑标准进行初步的掌握与判断,且以此衡量各种客观事物,指导自身行为。最高层次的生命教育主要是实现自我超越以及对功利、世俗的超越,达到和自身、他人、社会、自然等各方面的和谐。

二、语文教育中融入生命意识的必要性

1.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教育期间,一些学生呈现出没有目標的状态,一些学生将成绩看得过重,这种压力可能来自学生自身,也可能来自学生家长,给学生带来了学业负担。一些学生无法正确处理同父母之间的矛盾,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变现得茫然无措,还有一些学生不能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常出现情绪的失控。此类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而通过生命意识教育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2.生命意识教育课程的缺失

教育最高的境界就是让学生对生命产生敬畏和珍视,但从目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理论课程,忽视生命意识教育的问题,在一些课程设置上尽管存在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但此类课程并没有实现有效的落实。

在教育中,其实生命教育和各学科都存在密切联系,由于现阶段生命教育课程并不完善,为了促进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需要将其融合到各学科教学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含有大量关于生命意识的教育内容,因此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生命意识进行有效渗透,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

3.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在新课改中,更加强调人的能动性以及主体性,更加关注人的生命以及价值,并提出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育理念。在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教学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它育人的功能以及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更加强调,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融入生命意识内容,是满足新《课标》要求的。

三、生命意识与语文教育的融合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由于学生普遍缺乏社会阅历,他们的生命意识往往十分淡薄,为了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借助教材内容来引发学生对生命的关注与思考。

如在对《边城》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以翠翠为例,尽管外公对她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她的内心仍然十分孤独,这是因为外公对她的少女情怀不能真正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翠翠的形象让学生产生对生命的关注和对人生的思考。在《拿来主义》这篇课文中,主要针对两方面内容进行阐述,一种是国民政府崇洋媚外且出卖民族文化遗产的投降主义,还有一种是革命文艺阵线内部的两种错误倾向,即割断历史、全盘否定的“左”倾错误和拜倒在洋人脚下、主张全盘吸收的右倾错误,这篇课文思想深刻,见解独特,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这两种主义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在《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中,尽管作者对死难的烈士高度评价,但可以发现其实作者对他们的徒手请愿方式并不赞成,鲁迅先生尽管也认为在人类历史进步中需要人们流血奋战和牺牲,但他认为请愿并不在其范围之中,通过让学生对课文的阅读,让他们品味和领悟生命内涵,感受生命的伟大与珍贵,从而唤醒学生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

2.拓展教材资源,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知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资源以文字资源为主且内容有限,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师就需要对教材资源进行有效拓展,来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深刻认知。而影视作品就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将它和语文教材进行联系,就能够以光电声的魅力,对学生产生视觉的强烈冲击,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引入相关影视资源,使学生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深刻的认知。

如在对《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美丽人生》这部电影,让学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产生直观感受,让他们明白生命的苦难、乐观以及智慧。在学习《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欣赏戏剧《我们的荆轲》,带领学生重新审视历史并深入解读,在课堂中还原出充满生命焦灼、欲望、矛盾的刺客形象,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感知。在《苏武传》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戏剧《苏武牧羊》,并结合想象对历史进行复原,对学生说明北海牧羊时苏武所遭受的困难以及19年后自匈奴归汉时和妻儿分离的生命悲苦,来让学生感受苏武的爱国之心以及坚韧的生命意志,加深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感悟。

3.通过写作教学,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生命

在语文教育中,作文写作是重要的环节,由于写作需要,学生融入自身的思想并进行思考,因此借助写作教学为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提供了良好载体。因此,在写作教学以及评讲中就可以对生命教育进行有效渗透,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生命,强化他们对生命内涵的认知。

如围绕题目《假如我还有三天的光明》进行写作,假设生命只有三天的时间,让学生从“想些什么”“想做些什么”等方面对生命进行感悟,从而促进他们感知生命的可贵,强化他们珍惜时间的意识。同时,在作文训练中,材料作文是重要的类型,它能够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学生思想进行启迪与激发,因此通过合理选择作文材料,能够提高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生命意识是现阶段教育发展中提倡和关注的重点内容,语文教育作为重要的人文类学科,为生命意识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条件,为了更好实现生命意识教育的目标,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结合生命意识教育的特点,积极进行语文教育生命意识的融合策略探索,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邓祖国《高中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的融合探究》,《小品文选刊》2020年第3期。

[2] 张桃林《基于“生命语文”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主题学习研究》,《读写算》2020年第19期。

[3] 杨文萍《“生命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新课程研究》2020年第12期。

[4] 吴泽玲《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7年第5期。

[5] 王妍俏《浅谈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年第5期。

作者:柴淑红

上一篇:中等职业技术论文下一篇:恋爱心理学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