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资金风险防控

2022-06-25

第一篇:财政资金风险防控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手段来扶持农业经济的力度逐年加大,资金总量迅速增加,规范资金管理,提高支农资金的绩效已成为各级政府和财政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2004年至2008年,中央连续5个一号文件都在强调农业和农村问题。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次强调在政策和资金上要向农业倾斜。农业财政政策的扶持和支农专项资金的投入,是缓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自治州人民政府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全面发展,使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当前条件下,如何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就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我们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我州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近年来,巴州积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持农业经济发展的精神,在上级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农业投入,强化了支农资金的管理,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加强;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的进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至2008年3年来,我州财政支农资金(上级追加专项)累计支出37694.5万元,财政支农资金主要用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农业科技推广、农牧民培训、农业产业化、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建设和品种改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和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良种补贴、灾害救助等方面。农业科支农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是:2006年合计支出85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4601.9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151.2万元,畜牧业专项374.8万元,农业生产专项1288.7万元,水利专项956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50万元。2007年合计支出13422.6万元,主要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5434.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1090.8万元,畜牧业专项2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3828.3万元,水利专项2648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25万元。2008年合计支出15749.3万元,其中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8645.5万元,林业发展专项资金733万元,畜牧业专项769.6万元,农业生产专项2296.8万元,水利专项2287.4万元,自然灾害救助资金1017万元。

从以上所列数据可以看出,2007年比2006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57.49%。2008年比2007年财政支农支出增长17.33%。从增长内容看,支持林业、畜牧、农业生产和改善水利设施和自然灾害救助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各种农业补贴资金,近两年增和幅度较大。通过支农资金的有效投入,使公共财政的阳光逐渐覆盖到农村,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落实,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享受到了切实的实惠。总体来讲,财政支农资金在以下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水利基础设施居农业基础产业地位,水利建设具有长期性、连续性和发展的超前性。为缓解我州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农业抗灾能力较弱的矛盾,3年来我州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集中“以工代赈、节水灌溉、防汛岁修、桥涵建设”等水利项目资金5891万元,支持了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落实了各项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

积极配合各级农业部门,落实农作物良种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种粮农民积极性和实施棉花良种推广,及时拨付补贴资金,确保惠农政策的顺利实施。2006-2008年,我州共落实粮食补贴资金9650.4万元,累计补贴小麦面积130.75万亩;落实棉花良种补贴2549.7万元,累计补贴面积169.98万亩,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

3、稳步推进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加快林果产业发展

按照自治州提出“百万亩香梨、20万亩葡萄、20万亩红枣、20万亩杏”的建设目标,近五年来全州林果业以年均10万亩的速度快速发展。 大力实施了森林生态效益、天然林保护工程。2007年林果总产值超过7.62亿元,预计2008年农民人均来自干鲜果品的收入超过744.8元,比上年增加155.8元左右。

4、加快了畜牧业各项资金投入,克服了动物疫病、自然灾害等困难,畜牧业得到稳步发展

2006-2008年共落实畜牧业专项投资1440.4 万元,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州畜牧业生产进展较为顺利,到2007年底,牲畜存栏309.03万头,年出栏牲畜322万头,肉类总产量9.7万吨,奶类总产量7.1万吨,禽蛋总产量1.2万吨,畜牧业产值20.5亿元,畜牧业在农牧民人均增收中的贡献份额100元以上。

5、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加大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工作

2006-2008年全州共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100万元,对25匹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配套农机具进行了补贴,补贴拖拉机1698台,配套农机具3592台,使农业机械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到2007年底,全州拥有各类拖拉机41802台,配套农机具75834台架,全州农业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了70%的疆内较高水平。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分配、轻管理”和资金管理不科学的问题长久存在

各县市、单位争取项目和资金的积极性很高,但资金到位后重视支出轻视管理。不重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的现象较普遍存在,尤其是随着资金量的快速增加,财政各项监督检查力度不够、查处不严,个别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财政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财政内部和资金使用单位缺乏项目资金的绩效评价体系,资金监管中的越位和缺位现象同时存在。在资金管理上,项目资金迟迟不到位,配套资金未作安排或安排不足,资金使用“撒胡椒面”和截留、滞留、占压,拨付不及时的问题依然存在。

2、项目申报程序不够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项目申报时间过长,部分支农项目因此贻误了最佳实施时机;财政资金再分配透明度不高。在申报支农项目时,往往是部门说了算,财政部门难以进行有效监督。在项目管理上,事前立项不严格,论证不充分,项目申报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可行性。在实施中擅自变更、调整项目计划,项目竣工验收不及时,致使项目建设质量不高。

3、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有少数财政支农项目资金没有专门的资金管理制度,农口部门在安排使用时弹性大,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如林果业发展资金、地方苗圃建设资金、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等。还有一些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已经过时,不符合客观实际。

4、监督管理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财政性项目资金规模越来越大,项目个数越来越多,但是监督力量未随着财政性项目数量和投资数额实行同步增长。目前,我州对财政支农资金中的违规违纪处罚偏轻。对部分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人和事,未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进行处罚,从某些方面方便了个别单位和个人心存侥幸,违反法律、法规、财经纪律的现象屡有发生。

5、资金配套政策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各农口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资金政策,很多项目资金文件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而我州大多县财政困难,没有多少财力支持农业发展,农业投入资金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根本无法满足上级要求的大量配套资金。但为了争取上级项目,造成了“虚假配套”和“烂尾”工程,既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

6、有财政多个部门管理支农资金的问题

财政内部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和同一个项目由多个部门管理的现象,部分项目和投资交叉重复。在项目管理上部门之间出现了越位和缺位。有的项目资金重复安排而被挪作他用,降低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要想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必须把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

三、加强和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

要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应当以规范管理为目标,以健全制度为手段,力求将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和谐统一,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1、深化财政改革,努力打造阳光财政

在农村基层单位深入推进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乡财县管改革。通过各项财政改革,公开财政资金的管理,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牧区。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实现支农资金的整合

农业投资项目要归口安排,明确各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划清各主管部门所负责规划和管理的农业投资项目的范围、内容,确保各部门申报的项目不交叉、不重复。财政部门安排的支农资金,由财政部门牵头、协调和管理,要扩大财政投入规模,创新管理模式。

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归并支农项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资金整合要由财政部门负责对各主管部门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审查,及时综合,划分归口,对交叉、重复的项目予以调整;其次,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要科学合理。要很好地采用财政贴息、财政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补贴、贴息或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在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组织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乡镇、村各级干部深入村社广泛宣传,征求规划建议和意见,开展民主讨论集思广益,提高项目规划过程的民主决策水平,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007年,我州焉耆县紧紧围绕优势资源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着力培育一批具有明显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重点支持发展以葡萄为主的红色产业,对涉及农业产业化的项目资金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整合支农资金8624.8万元,用于重点项目、主导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建立项目库,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

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和专家评审制度,要区分轻重缓急,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和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上。在农口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分别建立分类项目库,经过评审协商后,比较好的项目选入项目库。对上级要求上报的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在建立项目库时,必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水利、交通等)、特色产业建设项目、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教育、卫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生态建设项目和人居环境建设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申报,使项目与项目之间相互配套,并集中投向重点支柱产业、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民生民本等方面,充分发挥所有财政性项目资金应有的效益。

4、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当前,对农业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必须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资源补偿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积极创新财政政策措施,采取以奖代补,民办公助,财政贴息、以物抵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农民自愿投资投劳,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出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通过提高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度,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农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5、支农资金要及时足额到位

为解决预算确定的时间与农时的矛盾,保证冬春季节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需要,在当年财政预算未经人代会批准前,应于上年末以前加大预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力度,保证与春耕生产有关的支农资金及时到位。财政预算批准后,要按法定时限批复部门预算,提前部门预算编制时间,做好项目实施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储备,细化项目预算,以便预算批复后及时下达项目资金,加快支农支出进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地区,支农资金要实行集中支付,防止资金的挤占或挪用。

6、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主要通过发布项目指南,指导项目申报,规范评审、立项、投资以及绩效评价程序和办法,使项目资金安排做到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改进资金分配办法,提高支农资金分配的透明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要下放项目审批权限,严格资金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要按照“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全面推开支农资金县级报账制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控制。积极推行专家评审、张榜公示、招标投标、委托中介审计等方式,把各项支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村、落实给农民,真正做到各项政策不走样、各项资金不流失,确保专款专用,使支农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7、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评价

财政专项支农资金支出是政府公共支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各级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支农资金的监督检查,实现监管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从项目立项、资金使用、项目效益等环节入手,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规范和加强监督管理,真正建立起资金使用的问效制和问责制。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把监督和管理贯穿于支农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支农项目完成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实行资金使用效益报告制度,为每一个完工项目建档立案。改变重分配,轻管理的现状,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第二篇:财政专项资金

财政专项资金,是中央、省、州拨给各地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发展、民生保障、项目建设以及政策补贴的资金,具有明确的指定用途,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专项资金的高效使用是推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催化剂”,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民生问题的重要物质基础。来源多、数额大、是当前财政专项资金的主要特点。

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执行“据实申报,专家评审、择优推荐、专款专用、绩效评价”的工作程序,认真落实专家评审制、工程招投标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制、资金管理“三专(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制、资金使用公示制等管理制度,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国家涉农补贴专项资金,必须严格遵循“调查核实、张榜公示、专款专用、据实补贴、集中发放”的程序;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符合其使用规定和用途,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超越权限,违反程序擅自分配、拨付、使用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是指对企业用特定资金来源形成的,并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进行计划、调控、监督等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专项资金按其形成来源主要可分为专用基金、专用拨款和专项借款三类。

专项资金管理的基本要求是:

1.各种专项资金的形成,建立、提取和使用都必须符合国家统一规定。对各种专项资金要单独核算,划清与生产经营性开支的界限,不能互相占用;

2.建立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责任制,努力提高其使用效率;

3.在资金的使用上,要坚持专款专用,量入为出的原则,使各项专用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达到预期目的。

为建立科学管理、确保专项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特订立本制度。

一、专项资金的内容。专项资金是指国家和上级拨付给本单位的项目资金、扶贫资金、贴息资金、补助资金等。

二、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凡属国家或上级拨付的各项专项资金一律实行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或改变用途性质。

三、资金使用审批。专项资金的使用必须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由局长亲自审批支出项目,由班子集体决定使用方向和数额。如果是上级指定使用的必须按要求使用。

四、专项资金的管理。专项资金实行专帐管理,专户储存,财会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五、专项资金的支付。专项资金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开支后方可支付,支付程序为:开支内容——凭证——经办人签字——审核——审批——支出。

对违反上述规定者,扣减年终奖,构成犯罪的要依法处理。

本制度从二00九年八月二十日起执行。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升

对财政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机制。

一是全面推行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体制。按照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管理要求,将专项资金全面纳入“报账制”管理,并结合资金性质、规模和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分别实

行县、乡两级“报账制”,对专项资金做到管好管活。

二是“报账制”程序进一步得到规范。项目实施单位在第一次申请预拨资金时,必须提供项目实施方案、资金预算、合同等有关资料,经项目主管部门审核后,送财政部门相关业务股室审核,报分管领导审核,交专项资金核算处办理资金拨付手续;以后申请拨付资金时,必须将前次预拨资金全部报账,并由项目主管部门技术人员和有关监理人员签证后,按工程完工进度申请拨付,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对项目实施情况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项目完工后,由项目实施单位、承建单位提出验收申请,经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实施单位共同验收合格后,扣除质量保证金;专项资金实行封闭运行,资金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

单位,大大减少了资金拨付环节,有力地推动了项目建设。

三是规范专项资金管理体制,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按照分工协作、部门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改变过去项目主管部门既管项目又管资金的现象,在资金管理上理顺了财政部门与项目主管部门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能职责,有效地遏制了随意挤占、挪用、调整项目资金的现象,确保了资金专款专用。

四是健全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部门积极参与项目立项申报,变过去只由项目主管部门立项为财政部门参与立项,避免了盲目争项、重复立项的现象;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实行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改变了过去项目管理与资金管理责权不明的现象,使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共同把关、相互制约,规范了资金运行,强化了资金管理;同时项目主管部门、财政部门把监督检查和跟踪问效贯穿于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三篇: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

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制度

为了严格执行财经制度,规范财务管理,节约开支,集中财力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杜绝不合理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特制订本规定:

一、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和工作目标

1、监管原则。按照大财政、全过程的原则进行监管,即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监管范围,在资金使用的事前、事中实施监管。

2、监管范围。

(1)乡政府、各站所、各村民委及社会团体等涉及财政资金活动的单位,均为财政资金监管单位。

(2)各级政府安排和分配用于本乡及各单位的各种财政资金、非税收入、社会捐助、涉农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等专项资金,本级财政拨付到所属单位及村的所有资金。

3、监管工作目标。

通过加强对财政资金的分类监管,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不实、虚假立项、骗取套取,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的行为;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质量,推进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促进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按章办事、廉洁从政,积极推进政务公开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财政收入监管

1、坚决贯彻执行“收支两条线”,乡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必须缴入财政所专户,实行统收统支,专户管理。

2、各项收费、各项专款、创收和争取的资金等,必须缴入财政所专户管理,不许私设小金库,不得坐收坐支。

3、对各部门的收取的款项,因不交专户,资金体外循环所造成的一切后果,由当事人自己负责。

三、财政支出监管

1、乡政府各项收入、支出必须使用正规合法票据,由乡长“一支笔”签批。集中签批票据时间定为每周一,其他时间不予办理。

2、各工作人员报销时,票据手续必须完备,由经办人,主管领导签字后,再由乡长签批,经财政所长审核后方可支出。

3、各工作人员,经请示领导发生支出后,在一周之内必须签批报销,逾期不予受理。

4、成立乡级财经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常务领导、纪检委员、财政所长组成。

5、单项支出在1000元以下的由乡长签批报销;

6、单项支出在1000元到5000元的,由乡财经领导小组联审后,乡长签批报销。

7、单项支出在5000元到10000元之间的,由乡财经领导小组讨论决定,再由乡长签批报销。

8、10000元以上的大宗支出,必须经财经领导小组讨论,乡党政班子联席会议研究同意后,再由乡长签批报销。

9、对于不按规定审批的,不得报销,不准入账;支出票证不是合法税务发票的不予报销;各部门工作人员,未经请示,发生的各项支出,一律不予报销。

四、日常监督管理

1、财务人员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认真履行监督职能。

2、乡政府所有收入必须统一使用财政行政事业性收据。所需收据必须从乡财政所直领直销,做到日清月结。

3、乡政府财务的收支情况,除按月结算、按季汇总、每季度公布一次外,财政所每月的1日、15日向书记、乡长填报资金流量表。

4、财务人员要及时进行处理账务,做到日清月结,票据装订规范,报表齐全,内容完整。

第四篇:浅析乡镇财政资金监管

摘要:为进一步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就应抓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建立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机制,规范资金监管流程,把监管乡镇财政资金工作放在首位。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状;监管措施

前言:乡镇财政是维系我国基层的政府财政体系,做好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我国财政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窗口。在新形势的推动下只有加大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才能更好的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本文以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现状作为出发点,找出问题根源所在,提出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合理化建议。

一、 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现状

(一)监管主体执行力度仍有不足

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改革不断深入,促使乡镇财政资金结构发生改变。乡镇财政管理直接管理资金增加了多项财政资金,不再是过去本级资金、财政部门资金、少数县级主管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金,以及部分乡镇组织的集体经济收入,改革后的乡镇财政管理资金包括补助性资金、项目资金、村级资金等[6]。

乡镇财政直接管理资金的增多,虽然扩大了乡镇原有资金数量的规模,但也加剧财政收支状况的平衡。这是由于多方面人为因素导致的,虽然人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但由于乡镇财政资金并未按照事先规定好的预算落实到实处,使县镇财政收支不平衡这一矛盾更加突显出来,这一问题不解决,必会造成乡镇财政资金出现漏洞,造成严重后果。

我国农村改革体制的不断发展健全,也使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落实情况和惠民政策的落实受到关注,中央领导不断反复强调要加强整改和落实。中央领导多次会议上谈到落实情况,也到实际中走访群众,视察工作。在中央领导高度的关注下,也加大了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建设实施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监管

制度。迫使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政策逐步落实,重点加强了乡镇补助性资金的落实工作。因此,各方领导和部门的关注,也使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乡镇农民也对这次政策的颁布给予很大期望,都希望自己的切身利益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所以,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也成改革的关键所在[2]。

(二)乡镇财务管理政策与现行体制相矛盾

我国对乡镇的改革虽然不断加强,但是对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不断进行调整,这些调整并未对乡镇财政收入有所增加,也未推动乡镇经济发展。乡镇的管理,无论是人、财、物的管理都与县级行政和财政管理各不相谋,大部分地区将乡镇管理划分到县级进行管理,但都实行垂直管理的方法,因而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乡镇在财政上的支出,仅剩下部分人员经费和少数公用支出,导致现行我国乡镇财政可使用资金不足[1]。

(三)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欠缺

1、预算管理不规范

乡镇财政资金在使用中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因为乡镇预算并未有按照规范进行严格管理,主要是预算编制在制定时简化、笼统、一带而过,没有对收入和支出进行全面精细的编制。乡镇财政监管部门如同摆设,法律约束未曾起到作用。预算的编制和调整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批报,执行时随意性很强,并未径乡镇人代会批准。乡镇财政预算仅仅是形式上进行编制,而未有实际作用,因此乡镇财政资金在监管中很难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3]。

2、专项资金监管工作欠缺

专项资金在发放上并未实现全面覆盖发送,尤其是补助性资金。会计在核算资金时,明细分类不全面,每户每项资金没有很好的核对标准和管理手段。补助性资金在发放时,身份信息没有进行准确核对,出现很多不文明现象,更有甚者冒领资金或者再次领取。乡镇财政也因权力不够不能进行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导致在信息核对时并未建立准确无误的信息体系,出现信息不完整和不真实问题。而一卡通也未发放到每个乡镇需要补助资金的村民手中[4]。

3、从业人员欠佳对业务熟练程度

乡镇政府机关和财会人员存在无证上岗现象,虽然对财会人员近年来加大了培训力度,可由于自身整体素质和文化素养较弱,对专业知识和业务掌握情况不充分,致使县镇财务不曾有个专员负责,变动较大。财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权责分布不明确,分工不具体。没有统一准确的核算程序。会计账簿设置也有缺陷,核算科目并不准确,结算时逃避银行和有关制度的规定,超额度进行现金结算,滋生公款挪用现象的发生[8]。

4、财政内部体制不健全

乡镇财政在监督管理中,内部体制不健全,对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等控制制度不严密,不能健全会计档案管理和财产清查制度。没有达到权责分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目的。权力和权限划分不标准,财务管理人员分工混乱,并未建立良好的问责机制,执行力度不够。

二、 乡镇财政资金管理的措施

(一)完善资金监管的信息机制

信息机制的完善是维护好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前提,各个财政部门要根据多种办法,及时的让乡镇政府掌握到资金下发情况和资金下发的有关政策文件。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监督工作,掌握监管要求。同时,调动人民群众协助进行监管,利用抽查和巡查的手段,对各级财政制度进行抽查,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监督。还要提高乡镇财政信息化水平,做到全面、无误。将乡镇财政资金信息化建设放在工作首位,力争健全信息数据库,实现县级、区级可以联网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管动作,做全信息化动态管理。还要建立反馈渠道,这样才能对监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进行了解,最早想到解决措施。这有利于完善有关政策,规范资金管理。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协助财政部门开展监督工作。公开公示也是落实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基础,对上层和下层的公开公示制度做到全面、可行、有效。

(二)加强基础业务

专项资金进行核算时,要加强会计核算和具体操作能力。定期进行会计培训,杜绝无证上岗现象。要使用统一的核算软件进行核算,项目资金和补助性资金,不能拨入乡镇政府机关账户中,必须做到每户每项资金专门的管理和有专门账目核算。为了防止挪用公款现象,杜绝使用超标准的现金结账。对建设性较高的项[5]

目,要完善主体信息和项目施工资料。还要使乡镇各项支出完全符合财政财务规定标准,要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合理的支出理由、经手人、单位负责人、审批人也要进行签字。对财政的票据也要有专人进行管理,明确其责任要求[7]。

(三)规范乡镇财务管理方法、加大财政监督

把本省和乡镇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合理有效的实施办法,针对目前出现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乡镇财务管理方法。要重点解决各个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相互协作不到位的问题,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同进行财政资金监管。还要在此基础上出台具体的管理规定,联系实际情况和整改的要求制定一套较完善的管理规程,要明确各个部门之间的分工和职责,明确乡镇在专项资金发放的具体流程,明确资金管理核算要使用统一标准。另一方面,改变以往县级财政监督模式,加大权力监督范围。不仅要抓好财务人员业务上的基本工作,做好乡镇预算的编制,还要完善本级乡镇监管体制,完善乡镇财政机构及队伍建设。 结束语:综上所述,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需要多方努力,共同合作。只有把乡镇财政监管完善好才能进一步贯彻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才能更好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从而更优质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不仅要健全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要积极做好对专项资金的发放和监管工作,要想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和社会和谐,就必须要实施科学化、准确化的乡镇政策资金监管制度,这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推动我国整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参考文献:

[1]田浩.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3.

[2]张明华.守住财政资金运行的末端环节——湖北省丹江口市推进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纪实[J].财政监督,2012,25:41-43.

[3]刘正军,刘鸿.浅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以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经验为例[J].财政监督,2013,09:50-52.

[4]王益民,袁莉萍.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问题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0:78-79.

[5]金艳.黑龙江省开展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调查报告[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05:27-29.

[6]苏东日.湖南省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先进做法对全国及辽宁的几点启示[J].农业经济,2012,04:91-92.

[7]李若云.发挥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优势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安徽省乡镇财政监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的调查及启示[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2,06:30-31.

[8]郭用海.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建议[J].财政监督,2014,03:41-42.

第五篇:财政资金监管总结2014

2014年**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总结

一年来,在县财政局、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不断加强镇级财政建设、积极培植新财源、强化镇级财政资金的监管,使我镇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有力的促进了我镇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镇基本情况

**镇在**县的西大门,是由五个小乡镇合并而成的农业大镇,镇域面积3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万亩。管辖18个村、2个社区,全镇总人口达7.5万人。2014年,全镇确定财政收入目标为 10000万元,较上年实绩增长25%,净增2000万元。2014年初步预算可用财力为3070.2万元,在支出安排上体现新增财力倾向美好乡村、集镇建设与开发区建设等重点支出倾斜的特点,预计投入村级道路及美好乡村建设350万元,集镇建设300万元,园区建设450万元。截止目前,共建立健全2014年度乡镇财政资金档案6宗,涉及补助性资金3101万元,项目类资金2435.2 万元,预算资金3070.2 万元,开展抽查巡查工作60余次,积极落实财政资金监管工作。

二、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主要做法及成效 为了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落实好中央各项民生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

1、扩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镇财政将镇本级资金、镇集体经济收入、上级政府安排各类补助性资金、上级部门下达到乡镇的资

金等全部纳入乡镇财政监管范围。我们镇每一个单位的每一笔收支都是在镇财政严格的监管下完成的。2014年上级部门下达乡镇项目资金,各项补助类资金,我们镇各类支出达8606.4余万元,均纳入到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并将各项资金及时录入财政资金监管系统,以便于随时查询各项资金拨付情况。

2、严格财政资金使用审批程序。我们结合**镇的实际制定了《**镇财政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在工作中我们能严格执行《程序》的规定,要求每一笔财政资金使用支出,首先经主要领导同意,分管领导签署意见,财政分局对票据进行初审,签署意见后,报镇长审批,最后到财政分局办理资金的拨付手续,由分局在国库集中支付平台上统一支付。

3、加强补助性资金的监管力度。我们镇对各项补助性资金补助政策和补助对象做到了及时公开、公示,扎实做好补助信息的基础管理工作,采取“部门造册、专户管理,分账核算、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实行“一折通”,杜绝了挤占、截留、挪用农民补贴资金的现象,保证了资金按期拨付并兑现到位。还通过走访、查阅档案等形式,对补贴资金发放到位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2014年我们镇共发放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民政优抚、五保、低保等,全部采取“一折通”形式及时足额的将补助资金发放到补贴对象手中,无一错补、漏补、少补。

4、加强项目资金监管。镇财政严把项目申报关,做好项目公示,并对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全程监督,使有限的

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2014年,我们镇共完成一事一议村村通、路桥修筑、文化广场等建设项目20个,资金支出共计694余万元。由于镇财政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户储存,专人管理,分账核算,对每个目实施全程监管,对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进行实地察看,并向上级财政提出意见建议,及时检查项目的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及时评估验收,做好项目支出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使项目资金为三农服务发挥应有作用。

5、加强镇、村资金和财务的监管。加强镇级财政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并按规定及时足额将所有收入缴入国库。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管理,协助镇农经站,严格执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工作制度”,规范了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对各村村务、财务公开内容、时间、形式做了进一步的规范,要求各村必须按照《**镇村务(财务)公开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村务、财务公开。同时,加大对镇村资产的管理力度,建立健全镇村资产保管、使用、处置等管理制度,做到资产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统一。

6、加强资金抽查巡查力度。通过镇财政管理工作人员抽查、巡查资金这种方式,不仅多方面听取了群众意见和了解了情况,而且全面准确地把握抽查巡查事项的真实情况,充分发挥镇财政部门主体作用,切实担当镇财政资金监管抽查巡查的职责。对于补助性资金抽查按照不低于该项资金补贴对象5%的比例,成立了工作小组对抽查巡查情况进行记录,形成文字材料,并定期整理、装订成册,按文件档案要求保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抽

查巡查,检查项目申报是否有权威部门的可行性报告;工程招投标过程是否全程公开;项目开工建设和进展情况是否按计划进行;工程完工后是否及时组织验收;资金是否按规定程序及时拨付到位。在抽查巡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涉及违纪违规的要按相关规定办理。

通过加强对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增强了资金的安全性,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三、关于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一定要紧密结合乡镇自身实际,从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培植乡镇财源这一根本出发,通过理顺体制,健全制度,完善机构,规范职能、强化监管等方面入手,建立起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新型乡镇财政。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乡镇财政对乡镇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对每笔财政资金的使用都要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2、要加强乡镇财政建设,就要加快发展乡镇经济,为乡镇财政培植充裕的财源。要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子,因地制宜、涵养和培植后续财源。首先,要根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已有的政策优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积极发展对乡镇财

政贡献大的产业,做大乡镇财政收入这块蛋糕,不断拓展财源建设空间,加大乡镇财源建设力度。其次,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能,通过严格的管理和有效的经营,管理好、经营好乡镇集体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实现乡镇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乡镇财政提供充裕的、直接的财源。三是在发展经济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切不可不顾乡镇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3、改变方式,拓展财政资金监管的深度与广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资金发放监管机制,严格执行资金操作规程和财政政务公开。二是要对农村低保、五保户、困难户、大病救助、三农保险等项目实行全面覆盖,切实做到公平、公正与公开;三是项目建设要严格实行四个制度,即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管理程序规范;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提高乡村项目实施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实行绩效评价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保证资金使用安全;实行跟踪审计制,提高资金的监控能力,确保专款专用。

我们**镇在乡镇财政工作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镇级财政建设、不断强化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力度,为**镇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保证。

**财政分局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

上一篇:财政收支情况分析下一篇:初中校运会加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