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论文范文

2022-05-09

第一篇:财政支出论文范文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初探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管理活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一种以财政支出为对象的绩效管理活动,通过将考评结果融入整个预算编制,使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进行,以提高政府管理效率、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由于财政支出的特性,决定了这种绩效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资金方面的管理;其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将管理的重心放在资金使用效益问题上,注重资金的效率性、经济性和有效性;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不仅要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与产出,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和产出,其目标是追求整个社会的效益最大化。

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实施意义

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是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和提高财政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同时有助于各级政府强化“花钱”的责任意识,促进形成追踪问效的管理理念,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

1.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财政管理。财政管理包括财政收入管理和财政支出管理。没有健全的财政收入管理机制,财政资金运行就缺乏稳定可靠的来源;没有健全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就难以提高财政资源的配置效率,难以保证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因经济发展阶段不同、财政收支规模不同,一定时期内财政管理面临的工作重点也不同。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决定了财政管理的重点应实现从收入管理向支出管理转移,注重追踪问效,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既包括事后的绩效考核,也包括事前的绩效预测。

2.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保证公共服务型政府稳健运行。财政风险,是指在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的过程中,由于财政自身的缺陷和多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而造成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型,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产生风险的可能性也逐渐加大。当前,各级财政安全的最大隐患包括多年来所积累的各种潜在财政风险如社会保障欠账、公共部门债务负担及国有企业亏损等,都可能直接使财政状况恶化,引发相应的财政风险。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可以化解财政风险、缓解收支矛盾。

3.推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有利于公共服务型政府支出范围结构。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基本建立,但社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充分。在这个时期,财政支出的范围与结构同公共服务型财政支出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还难以与国际惯例接轨,存在着分工模糊与领域交叉。在此背景下,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反馈调整机制,科学界定财政具体支出范围,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二、南昌市分阶段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构想

近年来,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探索,结合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本身的规律,南昌市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改革将会经历启动、完善、成熟三个阶段,而不同的阶段往往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内容。

1.启动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目前,全国各地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制度改革正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江西省也于2013年3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南昌市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还处于启动阶段,不可避免地具有三大特性:(1)学习和模仿其他省市在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即思想学习与制度移植;(2)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方面的试点和探索;(3)由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与原有的管理理念、制度安排之间具有一定的冲突性和非兼容性,启动阶段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试错性特征。当然,从现实角度来说,启动阶段的改革任务主要是灌输和形成一定的绩效意识或理念,为进一步的改革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机构基础,并积累一定的绩效管理实践经验。

2.完善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随着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的深入和推进,南昌市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将很快由启动阶段过渡到完善或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性有:(1)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理念创造性地融入了原有制度安排,即具有南昌特色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度模式日益形成;(2)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绩效意识逐步转化为现实的绩效责任,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责任不断被明确和落实;(3)财政支出绩效管理改革的渐进深入,使得绩效管理的财政效果不断显现。当然,在此阶段的改革会引致一些标志性的事件或结果,如设置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管本级政府支出的绩效监管工作;单位和部门支出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与管理试点工作不断得到施行;建立初步的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并按支出绩效的大小不同,对项目、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支出进行适当的价值排序或预算调整。

3.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的特性与内容。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及其改革的成熟或相对成熟阶段,是全面绩效管理的高级发展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性有:(1)全面绩效管理或绩效预算得到施行,即绩效化管理的覆盖面被大大拓展并发挥明显效用;(2)财政绩效管理的方式、方法与程序日益规范化,即财政绩效管理的主观随意性大大降低;(3)财政绩效管理建立在较完备的制度保障基础之上,即已形成不同层次、相互配套的财政绩效化管理体系;(4)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具备较充足的公开透明性,公众最大限度地参与或监督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全过程。从改革的内容或任务来看,实行全面而成熟的绩效预算是此阶段的核心任务,较完备而配套的绩效法律法规则是制度保障,而遵循绩效原则进行的政府运作流程再造则是一种必然的制度改革结果。

(作者单位:南昌市财政局)

作者:李新宇

第二篇:如何提高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

摘要:财政决算对财政支持管理工作中预算与绩效评价皆有较大影响,为准确反映财政收支实情并提高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本文从财务管理、决算工作两方面入手,对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可通过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财政国库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财务管理水平,可通过加强预决算编制衔接、认清决算工作重要性并加强监督力度、重视会计工作、允许就算反映真实支出来加强决算工作质量,进而促进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提升。

关键词:财政支出  财政决算  管理效率

一、财政决算与财政支出管理的影响

(一)财政决算对财政支出管理中预算的影响

财政决算中的决算数据一方面可为财政预算的调整及优化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可提高财政预算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的透明程度。财政决算对财政支出管理中预算的影响,可总结为——财政决算对财政预算有检验作用,可加强财政预算的管控并促进财政预算的执行。

(二)财政决算对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影响

财政决算对财政支出管理中绩效评价的影响,可总结为——财务决算可提高财政绩效评价科学性、合理性。另外,通过财政绩效评价,可对预算与决算之间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与总结,这为后续合理配置财政资源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基础薄弱

1.财政支出管理与财政国库管理有待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有待加强,主要总结为三点:第一,预算缺乏规范,编制预决算的流程有瑕疵,预算执行等环节的开展缺乏标准;第二,专项支出配套管理不足,例如,配套资金不足导致资金使用效果差;第三,债务隐患,例如,债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账款回收不及时,负债压力持续增长,财务风险日益扩大。财政国库管理有待加强,主要总结为两点:第一,国库现金管理存在不足,比如,数量较大的资金若回收不及时,可能导致国库现金产生较大波动;第二,国库资金安全保障不足,例如,针对国库资金的监督管理手段较弱,无法保障资金运营安全。

2.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导致该问题的原因可总结为两点:第一,对预算编制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预算编制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偏低,资金无法按照预算编制一一落实,资金浪费、超预算等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第二,未对资金进行有效的全过程管理,在资金运用过程中,未针对资金运用实情进行有效绩效考评。

(二)决算工作质量不高

1.预决算编制不衔接。财政决算与财政预算有对应关系,若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预决算编制不衔接的问题,会导致以下不良后果:决算和预算数据无法进行平行对比,财务分析工作无法顺利展开,财务决算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2.对决算工作认识不到位且审核部门把关不严格。对决算工作认识不到位且审核部门把关不严格是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当出现上述问题时,可能导致报表中存在错误数据等情况,决算报表与分析报告的质量一般较差,决算工作质量不高,无法直接、真实反映出财政收支的实情。

3.会计工作重视力度不足。对会计工作的重视力度不足是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该问题可能引发会计相关制度较为落后、会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会计职能定位不准等问题。总之,当该问题存在时,决算工作质量往往不高。

4.预算收支平衡不实际。预算收支平衡不实际是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导致该问题的原因为——某些单位不允许或者比较忌讳预算收支不平衡的情况,当出现预算收支不平衡时可能把上一财政年的支出划入下一财政年,或通过其他手段来遮掩预算收支不平衡的事实。

三、提高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办法

(一)加强财务管理水平

1.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与财政国库管理。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方面,优先保障基本支出,即优先、足额保障“三保”支出,确保工资、津补贴优先发放,“三保”资金充分;另一方面,严格规范民生政策,使民生支出得到重点保障;最后,加快财政支出进度,预算资金年初一次性下达单位,转移支付及时分配到项目单位,并严格控制结转结余规模,实行严格的存量资金清理制度。加强财政国库管理,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合理调度国库资金,严格按照先“三保”支出,后其他支出的库款拨付次序调度资金,很好地保证了“三保”支出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财政对外借款的清理、收回、核销工作力度;最后,严控财政对外借款。按照省厅关于财政借出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控制财政资金对外借款。

2.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通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来加强财务管理,是促进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提升的办法之一。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常见方法如下:方法一,合理运用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简单来讲,就是利用绩效评价的能效来反映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帮助单位找出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因素,从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供参考。方法二,针对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管理。全过程管理,其实就是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同时入手,对资金运用情况进行管理。在进行全过程管理时,为减少工作量,单位可联系绩效评价考核体系,采取“重点评价+抽样评价”的模式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程跟踪监管。

(二)提高决算工作质量

1.加强预决算编制衔接。加强预决算编制衔接有助于决算工作质量提升,是促进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提升的办法之一。加强预决算编制衔接的方法有:方法一,完善决算报表体系。简单来讲就是完善决算报表,让决算报表具备反映预算项目的能力,从而达到加强预决算编制衔接的目的。方法二,加强决算数据的运用,以决算数据为依据优化来年财政预算。

2.加强决算过程中的监管力度。加强决算工作监督力度,有助于财政决算工作及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提升。加强决算过程监督的方法如下:方法一,通过提高相关人员对决算工作的认识,来促进财务决算工作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完成;方法二,引入现代信息技术,推行“人工审核+计算机审核”的审核模式,来提高审核质量与效率,减少报表中存在错误数据,从而提高决算报表与分析报告的质量。

3.重视会计工作。重视会计工作有助于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提升。关于重视会计工作,做法如下:一是强调会计工作的独立性,尽量避免其他部门与非专业人士干预会计工作的推进;二是会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需与其他部门进行对接交流,针对其他部门人员加强会计基本知识(例如会计工作基础流程)的普及,可明显提高会计工作的开展效率与质量。

4.设定允许超支范围。设定允许超支范围可明显减少“预算收支平衡不实际”问题,对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提升有一定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预算收支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杜绝,如过度追求收支平衡,可能导致财政决算无法反映真实的收支情况。因此,单位可结合实际,设定一个合理的“允许超支范围”,只要超支在该范围内皆可接受,以此来改善预算收支平衡不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提高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对财政预算与财政绩效评价均有重要意义。为充分发挥财政决算的价值,相关人员有必要对“如何提高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效率”展开分析与研究,积极寻找提高财政决算工作质量与财政支出管理效率的办法,并不断总结财政决算及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促进财政资源合理配置。

参考文献:

[1]刘黎明.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J].财经界(学术版),2019(11):3.

[2]王楠.分类限额管理下的财政支出效率研究[D].青島理工大学,2018.

作者单位:邵阳经济开发区财政局

作者:张进香

第三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浅析

摘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有着积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财政收支规模一直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提高有限的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成了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改善财政支出现状的关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和重要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定义和目的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依据经济、效率和效果的原则(3E原则),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的衡量比较和综合评判,并通过评价找出决策和执行中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它是随着公共支出管理理论的产生而产生,并伴随着公共支出管理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从广义上讲,绩效是效益、效率和有效性的统称,不仅包含外部效果,也包含内在的努力程度,可以通过投入、过程、产出和结果来描述。

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进行精准的评价,可以有效地克服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注重财政资金分配过程、忽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问题,避免支出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性,使有限的财力切实发挥最大的作用。其次,有利于加强对财政部门权力的约束,强化财政执法监督。绩效评价能够从制度上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调动各部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促使财政管理方式的创新与变革,明确各自的职责,加强对财政的监督,实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再次,还有利于科学安排财政制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保证财政制度安排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前提条件,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可以及时发现财政制度在科学性、合理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财政制度的完善不断提供准确信息,保证财政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在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时,可以坚持以下原则: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支出结果复杂繁琐,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极可能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财政支出涉及面广、差异性大,绩效表现也具有多样性,在评价时既要从整个财政支出体系出发,考虑各种效益的全面性;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虑不同类别支出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财政支出评价体系需要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来制定和不断调整,研究设计恰当的考核体系,保证可操作性、提高科学性。统一领导与分类管理相结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应由财政部与各级财政部门统一领导,同时根据考评对象的行业、项目等特点,实行分类管理,制定分类的绩效评价办法。

二、目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来对工作的具体操作予以支撑,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与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严重阻碍了公共支出目标的实现。

1.规范科学的指标体系未构建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要通过绩效指标衡量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编制与各部门、各项目相适应的预算。因此,必须要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作为衡量标准,才能保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顺利开展。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有关部门的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置缺乏严密的数据分析,强调规模和层级管理,忽视资金的使用效率的追踪评价,呈现平面化和单一性的特点,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

2.缺乏统一的法律保障

我国实现依法治国,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持能够为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必须得到立法的支持,予以制度化、规范化。虽然我国每年都开展各种形式的绩效监督与评价活动,比如,由多个部门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和考核,并提出过要进行全过程绩效评价工作的建议,但迄今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法律法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各地开展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依靠各级财政部门制定的各类具体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办法,主观随意性大,不可避免出现违背法律、法规的违法行为,影响了财政支出管理的效果。

3.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

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主要分散在政府各管理部门进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综合管理机构,对全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予以规范和指导,宏观调控性能差。而各部门进行具体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不统一,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差异大,使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缺乏可比性,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得不到保证,无法从整体上对财政资金进行高效的配置,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4.支出绩效评价内容不完整

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指导,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内容极不完整,无法满足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要求。一是受集权思想的影响,有关部门进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较为呆板,盲目服从上级指示,灵活主动性差,关注的重点往往是项目支出行为是否符合现行财务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忽视项目的效益评价,带有明显的审计特征。二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被简单地理解为巧妙筹钱、合理用钱,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项目投资的前期审核和效益评价被忽略,更不用说项目对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影响,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无法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

5.评价结果缺乏约束力

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使得财政支出进行评价的开展动力不足,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对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效、存在问题与相关责任,以及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的职责并没有直接的约束,而且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使得支出效果公示的信赖度大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给日后的财政收支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制约着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甚至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三、改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策略

1.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2005年5 月,財政部在全面协调部内各司局绩效考评工作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为全国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指导性文件。具体来说指标体系的构建应在坚持相关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以及重要性原则的基础上,遵循财政支出活动投入—过程—产出—效果的逻辑关系,参照国际和国内公认的标准,进行严密科学的分析,形成立体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2.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项法律和制度

目前建立和完善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制度体系应该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应建立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相关法律规定,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则、工作程序、组织方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清晰的法律界定,明确相关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另外还要建立完备的相关法律保障制度,配套措施的建设到位,避免财政管理部门孤军奋战的窘境,为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创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全力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

3.成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

为了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真正发挥作用,应该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对本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协调财政、统计、审计、人事等多个部门的协作和配合,尽量实现相关工作的同步开展,以及时获取评价工作所需要的各方面信息,取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最大效用。另外,为避免集权引起的权力争夺和效率低下,还应该大力引入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参与绩效评价工作,这样既可以加强整个财政支出管理活动的监督和控制,又能够提高评价工作效率、质量和公正性,有效地促进财政收支目标的实现。

4.建立绩效预算,扩大绩效评价范围

绩效预算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业绩评价为核心的预算模式,它具有权利与责任对等、激励与约束并重、成本与效益融合、预算与绩效挂钩等特点,实行绩效预算能够有效的发挥内控功能,克服以往绩效评价模式重视产出而忽视效益的考核与评价的问题,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同时,应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国财政支出使用和管理实际,采用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适合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需要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处理系统,扩大绩效评价的范围,使各项支出工作都受到一定程度的监督和控制,全方位、多层次的保证财政支出的效益。

5.强化绩效评价工作结果的约束力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的总结,是评价各部门、各责任人工作的有力证据,对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改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将绩效评价结果应直接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核程序,作为财政信息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持;并将之及时公布于相关部门和各工作人员,提高其改善工作的积极性和警惕性,推动整个财政支出管理工作的进行。

作者:马志敏

上一篇:药品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保审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