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教学思路的转变

2022-09-11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呈现迅猛之势,但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第一要素的人才却严重匮乏, 文化创意生产者、创意生产组织引导者和创意产业经营管理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素质不平衡,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痛楚,文化创意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内驱力明显不足。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主力军,应自觉响应国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高校教育中深入研究与探索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供给的长效机制。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创新教育,需要教育上的创新,而首要在转变教学思路。

1教师定位:从主体到引导者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教学生学习任何科目,决不是对学生心灵灌输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去求取知识。”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师一直是教学的中心,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学变成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输专业文化知识的行为。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的控制者与管理者,学生则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权,相应地也就缺乏积极性,能动性较差,不善思考,缺乏创造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教师的职责不应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而应引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如何去使用知识。作为文化创意人才,更加需要具备使用知识创造价值的能力。因而,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中,教师应当首先有种自觉,明确自身定位,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把主动权 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有一个具备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获取学习的方法, 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情感进行激励以促进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个性与思维差异的发展。

2教学目标:从知识型转向创意型

自然界里没有一片叶子是相同的,人才也一样。高校人才培养不应该是流水线,教育目标不应该是生产一模一样、毫无差异的“产品”。在传统的高校教学中,教学目标指向教给学生什么,也即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着重强调的是学生知识含量与知识体系的培养,趋向于将学生打造成知识型的人才。这种教学目标体系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缺乏差异性的,知识储备相同、思维模式相近,只会进行复制或模仿,不具备知识的转化创造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人才在短期内能够适应岗位需求,却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文化创意产业的生命与灵魂是创意, 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是进行文化创意的前提, 而创意源于创意的生产者———创意人才,能够从事“创造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创作性内容”[1]工作的人。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教学目标就应当实现由知识型向创意型的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通过教学实现的不是要求学生“学到什么”,而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即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需求,以创造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品格,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技法,打造能够迸发灵感、生产创意的原创人才。

3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向市场需求靠拢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招生前景一片大好,培养的人才也正源源不断地进入文化产业市场,但是文化创意人才还是严重缺乏。一方面表现为数量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结构素质的不平衡,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行业分布不均。如产业化较早的策划、设计、编辑等传媒行业创意人才基本饱和,而游戏、动漫等新兴行业缺口较大,高端原创人才与能将创意与产业和市场相结合、懂得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发展、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 直接表现为各高校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存在不合理性, 缺乏对文化产业市场创意人才需求的了解, 与日新月异的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存在不小的差距。专业的设置要围着产业转,人才的培养应围着需求转。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应当紧扣市场的需求,寻找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结合点,如基础课程内容的改革、学科的交叉融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置入等,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创意人才。

4教学方式:从理论教学为主到创新教学为主

教学方式的运用意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的共同发展。在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环节中,教学方式的使用往往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知识积累而轻动手操作的倾向,主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进行知识的陈述为主,“教”大于“学”,既使师生、生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导致课堂压抑枯燥,同时由于学生主体性、能动性、自主性受到压制而导致思维停滞难以拓展,其结果是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多, 但在实践中则缺乏应用能力、创造能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是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的生产有其特殊性,文化创意实质是将知识转化为创造能力的过程。因而,在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体系下, 教学方式应能促使知识技术学习与文化创意体验和实践相结合。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然无法满足创意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这就必然要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创新教学为主转化。也即“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创新人格、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授予学生创新技能”[2]。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通过激励法鼓励学生的创意发挥,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人格的形成;二是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利用问题法、情境法等多种方式进行不同类型思维方式的拓展训练, 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思维方式的展开程序与应用步骤,以发展和形成创新思维。三是加强创新实践,将知识学习进行拓展和延伸,扩大教育的效益,利用项目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将学生文化创意的激情与文化产业结合,走向市场,结出创新成果,在实践过程中实现创新技能的获取与提升。

摘要: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但人才的供给却严重不足。高校作为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摇篮,应积极探索与寻求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有效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积极转变教学思路,从教师定位、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进行教育上的创新,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教学思路,创新

上一篇:法治概念的发展探究及展望下一篇: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介绍及相关启示——以南澳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