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契机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2022-10-19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是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 (家电) 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理论性很强, 教学过程为满堂灌、枯燥无味、训练课脱离将来的工作岗位等, 造成学生不愿意学, 教学效果较差。根据这种局面,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教&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为解决这门课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倡导启发式教学, 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改后, 在“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要, 教师强化了“实境训教”下的能力培养。通过实践, 总结出了以下的课改方法和步骤, 以探索高职教育中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问题的解决方法。

1 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教育的要点是以产学合作为驱动, 以行业和岗位的需求为切入点, 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 突破学科范型, 将技术能力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融合, 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进行课程改革。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与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之间, 要建立起更直接更清晰的一一对应关系。“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改革要与之相适应, 就要设计出符合用人单位需要教学内容。

2“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专业技术平台的设计。将专业技术平台按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 设计成初级 (运行管理) 、中级 (设备安装、系统调试维修) 、高级 (系统检修维护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技术) 三个层次, 开发设计出对应三个层次的课程, 三个层次的课程具有连续性, 体现螺旋上升的思想。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具有可操作性。

强化产学合作, 建立完善校外和校内实训基地, 为课程改革、技术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环境。

研究建立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标准。

职业核心能力的纵向培养设计。形成四条主线:一条是通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程体系形成职业能力的主线;第二条是与实践课程体系相对应的螺旋式上升的技术理论课程的主线;第三条是伴随着能力的逐渐养成, 而获得相应级别专业证书的纵向主线。第四条是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具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主线。

根据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课程的内容的整合与调整。同时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革。

3 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

3.1 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 构建理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注重能力和素质纵向培养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今后的从业岗位, 将“致用”作为教学的主线, 突出现场教学、技能实践教学、实验性教学等教学环节。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 我们制作了视频教学课件、自制了教学设备 (已获国家专利) 。由于授课方式多样化、授课过程生动活泼、授课过程教师学生之间互动性好,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这门课深受学生喜爱。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实践教学环节核心能力的纵向培养环节有如上所述的四条主线。

通过理论课程中的实践环节 (实验、现场授课、参观等) 加深对理论课程的理解。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形成职业能力的主线, 由金工实习、专业认识实习、制冷设备拆装、空调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冷系统的故障诊断、空调系统的检修维护技术实践课程组成, 随着课程不断的深入, 其能力也在循序渐进的、不断地提高。由简单的单一能力的培养向高度综合化的职业能力的过渡;每门技术实践课程几乎都配有相应的理论课程, 二者相互协调, 实现一体化。不难看出, 通过这条主线是以相应的技术理论课程的不断地递进为依托的, 相应的技术理论课程的也构成一条螺旋式上升的主线。

伴随着能力的逐渐养成, 而获得相应级别专业证书的纵向线;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 具有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主线。

3.2 课程整合的创新

课程内容整合不是简单的压缩学时, 包括理论课程的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一体化整合两个方面。对于理论课程来说, 一方面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对技术理论的要求程度, 另一方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对于实践课程来说, 应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进行一体化整合, 因为实践课程不仅仅是进行技能训练, 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 使学生具有对技术理论进行运用的能力, 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教学方法的三个突破

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效的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的基本特征, 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实施新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突破。

突破一:突破学校本位模式, 学生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上课, 边讲边操作。“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把部分教学内容安排到一线现场教学, 循环进行, 学生可认识、可研究, 可以进行课程设计。

突破二:突破课堂本位, 实行立体教学, 实行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制, 教师可以在实训基地上课, 学生也可在实训基地动手创作。

突破三:突破教师本位, 即突破以教为主的课程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 打破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后实习的模式。“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结束后安排实践课, 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内容提前了解。

5 以产学合作为驱动, 强调基于“实境耦合”的学习

产学合作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产学合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产学合作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最有效的驱动力。基于企业的学习的理念, 对学生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工作。

我们与6家企业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编写了实训教材, 安排学生在二年级以后即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 实施“实境耦合”。

学生毕业实践环节全部安排在企业顶岗, 并制定了校外毕业实践的质量手册。在“实境耦合”的学习模式下, 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

6 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与新课程标准的建立

建立新课程标准, 对“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核心能力的考核, 强调课程标准要兼容教育标准与企业标准。当企业标准高于教育标准时, 课程标准要服从企业标准。主张专业核心能力的考核与执业证书考核有机结合。课程标准对专业核心能力评价考核包含有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养成的内容。

7 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

7.1 教育目标的确定

首先, 在课程开始之前, 我们先对教学目标进行了分析。作为一门专项从事技能教育的课程, 我们确立了循序渐进的核心教学目标如下。

认识家用制冷设备, 及其替代人类摆脱繁重体力劳动中所处的地位;了解与家用制冷设备相关的基础知识, 如绝缘、器具等概念;掌握常用家用制冷设备的使用方法;掌握常用制冷设备控制电路的分析方法;掌握常用家用制冷设备故障分析与排除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教学目标中, 本课程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家用制冷设备的故障分析与解决能力。据此确定本课程能力目标为: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分解如下。

传授知识的目的是要将知识变成学生较强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素质。这一思想贯穿在整个课程开发和教学过程之中, 将以能力为本和实施素质教育协调一致, 将知识、能力、态度通盘考虑, 除了专业能力外, 还要确定使学生将知识能力内化为品格的隐性的教育目标。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都要考虑这一点。例如:使学生了解专业作用、地位, 了解专业的发展方向, 培养学生热爱专业, 热爱本职工作的素质。

7.2 对教学对象 (学生) 进行分析

大多数学生有使用家电的经历, 对家用电热器具与电动器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大多数学生无动手维修家电的经历;学生来源为普通高中生, 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但动手能力较差。

7.3 重视教学方式在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促进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创造实际工作环境培养职业素质。例如:可设计如下场景:用户报修故障, 学生按实际工作程序写报修记录, 分析故障原因, 进行排除;通过规范的校内外实训课程培养职业素质。

7.4

为实现课程的能力目标, 设计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目标体系

7.5 教学活动项目设计

本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法组织教学, 在课程终了时, 要求学生在完成一份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的基础上, 用所学知识完成相应的家电故障排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将逐步学习到完成此项目需要的知识点, 并能在课程结束时完成该项目。项目的完成情况作为本课程的考核依据之一。

8“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改革的成果与效果

8.1

设计了“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教学计划, 并制作了课程体系图

8.2 课程整合的成果

根据“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特点, 对机械类课程整合如下。

原64学时“电工技术”、原64学时“模拟电子技术”、原32学时“数字电子技术”整合成64学时的“家用电器电工电子技术”;原64学时“机械原理”、64学时“工程力学”、32学时的“公差与技术测量”整合成56学时的“家用电器机械基础”。

依据制冷系统所涉及到的专业技术理论基础, 整合如下。

“制冷技术”64学时、“制冷设备维修”32学时整合成56学时的“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

8.3 产学合作成果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与规范运行:我们规划了如下四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共与6家企业签署了协议,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体系。

制冷原理:校内实训基地。

制冷设备拆装、维修:校内实训基地。

中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校内实训基地

设备生产:海尔集团。

制冷设备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海尔集团。

校外实训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针对性很强的实训现场获得一种亲切感, 所学的知识再现在现场, 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不同实训点的学生自发交流, 互相帮助;经常主动到实训点加班或去单位向企业技术人员请教学习;有的学生向老师申请到其它实训点学习新知识;即使在校外实训结束后, 还有学生询问企业技术人员的联系方式, 希望保持联系继续学习。通过这种合作, 使我们可以实时的了解企业的需求, 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 增加了教师对企业和现场的认识。从企业反馈看, 证明了教学改革的效果, 增强了信心。

合作建立校内实训基地:我院与海尔集团早在1999年即签定了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协议, 共同投资、共同设计、共同建设家电维修技术专业实训室。到目前为止, 家电维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投资已超过510万元人民币, 设有“彩电与电子技术实训室”、“洗衣机实训室”、“电热与微波炉实训室”、“小家电实训室”、“冰箱实训室1”、“冰箱实训室2”、“空调实训室1”、“空调实训室2”、“管件制作与焊接实训室”、“中央空调实训室”等。

校外毕业实践环节已经试验四轮。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和成绩普遍反映良好。其中有接近70%的学生被海尔集团择优录取。

8.4 课程标准成果

“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能力的考核:取得劳动部“制冷设备维修工”中、高级工证书。

制作了已获国家专利的实验设备“电冰箱原理与故障综合实验台”。

9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 实施教学改革以来的成果非常显著:我院商务管理 (家电) 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证书“制冷设备维修工 (高级) ”获取率已接近100%、有两名学生获得了“技师资格证书”;毕业生的从业率连续几年保持在97%左右。

摘要:众所周知, 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许多的弊端, 如注重理论教学, 而把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 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解决工程实践中实际问题的“技能型”人才。如何培养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是各高职院校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本文围绕着“技能”人才培养这条主线, 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商务管理 (家电) 专业核心课程“制冷设备原理与维修”课程改革出发, 探讨了以课程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的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教&,学以致用”,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整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6.

[2] 沪教委职成[2006]37号.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教学标准[M].2006, 9.

[3] 陈忠林“.面对面”校企合作“大订单”培养的职教模式探索[J].教育探索, 2007, 11.

[4] 陈恩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教育探索, 2008, 2.

上一篇:利用互联网思维推动农业发展问题探讨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