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4-04-27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共7篇)

篇1: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城镇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经济集聚的问题,更是一个“城镇”、“产业”和“人”互动发展的过程,最终实现城镇的可持续、生态、低碳和绿色发展。因此,我们提到的“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现阶段,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人互动,是我国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一、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关联性分析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产业转型升级是其重要的实现路径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同时,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二、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十二五”时期,新区以“新媒体新机场新北京”为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全区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和融合化发展,打造与实体经济融合互促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同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艺术品交易,软件、网络及计算机服务为代表的品质消费相关领域比重提高,高技术领域得到不断发展,高耗能领域比重有所下降。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新区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收入为576.69亿元,在全市位居第5位,位列城市发展新区之首,实现利润总额12.27亿元,应缴税金10.32亿元。且收入增长速度迅猛,2013年较2011年收入增长了281%,利润年均增速也在20%以上。且龙头带动效应明显,截止到2014年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企业年收入过亿的达到16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北京其他区县相比,新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亟待破解“量”与“质”的瓶颈

“十二五”期间,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收入节节升高,但仍面临着单位数量少、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差等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外部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对产业发展形成较大压力。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单位数量有所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多行业出现经营疲软状态。现阶段,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产值低且位置分散,未能形成品牌效应,高收入企业仍集中于商业和工业,而更能体现高、精、尖技术水平的软件、网络和计算机服务业则无新增收亮点。因此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量”与“质”方面亟待突破。

2.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亟需重大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新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从培育期向成长期转型提升的关键阶段。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需要有效利用重大项目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大型项目和世界500强企业进驻新,依靠重大项目带动文化创意相关产业上下游集聚发展,构建完整产业链,将是有效的发展途径。对于具有发展前景的重大项目,如华商创意中心项目、星光影视园新区项目、文创基金产业园项目、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项目、中国电子商务应用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新航城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等,直接关系到新区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发展与品牌建设,因此对这些重大项目的扶持依赖程度较高,如不能及时获得对重大项目的扶植资助,加快项目落地、开工、投产速度,将无法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

3.产业融合动力不足,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转型 尽管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已成为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向,但目前新区获得成功的企业仍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并不清楚如何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转型升级,文化企业和科技企业缺乏主动参与融合的积极性。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科技与文化内容结合不够紧密,三是文化科技企业集成创新能力弱。因此,迫切需要通过拉动新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链提升,加速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等路径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

4.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高端要素资源竞争力有限

与中心城区相比较,新区产业发展环境缺乏优势,一方面表现在缺乏重量级龙头企业,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入驻的企业多属于初创期与成长期,规模小且分散,产业联动作用不足,很难形成产业氛围。另外,针对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推广、市场交易、网络虚拟服务、数据共享、融资担保、孵化器等文创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导致企业难以留住;另一方面表现在经济环境不足,基本生活、商务配套设施相对匮乏,导致高素质人才难以留住。由此,新区在吸引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企业、项目、资金等方面竞争力较弱。

四、产城融合背景下大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劲选择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成,以城兴产”。因此,新区在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依托新区现有的政策、产业基础和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等品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创业创新环境,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发展。

1.立足新媒体产业,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集新媒体产业、商业服务、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和中高档社区为一体,打造以新媒体产业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形成具有较强综合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带动商业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经济。并依托新媒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建设,放大园区集聚带动效应,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促进生态环保、配套设施完善的数字社区的建设,凸显新区生活居住和服务功能,打造自我功能完善、自我平衡发展的现代化新城。

2.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优化南城产业布局

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龙头带动作用与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的独特优势,大力发展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新兴文化产业形态,推进北京市时尚体育休闲公园、临空产业创新总部区与会议会展区、北京都市农业休闲文化生活圈的建设,对接新航城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现代都市农业等临空高端产业链的选择,打造南中轴延长线的生态涵养和文化创意发展核心板块。

3.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

实行“园”、“城”一体化思考,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一张图”规划,努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的发展格局。确定北城黄村、亦庄作为城市化新区,依托盛世南宫影视文化城、北京电子商务中心区、西曼国际工业设计产业园等园区载体,重点发展影视文化、电子商务、商业娱乐、旅游会展等产业,建设北城高档社区、金融服务区、大型文化娱乐区和综合购物区。东城依托采育科技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服务业,建设现代科技新城与古镇风貌并存的新型小城镇;依托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发展规模型现代精品农业和观光农业。西城以榆垡和庞各庄为中心加快永定河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建成集旅游、休闲、体验、观光、娱乐、体育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带。南城以魏善庄、礼贤镇为核心,依托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承接新航城建设,建设以数字产业、电子商务、广告会展、休闲娱乐为主的现代都市产业与绿色生活服务区,建设南中轴宜居宜业生态新城。

4.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

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依托“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重国家级政策扶持的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功能区。有效引导产、学、研的深度融合,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空间联系、多点布局的科技文化孵化器,带动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转换,实现文化科技双向深度融合和科技资源跨区域共享。推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加快核心区文创基金产业园的建设,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信贷、担保、产权交易、投融资等金融服务平台;引导银行、担保等金融机构与文化创意产业加强联系、开展合作;建立健全文化创意产业金融评估体系和信用体系等配套措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增强旅游文化发展动力,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位。加快建设世界月季洲际大会主会场及周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改造项目、长子营镇祥发伊甸园汽车露营地项目和庞各庄镇梨花村汽车露营地项目,发挥月季文化、汽车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吸引旅游龙头项目入驻,进一步丰富大兴旅游产品。

5.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顺应首都功能调整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趋势,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民间资本改造存量设施资源,依托“互联网+”,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为中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搭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加快推进新媒体文化创新空间、创e咖啡创新型创业孵化平台等项目的实施,通过项目的带动,搭建起具有共享办公、信息交流、人才招聘、技术分享、市场拓展、项目对接、投融资服务、创业指导等功能的创新型创业孵化服务体系,通过优化和完善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技术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打造具有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圈”。

6.加快走“互联网+产城融合”智慧发展之路

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以建设“智慧园区”为抓手,以基础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中心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平台等为建设重点,引入包括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和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手段,辐射带动新媒体创意带、电子商务带、金融集聚带的全面发展,推动智慧产业集聚。结合智慧楼宇、智慧办公、智慧协作等多种手段为辖区企业提供个性化企业智能服务,通过对原有产业的智慧升级,改进企业办公环境和工作模式,吸引更多企业落户,打造全国领先的智慧化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企业服务提供商,为城区产业升级带来更多选择。加快形成智慧产业链,以行业为单位建立虚拟和实体的创新协同机制,如智慧物流、智慧环保和智慧医院等;整合不同行业之间的协同机制,如智慧交通和智慧城管等,提升城市创新能力,推进智慧园区与智慧城区建设相融合,促进智慧产业化和产业智慧化。

7.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加快反磁力中心建设

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在文化设施布局方面,按照文化强区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区综合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艺术中心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同时,突出“文化+休闲”、“文化+旅游”、“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倡导健康运动、时尚生活、绿色生活。开拓数字文化发展新空间,在建设绿色生态新城的过程中全力推动数字文化繁荣发展。要加快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数字报刊等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发展数字文化新兴产业为主导,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加快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和多终端传播;加强以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等为重要内容的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依托南海子湿地公园、半壁店森林公园等生态园区,加快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等生态文化产业集群,构建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绿色新区。

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1000字)

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为主要抓手。而作为新兴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产业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十二五”时期,新区立足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定位,实现了新区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优势产业资源进一步整合,以消费性和生产性服务需求的产业驱动力明显增强,产业关联程度和协同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推动现代制造业中文化创意产业要素和环节的分离,加强产业间的协同融合,全力培育形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业态,发展成为北京市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增长极,打造了一批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星光影视园等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核心领导品牌,全面提升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即将来临的“十三五”发展中,新区还应立足本区实际与环境形势,继续走产城融合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一要立足新媒体产业,培育新媒体产业基地产业生态和绿色生态相结合的“双生态”特色核心竞争力,打造“双生态”特色新城;二要强化核心区功能辐射,重点发展魏善庄地区,以新航城规划的核心区域与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承载区为定位,承接黄村、亦庄、第二机场北京南城三大板块连接中枢功能,优化南城产业布局;三要立足“园”、“城”一体化布局,创新打造智慧城市;四要着力业态融合发展,推动产业互促共赢;五要承接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提升产业发展环境,将文化创意融入城市功能提升,加快高端产业资源集聚,促进城市生活与服务平台建设,助力形成首都核心区的反磁力中心,推进生态、绿色、智慧、宜居的新城建设;六要立足互联网思维,紧抓工业4.0时代的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与城市功能的融合发展;七要推进“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新城建设。

篇2: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文化要先行。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紧密相连,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结合,是旅游业的灵魂,独特的旅游文化是旅游目的地吸引力的源泉。海南历史悠久,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应依据优势充分凸显文化的“亮点”,着重从国际化的高度出发,建构中华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共荣、突出海南民族文化的旅游文化格局。以宏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溶入世界文化精华为一体,立足海南、纵观中国、面向世界,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与国际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特色,将海南打造成为展示天涯文化的中心,弘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学习、交流人类各民族文化的平台。

一、旅游文化的主要内涵

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竞争,说到底是特色的博弈,特色文化的博弈。当地的特色文化具有不可移动的本地特征,是稀缺的、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从国内外现代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其最为基础的特定因素。正是在历史文化底蕴基础上经过长期积淀起来的地域社会文化和经济特色,以及相当的知名度和独特的品牌效应最终能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促使旅游产业链条自动地向这个区域集中发展。

综观当今国际旅游业界,在南北回归线附近与海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相似的岛屿星罗棋布,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泰国的普吉岛,太平洋的斐济、瓦图阿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甚至新加坡,都是依托海岛优势,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最终形成各具鲜明特色的旅游度假胜地,而这些岛屿的旅游资源与海南岛的旅游资源有很强的相似性。

二、海南旅游文化发展的特点

海南作为一个旅游大省,明媚的阳光、湛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独特的热带自然风光令游人流连忘返。

(一)海南旅游文化含量偏低

多年来吸引游客的通常只是这些上天赋予的自然景观,很少有人奔着海南本土文化而来,很少有人能够去留意海南的历史与文化并通过挖掘海南本土文化,给海南旅游赋予鲜活的灵魂。海南的旅游经营属粗放型而非质量型,境内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虽年年递增,其收入总量不大,没有充分体现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作用。海南文化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热带海洋文化和黎苗民族文化上,但在已开发的景点及民族民间工艺、民俗娱乐等方面,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够,缺乏特色。

(二)海南旅游文化产业缺少规划

推动海南国际化旅游产业链形成的诱导因素多种多样,特定的历史背景、相关产业的良性循环、上层次的龙头旅游企业,再加上特定的市场需求,都能引导高档次、创新型的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但这些诱导因素的基础之一就是都必须具有不可复制的旅游文化内涵。过去,海南岛旅游产业的发展走过一些弯路,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旅游产业的实施步骤与现实操作层面的低效能,无序性而造成,现今面临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的日益迫切,加之每个旅游目的地都力求在开发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的原生性和独创性,这使得对海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可持续的利用与发时开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以去参考,缺少系统规划,导致矛盾凸显。

(三)海南旅游文化建设专业人才缺乏

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及有序利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外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来看,基于大批高质量的人才集聚,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提升并进行旅游产业的更新升级,是国际通行的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特征。尤其是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加依赖于高度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引进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生活环境同样必不可少的。

三、新时期海南旅游文化建设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篇3: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较慢,投资格局酝酿深刻调整,亚欧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亟待激发域内发展活力和合作潜力。恰逢其时,我国“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应运而生,成为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的强力引擎。在此背景下,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选择,意在将东中西发展战略和各类国家战略性区域规划联动化,包括推进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东西双向对外开放和自由贸易区发展战略等紧密结合。湖南作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抓住产业梯度转移和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机遇,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快形成结构合理、方式优化、区域协调、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

二、长沙市实施产城融合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产城融合建设改善长沙市空间发展布局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

(二)产城融合建设促进长沙市产业转型升级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依托长沙市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有利于长沙市以新产业、新业态为导向,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高端服务、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三)产城融合建设提升长沙市城市品质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促进产业园区、新城区和旧城改造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对外联系的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长沙市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有利于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住居、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四)产城融合建设加快长沙市城市两型社会建设

产城融合建设有利于长沙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严禁开展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国内外经验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已经在多年前就开始进行产城融合建设,现在已基本发展成熟;国内一些地区也已经开始进行产城融合的初步尝试,并取得一定成果。这些建设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日本筑波科学城的产城融合是通过迁入国家级、实验性科研院室、教育机构;并积极引导私人公司、科研机构、大型购物中心等入驻园区及周边区域;出台相关政府和公共机构设施建设方案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建设[1]。美国硅谷的产城融合是依托原工业园区和周边优质的国际性大学,院企联合成立多个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科研机构,集聚人才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高知识、高收入人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推动了各项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和升级,助推“社区化”园区的创新发展[2]。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3]。台州东部新区产城融合是从合理布局各片区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现有城镇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几个方面开展的[4]。昆山开发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点机制为协调推进城市空间与产业空间演变,积极构建多元文化融合的社会网络,逐步优化人力资本结构[5]。上海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经历了工业郊区化、产业集聚化、产城融合化等阶段[6]。广西—东盟经开区产城融合的主要做法是:规划引导、产业壮大、健全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打造都市农业、发展旅游业、重视政务环境和治安环境等[7]。

四、实施机制

(一)多元化投入机制

制定市级政府投融资管理办法,通过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商业贷款、资产证券化、特许经营、发展混合所有制和引入境外筹资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探索民间资本投入机制,积极引导民间投资,完善特许经营有关政策,围绕公用、文化旅游、民生服务、基础产业等领域,放开市场准入、开展试点示范,探索一批新型融资建设模式。建立融资与还贷的模型关系,把可负债务总量与财政收入预期挂钩,确保融资、建设、创收、偿债的良性循环。依据职能分工,加强对政府投融资全过程监督管理,不断健全完善决策立项、资金拨付、质量安全等管理制度,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机制。

(二)土地利用机制

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确权颁证工作,加快土地交易平台建设,有序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开展不动产登记,建设统一登记信息平台,实现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这四方面的统一,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制定农村宅基地流转、退出补偿办法,规定宅基地入市流转、交易条件,购买宅基地条件,宅基地流转必经程序,依情况对于农村村民退出宅基地行为给予补偿。增加出让建设用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例条款,构建“捆绑式”的土地出让机制。

(三)环境保护机制

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科学的环保政绩考核制度、绿色GDP绩效评估体系、人大与政协专项审议环保工作制度、领导干部环保工作任期审计制度,建立高效的环保执法体系。建立绿色税收政策,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综合回收利用“三废”资源的企业,在增值税方面给予优惠。与周边城市联手防治大气污染,实施重金属污染土地优惠政策、土壤重金属污染地区土地优惠政策,加强重金属污染联防联治,开展湘江流域综合整治,重点推进湘江水污染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实施霞凝港环境整治工程、湘江长沙段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沿湘江及其主要支流、环绕绿心的绿道网络,促进长沙环境综合和生态长沙片区建设。保护湘江、浏阳河、年嘉湖、月湖、咸嘉湖等水系,新建屋顶花园、可渗透道路、透水铺装广场等城市“海绵体”,充分发挥“海绵体”对雨水的吸纳、滞蓄、回用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

(四)区域开放合作机制

立足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构建湘新欧出境通道,大力推进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沿海各国的对接合作。重点完善与上海、广州、深圳、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多边或双边高层合作,加强与湘潭、新余、宜春、萍乡、岳阳等周边城市的发展联系,加大湘赣合作力度,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整合要素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建立产业园区协同开发机制、产业跨区域转移的利益共享机制、多元化人才交流机制,加快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步伐,建设内陆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

(五)人口人才集聚机制

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建设服务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型社区,吸引人口集聚。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及其家属参加各类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和升级各项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改善园区人居环境,举办各类企业活动和节日,营造园区社会人文氛围,增强企业职工对园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并留住高端人才,推进园区社区化创新发展。

(六)产业培育与发展机制

立足现有的产业基础,抢抓“2025中国制造”“互联网+”的战略机遇,将工程机械、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优先发展智能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北斗导航、储能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以产业园区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以产业链延伸带动产业规模扩大,倾力打造高端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生物医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以商贸物流、金融中介、商务会展、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总部经济培育为重点,构建中部物流枢纽、区域金融中心、高端研发基地。

参考文献

[1]马仁锋,张海燕,袁新敏.大学科技园与地方全面融合发展案例解读[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3).

[2]林利剑,滕堂伟.世界一流科学园产城融合的分异、趋同及其启示——以硅谷与新竹科学工业园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8).

[3]何磊,陈春良.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经历、经验及启示[J].税务与经济,2015,(2).

[4]应巧艳,王波.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1).

[5]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江苏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

[6]唐晓宏.上海产业园产城融合发展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9).

篇4: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作为一种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文章立足于常州的产业基础和实际情况,对常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产业融合、地域特色和人才队伍上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旨在引导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城融合;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

0 引言

为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3月14日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该《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因此,将其列入国家战略层面考虑,这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产城融合与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关联性

(1)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概念提出与范畴。面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真正实现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规划,2012年底国家统计局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进行了修订,新增加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和“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三个大类,并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范畴进行了界定,主要包括广告业、建筑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工业设计、时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多媒体设计、动漫及衍生产品设计等设计服务。

(2)产城融合背景下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意义。产城融合作为我国在经济转型期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其实现路径之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立勋教授认为,产业转型升级要以构建创新型产业集群,差异化引导产业空间优化,注重发展“都市友好型产业”[1]为主要抓手。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恰恰具备低能耗、低污染、高知识性、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典型的都市友好型产业。且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在所有文化产业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推动其他产业品牌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将加快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2]和发展创新型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催生新兴业态、带动创业与就业、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是协调产、城、人融合发展,实现“产城融合”的有效催化剂。

2 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常州,作为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2004年开始就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抓手,着力发展动漫创意产业,并通过资源优化与整合,于2008年成了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近几年,常州更是以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大的产业基础为支撑,依托游戏动漫、数字娱乐、主题旅游等在全国的先发优势,[3]以建设产业园区为抓手,在产业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扶持,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游戏动漫、文化旅游等为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经过五年多的发展,常州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产值从2009年的63.5亿元发展到2013年的210亿元,企业数量从2009年的300多家增加到现在的600余家,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国内外发达城市相比,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体系不完整,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价值实现不充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经济环境。常州作为一座发展较早的工业城市,综合经济实力较强,已经形成以轨道交通车辆及部件、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但目前常州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整体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产业规模相对较小,产业融合与创新能力不强,且主要集中在数字动漫、游戏设计、软件开发等新兴领域,而与当地的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信息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融合不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内涵和价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地域特色不鲜明,与历史文化结合不够,同质化竞争严重。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地域文化以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越来越成为各地文化创意产业差异化发展的有力武器。常州作为一座文化名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经济、美学等价值是当地文

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智力源泉”,当这些价值通过物化、服务、观赏或体验等方式而被人们认可和接受时,就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型文化业态。而常州当前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对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还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利用与创新,所开发出来的文化产品或服务与其他城市存在较大的趋同性,没有形成差异化的市场竞争力。

(3)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匮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典型特征是高知识性、高融合性和高渗透性。因此,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是培育和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竞争力的核心动力,这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一方面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例如,动漫、游戏角色设计等方面的原创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传播和推广知识,善于经营和管理。近年来,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人才主要以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的单一型专业人才为主,虽然也从国内外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文化创意人才,但总体数量非常有限,对整个文化创意产业所起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不大。高端文化创意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3 产城融合背景下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对策endprint

产城融合的核心思想是城市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城市发展必须以产业为支撑,产业促进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即“以人为本,以产促城,以城兴产”。[1]因此,常州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充分依托常州良好的经济、产业基础和优越的科教资源、文化资源,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创业和就业环境、汇集优秀创意人才,加快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1)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随着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例如,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信息业、建筑业、旅游业等领域。根据常州的产业结构和实际情况,可重点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以下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一,加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融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普及,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在技术与工艺上的趋同化愈来愈明显。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所承载的品牌、文化、服务、创新等要素,当这些要素在产品上汇集时就可带来隐含的高附加值,这正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典型特征之一。因而,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发挥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科技力量,依托工业设计服务来加强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创新,促进产品更新与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可以依托软件开发服务来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水平,从而实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企业管理信息化、销售服务网络化,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活力和竞争力。其次,可以借助广告设计、产品包装、网页设计等创意设计服务来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提升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产品附加值。

第二,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挖掘。常州自然旅游资源较少,要想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就必须创新发展思路,实现旅游增长方式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走出一条具有常州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常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较好,重点发展以特色文化、情感需求为导向的参与式、体验式旅游,已经涌现出像中华恐龙园、春秋淹城旅游区、环球动漫嬉戏谷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的成功经验表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的融合是促进常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例如中华恐龙园,一方面,创造性地以“恐龙文化”为主题,打造成了一座集文物展示、科学普及、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主题公园,并依托高新数字技术,实施“恐龙复活计划”,[4]旨在不断创新升级游览体验;另一方面,依托品牌策划、工业设计、数字动漫等设计服务,恐龙园进行了一系列衍生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涵盖数字动漫、游戏、玩具、服饰等产品类别,拓展了中华恐龙园的品牌内涵,并借力主流媒体构建了多维化的品牌传播体系,大大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的典范。

(2)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历史文脉是一座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彼此区分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创意的根基。因此,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创意产业发展之路,必须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目前,常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主要包括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等。鉴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形式或呈现方式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在进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时应该区分对待:

第一,对于那些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为载体,且仍具有一定生产能力和消费需求的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应该以文化内涵提升和品牌塑造推广为主。例如,常州梳篦、常州留青竹刻、常州梨膏糖等。对于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产经营理念来转变经营方式,创新生产模式、营销模式和消费模式。例如,借助品牌策划和空间环境设计建立起融文化展示、生产、销售、推广、体验于一体的专题陈列馆或生产作坊,淡化商业气息,使消费者在这种环境氛围里能够愉悦地了解这些传统技能技艺的文化内涵、发展历史及制作工艺,进而产生兴趣,实现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合理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加强这些传统技艺技能与创意设计和时代元素的融合,丰富创意和设计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

第二,对于那些不是以某种物质形态为载体,而是以人的口耳相传、肢体表演或生活方式进行流传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着典型的不可触摸性,但具有较好的观赏性或传颂性,对其传承应该以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为主。例如,常州民间文学中的董永传说,其所颂扬的孝道文化和追求美满爱情的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数字媒体的传播优势,一方面,对这一民间传说进行影像化解读和视觉化再现,使广为传颂的董永精神从单一的口传心记丰富为声、光、色、影俱全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另一方面,抓住“三网融合”的机会,借助电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拓展传播渠道,利用其便捷性、时效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时空限制,[4]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加方便、快捷。

(3)努力营造创意生态环境,积极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创意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常州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的发展必须以人才建设为根本,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有利于创意人才全面发展和安居乐业的创意创业环境,以此来吸引和留住优秀创意人才,构筑创新创意人才汇聚高地。

第一,营造文化创意生态环境、打造特色化创新创意之城。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认为:“创意生态是适合创意生活与创意生产的小环境,良好的文化创意生态环境是吸引和凝聚优秀创意创业人才的关键”。因此,常州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营造宽松、和谐、包容、开放的创意生态环境。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使文化创意人才乐于工作、乐于生活的政策环境、创作环境、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等;另一方面,大力弘扬创新创意精神,加强在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和展览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上的建设投入;鼓励和扶持艺术街区、创意社区、艺术画廊、设计工作室等文化创意集群的创立,并依托这些创意集群常规性地举办一些文化讲座、艺术表演、艺术展览和博览会等公益文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意氛围,构建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现代气息的创新创意之城。

第二,完善创意人才建设机制、引进培育高端文化创意人才。在文化创意人才队伍打造上,坚持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复合型高端文化创意人才。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人才安居、人才创业、人才奖励等人才引进政策,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需求为导向,多方位、多渠道开展文化创意领军型人才的引进,充分发挥领军型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努力建设一流的文化创意和设计团队;另一方面,充分依托常州的高校资源,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紧密结合当地的产业现状和市场需求,注重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实行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并重、文化创意能力与文化经营能力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意策划、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影视动漫、软件开发、新媒体应用等新型业态人才。其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发展战略,积极培育一批骨干型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例如,选派一些文化创意骨干到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地区进行学习和交流,学习经验、开拓思维,为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化战略眼光的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和文化创意机构建立文化创意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文化人才分类培训,并聘请一些国内外文化创意领域的名家名人进行指导或讲座,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急需的擅创意、会设计、懂市场、能经营的高端文化创意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思勤.产城融合核心应“以人为本”[J].南方,2013(19):20-21.

[2] 李慧,张玉玲.文化创意:如何做好深度融合大文章[N].光明日报,2014-02-27(14).

[3] 曹坚.崛起的文化创意新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文科融合发展之路[N].科技日报,2013-03-08(4).

[4] 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1(2):49-55.

篇5: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城镇化被认为是未来2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既是一个大战略,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实现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合,一方面要在顶层设计时就融入产业配套的理念,让合理的产业布局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另一方面,要合理引导产业转移。这种转移不应仅局限于区域之间,也应包括大中小城市之间,中小城市通过接纳产业转移及转型升级,培育出自身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为加强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提供坚实基础,进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所以说,人为造城不可取。城镇化建设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要实现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相融合,这才是城镇化建设的根本。一方面,有了产业,才能创造出就业机会。有了充分的就业机会,进城农民才能乐业。乐业之后才有了实现安居的可能。另一方面,只有产业兴旺了,才能更好地解决城镇化中人的问题。因为城镇化不仅仅要解决农民身份转换的问题,还要让农民进城后,在城市里享受到较为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说到底这些都要依赖于产业发展的支撑。

从广义上说,城镇和产业融合,需要三类产业协调发展,首先城镇和产业的融合发展,需要很多配套的改革措施。比如说城镇发展了,人口转移到城镇以后,自然会带动一些产业,比如像餐饮、酒店、一些批发零售以及比较简单的运输业。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问题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展,另外就是原来的一些被认为是公共服务部门的服务业不发展。所以第三产业要加快改革,要比较进一步的市场化,才能使资源往第三产业配置。第二产业从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我们到2020年才叫基本实现工业化。现在只能说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基本上在国际分工位置是比较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来要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去做水务,去经营煤气、天然气,去经营热力供给,去经营排水、污水处理以及环境保护,要给予特许经营,就要放开服务价格。还有一个就是农业要现代化,农业对现代化的需求是强烈的,需要现代的物质装备。这一次三中全会决定里面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力度是空前的,除了提供土地流转的更便利的发展方向之外,一定意义上提出了一部分农用地的资本化方向。城市的资金一部分流到农村去,社会资本流到农村去,使农业对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资金能够得到补充,这样反过来向城镇提出供给需求,能够形成农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这样使三种产业在中国的城镇发展中都能够得到协调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产业园区逐渐被各级政府所重视,产业 园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助推器。它在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之间形成了一个产 业联动的桥梁,它承载着区域产业的系统组合与补充,以及主导产业的合理链接 与配套等功能作用。产业园区规划是比较全面的产业园区长远发展计划,是对园区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开发、招商引资、运营管理等全局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研究分析,是未来一个时期指导产业园区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产业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

从内容上划分,产业园区规划主要可分为产业规划和空间规划两部分。产业规划是灵魂,空间规划是躯体,所以园区规划应该坚持产业规划先行的理念。园区产业规划是园区规划者对于园区产业发展的导向性计划,解决关于园区产业“发展什么、怎么发展、在哪发展”等重要问题。由于产业在园区经济发展中具有支柱作用,园区产业规划是园区规划的最核心内容。有效的产业规划不仅可以提高园区资源尤其是稀缺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园区产业结构的有序升级,而且将通过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园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帮助园区获取核心竞争力。

篇6: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纵观我国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现有条件, 丰富的历史文化及市场人口等因素均具有极大的空间和潜力, 关东文化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支具有强烈民族地域风格的文化类型。关东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一支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的显著代表, 是对山海关以东, 基本上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 内蒙古四省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的统称。关东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文化特点突出, 风格独特, 素有“北雄南秀”之称的关东文化在近些年的经济发展中, 其文化整体塑造内涵发展还不够充分, 具有代表性的创意设计作品体量小、特色也不够鲜明统一, 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特征不明显, 且产业链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化, 因此, 要解决此类问题, 应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个是塑造创意设计产品的内在质量、一个是打造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外在环境, 其中, 塑造产品的内在质量是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转化、价值提升的有效路径, 打造外在环境是对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产业化的有效路径, 而这两方面既是笔者对发展关东文化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

1 文化资源转化与产品价值提升的创意设计内涵塑造

(1) 促进文化资源转化需要具备两个因素, 首先是原有文化因素的作品内转化, 也就是赋予作品以关东文化的精神内涵。关东文化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作为显著特征, 其中包括了满族农耕文化、蒙古族游牧文化、鄂伦春、达斡尔的狩猎文化和赫哲族的渔猎文化、中原文化等多种民族文化的融合,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呈现出多元、粗旷、民俗气息浓厚的特征。关东文化的艺术风格浓烈厚重, 色彩热烈斑斓, 如其民间常用的大红大绿相配合, 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其造型特征往往豪爽粗犷, 追求憨实浓重的个性、博大雄浑的品位, 表现巍巍壮观的关东风情。在整体的文化特征下又具有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变化区别。其中既有物质文化留存又有精神文化留存, 其物质留存方面如多传统的坐北面南的口袋房和暖炕, 大花布、烟袋锅、悠车等, 精神文化留存如传统游戏“抓嘎拉哈”、民俗贴对联、扭秧歌、东北方言等。在作品的创作理念和表现形式上, 既要保存其原有的风格特点, 又该加以创新, 使其在底蕴中具有特殊性, 在流通上具有世界性。

具体来说就是在审美标准上, 应一方面保留原有艺术特征;另一方面融入现代设计审美理念, 即, 所谓的“本土的元素、世界的语言”。紧密结合创意创新, 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及审美标准对原材料进行加工, 如:利用声光电手段增强其表现力、利用特殊材质及加工工艺转变其原始质感、利用现代审美原则对艺术原材料进行抽象概括、对局部进行微改良等;另外, 在设计成果展现方面, 应多样化成果展现形式, 统一素材可展现其立体式形态、平面形态、多种材质形态等。

(2) 通过增强设计产品的附加值以增进转化。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附加值是在产品的原有价值基础上, 通过生产过程中的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 如科技含量、文化价值等。在进行创意设计产品的开发中, 不仅要满足产品的价值元素, 如基本的功能、质量, 更应着重提高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如文化认同感、独特性、个性化等。设计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对创意原材料与设计思维、设计手段的加工结果。增加关东历史、文化传承方面的元素, 使其增加文化的历史依据和底蕴, 丰富设计产品的理念层次;另外, 增加作品的个性化或心理效应, 即作品设计面对特殊群体或小众消费者, 将提炼出来的文化元素与当代文化、当代潮流进行嫁接创作等手段。

2 市场拓展与优化经济结构的创意设计产业外延打造

按照产业链的角度审视设计产业, 既是创意、技术、产品、市场的要素, 又包含各要素间的宽度与深度, 即要素市场的延展深度与增强跨界融合的延展宽度。其中创意、技术、产品关系产业延展深度, 市场要素关系延展宽度。

(1) 从培育市场潜力的角度出发是延伸产业发展深度的重要途径。首先应该加强文化艺术教育, 提高大众的审美水平和对创意设计产品的认知, 借以提高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创意设计不仅是要提升产品的功能性需求, 更主要的是要通过设计创意推动和转变消费观念, 扩大创意设计及特色文化的消费规模。关东文化中的浓烈的人情味与生活质朴感, 拉近生活的距离, 能唤起个性和怀旧感的文化需求。基于此种特色在创意设计作品中应该弘扬此项优势, 唤醒市场对这种生活理念的认可和追求。完善消费市场, 不仅是利用关东文化的底蕴和传承元素去设计产品的外观和使用功能, 更是要改变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另外, 还要积极完善包括营销环节、传播环节等产业链环节, 利用和开发多种渠道进行对作品的推广宣传, 促进作品快速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提高产业化进程。

(2) 加强“跨界意识“。跨界最难跨越的不是技能之界, 而是观念之界。用不同行业的视角和思维思考同一个方案, 来自不同的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员工, 在交流和碰撞中, 打造出具有挑战性和情感原发性的作品。利用跨界思维, 不仅要“跨入”也要“跨出”, 不仅在关东文化内涵中跨越不同设计门类的界, 使创意设计的产品形式多样;也要跨越不同行业的界, 促进创意设计产业与金融、工业、农业等其他领域交融发展, 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变;不仅要跨越地域之界, 促使产品从东北地区走向更大的市场, 还要跨越思维之界, 在关东文化基础上发展更具有自主创新的产品和产业。

综上所述, 以关东文化作为背景进行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 其路径应是循着内外双修的途径进行自我完善, 其核心内涵应该是弘扬关东文化的生活理念, 其手段应该是现代审美及营销策略, 使关东文化资源转化为智慧产品和文化消费品, 实现产业化道路。

摘要:近年来, 随着国家整体改革工作的部署和推进, 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日益凸显, 创意设计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引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传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产业语境下, 创意设计不仅涉及到经济、社会层面, 还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而实现设计产业的发展, 则要具备几个要素:社会对设计的认识程度逐步提升、产品拥有独特且丰富的文化作内涵支撑、市场效应良好、产值增幅逐步加大、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发展潜能。

关键词:关东文化,创意,设计,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勇, 邱婷, 刘细发.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 2010 (2) :219-222.

[2]马玉玲.千年瓷都开新风——景德镇市发展陶瓷文化产业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 2009 (23) :56-57.

篇7:产城融合背景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融合;区域合作;发展策略

1 珠澳两城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合作的定义

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最受关注,最具发展性的产业之一,文创产业透过市场整合、创意商品和服务的市场分布以及人力资源市场重组,使文化创意产业深远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决于是否能以科学方式实现经济永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文化产业,从内容来看可定义成为创意产业,在经济领域被称为未来性产业,在科技领域被称为内容产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为中国大陆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传统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舞蹈等视为产业化进程中的部分,另外广告业与咨询业,则视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成功结合(孙林,2011)。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包括艺术表演、大众娱乐业、视听业、大众传播业、旅游业、文化培训业、会展业等。

产业区域合作,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强化并引导企业注重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配置合作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内的生产要素、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珠澳文创产业的区域合作,政府需为文创产业创业环境、主体行为规范化提供制度环境,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李静(2010),珠澳两地已有良好持久的民间与民间、民间与政府合作的基础,进一步加强珠海与澳门的合作,特别是文化产业合作须从增强两地政府合作观念,明确双方合作基础,合作规划先行等三方面推动。关于粤港澳产业区域合作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珠海横琴自贸区,随着自贸区政策的利好,在建的港珠澳大桥,使得横琴自贸区优势更是得天独厚,是人才、资金、物资、技术、政策环境等高效自由流动的“特区中的特区”。在“一国两制”的基本制度和政治框架下,伴随着国内整体政治环境的良性发展和行政生态环境的变迁,珠澳两地关系更需联动发展,两地政府合作关系的确立和走向对珠澳两城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合作更有深远意义的影响。

2 推动发展珠澳文化融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意义

珠海作为最靠近澳门的内地城市,必然是澳门主要合作城市,粤港澳合作重点也落在珠澳合作,因此两地政府必须本着互惠互利的宗旨,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2009年与澳门基金会合办珠澳文化论坛提出珠澳中西文化走廊的概念,珠澳双方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空间很大。苏武江(2012)认为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文资源和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资源互补优势,奠定了珠澳外联内通、跨界合作的产业发展路径。“创意珠澳,跨界打造”成为区域合作新典范,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共同体。目前珠澳已有了良好合作基础,是非常有利的交流与合作条件,但由于种种原因,两地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没有得到深入发展。珠澳合作、珠澳同城化、珠澳两地的文化认同最佳切入点就是通过文化融合,产业合作,文化合作项目操作推进文创产业的发展。粤港澳文化产业合作平台立足于横琴,不管是从文化的同根性,地理位置、政策环境等都能使两地优势互补,两地政府要逐步协作制定有利双方政策,促进两地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如在横琴共同开发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共同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彭劲松(2013)认为由于地理、文化、制度等存在差异,同时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各有优劣势,该区域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是粤港澳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必然选择。

3 文化融合为出发点的珠澳文创产业发展策略

文化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存在于市场,其价值亦是透过市场上的转换价值实现。文化的本质应该具有地区性、独特性及不可比较性。最原始的文化应该只是社群意识,之后随着时空的推移,逐渐扩张,才有了民族意识及国家意识的型塑。在文化融合的思维下,文化不再只是符号及文本的建构、解读及沟通而已,它已经蕴含着功能及社会效应的特质,可以相互提升产业技术,增加这些候选国家与本城的文化连结度,提高合作的成功机会,在极大化双方国外消费的前提下,决定文创产业的合作城市以及所实行的文化脉络。文化结合创意而体现在产业体系,为社会带来新的发展可能与机会,从而创造其价值。文化的融合往往能够带动地区经济成长,多元化、包容性高、开放自由的地点更能体现。本文立足于文化融合的角度构建文化发展的策略。通过文献回顾本文对推动珠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观念架构进行了整理,如下图所示:

推动珠澳城市文创产业发展研究观念架构图

3.1 以文化政策推动珠澳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计划

珠海、澳门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需要双方政府主动引导和支持,由政府形成文化政策带动和推进创意产业人才、文创企业、文化资源和相关组织间的合作。文化政策形成后,珠澳两地文化产业队可以决定实行的文化脉络,开始盘点城市中的文化特色、文化内容,包含有形、无形的文化核心,透过相关文创工作者、文创企业,以及可以协助核心工作者进行商业规划的服务者,结合本地既有的技术,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而形成合作计划,实现资源共享、文化认同和产业合作,为文化企业共享区域资源、共享区域市场创造有利的环境。如澳门的本土舞剧、戏剧、可通过整合珠海大会堂、珠海北山剧院、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珠海梦剧场等文化基础设施、整合两地文化资源、咨询网络平台等对文创产业文化市场推广创造有利机制。珠澳两地采取相似或统一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各类文化企业的发展及鼓励合作开办新创企业,相互开放文化市场,共同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创新、培育创意、方便创业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本研究的访谈过程中,多为珠澳两地的文化艺术创业者,大都能体现政策与法规应该要能有效促进文化创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的高度认知,但是受访者对于政策与法规如何有效支持自己文创项目的认知却是相对薄弱的。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面对、加强在文化产业政策和法规上的行政有效性和认知落差问题,设法提高执行政策的水平,以有效协助业者带动文化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和扩大公众的参与,建立起两地文化产业价值链,落实多元化创意人才的聚集。

3.2 由文化交流至文创项目深度合作策略

把文创项目合作作为珠澳文化产业合作的战略重点。包括文化资源项目整合合作,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合作,文化企业发展合作以及文化产业开放与交流的合作。可以利用横琴新区开发的有利机遇,联手打造品牌项目,吸引国际知名文化企业、中介机构进驻,建立以高端创意产业为内容的创作平台和生产基地。就珠澳两城文创产业间的合作方式从简单的技术交流、相互展览的举办,深化至文创产业链间的合作与知识共享,在文创产业的合作架构下,城市双方可以开始进行通过文化融合、文化操作展开深层次的文化合作,例如以双方城市为故事背景,进行戏剧、舞台剧编排筹划。在筹划过程,可以透过故事情节的内容,针对两地文化共通性、文化差异面向大众进行传播。或者结合当地的文化独特性推出相关的本土原创戏剧,传送相关的文化核心内容,建立双方市民对于城市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珠澳两地的的文化认同感,也因此会因为内容與两地市民心灵相契合,进而产生好的经济效益与市场价值。如澳门本土舞剧《牡丹楼》等文创产业的知名度进而也带动两地城市更大的观光效益。

3.3 以群聚效应加强整合珠澳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台湾在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时就是支持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际上,兴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然而,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并非只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与文创企业间不应只是单纯的房产租赁关系,应该是发展成为一个整合创意资源的平台,建立包括:人际网络平台、创意交流平台、创意展示平台、文化推广平台等,如,在建的横琴丽新星艺文创天地、香洲埠文化院街项目以文化关联产业为主要内容,以创意发展为主要方式的创意文化生活社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基地,将创意、资本和市场整合,聚集成群,成为创作与展演的公共空间。如今,定位于“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横琴新区,以“粤港澳合作”为主线,粤澳合作产业园、励骏友谊广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等涉澳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建设或建成,拓宽了澳门产业多元发展的空间。政策、资源的利好同时也给珠澳两地的文创产业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和空间。但其中最应重视的一点就是大众文化参与能力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相关文化资源的投入,应该考虑资源与大众文化参与能力的连结关系,以有效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

参考文献:

[1]SHEN W. Changes and Return to the Top of the Macau Cultural Design.[J].China Media Report Overseas, 2014,10(4).

[2]孙林,等.粤港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与发展研究[J].粤港澳区域合作与发展报告(2010~2011),2011.

[3]张保全.横琴·粤港澳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优势分析[J].中国市场,2014(21):92-94.

[4]曾资文,周凯盈,黄琲瑜.由中日韩文创产业推动成效分析中央与地方的互动性[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 2011,34(2):90-95.

[5]李婉钰.城市合作背景下珠澳同城化研究,2013.

[6]李静.珠澳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初探[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0(4):50-55.

[7]苏武江.澳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32(24):64-68.

[8]许世璋.亚洲城市文化交流与文创产业的发展策略[J].台湾经济研究月刊,2013,36(9): 86-91.

[9]郝雨凡,姜姗姗.澳门多元经济与珠澳整合[J].广东社会科学,2009(4):84-89.

基金项目:珠海市社科规划“十二五”(2014年)规划研究课题“珠澳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协同发展及对策研究”;珠海金湾区社科规划“十二五”(2014年)规划研究课题“推动珠海金湾区文化创意产业创业创新发展对策研究”。

上一篇:体育比赛颁奖活动主持词下一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