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人慢性疼痛的认知行为疗法

2022-10-13

慢性疼痛通常是指疼痛持续一个月, 超过急性病的发展, 或者超过受伤愈合的合理时间, 或与引起持续性疼痛的慢性病程有关, 或者经数月或数年的间隔疼痛复发, 而持续性难以消除[1]。这种病症大多存在于老年人, 通常被认为是中老年人器官老化及病变的一部分。而认知行为疗法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改变患者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不良认知, 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该方法通过系统评估病人能力减弱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 初步形成治疗目标, 并在此基础上重塑病人对疼痛悲观无助的态度, 把疼痛由一种单纯的生理感觉转变为由认知、情绪、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影响的问题, 使病人相信即使疼痛存在, 也能提高生活质量, 进行正常生活。

1 影响老年人慢性疼痛的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对疼痛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主要包括社会文化背景、个人经历、个人情绪、个人心理素质、注意力等。

1.1 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背景不同, 人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也有所不同。在推崇勇敢和忍耐精神的文化氛围中, 人更善于耐受疼痛, 反之则相反。

1.2 个人经历

如反复经受疼痛折磨的人会对疼痛产生恐惧心理, 对疼痛的敏感性会增强;他人的疼痛经历也对人有一定作用, 如手术病人的疼痛会对相同病室的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增强敏感性。

1.3 个人情绪

个人情绪不同对疼痛的反应也不同, 积极的情绪可以减轻疼痛, 消极的情绪可使疼痛加剧。如恐惧、焦虑、悲伤、失望等消极情绪常使疼痛加剧, 而疼痛加剧又会使情绪进一步恶化, 形成恶性循环。反之, 愉快和信心常可减轻病人的疼痛感受。

1.4 个人心理素质

一般来讲, 个人的气质、性格可影响对疼痛的感受和表达。性格内向、不善交往、不愿诉说的人对疼痛的忍耐力较强;而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感情丰富的人对疼痛反应较重。

1.5 注意力

对刺激的注意程度也是影响疼痛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专心活动时发生一般外伤往往在活动后才被发现。而在夜间及清晨, 人的生理状态处于低潮, 注意力集中, 对疼痛的反应也较强。

2 认知行为疗法的运用

2.1 松弛术

松弛是身心解除紧张或应激的一种状态。成功的松弛可带来许多生理和行为的改变, 如血压下降、脉搏和呼吸减慢、氧耗减少、肌肉紧张度减轻、代谢率降低, 感觉平静和安宁等。如一长期经受慢性疼痛的癌症患者由于疼痛可引起的血压上升、呼吸急促、焦虑等, 通过松弛术可以达到一定的疗效。

2.1.1 呼吸松弛训练法

采用稳定的、缓慢的深吸气和深呼气方法, 达到松弛目的。一般要求连续呼吸20次以上, 每分钟呼吸频率在10~15次左右[2]。吸气时双手慢慢握拳, 微屈手腕, 最大吸气后稍屏息一段时间, 再缓慢呼气, 两手放松, 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如此重复呼吸。训练是要注意注意力高度集中, 坚持每天训练, 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1.2 自我暗示松弛训练法

又称“自我命令法”。利用指导性短语, 自我暗示、自我命令,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增强意志力量, 保持镇定平衡的心理状态[2]。例如:“这些感觉虽然可怕, 但是不能把我怎么样, 我会克服的”。指导性短语让患者自己决定, 这样会比较好记而且容易实行。语句要流畅顺口, 具有鼓舞斗志的作用。

2.2 引导想象

引导想象是利用对某一令人愉快的情景或经历的想象的正向效果来逐渐降低患者对疼痛的意识。例如想象自己躺在和煦的阳光下, 在海边聆听大海的波涛声, 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美景和情趣。想象的内容最好是自己过去亲自经历过的愉快的事。要是生活经验少的话, 可回忆一些看过的精彩影片里的片断。

2.3 分散注意力

网状激动系统在接受充足的或过度的感觉输入时可阻断疼痛刺激的传导。因此, 通过向患者提供愉快的刺激, 可以使患者的注意力转向其他事物, 从而减轻对疼痛的意识, 甚至增加对疼痛的耐受性[3]。就如一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 不同程度的碰擦伤往往都不引起注意, 不感到痛和不适, 但比赛一结束, 疼痛就开始出现, 有时甚至达到使人无法忍受的地步。所以, 疼痛的病人可投入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可有效缓解疼痛。如愉快的交谈、下棋和做游戏等。

2.4 音乐疗法

音乐是一种有效分散注意力的方法, 它能是患者全身放松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曾经有学者夏平英对50例长期存在疼痛的晚期肿瘤患者进行了有关最佳音乐播放时段、最佳音乐类型等的调查, 结合晚期肿瘤化疗患者需求而制定的音乐疗法, 结果有76.36%~90.91%的晚期肿瘤患者认为音乐疗法可改善他们的疼痛、睡眠、食欲和情绪等[4]。音乐直接影响患者情绪, 优美委婉的乐曲对人体各系统均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 也曾有学者试验性给有音乐爱好的癌症患者在睡前或饭后选择相应的乐曲播放, 患者的疼痛均得到了一定的缓解[5]。

2.5 生物反馈

生物反馈疗法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 通过人体内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 使患者经过特殊训练后, 进行有意识的“意念”控制和心理训练, 从而消除病理过程、恢复身心健康的新型心理治疗方法。次方法对于慢性疼痛还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方法是让病人在安静的诊疗室里, 躺在生物反馈仪旁, 接上仪器的电极就可以进行治疗了。首先, 进行肌感练习, 以达到消除紧张的目的。其次, 为了逐步扩大放松的成果, 将仪器灵敏度减低, 使病人适应性提高。最后, 病人学会在没有反馈仪的帮助下, 也能运用放松技术来得心应手地处理所遇到的各种事件。但学习使用这种方法可能需要几个星期的时间, 要告知患者坚持治疗, 才能达到治疗的效果。

3 结语

总之, 慢性疼痛与社会心理因素常常同时存在, 注意疼痛主诉时, 不要忽略了精神症状, 否则延误治疗。把社会心理因素作为慢性疼痛的症状谱之一,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 而在治疗中引入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改善主观体验、疼痛行为, 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最大幅度的提高。

摘要:疼痛并不是单一的一种躯体症状, 尤其是在长期慢性疼痛的老年患者中, 社会心理因素往往在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运用合理的认知行为疗法, 可以缓解疼痛, 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疼痛,慢性疼痛,老年人慢性疼痛,认知行为疗法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老年护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 (1) :150.

[2] 李雪英.PTSD的认知理论及认知行为治疗[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 1999, 7 (2) :125~127.

[3] 姜安丽.新编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 :256~257.

[4] 夏平英.癌性疼痛的评估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J].解放军护理志, 2008, 25 (2A) :34~35.

[5] 廖晓艳, 李雪芬, 郑丽霞.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护理[J].当代护士, 2008, 3:27~28.

上一篇:郭嘉琦个人作品赏析下一篇:脉冲激光治疗文身的临床探讨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