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2022-09-10

我院于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对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6月至2009年9月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4例, 心功能Ⅲ~Ⅳ级 (NYHA分级) 。其中男37例, 女27例;年龄≥65岁。心衰病程3月以上, 平均 (1.8±1.0) 年,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0%。排除严重肝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电解质紊乱患者。

1.2 方法

按照贯序法将64例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接受积极的抗心力衰竭治疗, 积极控制各种诱因, 同时作相应检查。待病情稳定后作, 停用原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 治疗组抗患者在积极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胺碘酮治疗, 0.2g, 3次/d, 1周, 0.2g, 2次/d1周, 0.2g1次/d维持至1 2个月, 治疗期间根据心率及QT间期调整药物剂量。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判定: (1) 显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70%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减少≥90%; (2) 有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50%; (3) 无效:每分钟期前收缩数量减少, 但未达到上述标准, 或期前收缩无减少。 (2) 心功能疗效判定: (1)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及2级以上或达到心功能1级; (2) 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或未达到心功能1级, 但症状体征有所改善; (3) 无效: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 b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 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由表1可知,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 心功能疗效。由表2可知治疗组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胺碘酮具有I、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电生理效应, 以Ⅲ类为主, 适用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 尤其适用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研究还发现胺碘酮可对抗交感神经并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和扩张血管作用, 对心力衰竭时神经内分泌激素激活起调节作用。本文对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13例, 有效25例, 总有效率达87.50%;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达62.50%。对2组患者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进行比较发现,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另外, 治疗组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因此, 常规治疗剂量和维持量用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但应严格掌握剂量, 同时注意其不良反应。

摘要:目的 探讨胺碘酮治疗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收治的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13例, 有效25例, 总有效率达87.50%;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12例, 总有效率达62.50%。对2组患者的控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进行比较发现,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另外, 治疗组的心功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常规治疗剂量和维持量用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但应严格掌握剂量, 同时注意其不良反应。

关键词:胺碘酮,老年人,慢性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 李学林.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在抗老年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08, 29 (9) :1158~1160.

[2] 袁野, 秦伟毅, 顾晓龙, 等.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评价[J].广东医学, 2009, 30 (4) :633~635.

[3] 郭新芳.胺碘酮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 (10) :1873~1875.

上一篇:工程检测在公路工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下一篇: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