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论文

2022-05-01

【摘要】发展中国家,每年有450万以上的儿童死于腹泻病,其中50%是死于慢性腹泻合并症。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肠道感染都会引起小儿慢性腹泻,小儿感染肠道原虫之后,会引起急、慢性腹泻,急性腹泻也会转变成经常复发。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论文 篇1:

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客观评价传统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冯氏捏脊组和西药思密达组,治疗一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提捏脊组97.5%,对照组为95%,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但捏脊组对6~12个月龄段小儿,以及对伤食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

关键词 小儿腹泻 捏脊治疗 冯氏捏脊法

“捏脊”又称“捏积”。前者指所捏部位为脊柱,后者指其功能为化积导滞。捏脊的起源可追朔到1400多年前的晋代,葛洪在其《肘后方》中记载“使病人伏卧,……捏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该疗法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考其捏脊方法,主要有两种,两法均从尾椎起向上推进直至大椎,一法为以两手拇指推进,以食中二指与拇指拿捏皮肤(见图一)。另一法为双手食、中、无名及小指重叠屈曲,以食指2、3指节推进,以两拇指与食指节提捏皮肤(见图二)。图二所示方法即为北京已故著名推拿学家冯泉福家传之法,学术界因之称其为冯氏捏脊。关于捏脊疗法的临床报导多集中在治疗小儿脾胃疾病,如厌食、腹胀、疳积、腹泻等方面。但其报导多为个案,或理论探讨,少有随机与对照。为此,我们按严格的科研程序,观察了冯氏捏脊疗法对小儿腹泻的治疗效应,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全部病例来源于2006年6月至10月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和北京儿童医院门诊。

1.2 诊断标准 依据1994年卫生部制定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包括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超过3次1日,大便性状呈稀便或水样,大便镜检可见少量脂肪球和白细胞等。中医辨证参考苏树蓉主编《中医儿科学》,分为伤食、湿热、脾虚三型。

1.3 随机与分组 根据公式计算,并考虑到脱失因素,本试验共纳入8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全部病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组后相关数据见表1。

2 治疗方法

2.1 冯氏捏脊 具体操作参看图二,该法包含了推(食指第二指节向上推进)、捏(拇指指腹与食指第二指节捏拿起皮肤)、捻(捏的同时配合捻动)、放(两手交替、一手捏捻,一手放松)、提(从第二遍起的任何一遍中,用双手拇指与食指节有针对性地大力提起脊旁相关脏腑俞穴处的皮肤,并稍停留,操作时常有弹响)与揉按(每于捏拿结束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揉按患儿腰部肾俞穴)。每日推拿1次,每次约5分钟,共捏脊20遍。

2.2 对照组 根据小儿不同年龄段,给予相应剂量的西药思密达。每日服3次,空腹时温开水送服。捏脊与思密达均3天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症状与体征积分 根据国家《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结合实际选择大便次数与性状、呕吐、食欲、面部色泽、精神状态、渴饮情况、舌苔与指纹(共8项)等制定出相关症状与体征的积分。如腹泻,大便次数及性状正常计O分;大便3~4次/日,塘薄稀便为轻度,计3分;大便5~6次/日,稀便,内有不消化物或奶瓣为中度,计5分;大便7~10次/日,水样便为重度,计7分。食欲正常计0分;食欲稍差(较正常减少1/4)为轻度,计1分;食欲差(较正常量减少1/3)为中度,计2分;食欲很差(较正常量减少1/2)为重度,计3分。以此类推。其中最低为0分,属正常,8项最高合计22分(舌与指纹每项仅1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中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关于“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结合中医症情分级计分标准制定为:痊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与性状正常,其他症状大部分消失,积分总值下降91%以上;显效为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减少至治疗前的l/3或以下),大便性状与兼症明显好转,积分总值下降80%~90%;有效为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性状与兼症改善,积分总值下降40%~79%;无效为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均同治前,无改善,积分总值下降不足39%。

4 结果及分析

4.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表2。

从表2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经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两组进行Ridit检验,u=1.21,P>0.05,说明两组间总疗效无明显差。

4.3 各年龄段疗效比较,见表4。

通过对表4各年龄段的总有效率进行组间x2检验,除6~12月段,X2=25.69,P<0.01,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年龄段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对于6~12月的小儿优于对照组。

4.4 不同证型治疗情况比较,见表5。

对各证型临床疗效进行组间Ridit检验,只有伤食泻组间比较U=2.35,P<0.05,有显著性差异。其余证型比较,P>O.05,无显著性差异。提示,捏脊疗法对伤食泻疗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儿科在认识与治疗小儿腹泻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发掘出很多确有疗效的方药,但水煎中药毕竟太苦,小儿服用不方便,一些方药的毒副作用也日渐被发现,加之,腹泻本身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如进食水药太多,反而会加重胃肠负担,于其功能恢复无益。因此,在腹泻的治疗方面,传统中医的优势正在丧失,家长们更愿意接受西药,尤其是输液的治疗。而推拿为机械的良性刺激,它不用药,不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它通过对经穴的特殊作用而实现调节脏腑气血与阴阳的目的。所以,其对胃肠功能的调节较之药物(不论中药,还是西药)理应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本实验中冯氏捏脊疗法治疗小儿腹泻取得同西药思密达同等的疗效应该是在预料之中的。

捏脊有两种方法。通过具体分析其操作术式,我们发现,拇指上推(图一)法,由于两拇指分别置于脊柱两侧,因而其推在脊旁,捏也在脊旁,其法对正中线上督脉的刺激其实很弱,因此,这种在我国西部地区流行,并冠以“捏脊”的方法对于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脊旁(1.5寸)的穴位和脊柱旁开O.5寸左右的华佗夹脊穴的作用可能更好一些。而冯氏捏脊(图一),以重叠的食指第二指节置于脊柱正中上推,两拇指所提捏的皮肤刚好在脊柱正中,其对正中线上督脉的作用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图一之法可能长于通过五腧穴等而调整脏腑功能,冯氏捏脊则长于通过对督脉的刺激而发挥温运与温通之功。操作术式不同,功能也可能有所区别。明白这一点,对于临床选用最佳的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至关重要。

本研究中,既有急性腹泻,又有慢性腹泻;既有实证,又有虚证,运用冯氏捏脊均取得较好疗效。这是因为该法本身就是攻补兼施,升降相因的综合方法。其从下至上推进为升为补为温,而向外提捏与捻动则有消散之功。扶助了正气,温通了督脉,消导了积滞,顺应了升降,腹泻当然也就停止了。其对伤食引起的腹泻的治疗优于对照组更说明了这一点,而关于不同年龄段捏脊疗法对低龄段小儿的疗效优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我们认为这可能与低龄段小儿服药困难有关。总之,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冯氏)捏脊是一种治疗小儿腹泻十分有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周信文.实用中医推拿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2,307

[2]廖品东,小儿厌食的推拿防治.重庆:西南大学音响出版社,2006,8

[3]余继彬.冯氏捏积疗法.北京:知识出版社,1985,2

作者:廖品东 曾雪莲 翟世翠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论文 篇2:

小儿慢性腹泻病与阿米巴感染情况的研究

【摘要】发展中国家,每年有450万以上的儿童死于腹泻病,其中50%是死于慢性腹泻合并症。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肠道感染都会引起小儿慢性腹泻,小儿感染肠道原虫之后,会引起急、慢性腹泻,急性腹泻也会转变成经常复发。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间的平衡,对特异性的病原采用针对性的药物,根据药物敏感的试验结果选择用药,还可以使用蒙脱石粉和锌等,促进儿童的肠粘膜修复,缩短腹泻的病程。本文对小儿慢性腹泻病与阿米巴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小儿肠道原虫,人芽囊原虫、肠阿米巴和隐孢子虫、蓝氏贾弟鞭毛虫等寄生虫导致的小儿慢性腹泻病。从而制定出适当的干预和治疗的措施,使小儿慢性腹泻治愈率得到提高,使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关键词】小儿慢性腹泻病;阿米巴感染;人芽囊原虫

小儿腹泻病属于多病原和多因素导致的小儿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的肠道临床综合征。小儿腹泻病的急性发病例在逐渐减少,病死率降低,可是,小儿慢性腹泻病的比例逐年增高。由于小儿慢性腹泻病由多种病因引发,同时发病机制过于复杂,很难进行防治。患儿不仅会出现腹泻的症状,而且营养吸收会受到影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对其他疾病的防御能力也大大降低,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所以,一定要加强小儿慢性腹泻病研究。

1 小儿慢性腹泻病病因

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小儿慢性腹泻病发病人数达到1.5亿人,死亡数量达到150-250万人。腹泻病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消化道疾病,我国将腹泻病定义为:大便性状的改变或者大便量的增加,把大便的性状改变当作判断的特征,按照病程区分急性、迁延性、慢性腹泻病。急性腹泻病程要小于两周,迁延性腹泻病要小于两个月,慢性腹泻病要大于两个月[1]。国外把腹泻病定义为:大便含有过多水或者电解质,大便重量大于10g/ (kg·24 hr),病程大于两周即为慢性腹泻病。慢性腹泻病数量要少于急性腹泻病,却容易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本次研究中对小儿慢性腹泻病与小儿肠道原虫感染等制定了治疗与干预的措施,通过对小儿慢性腹泻治疗,有效改善患儿生活的质量[2]。

肠道原虫分布于全世界,我国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我国在1988~1992年进行了全国人寄生虫的调查,发现肠道原虫的感染率达到了10.32%[3]。小儿腹泻病由多病原和多因素导致的大便次数与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的肠道临床综合征,急重病例逐年减少,而且病死率也逐年下降,可是迁延性与慢性的腹泻病比例逐年增高。大量研究证明肠道感染发生腹泻迁延主要是由于营养不良造成的。儿童缺乏锌和非母乳喂养等因素也会增加迁延性与慢性腹泻的风险。

小儿慢性腹泻是由多病因引发,表现出腹泻、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落后、免疫力低下及反复感染等临床综合征。出现这些临床综合征后,会形成恶性循环,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危害。小儿慢性腹泻病因十分复杂,包括感染、过敏、免疫缺陷及药物因素等,尤其感染较为常见。小儿慢性腹泻病感染性的病因主要有以下两种[4]。

1.1肠道内感染:

由于病毒和细菌、真菌及寄生虫等引起的,尤其病毒与细菌引起的感染较为多见。常见病毒病原导致的小儿腹泻一般病程不会超过两周,尤其T细胞功能缺陷儿童,极易受轮状病毒与星状病毒的感染持续数月;细菌感染是因为黏膜损伤与原发感染导致的小儿长期腹泻;寄生虫感染;导致腹泻真菌包括念珠菌和曲菌、毛霉菌等,尤其白色念珠菌较为多见。

1.2肠道外感染:

与抗生素有关的腹泻,使用抗生素既会降低小儿体内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乳糖酶水平,还会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的紊乱,使肠道正常的菌群减少,使耐药性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等大量开始繁殖,导致药物很难控制肠炎发生[5]。

小儿腹泻病在我国儿科中较为常见,急性腹泻病减少的原因为,急性腹泻病是由细菌、病毒与寄生虫感染引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与卫生条件的改善,中毒性的菌痢与消化不良已十分少见。现阶段儿科普遍流行轮状病毒导致的急性肠炎,病情较易治疗而且有自愈趋向。小儿慢性腹泻病由多种病因引发,而且发病的机制较为复杂,很难防治,所以,研究人员要加强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6]。

2 治疗方法

小儿性腹泻病治疗侧重于为儿童补充热卡与营养素,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间的平衡问题。

2.1治疗与护理:

患儿住院后要进行肠道隔离,以溶组织阿米巴和大肠杆菌、蓝氏贾弟鞭毛虫和沙门菌、人芽囊原虫及隐孢子虫等相关腹泻病例都要及时上报卫生部门[7]。

2.2液体疗法:

预防与治疗患儿脱水症状,及时纠正患儿的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的紊乱。

2.3营养治疗:

以母乳喂养为主,调整好儿童的饮食结构,为患儿胃肠道及早喂哺,保证患儿肠道黏膜绒毛形态和双糖酶的活力。

患儿要进行饮食改良后如果腹泻仍不止,就要改变饮食结构,按照腹泻病因和患儿实际消化吸收的情况,调整饮食用量与浓度。如果腹泻停止或者体重增加后,就可能恢复为普通的饮食。如果患儿出现吸吮困难,就要使用鼻饲管来喂饲,如果仍有少数患儿出现顽固性腹泻,无法耐受肠内营养,改变饮食结构后仍没有改善,就要静脉高营养疗法治疗[8]。

2.4药物疗法:

患儿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慎重使用,对特异性病原用药,一定要根据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来选择。要适量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例如:锌、铁和叶酸等。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恢复患儿肠道的菌群平衡,实现腹泻症状的缓解,如表1所示。

2.4.1帮助肠黏膜完成修复:

患儿肠黏膜受到损伤的程度和修复的速度和腹泻病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研究人员对生长因子在肠黏膜损伤和修复研究中的进展十分迅速,随着生长因子的研究,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临床中。

2.4.2消旋卡多曲:

有选择的对脑啡肽酶进行抑制,保护内源脑啡肽不受降解影响,使消化道的内源脑啡肽生理活性得以延长,有效降低电解质过度的分泌,可以应用于水样腹泻的治疗。

2.4.3中医治疗:

中医在小儿慢性腹泻治疗中有着很丰富的经验,能够联合西医共同完成治疗。

2.5预防:

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病原菌感染的因素有了一定的明确目标,主要因素是年龄小、存在免疫缺陷及营养不良、非母乳喂养及卫生条件不佳、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饮水等。所以,要想预防小儿慢性腹泻病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如以下几方面。

2.5.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导致腹泻发生病原传播主要是粪口的传播,而少量病原导致肠道的感染,由人与人间密切的接触来传播致病,例如:人芽囊原虫、肠阿米巴和隐孢子虫、蓝氏贾弟鞭毛虫、大肠杆菌等。

2.5.2鼓励母乳喂养:

小儿急性腹泻一定要妥当治疗,在早期要了解病因,确诊病情,对症治疗,调整患儿的营养,恢复喂养,避免抗生素和止泻药的随意应用,使用益生菌进行预防,也可以适当补充锌元素20mg/d(6个月以下10mg/d),既能缩短腹泻的病程,还可以减轻腹泻的程度,使用2~3个月之内一定要避免腹泻复发。

2.5.3家庭治疗:

患儿如果没有脱水与轻度脱水的病征,可以在家庭进行治疗,医生对家长讲解治疗的方法,保证患儿服用足够液体,防止脱水发生,补充锌,如果患儿病情没有出现好转或者患儿腹泻情况较为剧烈,出现大便增多与腹泻增大的情况或不能正常饮食、呕吐不能正常口服用药、发热、脱水、粪便带血、年龄小于6个月、有慢性病史等病征时,就要及时转送医院治疗。

2.5.3接种疫苗:

通过疫苗的接种,可以有效预防腹泻病,使儿童具有免疫效果与安全性。

2.6腹泻常见的病原学检查:

水样便患儿粪便要进行轮状病毒和致病性大肠杆菌、隐孢子虫等病原检查,脓血便患儿还要进行粪便细菌的培养,必要时要溶组织阿米巴原虫等。小儿在正常免疫的状态下,轻易不会患上慢性腹泻病,只有进行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是否存在先天性的免疫缺陷等问题。

要确定诊断的正确性,还要了解渗透性与分泌性腹泻是滞由于小肠发生病变导致的,渗出性是否为结肠病变,可能会危害到小肠,所以必要时,要对小肠钡和结肠钡进行灌肠检查,使用结肠镜和小肠镜检查与组织活检。

参考文献:

[1] 董永绥. 加强对小儿慢性腹泻病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1(21):1-3.

[2] 万孝玲.田春林人芽囊原虫分子遗传学研究概况[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1,23(10):114-115.

[3] 金群馨,俞开敏,唐连凤,等. 1354例门诊腹泻病人人芽囊原虫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3,5(7):218-220.

[4] 左素君.胡艳军我院感染性腹泻患儿病原菌及药敏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2013(3):257-258.

[5] 关兴丽.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胶体溶液对人体白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8(2):88-89.

[6] 刘丽英.肠内营养综合治疗对小儿慢性腹泻病合并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疗效的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3,8(7):142-143.

[7] 徐三清,方峰,周华,等.小肠镜和组织活检对儿童慢性腹泻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3(7):16-17.

[8] 张惠琴.沙勇武儿童腹泻病98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6):65-66.

作者:赵莉

综合疗法治疗小儿慢性腹泻论文 篇3:

小儿慢性腹泻162例治疗分析

关键词 小儿 慢性腹泻 治疗 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7.204

小儿慢性腹泻是由多因素、多病原引起的儿童消化道系统的疾病,是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率极高,仅次于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研究采用综合的方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2年3月间收治小儿腹泻患儿162例,其中男90例,女72例;年龄20天~11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慢性腹泻的诊断标准[1]。临床表现为患儿腹泻、纳差、反复呕吐、乏力、发热等症状,合并脱水者伴有口渴、尿少、腹胀、精神改变等症状。

方法:全部患儿采取合理饮食,液体疗法,纠正酸中毒及降温止吐等对症治疗。原则上应采取继续喂养,但脱水严重呕吐频繁的患儿,宜暂不进食,采用口服补液或静脉输液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一旦好转、有食欲宜及早恢复喂养。对某些营养成分不耐受或过敏者,则需在饮食中除去该成分。在此基础上给予口服双歧三联活菌胶囊。6个月~1岁1g/次,1~2岁1.59/次,3岁及以上29/次。12小时口服1次,连用3~5天。伴脱水者给予适当补液治療纠正电解质紊乱。同时给于止泻汤饮用,药物组成:太子参10g,淮山药6g,茯苓6g,苍术6g,白术6g,芡实6g,炒扁豆5g,乌梅5g,黄芪9g,肉桂3g,陈皮3g,甘草3g。随症加减:夹湿热加黄连或野麻草;脾肾阳虚加肉蔻、附子片。上方每日1剂,加水煎煮30分钟,浓煎,取汁40~50ml,每日煎药2次,分3~4次服完。1个疗程为7天。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大便正常,理化检查恢复正常;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次数减少2/3以上,大便性状基本正常,理化检查接近近结果常;③有效:症状改善,大便次数减少不足2/3,大便性状改善,理化检查有所好转;④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大便次数不减少或增加,大便性状无改善,理化检查无好转。

结 果

本组162例患儿,痊愈89例(54.99%),显效41例(25.31%),有效27例(16.67%),无效5例(3.09%)。总有效率为96.91%(157例)。

讨 论

小儿腹泻从发病机制上来讲分为感染性腹泻和非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病原微生物通过水合食物进入消化道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主要是食物摄入量超过消化道的承受能力,造成细菌上移或繁殖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其中,感染性腹泻发病率近些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局部流行的特点。轮状病毒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最多见。现代医学急性期腹泻多采用抗炎、止泻等常规治疗,使急性腹泻得到控制。但诸多因素造成慢性腹泻在治疗上难而棘手,单纯西药治疗又达不到良好效果。小儿慢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吸收,导致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恶性循环状态,是小儿腹泻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无不由于脾胃,脾胃健则消化正常,泄泻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而致泄泻[3]。小儿脾胃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因素所干扰,若饮食失节,冷暖失调或感受外邪侵袭,则脾被伤,升降失常,运化无权,水湿精液下流而致泄泻。故治疗应以温中健脾、固涩止泻为主。而本文拟定的止泻汤以补脾益气,温中祛寒,养阴固涩法。方中太子参、淮山药,补脾气益胃阴,太子参其用介于党参之补,沙参之润之间,较党参健脾益气,生津止泻效果更佳;茯苓味甘益脾,能助脾运化水湿,而达到健脾的作用;苍术健脾燥湿兼能升阳以助运化,使补而不滞;白术健脾益气;芡实与炒扁豆健脾止泻;乌梅酸涩敛阴,消食和胃;黄芪补气,亦可提高人体免疫力的作用;肉桂温肾壮阳,调气行血,刺激胃肠道,促进消化吸收,可缓解痉孪,排除消化道积气,与白术相配利水消胀;陈皮理气健脾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温固肠止泻,扶阳敛阴之功。

参考文献

1 胡云清,秦萌.小儿腹泻病的诊断[J].中国社区医师,2006,22(10):8.

2 沈怡.小儿慢性腹泻的再认识[J].临床儿科杂志,2007,25(8):713.

3 汤建萍,路欣,卢立华.药物导人法治疗小儿腹泻病疗效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008.

作者:朱莉

上一篇:城市园艺绿化苗木养护管理论文下一篇:电信客户服务管理架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