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024-04-08

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通用6篇)

篇1: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1.人到老年,如果还能有一位相知相伴、不离不弃的至亲陪在左右,那该是无比幸福的一件事。然而,高龄老人丧偶事件是在所难免,对于老年人心理是一个巨大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心理孤独感,更是让丧偶老人在短时间里出现明显的衰老、精神崩溃,甚至不久也会亡故。据统计,丧偶老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

2.老年人看到自己同龄的朋友、同事一个个相继离开了人世,觉得自己也要不久于人世,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恐惧感,以致惶惶不可终日。这样一来,非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快了死亡的步伐。观世间的高龄老人,虽然长寿的原因很多,但至少有一点已经证实,那就是长寿者大多性格开朗、豁达大度、情绪乐观、心理健康。

3.老年人的生理功能明显衰退,如肌肉萎缩,骨质疏松。但是,有不少老年人存在一种“折腾”心理,认为“这辈子没去过的地方不去看看终身遗憾”啦,什么“这么重大的场合不出席不合适”啦等等,结果勉强参与,容易突发严重健康事件。还有一些高龄的老年人,坚持参加一些不合适的运动,结果导致体力不能承受,出现意外。

4.老年人心理倔强是比较常见的情况,有些还表现为性格刚烈、脾气暴躁。这些有着倔强心理的老年人常常是小病不就医,大病乱吃药,一味按自己的意愿以及多年的经验习惯生活着。结果是,有了病不去治,反而与家人、子女发生争执,最后“不治而终”。

心理专家提醒,针对老年人心理上四大禁忌,家属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其调整,千万不可采取强硬措施或者放任不管。如果老年人心理问题突出,难以调整的话,不妨咨询专业心理医生,请求医生的帮助。

★ 如何应对面试官

★ 面试官需注意

★ 面试官怎么开场白

★ 面试官面试评语范文

★ 如何面对不同的面试官

★ 外国面试官面试技巧

★ 如何跟面试官谈薪资

★ 面试官常用的面试问题

★ 美国旅游签证面试官

★ 面试官最喜欢的答案

篇2: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这一界定把人的精神、情感、心理活动作为健康的重要标志,因这些活动和变化的本身就是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功能状态是否正常的综合性的反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日趋明显,这已成为21世纪各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全世界大于60岁的老人已达6亿,目前全世界大约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80岁以上的人口达900余万。人口平均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根据老年人特殊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开展老年护理工作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老年期生理特点

衰老过程是人们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它给老年人带来许多不适、烦恼和困境 1.形态的老化 衰老引起形态的变化必然导致老人不满意自己的形象,挫伤老年人自尊心,并由此提示老年人已是来日无多。离休或退休,必然带来社会角色的改变。进入老年后,人的各种生理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这必将引起心身一系列变化。

2.感觉器官功能下降 老眼昏花、听力下降、味觉迟钝,这些都会给老年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例如,由于听力下降,容易误听,误解他人谈话的意义,出现敏感、猜疑、甚或有心因性偏执观念。3.神经运动机能缓慢 老年人的行动以及各项操作技能变得缓慢、准确、不协调,甚至笨拙,操作性动作缓慢、迟钝。这些都会减少老年人外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的积极性。、4.记忆减退 老年人的记忆特点是:近事容易遗忘,而远事记忆尚好。速记、强记虽然困难,但理解性记忆、逻辑性记忆常不逊色。二.老年期心理特点:

1、感知衰退:随着年龄增长,感知觉的适应性变化最明显。表现为视力明显减退,出现所谓的“老花眼”;听力下降,尤以70岁以后明显;味觉、嗅觉、皮肤觉在60岁以后都有明显下降;

2.记忆衰退:

记忆力下降表现为记忆广度、机械识记,再认和回忆等均减退。3.思维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组织质量和脑细胞数减少,萎缩,思维迟缓迟钝。

4.智力变化:受许多因素如教育水平、某些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影响,智力也不同程度下降。

5、情绪情感变化:老年人由社会人变成自由人,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短期内可能不适应,情绪易变而不一定外露,随之而带来情绪上的变化,表现为消沉、郁闷、烦躁等。

6、人格行为变化:不安全感主要表现在身体健康,经济保障两方面。由于权势的失落而诱发的孤独感;由于子女关心照顾的较少,或失去配偶等因素而导致的孤独和苦楚。适应性差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和方式趋于被动,依恋已有的习惯对新环境很难适应,拘泥刻板,速度减退,趋于保守,会产生多疑、依赖、易激动的情况。

三.老年人性格特征

性格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周围事物和对整个生活环境所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在进入老龄阶段,人的生理活动逐步趋向衰退。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意气风发,活泼向上的性格特点,到了老年几乎已完全消失,而代之以低沉、缓慢、沉默、冷淡的性格。人的性格,一般是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而相应地成熟、固定下来的。老年人由于经历复杂,经验更丰富,因此性格特点也就更加突出。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四种年龄标准,即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地位年龄和人际关系年龄。

生理年龄在60岁左右就基本停止,而决定你是衰老者还是精干者,则取决于后面三种年龄标准。

从总体上讲,老年人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老化的时期,但是,心理的老化不一定和生理的老化平行发展,也就是说,其发生的迟早,依个人的心理能力而定。心理老化的标准,不仅是个能力问题,还包括人生在态度.学习的欲望.欣赏、享受满足与愉快的能力.兴趣的广泛性以及人的意志能力等等。在衰老的发展方面,个人的生活“动机”特别重要,一个人退休、卸下家务之后,如果不想求仪表、态度、生活方式的更新和追求,就可能较快衰老。

许多人心理早衰,并不是他们天赋差,而是他们未能尽量发挥生命的潜能。这个对老年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明显地反映在“老年人格”的五种类型上。

自主型

这类老人对自己的一生有清晰而客观的认识,有智慧,富有创造力和生命活力,生活充满朝气,很愿为社会公益服务,或继续从事一些有技术的劳动。理解自己与晚辈的关系,不苛求别人。心理上能自我适应,不依赖别人,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问题与困难。兴趣广泛,对未来并不感到苦恼,虽然与家庭环境不尽协调,但主观感受积极丰富,不怨天犹人。这类老人为数并不多。

安乐型

没有过多的个人追求,对家庭和环境的要求也不高,只求生活的清闲和安适,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悠然自得。但实际上,家庭环境是这种人的庇护所,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别人身上,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上依靠别人的援助。如果家庭气氛比较协调,他们可以生活得很好。但这类老人没有强烈的个人兴趣,不欢喜工作,胸无大志,满足于现状。

操劳型

对闲暇持否定的看法,用不停的工作来抑制自己对衰老的担忧。他们不轻易放弃对家庭生计的主持,希望掌管家庭大权,为家庭的各种事务操劳奔忙,对子女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控制欲。希望用自己的献身劳作换得人间温暖。但他们辛苦付出如果得不到感情的回报,就会变得嫉妒和不满。

愤恨型

往往有不如意的生活经历,或者过去顺利,到了老年受到了承受不了的挫折,所以怨恨自己未达到人生目标。这种自我不满继而转换成对亲人、眷属的敌意和苛求。对人要求较多,好指责、埋怨别人;对人存有偏听,好追忆过去,个人又缺乏独立的个性,对未来表现得消极,抑郁。常表现得执拗、固执、自我拒绝。

自暴自弃型

它是愤恨的另一种表现。这种人常把不满、愤懑压在心底,常责备自己的无能与不幸,对一切事物都兴趣索然,消极悲观。在行为上有极端退缩,深居简出,拒绝与人交往,整天形影相吊,孤独孑然。这些人一旦有了疾病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更容易轻易了此一生,走上绝路。

在老人社会中,前三种类型,可以说是以不同的方式寻找晚年的生活适应,能在各自选择的生活中得到欢乐的满足,而后两种是不适应晚年生活的老年人格,实质上是一种软弱的老年人格,这两种人格类型的老人衰老异常迅速,更容易出现老年人的精神障碍。社会和家人,应从各方面为这两种老人提供心理帮助和公益服务。

老人们的经历不同,因而造成其性格表现也千差万别

在老年人经历的漫长岁月中,由于他们的遗传因素、所处环境、经济地位、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等条件不同,因而其性格表现千差万别。心理学家将他们的表现分为以下类型:

进取型:他们正视现实,克服体衰,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们能有计划地安排自己晚年的学习、生活,发挥自己的专长,贡献余热。他们心胸宽广,不为小事苦闷、生气,因而能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影响健康。

安乐型:这类老人承认或接受现实的自我,对现在或将来没有计划,无所追求、只想悠闲自得地生活。认为自己操劳了一辈子,该享点清福了,他们养花种草,钓鱼下棋。由于他们善于适应晚年生活,有利于消除孤独感、失落感,在心理上容易获得满足,生活得逍遥自在。

抑郁型:他们较难适应离开工作岗位、社会地位或角色发生了变化的晚年生活。他们常常留恋过去,对人对事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由于生活单调、空虚、无聊,心理上更增加了寂寞感、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容易发展为抑郁症。

易怒型:这类老人常为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特别在家里动辄火冒三丈。他们不愿承认和接受自己已衰老的现实,把自己不得志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对一切缺乏兴趣。

自责型:他们把自己的不幸归罪于自身,常自责自罪,悲观失望;对别人漠不关心,十分孤独。他们认为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种威胁,而是一种解脱。有的甚至用自杀来了却一生。

偏执型:这类老人习惯于以固定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固执偏激,情感不稳,也不愿接近亲友。

拘谨型:这类老人往往谨小慎微,缺乏勇气、进取精神和上进心。这种心理状态往往降低了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容易加速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的进程。

混合型:有些老人的性格不稳定,有时呈现抑郁型,有时却表现出自责型,或者偏执型的症状,我们称之为混合型,不能简单地下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则老人性格也可以由 原来内向型的沉默寡言,变成外向型的灵活开朗,好与人来往,喜欢社交等。总之,老年人 的性格比其他年龄组更容易受疾病和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另外,遗传因素不仅与一个人性格的形成有关,而且对性格的发展变化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一个人身上反映出其父母的性格特征,即使到了老年,这种父母性格的影响也依然存在,清晰可辨。老年人的性格特征:

1.长者心态由于社会与家庭角色的转变,使得他们更倾向于教育者的姿态与人沟通,那样可增强他们的自尊;表现为啰嗦、爱“教训”人。2 怀旧心理老年人都有将自己的记忆和经验与他人分享的的心理,只要别人对那些故事感兴趣他们就会感到有自豪感和成就感;常见于对过去用过的物品、相册、信件等有特别的依恋情结,常在有人来是拿出来把玩介绍。“自私” 老年人有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表现为行动迟缓、活动减弱、小气、爱唠叨、疑心重、固执,尤其表现在护“犊子”上,等等。悲观厌世 这种情况多由于缺乏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温暖,缺乏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疾病的折磨、生活的困难等因素。“自闭”随着年龄增高,精神活动、功能自然趋于减退和欠灵活机敏,由于器官功能的减退,感觉能力特别是视、听、味、触等的感觉灵敏度以及意志行为逐渐减退,生病住院时诸多顾虑,情绪低落、焦虑等。多表现为刻意的控制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喜怒悲恶等情绪。

老年患者性格特征的成因除了老年人生理机能与疾病影响外,很多外界因素亦可引起,如退休后社会交往少,生活方式单调,生病住院不适应环境,或因丧偶等致孤独、寂寞、情绪的低落、焦虑,使忧郁症、癌肿的发病率会相应地有所增高,老年人生病住院后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下降,经济不富裕等。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因长期体弱多病导致情绪焦虑、忧郁 老年人常患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给晚年生活带来痛苦和不便。因为体弱多病,自然会想到与“死”有关的问题,并不得不做出随时迎接死亡的准备。多数老人表示并不怕死,但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死”。一般老人都希望急病快死,最怕久病缠绵。

焦虑紧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躯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易患许多慢性疾病,由于对身体健康问题的担忧,惟恐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给家人带来烦恼,给自己带来痛苦而焦虑,紧张不安,甚至夜不能寐,食欲不振,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患躯体疾病,造成恶性循环。

抑郁:由于离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一时难以适应,认为自己对社会、对家庭没有贡献了,成了社会、家庭的负担,而导致抑郁,也有的丧偶后,一个人独自生活,子女都忙于自己的事务,对老人缺乏关心、照顾,老人长期生活在孤独与寂寞、单调等待之中,久而久之,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而导致抑郁,甚至有轻生的念头。也有的长期生活在躯体疾病的折磨之中感到生活没有希望而采取自杀行为。

2.生活方式的变化引发

由于离、退休和体弱多病,使老人与社会的交往减少。看的想的少了,必然孤陋寡闻,慢慢对外界漠不关心、反应迟钝并缺乏生活的动力。有人误以为这是“享清福”,实际上,老人的生活安排,也应遵循“生命在于运动”的原则,适当地做一点家务劳动,参加一些社会工作,从事一些爱好和消遣,是老人最好的精神营养。部分老人到了晚年才开始吸烟和饮酒,这种生活方式当然对老人的健康不利。但他们常辩解道:“我对烟酒没有瘾,抽点烟、喝点酒是老年人的一种生活享受。人老了,还不会享受,那有什么意思呢!”近年来,社会上赌博成风,沉溺于赌博的老年人颇多。这不仅对老人的心身健康不利,也常是老人犯罪的基础。

3.生活事件导致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遭遇一些不幸的生活事件,给人招来烦恼、忧愁与痛苦。而在晚年遭遇到生活事件,对老年人的精神打击尤为沉重,不仅留下心灵创伤,也可诱发一些躯体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甚至在精神创伤的折磨下,加速老人的衰老和死亡。重大的生活事件常有以下几种:

丧偶 老伴死亡,自己形影孤单,寂寞难熬,对未来丧失信心而陷于孤独、空虚、抑郁之中。有人统计,在失去配偶的人中,在一、二年内相继死去的人数,高于夫妇都存在者的死亡人数的7倍。

再婚 老年人再婚常有阻力,使老年人苦恼。阻力或来自社会舆论,或来自子女的阻挠。婚后,老年人也不一定都幸福愉快。原因在于有些老年人再婚的动机不正确,多从实用主义出发,如找个老伴侍候自己;对方物质条件好,可化为公用。或有利于解决自己子女的就业问题……。所以,老年人再婚,既要慎重,也要有个恋爱过程,以增加彼此的了解和培养爱情,有了真正的爱情,才会为老年人的再婚带来幸福。

丧子(女)晚年丧子是人生一大恸事,这不仅基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还涉及到老年人日后的瞻养及善后问题。

4.家庭不和睦 除了经济原因外,还有时代差异的因素。两代人由于对社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及生活方式诸方面的看法不一致,彼此之间又缺乏了解和理解,常导致抱怨、争吵、指责、甚至发展到关系恶化、歧视和虐待老人。婆媳关系不和,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影响的结果。总之,老年人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已不再是来自外部,而主要是集中在家庭内部。家庭不和,为老年人的晚景投下了阴影,危害老人的心身健康

5.经济困窘 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时,在通货膨胀的威胁下,就会人心惶惶,有一种对前景的不安全感。靠儿女赡养的老人,则有寄人篱下,看儿女脸色屈辱生活之感,这些都会挫伤老人感情和自尊心。

此外,有的老年人还可能遭遇到自然灾害、财产损失、车祸、外伤或亲友死亡等意外生活事件,造成极大痛苦和不幸,冲击老人的心身健康 日常老人心理护理须知

1、确立生存意义、正确对待身体的变化

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也一样。老年人应客观地意识到岁月不饶人,要正确地对待身体的变化,要定期体检,发现疾病及早治疗。不要抱侥幸心理,麻痹大意,欺人自欺,延误治疗;也不要被疾病吓倒,要坦然面对死亡,认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不仅应老有所养,还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2、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即与自然、社会和人的接触。这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愉悦心情,又可以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在退休之前先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工作,认识到退休是将工作岗位让给青壮年,有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从而有利于社会发展,避免“养老金死亡”。退休后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发挥余热。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使生活丰富多彩。

3、生活规律、适度脑体劳动

让老年人学会安排规律的生活与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体质状况有选择性、有规律地进行运动,包括跑步、打球、爬山、太极拳等体力运动,下棋打牌等脑力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延缓大脑功能的衰退,有效地延缓记忆力的减退,思维能力和精力等高级心理功能的减退。4家庭的和睦是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基础

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得到应有的尊重,丧偶的老人独自生活,会感到寂寞,因此子女应理解老年人求偶需求,支持老年人的求偶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

5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基础,是我们老人晚年幸福生活的前提。对与当今各种生活方式病的流行,预防胜过治疗,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成为预防各种老年慢性病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老年人对自身心理健康关注意识并不强,他们往往不能长久坚持,而良好的生活方式需要老人持之以恒,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坚持不下去,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所以需要有人,或组织机构对它们进行专业的健康管理。

总之,老年期是人生的特殊时期,是身体及心理极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前提下,由于精神心理因素致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首要问题。因此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变化特点,及时发现老年人的变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及时治疗慢性疾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使之愉快地度过晚年。一般评估入院老年人心理是否健康判断三原则:1.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2.心理与行为的整统性。如遇到一件令人庆幸的事感知应有愉快情绪反应并以愉快语调和行为来表达用不快语调诉说一件愉快的事或对痛苦的事件作出快乐的反应这就是异常。3.人格的稳定性。如一个平常开朗、乐观、外向的人突然变得沉闷、悲观、内向说明他心理行为偏离正常。我们在分析判断时要全面考虑其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相互影响综合所有信息和个体具体情况作出正确判断,常用有观察法、交谈法、和测试法。测试法一般由经过心理学培训的人员或心理咨询师专业人员进行。护理员一般在平时日常护理中运用观察法和交谈法,来进行老人心理评估,评估做法:

1.做好与认知、心理活动有关的一般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变化会导致老人的情绪改变,如焦虑、紧张、恐惧或痛苦。同样老年人心理不适也会有血压的升高、脉搏增快等表现。

(2)面容表情:注意观察老人因情绪改变而引起的面容和表情的变化如高校、激动、兴奋、紧张、焦虑、痛苦、愤怒等。

(3)情绪情感:注意观察老人内在的情感反应,如自卑、自责、悔恨、内疚、自信、自尊、自豪等。同时也应倾听老人对自己情感的描述。(4)姿势步态:注意观察老人老人是否有因情绪情感活动所引起的身体姿势与步态的改变,当出现手足无措、坐立不安时往往反应内心的焦虑、惊恐、紧张,当手足发抖甚至身体发颤时,要注意老人是否很气愤等。

(5)精神睡眠: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面貌与睡眠情况,有无萎靡不振、长吁短叹、消极悲观的精神状况,了解老人是否有入睡困难、早醒和多梦情况。(6)动作行为:注意观察老人的行为和动作,是否有举止不端、不修边幅、衣裳

爱整洁现象,在言语表情方面是否有懒言少语或喋喋不休、语调低沉或高昂,在动作方面是否有动作迟缓、不协调现象等。2.做好与认知、心理活动有关能力的观察

(1)一般能力观察:一般能力即是指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的能力,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想象力、判断力、记忆力和计算能力,评估者应根据需要设计情景与问题,便于观察分析老人的一般能力。

(2)特殊能力的观察:特殊能力是指为某项专门活动所需的能力,它只包括在特殊活动领域内发生作用,包括动作能力、机械能力、核对能力、美术能力、音乐能力、数学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评估时对老人创造实践机会,通过实际表现来观察其上述相应能力,其目的是为了了解其对娱乐、体育的兴趣爱好是否广泛,兴趣是否易变,对日常生活与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何,能否独立生活,是否能与过去一样对某些活动保持兴趣,并有专业的表现。护理员常用心理服务方法

敬老院要为老年人提供宽松而愉快的休养环境,不仅从生理上给予关心和照顾,更多的是要从心理上给予关爱和呵护,根据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兴趣爱好、文化程度、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各种文体活动,指导老年人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参加一些阅读、音乐、棋类等文化活动。护理员还可用聊天谈心方式经常关爱老人,具体的沟通方法如下:

(1)注意沟通要避开老人就餐、午睡或正忙碌的时候,同时注意老人是否愿意进行交谈。

(2)态度诚恳自然、尊重老年人提供充分的时间与耐心,多倾听且鼓励老年人畅所欲言,不随便打断老年人的谈话。

(3)适当的身体姿势、适当的语言、平等的谈话方式、语言剪短、扼要、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非专业语言。

(4)以适宜的称谓称呼老年人,说话的速度和缓且清楚,提供老年人足够的时间理解和反应信息。

(5)当发现入住老年出现精神异常如独自流泪、唉声叹气、拒绝见任何人、面容紧绷、愁眉紧锁、坐立不安等,要引起高度重视,尽量能帮助解决引起心理危机的问题,除进行一般的劝说和疏导以外,应及时汇报院领导安排心理医生进行诊疗,发现有自杀行为者及时报告院方,根据老人情况与家属协商,严密观察老人的情况,有严重精神问题者做好转院治疗工作。

篇3: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剧和家庭结构的简单化, 老年人休闲和娱乐也将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是在我国, 玩具设计界一度出现过只重视儿童玩具的设计而忽视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更应突出人文关怀的作用, 所以将老年人的心理情感作为参考因素纳入玩具设计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针对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和工业化的飞快速度, 老年人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和缺乏与周遭亲人的沟通, 而容易形成失落感和孤独感。玩具设计师可以通过玩具的外形、声音、功能、图像等形式的设计使其与老人沟通, 满足老人的心理情感需求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老年人心智的老龄化。

二、老年人的心理情感特征

1. 对老年人的定义

这里我们所讨论的老年者是限定于退职的老人来考虑的, 他们的生活主要标志是闲暇, 因此有人把老年人又称之为“闲暇阶级”。

但我国对于“闲暇”的定义和英语leisure的定义却并不相同。英文的leisure, 一般是自我发展, 或者为了得到自我满足的意思很强。而我国对于“闲暇”的定义是平安无事;泛指闲空, 没有事的时候;悠闲从容 (中国汉语词典) , 并且进入老年期后, 作为生活的支柱、家庭责任的角色缩小或者完全丧失的时候, 我国很多老年人变得无事可做。

2. 老年期心理情感的阶段

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老年人不得不面对智力和体力的下降;人际关系量得减少;对自己死亡的预感和对年轻一代的妒忌等的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各个不同类型的人格, 在进入老年期, 都表现出不同的欲求, 但在老年期的人们, 过于固执自己的观点并且应付眼前不断发生的新情况的能力在下降, 这样的现实, 使得老年人在工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 负担和孤独感越来越重。

显然, 对于进入老年期的老人而言, 心理精神的健康和年轻化, 不仅能帮助他们预防老年人的心理疾病还能重塑他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 从而能够更好的面对他们未来生活。

三、老年人身体特征对老年人玩具设计的影响

由于老年人生理的特殊性, 在玩具设计上也应该符合其生理特点。

1. 身体的物理变化。

人随着年纪的增加, 体形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在玩具设计中, 设计师应该针对老年人特殊的体形来决定玩具的尺寸。除了体形之外, 老年人的体力也在逐渐减退, 在玩具的操作上不能过于复杂, 需要依据老年人的机理来设计。

2. 感知力的变化。

老年人无论在视觉上, 听觉上还是触觉上的能力都在下降, 可是老年人都是由青壮年成长而成的, 他们可能一时不能接受自己这些能力的下降。所以在老年人的玩具设计中, 考虑到这些要求的同时还要照顾到老年人的心理需求。玩具要有较强的思维和感知力的锻炼作用, 让老年人在心理上和身体上得到锻炼, 更重要的是使老年人拥有一颗年轻的心。视觉上, 老年玩具应该色彩简洁、明快;听觉上, 玩具能够发出清晰、缓慢的声音;触觉上, 玩具所用材料可以发出直接的物理反应, 让老年人能够轻松地获取刺激并作出反应。

3. 思维力的变化。老年人思维能力较青年人而言相对弱点, 针对这点, 在设计老年玩具时应减少反复的操作过程。

四、老年人心理体验

1. 形式。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提到:“形式既为空洞的抽象之物, 又有自己具体的内容, 艺术形式具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内容, 即它的意义。在逻辑上, 它是表达性的或具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明确表达情感的符号, 并传达难以琢磨却又为人熟悉的感觉。”玩具的形态通常分为自然形态和抽象形态。无论是在什么形态下, 产品都应该贴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设计师在遵循现有的形象或者创造新的形象都应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爱好, 让老年人发自内心的愿意去接受这样的一个形象。玩具形态还应该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时下流行的形态可能并不能让老年人接受。

2. 色彩。

色彩在情感表达上给人非常鲜明而直观的视觉印象, 不同的色彩会传达给人不同的心理情感。康定斯基说过:“色彩对人这样的有机体能产生巨大的作用, 并且直接影响着精神和情感, 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心理实验证明, 不同的色彩有不同的情绪反映, 并使人产生联想。”在玩具设计中, 针对不同的玩家, 所运用的颜色也应该是不同的。老年人因为视力的减弱, 过于暗淡或者浑浊的颜色, 不仅不能吸引老年人的兴趣还会向老年人传达消极的情绪。老年人玩具在用色上应该接近于儿童玩具, 鲜明欢快的颜色更能给老年人带来生命的色彩。

3. 材质。

老年人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人生道路, 难免会怀旧。玩具的材料使用上, 正是可以突出这点。木质玩具具有朴实无华、温暖、轻盈的材质特征, 让人感到自然的气息。木材有美丽的纹理, 其质地、色泽象征着自然和生机, 使人有亲切感。木材的触感更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环境, 不像钢材或塑料这些过于现代化的材料。

五、老年人玩具设计原则

老年人玩具应该通过人性化的设计来传达对老年人的关爱。玩具的色彩、材质等都应该满足老年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

1. 安全性。

任何产品的设计, 都应该将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自身的物理抵抗力相对较低, 反应力也相对较慢, 安全性就显得更为重要。

2. 娱乐性 (益智性) 。

玩具基本的功能就是当人们在使用时, 会产生快乐的情绪, 娱乐性也就是玩具的基本要求。无论是益智的玩具还是健身的玩具, 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得到锻炼的同时还要能收获极大的乐趣, 健康快乐地生活着。

有些产品过于注重实用功能性, 过多的复杂操作使其丧失了娱乐性还给老人添加了心理负担。如果将玩具的功能不合理的设计成了纯粹的任务模式, 缺少了娱乐性因素, 操作者从中体会不到任何乐趣, 那么这个设计就是失败的。

3. 审美性。

针对不同的用户, 自然要设计符合该用户背景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也更加容易被用户接受。对于老年人而言, 设计师应该通过观察他们的生活, 针对他们生活中的爱好来设计玩具。老年人的审美情趣和儿童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儿童的玩具时不能代替老年人的。比如, 老年人喜欢京剧、书法、象棋等传统娱乐方式, 如果老年人玩具可以融合这些因素, 老年人会更加容易接受。

4. 实用性。

一个优秀的产品不仅要合目的性, 使用者在操作时还要简易、舒适。进入老年阶段后, 人的机体退化很快, 老年人只有通过后天的锻炼来减缓退化的速度。设计师在设计玩具时不能忽视玩具的实用功能, 要将“寓玩于动”的理念融入设计中。

六、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 社会逐渐呈现老龄化, 老年人必将是一块宽广的市场。当代的老年人消费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但是市面上的老年玩具少之又少, 可见这是一片尚未开掘的土地。因此综合研究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并以此为基础来设计开发老年人玩具, 将会引领一片新的市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世界逐渐呈现老龄化, 老年人必将是一块宽广的市场。通过老年人的心理特征来看, 必须从色彩、形态、材质等综合角度来分析老年人玩具的设计方向。

关键词:老年人,心理,情感,玩具设计

参考文献

[1]苏姗·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李砚祖《产品设计艺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篇4: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体检;老年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37-02

一、引言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身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些疾病都需要定期进行相关方面的检测,所以定期开展体检,是现代老年人保证其生活质量,远离慢性疾病困扰有效措施和手段。然而这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在体检过程中存在很多复杂的心理,需要体检中心的护理人员进行详细讲解相关的检查项目,对老年人进行周到的心理护理,降低他们在检查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使得顺利完成体检过程。本研究为了进一步分析体检过程中老年人的心理变化,探讨体检中心人员相关的心理护理的措施和流程,实现老年人心理压力的降低,顺利完成体检。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资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了2014年1月份至2015年12月份期间在我院开展体检的老年人50例,其中男性老人34人,女性老人16人,年龄跨度为61岁至8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74.23岁,本研究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其在体检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

(二)方法

这50例样本进行相关的体检项目有生化检查、心电图、透视、内科、彩超等方面的检查,每天对检查人数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可以提供优质护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对体检过程中的老人进行心理特征的观察,同时也可以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具体的措施就是每天进行不超过20例的老人体检服务,每一处的检查项目都有相关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老年人进行有效观察,解答老人们提出的相关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降低老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其可以顺利完成相关项目的体检。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与老人交流的语言态度,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实现他们与护理人员形成一种融洽的检查氛围。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结果

经过对这50例样本进行观察,发现这些老人对自己病情情况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其中有34例老人出现这些焦虑心理,老人多次咨询检查医生、护理人员检查结果,对自己的病情有着一定心理压力;发现这些老人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痛苦有着一定的心理压力,由于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扎针等不适,一些老人对这些不适感受有着一定心理压力,他们在检查过程中有着一定的抵触,出现比较严重的有17例。具体的心理护理服务主要涉及到护理人员用真挚的情感应对老人的信任。对老人出现的一些不好情绪,及时进行梳理,讲解检查基本原理、相关慢性疾病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讨论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过程中推行的一种新型护理方式。[1]主要就是重建人们对自己身体检查有着更多信心,一方面是对自己患有的慢性疾病有着更加全面、系统的认识,另一方面使得他们对体检过程没有更多的抵触情绪。要想实现对体检过程中的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就需要首先探讨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一)在体检过程中老年人存在的心理特征

第一,存在不安的情绪[2]。由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慢性病,这些疾病都要么需要吃药,要么需要长期注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更多的经济负担,这些的心理压力时时刻刻作用在老人的心里。体检是对自己身体状态的检查,是对他们存在的一些慢性病控制情况的检查,因此他们在检查过程中将出现一些不安的情绪。

第二,需要得到尊重。老年人做了一辈子的工作,自己的儿女也成家立业,有了很好的归宿。这时候的他们无论经济条件怎样,对于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属于功成名就。因此他们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在体检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被人尊重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对疾病的恐惧。不论是什么人,当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出现一些紧张情绪,尤其是对一些疾病都不是很熟的情况下,更多的人被查出患有这种疾病的时候,将出现更加紧张的情绪,这种情绪将直接影响他们面对体检的积极性,一些人可能出现了逃避或者急躁的情绪,使得他们对体检工作不是很配合。

(二)体检过程中注重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第一,尊重老人。在体检过程中,老人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行动上的不便,有时还需要有其他的帮助,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多留一颗心,多关注他们的行为,当老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给与相关的帮助。对他们的咨询,做到回答态度情切和蔼。

第二,与老人多交流。老人更多的需要的是一种关心,这种关心可以实现他们心理上的温暖,多与老人们进行交流,多和排队的老人聊天,减少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才能为体检顺利进行奠定基础。同时体检中心对于老人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当他们需要去卫生间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当他们需要找到某个检查室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引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护理人员多与老人进行交流。

第三,树立积极心态。当查出一些问题的时候,需要冷静应对老人的情绪变化,不断开导他们积极面对病情的信心,对相关的病情进行详细讲解,使得该治疗要积极治疗,该调理要积极调理。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更好的迎接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潘丽丽,高网,等.100例老人的身心问题及心理护理[A].河南省健康教育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河南省五官科学术交流暨急危重病人现代护理与发展趋势高级培训班、河南省老年病人安全护理学术交流会暨高级研修班,2013,07:145-146.

篇5:论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建构特征

社会认知理论经常被广大学者误解为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延伸,属于新行为主义理论阵营,其原因是他们忽视或未理解社会认知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和研究范式.文章采用社会建构主义的.五个基本特征来分析社会认知理论,发现其基本研究范式、关键性概念和心理的建构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一致,因而社会认知理论应该是属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阵营.

作 者:龙君伟 Long Junwei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广东,广州,510631 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S) 年,卷(期): 23(2) 分类号:B842 关键词: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  

篇6:认知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孙淑凤 李秀艳* 魏秀宏 吕宏韬 索海英 李天民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山东潍坊 261042)

摘要 目的:探讨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对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7名65-75岁的MCI老年人分成训练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MMSE得分以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基本匹配;训练组每日上午8:30~9:30,下午2:30~3:30.在专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集中训练,每周6d,持续3个月;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及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1个月后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训练组在字词再认方面相对于第1次成绩有明显提高(P<0.05);在数字拷贝、汉字比较与字词再认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训练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知觉辨别及总分显著高于实验前及对照组(P<0.05);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训练组在数字拷贝、汉字比较、记忆广度与字词再认方面显著优于实验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 老年人认知能力随时间有下降趋势,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可有效改善MCI老年人的认知能力。

关键词 速读速记 心智潜能开发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 基本认知能力

Effect to the elderly in cognitive ability about Speed-Reading Mi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SUN Shu-feng, LI Xiu-yan, WEI Xiu-hong,etal.Abstract 0bjectiveTo explore effect to the elderly in cognitive ability about Speed-Reading Mind Potential Development.Method 37 se selected MCI old people in 65-75 years old age were divided into training group(19 cases)and control group(18 cases);The basic information is match in gender, age, years of education, MMSE score and the Raven standard reasoning test scores;Training group has been trained intensively at 8:30 am ~ 9:30, 2:30 pm ~ 3:30 under the guidance of a teacher for 3 months weekly 6d, 6 days per week.“Raven Standard Reasoning Test” and “Basic Cognitive Ability Test” software and were used to evaluate intervention effect.Results Taining group has markedly improved in word recognition as opposed to the 1st performance(P<0.05)and digital copies, Chinese comparison and Word recognition as opposed to the control(P<0.05)after 1 month;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efore exiperi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P <0.05)in Raven Standard Reasoning Test;Training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before exiperiment and the control group(P <0.05)in digital copies, Chinese comparison and Word recognition and Memory span in Basic Cognitive Ability Test.Conclusion The elderly cognitive decline over time;Speed-Reading Mind Potential Development can improve effectly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MCI older people.Key Word Speed-ReadingMind Potential DevelopmentRaven Standard Reasoning TestBasic Cognitive Ability Test前言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老年痴呆(AD)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每年有10%~15%MCI可能转化成临床AD,而正常老年每年只有1%~2%转化成AD,说明MCI是痴呆的高危人群,并且痴呆缺乏非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早期测查、早期干预,可延缓MCI向痴呆转化,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目前有关体育健身运动间接1,2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水平和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提高青

基金项目:山东省卫生厅资助项目(2009HZ104)

作者简介:李秀艳,通讯作者,女,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儿童潜能开发及社区老年护理等研究。E-mail: liuxiuyan@163.com

孙淑凤,女,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区老年护理。E-mail: ssf1112@126.com

少年认知能力都有所研究,但关于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直接提高老年人认知能力却尚未报道。本研究运用神经心理学方法对MCI老年人接受训练后的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探讨速读记忆法对MCI老年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本研究对象主要来源于山东潍坊华都老年公寓(2009年3月到2009年4月从500余名

【】老年人中筛选获得)。参照perton3标准并进行相应修订共选出65-75岁之间轻度认知功能

障碍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37名。被试均为右利手,视力(裸眼或矫正)正常、听力正常;心肺功能、血糖水平基本正常;血压正常或轻度高血压;无健身锻炼的习惯。所有对象知情并同意参加本研究,并填写健康问卷,主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与健康状况等。MCI入组标准:(1)主观感觉有记忆力减退;客观检查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证据。(2)量表评价:总体衰退量表(GDS)=2或3级;简明智力状态检查(MMSE)评分20~26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8分;哈金斯基缺血指数(HIS)≤4分,排除抑郁及特定原因引起的认知功能减退(AD排除性诊断法);(3)病程>3个月;(4)不符合痴呆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1)抑郁症(抑郁自评量表SDS标准分<53分);(2)脑外伤史;(3)特殊药物如改善记忆力的药物服用史;(4)头颅MRI具局灶性脑改变;关键部位的梗死,如角回、海马、扣带回,有多个(2个或2个以上)梗死灶或白质疏松病变;(5)可引起脑功能障碍的神经系统疾病和严重内科疾病,如肺性脑病,肝性脑病,肾型脑病,高血压不稳定期,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脑梗死等。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用单盲设计,实验期为3个月。干预前,按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MMSE得分以及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基本匹配分为训练组19名、对照组18名。两组的基本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如下表1所示。实验组进行全脑速读记忆法的训练,对照组不进行干预维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两组皆生活于老年公寓,统一的作息时间、饮食安排、娱乐活动等。

2.2.2 干预方法

实验组接受全脑速读记忆法训练3个月(该法是建立在全脑速读记忆法开发青少年大脑潜能的基础上,通过预实验重新整编设计适合老年人的训练内容和方式。利用幻灯片讲解训练要领,根据改编的《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教程》进行课堂式训练。整个训练过程分为四步:一健脑呼吸训练;二视觉机能训练;三节奏感知训练;四综合机能训练)每周6d,每日上午8:30~9:30,下午2:30~3:30.在专门培训老师的指导下集中训练,在整个实验期由护理员记录考勤情况。由于各种原因,最终实验组缺失1人,对照组缺失2人。对照组不练习此方法。

2.2.3 认知功能检测

2.2.3.1瑞文标准推理

瑞文标准推理测验(Raven’s Standard Progress Matrices, RSPM):采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软件由上海惠诚公司购买,在实验前及实验3个月进行测试。根据以往资料及专家意见,规定18分以下老年公寓的老年人存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该测验由60张渐近性矩阵图组成,按由易到难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含12道题目,也按逐渐增加难度的方式排列。其中A组主要测试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图形想象力;B组主要测试类同比较、图形组合;C组主要测试比较推理和图形组合;D组主要测试系列关系、图形套合、比拟;E组主要测试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为简化测试,开始时从图集各模块选取奇数样题,共计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实验3个月时从图集各模块选取偶数样题,共计30题,每题1分,满分30分。通过预实验同一实验对象对奇数题与偶数题的成绩没有差异性。同时要求测试环境安静,测试者情绪稳定。此测验用于进一步筛查认知功能减退的老年人;并可评价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2.2.3.2 基本认知能力测验

采用中科院李德明教授设计的《基本认知能力测验》软件以人机对话的方式在计算机上进行。在实验前、实验1个月、实验2个月及实验3个月分别进行测试。该测验包括7部分,其中测验1数字拷贝和测验2汉字比较测试知觉速度;测验3心算测试思维效率;测验4正反字识别测试心理旋转效率(反映空间表象效率);测验5心算答案回忆测试工作记忆能力;测验6双字词再认和测验7无意义图形再认测试词记忆能力和图形记忆能力。测试在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一般不允许第三者在场;主试者经专业培训并根据《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操作手册》要求进行指导。测验时间30min。此测验主要用于评价干预前后认知功能的改善效果。

2.2.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测试数据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用配对t检验检测各组内前后两次瑞文测验均值差异的显著性,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均差的显著水平,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方差分析比较三次基本认知能力测验两组成绩的差异。显著水平P<0.05,非常显著P<0.01。

3.结果

3.1 纳入对象的一般情况见表1

表1 实验对象的一般情况比较(xs)

组别人数年龄受教育年限MMSERSPM 训练组19(18)69.06±3.29

对照组18(16)70.17±2.53 9.26±2.95 8.22±2.82 23.53±1.87 22.78±1.89 13.42±2.97 13.06±3.00 注:实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人员流失,括号内数字为本实验最后测试人数。

3.2 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比较

训练前两组瑞文测验的各项及总分无明显差异性。训练组老年人在接受培训的3个月后,知觉辨别、同类比较及总分显著高于实验前(P<0.05);知觉辨别、比较推理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2 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成绩比较

项目对照组

实验前(18)实验后(16)

知觉辨别

同类比较

比较推理

系列关系

抽象推理

总分 4.05±1.26 3.83±0.86 2.38±0.70 1.83±0.86 0.94±0.64 13.06±3.00 4.00±1.15 3.63±1.26 2.38±0.62 1.75±1.00 1.00±0.65 12.81±3.45训练组 实验前(19)实验后(18)4.21±1.03 3.80±0.79 2.73±0.73 1.84±0.90 1.00±0.67 13.42±2.97 5.22±1.30ab 4.33±1.14a 2.94±0.94b 2.00±0.84 0.89±0.68 15.33±3.83ab a: P<0.05代表组内的比较;b: P<0.05代表同次测验组间的比较

3.3 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成绩比较

训练前两组的基本认知能力无明显差异性。在训练1个月后即第2次测验训练组在字词再认方面相对于第1次成绩有明显提高(P<0.05);在数字拷贝、汉字比较与字词再认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训练3个月后即第3次测验训练组在基本认知能力的7个方面显著优于第1次测验(P<0.05);在数字拷贝、汉字比较、记忆广度与字词再认方面显著优于对照

组(P<0.05)。

表3 训练组和对照组训练前后基本认知能力测验成绩比较

项目 对照组

第1次第2次第3次

数字拷贝

汉字比较

心算

汉字旋转

记忆广度

字词再认

图形再认1.84±0.69 2.33±0.98 0.34±0.11 0.47±0.17 2.94±0.80 11.00±2.89 12.33±3.16 1.84±0.701.79±0.68 2.34±1.06 0.33±0.12 0.43±0.13 2.81±0.83 10.88±2.90 12.38±3.28 2.25±1.15 0.33±0.12 0.44±0.18 2.82±0.64 10.29±3.20 12.00±2.92训练组第1次第2次第3次1.87±0.491.60±0.45b1.33±0.41ab2.40±0.702.06±0.73b1.46±0.53ab 0.30±0.120.30±0.110.40±0.10a 0.49±0.180.50±0.190.73±0.23a 2.57±0.773.33±0.845.16±1.29ab 11.00±2.29 13.39±1.88ab 16.83±1.82ab 12.31±2.92 13.06±3.3315.11±2.84a

a: P<0.05代表组内的比较;b: P<0.05代表同次测验组间的比较讨论与分析

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认知能力毕生发展过程类似抛物线。成年之前和之后,认知能力分

【】别随增龄增长和下降。而通过李德明4等的研究发现认知能力的毕生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

【】体差异性,这与吴文源把老化分为5成功老龄、常态老龄、病态老龄(MCI甚至AD)的概念相一致。而病态老龄与其他两种老龄认知能力相比在反应注意力、近日记忆力、学习能力、推理能力、信息处理与加工速度、视觉空间和结构能力以及执行功能等明显下降,而以上几方面的减退均属于老年人流体智力的减退。通过脑的可塑性研究显示,无论健康状态还是轻度损伤以后.无论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脑在外界环境输入影响下均有很强的可塑性。

【】如1982年巴尔斯特和威利斯6对60-80岁老年人进行相当短的认知训练,随着训练次数的【7】增多,流体智力显著增加;我国的徐淑莲也得出过老年人的平均成绩略为超过未经训练的年轻人的结论。这主要与大脑的树突和突触具有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可塑性有关,这种可塑性可以使树突产生更多的关联,形成新的、相当数量的神经环路,以致超过已丧失的原有神经元的位置,使中枢神经系统这一部位形成新的树突网络,有效补偿由于脑的老化和神经退

【】行性改变带来的神经结构缺陷8。

速读速记心智潜能开发是一种有氧读书方法,能够直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能力。通过深呼吸使身心完全放松,进入大脑α波的最佳学习状态;通过视觉技能训练,提高老年人的注意力及阅读视野;通过节奏感知训练提高老年人视觉反应速度;通过综合训练慢慢提高老年人的记忆效率(阅读速度×记忆率)。通过数字和字词训练提高老年人的空间想象和记忆能力。经过循序渐进地训练逐渐开发老年人的大脑潜能。

本实验通过RSPM发现,经过3个月训练MCI老年人在知觉辨别、同类比较、比较推理方面有显著提高,RSPM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筛选是一种检验效率高、操作性强的工具

【9】;通过基本认知能力能力测验发现,MCI老年人经过训练之后基本认知能力7个方面都有显著提高。上述结果表明全脑速读记忆法在改善老年人记忆效率的同时明显改善了MCI

【】老年人的大脑功能。这与钟兴明10等人研究的长期体育健身运动提高了老年人的智力水平

【】以及王松涛11应用健身八段锦功法提高了老年人智能生理年龄的行为干预效果相一致。

结论:长期有规律的全脑快读阅读能明显改善MCI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本实验为社区和老年公寓改善MCI老年人的认知能力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而对于全脑速读记忆法如何提高老年人认知能力的脑机制则需要FMRI及ERP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Hagberg B.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aging.Lakartidningen 2001;98(20):2457-2462

[2]陈艳玲,陈智玲.心理社会干预对老年人智力衰退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

复,2004,8(25):5271-5274

上一篇:对别人心灰意冷的句子下一篇:fsclogo申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