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09-11

一、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 结构性障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运而生。为了贯彻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智力支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有效解决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缓解就业紧张、就业领域狭窄等问题, 在社会资源开发与人才应用的融合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不是毫无章法的实践, 而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 持续保障人才应用战略长效优势的发挥, 推动社会资源整合运用。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国经济“三期叠加”阶段呈“L”型趋势, 如图1所示, 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面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为了解决结构性缺陷, 引导社会发展,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可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 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 扩大有效供给, 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简单来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眼于供给, 优势提升, 弱势补充,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经济转型的关键措施, 更是我国社会结构改革的理论导向, 是各行各业寻求结构变革的理论基础。这一重大理论同样适合于教育领域--它给高职教育指出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期盼。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入手, 大力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1]。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要性

(1) 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实施。新常态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如表1所示,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 在探索中逐步前行, 新常态是对我国经济形势的正确认识, 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认识指导下提出的可行性方案。

(2) 结构性问题是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的直接影响要素。我国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回升期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四降一升”, 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一系列的经济结构性问题促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一)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拓展

(1) “供给侧”是从学生创新创业入手, 增强综合实力与专业能力, 更好满足社会需求; (2) “结构性”是通过调整结构来实现资源的最优化与最大化配置; (3) “改革”是利用输入简便、输出高效的新模式来代替抑制发展的旧模式, 通过创新谋求发展。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提高生产力,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2) 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结构变革影响就业结构改变, 就业结构改变又反作用于教育结构, 这一系列的变革逐步推动着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

(三)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拓展与延伸

(1)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既提供施展能力的平台, 又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铺平实施进程;

(2)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发展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推动高职院校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刺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提高,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技术缺口的补充。

四、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人才评价一般具有导向性和判断性。导向性是指人才评价的指标、内容、方法能体现人才标准, 引导人才不断按照社会发展进行自我学习和改进;判断性是指对人才能力评价, 基本判别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求。

一般而言, 一个完整的人才评价包含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 应以评价目标为导向, 由评价主体给出评价标准,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 对评价客体的各项参数进行度量、计算、比较, 形成评价结果[2]。在此, 为了客观了解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以江苏某市的高职院校1000多名学生作为总体样本集, 设计针对评价观念、评价方法的调查问卷, 并进行随机访问和数据收集, 统计结果如表2、表3显示。

数据分析可以发现,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存在观念陈旧、目标模糊、形式单一、评价不健全等问题。

(一) 观念陈旧,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应试教育认为培养目标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 培养效果等价于学生各类考试成绩, 这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不符。在此, 必须引入创新就业、科技创业等成功案例中的正能量, 将人才培养过程与评价机制融合协调, 使应用型人才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能只注重成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将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贯穿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过程, 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二) 目标模糊, 功能不明确、指标可操作性差

当前评价人才培养效果主要围绕人才的个人能力展开, 评价目标上存在模糊不清, 评价功能上不明确, 评价指标上可操作性差, 评价结果难以直接反应培养效果。

(三) 形式单一, 指标采集不全面, 技术较落后

当前社会已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时代, 但现有的人才评价系统在数据输入、存储、处理、发布、共享等方面仍停留在人工采集, 数据处理与信息加工不深入, 评价算法简单静态, 实验实践能力、沟通辩论能力、报告展示能力、攻关能力等一些重要的指标, 由于主观性、动态性强, 难以用静态量化的分数表示, 因此考虑较少甚至未纳入评价指标。

(四) 部分内容不合理, 培养模式不健全

目前人才评价偏重知识考察, 轻视实践能力,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多建立在知识考察基础上, 内容围绕理论知识展开, 考察点偏向学术性等研究性成果, 实践应用较少, 部分内容不合理, 培养模式不健全, 引导、督促、激励作用不明显, 不能使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培养脱离“知识传授+考试”轮回, 缺乏及时的反馈互动机制, 随社会需求变化作出合理调整。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结构, 解决资源结构中要素不合理、应用不灵活等情况, 优化资源发展结构, 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 提高项目实践效率和质量。高职院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人才培养的顶层出发, 结合行业需求,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 强化学生专业能力, 增加学生综合素养, 是较为科学的人才实践策略。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是深化社会人才需求战略, 实施多元化的人员培养措施。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就逐步融入高职教育, 如图2所示, 2015-2017年高职院校毕业生情况。近三年的高职院校毕业生, 71%选择就业, 6%选择创业, 17%选择国内深造, 6%选择出国深造[3]。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战略, 逐步推进了就业市场, 优化了创业环境, 但也必须看到,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 总体实践基数大, 实际就业情况不佳, 毕业生专业知识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冷门专业与热门专业不协调, 学科人才培养战略条件单一, 人才培养外部条件欠缺等, 这是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实践中的问题所在。

(一) 创新培养理念

高职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环境入手, 按照社会需求把握高职人才培养趋向, 对高职人才的内在含金量进行判定, 解读学生个人发展, 提升高职人才培养的内在价值, 在学校与社会相互融合的过程中实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江苏某高职院校的应用型人才, 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主, 适当调整理论课程, 增加社会实践。同时, 积极拓宽教职工能力提升渠道, 保障“供给侧”理念实践的师资队伍, 使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得到落实。

(二) 把握创新程度

1. 自我创新

高职院校学生实践性强、适应能力强, 推行人才培养战略发展时, 可合理应用学生的自身优势。以会计专业为例, 在“供给侧”推行人才培养战略时, 细化培养方向, 如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等, 结合行业需求, 着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注册会计师两个方向重点培养,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 在考虑学科特征的基础上, 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过程, 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专业学习方向, 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提供更为专业的分析保障。

2. 创新程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也需要做好经济资源的调控, 审时度势的调整人才创新战略, 避免盲目规划。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 科学把握创新程度, 不能想当然的直接内部调整专业, 不做科学分析的增加学生实践课程比例等。

(三) 创业就业联动

高职院校在实践过程中, 要善于借助社会资源, 为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培养提供更加自由的信息互动窗口, 实现创业与就业联动。高职院校进行创业就业教育时, 将“互联网+”作为新元素, 通过网络平台, 开设人才招聘、就业实践指导、创业信息资讯、校内外资源应用数据库四大模块。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创业就业信息, 开展校园创业、科研等活动, 为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不竭动力。

(四) 多渠道畅通信息

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 必须逐步建立信息沟通渠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更加注重资源间的平衡应用, 避免各因素相互脱节, 强化学校与学生的沟通, 避免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脱节。

六、结语

高职院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 为各行各业提供复合型人才和技术服务, 是社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高职应用型人才, 是新时代人力资源结构化调整的理论整合, 在构建新型人才应用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具有战略性、创新性、持续性。在此基础上, 创新培养理念, 把握创新程度, 创业就业联动, 多渠道畅通信息, 规避实践中的相关问题, 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服务“中国制造2025”。

摘要:高职院校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高职教育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 对当前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 给出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新模式, 在新时代继续发挥人才培养的战略优势, 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职,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

参考文献

[1] 郭广军等.新时代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 2018 (03) :77-85.

[2] 郭广军等.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与供需联动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8 (04) :5-11.

[3] 张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的高职生教育管理探索--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 (17) :26-28, 36.

上一篇: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分析下一篇:冬奥背景下承德冰雪旅游产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