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法论文范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外语教学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回顾了国外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焦虑的表现形式和来源,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第一篇:外语教学法论文范文

论西方外语教学思想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摘 要:随着西方外语教学思想传入中国,中国外语教学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不仅有利地提高了我国外语教学质量,而且活跃了我国外语教学法的研究氛围。我国现阶段教学法将何去何从,还需要我们立足现阶段外语教学的实际,分析其长处和不足,寻求适合我国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西方教学思想;我国外语教学;影响

我国外语教学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步,需要将西方外语教学思想与我国的外语教学实际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性地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实际中,让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一、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作为第一个也是最古老的系统的外语教学法主导外语教学达百年之久。它强调以句子为基本单位的显性语法教学,主张对目的语语法进行“系统讲解,深化理解”,“练中有讲,及时点悟”,在我国现如今的外语课堂上,语法翻译教学法依然很活跃。

语法教学始终是我国外语教学的重心。教师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坚实的语法基础,使其在漫长而艰难的外语学习道路上稳步前进。另外,对于学生的外语语法的准确性,翻译能力和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上,语法翻译法的教学实效高。语法翻译法中,精细的语法规则和广泛的词汇知识以及母语的讲解使语言的学习更易于理解,能够帮助外语学习者学到系统的语言知识,并将其内化,以提高其使用外语表达的能力。

语法翻译法的课堂基本不需组织什么活动,教学过程单一,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且只要求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忽视语音语调的教学。学生们的英语表达被语法规则束缚住了,张口之前先考虑说出的话是否合乎语法规则有无语法错误。

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语法翻译法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发展,并努力克服不足。我们需要运用发展的眼光,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语言教学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直接教学法

十九世纪中、晚期出现了直接教学法,它反对显性语法教学,要求学习者用儿童学本族语的方法,完全通过在语言中沉浸学语法。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注重培养口语能力。直接法是教学法史上一大进步,成为以后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等现代改革派的发端,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交际活动是通过师生问答式的对话逐步建立起来的。语法教学是通过练习学会的。这种方法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较为流行,要求外语教师要全英授课,课上语法学习不再占据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口语交际练习,让学生们在运用中去掌握目标语言。

教学内容上不再是古板的书面语,而是生活中遇到的语言素材。教师非常重视口语和语音教学,课堂上会创设各种情景运用各种教具帮助学生练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时学生们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在这一点上它比语法翻译法更有优势。这种方法对教师的口语技能要求很高,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

全英的授课方式完全脱离母语,对于外语初学者来说是个极大地挑战,如果一时无法适应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且语法知识的学习对学习者更加深入的理解目的语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学好外语必不可少的辅助条件,是不容忽视的。

三、听说法

二十世纪中叶,语法翻译法让位于听说法,它的培养目标就是发展学生具有讲母语一样的语言能力,该法把对答如流、自然流畅作为学习语言的核心。通过背诵对话和大量的句型来达到此目标。

根据听说法的理论观点,学习语法规则不会妨碍语言学习,而是有利于语言学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刺激物的刺激达到对答如流,运用自如的程度,然后在设置的情景中运用学过的词组和句型进行口头作文。对话完全是通过模仿记忆学会的,该法强调听说领先,读写随后,句型操练往往脱离了语言内容和社会语境,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形式适宜地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是非常灵活的,不是简单记住一些句型结构就可以将其学好的。听说法非常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学习者在写和读方面相对较弱。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创造性的应用该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发言,挖掘自身的潜力和创造力。

四、沉默法

上世纪 60 年代产生在美国的现代教学法基于结构主义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沉默教学法。此法认为,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少说话,鼓励学生多说话。目前有些学校甚至严格规定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时间,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感悟,去练习。

沉默教学法理论设定了 3 条基本假设:其一,让学习者自己去發现或创造,而不是去背诵和复述那些指定他们学习的东西。其二,如有一些物体的帮助,学习也会变得容易些。其三,通过利用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语言,会使学习变得容易些。 沉默教学法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成功的学习需要学习者对语言学习的投入。

这种教学方法迎合了现在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们有了更多自由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学习消化的时间更多了,不过,这种方法对于外语学习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弊端的,外语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很多时候没有老师适当的讲解和引导,学生们是很难理解的,

五、结语

没有哪种教学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在我国,外语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过多的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是行不通的,甚至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对教学法比较科学的认识是教学法本身没有优劣,主要看为何目的,何时何地,如何使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哪种方法更有效就采用哪种方法。所以,对于教学法的选择上,关注的重点是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敢于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

参考文献:

[1]包天仁,崔刚. 英语教师知识与技能手册[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2.

[2]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罗立胜,石晓佳.语法翻译法的历史回顾、现状及展望.《外语教学》第25卷第1期,2004.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6]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章秉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王岩岩 (1984-),女,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学科教学(英语)专业。

满思超(1982-),男,山东省滕州市实验高级中学英语教师。

作者:王岩岩?满思超

第二篇:外语学习焦虑研究与外语教学

摘 要:本文回顾了国外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成果,介绍了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焦虑的表现形式和来源,提出了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外语学习焦虑 影响 表现形式 来源

一、外语学习焦虑的界定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学习者个体差异如智力水平、语言潜能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1973年,Brown预言学习者的情感变量与语言的成功学习有很大关系并且焦虑是一个主要的变量。从那时开始大量研究开始探讨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的研究无论从理论和方法上都借助心理学上的一般焦虑,用于测量焦虑的工具是状态焦虑和品质焦虑量表。由于没有对外语学习焦虑进行科学的定义和缺少一个专门针对外语学习的可靠而有效的测量手段,因而早期的有关研究结果是混乱的,不一致的。

1978年Scove提出要科学界定外语学习焦虑的迫切要求。Horwitz及其同事首先于1986年发表了标志性的文章。从具体情景的角度出发,他们把外语学习焦虑定义为“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 他们认为外语学习焦虑包括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评价恐惧三要素,但并不是这三者的简单组合,这种焦虑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独有的。同时,他们根据学生的自我报告客观试验以及一系列相关测量方法的分析整理,设计出一个被后来广泛采用的外语学习测量方法--外语课堂焦虑量表,其目的是测量外语学习焦虑的广度和深度。该量表由33个问题组成,包括外语学习焦虑的三个方面,即交际畏惧,考试焦虑和负评价恐惧,其中29个问题涉及听、说、读、写、语言记忆以及语言处理速度的典型困难。

一、外语学习焦虑三要素

交际畏惧是外语学习焦虑的第一个组成部分。McCroskey认为交际畏惧是指个人对于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流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他指出,典型的交际畏惧的行为模式是交际回避或者退缩, 与没有交际畏惧的人相比,有交际畏惧的人不愿意参与他人的会话以及追求社交。由于注重人际互动,外语学习焦虑和交际恐惧有某些相似的特征,如高度自我意识,害怕犯错误,说话时追求完美。然而, Horwitz 认为外语焦虑与一般的交际畏惧也有区别。外语学习焦虑的独特性在于作为一个说话者同时又是听众意识到完全理解外语所传达的信息是不可能的,潜在的交流失败甚至中断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挫折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因而即使用母语交际没有畏惧的人通常也存在外语焦虑。Foss et al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课堂中存在交际畏惧,它似乎成了学生掌握英语的绊脚石。

外语学习焦虑的第二个组成要素是考试焦虑。Sarason (1978) 将考试焦虑定义为:带着恐惧心里来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也就是说学生担心考不好。有研究人员推测考试焦虑可能是学生学习技能中的缺陷引发的。在外语学习课堂上,对学生的测试经常都会进行,因此学生在此过程中经常感受到压力和焦虑,出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很可能影响他们在考试中的表现以及提高水平。另外的研究人员认为考试焦虑的原因是那些学生在过去经历了太多的失败,以致于在考试前和考试中产生负面的不相关的想法。Aida 认为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不能全神贯注于课堂教学内容,他们在课堂上分心着急,从而影响成绩。

FLCAS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负评价恐惧。Watson和Friend(1986)对此的解释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他人会对自己作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研究表明过于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的人,其行为方式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比如说有意识地回避或者提早离开。在外语课堂上,有负评价恐惧的学生对老师和同伴的评价很敏感,他们被动地坐着,不参与课堂活动。

二、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研究人员最感兴趣的是焦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他们采用定量和定性的方法研究焦虑对学习者和外语学习的影响。但早期的研究由于对焦虑不同的定义以及采用不同的焦虑测量手段,结果是混乱,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没能明确地证明焦虑和学习者外语成绩之间的关系。 如Kleinmann的研究以母语为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英语学习者为对象,发现焦虑症状与学生口头表达复杂的语言结构(如被动句)的难易程度有关系。但Young 以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学习者为对象进行了调查,试图证明口头表达是否会受到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的口语考试成绩与一定的焦虑测量手段有关。但是,当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的变量从焦虑和口语水平的关系中排除掉以后,采用听写测量手段检查语言能力在统计上得到控制时,焦虑测量与成绩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许多有关焦虑对外语学习影响的研究在Horwitz及同事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这些研究结果一致表明焦虑程度和学习者的外语总成绩呈中度负相关,即焦虑程度愈高,成绩愈低;反之亦然。Horwitz 的两个西班语和两个法语初学者班,他们的最终成绩和焦虑程度成反比,焦虑越高,最终成绩越低。Price在其实验报告中也对FLCAS和外语学习的成绩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06位第二期法语学习者的焦虑程度和最终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和口语成绩呈负相关。Aida以非西方语言-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发现焦虑和学习者的日语成绩呈显著负相关。不仅如此,焦虑还负面地影响外语学习的具体任务。Phillips以美国的法语学习者为对象,研究了焦虑对口语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口语成绩和焦虑程度呈负相关。和低度焦虑的学生相比,高度焦虑的学生说得较少,较少使用从句。MacIntyre and Gardner发现焦虑感强的学习者花更多的时间学习词汇,记忆词汇有困难。Cheng 报告焦虑影响学习者的写作能力,焦虑的学生作文写得短、质量低。听力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也与焦虑程度成反比。

三、外语学习焦虑的来源和表现形式

研究人员用问卷调查、访谈、研究日记、焦点文章法、自我报告、中心组等多种方法试图找出产生焦虑的根源,从而找到相应的降低和克服焦虑的措施。在细致地回顾和分析了有关焦虑研究的文献之后,Young归结出六大类外语学习焦虑根源,有的与学习者有关;有的与老师有关;有的与教学活动有关。这六大源头是:1.个人的和人际交往的焦虑。2.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观念。3.老师的语言教学观念。4.老师和学生的互动。5.课堂活动。6. 语言测试。

Leary认为外语学习焦虑的外在典型反映包括社交焦虑引发的三大行为:激发沉思反应;超脱行为和自我形象保护行为。激发沉思反应的典型特征有在座位上扭动;坐立不安;玩自己的头发、衣服或摆弄其他东西;说话结结巴巴;表现出害怕和紧张。超脱行为包括很少主动挑起话题;很少参与对话;谈话时经常沉默;很少打破沉默;发言时尽量少说。自我保护行为的目的是保护自己友好、礼貌、有趣甚至是善于社交的形象。典型的表现有微笑,有礼貌的点头,只是听他人讲话,不插话或者不时以“啊”“嗯”等词汇作出反应。

Rardin认为外语学习焦虑的外在典型反应可以是焦虑的一般症状:如学习者手掌心出汗;胃部疼痛;心跳和脉搏加快等等。外语学习焦虑的进一步反映可能通过以下一些行为得到表现:即语音变调;不能正确的地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站起来回答问题时有冻僵的感觉;忘记才学过不久的词汇;甚至根本说不出话,只是保持沉默不语。

Horwitz及其同事认为外语课堂焦虑特有的表现行为还有:回避用外语表达难度大的或私人信息;回避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结构;在测验或口头练习的时候忘记本已掌握的语法知识;抱怨不能正确区分语言的发音和结构;考试时知道正确答案但由于紧张或粗心写下错误的答案;过度学习但分数没有提高。另外,外语课堂焦虑的表现形式还有紧张大笑、避免与老师的目光接触;开玩笑;提供简短的回答;不预习就来上课;表现冷漠;逃课;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回避用外语在课堂上发言。

四、 焦虑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外语学习焦虑的研究表明:焦虑对语言学习产生负影响。也就是说,外语学习焦虑是对学习者的外语和二语习得产生显著影响的一个因素。不仅如此,焦虑的影响还延伸到课堂以外,影响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因而当前外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之一是给学生提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低焦虑的课堂环境。

专家建议老师可和学生开诚布公地讨论焦虑,让学生了解焦虑,让他们明白不只有他们自己学习英语时焦虑,并鼓励他们必要的时候寻求帮助。此外,MacIntyre认为写日记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老师可鼓励学生写中文日志,写出有关英语学习的想法,情感和经验。老师要在心理上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多与学生交流,不仅做学生学习的评价者、操练官,更要成为他们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友好和谐、让学生不感到压力和紧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便学生能轻松愉悦充分地享受已有的教育资源以增强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Brown, H. D. Affective variabl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Language Learning 23, 1973:231-244.

[2] Horwitz, E. K. Preliminary evidence f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scale [A]. In Horwitz E. K. & D. J. Yong, eds.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91: 37-39.

[3] Young, D.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xiety and foreign language oral proficiency ratings [A]. In Horwitz E. K. & D. J. Yong, eds. Language Anxiety: 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C].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91: 57-63.

[4] Aida, Y. Examination of Horwitz, Horwitz, 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 1994:155-168.

[5] MacIntyre, P. D. & R. C. Gardner. The subtle effects of language anxiety on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the second language [J].Language Learning 44, 1994:283-305.

[6] Young, D. J. Creating a low-anxiety classroom environment: what does language anxiety research suggest?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5, 1991: 425-427.□

作者:唐美玲

第三篇:反思性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师教育

[摘 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反思性外语教学发展很快,它不但已被用于日常外语教学中,而且日益广泛地应用于外语教师教育中,形成反思性教师教育模式,并显示出比其他教师教育模式更具生命力的优势。

[关键词]反思性外语教学 外语教师教育 反思性教师教育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加速,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事业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对英语教师的需求在数量上大幅增长,在质量上更需大为提高。在这样的形式下,从事英语教师教育的应用语言学家们接受了反思性教学的理念,在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与教师教育中大力倡导反思性外语教学。

反思性教学与反思性外语教学发展探源

“反思性教学”中的“反思”一词出自英语动词“reflect”。根据最新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其义为“深刻与仔细地思考”。1910年,美国著名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率先系统地阐述了反思性教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教育家与一线教师,如瓦莉、斯巴克斯兰吉与科尔顿和中国学者熊川武教授等,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探讨了反思性教学的本质,丰富了反思性教学的界定。他们在论述反思性教学时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使反思性思维与教学的界定逐渐细化;二是将反思性思维理论与教育领域出现的新理论结合起来,并具体运用于教学与教师教育中。其中,中国学者熊川武教授在分析了反思性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任务的论述及其局限性后,提出了他对反思性教学界定的看法。他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熊川武教授还就反思性教学的本质做了三方面的具体说明:它(反思性教学)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它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它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反思性外语教学是外语教学界吸取了教育领域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学派,它是反思性教学的一般理论与外语教学特点的结合。

对外语教师来说,反思即在外语教学中不断探究与自我检查,它不仅是外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作出决策与行动的基础,而且从长远看是教师成长的根本途径。因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外语教师教育的实践中,经常运用反思性外语教学的理论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教学水平。

外语教师教育的三种模式比较

外语教师教育是从过去常说的“外语师资培训”发展而来的概念。在反思性外语教学的讨论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往外语教师教育在指导思想与教育模式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从以下三种教师教育模式的比较中即可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1.专家讲授、学员学习模式

“外语师资培训”是近年普遍采取的模式。其培训内容有时为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题讲座,有时仅为外语语言训练,但若请外国教学法专家任教,则可兼顾两方面的要求。基本做法是请专家系统上课,学员学习类似学生听讲,因而有人称他们为“教师学生”。进修时间短,通常利用教师平时业余时间每周学习一次,延续一个学期等。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操作比较简单,这类外语教师进修模式至今仍在大多数政府主管、地方或学校发起的培训班中采用,其长短处如下:

如果授课专家谙熟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及其最新发展,本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了解外语教师的需求与困惑能在讲课中理论联系实际,那么,通过培训,学员们能获取有关外语教学的新知识,以更新他们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同时也能提高外语语言水平。特别是有些培训针对外语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明确的目标,按专题帮助教师进修,常能取得一定的实效。

但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存在一些弊端。首先,这类进修班的教学目标是短期“培训”,而非“教师发展”,他们在教学内容与措施方面往往仅注意使教师受到某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教师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学员在进修班上可能学到一些教学策略与方法,初回校时尚能应用,但一段时间后便又因缺少策略与方法而感到困惑,又想等待下一次“充电”。更重要的是,在教师培训班中,任教的专家往往具有绝对权威,作为进修主体的学员都被当作被动吸收知识的“容器”,无主动性可言。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新的教学大纲与课标都要求教师不应将自己的学生当作“容器”,而当教师在培训班中换了一个角色变成了学生时,他们就被名正言顺地当成了“容器”,但却无人对此质疑。

2.优秀教师示范的样板模式

华莱士称优秀教师示范模式为“手艺模式”。斯通士与莫里斯指出,二战结束前的外语教师培训常采取这种模式,即“教学能手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向他们展示如何做,然后学生模仿教学能手”。当然,现今完全依靠这种模式培训外语教师也不多见,但这类模式的影响仍然不小,媒体在这方面也不遗余力,因此,全面认识优秀教师示范模式很有必要。

优秀教师示范有其独特的长处:通过实际展示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理念、策略与方法。由于外语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活动,书面阐述理论、策略与方法难以形象地表明各种因素的关系及其实际运作的过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亲眼目睹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和他/她们对各种问题的决策与处理方法,对同行们必然会有所启迪。特别是,优秀教师一般都有个性特征,他们的课堂教学艺术与人格魅力只有通过亲自演示才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优秀教师的示范考虑如何处理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是帮助教师提高外语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

然而,优秀教师的教学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他/她们拥有的条件(如本人经历、学生的素质、学校的条件等)不是人人都可能具备的,因而,在优秀教师示范后不少教师都产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是很自然的。这种心情使他们不易与优秀教师沟通,后者使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也不能为他们所采用,从而失去了优秀教师示范的意义。同时,由于社会、科学与外语教学都在迅速发展,任何优秀教师的教学都难以超越特定历史时期与社会的局限。因此,提倡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应该适度。

3.反思性教师教育模式

反思性教学基本观点与以上的讨论作一简要对比,实际上已能表明反思性教师教育的优势。反思性教师教育正是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吸取了两者的长处、避免了它们的短处才产生的全新的模式。

华莱士提出的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的结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该模式表明,学员参加一个教师教育项目后,必须接受该项目计划给予外语教师的知识。华莱士指出,虽然外语教师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是多方面的,甚至包括有关社会的知识与生活常识,但在这里主要是指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知识:如外语语言知识,语言学(一般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教育学与外语教学法等方面的知识。一般地说,一个项目应根据教学目标突出某方面的重点,集中对学员进行教育,要求他们通过教师教育基本上掌握计划内的知识。此时也可采用专家讲授模式的某些方面。然而,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中的这一步骤与专家讲授模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指学员在接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不断与自己的经验性知识与能力互动,即学员时时将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知识与能力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知识与培养自己的能力,并检验自己经验性知识是否科学,而后者则停留在专家讲授与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层面上。

华莱士认为,“经验性知识”在反思性教师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反思性教师教育不同于其他模式之处。这里所说的“经验”,主要是指专业进行中的经验,引进这一方面的知识有两个目的:一是以上提及的为了联系实际学习与理解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将自己以往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对照,去除过去经验中主观与片面的部分,使经验建立在科学依据上,以便今后更恰当地利用它们。因此,反思性教师教育项目通常安排专家讲授过程中进行学员讨论,联系自己的教学经验理解讲课内容,同时也可对专家观点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既反映了反思性教师教育重视教师实践经验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这一模式的师生平等与教学民主的理念。

在取得了理性知识与回顾了已有经验后,再回到实践中去,同时采取“行动中反思”的方法,从实践与反思中提高。如时间允许,一些项目常安排教学实习,通过实地教学活动,真刀真枪地实践与反思。但很多教师教育项目的时间有限,无法安排教学实习。这时可采取要求学员制定一课时的备课计划并写出教案的做法。同时,可开展学员间交流,交换实践经验与反思结果。这一阶段也是利用“优秀教师示范”的较好时机。如能请优秀教师上课、说课,学员再加以评课,相互交流对教学理论的认识与实践的经验教训,对教师教育中的学员会有很大的帮助。

外语教师教育中的“反思”,与理查兹和纽能等人提出的外语教学反思一样,应回顾教学全过程,收集数据,并从教学计划、师生互动、课堂活力、教学组织形式、管理资源、情感教育等外语课堂教学的中心议题中选择几个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华莱士在讨论反思性模式的最后还提到了“反思性循环”的问题。正如舍恩在讨论反思性思维时提及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形式一样,外语教师教育中学员的反思也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而必须经过多次反思才能取得成效。这种反思有时是个人单独进行的,有时也可能是教师集体多次进行的,每一次反思都应比前一次深入一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提高专业能力的目标。

结语

总之,随着反思性外语教学的发展,反思性外语教学的实践必然会日益丰富,研究反思性外语教学的理论队伍会不断壮大,反思性外语教师教育模式日趋完善,大批有志于献身外语教学事业的学者型教师也会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Nanun,D. &Lamb, C. Self-Directed Teacher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Schon,D.A.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3]http://www.heep.cn(高等英语教学网).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

作者:侯雪英

上一篇:项目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初二物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