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外语教学论文

2022-05-11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专业外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专业外语教学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将外语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目前,在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和不足,为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效果,对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篇:专业外语教学论文

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为例,系统的阐述了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相关知识,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 软件技术 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观念

首先,确立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发展。其次,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具有双重属性的,这双重属性是指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高职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具有职业教育的功能,将这二者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实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全面发展。再次,创新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高职院校培养优秀的、高质量人才的依靠,正因如此,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创新教育制度,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更新,为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指明培养学生的方向。最后,应当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教学的客体逐步向教学的主体转变,还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避免一言堂,不要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上的知识,要做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

二、改革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将“教”与“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展职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将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述以及学生的学习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操作实例讲述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适当的穿插学生的动手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制造相应的、教学需要的情景教学模式。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往教学方式中所不能够达到的。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篇的贯穿项目教学,进一步培养软件团队的合作开发的技能。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全国IT企业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而实用型人才的典型特征是其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同时,还具有非常熟练的操作技能。那么如何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呢,他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贯穿项目教学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毕业后,以零磨合的条件下,迅速的投身到工作岗位当中去,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学生的需求。在软件设计专业中,将相关的多门课程划分为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是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这种方式,有效的实现了“学”与“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单一的教学模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牢固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多多鼓励教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等,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改革和創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培养优秀的高素质人才。积极鼓励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仅如此,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学当中,还能够打破传统授课模式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够学习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高职院校软件设计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这对于进一步提高该专业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后,在教学过后,推行“顶岗实习”制度。应当在整个高职院校的学习接近尾声的时候安排相应的企业实习,有学生和企业双方签订正式的录用证明,证明该学生正式被企业接受成为顶岗实习的工作人员。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派专门的、经验丰富的员工对学生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深刻的明白行业需求,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当撰写相应的实习报告,记录自己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实习结束后,企业的工程师应当以学生在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班主任应当根据实习情况给出实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姝.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标准建设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5,01:66-70.

[2]宋钰.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建设的路径研究[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83-85.

[3]陈丹.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40-45.

[4]杨柳.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2,01:145-146.

作者:朱蕾蕾

第二篇:专业外语教学探讨

摘要:专业外语教学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将外语和专业课程相结合起来开展教学。目前,在专业外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通过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和不足,为提高专业外语的教学效果,对专业外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专业外语 教学手段 教学内容

一、引言

目前,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联系紧密,这都要求高校应培养出适应全球化发展,专业精良、外语精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这种需求,很多高等工科院校的本科生在大一和大二进行为期四学期的基础外语学习,在大三和大四进行为期三学期的专业外语学习。学习的时间恰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专业外语又称科技外语,它无论在语法结构还是词汇、句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这与基础外语有所不同。在各个专业的科技文献中,一些词汇的词义与基础外语中的词义联系不大,甚至相去甚远,一些句型也与基础外语不同。即使对与句型和词义的理解都不错,不同专业在翻译是还存在着不同的专业技术习惯。以上这些都是基础外语的学习所不能解决的。大量教学实践证明,不能用基础外语取代专业外语。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很多人对专业外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人认为它仅仅是外语+专业知识。因此,对专业外语教学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1.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从近几年专业外语教学的情况来看,很多学生语法很精通,但外语词汇量不大,导致在外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时词不达意、语句不通。另外,很多学生对专业外语的认识存在误区,从思想上轻视专业外语的学习,认为专业外语仅仅就是基础外语+专业知识,而他们已经学习了多年的外语,不用再学了。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了多年的外语,但在以后的工作中似乎没有什么用,他们因而不想再学习和外语相关的东西。

2. 教学手段的落后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进行了扩招,专业学生人数较多,课堂更难于管理,学生注意力难于集中。这使得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信息量不大的缺点更加突出,教学内容受到限制,不利于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外文资料的查找和阅读,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

3. 教材的选用不合理,教学内容落后

专业外语教材往往截选自国外教材,截选得不够合理,上下文不够连贯,导致一些词汇和内容较难理解。一些学校的教材陈旧,有的还是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的教材,这对一些理论性教强的专业可能适用。但对于一些发展较为迅速的学科来说,这样的教材在内容和知识结构上就显得非常的落后,跟不上先进技术的发展变化,和本专业的发展相脱节。

4. 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专业外语教学的特殊性,过于注重词汇、词义和语法的讲解,和本专业知识联系不够紧密,把专业外语教学变成了基础外语教学,这都不利于专业文献的查找、阅读和理解,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更不利于用外语撰写科技论文。

三、对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专业外语教学不是简单的将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简单的相加,而应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应将外语知识和专业知识融于一体。因而专业外语的教学就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和专业课教学,不仅要适应学生外语学习的特点,又要能适应专业学习要求。

1. 强调专业外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兴趣

专业外语和基础外语有着较大的不同,基础外语学习不能替代的专业外语学习。仅仅基础外语好,而不进行专业外语的学习,并不能保证顺利阅读和翻译外文科技资料。这是因为专业外语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在利用专业外语的翻译和写作时,要求事实清楚、观点明确、概念清晰,,语言平实,符合专业技术习惯,需要更加注重上下文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课老师在专业外语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积极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一人讲、大家听,鼓励大家互动的,形成学生们愿意学,学得好,学得好就越想学的良性循环。

2.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较快,信息量大。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大教学信息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另外,教师在专业外语教学时应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利用网络进行网上答疑、辅导。

3. 精心选择教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当今学科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因此作为教材内容来看,应该突出“新“字,拉近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他们毕业后能很快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因此,教师在专业外语教材的选择上要注意外文文献的时效性和新颖性,并不断根据学科动态及时更新教材,避免教材陈旧,内容过时。

同时教师应熟悉学生已经学习、正在学习以及将要学习的专业知识,使教材与专业知识相配套。在专业外语的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难点来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时间的安排上也应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配套,使学生近期所学的专业知识能够在专业外语上得以体现,使两者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此外,一本教材除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有延伸部分,即学科的发展趋势或进展。教师应以适当的方式或形式让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研究的热点或焦点以及争论的问题。

4.将专业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尽量将专业外语的学习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相结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将专业文献与专业课程所学到的知识相联系,逐步引导学生套用专业术语来翻译平时所熟悉的外语词汇,指导学生注意并掌握专业外语的特定表述方式和句子结构,使业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5.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改变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做法,力争教师当导演,鼓励学生当演员,当“主角”,这样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专业外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这些问题和误区。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和鼓励,使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积极主动进行专业外语的学习。

另外,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相关的外文文献,独立阅读、翻译相关的外文文章,对于有代表性的文章可以拿到课堂上,供大家进行认真的讨论,及时发现学生课下阅读中存在的常见问题。由单一的学好专业外语知识转变到学好各科知识,扩大课外阅读量,广泛涉猎专业知识上来。进而培养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锻炼英文文献的检索能力,提高英文的阅读速度,开阔学生视野。

四、结论

总之,在教育全球化和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的课题。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把握本专业教学、科研的最新动态,采取灵活的、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专业外语的积极性,不断地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书勤.专业外语教学模式探析 [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 谭会萍,田森.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及方法[J]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2,4

[3] 焦述强,陈 艷.专业外语教学的几点看法和认识[J] .中国地质教育,2006,3

作者:

李艳杰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李艳杰

第三篇:国外外语专业管理模式对我国外语专业建设的启示

摘要:本文分析了国内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五个教学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并与美国、新西兰等国外高校的外语专业进行了相应的比较,以近年来燕山大学英语专业教学与管理改革实践为例,总结了国外相关学科体系对我国教学管理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高校扩招力度的加大,到目前为止,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中,75%的文科招生院校招收外语专业学生。我国高校与十几年前相比,在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模式上确实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普遍实行学分制,推出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学科选修课等各层级的课程安排,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按照统一模式进行人才培养的思路。但是,这种借鉴往往是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来实现全国高校的统一行动,却忽视了这种变革背后所牵涉的各个相关体系的变化,其主要症结在于形式上的模仿并未考虑到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外语专业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样面临着各种困境。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戴炜栋教授的《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三十年》(2008)一文曾总结了外语专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三方面问题,即外语专业招生数量和教学质量的矛盾、教学规范的建立以及地区差异不断加大。郝翠屏与朱代春(2008)也曾针对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提出了反思和建议。

目前各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体系都是基于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制定的,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010年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文章《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解放思想,大胆突破,勇于创新,鼓励试验。要对办学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考试评价制度进行系统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本着这一精神,并根据本文作者近十年来在国内不同类型高校教学、学习、进修和访问的体会,首先列举了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所普遍面临的教学和管理困境;而后以作者在美国和新西兰两国三所高校访学经历为例,就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五个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总结国外相关学科体系对我国教学管理的几点启示。

一、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管理困境

1. 以“基本功”为目标的教学计划

首先,《大纲》对英语语言基础和文化知识给予了同等的重要性,这一目标的制定具有它的科学依据和发展前瞻性。而在具体解读和实际执行中却往往有学校“厚此薄彼”,将“基本功”设为教学计划的目标。翻阅众多高校的教学计划,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课多占总课时的2/3。大一、大二的综合英语、听力、阅读、口语等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课堂教学在这个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等问题似乎并没有明确的回答。但是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会影响到我们教学的进行,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当前基础教学中的问题恐怕不是基础课课时多或少,而是基础课的指导性不强,学生容易产生对课程设置的错误解读。当前的课程设置容易让学生以为听、说、读、写等基本的技能训练就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全部,而真正的专业知识反而被认为是无用之学。另外一个错误倾向是,学生容易把技能训练当作专业知识,并认为这些技能是教师传授的,从而忽略课堂外的自主训练。另一方面,专业知识的传授,如文学、文化、语言学等课程一再缩减,沦落成三、四学年20多课时少有问津的选修课。

2. “分水岭式”的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包括本专业知识结构必需的主题课程、拓宽知识面的跨学科课程、面向市场的专业证书课程、高新科技领域的研究性课程和发挥教师强项的特殊课程。它们以“课程群”形式构建,学生按课程群类别选择规定的学分。目前全国高校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除了课程性质和名称上有了变化之外,其他并无重大变化,基本完全照搬文史类其他专业。基础阶段仍然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所谓的选修课也只是换个名称而已,学生其实并未有很大的自主权和选择面。结果往往是主要体现在一二年级学生所面对的是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之外再无其他专业课,学生明显感觉吃不饱。而三、四年级大量的专业必修课一窝蜂上来,由于学生从未接触过专业课程的内容(如语言学、文学),往往感到压力陡增。这些专业课不但相对难度大,而且课时短,因而往往是刚刚摸到门道就结束了。教师迫于授课时数方面的压力,不得不将大量内容在短时间灌输下去,学生在面临大量未知信息时无所适从,从而对专业课程产生畏难心理。到头来在毕业后往往印象最为模糊的、最不愿谈及的却也是这几门专业课。而那些有志考研的学生不得不抽出大量的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专业辅导班,由于时间紧,不得不死记硬背许多语言学和文学等课程的专业理论以应付考试,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于许多基本概念的理解仍然是处于模糊状态,极大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水平。

与历史法律等专业不同,语言类专业对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及比例有着更为系统性的要求。很多高校的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还不到1/5。这一比例很难保证学生在语言学、文学、文化等相关知识的涉猎和运用达到专业人才的水平。另一方面,“分水岭式”的专业课程设置将语音技能课和专业知识课割裂开来,破坏了语言学习的系统性、连续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学、语言学、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相融相依。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考虑到语言自身的特性。另外,多数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信息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八年甚至十年进行一次课程调整无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的更新发展。因此,千人一面、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脉搏。

3. “混杂多变”的教材使用

各高校外语专业对使用的教材具有自主权,因而因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教材市场的日益开放,近年来教材使用呈现出“应接不暇”、“鱼龙混杂”的状态。也有学校亲自操刀,自编教材、讲义、辅导材料。这种灵活性方便学校因材施教,但另一面也造成了难以监管、易钻漏洞的局面。尤其是听力、阅读等教材,为了跟上语言的最新发展,两年一更换已成为众多学校间的默认规则。教材使用的“混杂”与“多变”给课程发展的延续性造成了障碍,也为学生和授课教师带来迷惑和压力。当前,国家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就是要树立经典,稳固优势学科,缩小各地的教育资源差距。在这一背景下,亟待重新思索教材使用的原则。

4. “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今年的上海世博会使外语

志愿者走进了公众的视线。作为外语教育者,在国内外语教育实践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我们为外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何在而担忧。盛会上很多操着一口流利地道的外语侃侃而谈的并非外语专业学生。许多非专业的学生凭着兴趣掌握了扎实的语言基础,而且又具有用外语翻译自身专业领域的能力,因而越来越受到专业展会及会议的青睐。近年来全国性外语赛事,如“外研社杯”辩论赛、China Daily及“CCTV杯”演讲比赛都暴露出外语专业学生“言之无物”的尴尬处境。笔者认为,这其中的症结便在于教学模式的僵化墨守成规。《大纲》提出要“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换言之,高校培养的是有文化、有素质的人,而非富含知识的存储器。纵观国内众多院校的外语专业,多数课堂教学仍以“是什么”的知识性授课模式为主,忽略思辨能力、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5. “客观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多数外语专业的考核方式仍以客观试卷为主,这一考核方式比较适合语言水平测试,但专业知识及运用能力却很难在其中得到合理全面的考察。关于语言的大多问题不是“是与否”、“A或B”的公认事实或普遍真理,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解体会。因为,语言是天然的使用进化,而非人工设计的体系。语言是理解、是欣赏、是文化的万花筒。对客观化多项选择、判断正误题的广泛依赖可能会扼杀我们了解学生真实所想的机会,也会因而对学生的学习思路产生误导。很多高校中普遍存在着“考前冲刺”、“临战磨枪”现象,便说明了我们考核方式的软肋。

二、 国外相关学科体系的启示

1. “平衡”的教学计划

国外外语专业计划的一个最大特色即是在大一、大二学年便开始专业知识课的传授,如文学、文化以及语言学等方面内容的渗透。如下表所示,国外专业知识课的比重与我们的相比高出很多。澳大利亚Curtin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Jill Aldridge教授曾这样形象地解释澳洲高校的教学计划安排:“语言是鱼儿,只有注入了文学、文化、语言学等相关内容的活水,它才能快活地游着。”因此,我们尝试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在大一、大二阶段加入更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同时,也对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相应的改变,并厘清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改变学生依赖老师进行基础技能提高的想法。让学生在新的教学计划下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即成为通语言、精文化、懂历史、爱文学的人才。这与“以人为本”、“全人教育”的理念相通。

2. “衔接式”的课程设置

如上表所示,新西兰六所高校外语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与国内相比有非常大的差异。以奥塔哥大学的语言文化系的中文专业和奥克兰大学日语专业为例,由于语言类专业的特殊性,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学生相关知识背景的差异,同一门课程会分三年逐渐完成。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为不同等级和难度来进行。采用螺旋式方式潜移默化地让学生理解,不但能够使该课程的讲授更加系统有效,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语言研究能力。这一点,我们的专业课程也进行了尝试性梯状设置。具体以语言学课为例,一年级时可以开设语言史、语音这样的概况性课程,以呈现事实和现象为主,主旨在使学生对该领域产生一定的兴趣。大二开设理论性略强的课程,例如词汇学、句法学。大三开设比较专业、分类更为详尽的课程,如语义学、心理语言学,涉及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四年级时便可过渡到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跨学科实践性强的部分。如此梯状设置,学生可以在毕业前一步步地了解这个学科,边学习语言边消化关于语言的学科,理论与实践步步结合,达到自然内化。结合上文提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外语专业课程设置应考虑三方面因素:《大纲》中国家对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语言的自身特点以及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

3. “搭配式”的教材使用

新西兰和美国高校外语专业使用的教材较为集中,一般是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的经典教材,例如Fromkin与Rodman所著的《语言导论》、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西方文学经典导读系列。而经典的教材历经时间考验,用于学科入门或构建架构非常适合。而与此相匹配的是丰富多样、推陈出新的参考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可选用参考教材的部分内容补充教材,也可完全由学生以自学讨论、读书笔记、论文等形式了解阅读。如此搭配,学生既可了解到一门学科领域的基本体系,又可把握最新的发展动向。

4. “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每个语言习得者从小就是一位科学家。他收集语料,分析归纳,形成自己对语言的假设判断。然后再进一步印证论伪,进行新一轮收集。如此反复中完成对语言的习得。异曲同工的是,新西兰和美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将每个学生都树立为“研究者”,教师则作为协调者、组织者、咨询师。利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课堂任务与关于语言、文化、文学等的调查讨论都培养了学生对必要性与可行性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多关注语言“为什么”与“怎么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身的体验与参与,让他们以主体的身份探究感受语言。另外,与国外许多高校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与指导。各项学术交流活动的安排有非常详细的预先计划和详尽的时间表,邀请国内外专家前一般事先做好周密的安排,以保证专家的讲座与当时课程有相关性和前沿性。每周必有一次系内的教师做科研报告,研究生也需要定期针对研究主题作专题报告。这些都为我们的外语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5. “主观多样”的考核方式

美国和西方的一些高校外语专业在考核学生方面突出主观多样性,着重考查学生对问题观点的个人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就是合理的”、“原创的是精彩的”,这是老师常用来鼓励学生的话语。创造性思维、怀疑精神比记住一个单词的拼写、做对一道语法题更为重要。具体来说,我院已开始尝试采用形成性评估方式。平时表现、课堂演讲、学习周记或日记、课外活动记录、论文、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有效地填补了客观化实体的局限性,澄清了以考试为终点的误解。学生可以在学习中接受评价,在评价中改进学习。

结语

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五个层面存在问题。美国、新西兰等国外高校的相关学科体系会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即要建立“平衡”的教学计划、“衔接式”的课程设置、“搭配式”的教材使用、“研究型”的教学模式以及“主观多样”的考核方式。其实,如何建立一套适合国情而又平衡合理的高校外语专业学科体系是广大教育者们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本文谈及的国外高校外语专业管理模式和方法会对我国外语专业学科的建设和改革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中国高校外语教育三十年[N],文汇报,2008-08-31。

[2]郝翠屏,朱代春,提高本科英语专业教学目标的必要性[J],中国大学教学。2008(10):71-73。

[3]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J],求是,2010(7):1-5。

[责任编辑:陈立民]

作者:董洪学 韩大伟

上一篇:国家科技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结构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