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例浅谈Webquest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运用

2023-02-05

Webquest是一种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它通过向学习者提出一些需要探索的任务和参考资源,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定难度的复杂问题,从而促进学习者较高水平地思考及解决问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是写作、口语和语文实践活动三个系统的有机整合,而且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综合性学习“强调通过在学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具体关注学生的发展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对于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于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无疑非常适合于语文研究性的学习。因此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维果斯基(Vogotsg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认为,教学应从学习者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利用支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而Webquest正是在这种新课标的要求下,为学生在学习方面建起了支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下面结合我的教学事例《祝福》来谈谈Webquest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运用。

1 建立专题型的Webquest网站

Webquest模式是建立在探究和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整合了合作学习的理论,其信息来源于网络,活动评价方法多样,具备设计科学、信息丰富、操作灵活等特征,这与语文新课程标准,与语文研究性学习开放、互动、自主的要求不谋而合。在对学生进行《祝福》的教学时,我预先专门用P U B-L I S H制作了关于《祝福》的网页,并提出了几个开放性的问题: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吗?谁杀害了祥林嫂?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的悲剧放在鲁镇祝福的时候?鲁迅的作品中还有哪些人物也是这种类型的悲剧?这几个问题不仅抓住了课文的主旨,也把学生思考的问题提高到一个开放的角度,也为学生对祥林嫂的研究和思考方向提供了相关的支架,更为学生能发挥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提供了一个有机的平台,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了解鲁迅作品的内涵。

2 掌握Webquest的特点

Webquest这种网络学习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比较规范化。一个标准的Webquest形式包括引言(介绍)、任务、资源、过程、评价和总结6个部分。

引言(介绍)是对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是先期的组织与概括的工作,并且要创立相应的情境。如《祝福》中,在介绍祥林嫂去世之后,给学生的情境就是:祥林嫂在鲁镇欢快的氛围——祝福中死去了。假如你现在是一个法医,对祥林嫂要进行死因的分析,找出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凶手。这就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背景,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并且对Webquest网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任务是Webquest中学习的主要核心部分,是对学生要做的事情的描述,并阐明为自己立场辩护的观点和证据,有创新意识。在探索上面几个问题的过程中,为了研究鲁迅的作品和祥林嫂这个人物,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进行:祥林嫂死因法医组、鲁迅作品悲剧人物组、鲁迅与时代分析组,各组的任务不相同,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增加了选择性的余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从宏观上对鲁迅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资源就是指网络上相关站点的连接,是老师为学生学习提供的助手、支架。在这部分中,老师指出相关的网站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搜集,并通过点击相应的网站来完成任务和获得所需知识。如要了解鲁迅和《祝福》相关的介绍,可以参考以下网站资源:

www.china-review.com

www.be-word-art.com

www.xiaocao.com

www.dragonsource.com

www.cneead.net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把握和利用,实际上为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支架。

过程就是利用所给的资源,老师指导学生如何组织信息,并完成相应的任务,其中包括学生按照哪些步骤才能完成。这个步骤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在学习《祝福》的中,不仅要理解本文的人物关系,还要通过鲁迅其他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小组和集体讨论,以及个性化的研究,全方位的了解鲁迅和作品内涵。

评价就是对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结果的评定。学生可以对自己的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反思,指导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估。

总结就是对将要完成或学习事物的简单的总结。通过简单的概括,描述一下学生通过学习Webquest将会获得或学到什么。

3 发挥Webquest的支架功能

一个优秀的Webquest专题学习网站的主要功能是导学,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作为Webquest本身而言,是学生喜欢学习的动力之一,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洁,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学习的过程中,功能强大的“支架”给学生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其中,接收支架来帮助学习者从资源中获取信息;转换支架帮助学习者将他们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转化。在接收支架已经帮助学习者觉察到信息中所含结构的同时,转换支架将学习所涉及到的信息结构化。输出支架在一个生产性的过程中用来帮助学习者,这个过程是学习者将其学到的东西转化为可见事物的过程。有了这个支架,在信息海洋中学生不再漫无目标,教师的导学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Webquest在《祝福》中的支架就像一条主轴,将各类知识点有机集合,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强大支撑。下面是学生学习《祝福》的学习流程见下图1。

通过Webquest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可以从中检索资料来解决困惑,也可以进行比较阅读,体会异同,也可以根据最后的学习资料,根据学生不同的理解,多角度、多元化的对所学的内容深入的研究。下面就以课文阅读《祝福》为中心,以W e b q u e s t为支架,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理解课文,然后设置扩展任务,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祝福》经典在何处?

第一步:

(1)走近1924,走近鲁迅

a.作品写于1924年2月,在这之前与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没有对鲁迅产生影响?

b.《祝福》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系吗?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a.当作者写小说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时,常常带有作家自身的观念与判断。对于鲁四老爷、柳妈、卫老婆子和祥林嫂的婆婆,鲁迅先生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

b.《祝福》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

c.你认为《祝福》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3)展示作品,显现才华

a.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你会挑选哪段场景,你会给这部小话剧起个什么题目呢?

b、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挑选谁扮演这个角色?给演员什么演出提示呢?假如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呢?

第二步:

在教学过程注意循序渐进,领着学生先走一段,给学习一个支架,集体讨论课文,让学生精读课文与课文充分对话,并将问题深化,给出学生几个课题,并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搜索,最后发表在学习的成果里。

(1)《祝福》的标题深含的意义?

(2)祥林嫂为什么死在“祝福”中?

(3)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按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并说明组合的依。

(4)在课文中,鲁迅先生有对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有几次?分别有什么不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5)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6)祥林嫂死后,人们对她的评价,让你看到怎样的社会?

(7)在你看来,“我”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尤其是第(5)、(6)题已经有了些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影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进行归纳。

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好完成各自的课题。要求学生能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

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鲁迅是如何创作《祝福》的?作品是如何暗示生活原形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2)透过《祝福》,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时代?

(3)祥林嫂死的时候,她是神态和肖像让你想到了什么?

(4)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吗?

第三步:

进一步以个性化学习为基础,寻找合作伙伴,拓展和利用网络探究网络资源,实现对鲁迅人物的全方位认识:

(1)鲁迅为何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

(2)写一篇对祥林嫂的评论或者是对《祝福》的感想。

4 学习成果的体现

Webquest学习成果的体现就是对学习的评价,评价指标的公布有利于引导学习者的自我监督和相互评价。Webquest的评价指标包括所完成任务回答问题的完整性、思考深刻性、创新性、合作学习态度等方面。评分分别从个人绩效、小组绩效两方面进行,个人的最后成绩由两部分得分累加而成。而语文综合性学习通常是对学习活动的综合性评价,是一次全面的总结。当然这种总结与评价中,可以由学生讲,让学生参与评价。因此,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二是评价学生参与的过程,三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与成果。突出表现的应予以充分肯定,存在问题也应实事求是,但仍应以鼓励为主。见表1。

5 研究结论

实践证明,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Webquest,不仅是对一次学习活动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更是对所要探究问题的延伸和扩展。Webquest网络学习活动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学习活动。通过开展网络探究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能力,而且对扩大学生视野,彻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打破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概念,完全由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1)增加了学习的时效性。在Webquest的运用中,毫无疑问基于网络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快读的能力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培养。在学习《祝福》的同时,学生至少要阅读了其他相关篇目的文章。大容量的阅读,需要研究性问题的匹配,由此学生的理解深度也强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例如思考《祝福》的中“祥林嫂是否具有反抗精神”就要综合分析主题、人物性格等诸多问题。

有了网络,学生便于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容易实现练习问题的课题化解决。在探索和搜集材料的时候,由于采用了虚实空间的方式,为了便于设置综合化的问题,解决综合化问题,必定要经探究化之路。例如《祝福》中的“探究祥林嫂的死因”这一问题就包含有A、“我”对祥林嫂的影响?B、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的影响?C、柳妈对祥林嫂的影响?……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必定先要思考文中各组人物的性质、特点,以及在那个时代的主要地位,而通常的课堂教学这样的问题是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这样的回答就是一个小研究课题,而不是简单的课堂问题了。

(2)个性多元化的综合性学习得以实现

传统的课堂学习多个人化学习少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而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擅长与口语表达,有的擅长与阅读,而有的学生擅长与写作,这样可以各自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根据自己的特长,互相补短,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同学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进行了,合作的外延扩展到了课堂之外。

还有,最后的成果体现,培养了学生组织信息的能力和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对《祝福》的学习,需要学生能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个性化呈现其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演示情况来看,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明显高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例如学生的小文章《从祥林嫂的死因现象讲开去》论述了当时社会人性的病态,并联系了当今社会中的种种迷信等现象,其实这已经能深入体悟鲁迅作品中对民众麻木的可悲、可叹、可憎的情感了,也能理解为什么鲁迅被誉为“伟大作家”了。

6 反思

6.1 学习方向的把握

在Webquest的运用中,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情,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遇到了一些矛盾的现象:学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拉大。

无疑Webquest的学习方式需要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探究相对来说需要阅读广泛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等步骤。在这些学习方面所用时间远远大于非研究性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占据较多时间必将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彰显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加大,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尤其网络运用后,学习自控力者,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力,强者的水平提升越来越快。但是,意志弱者却会迷失方向,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连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和方向,如何让“强者”和“弱者”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值得今后继续实践与研究。

6.2 基础知识的落实

由于基于Webquest的网络综合性学习,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不仅担心的问,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该怎么落实呢?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呢?识字词的任务已落实在小学阶段。关键还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基于Webquest网络运用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情境与任务,学生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时候理解不同文本的语言,学习了语言的运用。

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和Webquest发现式学习都是有效的学习方式。Webquest学习方式偏重个性化综合运用,对于相对而言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尤其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这样的学习方式会会带来一定的影响的。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所设计,合理运用学习方式,兼顾弱势群体的学生。

与一般教学相比,Webquest教学方案的教学设计增加了创新性和复杂性。然而,成功的Webquest教学实践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创造的喜悦。总之,Webquest的作用在于架设从接受性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的桥梁,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支架”策略,让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而非仅仅收集信息,并帮助学生分析、综合和评价,使学生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获取体验,将学习内容内化为个人智慧,从而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

摘要:Webquest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主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语文的综合性学习,需要大量的知识的融合;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支架作为辅助。信息化时代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发挥课堂学习的支架,并结合网络的优势,营造一个适宜学习的语文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Webquest,综合性学习,“支架式”结构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

[2]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2002,04.

[3] 惟存教育网http://www.being.org.cn/.

上一篇:浅析陈家祠灰塑装饰之美下一篇:大学英语听力自主学习的策略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