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管理论文范文

2022-05-11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校园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由“生产力”“制度变革”转化为“文化力量”。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文化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和管理,合乎时代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校园环境并加强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是教育进步的必由之路。

第一篇:校园管理论文范文

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校园安全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也是教育安全管理工作者的重点和难点,学校的公共安全问题是衡量教育事业成败的关键指标。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安全管理工作者,我将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心得体会以及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服务的建议两个方面与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服务,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体系的一些体会和建议。

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体会

1.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学生背后是家庭,学校背后是社会,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有一类典型的校园学生伤害事故成为社会的热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学生伤害事故对社会、学校只是万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概率事件,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失独者的晚年在何处安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号。校园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校园安全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位置显得更为突出。频发的学生伤害事件促使我国教育安全相关领域标准和制度的出台,同时也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逐年扩大,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高要求和较大工作压力,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

2.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更新观念

校园安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了校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了教职员工,具体到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涵盖了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校园专职保安的配备与管理、校车的安全运行管理、校园的消防安全、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置、校园安全演练以及校园保险保障与救济等众多领域。当前,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的安排都是一些“富余人员”,对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也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检查,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经过多年校园安全管理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领导重视,人人参与,更需要更新观念,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3.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防范和救济工作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工作,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和思想,形成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抓住不同时期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是我们校园安全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园伤害事故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及排查的同时,应该关注校园伤害事故处置与救济工作。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和矛盾的焦点往往是处置程序和经济救济出现较大分歧,在工作中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程序与完善的救济体系,才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二、对构建新的校园安全体系与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

目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一旦发生学生伤残,需要做伤残鉴定就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存在多重标准既又工伤鉴定标准又有道路交通鉴定标准,不同地区在赔付上会带来差异。我们需要逐步完善校园安全立法方面的工作,推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学校安全问题,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服务方式。

2.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

长期以来,校园安全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员,校园安全工作一直处于一种“重检查、轻防范,无救济”的状态,忽略了保险在学校安全和师生的风险转移中应有的经济救济和杠杆作用。国家在制度层面也没有明确的学生伤害事故救济资金来源,这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来说,在处置学生伤害事故中非常被动和无力,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非常迫切。

3.建立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置,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尽快在教育领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工作是校园安全管理由危机处置走向应急储备转变的开始。培训工作可以实现基层组织识风险,会防范,能应对,有准备的良好局面,并全面提升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水平和公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打造校园安全管理的专业工程,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指数。

总之,随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教育领域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和精神,不断加大校园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穩定发展。

作者:马洪亮

第二篇: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由“生产力”“制度变革”转化为“文化力量”。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文化竞争力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将文化发展融入学校发展和管理,合乎时代发展的理念。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文化校园环境并加强文化管理体制建设是教育进步的必由之路。

一、校园文化与管理内涵

“学校文化”来源于美国学者华勒(W. Waller)所著的《教育社会学》,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相关的学说,如文化氛围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等。综合众多解释,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本,以师生为主体构建的,基于核心校园文化的群体文化,其核心理念通过物质、制度、行为等文化形式表现出来。

二、构建校园管理机制的意义

(一)有利于构建教育内涵、促进学校软环境建设

倡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其实质是基于现有校园环境,构建以校园文化为核心的文化环境。而作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核心环节,精神文化在内涵式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它能够指引校园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学校的整体风貌、凝聚精神、持续发展能力及感召能力都能得以彰显。因此,构建小学校园管理机制有利于构建教育内涵,促进学校软环境建设。

(二)有利于营造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师生精神性格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产物,是全体师生员工行为的产物。一个学校的文化环境是反映学校整体素质的窗口,管理水平、师德水平、学生素质水平等都能够透过这个窗口反映出来。同时,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营造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培育师生精神性格。因此,校园文化不仅能很好地评估学校的发展状况,且对学校的发展情况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调适心理行为,凝聚师生共识

校园文化在实际中提炼经验,于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中发挥着指导效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新时代育人的教学理念。在良好的文化氛围熏染下,学生能够调整自身心理冲突,规范自身行为,将不正当的行为方式逐步规范为健康的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另外,校园文化还具有调节关系,培育师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效用。通过对校园文化的共识,在价值观上达成一致,生生、师生、师师之间便会形成团结友爱、和谐的关系。例如,树立“我以学校为荣,学校以我为荣”的奋斗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加强学校与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师生提供工作学习的精神动力。

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优化校园管理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校园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估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園文化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评估机制,使校园文化的践行措施落实到位;对文化的践行成果进行实时的追踪,使校园文化的建设真正地落实落细,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其次,评估机制的建立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学实际。以建设小学的“4Q”特色课堂为例,教学管理者以 “育未来英才”“七彩乐园,阳光人生”“童心同真”等目标理念为基准,构建了4Q课堂从开发到实施再到结果的一系列评估标准,由此判断在4Q课堂前后学生的创造水平的变化、校园软环境的变化以及小学生综合素养和思想水平的变化。

最后,评估标准应立足于长远,不能仅仅是一个短期工程。这一方面是因为校园环境的构建以及成效的取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一定时间长度的长期工程。另一方面,短期的评估标准无法适应校园环境的变化,实施效果较差。

(二)健全校园文化建设的督导评估机制

落后的督导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事业前进的步伐,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督导评估机制亟待更新和健全。一方面,教育从业者要具有督导的意识,敢于被督导,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真正发挥实效,体现校园文化的内涵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只有健全了相关的督导评估体制,才能使校园文化环境工程真正成为师生员工终身发展的助推力,帮助师生建立健全良性人格。

首先,要秉持以人为核心的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理念,从文化、制度、行为等方面落实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同时,督导评估机制要以师生为主体,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自身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主人公,加强其构建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主动地建立自上而下的反馈机制,评估校园环境的建设成果。位于督导评估机制的末端,教学管理者更应该关注学校师生员工的人文精神和自我评价成果,改变以分数为基准的硬性评价目标,将评估重点放到精神面貌之上。

其次,还应将科学的完善性纳入校园文化督导评估机制。校园环境建设理应作为一项重要工程落实到校园管理的体系和条例中,教学管理者也要将校园环境的考核和建设情况落实为考察学校教学和管理成效的重要检查指标。通过具象且量化的考核标准,落实考核评估体系,促进制度科学化、管理科学化,使校园文化建设有章可循。同时,机制的建设应该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不能僵硬化、模式化。

综上所述,校园文化内容的设计要以校园运行的实际环境为依托,应体现地域或社区历史文化背景、学校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教育发展的时代特色。小学教育工作者要以具有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理念来锻造可持续的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行之有效的校园管理体制,促进师生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

作者:王素东

第三篇: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探析

[摘 要] 当前大多数小学校园管理机制比较陈旧、僵化,无法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造成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可以从贯彻“以人文本”思想、探索科学化的管理体系、处理好教育和管理的关系等几方面入手,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

[关键词] 小学;校园管理机制;优化

一、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的意义

当今已进入信息化、人本化时代,越来越多的小学的管理机制也正在摆脱旧有的低效、僵化模式,转而搭上信息化、人本化的列车,让学校运转更为科学高效,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是也可以看到,目前还是有不少小学的校园管理机制比较滞后,没有清晰的理念和思路、缺乏质量意识,所谓的管理仅仅是维持,制定的一些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只求学校平安无事,不求提高学校品位,得过且过,失去质量目标和竞争意识。这样,就失去了管理的意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

小学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具有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它一方面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与振兴,另一方面又关系学生个人成长及其家庭的幸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树立神圣的办学责任感和积极的办学主体意识,不断反思与创新,追求优质、卓越的校园管理质量。

二、当前小学校园管理机制的现状

1.管理理念落后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其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大多数小学校园管理习惯沿用统一要求、行政命令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过分注重统一性和服从性,无法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和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因而造成学校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比如,虽然目前很多小学也开始引入建设“绿色校园”和“低碳校园”的理念,对于这种理念也有较深入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旧的管理机制的影响,很多环节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无法将这种理念真正落实,也就無法真正建设“绿色校园”“低碳校园”。

此外,具体到教师对于班级的管理,不少教师依然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的,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时也都是根据学习成绩即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整体情况。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如果不尽快改变,不仅不利于小学校园管理机制的创新,而且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机制缺乏创新

大多数小学在建立管理机制的过程中都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考虑,忽略了学校自身的特色和短板,这样就导致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呆板僵化,无法充分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使得学校运行效率和质量较为低下,无法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潜能,教学质量也相应地会受到消极的影响。

目前的许多小学,校园管理机制仍然是一种刚性的管理模式。刚性管理模式,主要就是指校园管理者通常根据严谨的组织结构和严明的规章制度来辅助学校运行的管理机制。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机制、观念引起的办学主体意识的淡薄,目前很多小学校园管理机制中没有体现长远的办学目标和规划,更没有汇聚每个教师理想的、具有感召力的共同愿景。这样的管理机制无疑是落伍、缺乏创新的,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3.缺乏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目前的许多小学,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管理机制上仍然没有突破和创新,仍然体现的是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学校仍只注重学生考试成绩,这就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是十分繁重,这非常不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此外,缺乏素质教育的理念,使得学校的管理机制过于机械死板,也不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教师缺乏主体地位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决策者和高级管理者,是学校领导集体的带头人,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但在传统的小学校园管理机制中,校长的权力往往被过于强化,而教师处于学校管理体制的边缘,缺乏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因而,陈旧的小学校园管理机制比较缺乏科学民主的因素,不能充分满足教职工当家作主以及不断进取的精神需要,不能增强教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因此也无法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传统的小学校园管理机制对于教师的工作能力、效率和结果的评价往往不够全面客观,这就不能满足教师的自尊心、荣誉感、成就感的需要。显然,教师缺乏主体地位不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优化小学校园管理机制的措施

1.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人是学校管理最重要的对象,学校管理必须面对两大课题,即对教师的管理和对学生的管理。因此,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人,一切手段和方法必须围绕人展开,这就要求管理者在认清学校工作特殊性的前提下,树立“一切活动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把人视作能动性的主体,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内在动力作为最高宗旨和终极目的。

现阶段许多小学校園管理机制,主要重视对教师的工作绩效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查,而忽略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需要。因此,小学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校园管理机制,要重视教师的需求,尊重、理解、关心、爱护教师,让教师明确自己在学校系统中的位置、职能、权利和义务,并创造最佳条件,使之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出色地扮演其担负的角色。以人为本的小学校园管理机制还要运用需求理论,从教师需求的特点出发,适当运用经济手段,同时重视精神激励机制的构建,多方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大力倡导教师民主参与,形成一个互相支持、团结协作、不断创新,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的优秀教师群体。

2.探索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小学建设创新的管理制度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扬民主,进行制度的征集、草案的讨论与制定,并在实践中修订完善。创新型的小学校园管理机制要让制度成为文化,成为学校文化,让全体师生对制度形成高度的认同感,从而产生自觉的执行力,进而促进优良的作风、教风、校风的形成。实践证明,制度的有效性往往并不在于制度是否完美,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落实。领导率先垂范是制度落实的关键。学校各层面的管理者都要加强个人修养,做自觉遵守和履行各种制度的带头人。一旦有管理者违反了规定,应注意开展自我批评,主动接受制度的处罚,切不可因小失大,失去了其在教职工中的威信,也使教职工对制度的认同感大打折扣。让制度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领导更不能搞特殊化,而应带头做制度的落实者。

3.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

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处理好教育与管理的关系。教育和管理都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同的作用,面对学生的问题,应交替使用两种不同的办法。教育就是要正面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面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单纯的教育就显得有些无力,这就需要创新的管理机制去发挥作用。比如,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在管理制度中提出标准,让学生做出承诺,教师及时跟进、检查甚至惩戒。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

创新有效的校园管理机制也能改变有些教师只重视惩罚与约束教育,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把学生当成完成任务的工具的现象;能够让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管理,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具备行动力和执行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陈芬.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学周刊,2012,(18).

[2]陈立,左文龙.优化校园网管理机制 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3]孙蔚,李翠翠.浅谈小学管理模式艺术创新[J].统计与管理,2015,(08).

[4]曹卫真.运用校园网络创新学校管理机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

责任编辑 万永勇

作者:毛丽平

上一篇:因子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学德育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