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

2024-04-29

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通用6篇)

篇1: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

浅谈中国社保管理体制的选择和立法

第一、社保体制应当选择自制自愿性,还是选择政府主导强制型?

社保资金管理模式,涉及到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行政治理体制,从结构有效、稳定和政令统一的角度讲,社保资金应当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

1、社保资金由职能部门管理,在中国实际上会形成第二“财政部”。

2、中国目前推进法治、反腐和建设现代政府治理结构,最重要和最需要做的工作是:清理各职能部门的收费,统一国家预算,国库集中管理和支付。由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工商、质监、公检法、医药食品、卫生防疫、交通行政等行政、执法和司法机构,采取了设机构、私设人员编制、从事公务,而不给预算和不给够预算,但可以收费的政策,导致了乱收费、乱罚款盛行,一些部门资金充裕而失去预算监督管理的混乱局面。

3、在目前中国特殊的行政治理结构下,财政预算应当统一集中,而不宜使多部门持有重资。中国的国情是,法制不健全,潜规则盛行,从文化上讲,经济实力决定发言权,而职位决定脑袋;从未来国家的发展着眼,需要一个政令统一和稳定的最高行政治理结构。这几年我们遇到和需要改革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各部门权力过大,部门利益严重,国务院政令在部门环节不畅,或被扭曲。因此,就国家行政治理政治统一和稳定的需要考虑,既要避免地方社保重资而影响公民对国家的认同,进而影响中央权威和国家统一的局面;也要防止部门持重资而左右最高行政统一政令的情况发生。因此,不能再在预算方面设计一个留有部门持重资而影响统一政令隐患的制度。

因此,社保资金管理需要有两个集中:即从地方逐步集中到中央,从部门一定要集中到国家的财政预算。

第二、社保事务横向在部门之间分工,还是在职能部门内部自成体系,纵向分工?

首先,费改税,税收部门征收社保税,有利于节约成本。目前,中国税收有两套机构,而且工商、质监、城管、卫生防疫、交通行政等等都是收费部门,几乎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不收费,都成了准税务机构。一是造成征税征费成本太高;二是大部分税制简化和共享后,税务机构的任务不足,人浮于事;三是太多的部门收费收税,老百姓怨声载道。因而,社保资金征缴和代收代储,应当利用现有的税务机构来征收,让企业和纳费人面对一个征税机构。而不应当再在职能部门中设置社保费用征收机构和人员,避免多设机构和多头对法人和自然人征税征费,并在总体上节约社保资金征收的体制成本。

其次,在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时,应当防止各部门自成体系而发生的新一轮的行政和事业机构膨胀。目前各部门都在强调自己的事务难以协调,为了便于工作,需要在系统内部纵向分工和高度统一。

再次,社保事务的征收、预算、管理、发放、监督各个环节要横向分工,这样不仅节约体制成本,而且各环节之间还可以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社保领域是腐败和犯罪,包括挪用行为的高发区:一是在执法不严、留有许多讨价余地和以费征收时,抗费、征收人员与缴费人员之间串谋等情况会发生;二是在监督不力,特别是自收自管自用的体制下,贪污、私分和挪用也将频频出现;三是如果对领取人员跟踪不力,掌握动态信息不对称,对基层有关和相关机构监督不力,也会出现冒领、套取等违规和违法行为。从中国目前社保资金的管理看,挪用、贪污、冒领等问题频频发生,无不与系统内部自收、自管、自用、自支和自己监督自己有关。因此,要在社保的各环节形成这样的制衡:即税务部门征收征储,统筹部分上交国库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共同参与编制预算,财政部门形成社保事务的复式预算,纳入预算管理;人大对财政部门的社保预算进行审查和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制定政策和标准,提交部门预算,进行社保对象的信息跟踪和审查,对发放进行指导和监督,提供社保服务等等;社保事关重大,远期又要由中央统一管理,需要再由审计部门对整个资金的征收、预算、管理、发放,以及其中的管理费用,进行审计监督。总之,强制征收并代收代储,预算管理,审计部门审计,人大审查监督,劳动社保部门职能管理,社会化发放,是可供选择的各环节有效分工制衡的社保管理模式。

第三、社保以税收方式征收,还是以缴费的方式自愿交纳? 首先,从中国公民法制意识淡薄、非正规就业量大,以及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多的国情看,社保需要以税收的方式强制征收,并且个人账户要由国家强制代收代储。如果立法方面倾向于自治为主,劳资分责,政府扮演社会担保人角色,并承担有限责任。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

1、交费和储蓄漏损将很大,会造成社会保险资金巨大的缺口。中国社会保险资金的征收和储蓄,将面临着这样一些难点:一是相当一部分公民消费今天有钱今天化,不管明天怎么过,甚至靠国家的文化气息很浓;二是雇主因提取社会保险会加大成本,将千方百计不缴,或者少缴,或者与职工串谋,给职工少量的现时支付,而不缴和不储社会保险金;三是无论是统筹,还是个人账户,有未来性和与参保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职工作为理性的人,还是宁肯钱少一些,及时拿到手中为上。因此,社会保险的征缴和储蓄,会遇到很大的阻力。税收在筹款立法前通过代议程序中需要与纳税人协商,但是,一经立法,具有强制性。只有以税收方式强制征收,才可能做到社会保险税的应收尽收,使测算社会保险收入与实际保险收入的缺口最小化。

2、如果对非正规创业、非正规就业,特别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的劳动力,实行自愿参保的政策,不强制其入保,放弃征收社会保险资金,将形成巨额的无保障人口。这样高比例的劳动力任其自由选择是不是参保,不在社会保险之中,将会给国民经济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从中国公民法制意识还有待于长期教育而加强,社会保险一定要以税收的方式强制征缴,以及通过税收部门强制代收代储,才能保证社会保险资金的足额征收和为未来足额储蓄。

其次,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根本不可能自我积累、自求平衡、自我发展,而需要财政向公共服务型转型,并且由调整支出结构来平衡社会保险的缺口。一是目前积累的国有资产中,既包括了农民通过工农业价格剪刀差和土地低价供给所积累的资产,也包括了国企职工过去没有提取社会保障而积累的资产,国家有义务通过国有资产预算分利、出让国有资产等方式,筹集资金弥补社会保险资金的不足。二是随着民主化的进程,公民要求社会保障公平的诉求将越来越强烈,只优厚地保少数人,巨大的差别化的社保,不符合社会公平的原则。一些农民工如果实行水平较低的个人账户积累,以后向城市社保并轨,实际上还是需要财政来补足和兜底;还有大量的城乡无业人员,以及没有备案成个体户并未缴储社保资金的自雇人员,其社保最后也需要财政来弥补。三是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险资金在收用之间必然要发生巨大的缺口,需要财政弥补。尤其是中国社保体系建设中,存在着人口众多、城乡二元结构急剧转型、法制意识淡漠、非正规创业和就业将占特别大的比例、实际社会失业率较高等国情,即使在税务机构强制征收和代收代储的体制下,仍然还将有相当大的社保收入漏损;而从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看,农民工社保向城市社保并轨的比例较大,将形成农民工社保与城市居民社保之间的缺口,需要财政平衡。

小结:就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而言,政府主导、参与和规划无疑是健全我国社保体制的明智之举,因为有了政府作为强有力的后盾,使社保具备了强制性、规范性和法制性、可能在初期回遇到许多的障碍和阻力,但属于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必须有一套适用于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维护国家稳定,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保制度,吸取国外成功经验中应用于普遍情况的原则,而不是盲目的复制照搬他国的成功经验。而要在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维护稳定及降低民众的不满,则必须加强社保制度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相反一旦政府对社保基金管理采取放任和自制的态度,在平均国民素质水平尚未到达一定的水平以及缺乏一系列有效合法化的监管体制,势必会导致社会矛盾的进一步尖锐,进而造成令人难以想象的社会不稳定,以及衍生出的大量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一切造成的恶果必然由政府去承担,庞杂的善后及恢复稳定建设无疑对政府而言是一笔巨额的财政负担,即使政府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来处理和挽回政府信度以稳定政府的地位,但这也势必迟滞国家的发展建设,甚至导致后退,所以,个人以为,在社会保障管理制度这一块需要慎之又慎,切不可因一时之利而违背了社保的原则,最终导致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之,在当前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必须以大众的利益为前提,以维护和遵守社保法律制度为基本原则,保证社保基金的规范管理使用,于此同时不断完善社保基金各项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普及社保基金管理、收费、使用的教育,加强普通大众对社保基金管理的信心,主动积极地配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相应政策,以保证在社保这一方面最大的稳定以及将一系列的衍射问题消灭在萌芽之中。

篇2: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

从武汉市新洲区社保制度的建设看 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

作 者:__于一_________ 学 院:__法学院__ _ 专 业:__法学_________ 年 级:__08级________ 学 号:__2008200484___ 指导教师:__宋彪_________ 论文成绩:______________ 日 期:______________

从武汉市新洲区社保制度的建设看 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

内容提要

武汉市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宣传、社保覆盖、增加就业和加强监管四方面。制度的宣传体现了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在进行立法准备;社保覆盖和增加就业工作重心向贫困地区倾斜,体现了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将地缘因素纳入支付规模确定机制中的进步;而监管的加强,从侧面反映出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强调对作为社保基金来源重要渠道的转移支付的监管和违法担责问题。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Wuhan xinzhou’s social security system mainly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publicity of system, the covering fields of system, the increasing employment and the improving supervision.The promotion of the system interacted with the transferring payment legal system such as the law-making preparement in publicity of system, the law enforement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employment,and law supervision in the transferring payment’s supervision and the charging of responsibility.关键词

社会保障制度; 转移支付; 财政法;

一 引言

北京大学张守文教授在其所著的《财政法学》一书中提到:“在充满不确定的所谓‘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视和改善民生,促进分配公平和社会安定,都特别需要经济法律制度的有效调整。”1

民生的重视和改善,关键在于社会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社会财富的这种分 1 张守文.《财政法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页

配,是依赖国家强制力进行的。在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这种“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财富分配,我国建立了国家(政府)为主体,当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生活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该制度被称为“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全国人大也进行了相关立法,规范了这种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实现其保障目的,并且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的保障制度。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的良性运行也有相关立法的保障,如《社会保险法》《就业促进法》等等。上述法律规范被统称为社会保障法律规范,它与社会保障制度紧密联系,属于社会法律部门2。在与社会法并列的另一个法律领域——经济法中,也有一个法律制度——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息息相关。

本文通过发掘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法律制度间的关联,并对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社保制度建设情况进行说明,来探讨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

二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关联

(一)概念说明

1、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与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3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内容有五个各方面,分别是:(1)社会保险。它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纲领。现代社会以国家为主体,在工资劳动者在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运用立法手段和社会力量给予他们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继续正常生活水平,这就是社会保险4。它发挥着补偿劳动者收入损失的功能,保证劳动力扩大再生产正常运行,保证社会安定;(2)社会救助。它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给予救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低纲领;(3)社会福利。它指政府出资为那些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而建立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纲领。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并保障了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权益。(4)社会优抚。《宪法》第45条规定体现了它的内涵,即“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保障优抚对象特殊为军人及其家属,要求将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上升到国家和社会责任的高度。它有助于保卫国家安全,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对象的特殊使得它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特殊纲领;(5)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在政府鼓励和支持下,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自愿参加的扶贫济困活动就是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则是在政府倡导支持或者组织下,使居民 23 张守文.《经济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23页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8页 4 邓大松.《社会保险》(第一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拥有一个储蓄账号,在他们劳动年份逐年积累起一笔资金以备不时之需。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纲领。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对下文制度关联分析至关重要。

2、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按照学术上对法律的一般定义方法,转移支付法可以定义为调整在财政转移支付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在部门法分类中,转移支付法被看做经济法的亚部门法——财政法中的重要部门法5。在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该法律主要是通过规定转移支付主体之间发生的权利义务来对发生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整。而按照经济法主体二元理论,经济法主体为调制主体和调制受体。相应地转移支付法的主体也分为两类,即发动转移支付的主体和接受转移支付的主体。前者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后者则是下级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根据主体理论可以进一步对相关法律制度行为理论作出分析,即根据转移支付主体的不同,转移支付可以分为:

1、政府间转移支付(包括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

2、政府和企业间转移支付;

3、政府和居民间转移支付。以上均是指广义的转移支付。理解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内容中的主体理论和行为理论,对接下来的关联分析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制度关联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制度的产生都会有对应的经济基础。本文对社会保障制度和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关联进行分析,重点是对两者在产生依据和内容上具有的紧密联系进行分析。

1.制度产生依据上的关联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经历了一些发展,如1951年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3年劳动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和1978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通知》,但并未形成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即包括两大体系(市场运行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三项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四个体制(农村经济体制、对外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6。其中三项基本制度互为依托,互相交织,构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基石。该决定还进一步指出,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并确定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五个基本内容。据此可以认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形成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十五届五中全会上关于“社会 56 张守文:《财政法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9页

《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报告》,1993年11月14日

保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的论述进一步证明了这点。

按照经济学原理,地方政府会根据该行政区划内企业和居民对公共物品的偏好程度以及需求程度来确定公共物品提供情况,同时也会兼顾经济效率。提供公共物品需要相应的财力支持,但由于各地发展不均衡,经济状况也不相同,这样便会出现“财政失衡”的状况。具体来看,财政失衡分为纵向失衡(如上级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次级政府却有财政盈余)和横向失衡(同级政府间有的出现财政赤字有的却有财政盈余),两种财政失衡均会导致不同地区公共物品质与量的不同,一旦失衡过度则会产生严重的经济问题,影响经济和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因此,财政转移作为解决财政失衡的重要手段应运而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各地经济结构都在转型之中。与此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密度、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差别,各地经济发展差异也愈加明显,财政失衡现象愈发普遍。我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为避免这种失衡现象可能导致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走法制化道路制定了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来保障转移支付手段的“行之有效”(即通过立法保障制度的秩序、公平和正义,有效解决财政失衡)。从时间上来看,我国于1994年确立了“分税制”,该制度标志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施行7,相关的立法也在同时开始。综上,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产生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2.制度内容上的关联

两个制度内容上的关联,概括来讲就是转移支付法律的主体——“转移支付受体”企业和居民,与社会保障制度受益者“社会弱势群体”发生重合。

具体来说,转移支付获得的财力,转移支付法规定都应直接或间接用在企业和居民身上。各种形式的转移支付从其最终的用途看,都是居民和企业所享有的转移支付8。因此,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最终目标便是保障转移支付受体——企业和居民享有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制度中,作为制度受益者——社会弱势人群,按照宪法有关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居民,当然会享受到转移支付获得的财力。因此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之一“被保障人群”,是包含于转移支付法规定的转移支付受体之中,被保障人群有享有转移支付所获财力的权利。权利与义务是对应的,企业和居民接受了转移支付便产生法律上的监督管理义务,责任问题也油然而生。目前,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更多体现在这些方面。

更进一步来看,前文提到了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的。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筹集的基本原则是“单位、职工和国家三方合理承担”,体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特点。在基金筹集的诸多渠道中,有一种称为国家投入。国家投入包括三个方面,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便是其中之一9,根据2008年国家财政支出结算表的统计,全年中央财政转移支 78 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5页

张守文.《财政法学》(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7页 9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55页

付对社会保障基金的投入达到6684亿元。转移支付作为社会保障基筹集渠道之一,有力地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而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则保障了社保基金筹集的顺利,进而对社会保障制度产生作用。综上,从制度主体角度来看,转移支付法律制度规定的转移支付受体中是包含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受益人群。相应地,社会保障制度的受益人群便享有转移支付法律制度规定的相关权利,如享有转移支付所获财力的权利。

三 武汉市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

(一)选取武汉市新洲区为例的缘由

前总理朱镕基曾说过:“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意义重大,刻不容缓。无论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都迫切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险体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就难以推进”10。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在这段话中得到充分体现。2004年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障状况和政策白皮书》表明,在我国城镇失业人口有3000万,农村失业半失业人口达1.7亿,失业半失业人口总计达2亿;而年老(60岁以上)和失去劳动力的人口共计1.6亿。这一个庞大的群体在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基本权益需要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得到保障。从上述情况中不难发现,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今面临的最大问题包括人口老龄化以及地区差异。由于老龄化加剧,我国社保基金中养老保险金的支付额度与日俱增。同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制约了财政收入情况和转移支付力度,所以相应地在不同地区,特别是城镇和农村间,社会保障建设情况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新洲区作为中部省份湖北的省会城市武汉市的城郊区域,紧邻革命老区黄冈地区,因而处于城乡结合部。城镇和农村人口分布相对平均。其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数据,首先能够同时反映城镇和农村居民享受转移支付供给的社保资金情况;其次由于外出务工人员较少,其年龄结构合理,没有大面积出现“空巢老人”或者“留守儿童”现象,也利于研究社保制度相关建构,从而对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做出分析;最后,由于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新洲区情况类似的地区,以新洲区社保制度建设为研究起点对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完善的总结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此外由于该区为笔者家乡,相关材料的获得较为方便,其真实性也可以得到保障。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00年3月5日

(二)武汉市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情况

根据《新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11年前三季度总结》来看,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立法宣传。新洲区委区政府为做到社会保障政策家喻户晓,印制《社会保险法》宣传资料1万余份,对企业进行上门发放。此外,区政协主席还亲自带队前往农民工集中的河北部分地区慰问新洲籍农民工,召开座谈会宣传《社会保险法》。如材料中介绍的,新洲区采用社区为阵地,广泛宣传社会保险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组织企业负责人和职工进行社保、劳动法律法规培训。在全区街道和企业进行巡回宣传,并发放宣传单和解答企业职工咨询。

其次是切实解决就业问题增加技能培训。新洲区在2011年前三季度的社会保障工作中,通过政府资金投入,对再就业人群、农村劳动力转移人群、创业人群和在岗人群进行培训。对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困难群体或个体户、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进行妥善安排,利用转移支付和其他渠道获得的资金,在生活帮扶上述人群以及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解决就业问题。

紧接着是扩大社会保险受益人群。新洲区在2011年九月中旬完成了医疗保险“一卡通”结算系统的最终调试,便利了新洲籍人士在汉就医。由于有了社保基金的支持,增加了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大大缓解了患者资金垫付的压力。同时加大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争取力度,实现了养老保险对全区居民的覆盖。特别是对部分贫困地区,相关负责单位建立专门机构派遣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社会保险的宣传和应用。

最后是规划了财务管理加强了廉政建设。在社保基金的使用上,相关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安装了财务软件。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报表的市区网上对接。与此同时,明确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完善了考核制度和监管制度,力求包括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获得资金在内的所有社保基金的“物尽其用”。

(三)武汉市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完善的关联分析

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情况大体如上,根据《武汉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报告》(下文简称报告)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三个方面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的完善息息相关,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归纳如下:

1、社会保障制度立法要求转移支付法律出台。

报告中明确提出“根据我国法制化建设需要社会保障制度相关法律宣传需要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保证社会保障制度立法活动以及相关宣传的顺利,首先便要求在我国法制化建设中,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到位,这样社会保障建设活动才会行之有效。而为社

会保障制度的全面覆盖提供强有力支持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目前看来是迫在眉睫。

2、因地制宜确定转移支付获得资金分配比重。

前文中提到新洲区在扩大社保受益人群方面卓有成效,而对特别贫困地区更是加大居民养老保险争取力度,并派遣专员负责此项工作。将经济因素纳入社保制度建设的考量之内要求因地制宜,妥善安排经由转移支付和其他手段获得的社保基金。因此,转移支付规模和分配比重的确定机制应该在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中明文规定。

3、明确监管责任保障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

在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绩中提到,该区在社保基金的使用上,相关单位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安装了财务软件。实现了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报表的市区网上对接,这样是保证基金去向的合理合法。而在基金来源这一环节,则需要明确转移支付法律中资金使用监管责任。具体说来就是得加强廉政建设,明确了转移支付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并完善监管制度。

四 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制定在准备之中

有观点分析指出,我国1995年颁布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属于部门规章的范畴。部门规章法律层次低,法律效力很有限。11而2008年财政部制定的《2008年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办法》,也不能根本解决目前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成熟的问题。

财政转移支付的公平公正与否,直接与党的领导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运行,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息息相关的。所以,《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出台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全国人大常会会以基本法形式确立其较高的法律层次,它才能更好地保障转移支付制度的良性运行。新洲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例子直接指出,我国地方政府正在有意识的加强社保基金来源渠道和去向的透明公开。同时,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地方行政规章的制定,规范中央或上级政府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确保它作为基金来源渠道之一运转稳定。这些举措为日后的《财政转移支付法》的制定将起到很大的作用,对于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的完善也会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以“因地制宜”方式确定转移支付规模的机制在确立之中

这一方面也被概括为“建立‘因素法’为主,‘基数法’为辅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确定机制。”12目前我国确定转移支付规模时,已经改变了以上一财政的税收上交额作为 1112 陈华彩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构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集2008年

陈华彩 《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构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集2008年

主要依据的确定方式。因为这是一种变相的“交的多拿得多”的“基数法”计算方式,是不合理的。而国际上通常采取“因素法”,即根据各地不同“因素”和一定科学计算方法,综合确定转移支付规模。上述《2008年中央对地方一般转移支付办法》,便体现了“因素法”和“基数法”的融合。

武汉市新洲区在确定社保基金使用过程中,重点偏向于该区的西部乡镇。正如上文提到,该区将乡镇的经济发展情况作为社保建设力量分布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也说明在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地缘差异,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来完善制度,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财富。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种以“因地制宜”的方法确立转移支付规模的机制能在立法中中得到明确。而现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正在逐步改变原有转移支付机制的漏洞,总体上来讲,我国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正在得以完善。

(三)法律上监管体系在逐步形成之中

武汉市新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单位内部经常开展廉政建设,定期组织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作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这样避免了因为官员贪腐导致由转移支付获得社保资金的流失。该区建立了市区网络连接监管机制,将通过转移支付获得的社保基金用途公开透明化。另外,该区还在群众中广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要求制度要“大家建设大家抓”,要求相关人员严格遵守《社会保险法》和其他相关立法中的监管责任规定。上述建设从侧面上反映了转移支付监管制度在逐步成型。

根据《武汉市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报告》,在由转移支付提供社保基金这一环节上,首先要做到的是明确转移支付工作的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完善监管制度。它直接表明由转移支付渠道提供社保基金过程中,监管体系正在形成。因此,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监管体系在形成之中。

五 结语

在不久前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诸多文件的决议草案通过表决。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和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善民生重在建立切实保障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而新世纪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地处我国中部省份的武汉市新洲区区委区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环节上紧跟党中央领导,扎扎实实为民生保障加砖添瓦。

该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宣传、社保覆盖、增加就业和加强监管四方面。制度的宣传体现了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也在进行立法准备;社保覆盖和增加就业工作重心向贫困地区倾斜,体现了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将地缘因素纳入支付规模确定机制中的进

步;而监管的加强,从侧面反映出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强调,对作为社保基金来源重要渠道的转移支付的监管和违法担责问题。

因此,该区社会保障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正在完善之中。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最终能确保社会资源财富的公平分配,通过财政支出帮助缓解地区发展的贫富悬殊,最终为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也贡献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一)书籍类

1.史济春.《经济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张守文.《财政法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评估》(第一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邓大松.《社会保险》(第一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9 5.张守文.《经济法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赵云旗.《中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研究》(第一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二)期刊类

1.陈华彩.《中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之构建》.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集, 2008

(三)报告类

1.《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00年3月5日

篇3:如何完善我国物流法律法规

一、当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现状分析

从法律的效力来看, 我们可以将当前的物流法律分为三种:首先是由国家制定的现行物流法律, 或者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 铁路法、海商法等;其次是涉及到物流的行政法规, 主要包括公路、水路、铁路、航空货运合同的实施细则、或者是航道管理条例及海港管理的暂行条例、公路的管理办法等等, 还有就是联合运输问题的暂行规定等, 总之, 与公路、海港、航道相关的管理条例均属于行政法规;最后是由中央各部委颁布的与物流有关的规章制度, 例如对货物搬运的规定, 对商品包装的暂行规定, 商业运输管理办法、国际铁路货物联运的规定、铁路运输管理办法等等, 这些都属于我国的物流法律。

从当前我国的法律法规现状来看, 其弥补了过去的“法律空白”, 大大提升了法律的效率, 对物流业的高速有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功效。

二、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其仍需要不断地调整,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从我国现行的物流法律法规来看, 其主要是来自传统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法律, 其在那种形势下产生, 与当时的环境相适应, 推进了当时的物流业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技的进步, 传统的法律明显已经无法满足今天物流系统发展的需求, 一些法律出现交叉, 一些新兴的行业也缺少与之对应的法律, 无法满足物流行业的发展需求, 更无法适应物流国际化发展的需求, 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传统的物流法律进行修订、补充甚至是废除。从技术上来看, 我国的物流法律技术性较差, 缺乏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在宏观调控与微观约束力上力度不够。

(二) 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1.流通基本法亟待建立

当前, 我国的物流法律仍分属于不同的法律部分, 缺乏自己独立的体系, 没有基本的保障, 物流的法律法规分布在各类的法律渊源中, 对物流的相关行为约束力不够, 因此, 必须要建立健全物流基本法, 奠定坚实的基础。

2.市场的准入机制不够健全

从西方的物流系统管理经验来看,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要依赖标准的制定及实施, 要想进入到这个行业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也就说必须要有完善的准入机制, 这是物流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物流市场的准入机制, 加强管理, 改善行业的整体水平。

(三) 层次不够, 效力不足

从当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现状来看, 其主要是由中央的部委、地方部门进行制定的, 相较之下, 其规范性较差, 没有法律的制约作用, 其主要以条例、法规、办法及规定的形式出现。从其内容来看, 部分内容与国际惯例相违背, 实际的管理汇总运用难度较大, 无法产生法律效力, 在法律纠纷中其一般只可作为参照性依据存在, 没有实际的效力, 调整主体间的关系功效较差, 制约作用不够明显。

三、改进我国物流法律法规的对策

从上文的分析中, 对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发展情况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 必须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我国物流相关法律法规, 具体来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的体系

首先, 增强与市场的适应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物流体系建立与健全迫在眉睫, 从过去的发展历史及客观环境来看, 我国要建立健全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关键是确立主体资格, 建立物流主体法, 做到权责分明, 同时必须要明确规定行业的准入机制, 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行业的行为规范, 制定与之对应的行为法, 对物流主体所从事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另外要加强国家与物流主体间的调控的宏观调控法, 使其与市场发展相一致;最后是保障国家、物流主体及劳动者与消费者的权益的保障法。只有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行业才能健康的发展。

其次, 建立行业的技术规范及市场准入标准。随着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 各行各业开始应用其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但是从物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 其还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电子认证体系, 而且电子签名出台仍显落后, 这对其长远发展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 有必要建立物流行业的准入标准, 提升技术水平, 改善行业的整体素质。

(二) 提高物流法律法规的层次水平

从法律的构建到实施, 其有自己的目标, 而物流法律法规体系的构建是为了完善相关法律, 补充缺失, 改进不足, 实现各行业间的法律沟通,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严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法。提升物流行为的规范性, 同时也提高物流的运作效率。

(三) 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

中国地大物博, 地域差别较大, 因此其物流发展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在建立物流法律的时候考虑到当地的具体环境, 近期内建立健全全国的物流法律法规体系, 根据自身的基础与条件, 制定出符合当地物流发展的法律。同时, 要考虑到物流发展的区域性, 加强区域间的沟通, 更好地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 当前我国的物流法律法规还有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 对此,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问题外, 还必须要加强行业人员素质的培养, 人是发展的根本, 因此, 要想发展, 必须要加强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其遵守法律, 促进法律的完善, 推进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无社保家庭该如何完善保障计划

老家在河南南阳的苏芮,今年28岁,已经和老公定居在河北燕郊,目前她在一家私立幼儿园当幼教,平均月薪5000元,没有购买社保,在老家有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她去年5月购买过某保险公司的一款关爱女性卡,涵盖乳腺癌保障a,年交保费420元,保险期间1年,可续保。老公是房地产销售主管,比她年长2岁,也没有社保,有城镇居民医疗险,平均月薪在11000元左右。目前两人和公婆居住在一起,每月开销4500元,还没有孩子,但在备孕中,双方父母10年内不需要赡养。面对市场形形色色的保险,苏芮犯晕了,她想咨询下,该如何挑选适合自己和老公的保险产品呢?

苏女士夫妇是属于非常典型的,拥有较高的收入但没有足额的保险保障的一类人群。苏女士和先生都没有社保,只是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这就意味着只能享受国家统筹的基本保障,保障范围和力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苏女士家庭而言,尽快做好合理的风险保障规划迫在眉睫,否则真的面临较大的风险时,家庭财政状况就会变得捉襟见肘。

那么一份完善的保险方案,应当如何去规划呢?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普通家庭一般会遭遇哪些方面的风险?

我们常说的人生风险,无外乎生老病死伤残等。这些风险里面,有的是意外引起的,有的是因为罹患疾病,另外就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养老问题。我们需要按照保障需求的紧迫性进行排序,为苏女士家庭做一个合理、周全的规划。

幼儿园教师和房产销售这两个职业的风险不高,但因为意外风险无处不在,我们任何人都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到来。所以一般我们认为,意外风险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属于最紧迫的风险;紧随其后的应当是重大疾病风险。人的一生当中,有72.18%的概率会得重大疾病,这是一个人人都不能逃避的话题,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生活无规律,缺乏运动极易对身体造成一定负面的影响,罹患重大疾病的比例逐年上升。因此,我们建议苏女士把重大疾病风险排在第二位。

从苏女士为自己投保一年期的关爱女性保险也可以看出,苏女士还是意识到需要重大疾病类保险保障的。但在选择重疾险产品的时候,一年期的产品容易断保,建议优先考虑保险期长的产品。此外,人一辈子可能不会生大病,但是一定会变老,所以及早为养老做好准备也是尤为重要的。目前苏女士家庭主要成员的医疗方面的保障远远不足,建议购买意外医疗和住院医疗保险产品进行适当补充。

合理的保费,一般在整个家庭年收入的10%至20%。鉴于苏女士家庭目前除了日常的生活支出外,没有很多额外的支出。既不用赡养老人,也没有子女需要抚养,生活压力不算很大,因此我们建议他们家的保费支出,可以考虑年收入的20%左右为上限,即一年所缴的保费不要超过39000元。

故为苏女士推荐中德安联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最新推出的行业领先的递增型重疾保险安康福至保险计划,具体方案如下:

本保险计划所能享受到的利益:

1、 重疾保险金给付:

涵盖60种重大疾病种类;多达三次赔付保障;首次给付基本额度20万元,加上每年递增2万元,20年后最高60万元,完美贴合苏芮夫妇家庭收入增长曲线,有效补充我国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保而不包”和应对医疗技术发展,大病治愈率越来越高,避免一次重疾理赔后无险可保的局面。基于目前国民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将三次重疾理赔的保障期间,设置到85岁满期,不仅保障现在,更是将重大疾病保障的时间段延长到了小两口未来的晚年生活。

2、轻症重疾给付:

针对20种轻症重疾,在不影响重大疾病保险保额的前提下,提供对应保额(即每年增长至的对应额度)20%,作为额外保障,早发现早治疗,将疾病扼杀在摇篮里。

3、保费豁免功能:

无论是重疾理赔或是轻症理赔,乃至投保人身故或全残,都能获得剩余保费豁免的权益,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4、身故保险金:

一旦疾病身故,将为家人留下不少于20万元(加上每年增加2万元的额度)的生活费;如果是一般意外身故,保险金额120万元起。

5、医疗费用报销:

意外医疗费用1万元及住院费用报销9000元,实报实销,补充社保及单位福利不足。

6、养老金:

若没有重大疾病理赔的,可领取累计应缴长期险保费,作为生存贺岁金补充。

篇5: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依法治国伟大工程的不断推进,法律援助这项司法制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

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笔者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以***法律援助工作为载体,试对如何完善现行法律援助制度作一番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当前法律援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费短缺成为制约法律援助事业发展的瓶颈,法律援助自身亟待“援助”。

**的法律援助经费来源两个途径:首先是政府的财政拨款。*政府每年拨出1万元用于法律援助工作。**属省级农业贫困区,经济总量处于**市末位,经济发展欠帐多、困难大,财政收入相当部分用来保工资保运转。尽管2002年3月1日颁布施行的《贵州省法律援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但是,《条例》没有明确规定法律援助经费占同级财政预算的比例,以及是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政府投入的弹性比较大。

其次是自上而下逐级下拨的法律援助专款。近几年各级下拨的法律援助专款没有实质增加,每年金额为4万元左右。而急于获得援助的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数量呈逐年增加之势,现有的专项经费显得杯水车薪。

因为经费不足,导致法律援助工作存在3个不良现象:

1、导致法律援助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无独立的办公场所,极不利于保护当事人的隐私;

2、增加了办案成本,挫伤了法律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法律援助者在调查,取证、会见被告、到有关部门调阅档案、就餐时,都需要经费支出,因为没有经费保障,办案者往往要自掏腰包,无形中增加了办案者的负担,办案质量难以提高,群众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3、无力到外地为受援人提供援助。**农民工在外地务工的较多,遭受拖欠劳动报酬、工伤、意外伤害等权益的损害案件逐年增加。因为经费不足,再加上没有与外地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协作机制,中心无法派员去外地为本地农民工提供援助。2007年,中心仅派出一人到安徽办理一起农民工工伤索赔案件。

(二)法律援助资源与法律援助的需求矛盾突出。

1、受援对象和承办案件的法律服务人员比例严重失调。

目前,*总人口6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1.69万人,占总人口的79.67%。而全区只有1个法律援助中心、1个律师事务所、1个公证处,4个基层法律服务所,法律服务从业人员34人,法律援助工作者5人,已建立的10个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没有律师。今年3月份,中心受*法院的指定,为8名犯抢劫罪同案的未成年人作刑事辩护,当时由于法律援助者不够,万般无奈下,中心不得已又临时抽调3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参与辩护。

2、乡镇司法所法律援助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与我省的其他地区一样,**的司法所也是一人所,全区19个乡镇至今有6个乡镇在编缺人,要完成司法行政工作任务和“五五”普法依法治理任务显得牵强。同时,司法所还要承担大量的乡镇中心工作,司法所助理员深感身心疲惫。此外根据有关规定,乡镇司法所助理员不能申请办理法律援助工作者证。这制约了法律援助工作在农村的开展,从而大大增加了中心的工作量。

(三)群众对法律援助知晓度的不高,认识上存在偏差。

一方面,群众中特别是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当其合法权益遭受到侵害时,不知道求助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另一方面,群众知道法律援助,但不清楚《法律援助条例》所规定的援助对象、条件、范围、程序,有些群众认为只要涉及法律问题,就要求法律援助;有的群众认为法律援助就是免费打官司,不符合条件也要求法律援助;还有的群众甚至把法律援助看作一种新型的“低保”或“救济”。造成上述现象,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城区普法活动固然频繁,但脱离不了一切宣传活动的特点,即单向的,灌输式,例如设摊点、发资料、挂横幅、贴标语等,大众被动地接受普法部门提供的法律援助知识,其效果难免会由于受众的兴趣,注意力的原因而大打折扣;

篇6:如何完善法规建设

加强反腐败立法,修订完善惩治腐败的法律法规,坚持不懈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坚持依法惩治腐败、打击犯罪,减少违纪违法者利用制度漏洞对抗组织调查、掩盖事实真相、逃脱应受惩罚、获得非法利益的可能性;

建立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加强重点领域案件查处工作;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到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公安、检察、审判、司法、审计等部门案件线索通报移送机制,健全纪检监察机关内部各职能部门案件线索协调管理机制;建立重大案件督导督办机制,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对有案不查、办案不力甚至阻挠办案的领导班子、执纪执法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责任;

建立健全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的纪律要求以及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探索建立举报人奖励制度,保护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参加反腐败斗争的积极性。

通过加强司法协助、引渡、追缴和返还腐败资产等方面国际合作,使腐败分子无处藏身。

上一篇:新刑法安全生产下一篇:主持词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