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刑法安全生产

2024-04-29

新刑法安全生产(精选6篇)

篇1:新刑法安全生产

刑法学补修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罪刑法定原则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的首要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作斗争。D.犯罪行为

3.按照()划分,犯罪客体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B.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单复

4.犯罪目的只存在于()犯罪中。B.直接故意

5.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 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间接故意犯罪

6.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处罚。

A.减轻或者免除

B.免除或者减轻 D.酌情免除或者减轻 B.免除处罚 D.减轻处罚

B.死刑

D.驱逐出境

B.死刑缓期执行判决确定之日

D.死刑缓期执行期满之日

B.十年C.酌情减轻或者免除A.不予处罚7.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8.对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9.某甲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依法减为有期徒刑后,刑期从()起计算。A.死刑缓期执行判决之日C.裁定减为有期徒刑之日A.五年10.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

C.十五年D.二十年

11.根据解释的方法分类,刑法的解释分为()。

A.论理解释B.文理解释

C.司法解释D.立法解释

1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

A.从旧兼从轻原则B.从旧原则

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新原则

13.犯罪的基本特征是()。

A.具有社会危害性B.具有相当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C.具有刑事违法性D.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14.我国刑法规定的负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是()。

A.已满18周岁B.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

C.已满14周岁D.已满16周岁

15.防卫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处罚。

A.应当从轻或者减轻B.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1 6.犯罪的预备、未遂或者中止形态存在于()犯罪中。

A.故意B.直接故意

C.间接故意D.过失

17.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是()。

A.犯罪行为的个数B.犯罪结果的个数

C.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个数D.犯罪构成的个数

18.对犯罪分子适用酌定减轻处罚必须经()。

A.最高人民法院核准B.最高人民法院判决

C.高级人民法院判决D.高级人民法院核准

19.缓刑只适用于被判处()的犯罪分子。

A.管制B.拘投

C.三年以下有期徒刑D.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20.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

A.没有故意犯罪B.确有悔改表现

C.确有悔改并有立功表现D.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21、以勒索财物为目的偷盗婴幼儿的,构成()

A、偷盗婴儿罪B、绑架罪

C、绑架勒索罪D、拐卖儿童罪

22、某甲从某乙处购得贴有假茅台酒20箱,在3天内销售完,获利1万元。甲的行为构成()。

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 B、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C、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D、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23、王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电话线价值数额不大,但是造成了严重后果。王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B、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

C盗窃罪和破坏公用电信设施罪D、盗窃罪从重处罚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2.简述想象竟合犯的构成特征。

3.什么是一般缓刑?适用一般缓刑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4.正当防卫的成立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5.什么是假释?适用假释应当遵守哪些条件?

三、案例分析

(一)、被告人:张某,女,21岁,某厂工人。

一天傍晚,张某路过吴某(男,26岁,无业)家门口时向吴某问路。吴某见张某单身一人,认为有机可乘,便以带路为名,将张某骗至防洪堤上,提出要与张某发生性关系。张某说:“不要这样,哪怕我叫你哥也行。”吴某说:“你叫我啥也不行,反正我要和你玩一下。”说着就去搂抱 张某,张某向前跑开。吴某追上张某将其推倒在地,并抽了张某两巴掌,然后左手用力掐住张某的双手,右手撕扯张某的裙子和内裤。张某见状,知道武力反抗没有用,便以哀求的语气说:“我答应你就是了,别把衣服扯乱了,我还要去上班呢,我自己脱。”吴某以为张某害怕了,便放开张某。张某站起来将内裤脱下后,便要吴某脱光衣服。当吴某将外裤连同内裤一并褪到小腿肚时,张某突然上前将吴某推了一把,吴某站立不稳,滚下防洪堤,跌入河中。张某随即抓起内裤,顾不得穿上,便跑到附近的治安联防队报案。当联防队员赶至河边,将吴某找到时,吴某已溺水身亡。

试分析:张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二)被告人:李某,男,45岁,农民。

一天晚上9时许,被告人李某驾驶一辆农用车回家途中,不小心将王某撞成重伤。李某为了争取时间顺利逃脱,即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王某后因伤口出血过多而死亡。李某被抓获后交代说,他想到过这样做王某可能会出血过多死亡,但他想王某完全可能醒过来呼叫而获救,因而不一定死亡。

请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成犯罪,属于何种表现形式的犯罪?

答案

一、选择题(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D2.D3。B4.B5.D

6.A7.C8.AB9.D10.B

11.AB12.A13.BCD14.C15.B

16.B17.D18.A19.BC20.D21、B22、B23、B

二、简答题

1.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构成想象竞合犯应当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或必备条件:

(1)行为人必须基于一个犯罪意图所支配的数个不同的罪过而实施犯罪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主观特征。

(2)行为人只实施一个危害社会行为。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客观特征之一。

(3)行为人所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侵犯数个不同的直接客体。这是想象竞合犯的另一客观特征,也是此种犯罪形态触犯数个不同罪名的原因所在。

(4)行为人实施的一个危害社会行为,必须同时触犯数个罪名。这是想象竞合犯的法律特征。

3.一般缓刑,是指人民法院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暂缓执行原判刑罚,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规定一定的考验期,暂缓其刑罚的执行,若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没有发生法定撤销缓刑的情形,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的制度。

适用一般缓刑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犯罪分子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罚。

(2)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适用缓刑的根本条件。

(3)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4.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即不法侵害的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即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即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即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5.假释,就是指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以后,由于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因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一项刑罚制度。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

三、案例分析

(一):

1.张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3.本案中,吴某采取暴力手段实施强奸犯罪,张某在人身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情况下,为求脱身,用计将吴某推下河堤,虽造成吴某溺水死亡,但其行为并无不当,完全符合刑法关于正当防卫过程中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因此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1.对于王某的死亡,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李某并不希望王某死亡,因而其行为时的心理态度不属于直接故意。李某在已预见到将伤口流血不止已处于昏迷中的王某拖入路边小树林中可能会致其因出血过多死亡的情况下,认为王某可能醒来呼叫而获救的想法没有任何实际根据,完全是一种侥幸、碰运气的心理,实际上是有意听任王某死亡的发生,因而这种心理不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而是间接故意。

2.李某的行为造成王某死亡,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的处罚,因此构成犯罪。

3.李某的行为属于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李某将王某撞伤后负有将王某送往医院救治的义务,但他却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致使王某出血过多死亡,因而其行为符合犯罪不作为的构成条件。

篇2:新刑法安全生产

《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2006年6月29日,《刑法修正案(六)》公布,加重了对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刑事处罚力度。本节主要介绍刑法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1.重大责任事故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指在生产、作业中违反有关安全管理的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自然人,新刑法在主体上删除了“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使犯罪主体扩大到一般主体;客观要件为行为人违反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主观方面是过失,即行为人本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将导致发生危害后果,但由于疏忽大意未能预见,或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严重后果,主观上不是希望危害后果的发生或有意放任发生。

强令他人冒险作业罪,是指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强令他人冒险作业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自然人;客观要件为行为人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而未能预见或者虽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2.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指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犯罪主体为自然人,即对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客观要件为不作为行为,即行为人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生产设施或者安全生产条件未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而未能预见或者虽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大型活动安全事故罪,是指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大型活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即对举办大型众性活动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客观要件为行为人在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时违反安全管理规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可能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而未能预见或者虽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

3.危险物品肇事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六条规定:“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4.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工程监理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降低工程质量标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消防责任事故罪

《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员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消防责任事故罪,是指有关单位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包括一般居晶,单位负责人或单位中负有防火安全职责的管理人员或其他直接人员;客观要件是行为人违反消防管理法规,经消防监督机构通知采取改正措施而拒绝执行,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而未能预见或者虽有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不报、谎报安全事故罪,是指在安全事故发生后,负有报告职责的人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犯罪客体是社会的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以及正常的生产、工作、生活安全;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负有安全事故报告职责的人员;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安全事故发生后,不报或者谎报事故情况,贻误事故抢救,情节严重的行为;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负有报告职责而有意不报或者有意谎报事故情况。

6.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及其有关人员构成犯罪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

《刑法》关于安全生产中介机构及其有关人员的犯罪主要是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规定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第一款规定的人员,严重不负责任,出具的证明文件有重大失实,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篇3:新形势下我国刑法教学改革探析

关键词:新形势,刑法教学,教学改革

一、新形势下我国刑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刑法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我国的刑法内容非常的丰富, 因此应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 才能更好地提高我国刑法教学的教学效果。然而, 传统的刑法教学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 很多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 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很好地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 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不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第二, 教师在课程中比较专注于自身的讲解, 而忽视了学生的反映, 同时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不多, 无法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从而无法更好地开展刑法教学。 (二) 教师教学理念陈旧。随着我国刑法的不断完善, 与其他法律的结合更加紧密, 然而很多刑法的教师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很多刑法教师为了更好地教授刑法的内容, 对于其他法律的内容不进行讲解, 让学生只学习刑法的相关内容;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 很多学生虽然对于刑法的内容掌握的比较好, 但是却割断了刑法与其他法律的联系, 从而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我国的法律体系;第二, 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学生刑法的相关知识, 而且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刑法人才的重任, 刑法人才在以后的执法过程中, 需要做到依法、公平、公正, 所以学生的基本素质非常重要, 然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 (三) 考核方式不够合理。教师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对刑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 然而通过本文的调查和研究得知, 目前还存在考核方式不合理的现象。第一, 很多开设刑法教学的学校, 都会对刑法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一定的考核, 这些考核与教师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 很多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其他兼职获取更多的利益, 因此对于教学成果不够重视, 使得目前的刑法教学处于被动的局面;第二, 很多教师通过笔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程度, 然而刑法的内容是非常多的, 而笔试的考核内容是非常有限的, 所以很多学生为了在笔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仅仅学习刑法考试中的相关内容, 而与考试无关的内容则不进行认真学习, 这样不利于刑法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 理论与实践结合较少。对于我国的刑法来讲, 是需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 然而, 通过对目前我国刑法教学的现状调查后得知, 没有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过于注重对刑法内容的讲解, 这是因为刑法涉及的内容比较多, 但是刑法的课时却非常少, 如果想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刑法教学, 就需要在每节刑法课程中安排较多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二, 很多学校针对刑法课程的教学没有安排实践教学的环节, 同时也没有让学生利用假期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 因此学生无法更好地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

二、新形势下促进我国刑法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 目前我国的刑法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刑法教学的教学效果, 无法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社会对于刑法人才的需求。因此, 必须要对我国的刑法教学进行改革, 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刑法教学的改革, 可以尝试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 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与传统的刑法教学不同, 学生应该成为刑法教学的课堂主体, 学生应该通过自身主动地获取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提高刑法教学的课堂效果, 从而能够更好地与教师配合, 共同促进我国刑法教学的不断改革。 (二) 促进刑法教学内容的调整。目前, 我国的刑法内容相对来讲比较多, 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刑法知识, 进一步对刑法教学进行改革, 需要促进刑法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一, 由于刑法的教学课时比较有限, 因此教师应该对重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而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或者是非重点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提出刑法教学的重点内容,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第二, 增加刑法的实践课程, 刑法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学科, 为了更好地进行刑法教学, 必须要增加刑法的实践课程, 而且需要对课时进行合理地安排。 (三) 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很多学校都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能够让学生通过声音、图片和文字全方位地学习课程的内容, 为此, 学校应该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 购买多媒体教学设备, 并且安排相应的多媒体教室进行讲课, 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 从而进一步提高刑法教学的教学效果;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使得刑法教学的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 从而能够保证正常的课堂秩序, 进一步促进刑法教学改革的完成。 (四) 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于刑法教学来讲, 传统的考核方式具有一定的弊端, 学生在笔试过程中取得好成绩, 并不能完全说明学生对学习内容掌握的足够好。为了更好地对学生的刑法学习内容进行考核, 需要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第一, 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不仅仅需要考核对刑法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且还需要考核学生对刑法知识的应用能力, 能够真正将刑法运用到日常工作中, 才能更好地发挥刑法的真正作用;第二, 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考核的公平性, 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相关的考核内容, 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

参考文献

[1]刘夏.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 (9) .

[2]李芳晓.刑法学教学改革探析[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 (2) .

篇4:新刑法安全生产

关键词:食品安全;刑罚规制;民生刑法

2014年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惩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指导性案例,并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进行了补充说明,对危害食品安全罪的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上还指出,从2011年到2013年,全国共批捕不符合标准食品刑事案件1203件2338人,起诉1502件3490人,共批捕有毒、有害食品刑事案件2975件4344人 ,起诉4323件6631人。[1]由此可见, 食品安全犯罪的案件数量之大。2013年5月出台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也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定罪量刑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惩治食品安全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国家刑法逐渐转向民生刑法的时代,食品安全犯罪更应当注重对民生刑法的调度配置,以增设食品安全犯罪相关的法律法规资格型刑种,达到惩治犯罪的效果和健全食品安全犯罪相关刑法规制的目的。

一、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强度

(一)国家刑法在食品安全犯罪刑罰规制上的体现

首先,食品安全犯罪在刑法是国家刑法体系中的一部分,其刑法的配置与规则应当与危害程度形成正比,应当兼具社会保护和人权保障。其次,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应当体现国家刑法的相关理念,应当符合《刑法修正案(八)》中对生产、销售不安全(未达到安全标准、有毒、有害)食品的犯罪行为在原有结果上加重处罚的适用条件,对情节特别严重者,可依据国家刑法处以死刑。最后,在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的体现方面,还需要依照2013年出台的《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其系列通知,以贯彻“从严从重处罚”的刑法理念。例如上海法院从2011年到2013年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加重程度就远远超过了之前。

(二)国家刑法背景下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弊端

首先,以国家刑法配置为基础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违背了现代刑法的三大价值理念之一的刑法谦抑理念。[2]这种唯一的有效性,使得食品安全犯罪刑法无法与其他法律手段相结合,达到从根源上惩治食品犯罪的效果。其次,以国家刑法配置为基准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也违背了国家刑法的基本原则:罪刑均衡原则。这种以“从严从重处罚”的高强度刑法惩治为手段的刑法举措,使得罪刑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刑法的庄严、庄重以及功能性都难以得到高效的体现。[3]最后,以国家刑法作为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配置也违背了党建世界各国刑法“轻轻重重”的两极性发展趋势。例如在国家刑法中食品安全犯罪被定性为经济犯罪,而世界各国的通行法则是经济犯罪已逐渐被废除。

二、民生刑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刑法规制分析

(一)民生刑法的概念解读

民生刑法强调对民生类刑法犯罪的打击,重点突出民生,弱化了民生风险概念。所谓的突出民生则是指突出保护民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谓的弱化民生风险并不是指不重视民生风险,而是突出民生保护的彻底性和合理性,在不弱化风险刑法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优先保护民生、严格保护民生、全面保护民生”。总之,以民生刑法为理念的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是以“保民生”为第一要义,采取与民生风险、民生犯罪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民生刑法措施来科学合理的量刑定罪。

(二)民生刑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刑法规制选择路径

一是加大惩治力度,在《刑法修正案(八)》的价值理念指导下,对原有罪名加大打击力度。其中包括加重生产、销售、包庇有毒有害食品以及不安全食品的起刑点的处罚。二是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适当增设一些新的罪名。例如根据《刑法修正案(八)》的408条,即可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4]三是采用分别立法模式,对产生危害结果、抽象危害以及尚未造成为哈的进行分别立法并根据危害程度来量刑定罪以体现均衡性和针对性。

(三)民生刑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刑法规制发展

首先,要注重对风险观念的引入。民生刑法与民生风险相伴相生,虽然民生刑法弱化了民生风险,但依旧存在“风险”之意。在实际发展中需要注意的是刑法并不是单纯的工具,需要“谦抑结合”且不能违背国家刑法的基本宗旨,要以保护公民自由为基本任务。其次,在必要时也可引入“风险”理念,但需在国家刑法的前提下尊重量刑法定原则实施刑法惩治。

(四)民生刑法视角下的食品安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建议

首先,在食品安全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构建中一定要理解和坚持刑法功能的有限论,不能单纯依赖刑法来维护社会食品安全秩序,而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以刑法处罚为辅。其次,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不断发展与进步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例如可参照学习《国标FocrP51074一Z003》,俄罗斯就参照此规定制定了《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信息》。[5]最后,我国在完善食品安全综合治理体系时应当综合考虑刑法的全面性问题,具体措施一是正确认识和运用国家刑法和民生刑法;二是构建科学、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三是制定合理的行政法规;四是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与监控机制。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配置应当在国家刑法的指导下以民生刑法为基础,对现有食品安全相关刑法进行补充和完善,对犯罪嫌疑人采取以行政手段为主,以刑法处罚为辅的社会综合治理方式进行判罚。同时,要根据犯罪自然人和单位的危害程度和认罪态度分别对待,在“剥夺特定权利”的刑法总则附加刑的基础上实施量刑定罪。

参考文献:

[1]李燕.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要定罪从重量刑从重[N].东方早报,2013:06—18

[2]黄文艺.谦抑、民主、责任与法治一对中国立法理念的重思[J].政法论丛,2012(02):125

[3]彭剑鸣.刑法不能承受之重——从刑法修正案(八)入手[J].政法论丛,2012, (6) :85-88

[4]最高法院详细阐释《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J].中国防伪报道,2013,(5):45-49

篇5:论新刑法特设特殊防卫的必要性

摘要:1997新《刑法》增设特殊防卫,理论界分歧很大,褒贬不一,不少人认为特殊防卫权的设立弊多利少,其立法化根据不足,实际上,无限防卫权在刑法典中的确立,乃是结合中国现实社会治安状况,符合人权、人道主义要求,否认特殊防卫的合理怀,在于没有全面地把握正当防卫制度,我国《刑法》专门规定特殊防卫有其必然性,对于其存在的不足,可从理论上探讨,立法司法上完善。

关键词:特殊防卫 人权 人道主义 必要性

我国97新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对此款,学者们有不同的称谓,常见的有无限防卫权,无度防卫权,预防性防卫权,无过当防卫权,特殊防卫树等说,由于理解不同,学者们自然也就称呼各异,在97新刑法增设此款后,学术界,司法界更为此款争论不休,有全力赞成,也有强烈反对,也有担忧质疑,还有追逆沿革,提出补充完善建议。我认为实事求是地分析该条款,客观总代表地看待,对其进行恰当的称谓,无论从立法背景,还是从我国特有的司法实践上,也无论是从人权保障还是从人道主义角度看,无论是从利弊权衡的角度看,增设第3款都有充分的必要性。从理论上丰富,完善该条款,对于促进司法实践是有一事实上意义的。

一、客观地看待20条第三款

(一)、称谓

对第20条第三款的称谓最好用特殊防卫,而不宜用无过当防卫,无限防卫预防性防卫等说,“无限”“无过当”“预防性”单从字义上讲是无限制,或无必要限度,容易产生歧义,这样的理解首先对司法实践十分有害,一方面容易使防卫人过分地滥用防卫权,造成对侵害人超过必要应有限度的损害,另外这样理解会让某些法官无所适从,对立法而言,更是违背立法者的初衷(立法者针对我国司法实践出现的问题予以立法关注,解决司法实践难题)。其次会使我们的防卫理论很难自圆其说,还会遭来学者们对该款增设的反对,因为一般正当防卫和特殊防卫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赞同特殊防卫的称谓。

(二)、第20条1款、3款之间的关系

对第1款我们常称之为变通防卫,应该说普通防卫和第三款特殊防卫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两者有着事实上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分,两者都符合;

1、都是符俣法律规定的要求排队社会危害的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

2、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非法的侵害行为实际存在;

3、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非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

4、二者的成立都要求反击防卫者具有正当防卫意图;

5、二者的成立都要求防卫行为必须针对非法侵害本人实施。总之,特殊防卫的成立需要具备普通正当防卫的某些条件。

当然,特殊防卫具有与普通防卫不同的特殊性。体现在:

1、防卫起因的特殊性,这是它与普通防卫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必须是针对实际存在的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普通的正当防卫的起因不限于实际存在的犯罪行为,而且还包括实际存在的一般性违法行为,也就是一般违法行为与不是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都不可实用特殊防卫。

2、保护权益的特殊性,特殊防卫只能针对危及人身安全的犯罪行为,除此之外的非人身的合法权益,都不适用特殊防卫加以保护,而普通的正当防卫则不然,根据刑法的规定,对于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利益或者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和不法行为,可以适用普通防卫加以保护;

3、防卫限度的特殊性,只要符合第20条第三款的规定,即使造成了犯罪人员的死亡的,也不属于防卫过当,而普通的防卫则需要在防卫限度内实行,否则属于应当负刑事责任的防卫过当的行为。

第20条三款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独立性,三款之间相互关系使得20条具有完整性。该条第一款是关于正当防卫的质的规定性。第二款是关于正当防卫量的规定性,这两款是关于正当防卫制度的一般性规定,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任何形式下的正当防卫的认定。因为这两款涵盖了成立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各项条件,包括防卫意图,防卫起因,防卫时机及防卫的必要限度。第3款是对第4款,第2款的补充和进一步阐明,使之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司法实务部门更准确地理解第二款所规定的必要限度的含义。从语词的承接看,第二款在表述上使用了“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语句,显然是紧承第二款而言的,第三款增设的意义,在于司法实践中一些人一旦看到伤亡情况,便认为是防卫过当的思维定势,97新刑法颁而以前,我们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大量这样的案例,使得同犯罪作斗争的英雄流血又流泪,故而增设第3款特殊防卫有着积极意义。

(三)、总观刑法第20条,新刑法增设特殊防卫,符合正当防卫的,基本理念,符合我们现阶级赋予该制度的基本预设,并且在实践中是可行的,也是易为大家所接受,而将其解释为无限防卫权与正当防卫的基本精神和发展趋势是相悖的。违反我们设立特殊防卫的初衷,而且理论上说不过去,实践也很难操作。所以正确地给以第3款称谓,辩证地看待刑法第20条3款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增设特殊防有其必要性。

二、第20条第3款增设的立法背景 我国的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特殊防卫,当时只规定了一般的正当防卫,在1997年修订刑法时,不少法律工作者对原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规定如何修改提出了很多意见。这是鉴于我国暴力犯罪现状使得特殊防卫刑事立法明确化成为必要,暴力犯罪是所有犯罪中最严重的犯罪之一,犯罪分子往往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人民健康和财产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危害,严惩威胁着社会秩序的安定,历来是我国司法机关打击的重点,我国社会治安秩序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暴力犯罪屡禁不止,就是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有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暴力犯罪的数量持续上升,如杀人宁,1985年全国突破起,以后每年平均以10%左右增加,过去罕见的持枪作案和爆炸案件如今频频发生。净化环境,建立完善的暴力犯罪防范机制,对暴力犯罪予以有效地制裁等是防治暴力犯罪的重要策略,但对公民个人来讲,勇敢的行使正当防卫权,坚决同暴力犯罪作斗争对遏制暴力犯罪,使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刑法专款条文规定特殊防卫很有必要。另外我国司法机关对正当防卫的认定充满坎坷,尤其是哪些导致不法侵害者伤亡的案件,由于司法人员对法律的错误认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偏袒不示侵害者,苛求防卫人,最后甚至颠倒正当防卫案件中的是非,使得防卫人在一波多折中往往难逃受罚的厄运,这极大地损害了正当防卫人的防卫权,大大挫伤了公民行使正当防卫的积极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

我国的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特殊防卫,当时只规定了一般的正当防卫,在97年修订刑法时,不少法律工作者对原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规定如何修改提出了很多意见。鉴于我国以信的审判实践中,一些司法机关或司法人员,在处理防卫案件中对法律规定的错误认识,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偏袒不法侵害者,苛求防卫人,最后甚至颠倒正当防卫案件中的是非,损害了正当防卫人的防卫权,大大挫伤了公民行使正当防卫的积极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后果。所以修改意见中较集中和一致的观点就是要求放宽正当防卫的限制条件,这些意见最终在立法机关得到肯定,并在新刑法制定时修改了原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有关条件,同时为更好地打击,震慑犯罪分子,新刑法专门规定了防卫人在同行凶、杀人、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作斗争中,还可以实行特殊防卫,即实施一切手段反击不法侵害人,有效避免侵害人不必要的伤亡。特殊防卫权的赋予,不仅可以及进有效保障公共的,公民本人的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暴力侵害,鼓励群众大胆同暴力犯罪分子作斗争,同时对于司法机关来说,在认定犯罪和量刑的司法实践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

三、从人道主义我国刑法专门规定

防卫的确立,是人道主义的要求。在无限防卫的场合,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权与被害人的生命权相互冲突,而“相冲突的权利是可选择的权利,因为它们中必须有一项权利被放弃。”不法贫穷人与被害人中,谁的生命权该放弃呢?依据社会正义的一般观点,肯定是不法侵害人的生命权利必须放弃。英国启蒙学家洛克对此亦有精避的阐述,他指出:“战争状态是一种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我享有毁灭那以毁来我来威胁我的东西的权利,这是合理和正当的。……一个人可以毁来向他宣战或对他的生命怀有敌意的人。”这是因为,当为了保卫我而制定的法律不能对当时的强力加以干预以保障我的生命,而生命一经丧失就无法补偿时,我就可以进行自卫并享有战争的权利,即杀死侵犯者的自由。因为侵犯者不容许我有时间诉诸我们的共同的裁判者或法律的判决来救助一个无可补偿的损害。洛克的以上论述清楚地向人们阐明了在紧急的战争状态下,防卫人为保卫自身的生命应拥有杀死侵犯者的自卫权利。这一论断在今天仍有其价值。在此应当指出的是,洛克虽然强调“战争状态是一种敌对的和毁灭的状态”,却又把战争状态进行不当泛化,不合理地把窃贼的侵害当成了战争状态,以致认为“一个人可以合法地杀死一个窃贼,尽管窃贼并没有伤害他,也没有对他的生命表示任何企图。”另外,从朴素的正义观出发去考察无限防卫也可以看到,任何人,只要他没有合法根据而故意置他人的生命地危险境界,法律就应允许人们故意把这个人的生命置于危险境界,这应该是十分公平的。

四、从人权保障

从人权保障看无限防卫权增设的必要性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二战以来,鉴于法西斯对人权的基本权利的肆意践踏,人权问题日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关注。1948年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拉开了现代国际人权保护的序幕,1953年生效和的《欧洲人权及基本自由保护公约》则将人权保护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确立了目前最为有效的国际性的和区域性的人权保护机制。时至今日,人权保障正由一种被追求的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运动。无限防卫权对人权保障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可进行“私力救济”。当人身安全受到暴力的威胁,而来不及求得国家的法律救济时,才可能行使无限防卫权,这是无限防卫权行使的前提条件。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必将受到法律的惩罚,但国家刑罚的行使必须严格依照诉讼程序进行,这样虽然可以使不法侵害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毕竟合法权益已受到损害,并且这种损害是无法挽回的,特别是生命权,生命权是人权的首要内容,生命权的宝贵就在于一旦丧失就无法补偿。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尽可能的保护合法权益,新刑法赋予公民以无限防卫权力,应该说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柄“尚言宝剑”,其宗旨就是要扩大在国家无力救援情况下公民应享有“私力”权力。

(二)、是没有心理顾虑,自卫反击更加得力。受害人在面临严重的暴力威胁时,如果要求他对暴力侵害的性质,程序做出理性的判断并选择实施不会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这是对被害人的苛求。面监暴力的侵害,生命的失去可能只是分秒之际,如果被害人有怕防卫过当而犯罪的心理顾虑,犹豫片刻后果不堪设想。特殊防卫权使被害人有一种怀揣“尚方宝剑”的心理优势,从而能坚定、大胆、毫无顾虑的进行自卫反击,使反击更及时有力。现代行为和科学的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惩罚犯罪的最佳时间就是犯罪行为的发生时间,对犯罪分子的惩罚越及时,对其心理威慑的作用就越强烈。无限防卫权倾溢出的浓烈的威慑的气息使企图进地暴力犯罪的人知道,在实施暴力犯罪的同时,自己的生命也受到威胁,使潜在的犯罪人心存畏惧,不敢以身试法。

五、利弊比较分析

有许多学者提出如下一些反对意见,其实我们如果站在我现实的立法背景下,正确理解第20条第3款,它是符合公正、人道、谦抑的现代刑法基本理念的,现就一些学者反对意见进行对比分析。

(一)、有学者认为第3款的增设违反了权利有限说。第3款是相对于第1款普通防卫而言的,应称其为特殊防卫而不是无限防卫,它同样要遵守一般防卫的某些基本要求,也不管对侵害人进行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并且对侵害人造成伤亡不负刑事责任也是有限度的,即防卫人对侵害人的防卫,造成的伤亡也仅是对侵害行为的制止而言,试想防卫人在防卫过程中还没有对侵害人造成伤亡,而不法侵害行为已经得到制止,那么防卫人便没有权利再对不法侵害人继续“防卫”而造成其伤亡,否则便是不当的事后防卫。即第3款不是无限的防卫权,仅是相对一般防卫而言的特殊防卫,特殊防卫并不允许防卫人可以个人主观意志而不顾客观条件限制与要求任意地对侵害人造成伤亡,当然更不得损害国家,社会的,集体的和其他公民的自由和权利,公民的这种特殊防卫自由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在社会特事实上历史条件下的特殊防卫的规定,根本没有违反权利科学说的基本原理,也不会导致防卫权过渡膨胀,更没有对不法侵害人及国家与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二)、有学者认为增设第3款特殊防卫虽然强化了防卫人的权利,便却弱化了不法侵害者应有合法权益保护,其实并不是这样。刚才已简单论述了特殊防卫的限制性,防卫人不得滥用防卫权利,必须满足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一方面体现了防卫人的利益和社会大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对特殊防卫的限制,侵害人受到的伤亡和其通过刑事法律程序应该获得的制裁基本相当,是符合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即使像有学者反对说,如果在强奸案中,对强奸犯实行特殊防卫造成其伤亡的,强奸犯的单个的生命权利是高于被强奸者的性的不受侵犯权利,殊不知在强奸案中实施特殊防卫置强奸犯于伤亡的有多少,司法实践是少数的,况且单个的生命权利换来的是潜在的更多的性的不受侵犯的权利,而且部分强奸案中先奸后杀者有,这还侵犯被强奸者的生命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立法者肯定应保护防卫人的权利,况且特殊防卫是有限制的,根本不允许防卫人毫无顾忌地冲破理智防线而胡作非为,不会象有人说的特殊防卫人会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不择手段地进行防卫,直至置犯罪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情景,也不会导致所谓的私刑滥用,破坏国家刑罚权的尊严,造成对人权保护的亵渎。特殊防卫不仅体现了对受害人利益,对社会利益的保护,还体现了对犯罪人利益的保护,这个保护也谈不上弱化,特殊防卫是在建立法治国家,保障人权的时代潮流下所建立的一个良好制度,并不象有的学者危言耸听,它已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有学者认为特殊防卫的确立,会诱发更严重的暴力犯罪。特殊防卫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是有条件的而不是可以预防性的,实际上随着刑法知识的普及,当普通公民和少数犯罪分子都知道特殊防卫的设定后,防卫人不会不择手段地去防卫,也不会导致犯罪人萌发一不做二不休的恶念,即不会使罪犯由不想杀人而杀死被害人的故意。当然不会诱发更严惩的暴力犯罪。相反,如果不规定特殊防卫,历史证明我们的司法往往多数情况下还打击防卫人,常见一些见义勇为案中,让英雄流血又流泪,无形中助长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他们反而会认为既然法律不允许防卫人可采用特殊防卫,防卫人造成罪犯伤亡也会犯罪,这就更使了那罪恶心灵的有恃无恐,反而会导致恶性犯罪的猖獗,这本是我们法治社会的灾难。

(四)、有学者认为特殊防卫的设立,会导致两败俱伤的结果。可以往的司法实践告诉我们,在设有特殊防卫的情况下,造成两败俱伤的全例子是很多的,而且往往让合法防卫人错误地被列入防卫过当,划为犯罪的行列。一般反对特殊防卫的观点认为防卫人依仗“无限”防卫权,可以不加选择地采用强度大的暴力,制止故意杀人等暴力犯罪,而故意杀人等暴力罪犯在明了防卫人享有无限防卫的情况下采用了强度更大暴力,实施侵害,最终导致暴力升级,两败俱伤,并且认为不规定特殊防卫,防卫人才会采用与犯罪人进行周旋方法,如劝说、哀求、躲避、答应要求,拖延时间,以求得官方保护,其实这样反对特殊防卫太片面了,即使规定特殊防卫,防卫大多也会依理智而行,根据现实情况,酌情采取方法,该周旋就周旋,该防卫就防卫,倘若不设特殊防卫,则不晓很好地鼓励防卫人同犯罪分子作斗争,退一步,即使两败俱伤,也总比只让好人受伤坏人肆无忌弹的好,况且有了特殊防卫也还可能只是坏人受伤,试问反对者,是选择两败俱伤,还是好人受伤呢?坏人就真的那么值得保护吗?可见特殊防卫的设立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至于大家都希望看见的两败俱伤,二者一伤,不应寄希望于一个防卫制度,而应由全社会共同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综合解决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方可养活或避免,单靠立法,司法是不太现实的。

结语、完善特殊防卫 合理适用

(一)、刑法第20条第三款措词应加以完善。“行凶”一词意思模糊,不是一个严格法律意义和术语,何为行凶,大家争议很大。况“行凶”与“其它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内容还有重叠成份,故应将“行凶”这一非规范法律用语删去。将“伤亡”这个不很严格的法律用语改变“伤害或死亡”,这样使其意义更加明确些。

(二)、法条位置应改变一下,即将第20条第3款特殊防卫与第2款防卫过当位置对换一直,因为第20条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普通防卫和特殊防卫都是正当防卫,应将规定特殊紧贴在普通防卫条款之后,放在防卫过当之前,这样整个条文会显得更加协调、完美。

(三)、正确地理解第3款所说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这里所说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是否指刑法明确规定的具体的罪名,应按理说将他们理解为具体的罪名,并且应该是用暴力实行的“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对于采用非暴力胁迫,麻醉手段进行“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的,则不宜适用这一规定。

(四)、对“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范围最好出台相应司法解释,对什么样的暴力犯罪在何种范围何种程度方可算“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使法官在适用时有一个相对的标准,较好地适用特殊防卫的规定。

(五)、适用特殊防卫应该克服两个错误倾向;一是特殊防卫不受普通的正当防卫成立条件限制的错误倾向。事实上,适用特殊防卫时仍应考虑特殊防卫的起因条件,对家条件,时间条件以及防卫意图条件,对于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和防卫挑拔的情况,造成严重后果应当追求刑事责任的,一下要严惩不贷。二是不能错误地认为只有在第20条第3款规定的情况下造成犯罪人伤亡的才不负刑事责任。换言之,在普通防卫人的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即使造成了不法侵害人重伤或死亡的,也不可以防卫过当来处理。

对待特殊防卫,我们应该客观辩证地看待,充分结合目前我国社会治安现状,从人权、人道主义的角度予以关注,该制度是有着存在的合理性,应正确理解,正确适用。对刑法第20条第3款,还需从不理上进一步探讨,立法上进一步完善,以弥补该款的某些不足,消除对该款不应有的误解。对于司法实践是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①高铭暄 主编 《刑法专论上编》2002

②王作富、阮方民《关于新刑法中特别防卫权规定的研究》

③王汉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草案)修改意见的汇报》

④(英)A.J.M米尔恩著 夏能等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1995年3月版。

⑤洛克(英)著,叶房芳等译《政府论下编》,1964年12月第1版,14页。

篇6:新刑法安全生产

[内容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刑法作为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加强对食品安全的保护。《刑法修正案八》和今年两高的最新《解释》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体系、具体情节、适用等做了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但整体而言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为此,本文从罪质归属重新划分、主观心态吸纳过失、法益保障前置、细化刑罚规定、加大监管渎职犯罪的查处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刑法保护体系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以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保障力度。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法保护

完善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涉及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保障。食品安全同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更是作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准,一直以来就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是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堪忧。全国公安机关年均侦破食品犯罪案件数持续大幅增长,已从2010年前的几百起,上升到2011年的5200多起、2012年的9700多起①;2010年至2012年,全国法院共审结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食品刑事案件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案件1533件;生效判决人数2088人。2011年、2012年审结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刑事案件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刑事案件同比增长分别为179.83%、224.62%,生效判决人数同比增长分别为159.88%、257.48%。②瘦肉精、毒奶粉、漂白面粉、苏丹红、毒豆芽、地沟油、病死猪肉、毒饺子等重大、恶性食品安全犯罪案件频频曝光,从城市到农村,从规模化生产到作坊式加工,食品安全犯罪涉及范围之广、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甚至已经达到了令人“闻之色变、听之心惊”的局面。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整治迫在眉睫。

① 靳高风.2012年中国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② 两高发布司法解释加大力度打击危害食品安全犯罪[OL].http://,2013-05-04.18.靳高风.2012年中国犯罪形势与刑事政策分析[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8

上一篇:阿战读史作文700字下一篇:如何完善社保法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