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诗歌二首教案

2022-08-31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时期诗歌二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新时期诗歌二首教案

《古代诗歌二首》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

3、初步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的意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会诗歌分析、鉴赏的技巧。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那个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吗?一起来回顾一下。(生齐背,课件一边播放《桃花源记》片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二、作者简介:

1、陶渊明:已学过陶渊明的《饮酒》、《归去来兮辞》等,学生自己看《优化设计》里的介绍。

2、强调: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又称靖节先生。

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的赞美,因此有隐逸诗人之宗的美称。

他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界。从此,田园诗不断发展,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杜甫、苏三家),又被称为田园诗人。(课件播放五柳先生、靖节先生、 隐逸诗人、田园诗人)

三、学习田园诗《归园田居》其一

(一)读诗

1、听录音,并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2、齐读,要求有感情,并一边体会诗人的心境。

(二)分组讨论学习

(幻灯片出示问题

1、

2、

3、4)

1、诗人为什么归田园?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时代背景:东晋时期,门阀世族把持特权,社会黑暗,官场腐败。

设疑:诗人既然性本爱丘山,为何要出仕,他后悔了吗?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诗人把官场视为“尘网”,把当官看作是“误落尘网”,写出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之情。

“误落”一词,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悔恨,既是对出仕官职的感叹,又是对尘网般的官场的蔑视。

以上两句诗揭示了诗人迫切离开官场归园田居的根本原因。

2、诗中描绘了怎样一幅农村生活场景?

1)、找出诗中的句子(幻灯片出示诗句及插图)

2)、结合诗句及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个场景。

3、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意象: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

特点:恬静、幽雅、空阔、简陋、宁静、和谐、朦胧

由近景到远景,幽美的环境衬托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情绪。正如刘禹锡《陋室铭》中所说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由近闻到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显示出乡间的宁静与平和。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八句话捕捉了农村中最常见的事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与诗人官场上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达诗人追求恬淡的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诗人善于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诗行中,这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诗人归田园后的心境是怎样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4、有人说陶渊明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你有什么看法?

古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本来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职。若从这个角度看,陶渊明似乎是消极避世的。然而“世与我相遗,复驾言

2 兮焉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陶渊明归隐是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后作出的一个超脱的选择。他坚持高尚的志趣是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的意义。

引入人生的舍与得的问题同学生一同探讨。

(三)、小结:

这首诗叙写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反省和认识,表现了对官场生活的憎恶和不满;诗中主要描写自己归田之后恬静闲适的生活及宽松愉快的心情,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脱离世俗后的自由、舒畅和无限欣喜之情。

(四)、艺术特色:

一是情景交融。“方宅十余亩„„鸡鸣桑树颠”八句,描写了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富有生活气息,构成了远离尘世、宁静安谧、淳朴自然的艺术境界。

二是比喻生动形象,诗人把统治阶级的上层社会比喻为“尘网”、“樊笼”,把误入官场的人比作“羁鸟”、“池鱼”,不仅形象贴切,而且蕴含了强烈的感情色彩。

三是用白描的手法,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毫无粉饰之词,平易如话,但恰到好处地与诗意合拍。

四是语言朴素自然。 如:“狗吠深巷中„„”,随手写来,明白如话。

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

陶渊明

近处:宅院、林木 情 厌恶官场 远处:村落、炊烟 景 向往田园 色彩:桃红、柳绿 交 追求自由 声音:狗吠、鸡鸣 融 保持高洁

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 ,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4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 歇(xië),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1、欣赏画中之美

(1)、析题

明确: 暝:日暮,傍晚。 居:停留,住宿。

诗题中四个词,分别点出了地点、事件、季节、时间,可以理解为:秋天的傍晚,留宿于山中。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写景如画,一静一动,是否都从视觉的角度来写的?为什么?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后者诉之于听觉。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的词序还可作怎样的调整?

明确:“竹喧浣女归,莲动下渔舟。”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作者为什么要做如此安排?

明确:一是为了押韵的需要;二是这样才符合生活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之中,渔舟遮于莲叶以内,初时未见,后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重在引导学

5 生体味诗句的藏和露,诗句中的诗趣与诗情)

(5)、“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结合本诗,你认为哪些诗句可以入画,为什么?

明确:全诗构成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定的气氛。颔联可入画:雨后青山,山上的松林一尘不染,显得格外苍翠,皎洁的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觉,好像连自己的心也被洗净了一样;而此刻山泉因水量充足,流势增大,那白练似的泉水从石上流过也淙淙有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在身边响起,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使人感到仿佛是大自然的脉搏在轻轻地跳动着。颈联也可入画:忽听竹林里笑语一片,呵,原来是那洗衣的少女踏着金色,沐着清辉归来了,只见河塘里莲叶纷动,清莹晶亮的水珠滚下来,晚归的渔舟荡出来,好一幅情趣盎然、魅力无穷的山村生活画面。

2、教师引导,咀嚼画外之意。

学生再次咀嚼诗歌中的重点词、句,体味其深层意蕴。 思考、品味:

①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是。颔联侧重于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于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看起来,此地洋溢着一片热闹,然而,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

②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调动积累,学生言之成理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

③、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3、配乐朗读,进一步品味诗情。

6

第二篇:第二十一章 新时期诗歌

本章概述: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灿烂的现当代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诗人,收获了许多优秀诗作,为我国的诗歌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新篇章。 现当代诗歌与旧诗相比,具有新的特点:

一、思想新

关注人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审视与歌唱大地和大地上的风云,抒发对人生、时代、生命的切实感悟,成为现当代诗歌的优秀传统。作为战斗的号角,它鼓舞广大人民群众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奋勇斗争;作为启航的汽笛,它鼓舞全国人民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这些重大主题,形成了现当代诗歌的主潮流。当然,现当代诗歌中的佳作,也不仅仅限于表现这些重大主题。

二、形式新

表现新的内容要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新形式。用白话写诗,建立起现当代诗歌的新传统,这是五四以后“新诗”的历史使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现当代诗人不断吸收传统的和外来的经验,呈现出现当代诗歌形式的多样性,从有无比较固定的格律着眼,分为自由诗和格律诗。自由诗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押韵和标点也不作统一要求,写起来相当自由,但在内容上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有耐人寻味的形象和浓郁的感情;新诗中的格律诗,不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只是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大体说来,诗行要求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个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大致相等。但一个诗节包括几个诗行,没有固定的要求。

三、手法多样、流派纷呈

以胡适为代表的“初期白话诗派”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而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创造社”的成立,更立志于新诗的创造。郭沫若的《炉中煤》和闻一多的《发现》,同样是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但一个巧妙设喻,如九曲回肠;一个直抒胸臆,似火山爆发。闻一多和徐志摩同为新月诗派,都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但一凝重,一轻快。在时代大潮的冲撞下,许多诗人的诗风也会发生变更,形成个体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在继承与借鉴中,中国现当代诗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或雄奇豪放、或婉约含蓄、或沉郁顿挫、或清新自然,既有中国气派,又不乏现当代精神,令人留连忘返。

教学内容:

一、新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过程:

(一)、中国现代诗歌的历史发展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家、作品及流派

胡适是中国现代诗歌最早的开拓者,他的《文学改良刍议》得到了广大进步文化界的热烈反响,白话诗很快流行,形成了一个“初期白话诗派”,主要代表作家是文学研究会成员。鲁迅、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刘半农、李大钊、陈独秀等与胡适一起,致力于对旧诗的否定,属于开创阶段。鲁迅的《野草》,是我国散文诗的丰碑。

如果说胡适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碑,那么,郭沫若的《女神》则堪称新诗的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的作品。以郭沫若为代表,涌现出了一个星光灿烂的新的诗群:曾一度醉心于象征手法的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狂飙”式的高长虹、柯促平,“璎珞”般的戴望舒、施蛰存,以及“湖畔”诗人、暴风雨的歌者等,带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加入了“革命文学”的行列,致力于新诗的创造,走上了战斗的道路。 与上述诗风不同的是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新月诗派,其主要代表是徐志摩和闻一多,提倡新诗格律化,影响较大。

新诗进入20世纪30年代,臧克家的《烙印》《罪恶的黑手》,艾青的《芦笛》和《向太阳》,田间的《给战斗者》等发扬着现实主义战斗传统的诗篇特别受欢迎。接着卢沟桥的炮声迎来了一个有声有色的诗歌时代。作为主流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诗歌更加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就连“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以及躲在象牙塔中的“汉园”诗人也猛然惊醒,投奔到现实中来了。田间擂着更响亮的战鼓从华东奔赴华北战场,艾青高擎《火把》穿过《复活的土地》走向延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等悠闲的诗人们也一齐投入战斗的行列。抗战后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民歌体新诗以及伴歌伴舞的剧诗也迅速兴盛起来,前者如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后者如《兄妹开荒》《白毛女》《血泪仇》等等均深受群众欢迎。

(二)、中国当代诗歌是现代诗歌的合理延伸,又具有自己相对独特的风貌 1.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当代诗歌进程的第一时期。

激励战斗与建设的“战歌”和正面颂扬新社会的“颂歌”大量涌现。闻捷、公刘、邵燕 祥、李瑛、严阵等一大批来自生活第一线的青年诗人和“跨时代”的老诗人郭沫若、艾青、臧克家、冯至、田间等一起演奏着新时代、新建设的交响乐章。

2.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叶作为第二个时期,是当代诗歌的暗淡期。

诗人们不得不以空疏的激情来宣释流行观念。当代诗歌带着明显的危机进入长达十年的“文革”时期,诗与诗人同人民群众一起经受了劫难。但是地火依然运行,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流露着忧思与激愤,期待着春天的到来。

“三突出”的流毒未除,公式化的创作积习还没有被触动。

3.七十年代后期迄今,是当代诗歌发展的第三时期,亦称"新时期诗歌"。

发生于1976年清明,以花与诗的方式的诗歌运动,是“新时期诗歌”的序幕。“四人帮”垮台后又迎来“十月胜利的欢歌”和“一月哀悼的悲歌”。1978年岁末大陆向世界宣告改革开放,当代诗歌随之也涌动变革的潮流。改革开放也引发了一场新的艺术思维方式的变革。被称作“朦胧诗”和“新潮诗”而崛起的诗群,以对于艺术规范化的叛逆,开启了艺术掌握世界的多种方式的尝试。自八十年代起先后出现了“归来者诗群”“朦胧派诗群”“新边塞诗群”“新生代诗群”以及建国前就有的“九叶诗群”“七月诗群”中的许多诗人的复出,形成众多群落。像舒婷、傅天琳、李小雨、梅绍静、瞿永明、等女诗人的成批崛起,也是这时期中国大陆诗坛的突出现象。

二、“朦胧诗”

1、出现背景: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在一九八○年,“朦胧诗派”就在文坛以一个诗歌派别的面目出现并获得命名。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2、创作主题:

第一,新诗潮诗人已自觉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纳入到了五四以来的人本主义文学传统中去,把新诗潮看作是对五四人本主义文学传统的承接和延续,在诗歌中表现人的生存价值和自由精神;第二,新诗潮诗人已不再满足于对文化遗产的纵的继承,他们更注重于对世界先进文化的横的借鉴,同时也开始了对几千年来文学传统的反思。

新诗潮诗人在这两方面认识上的成熟,表明了新诗潮的发展已由自发状态进入了自觉状态。由于新诗潮诗人在思想认识上的日益成熟,他们对“文革”历史的反思也更加深入了,“朦胧诗”的反思主题逐渐取代了先前的批判主题。“文革”十年荒废了新诗潮诗人的青春,使他们成了“被废了的一代”,他们在反思中也逐渐认清了自己那一代人所应处和能够处于的位置,那便是“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为后世提供历史的见证,也便是他们的人生价值之所在。因此,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就成了“朦胧诗”的最终主题。但无论是新诗潮诗歌的反思主题还是“历史的见证”主题,都继承了早期“朦胧诗”的英雄主义精神,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新诗潮诗歌仍在沿着人本主义英雄主义文学思潮的方向发展着。它们在诗歌作品中的体现,其主要标志是诗歌中人本主义者自我形象的塑造。

3、代表诗人:

(1)北岛:

北岛,原名赵振开,祖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

1969年当建筑工人,后在某公司工作。80年代末移居国外。

北岛的诗歌创作开始于十年**后期,反映了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的心声,十年**的荒诞现实,造成了诗人独特的“冷抒情”的方式——出奇的冷静和深刻的思辨性。他在冷静的观察中,发现了“那从蝇眼中分裂的世界”如何造成人的价值的全面崩溃、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他想“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北岛建立了自己的“理性法庭”,以理性和人性为准绳,重新确定人的价值,恢复人的本性;悼念烈士,审判刽子手;嘲讽怪异和异化的世界,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唤人性的富贵,寻找“生命的湖”和“红帆船”。

清醒的思辨与直觉思维产生的隐喻、象征意象相结合,是北岛诗显著的艺术特征,具有高度概括力的悖论式警句,造成了北岛诗独有的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著有诗集《太阳城札记》、《北岛诗选》、《北岛顾城诗选》等。

(2)顾城:

顾城:男,原籍上海,1956年生于北京。顾城1969年随父下放山东东北农场,1974年回北京。做过搬运工、锯木工、借调编辑等。1980年所在单位解散,成为待业者。“文革”期间开始诗歌写作,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9年,北京一张区办小报(《蒲公英》第三期)刊登了一首诗“生命幻想曲”。几万份报纸一售而空,顾城高兴极了,因为这是诗人第一次把自己的心交给世界。这首诗确定了顾城应走的道路,同时奠定了他的创作风格。他决心“用我的生命,自己和未来的微笑,去为孩子们铺一片草地,筑一诗和童话的花园,使人们相信美,相信明天的存在,相信东方会象太阳般光辉,相信一切美好的理想,最终都会实现。”顾城追求一种透明的美、纯净的美、神奇变幻的美,他想“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向着人类。”

1979年在《今天》发表诗作后在诗歌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巨大争论,并成为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后成为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7年5月应邀出访欧美等国,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并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1993年获伯尔创作基金,并在德写作。1993年3月曾回国探亲。惨案发生时,值其夫妇从德返新西兰不久。著作主要有《黑眼睛》(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英儿》(1994年元月北京华艺出版社出版,与谢桦合著)、《灵台独语》(1994年3月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老木、阿杨编)、《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城》等,部分作品被译为英、德、法等多国文字。另有文集《生命停止的地方,灵魂在前进》,组诗《城》、鬼进城》、从自然到自我)、《没有目的的我》。小说《英儿》为诗人于弃世前与其妻雷米合著。

(3)舒婷:

“文革”结束以后,舒婷作为“朦胧诗”的主将之一,进入了更为自觉也更为多产的创作阶段。她的诗风细腻而沉静,哀婉而坚强,在意象的运用上趋于明朗、贴近自然而很少刻意为之的痕迹。她还受到了同时期北岛、芒克、多多等“今天”诗人的影响,更加注重对思想倾向的追求,表现在作品中便是有意识地突出了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的精神,以及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的挚爱。她的诗多用第一人称写成,信念、理想、社会的正义性都通过“我”这一抒情形象表现出来,诗行中充满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思考。比起北岛、顾城而言,舒婷更偏重于爱情题材的写作,在对真诚爱情的呼唤中融入理想,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这方面的代表作品(也是舒婷在读者中流传最广的作品)有抒情诗《致橡树》和《双桅船》。比较而言,舒婷的诗在整个"朦胧诗"中最富于浪漫气息,这可能也是她的作品在青年读者中影响最大的原因。同时她也在抒情方式中自觉地融入了一些现代主义的技巧,比如她经常运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个性化的感觉来凝聚意象,以隐喻的言辞来营造诗的精神境界。《致橡树》里以"树"的意象,《双桅船》里以“船”和“岸”的意象,都在表达中留下阐释的空间,贴近于一种主观的个体生存经验。

4、“朦胧诗”对新时期中国诗歌的主要影响:

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文革”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朦胧诗的审美价值在于,它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手法,使之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意象思维相结合,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崭新的总体象征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总体象征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它要求审美主体的介入,因而对于80年代的诗坛,它又具有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三、其他同期诗歌:

1、“归来的一代”

“归来的一代”也叫“回归诗人”或者“归来者诗派”,是指那些在50年代“胡风事件”和随后“反右”运动中受到放逐,到了70年代后期又重返诗坛的诗人群体。如“七月派诗人”牛汉、绿原、曾卓及“右派”诗人艾青、公刘、白桦、流沙河、邵燕祥等。复出文坛后,他们的诗作、诗评都有了很大的收获,并获奖得到认可。80年发表《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出版《归来的歌》获第一届优秀新诗首奖。吕剑在《归来的歌书后》评述说:“诗人经历了二十年的顿挫、忧患、炼狱,深入的思索,艰苦的跋涉,从三

十、四十年代的前一个高峰走上

七、八十年代的又一个高峰。”公刘也有不俗表现:《白花,红花》(79年诗集)《离离原上草》(80),《仙人掌》(80),《秋叶集》(82)。评奖评语中说:“公刘的《仙人掌》象一团火燃烧着人民爱与憎的感情,尖锐,泼辣,态度鲜明,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和为保卫祖国为捐躯的战士的热爱。《仙人掌》显示了作者的才华和艺术上的成熟。诗的结构严谨,文笔老健,并时有惊人之语,也不乏风趣之言。这株‘仙人掌’有刺也有花,而且放射着浓烈的清香、冷峻、泼辣、艰辛,奇崛,别有一种风格”。

2、其他创作:

1986年被某些诗歌报刊所推出的打着各种旗号的诗歌派别近百种,如 “非非主义”“莽汉主义”“超低派”“雪海诗”“太极诗”“城市生活流”等等,尽管它们并未都有显著成果,有些很快湮没,但毕竟显示诗坛创作走向的空前活跃。这时期诗不仅有社会性主题的深化,也有“个人化”的努力;不仅有生命的感悟,也有对“知性”的注重;不仅有现实的关怀,也有“寻根”的萌动;不仅有抒情与叙事的并进,也有 “现代史诗”的实验;不仅有对于生活主流的正常的赞颂,也有对人的隐微幽深的精神活动的发掘以及对荒谬现象的鞭笞;不仅继续有传统的抒情方式,也有诗体形式和语言结构的大胆调整与创新。从而以奔突的活力和激情,使大陆的新时期诗歌驰骋于更广阔的天地。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当代诗歌总体上取得了较之前期和中期更突出的成就,但近期诗歌仍处于复苏与探索的“过渡”阶段。大陆的当代诗人既有创造的欢乐,又承受着纷至沓来的艺术主张、艺术方法的冲撞挤压的困惑。而这时期的人文理性和诗性智慧,正催动诗人们继续创造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前景。

四、“后朦胧诗”、“第三代诗”: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第一代诗人:50——60成长起来的,如艾青,流沙河,公刘; 第二代诗人:60——70成长起来,北岛,舒婷等; 第三代诗人:70——80以后

第三代把第一代、二代均作为反叛对象,竞相以宣言式的横空出世的方式出现于文坛,成立了上百种诗社和流派。如:(1)、新传统主义:欧阳江河、廖亦武;(2)“他们”诗派:韩东 、吕德安、于坚;(3)整体主义:石光华;(4)非非主义:周伦佑、杨黎;(5)莽汉诗派:万复、李亚伟;(6)城市诗派:宋琳。解构象征、拒绝意义、追求纯粹语言本体、冷抒情和零度写作是他们的总体艺术特征。

2、主要特色:

朦胧诗以对普通意识形态话语的个人化革命,给萎缩僵化的传统诗语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弹性活力; 但它只是能指与所指分离的思想文本,意象词语本身的丛生与叠加,使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处于间接、不确定的象征状态,诗意的模糊性暗示性过强,常常难于传达与把握,且优雅得不无矫情之嫌。

基于这种认识,后朦胧诗人不约而同地对朦胧诗的语言规范进行了质疑和颠覆。他们认为作为诗人故乡的语言,是诗歌存在的居所与形式,它本身就体现存在就是存在,它的运动 可直接构成生命运动,不是诗歌创造语言,而是语言创造诗歌,诗人的使命是让语言顺利优卓地“出场”。所以他们都视语言为诗的根本问题与归宿,企望借助话语建设本身澄明生命和存在 ,使诗语逃离功利牵制回归、呈现自身;以至于“语言的欢乐”成为后朦胧诗的一个基本主题,一些歌唱者把写诗衍化成了脱离思想情感意识的纯粹语言学行为,为实现“诗歌从语言开始”、“诗到语言为止”主张,卷入了与语言的搏斗之中。

后朦胧诗这种介于80年代初中期的语言暴力和90年代初中期的语言自生之间、回归语言本体的话语追求,在最大限度地获取语言欢乐的 同时也不可置疑地导引出了一片异于传统的语言艺术风景。

所以,其主要特色可以概括为:向语言自足性和所指化归依、平面化的冷抒情、口语化叙述和回归语言的遗憾。

3、代表诗人与作品:

韩东《有关大雁塔》反杨炼《大雁塔 》杨把大雁塔比拟成一个人,一个士兵,他的身躯上铭刻着“千百年的苦、不屈和尊严”。他要让“代表死亡的茫然永远消失”而且这个人还将“托起孩子们/ 高高地,高高地在太阳上欢笑„„”树立了一个崇高的改写历史的英雄形象。而韩东的诗: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你见过大海》消解舒婷的《海滨晨曲》。杨黎《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张纸牌》:“撒哈拉沙漠/ 空洞而又柔软/ 阳光是那样刺人 那样发亮/ 三张纸牌在阳光下/ 静静反射出几圈小小的光环。”他们主张“诗到语言为止”。在“後朦胧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普遍的对历史废墟的敏感。这种意识最明显地表现在廖亦武的《死城》里:一种达利式的疯狂、暴力和自渎通过寓言的方式指认了解体的现实和错裂的精神世界。无论如何,〈死城〉不是对外在现实的描绘,而是“回到未来”式的内在的末世感的体现。也就是说,未来可以通过追索过去来体认。

何小竹的诗不但也涉及了那个非象征化的“城”,而且涉及了“寓言”,他两首最重要的组诗就分别题为《鬼城》和《第马着欧的寓言》。在何小竹的诗里,超自然的成分不是呈现为对异己力量的实在性描述,而恰恰是对此时此刻的不可言说之威胁的诉说。 五,晚近的诗歌创作:后新诗潮

1、韩东——“断裂”与“抒情”;

2、李亚伟——流浪途中的“莽汉”;

3、柏桦——理想主义的“左边”与现实主义的“右边”;

4、海子——以梦为马的诗歌天才;

5、伊沙——“骂人者”;

6、杨黎、何小竹——“橡皮”网站,“诗是废话”,“加法与减法”。

重点难点:如何理解“朦胧诗”的文化立场? 教学指导:讲授

本章练习:北岛的诗歌有何独特之处?(见教学内容)

第三篇:22诗歌二首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初一语文组导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 2016年12月 编写人:赵智燕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天上的街市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愿望。 3.描述诗中想象的世界,增加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主旨。 【学法指导】

1.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节奏和韵律,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象法。这两首诗语言精练,想象丰富,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情感。

1导入:晴朗的空中,往往群星璀璨,当你仰望星空时,美丽神秘的夜空引起你怎样的遐想?你会想到什么?

大家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古代人民也在看到美丽的星空时,创造出众多美丽动人的传说。你知道哪些传说呢? (牛郎织女、月宫、嫦娥)

牛郎织女前半段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后半段幸福的爱情生活被王母扼杀,一年只能见一次,又使这个爱情变得凄美。

我们说,诗人的想象最瑰丽,那么,我国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为牛郎织女安排了怎么样的结局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上的街市》。

2.先来了解作者

3.在开始太空之旅时,我们来看了解一下学习的方向:解读“联想与想象”是本诗的学习重点。

4.诗歌是凝固的音乐,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诵读来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朗读之前看一下朗读的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A读准字音,我们这首诗的生词是“缥缈”

B这首诗写了怎么样的街市?我们应该用怎么样的语调来读? 这首诗写了美丽、神秘的街市,街市的生活是幸福快乐的,所以可以用轻松、柔和、舒缓、愉快的语调来读

C诗歌的节奏主要是通过停顿表现出来的。设计停顿时,一表达的意思清楚正确,二要有利于正确体现作者感情;诗歌划分节奏时,两个字或三个字停顿一下,遇上特殊需要特殊处理,例如”那浅浅的”那与“浅浅”联系紧密,“的”又是一个助词,所以在四字划开。

D重音:在朗读时,对某些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加重语气。加重语气除了可以提高声调,还可以轻读,还可以读得急促、可以放慢语速,根据内容和情感来定。

大家读出了诗的音乐美,把诗的情感真切地传达出来了,用有声的语言传达出了无声的美。

过渡:语言是诗歌美丽的外衣,诗歌除了要读,还要品味和鉴赏。诗歌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节奏和谐,富有音乐性。

5. 你认为本首诗哪个字或哪句诗写的好,为什么?

例句:一朵(颗)流星(“朵”字说明了流星如花儿般的美丽,与牛郎织女的美好生活相映成趣。)

(如:在第一节诗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用得如何?请仔细揣摩。

明确:写街灯用了“明”和“点”;写明星用了“闪”和“现”。因为街灯是人使它亮的,所以用“点”;而星星本来就存在,只是随着天色的昏暗而逐渐看清,所以用“现”。街灯亮后不会有明显变化,所以用“明”,而星星却是不停地闪烁,所以用“闪”。

(又如:在短短的16行诗中,反复用了四个“定然”的作用:使人感到诗人的形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诗中的“定然”,“定能”,表示坚信不移,“不信”表示幻想成真,使你不得不信,表现了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用极其肯定的语气,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这里也含蓄地表达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情绪。 欣赏诗歌的意境

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卞之琳先生的《断章》,通过几个画面,即在桥上看美丽风景的人,在楼上看由桥上人和周围景色形成的美丽风景的人等等,让欣赏这首诗的人感受到一种赏心悦目的美,沉浸在那种美的意境。

过渡:郭沫若说过:“诗的职责全在抒情,” 作者借牛郎织女在天街的生活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

6.并说说诗人所描绘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何不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与诗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本质区别在哪里? 小结: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只能够( 七夕相会 )

诗中的牛郎织女却能够( 自由来往 )

追问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象,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出示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资料:本诗写于1921年,中国当时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他理想的生活,于是把希望的目光移向浩瀚的宇宙,借助奔腾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达他对人压迫人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幸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 初一语文组导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 2016年12月 编写人:赵智燕 审核人: 负责人: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福生活的向往。因为那时候的诗人希望大家都过上这样的幸福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美好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对比衬托)

过渡:诗歌以它丰富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打动人,更因为它奇特的构思和美丽画面吸引我们,我们共同来领略一下诗歌画面美。

7.“诗歌如画”,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彩画。本诗作者就用丰富的想象织成了一幅幅神奇瑰丽的图画,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人远望,望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展示:诗人远望街灯若隐若现,和天上闪闪烁烁的明星很相似,由此而产生联想 接着诗人又仰望苍穹,看到那闪烁不定的明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起远处若隐若现的街灯

老师分析:街灯联想到明星,明星联想到街灯 PPT 出示 联想的定义: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并用“天上的街市真美啊,那里 ”这个句式,结合诗的内容,写一两句话。 PPT出示想象定义:

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

过渡: 崇高的境界来自于形象,美好的形象来自于想象。

【拓展延伸】

试一试,发挥想象与联想,补充句子:

例:甜蜜的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住它,它已经跑了。 1.皎洁的月光像___________________。

2.笼子的那只小鹦鹉 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上的风筝飘荡着,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寄语:想象是心灵的翅膀,有了想象,我们的心灵就能飞翔

大家的想象插上了翅膀,美丽又动人。

课堂小结:

是啊,读一首好诗,就如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就如欣赏一幅悦目的图画;读一首好诗,就如品味一壶人生的茶„„当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忽然间,世界只剩下了自己与诗人心与心的交流沟通。这是何等的快乐!愿同学们多多拥有这种快乐,也谢谢同学们给我一堂快乐的语文课。最后让我们再次插上想象的翅膀,遨游在《天上的街市》,请大家合上书齐背一遍课文。

【知识链接】

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包括相似联想、接近联想、相关 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 特点:联想是由甲事物到乙事物,两者有相似的地方,还必须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例如:由“秋天”想到“落叶”,就是相关联想因果联想;

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想”(相似联想就是我们常说的比喻);

当我们提到被父母遗弃的孤儿时,会自然想到我们在父母身边的幸福,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看到一位慈祥的女教师时,往往会想到妈妈,因为她们在某些方面相近,对我们都是一样的关怀、体贴,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

想象: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特点:想象是由甲事物创造出乙事物,甲事物是存在的,乙事物是不存在的。 例如:《皇帝的新装》的两个骗子的骗局就是运用了神奇的想象,讲述了离奇的故事。无情地鞭挞了愚蠢、卑鄙、虚伪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人以想象兄弟们发现登山插茱萸少了一人,表达诗人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我们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我希望同学们经常地仰望天空,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学会知识和技能,做一个关心世界和国家命运的人

——温家宝

第四篇:颂党诗歌二首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自从铁锤与镰刀紧紧交织在一起

九州苍茫风雨中透出金色的晨曦

长征铁流,抗日烽烟,解放战旗

春秋伟业,英雄传奇,丰碑耸立

血火的征程踏出一片光明天地

历史的赞歌吟唱一个永恒真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民族屹立在巍峨的天安门城楼

尊严塑造着阳光下的七彩神州

记忆清晰祖国赋予最真的感受

深情化歌力量挽起执著的追求

山河的诗笔书写着创造的风流

时代的凯歌编织起和平的锦绣——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潮涌东方

春天故事起锚新航船

风拂八面

崭新时代铺展新画卷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方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泰民安 不落的太阳正撒下希望的金线

辉煌的颂歌让我们放歌到永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党啊,我的母亲

党啊,我的母亲,

您生命旅途的每分每秒,

都凝聚着蓬勃生机。

您沾满尘土的汗水,

浸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您披荆斩棘,

从希望走向新的希望。

建三峡,抗洪魔,收港澳,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

您用慈母般的情怀,

温暖着普天中华儿女的心田。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

您用坚强的臂膀,

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尊严。

而今,

您依然精力充沛,雄风犹在,

率领着亿万中国人民,

演奏着改革开放的交响曲。

从东海到西藏,

从南沙到北疆。

党啊,我的母亲,

在您英我们正唱着春天的故事,

昂首跨越新的世纪。

党啊,我的母亲,

今天是你的生日。 作为您的儿女,

我们向您表示——

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无论何时何地,

您永远是儿女心中——

最慈祥,最伟大,最圣洁的母亲。

党啊,我的母亲,

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第五篇:教师节诗歌二首

传说天使下界的时候会唱动听的歌

我刚巧从那岔道口经过

枝头清冷寂寞相和

一朵梧桐花的幽香

一缕透净的微光

你叠了只纸鹤握在手上

笑容悠长

呵,这是怎样的静谧与喧狂

热闹的孤独凝望远方

我不能把你想成雕塑或者别的

像千万种行走一样

轨迹曲折而必有自己的方向

常问,到底什么才值得赞美

默默无闻还是惊天动地

啊,我简直无法用思想勾勒

忽然,你就回头

微笑浮在窗口

只要一个比喻

只要一种想象

最动人的希冀原来是不经意的一眸

激情沉淀,又上心头

我不知道最美的语言生在何处

韵脚纷纷散落

我只听到麻雀的叫声歇在窗口

梦中是梧桐花的一朵

或者还有星星

以及灯火

各自闪着各自的光

清冷抑或温存

不是因为执着你才固守沉默

不是因为幻想你才有些喧狂

像所有的人一样

你平凡又不平凡

开拓着自己的方向

无须景仰的目光

也不用那么仰望

风吹过,雨停落

隔岸飘来微云一抹

上一篇:学生会面试题目锦集下一篇:学生科干事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