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常规的作文

2024-04-20

打破常规的作文(精选11篇)

篇1:打破常规的作文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课文,至今,我还铭记着它给人们的启示:创造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邻居家的小男孩向“我”展示了一种独特而新颖的切苹果的方法。我们通常的切法是循规蹈矩地从顶部切到底部,而他呢,却是从中间切下去,这样可以清晰地看到苹果核像一颗五角星!通过这次切苹果,使我深有感触的是,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一个普通的苹果里居然还隐藏着一个五角星!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人只有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发挥我们身上未曾发掘的潜能,如果一个人心灵受到束缚,他的潜能也会受到限制!

比如说一头被习惯所约束的大水牛!这头牛很小的时候就被拴在一个小小的木桩上,而当时的它力气还小,没能力挣脱,但长大后的它,仍然没有从小小的木桩上挣脱。为什么呢?因为它还是抱着小时候的那个不可能挣脱的心。你明白了吗?约束它的不是小小的木桩,而是多年来的习惯!

再比如说,看魔术表演,一个人从扎紧的袋子里奇迹般的出来了,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想他怎么能从里面出来呢?而不会去想带下面的秘密!思维定势让大家都傻了,才显出魔术师的聪明!

要改变僵化的思维定势,需要我们改变观念。不断的去学习新的知识,并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动。而不是习惯性地顺着定势思维思考问题。爱观察,勤思考,勇于尝试,勇于创新,就一定能走出思维定势!

篇2:打破常规的作文

打破固有的思维,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在美国有一个小孩子,他拿到横向着切苹果,他父亲看到后立马提醒,但话音刚落,随着刀和桌子的摩擦声响起,苹果分成两半,中间的核围成一颗美丽的五角星,这让小孩的父亲惊呆了。父亲之所以上前阻止,是因为通常人们觉得苹果就是竖着切的,这样的思想将人们的思维想锚一样抛出然后固定在那里,甚至没有人提出质疑。而那一个被切开了之后的苹果出现的五角星就是打破固有思维的收获。在这里,我们不禁要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会觉得横着切苹果的不可以的呢?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总是把固有的思维放在日常生活里,而就是因为这种惯性思维使我们丢失了多少本该属于我们的收获。所以说,我们要有那种打破固有思维的意识和精神,这样才能使我们收获更多。

打破固有的思维,才能更好的发展。残疾人有着身体上的障碍也一样可以做到一些正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残疾人就想到他们的障碍呢?那种惯性思维总该有所改变才能有所发展。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些固有的封建的思维既然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自然就该摒除,而只有打破这些思想才能不断地又好又快发展。

篇3:打破常规的作文

一、“理”在作前———各个击破解难题

作前准备, 是起步作文教学不可疏忽的重要一环, 也是“砍柴”之前的“磨刀工”。这里所说的“理”, 是指分理, 理清。对于三年级学生, 需要跨越的作文门槛很多, 比如, 最容易犯的就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毛病, 很难写出“特性”, 写出“与众不同”。自然, 这些入门之槛, 不可能一夜消除, 而是要从长计议, 各个击破。

1. 重在平时———缺啥补啥。

海南师范大学张所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由于作文教学周期长、投入多、要求高、见效慢的特点, 很多语文教师对它怀有一种胆怯、懈怠、逃避的心理, 在平日教学里能应付就应付, 能回避就回避。结果是, 最需要动脑筋、费心思的一项内容, 教师真正投入的精力和智力却可能是最少的。一旦面对考试, 在功利心的驱使下, 语文教师又往往会传授给学生一些‘投机倒把’的招数, 结果‘真功夫’没教多少, ‘歪门邪道’倒是教给学生不少。”

作文是一种功夫活,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疏忽;尤其是起步阶段, 更要一步步地引领, 做到:理清思路, 缺啥补啥。比如, 写开头结尾的功夫、写片段的功夫、写过渡段的功夫、直至布局谋篇的功夫等。这些功夫, 靠的是“作前”, 也就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唯有铢积寸累, 才会水到渠成。须知, 作文教学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

2. 迎难而上———活学活用。

在倡导学生自主的前提下, 如今, 有的教师有些“怕”指导, 其实, 作文教学中, 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黄艳梅老师曾指出, “放手让学生去写”的同时, 不见写作方法的指导, 就算有, 也往往简单引导一下, 就让学生动笔去写, 学生作文处于一种规范不足、自由泛滥的“假性自由”状态。

笔者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 选取了“人物描写”这一重点, 对学生写作进行重点指导。在教学《我的自画像》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篇习作) 时, 为了降低难度, 在这篇习作前, 我总会要班上的学生完成一篇小作《我们的李老师》。目光聚集在我一个人身上, 便于方法指导的渗透。而把老师当一个写作观察的“靶子”, 无疑又增加了学生写的动力与乐趣。尤其在说到我的“瓜子牙”时, 他们更是嬉笑成片。在教学第三篇习作《野外春景》时, 可以结合第二组课文的教学, 在练笔中重点抓好“比喻、拟人、排比”三个修辞的句式训练, 那么在完成这篇习作时, 写好“景美”就会显得十分轻松。

二、“活”在当下———巧妙运用显轻松

这里所说的“活”, 是指灵活, 不生搬硬套。唯有灵活运用, 才能化繁为简, 化整为零, 从而拆毁学生写作难以跨越的道道门槛。笔者通过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即合理地有所取有所舍, 让教更有效, 让学更轻松。

1. 重组, 让习作目标更清晰。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八篇习作, 分别是“自由作文”、“我的自画像”、“野外春景”、“秋到人间”、“动物名片”、“介绍文具”、“编写童话故事”、“写研究报告”。从安排上来说, 线状的顺序有点乱, 对学生掌握一种写法来说是不大有利的。因此,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最后一篇“写研究报告”, 它是属于一种报告类文体写作, 与一般的写作有差别之外, 我将其余的七篇习作重新整理了一番, 归纳为三组。第一组, 写好一件事 (“自由作文”、“编写童话故事”) ;第二组, 写好一个样 (“我的自画像”、“动物名片”“介绍文具”) ;第三组, 写好一处景 (“野外春景”、“秋到人间”) 。这样的重组, 训练的目标性更集中, 指向性更明确, 延续性更流畅。

2. 添补, 让习作内容更丰满。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安排的第一篇习作“自由作文”, 编者的用意是让学生觉得写作是件轻松的事, 想写啥就写啥, 写作是一片自由的天空。殊不知, 很多学生在写这篇习作时, 也是困难重重, 绝大多数学生的“杰作”只是憋出来的干巴巴的几个文字。这不能怪学生, 小学阶段重点强调的就是“记叙文”这一文体, 而在这一册中, 写事的就只有两篇习作, 这个力度是太显单薄。所以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写好一件事”, 在平时的小作中我分别渗透了以下三组内容。第一组, 《吃西瓜》、《买菜》、《花瓶碎了》、《文具盒里的争吵》、《呀, 怎么又是粥》, 这五篇指向人物的语言描写;第二组, 《啊, 鸡蛋浮起来了》、《洗衣服》、《吃蛋糕》, 这三篇指向人物的动作描写;第三组《受骗以后》、《紧张的三分钟》, 这两篇指向人物的神态及心理活动描写。我认为, 小学三年级第一学期前半个学期, 若能把这一系列的习作作为重点,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写作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指出, 当前作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对作文教材照本宣科的较多, 未能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上下工夫, 所以学生的写作平庸敷衍者居多, 没有明显提高。若教师能脚踏实地, 精益求精, 摒弃照本宣科, 唤醒生命灵感, 方能唤醒学生潜在的写作潜力, 学生也会因此乐写、能写。看到莘莘学子轻松跨越道道作文门槛的轻松局面, 怎能不让人心悦诚服?

三、“趣”在笔先———心湖翻腾见自由

当代作家毕飞宇先生曾深情地说:“ (孩子们) 怕作文, 骨子里是害怕表达的方式不符合别人的要求。他们有许多话想对别人说, 他们还有许多话想在没有人的地方说, 他们同时还有许多话想古里古怪地说。”“古里古怪”地说, 自由自在地说, 也许, 这就是孩子们所青睐的“趣”。

1. 指导要“善变”, 让学生对习作怀有期待。这主要指教学内容和指导方式要多变。

同样以上面的三组小作为例, 十篇写作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有课堂上的吃和做, 有回家后的实践活动, 有材料作文, 有想象作文等。而这些内容的设置, 又是把学生写的兴趣放在第一位的。因此, 每次小作或是大作, 学生在课前就会在讨论:下节作文课, 李老师又会玩什么花样了!

指导方式的多变, 主要是指教师要放掉“说教”的形象, 而全程参与到习作过程中。我常对学生说, 我们是边玩边写的。举例说, 在《吃西瓜》这篇作习作指导时, 我抱来两个大西瓜, 在教室里现场切开, 一起吃一起聊;在指导《呀, 怎么又是粥!》这篇习作时, 我站在孩子们的中间一起跟“妈妈”吐槽一番;在《紧张的三分钟》这篇习作的情境创设时, 一上课, 我一改往日的笑容满面, 而是一本正经地装出十分生气的样子, 用怒气冲天的神情及掷地有声的话语, 让孩子们经历了忐忑的三分钟。就这样, 指导全都无痕地渗透在活动中, 学生写起来自然是情趣盎然。

2. 激励要“出新”, 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喜爱。

赏识教育已深入教师心间, 其好处已不需要一一赘述, 在习作上通常体现在“优秀”加五角星和鼓励性的评语两个方面。这些做法的确是能很好地增加学生写作的愉悦感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我总觉得这份愉悦感保鲜期不够长, 因此, 始终无法激发大多数孩子对习作的一种喜爱之情。于是, 在最近带的一届三年级学生中, 我借鉴了管建刚老师办《作文周报》的积分活动, 制定了如下的奖励制度: (1) 奖项设置:作文高手 (10000分) , 作文能手 (6000分) , 作文水手 (3000分) , 作文新手 (1500分) 。 (2) 分数设置:优秀100分, 得一颗星加100分, 良好扣50分, 及格扣100分。 (3) 额外奖励设置:作文新秀, 和李老师一次拥抱, 并加150分积分;作文水手, 免做一篇日记, 加300分积分;作文能手:免做一周语文作业及两篇日记, 加500分积分;作文高手:和李老师一次合影, 期末考试语文成绩加3分。

篇4:打破新材料作文的“瓶颈”

一、整体把握材料,领会命题主旨

新材料作文给定一则材料或一幅图画,首要的问题就是在阅读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材料主旨,领会命题者的意图,即这一命题要让我们写什么,不写什么,表现什么样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切中题旨,选准角度。

案例一:2008年全国卷(二)作文(略)

1.题型特征

属于新材料作文——提供材料并略作提示,不提供话题,自己提炼话题,具备“三自”特征。

2.案例剖析

阅读这个题目,不难看出这则寓言故事的题旨:人的动机和结果有时可能不一致,有些人是抱着好心去帮助别人,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所以我们做事不能仅靠爱心、热情,还要考虑事物的发展规律,顾及对方的需求和感受,要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面对获得的信息,我们要理性的分析鉴别,不要被错误的信息蒙蔽,要有自己的思想和做事原则;成长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会付出惨痛的代价;成功需要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要善于审时度势、等待时机。

3.立意原则

整体把握了材料思想,领会了命题意图,其立意就明确了——遵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善于审时度势、等待时机,理性的分析和鉴别真伪,成长会付出代价,坚守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

4.作文参考题目

(1)有一种爱叫放手

(2)没有永远的呵护

(3)你陪不了我一生

(4)让他们自由生活

(5)让达尔文来当裁判

(6)有一种伤害叫溺爱

(7)爱大了吧,受伤了吧

(8)擦亮你的双眼

(9)不放弃,不抛弃

(10)成长也需要代价

二、抓住关键词句,挖掘材料内涵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它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有些题材,因为材料浅显易懂,初次一看,觉得立意很好办,但我们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奋力拨开重重迷雾之后,就会发现另一方天地,就会发现大有潜力可挖,这就要求我们在立意的时候,不能浅尝辄止,而是要往思想的海洋深处去探险,去猎奇,去寻找那颗最明亮的思想珍珠。开掘与主题是紧密联系的,主题的深刻与否,往往取决于作者会不会发掘。同样一个材料,开掘得好,便能成一篇深刻之作,开掘得不好,便会成为平庸之作。

案例二:2008年全国卷(一)作文(略)

1.题型具备“三自”特征。

2.案例剖析

这是一则叙事性材料,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那么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就必须抓住关键的词句,反复推敲,才能挖掘出材料丰富深刻的内涵。例如:“生命高于一切”“抗震救灾”“国内外援助”“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教师趴在讲台上用生命保护了下面的四个学生”“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

3.立意原则

对关键词句的挖掘,我们不难看出可以围绕“尊重生命”“民族精神、凝聚力”“扶危济困的民族传统”“爱心”等角度深入挖掘写作立意。

4.作文参考题目

(1)生命高于一切

(2)生命的奇迹在这里诞生

(3)危难时刻见真情

(5)谁是最可爱的人

(5)大爱无疆

(6)震不跨的民族精神

(7)爱心传递

(8)困难中的你并不孤独

三、学会化虚为实,能够化大为小

新材料作文所给的题材是很宽泛的,只是笼统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要想使文章的立意新颖,必须选择好立意角度,即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将立意聚焦到一个小的颇具代表性的方面去思考,通过典型的小事件,来反映大的深刻的道理,做到“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并且能够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陌生为熟悉。其化解方法有:走进人群(个体),走进自然,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历史长廊,走进文化古典,走进名言警句等。在古诗词中,作者往往把乡愁、离恨、闺怨等抽象的东西借助一定的景物来表现,在写作中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借物寓理、托物言志等技法,化抽象为具体,化远为近,化大为小,化陌生为熟悉。这一切实际上都是化虚为实。这也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方法。

案例三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只雄壮的狮子,蹲在一块石头旁。它抖了抖美丽的鬃毛,对石头说:“你不会捕猎,不会歌唱,不能吃也不能喝,实在是太渺小了。而我们狮子一声怒吼,就震动山野,是多么的伟大啊!”

石头笑了笑说:“狮子,你雄壮英勇,十分威武,确实是兽中之王。但是,你看看,那高楼大厦,那宏伟金字塔,那绵延长城,不都是我们石头建成的吗?”

狮子听了,羞愧地离开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以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题型具备“三自”特征。

2.案例剖析

这是寓言故事,其寓意相当丰富,必须理解分析材料,弄清题目的指向和隐含的要求(即范围、限制)。我们可以看出,材料涉及到了“伟大与平凡”“骄傲与谦逊”、“夸夸其谈与默默奉献” 等寓意。就“伟大与平凡”而言,这个立意很大,也很虚,我们不妨从实、化小,比如可以从“平凡(或‘渺小)中的伟大”角度立意,着手点是“平凡”,从“平凡““渺小”中发现、揭示“伟大”,即“于细微处见精神”,由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还有,不能忽视(轻视)“渺小、平凡”,不妨甘于“渺小、平凡”,在“渺小、平凡”中显示伟大,以及其中的意义,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3.立意原则

平凡与伟大,骄傲与谦逊,立意角度很大,我们必须化虚为实,化大为小,才能使文章贴近生活,表现自我,才能使文章内容充实,主题鲜明。

4.作文参考题目

(1)平凡中见伟大

(2)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事业

(3)细微之处见高尚

(4)那一滴水

(5)满招损,谦受益

(6)做绿叶

(7)说和做

(8)无言的清洁工

篇5:打破常规思维的高二作文800字

没有鲁班看到锯草后的疑问,不会有如今锋利的锯子;没有普朗克的假设,不会有如今奇妙璀璨的原子世界;没有布鲁诺、哥白尼的坚守,不会有如今的“日心说”;没有爱因斯坦的想象,就没有相对轮的存在。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是进步的动力。没有这些伟人的创新精神,就没有如今的高速发展。打破常规,让科技之花绽放。

他发明的交流电系统及三相交变电机,开启了人类的电气时代;他还是诗人、哲学家、养鸽专家、语言专家,他就是特拉斯。这位被科学界公认的旷世奇才与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之间发生过激烈的思想碰撞。26岁的特拉斯发现了制造交流电的可能的,爱迪生却不以为然。最终,特拉斯取得了交流电研发的成功,为千千万万的家庭送去持续不断的电流。面对权威这一“常规”,特拉斯并没有向其屈服,他敢于挑战权威,打破常规,成为一个遗世而独立、伟大的人。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手机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作为智能终端的创始公司,苹果无疑成了最大的赢家,而乔布斯作为其创始人,更是让全世界一瞥其智慧。在20世纪初,乔布斯便开始研发智能终端电脑,但他并不满足于此,开始构想如何将众多功能放入手机中。开始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想法会成功,乔布斯却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不断地实践。最终,他成功了,建立如今的苹果。他的创新精神,为后人树立了榜样;他敢于打破常规,才有了今天的信息时代。

篇6:打破常规作文 议论文作文

就像那条不服气,不甘心的小鱼,它不一味地遵循自然规律,它欲想打破自然规则。

它想:为什么,它们为什么一定要成群结队的游?它们为什么一定顺着下游游?为什么……鱼儿太疑惑了,太不服了,太好奇了。终于,从它心中喷发出了一个信念:我要逆向而行!我要打破常规……

在生活中的我们,不能在逆境中体会快乐,因为我们不去尝试,不去突破。因而,生活给我们的是单调,是乏味的。所以,不管鱼儿最终是怎样的结局,它也是一条精彩的鱼。

想想我们也是一样啊,我们除了要越过坎坷,走过平坦,还要铲除荆棘,将泪擦干,试着突破自己,逆向而行。最终在撒满星星的天空下,凭着一颗不哭泣,勇敢的心。感受真正成功的感觉。

篇7:打破常规作文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贾尼尼,这位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洲银行的创始人,他的银行家之路却与父亲的死有关。

1878年的一天,贾尼尼8岁的时候,同村的一个葡萄农,因为还不起向贾尼尼父亲借的一美元,竟然开枪打死了他。这件事给年幼的贾尼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当贾尼尼成了银行家后,他坚决反对放的主张,就与父亲的死直接相关。同时,贾尼尼还在银行业发起一场革命,使银行不再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美洲银行也成为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之所以能在晚年的时候,被推上“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与贾尼尼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密切相联。

十几岁的时候,在自家的水果批发商行帮忙的贾尼尼就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为了降低中间环节、降低进货价格,贾尼尼甚至亲自跑到农家去收购水果。

他在农作物未采收之前就付一部分定金,与农民订立收购契约。这样,贾尼尼不仅从贩运商手中夺过了利润,而且蔬菜和水果的价格要比码头上便宜得多。

因为在经营这种契约买卖的过程中,贾尼尼深感农民的贫苦。由此,贾尼尼萌生了向这些农民提供贷款的念头,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贷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获的买卖契约。实际上,这便是他最初的“农民银行”的构想雏形。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贾尼尼实现了这个构想。

当几乎所有银行不是从事投机,就是目光盯着大企业时,贾尼尼却认为,只有把这些农民作为贷款对象,他未来的银行才能有立足之地;在他的银行里,小业主和农民能够不用担保获得25美元的低额贷款。

他的想法看似很奇怪,但正是这样迅速地扩大银行在民众中的影响,才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篇8:打破应试作文教学瓶颈

高考作文是有时间、地点、字数、题目、内容等限制的待评判文章, 它具有很强的限制性和功利性。相对于自由创作的文章而言, 它更强调预设和构思。因此,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标理念、如何开发学生的潜在资源、如何使多数考生获得中档偏高的分数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我以为, 教师可以指导考生从以下几方面去关注。

一.把握独特视角, 做到化大为小

命题作文也好, 话题作文也好, 材料作文也罢, 所给的信息都没有直接表明观点或主题。这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经验积累去思考, 积极捕捉显性信息和挖掘隐性信息, 不能把话题当文题, 空喊口号, 大发议论。作文者应有“化大为小”的应变能力。所谓“化大为小”是将指引我们思考的范围﹑方向等材料转化为一个点﹑角度或层面, 然后, 用点﹑角度或层面体现对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和作文材料的思考, “切口小, 容易驾驭, 又容易深化。”我们可以通过实题虚写﹑自问自答自选择、限制词等方式达到“化大为小”。

福建高考卷作文题:三个人进商店, 分别买饮料, 一个买甜的, 一个买苦中带甜的, 一个买淡的。根据此情景写一篇作文, 题目自拟。这是一道浅显的材料作文题, 但在审题上要求较高。不仅体“饮料之味”, 更要辨“人生之味”, 得“以小见大”。其中, 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人生三境》将试题材料中的三个人依次设定为少年、中年、老年, 并进而叙述人生三个阶段所体验的不同“滋味”。作者整体把握材料, 并用独特的视角进行构思立意, 真正做到了化大为小。

除此之外, “自问自答自选择”也是考场上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化大为小”之法。“自问自答自选择”是指面对一个话题或范围较大的观点, 可以通过不停提问, 选择回答, 挑选新颖﹑丰厚的点加以组织的方法。提的问题越多也就意味着自己的思维越开阔, 可选之点越多, 新颖的可能性更大。针对一般考生, 面对一个话题一般可以提四个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 会怎样, 怎么办。而关键的关键则在于尽可能多回答, 然后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最后组织成文。

二.紧抓观点亮点, 突出新颖别致

评卷者往往紧抓作文的观点、关注作文的亮点, 然后确定可否给高分。学生必须紧抓观点, 看自己的作文是否偏题、跑题;必须关注亮点, 看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发展要求。对此,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观点与话题关系等暗扣方式来确定偏题与否。

天津市高考作文:以“人之常情”为题, 写一篇作文。这个作文题目看似平常却大有写头, 它沿袭了历年高考作文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的关注, 是考察考生体味生活、观察社会、感悟人生的能力。作文题目外延宽泛, 给考生提供了广阔思考空间的同时, 也对考生的深层思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定要选一个小角度, 可以尝试反面立意, 对“人之常情”中的某些不合理、不合法、不高尚、不进步的做法进行剖析、批判, 构思出一个好的主题, “观点”自然就明确了。而好文章从来都是落笔在具体的人、事、物上, 再由此生发开去表达所思所想, 细腻处才能写得生动, 写出文采。“亮点”就显而易见了。

“高考作文策略的基点是制造亮点。”要突出亮点, 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位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题记是文章的眉宇, 首尾总起收束全文。或使用起兴, 或使用引用, 或使用典故, 或使用哲言, 或使用整句……总之干净利落, 抓住人心即可。段之首尾句亦是如此, 它可引导思路, 展示文采。如上海市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他们》, 文章的结尾:他们, 终将会成为我们。画龙点睛并写出考生的希望, 赢得阅卷者的一致好评。另外, 阅卷者往往会借文章过渡部分看文章思路, 或巧设脉络句, 或精彩语句单独成段以达醒人耳目的功效。二是类型。哲理句、修辞句、引用句、过渡句都是句类亮点;清晰简明的层递式、总分式、并列式可算是结构的亮点;新颖厚重、有文化底蕴的典故、人物、事例都称得上是材料亮点。总之, 亮点要讲究新颖别致。

三.培养兴趣能力, 重视个性张扬

学生要写好作文, 除了自身的持久努力, 也离不开老师的善加引导, 概括起来, 新课标作文教学应注意四点。

1、激发兴趣, 培养自信。

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 最关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乐于表达。一是让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文章。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二是要减少写作束缚。训练学生写“放胆文”, 让学生放开写, 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三是要扩展收获空间。从激发学生写作的成就入手,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四是开辟多种文学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 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侧重能力, 厚积薄发。

“欲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本。”目前, 学生有自主写作的空间, 面对作文, 却又无物可言或言之无物。新理念写作教学必须直面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心灵感悟。二是要引导学生用心体验生活, 感受生活。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生活, 用自己的话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三是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 丰富生活。既读《读者》等短而精的时文, 也要读大量的文学名著和畅销书。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文本、不同内容的文章中揣摩妙处, 汲取精华。四是引导学生重视得天独厚的课本资源。特别是课本中的文言文, 皆为流传久远的佳作, 思想性和艺术性皆为上乘。

3、鼓励创新, 张扬个性。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知识, 提高表达能力, 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发展思维, 启迪智慧, 树立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要研究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懂得有思想的作文的特征———张扬个性, 丢掉“我们”, 强化自我。平时的作文训练, 不妨尊重学生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题目, 选取什么样的材料, 确定什么样的主题, 认可什么样的评价, 让学生自由选择。

4、构建平台, 鼓励合作。人都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渴望了解世界的高中生, 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作文教学就应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中, 最好的教学方法就是对话。写作教学时, 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通过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分享思考、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点, 求得共识、共享和共性, 实现共同发展。

四.了解写作特性, 注意活用教材

新时代的教师要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 努力为学生创设交流、表达空间。通过读写结合方式进行训练, 使学生学会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学会诗情画意的表达。作文是在具体和抽象之间滑动的, 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的《祖国山川颂》中:“我时时徜徉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天地里”, “碧油油的春草是多么柔软、茂盛, 充满生机。“徜徉”、“天地”是具体的, “诗歌”是抽象的。二者自然结合就有了诗意。平时的教学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这方面的表达能力。

2、绽放灵动之美的韵味。一味的直线叙述缺乏灵动之美, 难以引起评卷者的兴趣。作文是在断与续之间回旋, 断和续是古典文学中惯用的手法。“横云断山”、“草蛇灰线”、“隔年下种”等等, 层出不穷。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读名著, 特别是中国古典名著, 以提升学生作文的灵动韵味。

3、彰显隐没与呈现的魅力。

必修三杨绛的《老王》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 我坐, 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看似平常如水, 其中却隐含着王杨二人地位的差异和二者不冷不淡的关系, 也交代了老王的生存境况, 为后文老王黯然逝世, “我”无限愧疚埋下伏笔。在文末一句“那是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来了一个总爆发。好文章往往是隐和显相互交织, 构成了一个和谐完美的统一体。

4、协调疏朗与浓密的关系。

详略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但一直未在学生的作文中协调好。再以《老王》为例, 其前半部分稀疏的笔墨交代了老王的处境和为人, 有“疏影横斜水清浅”之感。后文对老王上门送鸡蛋工笔细描, 仿佛那幅画面就在眼前。不像那些砌城墙式的作文给人一种死板僵硬的感觉。作文如化妆, 浓妆淡抹要相宜。

5、巧用紧张与松弛的力度。

《烛之武退秦师》开头:“九月甲午,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 且二于楚也。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大有剑拔弩张之势。《廉颇蔺相如列传 (节选) 》可谓一波三折, 直到廉颇宣言“我见相如, 必辱之”, 让人心头又陡然一紧。这种张弛间杂的叙事技巧也同样适用于抒情性的文章。平时多读课文, 定能获益匪浅。

篇9:打破常规的作文

[关键词]习作教学 传统思想 心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6

我关注学生的写作,但无论怎么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仍无法提高。我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因找不到作文教学的症结而“四顾心茫然”。读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教学主张》《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等一系列作文教学的文章后,我仿佛汲取了新的营养,获得了“拔节”的能量。我的眼前终于有了一条宽阔的习作教学之路,带领学生开启习作的新旅程。

一、打开束缚学生的桎梏

(一)开启学生的心门

阅读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但事实上,我发现学生在排斥阅读。这是为什么呢?管建刚老师告诉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能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读书任务会扼杀学生读书的兴趣,转移学生应该关注的内容。学生为了完成任务读书,读书就失去了意义。我们层层强化、加码的是阅读的表面工夫,关紧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之门。

(二)作前指导可以休也

在作前指导时,教师都会把写作素材的选择、作文结构的安排、层次的划分,甚至将一些好词好句都呈现给学生。这样指导出来的作文,怎能不千篇一律呢?用管建刚老师的话说,这样的指导就是好心办坏事,捆住了学生的手脚和大脑,禁锢了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富有创造性的人的言语活动。贾志敏在《小学作文教学面面观》中也提到,叶圣陶先生从不教孩子如何写作,而只是让孩子大量阅读,自由写作、自己修改,仅此而已。看来,我们一向重视的作前写作技巧指导真的值得反思。

(三)给予等待花开的时间

莫泊桑在拜福楼拜为师后,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写出来的文章却不生动,很困惑。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困惑。福楼拜告诉他,是他的功夫还不到家。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是学生的功夫还不到家。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都陷进了急功近利的泥潭。借助课外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不是立竿见影的事。

二、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

学生之所以有作文恐慌症,是因为他没有写作的欲望和兴趣,他写作的源泉早已枯竭。因此,他每写一个字、一句话都是痛苦的。管建刚老师说:这样的学生的写作是一种精神的、心灵的逃离与背叛,写一个小时,只会增加他对写作的一小时的厌恶。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唤醒他们沉睡的心灵。管老师对学生的写作训练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撰写的《我的“敏感力”训练》一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管老师在写作训练中,不是让学生捕捉内在混沌的感觉,就是让学生揣摩矛盾的心理;不是让学生抒发突如其来的内心体验,就是敏化心灵的“心灵物语”;不是让学生学会推理,就是让学生“以心转物”或“以物转心”。这种种训练方式,无一不是在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这是心的呼唤,即使麻痹的心,也能被唤醒。所以,管建刚老师认为“文心”重于“文字”。只要学生的“心”活了,写出来的文字就不会是死的。

三、大胆追求与众不同

追求与众不同的特点才会有发现。我们的作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能有所发现。那种人云亦云的写作,用的是眼睛;而与众不同的写作,用的是心。只有当眼中的事物成为心中的事物,才会有写作意义上的发现。用管老师的话说:“写文章要向内观察,发现自己的心灵。”

学生在上学路上看到的景色是一样的。如果能让他们发现不一样的特点,那么他们写出来的文章一定会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人感受到他们内在的心灵体验,这就是与众不同的美。只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借物抒情是古代文人擅长的写作手法,他们写出来的诗文风味也各不相同。以酒为例,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宋之问有“强饮离前酒,终伤别后神”的伤感,卢纶有“对酒已成千里客,望山空寄西乡心”的乡思,李清照有“昨夜风骤雨疏,浓睡不消残酒”的凄苦……

“众里寻它千百度”,作文教学之路“却在灯火阑珊处”,让我们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的心声!捡起一片树叶,那不再是一片树叶,那是一张信笺、一个秘密、一个童话,是落叶对根的情,是落叶对大地的吻……

篇10:打破常规作文

只有敢于突破传统,我们才能有所进步。举世闻名的迪士尼乐园的设计者就敢于突破传统。迪士尼乐园大体完工时,设计者却为了道路犯了愁。后来他偶然发现了自行采摘的葡萄园,于是有了灵感。不局限于当时风靡世界的规整道路设计,而是提前开放乐园。从而依据人们随意踩踏出的小路进行铺装,让整个乐园看上去别具一格。如果他不肯打破常规,哪里会有这样的点睛之笔?由此可见,打破常规可以很大限度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闻名遐迩。

打破常规,可以促进人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韩愈极力反对先秦两汉时期风靡的骈文,认为它用处不大,甚至是一种浮华作风。所以用古文写下一篇大作,唤起人们内心的朴素,劝说今之众人从师而问焉,引起了当时甚至是当代人的反思。

篇11:打破常规作文800字4篇

忙碌的生活中,太多的条规约束了人们的生活,使我们如线上木偶一般,一成不变,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碌碌无为。

动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奋笔疾书,一只色彩斑斓,翅翼修长的蝴蝶从敞开了一半的窗口飞了进来,在我身边悠然飞舞。约摸半个多时辰后,不知是蝴蝶厌烦了房间的局限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它开始朝着窗口有光亮的方向飞去。可是,蝴蝶一次次地撞在另一边没有打开的窗口的玻璃上。它似乎有些慌张了,更加努力地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出口就在旁边,可蝴蝶却坚信隔着玻璃的光明就是它的出口,恐怕也是天性使然。

这个无形的牢笼就这样束缚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劳无功地做着无谓的尝试,直至筋疲力尽。

泰国被誉为“万象之邦”,当地的训象人在表演的时候,都只是用绳将大象拴在竹竿上,许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其实很简单,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树上,小象虽拼尽全力却仍然无力逃脱。最后,小象终于放弃了努力,并形成一种观念:绳子是无法挣脱的。如今小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做任何尝试。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以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者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着圈子,连续几天后,终于精疲力竭饥饿而死。

人类也有同样的做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定式现象,以其相反的则是创造性思维。“敝帚自珍”只能导致“故步自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要惧怕失败,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都至关重要,不创新,就永远落后。

法伯在自己的试验总结里写的话,也是我最后要说的:在那么多毛毛虫中,哪怕只有一只与众不同,它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篇二:打破常规思维的方式

一天凌晨,一位游客推着一辆装满稻草的手推车来到了两国之间的边境。边防哨兵疑心顿起:对稻草是不需要征税的,但是稻草下面到底是什么?这位哨兵仔细地对手推车中的稻草进行了搜查,但是一无所获。哨兵非常疑惑,亦感到很恼火,但是他给这位游客放行了。

第二天这位游客又来了,还是推着一辆手推车,这次里面装满粪肥,粪肥也是不需要交税的商品。这位哨兵认为,他这次可看穿了这位旅行者的鬼把戏。对稻草进行搜查是没有什

么问题的,但是粪肥会使得这位哨兵的手臭不可闻。但是,哨兵知道他的职责。他找来一把小铲,仔细检查了臭烘烘的手推车,还是没有发现什么品。

每天,当太阳刚刚升到海关对面建筑顶端的时候,同样的场景就会发生。有一次手推车中是碎木屑,另外一次是砾石,后来又是粪肥。每次搜查已经变成了友好的例行公事。

“我知道你一定在什么东西,我会找到的。”哨兵咧开嘴笑着对这位游客说。

“这么多次了,你已经知道我是一个很诚实的人。”这位游客这样答道。游客是位乐观派,在搜查过程中,他和哨兵会一起谈论前一天发生的事情:谁欺骗了谁、有关的最新谣传以及现在已经被关在当地监狱中的犯的伎俩。

“我不希望那种事情发生在你身上。”边防哨兵说道。

“一个诚实的人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这位游客答道。

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突然有一天那位游客在日出之时没有来到边境,并且再也没有出现过。十几年之后,哨兵和游客都已经开始了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在一个酒馆中不期而遇了。于是哨兵问那位游客,希望他能解答一下多年以来—直困扰他的一个问题。“我多年以前就离开海关了。我为政府尽心尽责地工作。我知道你当时在什么东西。你一定是在什么东西。”他说道,“都这么多年的老交情了,告诉我好吗?”

“是手推车。”

为什么那个士兵并没有发现他的是什么,那是因为他并没有换个角度去思考,而那个游客呢,却用这种方法来手推车。

篇三:打破常规挑战自我涓涓细流,绕过千山万阻,汇成江河,只为了流入大海,回头看,曲流织成网;细细的藤枝,缠绕着枝干,螺旋生长,只为了生存,览全体,绘出美妙的螺旋结构。自然中的万物,无一不打破常规,为了自己的目标,而挑战自我,绽放人生光彩。

墨守成规,无异于将自己活埋;打破常规,等于为自己开辟出一条星光大道。而我们不要赴陀螺的后尘,一味憧憬于美好的远方,而不改变自己追求的方式,只是重复做不可能达到目的的机械运动,无异于水中捞月。

世界的光彩,总会吸引我们有双眼。喜欢追求美好的我们,必定会张开翅膀,飞向绚丽的一方。“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陶渊明追求美好的田园生活而唱出的自由之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曹操渴求政治理想而吐露的肺腑之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李太白蔑视权贵而吟诵的愤恨之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为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而立下坚强的决心。我们伟大的诗人们,向往着美好的理想,不断打破常规,挑战自我,最终流芳千古。

生活中的我们,有着无数梦想,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去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不会去创新,只是一味地重复下去,没有见到曙光。我们就像旋转的陀螺一样,踏着千篇一律的节奏,不停的旋转,旋转,总以为自己会旋得很好,那怕旋得许多人来围观,那都是徒然,因为它并没有看到自己想看到的美好远方,而前来围观的人只是来看它笑话的。所以,我们要看清现实,适时改变努力方式,打破常规,挑战自我,转出绚丽人生。

人生就像一张画,而我们手中紧紧握着决定画走向的铅笔。画的完成,需要许多直线,如果我们只知道将线无限延长,那么就不会显现出美好刺激的人生。但如果我们打破常规,用铅笔巧妙地增加一些拐点,那么我们就可以随心所欲的将画的曲线发挥到极至。

打破常规,创造新的蓝天;挑战自我,书写美妙乐章!

篇四: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的故事

在他的银行里,小业主和农民能够不用担保获得25美元的低额贷款。

一个人的职业选择和成长道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贾尼尼,这位美国第三大银行——美洲银行的创始人,他的银行家之路却与父亲的死有关。

1878年的一天,贾尼尼8岁的时候,同村的一个葡萄农,因为还不起向贾尼尼父亲借的一美元,竟然开枪打死了他。这件事给年幼的贾尼尼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灵创伤。

当贾尼尼成了银行家后,他坚决反对放的主张,就与父亲的死直接相关。同时,贾尼尼还在银行业发起一场革命,使银行不再只是少数富人享用的“奢侈品”,美洲银行也成为美国第一家为普通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

之所以能在晚年的时候,被推上“全美第一银行家”的宝座,与贾尼尼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密切相联。

十几岁的时候,在自家的水果批发商行帮忙的贾尼尼就知道如何节约成本。为了降低中间环节、降低进货价格,贾尼尼甚至亲自跑到农家去收购水果。

他在农作物未采收之前就付一部分定金,与农民订立收购契约。这样,贾尼尼不仅从贩运商手中夺过了利润,而且蔬菜和水果的价格要比码头上便宜得多。

因为在经营这种契约买卖的过程中,贾尼尼深感农民的贫苦。由此,贾尼尼萌生了向这些农民提供贷款的念头,他的想法是不收利息,用贷款的形式取得下一季收获的买卖契约。实际上,这便是他最初的“农民银行”的构想雏形。而在以后的日子里,贾尼尼实现了这个构想。

当几乎所有银行不是从事投机,就是目光盯着大企业时,贾尼尼却认为,只有把这些农民作为贷款对象,他未来的银行才能有立足之地;在他的银行里,小业主和农民能够不用担保获得25美元的低额贷款。

他的想法看似很奇怪,但正是这样迅速地扩大银行在民众中的影响,才开拓出一片新的领域。

上一篇:《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开题报告下一篇:林地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