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护理常规

2024-05-06

休克的护理常规(共11篇)

篇1:休克的护理常规

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规:

1、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不必要的搬动,应取平卧位或头和脚抬高30度,注意保温。

2、尽快消除休克原因,如止血,包扎固定,镇静、镇痛(有呼吸困难者禁用吗啡),抗过敏,抗感染。

3、给氧,鼻导管给氧2-4L/分,每4小时清洗导管一次,保持通畅,必要时可用面罩吸氧。呼吸衰竭时可给呼吸兴奋药。

4、保持静脉输液通畅,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以利于血容量的补充和用药及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按病情掌握药量、滴速,保证准确及时给药。

5、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必要时用药物雾化吸入,有支气管痉挛可给氨茶碱、氢化可的松,药物剂量遵医嘱执行,如出现喉头梗阻时,行气管切开。

6、早期在扩容疗法同时可酌情应用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等药物提升血压,一般维持在80-100/60-70mmHg即可,不可过高,当血容量补足时,也可用血管扩张药,如异丙肾、苄胺唑啉等。输入此类药物时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尿量,避免药液外溢至血管外。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准确记录。

(1)密切观察P、R、BP的变化,根据病情15-30分钟测量一次。

(2)体温每四小时测一次,低于正常时要保温,高温时应给予物理降温,避免体温骤降,以免虚脱加重休克。

(3)观察意识,当中枢神经细胞轻度缺乏氧时,病员表现烦躁不安或兴奋,甚至狂燥,随休克加重,由兴奋转抑制,病人表现精神不振,反应迟钝,甚至昏迷,对此病人应适当加以约束以防意外损伤,亦可使用镇静剂,但需注意血压。

(4)注意皮肤色泽及肢端温度,如面色苍白常表示有大出血,口唇或指甲发绀考试,大收集整理说明微循环血流不足或淤滞,当胸前或腹壁有出血时,提示有DIC出现,如四肢厥冷表示休克加重应保温。

(5)注意尿量、颜色、比重、PH值,病情重或尿少者应留置导尿,每小时记录一次尿量,如每小时在15ml以下或尿闭,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以防急性肾衰,保持尿管通畅,预防泌尿系逆行感染。

(6)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如脉速,末稍紫绀伴有颈静脉怒张,呼吸困难,咳血性泡沫痰,提示心力衰竭,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测中心静脉压,可做为调整血容量及心功能之标志。休克期CVP在10厘米水柱以下应补充血容量,不宜使其超过12-15cm水柱,否则有发生肺水肿危险,如CPV高于15cm水柱,而休克尚未纠正者,应给予强心药。

(8)休克病人根据病情立即抽血验血常规、血型、血钾、钠、氯、CO2结合力和血浆蛋白,红细胞比积等,以做为抗休克治疗的用药依据。

8、按时做好褥疮护理及口腔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9、饮食可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或给予鼻饲。

篇2:休克的护理常规

(一)、护理评估

1、评估患者发病快慢。

2、评估换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情况。

3、评估患者伴何种并发症。

4、全面检查,防止误诊和漏诊。

(二)护理诊断/问题

1、心输出量减少:与体液不足、循环血量减少或心功能不全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异常或呼吸形态改变有关。

3、体温过低:与外周组织血流减少、大量输入低温库存血有关。

4、感染:与免疫力低有关。

5、有受伤的危险: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疲乏无力等有关。

(三)、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和病情变化,如休克早期呈兴奋状态,烦躁不安,而休克晚期患者则出现表情淡漠、神志模糊和昏迷等。

2、注意血压和脉压差的变化。

3、仔细监测和记录尿量的变化。

4、保持呼吸道通畅。

5、搬运中应维持呼吸功能,尽可能避免颠簸和体位剧烈的变化。

6、要及时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液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四)、健康指导

1、保持休克卧位,即仰卧中凹位。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瞳孔。

篇3:休克的护理常规

1 失血的原因

外伤引起的大血管破裂;上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破裂出血、宫血等;外伤性肝、脾等脏器破裂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

2 病情评估

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 正常值:0.54±0.02。用多参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血压、脉搏, 并根据休克指数快速判断休克程度。评估程度的参数标准[1]见表1。

3 护理

3.1 应对措施

病人常因急诊而入手术室, 入室后应向病人或家属了解病情, 以及测试病人各项生命体征参数, 并迅速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立即做好术前准备, 迅速运用手术止血。创伤与失血性休克是急诊医学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急救中一旦休克诊断成立, 立即建立静脉双通道加压输液、输血抗休克治疗, 并做好记录, 根据休克指数及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参数, 合理选择输液液体及速度, 液体复苏多使用复方林格液或平衡溶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液制品。高世义[2] 认为“复方高渗液”具有良好抗失血性休克作用, 休克前期液体一般用量为失血量的3倍~4倍, 开放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15 min内输入1 000 mL, 每2 000 mL~4 000 mL补充500 mL胶体液, 一般采用成分输血。一旦手术结束, 根据病人需要什么液体就补什么液体, 尤其是全血血浆或进行成分输血。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 合理应用活血管药物 (一般不用) 等[3]。但临床救治中, 对于液体的选择和用量值得探讨。

保持呼吸道通畅, 应用面罩给氧 (流量4 L/min~6 L/min) , 如出现严重休克时必须进行气管插管, 维持血氧饱和度97%~99%。手术过程中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量采用休克卧位, 取去枕平卧位 (可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 下肢抬高30° (下肢创伤除外) 以利血液回流, 维持脑部供血供氧, 保持脑细胞正常功能。留置尿管, 以便观察记录尿量及尿的颜色, 了解肾灌注情况, 预防急性肾衰竭。保持亚低温状态, 使体温维持在32 ℃~35 ℃, 头部置冰袋、冰帽或者冰床、冰裤降温, 减少脑细胞耗氧和组织器官的耗血耗氧等。如发生抽搐, 遵医嘱肌肉注射安定2.5 mg~5.0 mg。

3.2 病情观察

在病人手术结束或休克得到初步控制后, 立即对休克程度进行重新评估 (利用休克指数) 和检查, 尽可能准确诊断, 减少误诊和漏诊。实践中我们认为按CRASH PLAN[4]顺序检诊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C:circulation, 心血管功能;R:respiration, 呼吸道及肺部;A:abdomen, 腹部;S:spine, 脊柱;H:head, 颅脑;P:peluis, 骨盆;L:limbs, 四肢;A:artery, 运动;N:nerve, 神经系统) 。密切观察病人的意识, 休克早期处于兴奋状态, 病人烦躁不安, 当缺氧加重, 从兴奋转为抑制, 出现表情淡漠、感觉迟钝时, 应警惕病情恶化。晚期病人昏迷。如经过治疗, 病人从烦躁转为平静而合作, 或从淡漠转为能应答自如, 都提示脑循环改善。皮肤色泽、温度可反映体表灌注情况。皮肤从苍白转为青紫, 肢端转为湿冷, 表示休克加重, 从青紫出现皮下淤点、淤斑, 则提示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可能。反之, 如发绀程度减轻并转为红润, 肢体皮肤干燥、复温, 说明休克好转。

3.3 做好心理护理

对意识清醒的病人在抢救的同时要给予安慰、鼓励, 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让病人诉说术中可能引起的不适, 以便采取应对措施。对意识昏迷或全麻病人不能沟通时, 应在抢救或手术空隙时与病人家属沟通, 让家属对病人术中的病情有所了解, 做好相应的思想准备, 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4 讨论

创伤与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判断休克程度的各指标同样是处于动态变化中, 所以, 必须熟练地掌握休克指数的动态变化。从院前急救、途中急救、院内绿色通道的畅通、手术急救, 每一环节都是极其重要的, 任何一环节出现脱节, 都将出现严重后果, 利用休克指数对休克程度的评估使休克处于休克前期救治效果较好, 随着休克程度加深, 救治效果越差。笔者提示在救治伤员时, 尤其重视休克指数评估, 对重度休克期伤员的抢救, 把好各个救治环节, 加强观察与护理, 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景炳文.创伤与失血性休克[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3 (3) :215-216.

[2]高世义.复方高渗液抗创伤与失血性休克初步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 2003 (6) :384-385.

[3]胡文贤, 徐相瑞, 王志国.急救创伤的分类与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04 (4) :284-285.

篇4: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黑龙江,汤原,154703)

【关键词】休克;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4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3-01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是所引起的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的病理性症候群,是全身严重应激反应。其病理生理特点为急性微循环灌流不足、细胞缺氧和全身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典型表现为神志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浅促、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等。

1评估

1.1临床表现评估时应该注意患者的神志、皮肤黏膜的色泽和温度、生命体征、周围循环状况及尿量。临床上休克可分为休克前期、休克期和休克晚期。随休克病程演变,各期表现有所改变。

1.1.1休克前期是机体对休克的代偿,相当于微循环的痉挛期。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紧张或烦躁、面色稍苍白、四肢湿冷、脉搏增快、过度换气,血压变化不大,但周围血管收缩使舒张压增高,故脉压变小,尿量正常或减少,此期如处理及时,休克可较快好转。

1.1.2休克期机体失代偿,进入微循环扩张期。表现为精神从兴奋转为抑制,表现淡漠,感觉迟钝。皮肤粘膜有苍白转为发绀,或出现花纹。四肢湿冷,呼吸浅速。浅静脉萎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脉细而快,血压进行性下降,并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1.1.3休克晚期相当于微循环衰竭期,病情发展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阶段。脉搏和血压无法测知,心音弱,呼吸微弱或不规则,无尿,体温不升,皮肤、粘膜出现瘀点、瘀斑,并有便血、呕血等内脏出血,患者往往继发心、脾、肾、等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1.2与疾病相关的健康史及生活史注意患者有无引起休克的因素,如体液和血液的急剧丧失(失血、烧伤等),心功能不良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心肌梗死、心率不齐等),血管张力改变所致血管扩张(过敏性疾病、脑损伤等),感染性疾病等。

1.3对疾病的心理社会反应休克患者病情变化快,并有神志改变,患者及家属易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改变。对病情危重的患者,一般不易获得患者自己提供的主要资料,此时可通过与患者的家人、亲戚及朋友交流,来判断疾病给患者的身心带来影响。

2一般护理

2.1保持正常体温休克患者应适当保暖,决不能受寒,因寒冷可加重休克。但也不可在患者体表加温(如用热水袋或电热毯保暖),因为加温回使末梢血管扩张,重要器官的血流易回流到皮肤的血管,因而影响到休克最初的代偿机制——末梢血管收缩,对纠正休克不利。而且,热会加速新陈代谢,增加氧气需要量,使心脏负荷增加。休克患者体温过低时,应以增加室温、增加衣物及被服来保暖。如果患者意识清楚,可给热饮料。

2.2维持适当的舒适和休息保持适当的环境温度(18~20°C),因为温度太高会增加组织的代谢率,增加氧气需要量;温度太低或使血液流经微循环时更缓慢,增加微血栓形成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活动,让患者充分休息。

2.3防止受伤、损伤及感染在休克初期,患者会焦虑不安,甚至会意识混乱,若不采取预防措施,患者可能会受伤。如果患者企图拔除身上的仪器,应予适当约束。同时,休克患者的操作繁多,如穿刺、插管、导尿、吸痰等,大大增加了损伤和感染的机会,故各项工作要轻柔细致,严格无菌,努力减少损伤和感染的概率。

2.4防止各种并发症休克患者卧床不动容易发生血栓、肺炎、褥疮等并发症,要注意预防。协助患者翻身时要注意保护各种管道,预防脱开,因患者心血管系统不稳定,故翻身后注意观察血压、心率、CVP等是否稳定。

2.5做好术前准备有外科疾病所引起的休克,不少存在着需要手术处理的原发病变,如切除坏死肠、控制内脏大出血、修补消化道穿孔和引流脓液等。这些病变若不去除,其他所有抗体休克的措施都无法奏效。因此,对需手术的患者,应在抗休克的同时,做好必须的术前准备。

2.6接受扩充血容量(简称扩容)治疗患者的护理扩容治疗需要有畅通的静脉通路,重度休克患者应有两条静脉通路,一条为颈静脉切开,快速输液并监测中心静脉压,另一条经表浅静脉均匀而缓慢的滴入各种需控制速度的药物,如血管活性药物。补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失血、失液量及临床检测情况来决定。

2.7药物治疗的护理

2.7.1从低浓度慢速开始休克患者应用心血管活性药,应从低浓度慢速开始,如5分钟监测1次血压,待血压平稳后改为每15~30分钟监测1次,并按药量浓度严格掌握输液滴数,使血压维持在稳定状况。

2.7.2严防液体外渗静脉滴入升压药时,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外渗部位用0.25%普卢卡因做血管周围阻止封闭。

2.7.3输注强心药时最好用心电检测仪监测。

2.8对休克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患者和家属都可能产生焦虑,护士应保持镇静的态度,详细解释各种处理措施,以减轻其焦虑。如果需要可以重复对患者及家属解释,因为焦虑会影响他们的理解能力与记忆力。随时留在患者身边,保持适度的关心。

篇5:创伤性休克护理常规

时间: 参加人员:

创伤性休克的护理

一、定义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二、临床表现

1、休克早期(估计失血量小于总血容量的20%)

①神志紧张、烦躁、口渴、面色苍白、黏膜干燥、呼吸深而快、脉搏加快(90-110次∕分)。②血压则可正常或稍低,收缩压≥80mmHg,脉压缩小<20mmHg。③外周静脉充盈度降低、尿量轻度减少。④体位改变时引起的心率增加以及舒张压的下及下降,有助于发现轻、中度血容量降低。

2、休克期

①意识虽清,但神志淡漠、反应迟钝。②呼吸浅快,脉搏细速(110-140次∕分)。③血压下降,收缩压(60-80mmHg),脉压差更为缩小明显,少尿或无尿,尿量<20ml∕h。④表浅静脉塌陷、毛细血管充盈迟缓。⑤估计失血量为总血容量的20%-40%。

3、休克晚期

①神志不清。②全身皮肤、粘膜紫绀,四肢厥冷,体温不升;呼吸困难,甚至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清;血压下降明显<60mmHg或测不到;无尿。③皮肤、黏膜出现瘀斑或有消化道出血,提示有DIC。④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吸氧不能改善呼吸状况,提示有ARDS。

三、观察要点

1、神志、瞳孔、面色、末梢循环及颈静脉和周围经脉的充盈程度的变化,及早发现与判断症状,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密切观察P、R、Spo2、BP、脉压差、CVP的变化并定时记录。如出现脉搏细弱不清、脉率加速、呼吸>30次/分或8次/分以下,不规则,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则提示病情恶化;如脉搏逐渐增强、脉率转为正常,呼吸减慢、并逐渐规则,血压上升,脉压增大,则提示病情好转。

3、记录尿量、24h出入量,观察尿色和性状。若病人尿量少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尿量稳定在30ml/h以上,提示休克好转。

4、专科情况:肢体肿胀、血运、动脉搏动、感觉、活动度、伤口出血。

5、注意有无颅脑、胸、腹等多发伤。

6、心理状态:休克患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加之抢救过程中使用的监护仪器多,应注意评估患者的情绪变化及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其不良情绪反应的原因。

7、有无并发症发生和基础疾病。

8、实验室指标和特殊检查:如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检测:CVP、PCWP。

9、补液过程中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大量输血不良反应。

五、护理措施

1、接到急诊入院通知后,立即准备抢救所需物品,通知值班医生。对病人的外部情况进行粗略的评估,取休克卧位、保暖、骨折处制动和固定,使用心电监护,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并迅速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升/分,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

2、建立静脉通路,选择血管宜在上肢,立即开放两条大口径静脉通路,迅速补充血容量,同时抽血作交叉配血,在抗休克的同时迅速做好术前准备。

3、留置尿管监测每小时尿量,如发现病人尿量减少,颜色呈浓茶色,说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或肾功能损害,给予加速输液,甚者急查肾功能;如为鲜红色尿液,说明肾挫伤,应该及时报告医师,给予对症治疗。

4、医嘱严格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药物滴速,避免血压骤变,并随时根据血压变化调节滴速;必要时加速输液或加压输血、血浆等,以补充循环血量,纠正灌注不足。

5、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仔细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弹性等,严密监测体温,及时使用降温措施。

6、创伤处理:活动性出血应尽快止血。一般对表浅伤口出血或四肢血管出血,可先采用局部加压包扎止血或用止血带方法暂时止血,待休克初步纠正后,再进行根本的止血措施;对四肢闭合性骨折用夹板或石膏临时固定;检查有无血胸、气胸、连枷胸等,必要时作胸腔闭式引流和胸带加压包扎;检查出血的隐蔽来源,如血胸、腹内出血或骨盆骨折,当怀疑休克是由于内出血引起,就应在抗休克的同时进行紧急手术。

7、保持患者舒适体位,翻身,做好生活护理,使用床栏、约束带,保持肢体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补充充足的水分。

篇6: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护理常规

(一)目的对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精神药物不能耐受者,达到快速治疗的效果。

(二)注意事项 1.治疗前

(1)请配合护士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测量,以便了解您的身体状态是否适合接受治疗。

(2)因为治疗时需要打麻药,为了您的安全,所以请在治疗前6h禁食、禁水。

(3)请配合护士取下活动益齿、发夹和各种饰品、解松衣扣及腰带,以便治疗的顺利进行。(4)临治疗前排空大小便。2.治疗后

(1)请卧床休息,起床时动作应缓慢,下床活动时走路要慢,如觉不适可与护士联系,护士会帮助您。

(2)为了您的安全,还需禁食至少2小时,等意识完全恢复后方可进食、进水。(3)治疗后若有何不适请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

改良电抽搐治疗及护理

改良电抽搐治疗是应用肌肉松弛剂与麻醉剂,使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接受治疗,其并发症尤其是运动系统并发病少于传统电抽搐治疗。因此,它的适用范围广,安全性高,已被临床广泛运用。

一、适应证、禁忌证及并发症 适应证

(1)抑郁症,尤其重度抑郁症、有强烈自杀念头、自杀行为的患者。(2)精神运动性抑制状态,如木僵、违拗、缄默、拒食。

(3)精神运动性兴奋,如极度兴奋躁动、冲动伤人、紧张症状群。(4)药物治疗难以控制的精神障碍患者。

无明显禁忌证,仅因肌松剂可引起心血管和肺部并发症,故患有心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慎用。

二、治疗方法

(1)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台上,四肢保持自然伸直姿势,解松领口和裤带。

(2)治疗前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按患者年龄、体重给予丙泊酚缓慢静脉推注,诱导患者入睡,待患者出现哈欠、角膜反射迟钝时,给予0.25%琥珀胆碱(司可林)静脉注射,观察肌肉松弛程度。当腱反射消失或减弱,面部全身出现肌纤维震颤,呼吸变浅,全身肌肉放松时,给患者戴上软泡沫小型牙垫,并用简易呼吸器给患者持续加压给氧,即可通电治疗。观察口角、眼周、手指、足趾的轻微抽动,持续30~40s,为一次有效的治疗。

(3)治疗结束后,取出牙垫,继续用简易呼吸器给氧直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为止,即可送休息室继续观察。

三、治疗过程的护理

治疗过程的护理与电抽搐治疗的不同之处有:

(1)治疗前禁食、禁水时间一般为6h。因治疗时给患者行基础麻醉,如果禁食、禁水时间短有可能引起患者呕吐物吸入气管而导致不良后果。(2)治疗前要准备好软泡沫小型牙垫、麻醉用品及治疗仪。

(3)静脉注射时严防因药液外漏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若注射后出现瘀斑,按攻嘱给予外敷。(4)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治疗师,疏通患者气管,及时用简易呼吸器加压人工呼吸,同时给氧气吸入至自主呼吸恢复。

(5)如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出现麻醉意外或治疗并发症,应及时配合医生急救处理。

(6)在患者意识恢复后1.5~2h方能进食,并在护士的严密观察下进食。

经鼻、口腔吸痰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气道黏膜损伤

(一)预防

(1)选择型号合适的吸痰管,调节最佳吸痰负压。

(2)动作应轻柔,应避免反复插入,防止黏膜损伤出血和咽部充血水肿。(3)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目插入。

(二)处理

(1)吸痰前,吸痰管必须用生理盐水浸湿润滑。(2)负压勿过高,吸痰停留时间勿长。

二、加重缺氧

一、预防

(1)吸痰时注意吸痰管插入是否顺利,遇到阻力时应分析原因,不要盲插入。(2)严重缺氧患者慎用口鼻吸痰。

(3)操作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吸痰时间不超过15s并持续吸氧。

(一)处理

(1)停止吸痰。

(2)给予高浓度吸氧,观察氧饱和度。

(3)取侧卧位,床头抬高15~30度,并将患者头部后仰,口稍向下。

氧气吸入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氧中毒(1)预防

(1)高浓度供氧时间不宜过长。

(2)有效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时间。

(二)处理

(1)选择机械通气。

(2)密切注意观察出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吸气时加重,咳嗽、呼吸困难等。(3)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血气分析。

二、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一)预防

(1)吸氧应通过加用无菌蒸馏水湿化瓶装置,以湿化氧气。(2)用氧者,应每日更换导管1~2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3)停氧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组织。(1)处理

(1)报告医生。

(2)及时安装湿化氧气装置。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前护理常规

(1)向患者介绍MECT的目的和过程、术前用药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顾虑。

(2)做好术前各类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全项、心电图、X线片等。(3)术前禁食禁水6h。

(4)术前测T、BP,询问女患者月经情况,T >37.5·C、血压异常或女性患者月经来潮,应通知医生暂停MECT。

(5)取下患者活动性假牙、眼镜、手表、发夹等金属物品。(6)患者术前必须由2名护士核对腕带信息并签名。

(7)病房护士落实各项MECT术前评估后与无抽搐治疗室接收人员做好交接工作。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护理常规

(1)做好心理护理,注意观察患者术后有无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2)MECT后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自主呼吸恢复情况。(3)全麻未清醒前,为防意外发生,必须专人看护,直到清醒为止。

(4)无抽搐治疗室护士落实各项术后评估并与病房护士做好术后交接工作。(5)患者返室休息时应加强看护,防坠床,必要时给予约束保护。

(6)术后禁食、禁水2小时,待患者完全清醒后方可进食、进水。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观察要点

一、MECT观察要点

(1)严密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及自主呼吸恢复的情况,包括节律、频率,是否有异常呼吸,末梢循环有无发绀,直至自主呼吸恢复平稳停止人工呼吸及吸氧。(2)判断患者意识情况,护士可通过呼唤、对话或给予痛觉刺激以及患者是否睁眼或定位动作来判断,若出现意识模糊、烦燥不安等情况,应时报告医生并给予处理。

(3)严密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变化,每10分钟记录1次,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观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如伴有痰液产生,应仔细观察痰液的色,气味、颜色和黏稠度。若分泌物过多及时吸出,舌后坠要给予及时解除。

二、病房观察要点

(1)继续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恢复情况,如出现意识模糊、烦躁不安等症状时,应由专人护理,必要时给予保护,并通知医生。

(2)观察患者有无治疗后不良反应,如有头晕、步态不稳、烦躁不安等。(3)患者进餐时,护士应观察其进餐情况。

(4)患者起床活动后,观察患者步态,防止跌倒。

(5)询问患者的体验,是否对治疗有恐惧心理,及时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以防影响患者以后的治疗。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处理

一、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延长

护士必须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吸入氧浓度,必要时根据医嘱注射呼吸兴奋剂,直至恢复自主呼吸。

二、呼吸道梗阻

护士应及时托起患者下颌,去忱平卧,头偏向一侧,分泌物过多可用吸引器吸除。

三、患者治疗后出现意识谵妄状态的表现,意识恢复后躁动症状会很快好转。护士给予氧气吸入,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约束或药物注射。

四、头晕、步态不稳

护士应看护好患者,下床活动、如厕、洗澡均要有人伴搀扶,给予防滑软底鞋,清除环境中障碍物,防止跌倒。

五、记忆障碍

可能与治疗中大脑缺氧有关,也有可能与治疗后神经递质改变有关。护士应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和解释工作,记忆障碍是暂时的,多在停止治疗后数小时或数日恢复。

六、头痛

护士应嘱患者多休息,不要过分紧张,勿进行剧烈运动,特别是头部运动,必要时可使用镇痛剂和扩血管药物。

七、局部疼痛、静脉炎

篇7:休克病人的护理

一、护理诊断与护理问题

1、体液不足 与失血、失液、体液分布异常有关。

2、组织灌流量改变 与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有关。

3、气体交换受损 与肺组织灌流量不足、肺水肿有关。

4、有受伤的危险 与脑细胞缺氧导致的意识障碍有关。

5、有感染的危险 与侵入性监测、留置导尿管、免疫功能降低、组织损伤、营养不良有关。

6、潜在并发症 多器官系统衰竭(MSOF)。

二、扩充血容量的护理

1、建立两个静脉通道,以确保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与中心静脉压的变化,并注意有无急性肺水肿、急性心力衰竭的表现,以便随时调整补液的量和速度。

3、观察尿量与尿比重,以判断有无急性肾衰竭、补液量是否足够、休克有无好转。

4、安置头胸及双下肢各抬高10°-30°卧位,以增加回心血量及心排出量,有利于呼吸。

5、认真记录出入量,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改善组织灌流的护理

改善组织灌流,除迅速扩充血容量外,适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也是重要措施之一。扩充血容量的护理已如前述,在此主要归纳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护理。

1、血管收缩剂,因可加重组织缺氧,带来不良后果,多不主张单独使用;血管扩张剂,能解除小血管痉挛,关闭A-V短路,疏通微循环,增加组织灌流和回心血量,但必须在补足血容量的情况下才可使用。

2、根据病情,尤其在休克早期,可联合使用血管收缩剂和血管扩张剂。

3、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应从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开始,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浓度和速度。

4、静脉滴注血管收缩剂时,应慎防药物溢出血管外而导致组织坏死。

四、其他护理

1、促进气体交换 ①给予雾化吸入、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行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常规间歇性给氧,6-8L/分,以提高血氧浓度。③鼓励深呼吸、有效咳嗽,以促进肺扩张,增加肺泡气体交换量。④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给予呼气末正压辅助呼吸,以改善缺氧状态。

2、处理体温异常 对于体温过低者,采用保暖措施,如提高室温、加盖棉被,但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体表加温,以防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使内脏器官血流更加减少加重休克。输入库血时,应将库血复温后再输入,避免加重体温过低。对于体温过高者,应采取降温措施,维持体温在38℃以下。

3、防止损伤和感染 ①对烦躁不安者,应妥善保护,防止坠床。②做好皮肤护理,经常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口腔粘膜感染和溃疡。③各种诊疗用品严格消毒,各项诊疗操作遵守无菌规程。④遵医嘱准时正确地给予抗生素,防止二重感染。⑤遵医嘱。给予营养支持疗法,提高机体抵抗力。

篇8: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1临床资料

创伤性休克患者12例, 男11例, 女1例, 年龄17~45岁, 中位年龄36岁。创伤原因:1例交通意外伤, 其他均为煤矿挤压伤。经过急救护理, 12例患者均抢救成功 (100%) 。

2急救护理

2.1 全面评估

患者被送到医院后, 护理人员应立即根据伤情及临床体征进行全面评估, 早期预测主要脏器损害情况, 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术。患者被送达医院最初几分钟的救治质量和速度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1]。 (1) 充分暴露患者身体各部分, 以发现危及生命的首要创伤, 遵循先救命, 后治病的原则。详细询问患者遭受意外伤害时的具体情况, 脑海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2) 在评价患者病情方面要有全局观念, 由于急救患者病情复杂, 往往涉及多科室, 因此评估病情时不能忽视每个细节。仔细观察, 护士要有独到的急诊意识、敏捷的思维, 对病情观察要有预见性, 对创伤患者的外观预测指标要有特殊的敏感性, 做到瞬间判断、正确评估、果断处理。杜绝因忽视某些细节而产生的医疗隐患及医疗纠纷。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充分给氧

使患者头转向一侧 (怀疑颈椎损伤者除外) , 取出口腔内义齿、血块及其他阻塞气道的污染物, 及时吸痰, 必要时行气管插管。

2.3 迅速补充血容量

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患者是创伤与失血并存, 因此, 在初步止血的同时, 开放2~3条静脉通道。选用大血管采用12~20号静脉留置针, 以快速输入大量液体, 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 为输血做准备。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2]。当收缩压升至83mm Hg (1mm Hg=0.133kPa) 时, 应当调慢输液滴速, 以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2.4 有效地控制出血

表浅的动静脉出血, 可用止血钳结扎或加压包扎;深部较大的动静脉出血, 如能看到明显的喷血血管断端, 可用止血钳钳夹出血点, 若看不到出血血管切忌盲目钳夹, 可用止血药或血管收缩药喷洒在无菌纱布上填塞后加压包扎[3]。如上述方法有困难, 可用止血带间歇开放止血。

2.5 安置体位

固定伤肢, 避免不必要的搬动患者, 以防造成再次损伤, 或引起疼痛性休克。心要时给予镇静剂。宜选择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10°~15°, 下肢抬高20°~30°。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和脑部血液供应[3]。

2.6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详细记录特护记录单

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 通过尿量判断毛细血管灌流量是否正常。脉压差变小为判断休克早期较可靠的指征。通过各项指标的动态观察, 对患者病情做出正确评估, 运用预见性思维积极主动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患者处于休克状态应以抗休克为首要任务。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在抢救的同时做好术前准备 (配血、备皮等) 。

2.7 建立规范化的急救护理程序

医护默契配合, 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工作。通过周密细致的观察, 组织实施紧急规范的抢救, 配以周到而细心的整体护理, 是患者抢救成功及完全康复的有力保障, 也是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的重要手段。

2.8 心理护理

掌握良好的护患沟通技巧, 因该病多因突发意外所致, 患者及家属往往表现为情绪急躁、易怒, 此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 杜绝因沟通解释不到位而产生医疗纠纷。

3讨论

规范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抢救技术是抢救成功的保证。平时要培养护士的应急能力和过硬的抢救技术, 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用法, 熟记各种药品的剂量及不良反应。对抢救药品物品做到四定, 保证完好率在100%, 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创伤急救护理是以医院危重症患者首诊负责制为指导, 以熟练的抢救技能为基础, 以提高抢救质量为目的的全程护理负责制。笔者通过对患者抢救过程的总结, 更加规范了抢救护理流程, 加强了抢救小组医护合作的团队精神, 以和谐有序的工作作风实现“用心服务, 创造感动”的社会承诺。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白涛.现代创伤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5:17.

[2]朱爱玲.骨科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22) :101.

篇9:出血性休克的护理体会

方法:通过对本院30例出血性休克患者实施各种有效的护理,总结分析上述患者在护理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观察治疗后患者症状的临床改善。

结果:29例病人治愈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结论:通过迅速补充有效循环血量,消除感染灶,纠正酸中毒等护理措施,有效的降低了出血性休克的病死率。

关键词:出血性休克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0-01

出血性休克是过度的内部或外部血液流失,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低,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细胞损伤和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见于外伤大出血,胃溃疡出血,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及产后大出血,如快速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以上即可引起休克。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若治疗不及時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严重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控制出血性休克并发症的重要关键。为探讨各种护理措施在治疗出血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经过我院的密切观察,积极治疗与护理,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救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选择了2009年2月—2011年3月的30例出血性休克病人,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在24岁~51岁之间,平均年龄46岁。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低排高阻型休克17例,高排低阻型休克13例。提示低排高阻型休克见于出血休克晚期,而高排低阻型休克见于出血性休克的早期。

1.2方法。护理体会:判断出血性休克的时期,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这对出血性休克的紧急治疗十分重要[1]。①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又称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组织呈现缺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尿量减少,心率增快,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烦躁不安,但神志清楚。此期患者应尽早消除休克的病因,及时补充血容量,解除微血管的痉挛,增加组织血流灌注,防止休克进一步发展。②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又称可逆性失代偿期。此期患者微循环特点:微循环灌多少流,灌大于流,血液瘀滞,组织呈淤血缺氧状态。患者表现面色发绀或花斑,心搏无力,心音低钝,脉搏细速,少尿或无尿,神志淡漠或昏迷,动脉血压进行性降低。此期患者应积极输血,给氧治疗:③微循环衰竭期(难治期),此期患者微循环血流停止,不灌不流,后期可见微循环出血。临床表现:循环衰竭,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护理:①基础护理:头部置冰枕、冰帽,减轻患者痛疼。头和躯干抬高10-15°,脚高20°,采取仰卧位,以增加血液循环的流动,使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增加,注意患者不可活动,避免过多的搬动。②保持气道通畅,并吸氧治疗。清除口、鼻腔分泌物(肺部堵塞或呼吸困难者应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待气道通畅后进行高流量鼻导管(纯氧15—25ml,使氧分压在8kpa以上,流量在4—10L/min[2])给氧或面罩机器呼吸(血氧饱和度在90%—98%并间断式给氧,防止造成氧过多)。在上述给氧的同时可应用添加酒精,酒精泡沫的破裂有利于呼吸道的通畅。③注意环境温度;体表温度降低时应注意保暖,但不可过度增加温度,以免血管扩张导致,微循环障碍的进一步加重。④检测生命体征及尿量。严密观察呼吸,定时测体温。注意异常体征。如面色发绀,暗示组织缺氧,应给予氧治疗。烦躁不安,暗示缺血(缺血反射性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应及时补血。早期患者一般平均30min测量一次血压。晚期患者10min检测一次。血压和脉搏应随时进行测量。放置导尿管,准确记录出入量,每小时尿量,一小时记录一次,以了解肾功能障碍的程度。⑤控制出血,及时补血;对出血部位及时止血,防止流血过多,造成组织灌流量不足;如止血带,纤维内镜止血,手术止血等[3]。在补血上应坚持需多少补多少。对于早期患者首先输入电解质液,输液量在2000ml/24h以上,但最高输入5500ml,电解质液中胶体与晶体的比是1∶3;使血压保持稳定[4];输血时应同步检测中心静脉压和肺动脉锲入压以精确得知道输血流量。一般中心静脉压控制在12cmH2O以下,肺动脉锲入压控制在10mmHg左右。⑥纠正酸中毒。临床上根据酸中毒的程度补充碱性药物。⑦合理应用血管活性剂。可分为缩血管药物和扩血管药物。临床上通过辨别休克的不同时期应用不同血管活性剂,达到促进微循环的目的。⑧心理护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果

29例病人经护理治疗后,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血压恢复,尿量增多,尿比重恢复正常。全部康复出院。1例病人因到医院时已无脉搏、血压、心跳,抢救无效死亡。

3讨论

由于出血性休克时微循环的障碍,若不及时治疗可引发重要器官不可逆性损伤,因此要针对出血原因实施正确的护理治疗方针。做到及时处理,迅速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防治感染。有效控制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5]

参考文献

[1]王基,金鸿宾.创伤急救中的VIP程序[J].创伤杂志,1987,3(2):120-121

[2]兰静,韩秀玲,葛利丽,等.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当代医学,2009,15(7):115

[3]沈建庆,丁焱,周立刚,等.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疗效评价[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2,29(4):29-30,33

[4]王彦.限制性液体复苏研究新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07,36(10):82-83

篇10: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引起休克的原因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

病理生理

1、微循环收缩期:心跳加快,心排出量↑

2、微循环扩张期:大量乳酸堆积,血液滞留→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心排出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3、微循环衰竭期:血液浓缩,粘稠度↑,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

细胞缺氧缺能量→细胞器受损,释放大量水解酶→细胞自溶,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受损。

护理评估

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

身体状况

通过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CVP(6-12cmH2O)

治疗要点与反应

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3、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4、恐惧: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等因素有关。

5、潜在并发症:感染、压疮。护理措施

1、维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扣,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

2、平卧位或抗体休克体位:休克患者注意体位的安置,应下肢抬高15°—20°,头及胸部抬高20°—30°。

3、体温调节措施: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方法是增加室温,增加衣物及被盖来保暖。注意只能保暖,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

病情观察

1、意识和精神;

2、皮肤色泽和温度;

3、生命体征;

篇11:休克的护理(N2)

休克是一种由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组织的氧供呵氧需之间失衡。休克发生后体内重要器官微循环处于低灌流状态,导致细胞缺氧,营养物质缺乏,或细胞不能正常代谢其营养物质,最终导致细胞损害,无法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伴有静脉血氧含量减少和代谢性酸中毒。休克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当休克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都表现出相同的病理生理特征,共同特点之一是任何类型的休克都有绝对或相对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即机体的组织细胞处于低灌注状态。护理工作在休克病人的抢救治疗中起重要作用。观察休克病人不仅仅是定时检查和记录病人的血压和其他生命体征,更重要的是观察病人的全身情况,特别是那些反映组织灌流情况的指标。在护理方面则应注意保护那些对机体有利的代偿性反应,避免人为地打断他们。对休克病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

(一)体位 安置患者于休克卧位即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20-30°,抬高头胸部有利于膈肌活动,增加肺活量,使呼吸运动更接近于生理状态。抬高下肢有利于增加静脉回心血量,从而增加循环血容量。

(二)氧气吸入 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4L/min。如患者发绀明显或发生抽搐时需加大氧气流量至4~6L/min。吸氧可保证全身各脏器有足够的氧供,纠正组织细胞缺氧,维持各脏器功能。

(三)迅速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道 一条选择大静脉快速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另一条选表浅静脉缓慢而均匀地滴入血管活性药物或其他需要控制滴速的药物。

(四)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尿量的变化,并详细记录。

1、意识表情: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灌流的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神志淡漠、烦躁等。若患者由兴奋转为抑制,提示脑缺氧加重;若经治疗后神志清楚,示脑缺氧改善。

2、皮肤色泽和肢断温度:反映体表灌注的情况,若皮肤苍白湿冷,提示病情加重;若皮肤出现出血点和瘀斑,提示进入DIC阶段;若四肢温暖、红润、干燥,表示休克好转。

3、脉搏:注意脉搏的速率、节律和强度。若脉率加速且细弱,为病情恶化的表现;若脉搏逐渐增强,脉律转为正常,提示病情好转。

4、血压与脉压差:血压下降,脉压差减小,提示病情严重;血压回升或血压虽低但脉搏有力,脉压由小变大,提示病情好转。

5、呼吸:观察呼吸的次数,有无节律的变化,呼吸增速、变浅、不规则,说明病情变化;呼吸增至30次/m i n以上或降至8次/m i n以下,是病情危重的表现。护理时应保证呼吸道通畅,昏迷病人应放口咽或鼻咽通气道,及时清除鼻口咽部的分泌物。

6、尿量、尿相对密度的观察:尿量是反映肾脏灌流及全身血容量是否足够最敏感的指标,休克病人应常规放置导尿管,记录每小时尿量及出入量、尿相对密度。当休克患者血压下降时,可引起肾动脉血压下降而直接影响肾的血液灌注,发生急性肾衰竭。若每小时尿量少于30m l、尿相对密度增高则提示循环血量不足,而肾功能并未受到伤害,应加快输液速度;若每小时尿量大于30ml,提示休克好转。

7、中心静脉压(C V P): 反映出患者的血容量、心功能和血管张力的综合情况。若血压降低,C V P小于5 c m H 2O(0.4 9 K p a),表示血容量不足;C V P大于1 5 c m H 2O(1.4 7 K p a),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CVP 大于20cmH2O(1.96Kpa),提示有充血性心衰。

8、动脉血气分析:是判断肺功能的基本指标。严密观察是否有血氧分压下降或二氧化碳分压升高,警惕A R D S的发生。

(五)药物使用注意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以保证用药准确无误;均匀的滴注血管活性药物,以维持血压的稳定,禁忌滴速快时慢,以致血压骤升骤降;扩血管药物必须在血容量充足的前提下应用,以防血压骤降;若患者四肢厥冷、脉细弱和尿量减少,不可再使用血管收缩剂来升压,以防引起急性肾衰竭;严防血管收缩剂外渗导致组织坏死。

上一篇:煤气中毒措施下一篇:奥运开幕式比较:伦敦vs北京